“募資不是終點,創業者真正該深思的四個問題”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Posted: 19 Jun 2013 03:52 AM PDT
對許多創業者來說,「募資」已經取代「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一番事業」成為最重要的事,這是個天大的錯誤。當你從投資者身上拿到資金時,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會成為你的商業模式。 我以前的一位學生來到農場拜訪我,跟我聊起他創業的近況。當我問到「你目前正專注在做的事情是什麼?」的時候,他居然先從募資進度開始回答起。這讓我感到遺憾,因為我本來應該聽到的是關於商業模式的探索,特別是在產品與市場契合程度上所取得的進展,但我聽到的內容卻有 90% 都在談募資,這從來都不是一個讓我感到開心的話題。 創業者該思考的問題是:
而這些問題都要從「創業是什麼?」這個問題出發。創業是什麼?新創公司是一種臨時性的組職,以尋找一種具有可重複性和可擴張性的商業模式。這句話可以解構成幾個部分來分別解釋:
向誰募集資金首先,你要判斷自己的新創公司屬於哪種類型。如果你是一名不為獲利的生活風格企業家(註一)或是小型企業主,那麼你很可能無法提供傳統天使投資人或創投所期望的報酬。這種類型的新創公司的創業家比較適合從好友和家人身上募集資金,或是申請商業貸款或政府的小型企業貸款。 如果是一家具有可擴展性的新創公司,那麼當你想證實自己的假設時要花費少量的資金(種子資金)。為什麼是少量的資金呢?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沒有哪一家新創公司的支出少於募到的資金。在早期階段你所花費的資金越多,就等同於向投資者交出更多的公司控制權。種子資金可以來自好友、家人、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天使投資人等,而最重要的是可以來自早期客戶。 什麼時候募集資金對一間奉行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的新創公司來說,目標應該是保留自己的現金,直到找到一種可重複的、可擴張的商業模式時為止。在現金隨處可得的時候(例如網路泡沫時期、創投景氣熱絡的時候),你可以透過燒更多錢的方式來修正自己的錯誤。但在一般的情況下無法獲得太多的資金,這時你就需要利用客戶發展來讓你的產品與市場彼此契合。只有當你找到這種契合(Business Model Canvas 中的價值主張)之後,才能用這種彷彿看不到明天的方式花錢。 不要把「募集資金」和「經營一間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混為一談。在完美的狀況下,你不需要投資者,而是完全利用來自客戶的收入。但為了實現擴大規模的目的,新創公司需要創投的資金。一旦有證據可以證明你的商品與市場是契合的,就盡可能的去募集資金,但在什麼證明都沒有之前不要這麼做。 從創投募集資金的結果在你從創投身上得到資金的那天起,你也就認同了他們的商業模式。這裡有個簡單的測試:如果你是一間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那麼就走到白板面前,用畫圖的方式解釋創投資金的運作方式。資金及合夥人是如何賺錢的?IRR(內部投資報酬率)如何?一筆資金的運作時間多長?他們究竟一共會投資多少錢在你的公司?他們在流動性事件中需要擁有多少資金?對他們而言,怎樣才算是取得勝利?為什麼? 創業家向創投募資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為了拼命擴大公司規模,投資的資金用來創造最終使用者的需求,並讓這些使用者趨向你的銷售通路。第二個是創投能帶給你的經驗、模式認知和人脈。 只要確定這一切都在對的時間發生就好。
|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博士擔任 TMI 台灣創意工場董事長,加速軟硬體資源整合 Posted: 19 Jun 2013 03:23 AM PDT
隨著硬體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上台灣產業練在硬體資源的成熟基礎,上個月中剛完成車駕 app「Driving Curve」、電子商務網站「City Social」與 Peeridea Inc. 等三筆種子投資案的 TMI 台灣創意工場,今天宣布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博士擔任董事長,希望未來能積極結合台灣產業資源,與矽谷、紐約等海外硬體創業公司及育成機構建立投資合作管道,加速發展軟、硬體整合應用。 蔡清彥博士曾先後任教於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擔任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交通部民航局局長、行政院國科會副主委與政務委員,自 2010 年起擔任工研院董事長。 以下是完整新聞稿: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