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小」公司的「大」員工(上)”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小」公司的「大」員工(上)

Posted: 14 Dec 2012 02:54 AM PST


照片來源:spanaut

本文來自風險投資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 共同創辦人 BenHorowitz 的部落格,我們曾經介紹過他 《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來公司上班嗎?》、 《與員工一對一交流:企業經營必行之道》等文章。

你的新創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前景樂觀。這時候有一種聲音傳來:你需要雇用一些「資深人士」、一些在職場中打滾多年的老江湖,你的事業才能更上一層樓。是這樣的嗎?《「小」公司的「大」員工》上半部分討論的是,對於創業公司引入資深人士是否能創造的價值;文章的下半部分我們將分享,新創公司如何面對及評估自己聘請的資深人士。

「我為什麼要雇用資深人士做高層?他們穿著名牌上班,沒有年輕人對待工作那樣純粹的態度,還要拿更多的時間陪家人。」沒錯,在一定意義上,上述質疑是成立的。然而,只要選對時機,為自己的公司引入一些資深的高層人員,能夠讓企業更上一層樓。

新創公司為什麼需要雇用資深人士幫自己發展?一言以蔽之:發展速度。科技業改朝換代速度太快,在這個產業打拼的新創公司沒什麼保鮮期。不論多棒的概念,幾年甚至幾個月後就將如同草芥。想像一下,你再提出社群網路的概念還有價值嗎?現在你再做雲端硬碟還有領先的可能嗎?當你的計畫上線後,在 6 至 12 個月內如果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就算沒遭遇什麼挫折,公司絕大多數的員工將會對你描繪的藍圖失去信心。雇用一些經驗老到的人幫助新創公司,能夠讓發展加速。作為科技創業人,如果什麼方面都選擇自己摸索,結果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給磨死了。

但正如前文提出的質疑,為新創公司引入資深人士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這就好比一位服用禁藥的運動選手,運氣好的話你能得到更好的成績,運氣不好的話你的身體會產生排斥反應。

為了避免負面影響產生,在引入資深人士時,你應該因為這些人擁有的豐富經驗知識而發出職位邀請,不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公司看起來更成熟,或只是想請一個「老人」來監管公司裡的年輕員工。

舉個例子,你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自己對技術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但是作為技術人,你對如何打造全球銷售通路毫無概念,也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自己的品牌。這時候,一個相關領域的高階經理人能夠幫你搞定這些工作,讓公司迅速取得成效。

在面對高層職務需求時,創業者必須衡量究竟該從內部提拔,還是從外部聘請。面對內外的選擇時,你需要評估這個崗位究竟是對公司內部知識依賴得更多,抑或是更依賴於與公司主要業務無關的能力。假設這是一個工程經理的職位,需要對程式具備有系統的知識,這種職位就更適合從公司內部培養提拔。

然而,如果這是一個業務類的高層職務,需要能夠發展大客戶,把公司的產品賣出去的人,創公司的內部人員或許就難以勝任。這個經理人需要知道目標客戶的所思所想,需要清楚客戶的業務細節,需要了解客戶的文化偏好,需要明白如何打造業務部門的人事體系,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工作讓業績最大化,這時候你最好還是從外部聘雇來填補職位空缺。科技業常見的情況是,如果業務部門高層是從外部聘請的,工作通常都做得不錯;如果是從內部提拔的,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衡量崗位究竟著重於公司內部還是外部的知識經驗,能夠幫助你決定該從公司內的年輕人中培養提拔,還是雇個老江湖把一切搞定。

 

>> 〈 「小」公司的「大」員工(下) 〉

「小」公司的「大」員工(下)

Posted: 14 Dec 2012 02:30 AM PST


聘請老江湖也可能出問題

本文來自風險投資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 共同創辦人 BenHorowitz 的部落格,我們曾經介紹過他 《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來公司上班嗎?》、 《與員工一對一交流:企業經營必行之道》等文章。

你的新創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前景樂觀。這時候有一種聲音傳來:你需要雇用一些「資深人士」、一些在職場中打滾十數載乃至數十載的老江湖,你的事業才能更上一層樓。是這樣的嗎?《「小」公司的「大」員工》上半部分討論的是,對於創業公司引入資深人士是否能創造的價值;文章的下半部分我們將分享,新創公司如何面對及評估自己聘請的資深人士。

對於新創公司而言,要外聘一個稱心如意的高層真的不太容易。作為剛剛起步不久的創業家,如何才能保證自己花大價錢挖來的高層是尊金佛而不是泥菩薩呢?更為關鍵的是,如何管理評估這些閱歷、經驗都要高於自己的人呢?

聘用資深人士需要留意以下幾點:

  • 這些人的工作生活習慣、溝通方式和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他們身上攜帶著的文化氛圍可能很適合之前的雇主,但不一定適合你的公司。
  • 這些人之前都在為大公司服務,他們習慣於在一個大型系統內工作,他們的工作方式對於你的新創公司而言,很可能會有些衝擊。
  • 正如前文所述,聘用這些人來擔任高層職位是因為你自己對這方面的業務並不熟悉。結果便是你難以對這些人的工作進行管理和評估。
  • 外聘資深人士可能產生反效果,你需要針對以上幾點採取合適的應對方式避免發生問題。

首先,你得要求外聘人員順從你的公司文化,而不是整個公司順從於他帶來的文化氣息。雖然這些人來自於大的企業、集團,他們身上攜帶的文化基因可能要優於你公司所擁有的,但請記住,這是你的公司,你有自己的經營模式。即便你希望吸收一些新鮮的東西進入公司,妥協和退讓也不是應該選擇的手段。在文化問題上絕對不能讓步,在這個領域談資歷毫無價值。

其次,要留意外聘的資深高層是否採取了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行為(比如運用某種方式要求你加薪)。老江湖們很熟悉這種東西,但這對於企業的成長毫無裨益。對於此類行為,你必須做到零容忍。

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你得為他們設定一個清晰而高水準的業績要求。如果你想成為一流的企業,你得保證自己的員工,不論老少都是一流的。你不能拿自己作為標準,認為對方做得只要比自己好就行了。你選擇聘請他們,就是因為這個職位適合他們,而不是你自己。

請注意,在制定業績要求的時候不能手軟,這個問題很容易在剛起步的創業家身上看到。創業家們的市場歷練往往不豐富,根本不清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經常有年輕的科技界 CEO 誇耀自己在市場行銷及公共關系上處理得多麼成功,這就是標準低的代表。就說公共關係的經營吧,漂亮的報告誰都會寫,說自己創建的新創公司優秀太簡單了。但只有一流的經理人才能夠做到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這樣的能力並非建立在呼嚨之上,而需要長期穩定的公眾信賴,對事件發展的了若指掌,和對各種措施的精準拿捏。這些本領就是那些老道的資深人士所擁有的。

如何定下一個自己毫無概念的「高標準」呢?求助高人吧。拜訪那些你認為在相關領域頗具建樹的人,看看他們定得都是什麼標準,然後一樣話葫蘆。有了一個高水準,但的確可以達成的標桿後,你不需要知道這些經理人是如何完成目標的,只要盯著業績就好。你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品牌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銷售目標,因為你選擇了雇用有能耐的人來完成此事,這也是他們受聘的原因。

最後,你得要求這些外聘的資深高管融入自己的團隊,而不僅僅是完成目標了事。對於如何評估他們的工作成績,這裡有一套清晰明了的指標:

  • 業績完成情況:你已經設下了業績目標,數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評判標準。
  • 管理成績:一個高管可能超水準地完成了預定目標,但這不代表他就打造出了一個強大而忠誠的團隊。評估這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完成指標並不是高階主管唯一的工作。
  • 創新能力:完成指標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殺雞取卵、犧牲未來換取短期利益。對於一個技術經理,他可能為了達成你在應用功能上定下的指標,弄出一套難以升級的架構。
  • 協同作業能力:一個優秀的經理人必須精於與人溝通,知道如何從別人手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

有了這四點,想必你能知道自己的高管究竟交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Facebook 粉絲頁經營祕訣——按讚數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Posted: 13 Dec 2012 08:27 PM PST

本文作者為 Cubie 共同創辦人 tempo,原文 〈 Facebook 粉絲頁經營祕訣 by PostRocket 〉 刊載於他的部落格「run, tempo, run

這個演講的主題是 Facebook EdgeRank 101 (Get Users Like Viddy and Socialcam): Understanding How Facebook Determines What Gets Shown to Your Fans and Users on Their Newsfeed,主講人是 PostRocket(500 Startups Batch 3)的 Tim Chae

編按:PostRocket 是一家協助客戶經營 Facebook 專頁的服務。

PostRocket 的產品現在追蹤了三萬個 Facebook 粉絲頁,2.5 億的粉絲,所以能得到很多關於粉絲頁的數據資料。粉絲頁經營跟我們現在做的產品無關,不過透過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很多經驗與表面上看到的很不一樣。

下面是幾點心得:

Share > Comment >>> Like(分享大於留言,留言又遠大於按讚)

一篇 post 如果粉絲願意分享它,則效果(Reach)遠大於留言 (三倍以上)。而分享與留言的效果,則遠遠遠遠大於按讚數量。也就是再多人按讚也沒有什麼用處。要想辦法刺激粉絲分享或留言。

Timing is important(時間點很重要)

如果粉絲頁要選一個最重要的事情最佳化,那就是貼文的時間。不過最佳的貼文的時間不像是一般人談論的下午 1:00,因為 EdgeRank 的計算會根據當時所有可以出現在該粉絲 Timeline 上的 Objects 一起排序,所以如果大家都在那個時候貼,你的 Reach 反而不會好。而要找到最佳時機的方式,則是要適著調整你的貼文時間,再看看類似的貼文的到達(reach)效果各如何。

如果你的使用者分散在全球,則你可能要改為同一則留言內容分成好幾個時間貼出。

Frequency is important(頻率很重要)

最好每天能夠貼一篇以上的文章,且一旦開始經營粉絲頁,則要想辦法繼續下去(一天一篇或是某個頻率)。一旦你中斷了一段時間,粉絲頁的數據就會重置(reset)。

Network proximity(網絡相近)

EdgeRank 與粉絲的密度很有關係,如果你的粉絲是互相認識的,則彼此會互相加權。也就是說,如果你要買粉絲,則是先買同一個區域(一個城市,一個國家…… )內的人先開始比較好。

Insight export data(把 Facebook 粉絲頁數據輸出)

Insight 有很多資料沒有透過圖表顯示出來,所以最好能夠輸出 Post Level Data 自己分析。

Video > Picture, Text ~= Picture(影片效果大於圖片,圖片約與文字相當)

影片的 Reach 效果比照片好,而最近因為一些調整,文字的效果也與照片差不多了。

Jump on FB's new product fast(與 Facebook 的新產品結合)

Facebook 通常對於自己推出的新產品都有一開始的加成效果,所以能夠盡量與新產品結合可以加倍宣傳。一段時間前推出的 Offer 功能可能就還有不錯的加成效果。

最後,Facebook 常常在更改 EdgeRank 的計算方式,所以如果你是很認真的經營 Facebook 粉絲頁,不要認定現在的結果或是技巧能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海哥的生活筆記,日本代購、韓國代購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