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Facebook Open Graph 一年後音樂應用程式表現總結”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整合 Facebook Open Graph 一年後音樂應用程式表現總結 Posted: 08 Nov 2012 02:05 AM PST 圖片來源:Flickr 既然社群網路的力量可以幫助人們透過朋友探索、消費以及與朋友分享內容,那麼音樂顯然是分享頻率的最高的內容之一。 去年,Facebook 的時間軸新增了關注 app 動態的功能,讓 app 使用者能藉由 Facebook 和朋友進行更多的資訊交流。這一年來,許多開發者利用 app 來達到一些傳統上網路辦不到的事,例如讓使用者透過朋友認識到更多音樂,進而購買音樂。 自 2011 年九月以來,六千多萬首歌在時間軸的 app 上被播放了一共兩百二十億次,約是 21 萬年的長度。這個統計包含了所有結合時間軸的音樂 app,如針對使用者偏好量身打造音樂庫的 app、針對時間或使用者正在做的事情去推薦音樂的 app。 以下介紹一些在這一年當中快速崛起的音樂 app: 8tracks這是一個網路社群電台類型的 app,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心情、曲風或是作曲家自由選擇播放清單。8tracks 的使用者在 Facebook 上每週分享四百萬次,估計達到約六千五百萬的曝光人次。 BandPageBadnPage 讓音樂家可以管理他們的自我介紹、音樂、影片、照片並展示在網路上。人們在瀏覽網站的時候可以將他們喜歡的音樂家的音樂標註在我的最愛並分享,也可以將音樂會公開標記為「參加」或是「想參加」。在過去幾個月中,音樂相關活動的分享次數成長了三倍。 KKBOX使用者可以透過 iOS 或 Android 的行動裝置在 KKBOX 上聽到超過一百五十萬首歌曲,當然也可以和朋友分享他們聽了哪些歌。KKBOX 同時也會提供歌詞,讓使用者可以跟著音樂哼哼唱唱。每月有超過五千萬的音樂分享次數,另外,超過一半的新增使用者透過 Facebook 來登入。
Songza使用者可以透過 Songza 來依照自己偏好選擇播放清單。在過去的三十天內,Songza 自 Facebook 獲得了一百萬人次的流量,相較於前幾個月只有 65 萬人次。和 Facebook 連結的使用者平均使用時間也較一般使用者長 20%。 小結app 在結合了社群之後增加了使用的誘因(朋友資訊)並降低了使用者的進入門檻(透過 Facebook 登入),但 Facebook 也呼籲開發者們必須要考慮到長遠的目標和經營能夠帶給使用者什麼樣的價值,種種蛛絲馬跡都將反映在數據資料上。很高興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看到台灣,也期待這些短期內快速成長的 app 能夠真正抓住長期的經營方向。 延伸閱讀
(註一)Open Graph and Music, a Year Later
|
|||||||||||||||
Posted: 08 Nov 2012 01:00 AM PST
前 Google 產品經理、現任穿搭網站 Polyvore CEO Jess Lee 在她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 〈 Why Startup Founders are Always Unhappy 〉1,談論為何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為何老是不快樂,以及該如何才能緩解這樣的「症頭」(去年 Inside 這篇 〈 如何抓住「潮人商機」,時尚購物社交化 〉 曾介紹過穿搭網站 Polyvore 的幾個特點,該站目前的 Alexa 排名在全美 600 多名,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
|||||||||||||||
Posted: 07 Nov 2012 08:29 PM PST
我們創立 YC(Y Combinator)至今已經七年了,在那段期間,我們投資了 467 家 startup(新創公司),而我也從其中發現了一些規律性。我從很久以前就有一段話想跟這些新創團隊講,跟他們提醒說我大概知道他們接下來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我終於今天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了來跟你們分享。 我們都知道每個 startup 都有很多很聰明很有能力的人,可是常常看到了大量的 startups 成立,卻只有少之又少的 startup 獲得極大的成功,到底在這創業的路上是什麼原因造成失敗呢? 這其實就像是一路上有很多怪物會把這些新創團隊殺掉一樣,所以我現在要來跟你說這些怪物是什麼,希望你們就可以躲開他們。 Determination(決心)基本上來說,你面對這些怪物最好的武器就是決心。雖然決心在字面上是一個單字,實際上決心應分為兩個部分:韌性和推進力。韌性讓你不至於被往後退,推進力則能讓你往前走。 需要韌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將會被不斷的拒絕,就算是最已經很有名的startup,一開始也會收到很多婉拒。 每個你遇到的人都會對你所做的事充滿懷疑,不管是投資者、可能加入的員工、報章媒體、家人,和你的朋友都一樣。有一點是你沒做 startup 之前不會發現的事情,那就是你曾經所做的所有保守決定竟然可以得到那麼多的讚賞:你去上大學,大家說你做得真好,然後你畢業了,在 Google 找到份工作,每個人都說你真棒。 你覺得如果你辭掉你原本的工作去開一家專門出租氣床的公司,其他人會對你說什麼? 這不是那種你會得到很多人鼓勵讚賞的事情。大部份的人都會更敬佩你在 Google 有份工作超過於你去開設一個專門租氣床給論壇或會議講座的網站。 可是這個例子所指出的例子,可以說是世上其中一個最成功的 startup(Airbnb),所以就算你是 Airbnb,你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大部份人看到你都還只是認為你是一隻醜小鴨。 要記得新的點子一開始都聽起來很瘋狂,可是如果你有一個好的點子,且你又把它執行得好,最終其他人總會注意到。 我們談論到因為每個人都會把你看低,所以你需要韌性,那再來你也會需要推進力來面臨你創業路上會遇到的重重問題。 有些頭痛的問題來得非常直接,像是法律訴訟或是合約損毀的問題。而有些又模糊到讓你的失去信心,像是沒人來訪問你的網站,而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當你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不會有本攻略可以參考,你必須用你的靈感去思考,甚至有時候你還必須做出一些看似奇怪的解決方案。 Cofounder Disputes(合夥人糾紛)另外一種怪物就是合夥人之間的不和,大部份的人低估了startup 的成功有多大的部分取決於合夥人之間的關係。 在你要跟別人一起合創一個 startup 前,你要非常小心。你有很瞭解他們嗎?你有沒有跟他們合伙過?還是他們跟你是同班同學?不要因為他們看起來還不錯然後又剛好有空,就隨便跟別人合伙,因為你大概會因此而後悔。 如果你開始看到一些危機徵兆的時候,試著去化解它們,不要以為它們自己就會消失。像是你開始擔心你的合夥人是否能夠信任,或是他到底有沒有認真工作、勝不勝任都是一些明顯的徵兆。 Investors(投資者)投資者大部份都有從眾心態,他們喜歡你如果其他投資者也喜歡你。 如果你很努力,也許你可以讓幾個投資者不會因為你沒其他的投資方而對你沒興趣。而當你有了幾個投資者後,從眾心態反而可以從不利變成對你有利。 不過一開始要說服這幾個投資者很容易就讓團隊失去信心,這是場硬戰。(有些很好的投資者不會跟隨其他人的腳步,不過大部份一般的投資者都還是擁有從眾心態) 投資者也很容易拖來拖去的,對他們來說,拖延時間對他們沒壞處,而這可會殺了你,因為也許你還在募資的時候,你就有可能用完你所有的子彈。 投資者除了拖延時間,還有一個更糟的一點就是他們改變主意,反悔投資的意願。所以說直到資金到你的銀行之前,一切都還不算成功,相信有很多新創團隊都非常深刻的學到這點。 Distractions(干擾)募資會對公司的運作形成一種干擾,而這也是會對公司造成破壞性的原因。 我們一開始就提醒在 YC 的每個人都要注意外部的干擾,當然沒人笨到會被非工作相關的事情干擾到,像是玩電動遊戲。而大部份的創辦人掉入的外部干擾,都是那種一開始看起來不像是干擾的事情。 像是跟公司開發部談話就是其中一件非必要而且很嚴重的干擾,這些就是在大公司想要購買 startup 的人。你接到一通電話,那個人說他想要更深入瞭解你們在現在做的事情,然後希望能找到一些合作的機會。 我不想講得那麼苛責,不過這些會議基本上,就是他們想看看他們是否值得購買你的人才。 HR Acquisitions(為獲取人才的收購)其實 HR acquisition 一點錯都沒有,如果這本來就是你打算要做的。不過大部份的新創團隊成立公司不是為了被大公司網羅,然後再附上一些可觀的雇用金。 很早就跟公司開發部門的人講話不只是浪費時間,還會是一件狠狠打擊你信心的事情。我看過太多類似這樣的事情一直重複循環下去:新創團隊與公司開發的員工見面,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好,因為他們看起來都很友善也很熱情,然後新創團隊就幻想自己就是那個才成立五個月就被一千萬美金買下的公司。他心底想著我們還蠻想要被買下的,然後就開始不像之前一樣那麼努力的開發、研究、製作,後來才發現他們所得到的就跟那些直接去大公司找到工作的人沒兩樣。 所以往公司開發這個方向走會嚴重的降低一個團隊的野心。HR acquisition 是等你應該快失敗才去走的路,如果你還沒有要沈船,千萬不要那麼快就把救生圈拿出來。 Making Something People Want is Hard(做出一個別人想要的東西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來講這裡頭最凶猛的怪物,這就是做出一個讓其他人會想要使用的東西,光這點就困難到大部份的 startup 都不能成功的做到,因為你要做出的是一個沒人做過的東西。 要做出一個大家都想要的東西,光是聰明和決心是不夠的,你必須要跟你的使用者去溝通然後藉此去調整你的想法。雖然你一開始的想法可能不錯,可是大部份的時候,你後來轉變出來的想法會跟原本差蠻多的。 這樣的發展告訴我們你可能一開始有想出大概的方向,可是通常你要嘗試過蠻多不同的方法才能找到大家會喜歡的東西。 Hard, But Not Impossible (很難,可是不是不可能)Startup 不是給經不起失敗的人去做的,我知道這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資訊了,不過我想要讓你們一開始就知道它們難在哪裡,所以當你遇到的時候,你就知道該做什麼。
|
|||||||||||||||
微軟 Office 將在 iOS 和 Android 上現身 Posted: 07 Nov 2012 08:26 PM PST
根據 The Verge 的報導(註一),微軟 Office 行動版將在 iOS 和 Android 上現身,iOS 版將率先登場,自明年三月起陸續推出。
就像 SkyDrive 和 OneNote 的行動版一樣,Office 行動版也一樣需要用微軟帳戶登入以使用,而且會以免費 app 的型式讓 iOS 和 Android 的使用者可以瀏覽 Office 文件,但是編輯功能則僅限 Office 365 的訂閱戶。Office 行動版也讓使用者可以在 app 裡面購買訂閱 Office 365,或是另外取得認證碼來使用編輯功能。 微軟正在開放自己最重要的產品給競爭對手使用,此舉對 Office 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微軟的公司整體而言則就有待後續的觀察了。目前預計 Office 的 iOS 版本會在明年三月初推出,Android 版本則是五月。
(註一)Exclusive: Microsoft Office for iPhone, iPad, and Android revealed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