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科技發展不容造假!日本假細胞主角出書告白再掀風波”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科技發展不容造假!日本假細胞主角出書告白再掀風波

Posted: 16 Feb 2016 02:19 AM PST

stapPhoto Credit: 路透社

上個月末,曾因造假培養 STAP 細胞的日本研究人員小保方晴子出版《あの日》(那一天)心路手札,從自身的角度大談 STAP 細胞事件始末。本書一出,再度讓日本社會熱烈討論起研究倫理相關議題,並馬上佔據日本亞馬遜網路商店暢銷書第一名

小保方晴子 STAP 論文造假可說是日本近年最大規模的學術倫理事件。不僅文章遭《Nature》退回,小保方本人被撤銷博士學位以外,甚至其導師,同時也是該文合作者笹井芳樹因此上吊自殺,就連遠在美國的合作學者 Charles Vacanti 也以引咎辭職。這也導致小保方晴子所屬的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不得不啟動全面清查高達 2 萬份的所有出版物是否有造假或瓢竊之大動作。

amazon001▲ 小保方晴子《あの日》上市即攻佔日本 Amazon 銷售榜第一名,圖片截至 Amazon 日本官網

STAP 細胞的事件始末

2014 年年初,小保方晴子與該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兩篇論文,在第一篇文章裡研究者指出,將剛出生老鼠的白血球藉由浸泡酸性溶液與離心抽離,再經由培養後,可獲得具多項胚胎幹細胞特徵的「STAP 細胞」。而第二篇論文則是試圖證明 STAP 細胞幹細胞具有實際分化成胚胎細胞的能力。更嚴格說起來,所謂「STAP」指的是「刺激觸發性多能性獲得細胞」,小保方晴子當時的「成就」,乃是以現有技術(iPS)更為快速簡單的方式,製造出具萬能分化性之細胞。這種細胞若真的能成功,將可能發展成複製人類任何器官或組織再移植至人體的重大成就。

由於該論文在當時可說是劃時代的發現性(iPS 細胞發現者山中伸彌與約翰·格登因此發現,榮獲 2012 年諾貝爾醫學獎),立刻受到高度的重視。然而,隨後就有許多學者指出小保方的論文有問題,日本理化研究所並在該年二月成立調查委員會,對該論文進行調查,隨即在 4 月公布該論文有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這次公布中,小保方最大的問題有兩點:第一是該論文的圖片是偽造而成,第二則是該研究的實驗紀錄份量實在太少了,少到明顯讓人無法準確追蹤。不過,這兩項疑慮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2014 年 7 月 2 日,《Nature》正式撤回這兩篇論文,並在撤稿通知中發表最核心的發現:STAP 細胞與實驗中使用的細胞有不一樣的遺傳背景。白話一點講,該論文不是什麼實驗不夠嚴謹、引用圖表有瑕疵這種「粗心大意」的錯誤,而是打從一開始就是假的。另外,《Nature》在日後的另一份報告中也說明,其他國家的 7 組研究團隊無論在各種環境下實行 133 重複實驗,都無法還原小保方的實驗結果。

《那一日》內說了什麼?

面對排山倒海的學術與社會質疑,小保方晴子並不是沒有平反的機會。2014 3 月小保方就已寄出修改後的版本給《Nature》雜誌,然而當時並未接受該文章;早稻田大學也曾給予小保方一年的修改論文期限,然而小保方修改後提出的論文未達到博士論文水準,因此正式取消其博士學位。不過在這中間,小保方本人卻對外界批評保持「自己是清白的」、「只是操作等技術錯誤」等反駁式的態度。

事實上,上個月所出版的《那一日》手札也大多保持這種駁斥外界質疑的觀點。根據日媒 IT media 的專題報導,小保方晴子雖在一開始引起社會騷動向大眾道歉,不過同時也表達「一點邪念都沒有」、「並沒有製作欺騙世人的圖表」、「人生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做研究」等念頭,並且宣稱審查過程中受到了日本理化研究所的陷害。根據另一間日媒現代 Business 的報導內容,小保方甚至指責「媒體逼迫得太緊」,每日新聞的女性記者是抱持「殺意」在對小保方她本人進行取材攻勢,NHK 的記者也不斷向她寄送採訪簡訊,整個人生活在受大眾媒體包圍的恐怖生活中。

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對本書表示「充滿被害者意識」。她說明一般這種受到公眾指責的當事人,多半以「一時被慾望與貪婪沖昏頭」解釋自己的行為,但小保方卻很可能因具有強烈的自愛,選擇以「我並沒有錯」的角度強烈正當化自己的行為。

回觀台灣的論文瑕疵事件

把角度稍微轉回台灣一下,近年來台灣也爆發不少論文涉嫌抄襲、造假,甚至是違規審查的事件。例如 2014 年爆發的陳震遠偽造同儕審查,讓其相關 60 篇論文遭撤銷,導致當時共同掛名的教育部長蔣偉寧也一併下台。這起醜聞甚至還登上了華盛頓郵報,也讓《Nature》專文討論批判自動出版送審系統的弱點。

nature001▲《Nature》以專文討論陳震遠偽造審查事件,並揭露自動出版送審系統弱點,圖片截至 Nature 官網

不僅如此,今年初台大也爆發了「能源國家型計畫」研究助理呂錫民涉嫌多次抄襲的事件。根據報導,該計畫是由科技部與經濟部跨部會投資,總金額逾兩百多億的大型計畫,但呂錫民卻涉嫌拼湊多部外部研究成果,並一稿多投至國際期刊;同時,去年年底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文玲也被多位學者踢爆,該升等論文大量抄襲中國著作。

從小保方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的確,無論是哪個國家,學術圈並不少見造假、抄襲或是種種瑕疵的情形,而衍生出的恪遵學術倫理的相關討論也不在少數。不過除了討論學術倫理本身以外,或許也可從本事件之處,作為大眾或相關人士值得審思的地方。

小保方事件在爆發初期,當時有許多支持小保方晴子的人士認為,當初小保方被稱為「理科研究女性之星」(リケジョの星)因而樹大招風;雖然事後證明小保方確實造假,不過,從當時論文發表初期,包括小保方本人在內,研究團隊在媒體操作上都刻意讓小保方的女性身份作為發表的亮點之一(請點連結觀看圖片,可以看到該研究當初重新粉刷成粉紅色,並在器材上貼嚕嚕米卡通圖片)。這不是說研究者不能按其喜好,佈置其學術環境;但當它成為一種利用性別刻意塑造的公關手法,是否就會有所問題?就像上面連結文章所述的,當時日本社會很可能關注的是女研究人員的「人物個性」,即使到了現在發表《那一日》手札,很多媒體或評論依然延續這個脈絡,把重點放在將小保方形容成「死不認錯」的女性;甚至可以說,小保方本人一味強調「自身清白」也沒跳脫出這種論述。

當時台灣爆發陳震遠案時,許多人把矛頭指向時任教育部長蔣偉寧也是類似的情形。這種脈絡本身並沒有錯,但對社會大眾一同協助學術圈自省的幫助程度卻是有限。雖然學術高門檻也在於,本身要判斷其成果真偽也只能靠相關領域的少數專家。但從結構角度來看,台灣學術圈若沒有那麼崇尚「論文點數至上」,過於急躁的評鑑升等辦法,或是也能從小保方事件自我避免過度公關包裝的情形,是不是也能更多避免一些因壓力急就章所產出的虛假成果呢?

甚至大眾對科學研究,甚至到科技應用領域的關心與道德期待是否能再多一點?科學與科技,就是一個國家的實際競爭力之一,在這兩個領域內,可以犯錯,可以失敗,但不能容下一點虛假。這應是社會大眾的堅定共識,而非僅限於學術象牙塔中的遊戲規則。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都 2016 年了,為什麼網站的使用者經驗還是這麼糟?

Posted: 16 Feb 2016 01:21 AM PST

times ad

原文為 《It's 2016 already, how are websites still screwing up these user experiences?!》,作者為程式學習網站 Pluralsight 作者暨微軟資安及企業軟體交付流程顧問 Troy Hunt。Inside 獲授權編譯。

進入新年已經一陣子了,不過網站的基本設計和實用性還是讓我不敢恭維,我們的網路體驗其實可以不用這麼痛苦的。對我來說,沒有一個網站有達到「喔,這個網站能做到這樣啊,真不錯。」的標準。這些悲哀又不知所云的設計不過是把網站拋到了谷底。

這時候有人會說,「你可以安裝一些外掛來改造網頁,還能順便改變使用者行為,」這是搞錯重點了,外掛不會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從頭開始檢討,別再把網頁弄得這麼不舒適。

容許我稍微失控一下,來談談現在的網頁有哪些毛病:

霸佔我畫面的東西:問卷還有一堆垃圾訊息

像這個就沒什麼好說的:

Forbes landing

舉例來說,我想瀏覽這個富比士頁面,然後他就告訴我,「先等一下,這裡有每日一句,你還可以順便看一下廣告。」莫名其妙,沒有人會看完這句話,然後就覺得自己重獲新生,此舉毫無意義。

讓上一頁按鈕做好自己的工作

各大銀行網站有這個毛病已經很久了,想要回到上一頁,網頁又會自動轉回原本的頁面,讓人動彈不得。你要知道,按了「上一頁」以後還出現這種畫面真的不行:

ANZ

為什麼我的「交易已結束」?使用者不過是按了瀏覽器最基本的功能按鈕,而你們大概只想敷衍過去。我知道你們不想要出現重複交易,不過要避免重複交易並不難,別再用這種雙手一攤,毀掉整個頁面的方式了,好好修理一下你的網站。

請把文章放在同一頁

別再把文章分成多頁了:

forbes muiltiple pages

你讀了一部份文章,但頁面放不下,所以往下捲動就能看到下一段,這就是捲軸的用處。也許這樣一來你就不能在每一頁用廣告轟炸大家了,不過反正我們本來就不喜歡那些鋪天蓋地的廣告。

讓我設定自己想要的密碼

如果密碼設定不支援某種字符,那容許我合理推測:你的輸入限制和查詢參數爛透了。你的系統一團亂,你怕如果不阻擋這些字符,就可能發生 SQL 隱碼攻擊。就像這樣:

更糟的是,我也能合理懷疑你並沒有雜湊加密 (hash),而直接用純文字儲存密碼。或者也很有可能,這個網站程式沒有把密碼處理成穩定狀態就存進資料庫了。

全螢幕蓋版廣告

我前面是不是講過,我們有多討厭干擾使用者經驗的廣告?沒錯,這些廣告該住手了: times ad 說真的,這到底想表達什麼?跳出蓋版廣告,而且還找不到關閉鈕,是會氣死人的。這在手機頁面上更慘,簡直就是血淋淋的反面教材。如上圖的全幅廣告佔掉半個頁面,然後還嫌不夠似地加了彈出式廣告,最後你的廣告還遮住了原本的廣告,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延後彈出廣告

一進頁面就彈出來的全螢幕廣告已經很糟糕了,但讀到一半才跳出來的更煩: delay popover 我只是想看個新聞,搞清楚奧勒岡民兵事件,為什麼你要給我看這個「全副武裝」的女子?更糟的是,為什麼關閉按鈕比我的手指還小?還好在這只有在我的 iPad 上出現,電腦版並沒有,不過任何看到這個廣告的人一定跟我一樣討厭它。

封鎖不實的廣告

這些「推廣連結」(總之就是廣告)雖然已經貼心地針對我的所在地量身打造,不過我們先來算算買這台藍寶基尼要花多少錢:

在澳洲最便宜的藍寶基尼 Aventador 也要 65 萬澳幣(約 1500 萬台幣),最貴的大概 1 百萬澳幣(2300 萬台幣),當你付清所有款項,加上維修、損耗、保險和使用成本,需要將近 6 位數澳幣的花費,此時每週 3500 澳幣的收入一年下來大約累積 12 萬澳幣淨收入,所以就算樂觀估計,扣除名車的各項費用,那你還剩下 3 萬澳幣。除非你想一輩子跟父母住,不然這個廣告實在沒什麼道理,而且也不應該再出現。

累贅的 Cookie 警告

bbc cookies

Cookie 相當常見,沒有 cookie 的話,很多東西都不能用,或者又要犧牲安全性來代替(例如透過網址持續開放授權 ),那為什麼要特地警告呢?當然, cookie 可以用來追蹤使用者,但這不需要 cookie 也能做到,就像這個瀏覽器指紋測試一樣,想知道使用者之前有沒有造訪過網站,並不需要透過 cookie 。這項警告沒什麼實際用處,只會被忽略而已。

綁架捲軸

這個毛病就像是設計師在炫耀,「媽,你看我會做這個!」,卻惹惱了在場許多人,如果這樣很難懂的話,看看 Mac Pro 的官網:

MAc scroll hijack

當你往下捲動,頁面不會隨之滾動,只是不同的內容會在上面浮現,經過上千網頁的訓練,我們已經習慣捲動就能看到接下來的內容,然後往回捲動就能看到先前的內容,蘋果在這個例子中,就好像取用了一項常見的使用者互動工具,卻胡亂使用,讓人不知所措。

用標題騙點擊

我在 Facebook 上常看到這樣的文章:

upworthy

為什麼不在標題就告訴我法國人做了什麼,好讓我決定要不要花時間讀這篇文章?你大可在標題放上「他們通過了一項法案,禁止丟棄食物,」難道這樣會讓我像跳過其他垃圾訊息一樣放棄點擊,所以你就沒有收入?我認為廣告真的毀了網路,而我們一個都逃不掉。

千萬不要自動播放

當我進入網站想要讀一篇文章,最不想碰到的就是:

cnn autoplay

這是 CNN 上的自動播放廣告,好像花俏的彈跳廣告還不夠,現在還要加入聲音。所以當我想要安靜地讀一篇文章,比如說舒服地躺在床上看 iPad 的時候,這個網頁就推給我戒煙廣告影片,然後又自動播放關於這篇文章的新聞片段,雖然這稍微好一點,不過我得再次強調我是來閱讀的,這個網站又不是 YouTube,如果真的想聽,我會自己點播放。

向付費牆(Paywall)說不

有時你會碰到標題看來不錯的分享文章,點下去以後卻看到:

paywall

這個經驗之所以糟糕,是因為你已經短暫看到了文章,然後它又被奪走了。你可以在背景看到內容就在那裡,但是有一大張付費方案擋在前面,要是點了右上角的 X,希望它發揮功能把這個礙眼的付費牆關掉,但網頁卻跳轉回到首頁,然後你在首頁看到許多有趣的內容,點進去卻又是一片付費牆。

強迫下載行動版 App

在手機版網站閱讀文章已經足夠了,你卻看到這個:

mobile app

為什麼下載這個 app 能帶給我更好的閱讀體驗?當下我只因為下載提示佔去一大塊空間拉低了閱讀體驗,這還是在 iPhone6 Plus 上,要是其他螢幕更小的手機,可能就會佔掉 1/4 的螢幕。手機螢幕寸土寸金,你卻拿來叫我下載一個三顆星的 app。

我不想分享行動版網站

另外當我想用 iPhone 分享上面的 NRMA 網站,

這個網站很貼心地幫我在網址前面加了「m」,分享出去就變成手機版頁面,就算是用電腦開也一樣。我現在用電腦點開網頁,就看到大約 80% 的空間是浪費的,一個按鈕寬度竟然有 1850 畫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響應式設計,它可以偵測你的裝置,然後自動調整適合的顯示方式,而非把你丟到另一個頁面,然後換成大螢幕的時候就變得亂七八糟。

不讓我用自己的公司信箱

我一直都用 Hotmail 當作工作信箱,而且用得很順手,我也會在註冊網站的時候用到: phishme 至少可以的話我就會用這個信箱註冊,不過有些網站就是不允許 Hotmail 或其他免費信箱。碰到這種情形,我只好去 Mailinator 申請臨時信箱,這下子我終於能拿到我要的資料,不過這個網站再也聯絡不到我了。

阻擋廣告攔截軟體

我在部落格裝了廣告,愈多人看到我就賺得愈多,不過我不會用以上那些粗魯的方法強迫你。儘管如此,我也能體諒你使用廣告攔截軟體,雖然主因可能是以上那些討人厭的廣告。先講好,如果因為更動我的網頁造成某些功能無法執行,別找我抱怨,但我也不會為難你。 總之,並非所有人都能忍受這個畫面: image_thumb17 這件事諷刺的地方在於,正是因為富比士之類的網站濫用廣告,使用者才會攔截廣告,造成富比士和其他網站不提供服務,或是提供次等的服務來要脅使用者關掉廣告攔截軟體。這樣一來網站們不開心、使用者不開心、我也不開心,因為惡性循環讓我的廣告被擋掉,損失了一筆收入。 既然這篇文章一直提到富比士,希望他們可以參考一下這篇討論底下的留言:  

看一下大家對蓋版廣告的態度如何,我也貢獻過很多篇文章給富比士,也和其中許多頂尖人士合作過,不過負責這部分廣告的人,拜託讓你們主管看看上面的回應。

難道我們不能處理好這一切,讓網路回歸它該有的樣貌嗎?

有沒有漏掉什麼?

這些東西卡在我心裡很久了,一口氣說出來之後的確好多了,不過一定還有很多我沒注意到的。你最近有沒有看過哪些煩人的網站讓你不吐不快呢?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揭開矽谷黑暗面——身陷飢餓遊戲般的殘酷競爭

Posted: 16 Feb 2016 01:06 AM PST

photo credit: Transformer18

今天看到又一篇講海外軟體工作的文章,底下留言不意外的充滿著羨慕的情緒。突然覺得聽多了矽谷福利高薪水高的一面,應該要有人來談談在矽谷存活辛苦的一面。

幸福,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是一個競爭的環境

很多人看到矽谷的高薪與優渥的工作條件就垂涎三尺,而忘記當初 Google 之所以會提供這麼多福利的初衷:競爭。

是的,Google (以及其他許多的跟進者)是為了競爭人才,而競爭人才的目的則是為了在殘酷的商場中競爭。軟體業是一個贏家全拿的環境,在遊戲未定勝負之前,雇主是很願意花大筆的錢留下聰明的人。但是如果公司沒有辦法存活下來,那麼裁員時公司也不會手下留情的。曾經風光的 Yahoo 在過去幾年已經數不清裁員了多少次,還有過去幾年曾經風光過的 Zynga、Groupon、Foursquare 等等,都是死在沙灘上的範例。即便是已經上市的 LinkedIn、Twitter、Yelp,最近表現也沒有風光到哪去。

所以在灣區最高等級、已在市場上站穩腳步的公司,內部的工作壓力也不小(誰知道市場上等一下會不會出來什麼新東西把你幹掉!?)。攤開 Glassdoor 上的匿名評價,幾乎所有知名公司(像是 Facebook、Uber、Airbnb、Dropbox… )都被詬病「沒有 work-life balance」。更有甚者,部分公司即使財務狀況穩定,還是有開除員工的文化(有興趣者可以去查查最近剛登陸台灣的某家公司的Glassdoor 評價)。

伴隨這種文化而來的是一種不確定感。舉個例子,這幾年矽谷房市很熱,人人都考慮在這裡置產,但是我聽過以下這些狀況,側面反映出靠矽谷工作繳房貸並不是沒風險:

  • 在付頭期款前一週,公司股票突然大跌,以致無法成交。
  • 訂金付了以後,被公司裁員,不但損失了訂金,還得在三週內打道回原來國家。
  • 付貸款到一半被裁員。花了一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得把房子賣掉去其他州找工作…

壓力下的人們

矽谷,一直被人們當成完美的工作環境。

但是我曾經聽過一個同事講:這裡更像一片大海,每個人都在海面上掙扎,要讓自己的口鼻超過水面不致淹死。

art-Intern2-620x349電影實習大叔劇照

電影實習大叔的片頭曾經這麼形容 Google 實習生涯:「這是一場心智版的飢餓遊戲的挑戰,還同時跟一群天才兒童競爭搶工作」電影其他部份多有誇大不實之嫌,但這句話卻可以說是真的:要在這裡工作,就真的要跟一堆天才兒童競爭。如果沒有電影主人翁的運氣,那怎麼辦呢?

所以,很多人得了騙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一直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騙倒了面試官(更有可能是什麼都不會、只靠刷題進去大公司),總有一天會被裁員,只好用超時工作來彌補自己的恐慌感。

這問題有普遍?還記得我第一次鼓起勇氣跟我當時的主管坦承我可能有這個問題的時候,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也有。」他還告訴我,這也是他過去幾年來,從未買車的原因,因為他希望被裁員的時候手邊能多點現金。

「騙子症候群」在矽谷 top tier 公司之普遍,已經逐漸到了人人不太忌諱談它的程度了。甚至有個朋友對我說,如果你去的公司裡面,「騙子症候群」的狀況不太普遍,那你可以準備跳槽了,因為這家公司前景可能不太樂觀⋯

在這種人人自願加班的情況下,也是有其他併發症的。半年前,我遇見一個從別部門轉來的同事。在閒聊之中,我得知他轉部門的原因是在前一個部門太操勞。據他說,他已經到了下班回家打開電腦,只要看到一點程式碼就會立刻淚流滿面的地步,一直不停問自己:為什麼要選資訊這個專業?能不能去鄉下當個農夫?

我心裡想,原來不只是「騙子症候群」。在工作壓力下,竟然連輕微憂鬱症都有了…。

數個月後,我輾轉得知,他的考績在過去數年間一直不好,有可能面臨被裁員的命運。我找了個機會,擔心的問他,有沒有打算接下來作個什麼專案拼一下?

沒想到,他笑了笑,說隨緣吧。如果被裁員也好,他可以放幾個月長假,再想自己要做什麼。

那一瞬間,我突然領悟: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這回事,即使矽谷工程師也一樣。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美婚禮服飾電商 Simply Bridal 創辦人:國際新創據點首選台灣

Posted: 16 Feb 2016 12:16 AM PST

Taipei 101

台灣目前已逐漸擊敗其他亞洲和西方國家,成為新創公司設立營運據點的最佳選擇。身為外籍創業家,OnRamp 基金創辦人 Lawrence Ng 向我們揭露為何台灣會成為他的創業據點首選。

OnRamp 基金創辦人,同時擔任 LNG 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及 Simply Bridal 執行長的 Lawrence Ng (吳鎮雄),告訴我們他為何將網路婚紗公司 Simply Bridal 總部設在台北。「對新創公司來說,台灣擁有非常友善的環境、租金比其他亞洲國家低,人才也是一大考量,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台灣的高科技人才絕對是數一數二,我對我的台灣員工感到驕傲,他們是忠誠、勤奮且善於合作的團隊。」

在決定創業據點時,Lawrence 並非沒有其他的選擇。他的上一間公司 Oversee.net 從網路新創公司發展為電子商務領導品牌,在洛杉磯、佛羅里達及波特蘭的分公司擁有超過 200 個員工,2008 年以1.5 億美金賣給 Oak Hill 資本後,Lawrence 便退出 Oversee.net,接下來幾年,他遊走於上海、東京和洛杉磯找尋下一個開啟新章節的基地,最後基於某種緣分他來到台灣並設立了 Simply Bridal,現在也受邀在新創競技場擔任顧問。

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通常也代表要在這裡生活,而創業家們發現台灣不僅十分便利且令人興奮,他們認為,台灣人非常友好且樂於助人。Lawrence Ng 表示「我熱愛在台灣生活,這裡已經成為我的家了。」

同時,台灣的地理位置介於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使其成為設立物流中心、採購產品零件和運輸最終商品的最佳地點,而且城市內就有機場,可以縮短商業旅行所耗費的時間。

除此之外,「創業家簽證」更鼓勵外籍創業家來台設立總部。從 2015 年 7 月起,新創企業只要符合基本資格,就能享受許多優惠措施,包括能申請 3 張工作簽證,將團隊帶來台灣,還有最近 1 年或最近 3 年平均年營業收入達新台幣 300 萬元以上,可申請延長居留 2 年,這些創業家就有 3 年的時間專心發展事業。

即便主要的銷售市場不在台灣,Lawrence 仍然十分肯定台灣是設立 Simply Bridal 營運部門的絕佳地點。「美國為我們的主要市場,中國則是我們的出貨源頭,營運部可以設立在兩個國家之間的任何地方。我很慶幸自己最後決定在台灣設立辦公司。」

創業家應該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好比創業家簽證,以及由國家發展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創立的台灣新創競技場 (Taiwan StartUp Stadium) ,就能提供許多幫助。一批來自矽谷和紐約的風險投資公司也正密切關注台灣,不定期造訪並找尋新創團隊來讓他們的投資組合更多元。無論你是台灣或外籍創業家,現在就是在台灣開設公司的好時機。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善用雲端工具,領導團隊高績效

Posted: 15 Feb 2016 10:36 PM PST

Evernote Phone(Photo Credit:  Heisenberg Media)

作者簡介:權自強,熱愛生命,喜歡旅遊和交朋友,抱著一顆赤子之心,勇敢探索未知的事物,沈浸在助人的快樂之中。期望做個公益旅行家,可以一邊做義工、一邊環遊世界!曾任 TOPS(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柬志工,也是台灣國際志工協會發起人,曾經多次前往柬埔寨、印度垂死之家擔任海外志工,目前身份是讚點子數位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網路行銷講師。

本文為權自強口述, 蘇美真採訪撰文。Inside 獲授權發表。

IMG_2013▲本文作者權自強

同時與多位客戶對接,身負大量資訊的專案經理,如何有效管理工作文件?身為這些專案經理的老闆,又該如何領導團隊?努力工作不如聰明工作,善用雲端工具,讓各項事務得以在自由的空間與時間中靈活調配,無縫接軌!

創業以來,身兼數位行銷公司執行長、工作坊講師、部落格格主等多重角色,每天需記下來的事情多如牛毛,行程會議、客戶資料、課程綱要、年度目標⋯⋯有些人習慣用紙本手帳彙整想法及待辦事項,我個人則偏好使用雲端工具進行控管。

成長階段幸逢電腦蓬勃發展的時代,加上早期從事科技業,所以我頗早以前就開始使用電腦相關工具,習慣以打字取代手寫,其中的好處不乏:

  1. 快速。我是個腦袋想法跑很快的人,若不用打字,手寫恐怕跟不上思考的速度。
    .
  2. 多功能彙整。激發創意或靈感的來源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張圖像或一段影片,要轉換成文字相對需要思考的時間;目前線上已有許多雲端工具,可輕鬆將不同形式的資料加以擷取、拼貼,直接儲存。
    .
  3.  高機動性。電子化後的文件易於搬移,無論在編輯或排版上都富有更大的自由,方便快速整理。

最佳工具最大效益

仔細衡量,比起打字,手寫的機會確實變少了,然而兩種書寫過程都有助於思考,鍵入文字的時候,許多創意和想法亦常隨之浮現。事實上,我也並非完全不手寫,只是認為筆記毋須侷限於紙本,而可依目的選擇不同類型的工具。我會透過手寫摘錄較為零碎的資訊,多半是與客戶之間的會議;獨自規劃工作進度時,則採數位筆記的形式。這 2、3 年來最常使用的一套工具叫 Evernote,是一種數位記事本,它的好處首先是跨平台,消弭了空間地點的限制,無論在電腦、ipad 或手機上都可以使用,相當符合資訊產業的需求。我有靈感的時候就會打開來寫一下,記錄上課或開會重點、規劃簡報提案,先記錄下大綱,再利用行程之間的空檔充實內容。其次,與紙本筆記相較還有另一個好處是,隨身攜帶的手帳可能寫滿了就必須換另外一本,Evernote 卻沒有容量上限,你隨時可以搜尋 1、2 年前的舊資料,也可以經由分類、標籤,將相關的內容彙整在一起。

記筆記時應依目的選擇不同的工具,Evernote 偏向綜合型,可添入圖像照片及影音,我常以此撰寫較長篇的文章,例如心情日記。至於像工作目標、待辦事項等條目分明的內容,一般我會使用 Google Keep,其類似便條紙的介面可用顏色區分記事類型,附設的提醒功能也有助我檢視各項計畫是否按時完成。

去辦公室化更有績效

雲端工具可說解放了過往制式的工作形態。認識我或認識讚點子的朋友都曉得,我們公司辦公室沒有人(而所謂的辦公室,其實就是我的工作坊),從公司成立開始,與客戶之間就是用雲端工具溝通,這些年透過各項通訊軟體,我帶領員工逐步建立起不用打卡,在家工作的新工作流程,定期用 Skype 召開會議,直接線上交換資料,或於協作平台共同編輯。舉例來說,我們會在 Google 協作平台放上會議大綱,正式開會時便逐條報告、討論,內容詳細程度幾乎等同一份會議紀錄,省去事後歸納整理的時間;而隨著 Line 群組問世,每個客戶、不同任務、個案都有各自的群組,搭配雲端文件,提升效率之餘,更減少許多溝通成本。

此種「去辦公室化」的工作形態增添了我們在與遠方客戶接洽時的熟練度,身為老闆的我亦可擴大招募範圍聘請到許多外縣市的優秀人才,員工們則不必歷經日曬雨淋、塞車通勤大老遠跑來公司。當工作不再局限同一場域,不僅是空間,時間上也獲得相對的自由,我們不在辦公室工作 (not here),工作卻展開於 anytime、everywhere。

自主管理比責任制更重要

許多人難以想像一家公司沒有實體辦公室該如何營運,特別是員工管理方面,畢竟人都有惰性,缺少辦公室約束、主管的督促,在家工作這份惰性極可能無限地放大,「不在辦公室還有效率可言嗎?」—— 我認為,這樣的疑惑出在前提設定有誤,真實的情況與各位所想不同,沒有辦公室,其實更有效率!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應徵每位員工時,我都會先讓他了解公司工作流程與內部文化,正式錄取後,就會給予充分的信任及自由。在須將工作做完、做好的前提之下,第一,員工越有效率把事情做完,越能盡快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是說,負責且懂得自我管理的員工,自然能得到時間上的獎勵,偷懶的結果,只會影響自己享樂的時間而已。第二,身為 PM(專案經理),每位員工自己都要親自面對客戶,本身即有壓力,不需要人督促。萬一真的需要人督促,表示其缺乏自動自發的資質,也許就較不適合我們這種型態的公司。

台灣許多企業都奉行責任制,但能做到真正責任制的卻少之又少,我認為這部分老闆需要洞悉、轉換、調適自己的想法與心情,為了盯住員工而死守在辦公室,不是反過來綑綁住自己了嗎?

掌握顧客需求核心

對員工要求僅止於將事情做完做好這點,可看出我的經營風格較偏成果導向,無論是人員管理或從事網路行銷,工具和過程都不是最重要的。以 FB 社群行銷為例,有人十分在意粉絲數量,事實上 FB 只是一個工具,不是結果,我們透過 FB 的經營,把客戶帶進來,中間的檢核點應該是經營粉絲團之後業績有沒有起色、訂單有沒有增加,以此檢視成效。

行銷的本質就是幫客戶的業績作提升,只要扣緊這個目標,就不會有問題。無論是社群、大數據或任何行銷手法趨勢,都應掌握核心精神,不斷思考,反問:「客戶到底要的是什麼?」掌握這一點就會找到最有用的資訊。如此看來,大數據也只是一個名詞而已,掌握核心才可以做最有效率的事情。

網路行銷 CEO 教你帶領高績效團隊

  1. 筆記毋須侷限於紙本,可依目的選擇不同類型的工具。
    .
  2. 善用雲端文件,去辦公室化團隊績效更高。
    .
  3. 任何行銷手法趨勢,都應掌握核心精神,不斷思考,反問:「客戶到底要的是什麼?」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