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Copy 新雲端空間開幕,推薦註冊就有 10GB、推薦朋友 5GB 無限送”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Copy 新雲端空間開幕,推薦註冊就有 10GB、推薦朋友 5GB 無限送

Posted: 12 Mar 2013 07:52 AM PDT

圖片來源:Copy.com

本文出處為 T 客邦 〈 Copy 新雲端空間開幕,推薦註冊就有 10GB、推薦朋友 5GB 無限送 〉。Inside 獲 T 客邦授權轉載。

相信各位讀者都聽過 Dropbox 這類雲端檔案同步軟體,這種雲端同步的優勢是當使用者在多台電腦工作時,新增至同步資料夾中的檔案會自動上傳到伺機器, 並下載到所有電腦,不過這類服務的問題就是免費空間容量有限。新開幕的 Copy 為了推廣服務,祭出推薦朋友就送 5 GB 空間的大優惠。

Copy 雲端空間網址
https://www.copy.com

推薦 1 人送 5 GB

相較於 Dropbox 推薦 1 人只贈送 250 MB 免費空間,Copy 大手筆地提供 20 倍高額懸賞,只要在活動期間內推薦朋友註冊帳號,就贈送推薦人與被推薦人 5 GB 免費空間,也就是說透過推薦連結註冊的使用者,可以直接獲得 10 GB 免費空間,出手相當闊綽。對於 Dropbox 免費空間不敷使用,並且不想花錢購買付費容量的使用者來說,無非是個替代的好選擇。

註冊教學看這邊

相信大家看到了這個消息,內心一定蠢蠢欲動,想要馬上註冊帳號來試試看吧。在筆者試著註冊帳號的過程中,嘗試推薦1位朋友加入服務,不過在對方註冊完成後,筆者居然收到2組5GB免費空間,雖然不知道其中有什麼誤會,但我想這可能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我就只好虛心接受(這是不是要拖出去打一頓)。

想要註冊 Copy 帳號,然後賺取免費空間的讀者可以參考下面的圖文教學。

▲首先登入 Copy 官方網站,並點選左上角的Sing Up。

▲將資料填處彈出的對話框。由於系統會寄送註冊確認E-mail,所以信箱不能亂填喔。

▲送出資料後,Copy會請您下載官方工具程式,讀者可以選擇 Windows、Mac OS、Linux、iOS、Android等版本。

▲以Windows版為例,安裝完畢後,填入資料就可登入服務。

▲iOS版的使用方式也是一樣,開啟 App 後需要填入帳號資料。

5GB空間瘋狂賺

Copy 官方網站的說明中提到,推薦朋友除了要讓對方註測帳號外,對方也要安裝至少 1 個官方工具程式,無論是電腦端或是手機端的程式都沒問題,當對方完成手續後,推薦人與被推薦人都可以獲得 5 GB 免費空間。

目前官方並沒有限至活動贈送的容量上限,也就是說推薦越多人,賺的空間就越多,不過這個活動是有期間限制,然而官方也沒有提到結束的時間,所以讀者們還是趁早行動為妙。

▲推薦朋友之前,需要先確認 E-mail,開啟 Copy 寄送的信件,然後點擊確認連結。

▲然後回到 Copy 官方網站,並點選左上角的圖示,選擇 Invite Someone to Copy。

▲讀者可以透過跳出的選單寄送邀請郵件,或是分享至社群網站,也可以直接把推薦連結傳給朋友,讓你和註冊的朋友都可以獲得 5 GB 免費空間。

▲沒有多久的工夫,筆者的免費空間容量就來到了 15 GB,可以和 Dropbox 說Bye Bye,全面改用 Copy 了。如果讀者尚未被推薦的話,不妨使用透過筆者的推薦連結註冊,如此一來讀者們可以直接獲得 5 GB 免費空間。

Google 街景:從創辦人 Larry Page 的車到美國大峽谷

Posted: 12 Mar 2013 04:53 AM PDT

streetview

環遊世界是許多人的夢想,可由於多種原因不得不宅在家裡。要是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極具真實感的虛擬旅遊,那麼到時候最大的服務商很可能就是 Google ,因為 Google 街景服務就是這種願景的初步實踐。

如果說 Google 搜索為整個網際網路建立索引,那麼 Google 地圖是為現實世界建立索引,而街景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街景服務早已突破了「街」的範圍。通過它,你可以觀看美國大峽谷,暢遊澳洲大堡礁,還能夠深入甘迺迪太空中心探奇。街景無疑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項目,但是自從它誕生以來,關於它的爭議也一直沒有終止。根據最新的報導,Google 已經和 30 多個州的達成隱私權協議,以 700 萬美元的代價,解決對街景服務的指控和調查。

Google 街景是如何誕生的?它為何會引發隱私權人士的擔憂?TechCrunch 網站與 Google 地圖的工程主管 Luc Vincent 及工程經理 Daniel Filip 進行了一場對話,回顧了街景歷史。其中,Google 工程師對數據的狂熱需求,毫無疑問是導致人們擔憂隱私問題的根源所在。

提到 Google 街景服務,我們都知道它是 Google 地圖的一部分。但實際上,街景的歷史更為長久。街景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史丹佛大學 Marc Levoy 的實驗。Marc Levoy 和他的一個學生想到將拍攝的影片組合成一張照片的方法。當 Google 了解到這種做法之後,決定做更多的實驗,以了解其能否用來拍攝舊金山的所有街道。最初的街景照片並不完美,但引起了工程師們的興趣。街景項目因此而誕生。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 Larry Page 對街景很感興趣,他在自己的車上放了攝影機,開始拍攝舊金山的照片,然後將它們組合起來。

最初的街景團隊是一些感興趣的員工組成。他們利用的是自己 20% 的自由時間。街景車是從安全團隊借來的。「它是一個科學怪人一樣的汽車。」Luc Vincent 說。

2005 年第三季,Vincent 和他的團隊舉辦了一場技術講座,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團隊,包括一個關鍵的工程副總裁。2005 年 10 月,街景專案得到公司確認,開始擴充。2006 年早期,7 個 Google 員工全職參與街景服務,目標是將它做成一個「真正的產品」。Vincent 說:「我們只有一個 UI/UX 人員在思考如何把它和地圖結合,但是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方法去展示,因為當我們開始做的時候,『Google 地圖』 還沒有誕生。」

這是一個超越了公司計劃的專案。「我們所做的是構建一個新的平台。」Vincent 說。

在街景項目上,Google 再次表現了對數據的極端迷戀,「僅可能多的收集數據,然後搞懂它」。收集數據之後,Google 需要將它變成可用的產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明顯的隱私權問題,比如對行人的臉部和汽車牌照進行模糊處理。

街景在 2007 年正式發表,當時只包括舊金山、紐約、拉斯維加斯、邁阿密和丹佛。它立刻獲得了很大的成功。Vincent 回顧說:「我們看到流量一飛沖天。」

隨著街景的發展,Google 拍攝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目前,街景車使用了自製的攝影機,以及其它一些訂做的設備。為了適應各種地形,街景車也不再限於汽車,而是包括了自行車、三輪車等。為了拍攝室內場景,團隊還會使用手推車。

當問到 Vincent 為何開始街景項目的時候,他很嚴肅而直白地說,「我們想要讓人們互相連結」。

社群類 app 開始將人氣轉換成營收,Path 賣貼圖才一天就賺得比過去加起來還多

Posted: 11 Mar 2013 11:43 PM PDT

mzl.xieybdfs.320x480-75 mzl.zjgrezhg.320x480-75

上週我們報導了 Path 在其 3.0 版本中加入私人訊息和貼圖功能,相信大家對於成效如何都很感興趣,畢竟 Path 更有名的可能是他們 2.0 版本的 UI——那個點擊「≡」後主畫面向右滑動露出側邊欄的設計後來在 Facebook、Gmail 等知名 app 上也都看得到。

origin_986529979

Dave Morin(圖片來源:Scott Beale

最近 TechCrunch TV 在 SXSW 活動中採訪了 Path 創辦人 Dave Morin1,他表示私人即時訊息推出後,24 小時內已經處理了超過 100 萬則訊息,而開始銷售貼圖後 Path 在一天內賺到的錢,甚至比 2010 年底服務上線後所有收入的加總還多。至於這些新功能會不會讓目前已有 600 萬使用者的 Path 持續成長,有待我們觀察。

當然也有人會說,只有一天的數據證明不了什麼,何況這說不定只顯示出 Path 在過去兩年多幾乎沒收入。

不過最近一份來自數據分析公司 App Annie 的報告顯示,社群類 app 正在將人氣轉換成鈔票。

社群類 app 已經準備好將下載數換成鈔票

根據 App Annie 的資料顯示2,一月份的時候社群類 app 已經成為 App Store 上收入第三名的類別,僅次於遊戲和生產力工具,而且相較於 2012 年 1 月成長了 87%,App Annie 認為:

Its growth is impressive and nowhere near its ceiling.

成長力道讓人印象深刻而且看不見頂點。

App Annie 指出,社群類 app 的營收在所有主要市場的 App Store 都出現成長,其中日本的成長尤其顯著。提到日本「營收成長的社群類 app」,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 LINE,這款廣受歡迎的 app 自從 2012 年年初攻佔上免費排行榜之後,四月開始也進入了「暢銷排行」名單,此後成長就未見停歇。

ios-social-networking-revenues-1
資料來源:App Annie

社群類 app 每個月的下載數年成長為 30%,佔了整體 App Store 下載數 5%,雖然這樣的成長情形並不是非常耀眼,但某種程度上也達到了一定的成熟度。

值得注意的是,社群類 app 營收在各類 app 中竄升的同時,App Annie 並沒有觀察到下載排名有類似的變動,換言之,社群類 app 將下載數轉換成營收的效率正在增加中。

螢幕快照 2013-03-12 下午2.19.25▲ 各類型 app 在 App Store 的下載數排名(資料來源:App Annie

螢幕快照 2013-03-12 下午2.19.00
▲ 各類型 app 在 App Store 的收入排名(資料來源:App Annie

金礦藏在即時通和約會 app

以月收入來看,免費的 LINE 甚至靠著販售貼圖成功地擠下需要付費的 WhatsApp 成為日本 App Store 最賺錢的社群類 app,除此之外,排行榜上的大多是約會 app。

螢幕快照 2013-03-12 下午2.02.10
資料來源:App Annie

目前 LINE 在日本、台灣和泰國等市場領先,WhatsApp 則是在英國、德國、俄羅斯、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家領先,約會 app「Zoosk」則是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穩定成長。

螢幕快照 2013-03-12 下午2.15.14
資料來源:App Annie

過去人們總是會懷疑免費社群類 app 的營收能力, 但如今不論是 LINE、Path 或台灣的 Cubie,他們選擇了銷售貼圖作為解答(LINE 還有企業帳號的銷售),這個答案目前看來已經得分。

俄羅斯知名網路投資人 Yuri Milner:Google、Facebook、維基百科將屹立百年不倒

Posted: 11 Mar 2013 08:53 P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轉載自 tech2ipo,原文「SXSW 尤里·米爾納:谷歌、維基百科、Facebook 將屹立百年不倒」。

上週六,在 2013 SXSW 大會上,美國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特約編輯 Bethany McLean 採訪了俄羅斯投資家 Yuri Milner。

Yuri Milner 生於俄羅斯,是俄羅斯籍猶太人。父親曾為大學教授,母親曾是物理研究院,他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系,曾建立基礎物理基金,獎勵對物理學做出貢獻的傑出人士。

Milner 在蘇聯解體後的國有資產私有化過程中,通過從美國倒賣 DOS 電腦發家致富,最後父親出於對其人身安全的擔憂,將其送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讀書。

Milner 所領導的野心勃勃的數位天空科技公司(DST)在 2009 年投資了 Facebook,當時想要在 Facebook 上分一杯羹的投資者競爭十分激烈,Milner 憑藉其對社群網絡的犀利洞察得到了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的青睞,最終獲得投資機會。Milner 投入 2 億美元,獲得了 Facebook 1.96% 的股權,2012 年 Facebook 上市後,Milner 拋售股票 4570 萬股,套現 24.45 億美元。Yuri Milner 就此一舉成名。

Milner 先後投資了微網誌網站 Twitter、社群遊戲公司 Zynga、音樂串流媒體服務商 Spotify、團購網站 Groupon 以及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京東商城等,還與騰訊公司在投資方面有深入合作。他的投資風格特點鮮明:一是比較青睞新概念高科技公司;二是一般不投早期初創公司,他自稱是晚期投資者;三是高額投資,但不要求董事會席位。

簡單介紹完 Milner 之後,來看他接受《Vanity Fair》的採訪,很多投資感悟,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 Google 等網站能夠像 IBM 一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談話基本圍繞 Milner 的那些著名投資案例展開,他告訴McLean,當他發現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 時,當即意識到 Zuckerberg 不僅是一位夢想家,也是一位能夠迅速領悟如何將流量變現的經理人。他說:「毫無疑問,他是個天才,一個了解自己天賦使命的天才。這樣的人非常稀少,能遇到一位都是奇蹟。我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大多是憑藉直覺做出了投資 Zuckerberg 的決定,而不是憑藉分析算計。」

「很多人會低估一位成功創業者應當具有的那些品質的重要性。想要創造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就必須面對極高的犧牲風險,而這些犧牲常常被忽略。想要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會經歷很多困難。過程可以說是有些非人性的。」

在談話過程中,有很多遠程觀眾在 Twitter 上提問。其中一位 Twitter 網友以 IBM 為例,問 Milner 認為有哪些高科技公司可能具有跟 IBM 一樣長久的生命力。 Milner 非常自信地回答說:「Google 將會延續百年不倒,還有 Facebook 和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