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總統也懂腦力激盪?「女人迷」邀馬總統體驗新創日常” 與新的 7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總統也懂腦力激盪?「女人迷」邀馬總統體驗新創日常

Posted: 28 Oct 2015 03:54 AM PDT

P1530609▲馬英九總統與女人迷團隊,一起比出代表女人迷的萌版「W」標誌

今天女人迷邀請到馬英九總統到今年 5 月新成立的女人迷樂園,與女性創業家見面,體驗新創的一天。

女人迷是華人社會第一個以女性視角出發的新媒體,內容囊括職場發展、旅行玩樂、時尚彩妝、生活風格、愛性情慾等,CEO 張瑋軒提到,除了肯亞還沒攻下以外,目前讀者遍佈全球,站上已有 180 萬網友,3 億次的總流量。女人迷團隊主編 Audrey 今年 25 歲,設計師 Merci 今天剛滿 26 歲, 團隊相當年輕,瘋狂而勇敢地在創業這條路上努力。

P1530535

女人迷樂園,新媒體的 O2O 實踐

這次活動在女人迷新總部,女人迷樂園舉辦,女人迷的共同創辦人 Tanya 說,女人迷是一種生活態度、風格、精神。除了透過線上圖片和文字外,現在還想力行 O2O,將線上經驗結合線下活動,以網路為骨幹,但不受網路所限。

搬來新址前,擠在不到五坪的空間,女人迷辦活動沒有自己的場地可以使用,在時間、金錢、人力的安排負擔範圍內,一個月平均只能辦一場活動。現在自已擁有整棟三層樓,專屬於女人迷的活動空間後,一個禮拜可以辦兩場活動,在此舉辦的活動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有沙龍講座、核心運動課程、廚藝交流等。

女人迷的核心價值,也體現在新據點的佈置上,內裝多彩活潑、廁所不分性別、進入大門先脫鞋,還有一面告白牆開放大家留言,作為女性展現話語權的園地,每樣設施背後都展現了積極、開放、自在的態度。

P1530662▲馬總統參與腦力激盪

總統對台灣未來的腦力激盪

參觀完二樓辦公空間及三樓運動場後,馬總統回到一樓,和女人迷團隊進行對談與腦力激盪,背景則播放起盧廣仲為今年女人迷「我愛我自在節」寫的新歌, Love Myself

總統和其他女人迷成員抽籤分組,並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一同描繪台灣未來十年的輪廓。在成員們紛紛提出頂尖、國際化等願景,而馬總統則是希望到時台灣已經達到減碳目標,也笑稱希望到時候,還能以 75 歲之身再度挑戰日月潭。

P1530550▲馬英九總統首次體驗 Facebook 直播

女人為台灣站出來

馬總統細數台灣一路走來女權的進步,女性在職場上,從懷孕扣薪扣考績,到訂定育嬰假的歷程,還有男女薪資比試算下來躋身世界前 5 ,以及從前看表演時,碰到公共設施女廁不足,大排長龍的情形,便從市府開始增設,種種的改變讓台灣女性愈發勇敢,展現自信。

像他參訪三軍軍校時,就觀察到許多女性表現名列前茅,陸軍戰車隊也有女性擔任車長,同樣的也希望更多女性創業家挺身而出,像女人迷一樣,站出來締造時代的里程碑。

女人迷 CEO 張瑋軒也提到,他們想用溫柔的力量,譜寫溫柔的故事,創造文化及創業的能量,並為台灣勇敢站出去。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連運費都全免!蝦皮拍賣改版,攻入行動社群網購市場

Posted: 28 Oct 2015 03:18 AM PDT

tat

▲ 代言人王大陸和宋芸樺在活動中進行公益拍賣

來自新加坡,隸屬知名線上遊戲營運集團 Garena 的蝦皮拍賣今天舉行改版記者會,邀請王大陸和宋芸樺擔任活動代言人,要以「行動社群優先」的姿態搶攻台灣 C2C 網拍市場。除了延續之前三十秒即拍即賣、第三方支付保障買賣家等特色之外、這次記者會也一併公布,賣家完全不需上架或手續費平台費用,甚至就連物流也一併免費,打造出買賣雙方低門檻零負擔的網拍環境。

操作介面徹底社群化

這次改版進入蝦米拍賣 App 後,不難發現平台更對準社群使用者的需求。首先看「逛逛」區域遊覽賣家的部分,操作介面就是依照普遍的社群溝通軟體方式設計,讓使用者逛網拍就跟看朋友近態一樣簡單。不僅如此,賣家準備拍照上傳商品照片時更是參照 Instagram 設計了豐富的濾鏡,讓賣家可以挑選最適合的風格展示商品。而官網網頁本身也將使用者導向直接在手機上使用。

20151028_160241▲使用者介面皆依照受歡迎的社群App所設計

從操作介面就可以看到,蝦皮拍賣要讓網拍這回事徹底的「社群化」。蝦皮拍賣亞太區域總監孫時欽表示,蝦皮拍賣選擇此時同時進入包括台灣內的東南亞七國市場,就是意識到行動社群電子商務的時代已開始到來,而「行動社群」也是蝦皮與傳統大型電商最大的區隔之處。蝦皮拍賣事業發展處總監孫傳柔就表示蝦皮是目前台灣市場內從理念、平台設計到服務買賣雙方,最能完整貼近社群化的拍賣平台。

上架費、手續費、運費全免!

而這次記者會另一大吸睛點在於免上架費、免手續費與免運費。孫時欽表示營運初期目標將完全不考慮盈利部分,而是致力於營造最好的使用者環境,並積極擴大使用者數量藉由意見回饋不斷優化平台,讓無論哪個年齡層都能透過智慧型手機,更加享受即時拍賣商品的樂趣。孫傳柔也解釋之所以選定黑貓宅急便作為物流合作夥伴,除了服務品質與系統串聯穩定外,還瞄準 7-11 深入台灣社會的優勢,未來將開放超商寄取貨以更符合台灣消費者的生活型態。

關於台灣在地市場的特色方面,孫時欽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電子商務環境不只更成熟,同時用戶的需求也更多元。像是台灣賣家比起其他國家,就會更要求後台工具的細緻度,以便隨時掌握金流物流的狀況,這也是台灣區蝦皮拍賣平台設計上最注意的地方。而孫傳柔也補充蝦皮在泰國用戶大多集中於服飾品項,越南則是化妝品,但台灣網購因市場成熟,15 項分類全都成長得相當迅速。未來蝦皮也相當有信心,將在明年初就能達到用戶與商品數皆翻倍的目標。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支付寶來了!免換匯,年底前中國遊客手機結帳暢遊台灣 3000 店

Posted: 28 Oct 2015 03:11 AM PDT

Screen Shot 2015-10-28 at 6.08.02 PM

Money DJ》報導,玉山金旗下玉山銀行取得金管會核准,成為第一家承作跨境電子支付的金融機構,首先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合作,支付寶從今年第四季正式進軍台灣,並於台灣推出跨境 O2O 業務。

支付寶使用者來到台灣旅遊,能夠跟在中國一樣直接使用支付寶消費,不必換匯,預計服務正式於 12 月正式上線,年底前會有超過 3000 家商店啟用支付寶「掃碼付」,包含超商、百貨公司、伴手禮名店與熱門商圈,甚至包括夜市。

根據《數位時代》報導,玉山銀行數位金融處協理劉美玲表示,玉山銀行將與商家收取交易手續費,不過尚未訂出費率,但將比中國銀聯的手續費更低。中國使用者使用支付寶則完全免費。至於匯率的問題也無須煩惱,商家收取新台幣,中國使用者結帳時扣除的是人民幣,匯差由支付寶與玉山銀行解決。

玉山銀行延續原有透網路 ATM 或實體 ATM「跨境買淘寶」業務,此次又獲得金管會核准 4 項主要業務:跨境網路實質交易價金匯入之代理收付款項服務(兩岸支付通)、跨境網路實質交易價金匯出之代理收付款項服務(跨境買淘寶)、提領境外機構支付帳戶餘額之代理收付款項服務(PayPal玉山全球通)及跨境實體通路實質交易價金匯入之代理收付款項服務(跨境O2O業務),將成跨境業務發展得最完善的金融機構,未來也會開發更多新的跨境支付應用。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終結五迷思,Expensify 使用者 6 個月內翻倍達陣(下)

Posted: 28 Oct 2015 12:44 AM PDT

2750862342_a609dbb43c_z

Photo credit:PROJon Ross

本文原刊登於《36Kr》,原文來自 First Round Review。文章主要提到,Expensify 這一款能夠幫助民眾管理開銷、收據的應用軟體,如何在 CEO David Barrett 領導下, 6 個月內讓使用者數量翻倍。在獲取使用者方面,Barrett 的觀點非常非主流,他列舉了目前大部分公司在使用者獲取方面存在的五個迷思,並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

迷思三:

在新使用者引導流程上,使用簡潔有力的語言,呼喚使用者行動起來。

事實:

清晰明瞭的語言確實有幫助,但它並非上策。真實性和相關性是三維變量,因此時機和工作流程是最關鍵的。

當談及如何獲取和引導新使用者時,每個人都會告訴你很多行銷溝通的最佳做法:例如做出好的設計,使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有能促使使用者做出下一步行動的觸發器:一個點擊跳轉的連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端設置調研功能,這樣可以使得調研數據更加規範清晰,同時更具價值。

在新使用者引導方面,Expensify 的做法非常獨特。

我們在歡迎和引導新使用者方面也做了不一樣的嘗試,取得的效果也令我們非常驚喜。我們開發了自己的信件行銷工具。市面上現有的工具都太華而不實,如果拿給非工程師用還算不錯,但我自己就是一位工程師,這些工具在我看來不但成本高,功能方面也有侷限性。用他們來做信件行銷中的簡單工作還可以湊合著用,但稍微複雜一點的工作就搞不定了。

所以 Expensify 開發了公司內部使用的工具 Harpoon。這款工具功能非常齊全,可以幫助公司對使用者進行深入和實時的跟蹤,而且可以根據使用者行為對使用者進行分組,這些都是市面上的工具無法想像的。不過最開始的時候,它只是一個非常簡單和基礎的工具:它會在每個小時給過去一個小時內註冊的使用者自動回覆信件,信件是從 Barrett 的個人信箱發送出去的,信件內容也只是簡單的文本格式。

給每一位新使用者發送的信件都沒有經過特別的的設計,下面就是實例:

0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Barrett 在新使用者引導方面採用的方法和大家通用的方法截然不同。信件內容非常簡單,語言也非常樸實無法口語化,沒有促使使用者下一步行動的設計,沒有跳轉連接。但是效果卻意想不到得好,一般的這類新使用者引導信件會有 1-5% 的回覆率,但 Barrett 採用的上面這種信件模板的信件回覆率卻高達 12%。

至於為何能取得這麼好的效果,Barrett 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 時機

當使用者完成註冊後,會立刻收到一封信件,這可能會讓使用者真的認為這是 CEO 親自給他發的信件。它每次都是給在前一個小時時段內註冊的使用者發信件,這意味著,每個使用者在註冊完半個小時左右就會收到回信。使用者在註冊後都會體驗一下,而且不至於半個小時後就忘記這款產品。此外,在註冊後半個小時左右,使用者可能有興趣分享對這款產品的想法,但興趣還沒大到會自己主動查找聯繫人地址,這時,如果收到一封來自產品創辦人個人信箱的信件,他分享的意願就會大大增強。這樣一來,這個使用者就算徹底被 get 了。

2. 終結懷疑

當然了,公司創辦人不可能真的根據使用者註冊的時間按時給每一位新使用者回覆信件。不過 Expensify 的做法有充足的理由讓使用者相信是公司的創辦人在與他們交流。

Barrett 這樣分析使用者內心的想法:「嗯,這封信件並不是在我註冊後恰好半個小時的時間發送過來,也不是恰好一個小時,因此可能不是機器發送,而是真人發送的。此外,信件來自真實的私人信箱,內容看起來也像是真人寫的。它沒有要我去填寫非人性化的問卷表格,也沒有廣告連接。這樣的信件會讓我覺得發信件的人是非常真誠地在向我尋求幫助。」

3. 重新確認回覆響應流程

不是透過發一封信件就能和使用者建立起良好的聯繫的,之後的回覆方式和時機至關重要。對於回覆的信件,很多新使用者可能會覺得:哎,這可能是機器自動回覆的,亦或是我發的信件肯定是被公司某個市場實習生打開看的。當公司真的能以一種即時、恰當的方式給使用者回信時,同時讓使用者知道是公司的 CEO 在讀他們的信件並對使用者的回覆表示感謝,這時使用者就會被你徹底征服,他們可能還會幫你主動宣傳。

如何做:

可以用和上面的例子類似的模板,一定要注意上面提到的前後的所有流程和注意事項。Expensify 透過這種簡單的信件方式獲得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反饋意見。

他們的回信並非呆板的固定內容,而是對各種問題準備的成頁有針對性的答案,有些重要的問題連我自己都沒想到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封簡單的信件決定了 Expensify 的成敗。當然,除了這件事情,還有很多需要去做。不過如果我沒有做這件事情的話,我根本就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到這麼多,獲得這麼多有價值反饋。

創業公司早期一般都是非常艱難的。唯一比你獲得的實實在在的建議更有價值的事情莫過於有一些使用者真的非常關心你開發的產品並為之興奮。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了這樣的使用者,那時我可能就會真的放棄了。

迷思四:

在使用者獲取和留存方面的創新主要來自市場和行銷團隊,這些人是最接近終端用戶和數據的。

事實:

在使用者獲取方面的創新是由眾多新的小想法組成的,這些想法來自公司的各個部門。

在使用者獲取和留存方面的創新不單單是市場行銷部門的事,公司所有部門都應該積極參與進來。著名科幻小說家 Isaac Asimov 曾說過:「人們是如何獲得創意想法的?本質上:如果一個環境能夠鼓勵一小部分人去探索看似荒誕的事情而不懼丟臉和尷尬,那麼這個環境就能產生很多創意的想法。當然願意不懼一切去探索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不願冒這個風險。」

相比「創意」這個詞,Barrett 更喜歡「新想法」這個詞。因為「創意」過於含糊,容易讓人敬而遠之。有些公司有專門的創意人員,我認為這是蠻愚蠢的做法,因為提供新想法應該是全體公司員工共同的任務。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只要是好的想法,不管是誰提出的,都是會被認可和鼓勵的。

現在想在公司內營造全員創新的氛圍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大部分人依然堅守傳統的銷售層級架構,銷售人員在業績獎金的驅動下往往會許下過高的業績承諾,甚至會冒著完不成任務的風險。這就意味著總會有一個產品管理團隊在那想方設法搞清楚許下的業務目標是什麼,而工程團隊需要據此艱難地改善產品。

人們之所以一直堅持傳統的銷售模式,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家基本上可以相對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方便了招聘、培訓和業績評估等各項工作。所有的事情都井然有序,集中管理。

其實上面這種看似簡單的組織架構的代價是非常高的,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按照那種方法,你將無可避免得開發出沒人用的糟糕產品。因為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在忙著開發一款能夠令決策者滿意的產品,而決策者可能自己都不會真正使用這款產品,也不會真正關心這款產品究竟如何。

如何做:

想辦法從公司的各個部門、各個角落找到新的想法,尤其在那些出現職能重疊的部門裡。將整個公司的的重心放在開發出使用者願意使用的產品。對 Expensify 而言,這個觀念的轉變重組了公司的方方面面,從銷售戰略到產品管理架構,再到專案管理和市場行銷。

迷思五:

市場行銷工作是可以量化評估的。

事實:

不要相信那一套。那些行銷方式確實有用,但沒人可以確保說知道哪種行銷方式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在市場行銷人員為獲取和留住使用者過程中做出的種種努力中,很多都是沒有效果的。使用者來了信件卻視而不見,亦或是過於頻繁地進行各種行銷活動,這兩種情況都是需要特別警惕和注意。Expensify 犯過的最大錯誤就是相信行銷活動是可以量化評估的。

我們獲得種子輪融資後,我們採用的方法非常簡單:融資後,將錢花在廣告行銷上,再對其進行優化,直到「使用者獲取成本」(CAC)低於「使用者的生命周期價值」(LTV),然後再重新策劃、重複操作並實現盈利。每個人都這樣做,好像這是唯一的可行做法。沒人敢對此進行質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這種方法其實並沒有什麼用。你可以問比較成功的創業公司這樣一個問題:在公司的營收額中,有多少是付費行銷帶來的使用者所貢獻的?他們的答案一般是 0% 至 25% 間不等,換句話說就是 「我不知道」。因此,極少有人能夠量化評估市場行銷活動的效果。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

並不是說付費獲取使用者的做法是無用的,它肯定是有用的,只是作用沒有想像中大。事實上,付費獲取使用者的市場行銷活動是難以量化的。很少有公司真正了解自己的使用者獲取成本,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銷投資回報率。雖然大家可能都說自己知道,尤其是和投資人說的時候更是如此。

Expensify 本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開支。那段時間我們盲目地將人們推薦的各種方面都嘗試了一遍,如 Google 關鍵字競價廣告 Adwords、廣告看板(Billboards)、社群媒體推廣和內容行銷等等。我們當時推廣壓力非常大,我們還想當然得認為這些嘗試肯定會帶來非常不錯的效果,事實證明那只是痴人說夢。我甚至給市場行銷人員分配了在我自己看來都不可能完成的推廣任務。

如何做:

砍掉那些沒有效果的市場行銷開支,並堅定執行。允許自己犯錯,但一定要學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聽起來似乎沒什麼新意,但不要忘了,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在前赴後繼地犯同樣的錯誤,而周圍的人卻在依然為他們歡呼。

最後的最後

目前在使用者獲取方面存在著很多偏見。創業公司應該勇於挑戰這些傳統的所謂的標準,嘗試用 Barrett 的更加樸實無華、接地氣的方法來獲取並留住用戶。透過將市場、銷售和產品開發整合為一體的方法來達到降低使用者獲取成本的目的。不要讓缺少數據成為你的藉口,找到那些真正讓你為之興奮的數據,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嘗試,果斷行動。不要將使用者獲取方面的創新變成某些人或某個部門的工作,要想辦法在全公司範圍內營造鼓勵創新想法的環境,讓每個人都勇於在使用者獲取方面獻言獻策。最後,避免在市場行銷方面過度開銷,也不要試圖對市場行銷效果進行量化。

Barrett 說,

對我們來說,一個很大且持久的挑戰在於,面對業內最聰明的那群人的質疑,我們要堅定自己的做法和立場。最近在企業級市場上發生了幾次非常大的投資交易,這說明投資人在如何獲取使用者方面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其他公司都在走「快速、付費、線性收入增長」模式時,Expensify 卻在堅持 「緩慢、內生、指數級收入增長」的模式。只要堅持、有耐心,指數收入增長模式肯定會是最後的贏家。這也是為什麼其它公司在剛開始就全力衝刺並領先我們,但最終被我們反超越的原因。

相關新聞:終結五迷思,Expensify 使用者 6 個月內翻倍達陣(上)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終結五迷思,Expensify 使用者 6 個月內翻倍達陣(上)

Posted: 28 Oct 2015 12:42 AM PDT

123

本文原刊登於《36Kr》,文來自 First Round Review。文章中提到,Expensify 這一款能夠幫助民眾管理開銷、收據的應用軟體,如何在 CEO David Barrett 領導下, 6 個月內讓使用者數量翻倍。在獲取使用者方面,Barrett 的觀點非常非主流,他列舉了目前大部分公司在使用者獲取方面存在的五個迷思,並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

David Barrett 6 歲時便開始寫程式,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幾乎將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 Expensify 的經營和管理中。Expensify 提供的服務主要幫助公司管理費用開銷。

Expensify 的發展非常迅速,是同類軟體中發展速度最快的。2014 年 增速高達 130%,比緊隨其後的競爭對手快了 60%。目前有超過 16000 家公司在使用它的服務。

Barrett 的成功源於他敢於突破常規,走與別人不一樣的路。在創辦 Expensify 之前,他曾是 Red Swoosh 的工程部主管,那時,他每年都會組織公司的全體員工到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工作休養一個月。後來,CDN 服務商 Akamai 收購了 Red Swoosh,不久後就炒了 Barrett 的魷魚,理由是他在音樂稅收問題上公然反對自己的大客戶—華納音樂。Barrett 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什麼說什麼。在做事風格方面,他也總是打破常規,用和別人不一樣的方式,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他的這種做事風格在獲取使用者方法上表現地淋漓盡致,最終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14 年 下半年,Expensify 的使用者規模翻了一番。

近日,Barrett 接受了 First Round Review 的專訪,他在專訪中一針見血得指出了獲取使用者的五大迷思,並分享了自己獲取並留住新用戶的心得。他分享的這些方法大都是反傳統的,甚至是違背常理的,內容包括創業公司如何降低使用者獲取成本、使用者數據的使用、新使用者引導方法、拓寬創新想法來源管道以及量化行銷成本。

迷思一:

好的使用者獲取方法主要在於如何發現、購買或吸引到潛在的使用者。

事實:

成功實際上是透過將市場、銷售和產品開發整合為一體,從而達到低成本獲取使用者的目的。從一開始,獲取使用者的高效性就成為 Expensify 與其他公司最大的差別。

和你的競爭對手一樣,從同樣的地方,花同樣的錢購買到同樣的使用者。這種傳統的使用者獲取方式將很快終結。正如我們在大部分企業級 SaaS 公司身上看到的一樣,市場的自行「糾正」 會對那些非盈利型模型給予懲罰,因為經常性收入的潛力是不變的,因此傳統的使用者獲取方式的超低投資回報率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理解 Barrett 的觀點,我們先了解一下過去 20 年間使用者獲取模型的演化。

最初,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人們的眼球。在上世紀 90 年 代末,使用者為何訪問你的網站,以及他們在網站上的行為,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奪得使用者的眼球,就意味著獲得了利潤。這種使用者獲取模型如下圖所示:

1

不久後,行銷人員意識到上面這種理論有很大的問題,甚至是荒謬的。很明顯,光靠爭奪民眾眼球並不能創造利潤。到本世紀 00 年代後期,使用者獲取模型變成了這樣:

2

和之前的模型相比,眼球被收入替代了。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很多公司的流量非常大,但沒有利潤。到 00 年代後期,很多公司營收可觀,但仍不見利潤,也沒有獲得利潤的明顯途徑。有些公司可能要為自己辯解稱,只要他們願意,他們便可以透過削減開支的方式實現盈利。他們的說法就好似一個癮君子說:「等打完這一針我再也不吸毒了」,非常可笑。

和上面兩種使用者獲取模型不同,Barrett 採取的是第三種模型:

3 (1)

在 Barrett 看來,目前在獲取使用者時,不要過多地關注吸引眼球或獲得營收等這些外在要素,而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內部功能的整合上,也就是將市場,銷售和產品開發有機整合在一起,這有助於大大降低用戶獲取成本。

大多企業級軟體公司都是為公司開發產品,這些產品用來給公司裡的個人使用,而 Expensify 開發的軟體是給個人使用的,這一個個的個體都恰好在一個組織裡辦公。這意味著它可以以 C 端使用者的低獲取成本來輕鬆搞定 B 端使用者。這種做法與傳統企業級軟體自上而下的銷售模式完全不同,而這種方法只能透過將市場 / 銷售 / 產品開發高度整合才能實現。

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公司內部的部門之間並非完全獨立的,他們的界線正在日漸模糊。在一個處於健康快速發展中的公司中,每個人在做決策時都會考慮到方方面面,而不會單獨從本崗位、本部門來考慮問題。我承認,這並非常規的做法,但自 2010 年以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如何做:

不要想當然得認為你的工程師無法為市場貢獻好的點子,也不要認為你的銷售團隊無法精通產品管理。要大膽地提拔任用那些充滿激情和創意的員工,要努力營造一種鼓勵瘋狂創意想法的工作環境,盡可能打破常規,做到與眾不同。這可能會讓你看起來有點另類,但它確實能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墨守成規,你就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不要將仍死守 10 年前管理方式的人繼續留在公司的管理層。要突破常規,勇於提拔那些有進取心和多元化的人才,真正做到與眾不同。

迷思二:

專注於獲取和提煉盡可能多的數據,用來指導和評估使用者獲取策略。

事實:

不要等有足夠的數據後再決策行動,也不要高估你獲得的為數不多的數據的重要性。要找到那些真正讓你興奮的數據,並以此為基礎積極果斷地進行試驗和行動。

對於公司究竟該如何負責、系統得測試新的使用者獲取策略,Barrett 在 Expensify 對數據的看法完全不同。

老實說,我們並不太看重數據,通常我們都過於高估數據的重要性了。數據從來不會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出現。它頂多只能幫助你做一些無關輕重的小決定。而如果你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話,你必須要專注在大的戰略決策上面,數據在裡面毫無作用。

對於大多數早期創業公司,你獲得的數據往往無法反映真實情況。你往往沒有足夠多的使用者來幫你推出有價值的結論。即使你有一定數量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也可能並不能代表你長期的目標使用族群。你當然有一定的數據,但數量遠不夠幫你做出以數據為驅動的有價值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再固執地堅持認為不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都將帶來災難了。

在 Barrett 看來,創業公司之所以如此痴迷數據,主要是一種源於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在作祟,而非目標明確的積極主動的行為。

之所以大多數人都喜歡數據,原因在於他們將數據視為幫自己開脫責任的工具:在行動之前等待搜集更多數據,肯定沒有人會因為這樣做而被炒魷魚。一旦等你有足夠的數據來支撐你的決策時,往往都太晚了,你行動太慢,其他比你更有勇氣的人已經搶先一步抓住了機會,Game over!

在實際工作中,最佳的行銷機會往往是出人意料地突然發生的,而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一定要降低數據的重要性,勇於快速作出決策。

以 Expensify 想收購出差及旅費管理服務商 Concur 為例。Barrett 說,

我們只有一次機會,Concur 的收購也只會發生一次。這時根本沒有數據來幫助評估整合的合理性,即使有數據,也沒有時間做了。這裡也沒有 A/B 測試。我們只有一次機會,要麼抓住,要麼錯過。一旦決定做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要麼好,要麼糟。

如何做:

不要等待數據,不要高估你那少得可憐的數據的重要性,也不要浪費時間去製作精美的數據圖表。向觀眾演示時,一旦你將幻燈片切換到下一頁,現場觀眾就會立刻忘了你上一張幻燈片的內容,而你在上面投入的時間卻永遠找不回來了。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考慮所有的機會,一旦遇到讓你興奮的機會,迅速下手。你並不需要確保所作的每個決策都是正確的,但必須要保證每次決策都比之前要明智,比對手要迅速。

相關新聞:終結五迷思,Expensify 使用者 6 個月內翻倍達陣(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行銷的未來,將和科技緊密相連!

Posted: 28 Oct 2015 12:06 AM PDT

7069578953_41435e38b1_bPhoto credit:Keoni Cabral

本文作者為 1830 採訪團隊 / Inside Lisa。

科技和行銷愈來愈分不開了,這也是為什麼數位行銷走到今天愈加蓬勃的原因。

而提到數位行銷的發展,我們可以追溯到 1978 年的電子信件廣告,以及之後逐漸發展出來的展示型廣告、點擊式廣告、簡訊廣告、多媒體廣告、部落格行銷、社群行銷,以及後來備受歡迎的關鍵字廣告等。

近幾年,較紅的數位行銷技術為程序化購買。它是一種新型態的廣告購買方式,結合即時競價(RTB)技術、與「精準行銷 (Audience Targeting)」,能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推送廣告給最合適的人。

程序化購買和以前的廣告購買模式,最大的差別在於,以往廣告主都是以買版位和時間的方式投放廣告;如今,廣告主可以直接購買目標群眾的眼球,這比起漫無目的的投放廣告,效果好上許多。

那麼,接下來呢?15 年後的行銷,會朝什麼樣的地方發展?哪些又是令人引擎期盼的應用?

行銷人,將大力擁抱科技

矽谷的風險投資公司 Foundation Capital 合夥人 Ashu Garg 大膽預測,

行銷與科技的結合將帶來無窮的商機,因為未來無論哪一個產業的行銷長都將會在未來十年間,投注高於當前十倍的資金(約 1200 億)在科技這塊領域。

他表示,科技對於行銷長來說,亦敵亦友,而當行銷開始從人文的面向,轉而擁抱科技,如果行銷長們沒有重整自家的組織團隊,那麼明天的行銷長很可能就只是個書呆子。

至於有哪些科技是值得行銷人員持續關注的?根據 Marketing Land 報導,無人駕駛車、即時配送、穿戴裝置,是三個最值得行銷人關注的科技亮點。

無人駕駛車,讓駕駛有閒看廣告

無人駕駛車是 Google X 第一個研發專案,許多人在第一次看到它時,除了擔心開車時的道路安全,多半想到的,就是它可以解決交通壅塞的問題。

15104006386_1bf6bfe96a_cPhoto credit:smoothgroover22

不僅如此,無人駕駛車對於無論是駕駛或乘客,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拉回沿途的風景,不用得再像過往一般,得全神貫注於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子與行人。而這對行銷人員而言,將是莫大的機會,因為以美國人為例,他們每人一年平均有38個小時,是被困在車陣當中的。而一旦無人駕駛車將這些時間節省下來,行銷人或許就能在這段期間,多秀幾個廣告給他們的目標顧客族群。

此外,無人駕駛車還會解決大家旅行時的煩腦,像是總是得考慮幾點要出發、途中會不會塞車等,但是當旅行變得更加容易,在車上的乘客可以更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時間,看看電影、看看書,市場將誕生出許多全新的顧客需求。當然,無人駕駛車對許多通勤上班族的生活影響和改善,同樣是行銷人員可以多所琢磨的地方。

即時配送,下單取貨零時差

Uber 就是一個即時配送運用得宜的例子,這家公司之所以成功,不是在於它讓顧客更便於搭車,而是它能讓它的司機們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點。Uber 公司的高估值並非它是一間汽車租賃公司,而是它的技術能讓交通運輸變得更有效率。Uber 甚至做到在乘客上車之前,就能預測他想到達的目的地。

RUSH_blog_960x540Photo credit:Uber Blog

去年,Uber 更把服務延伸到貨運和快遞這塊領域,推出「UberRUSH」服務,在紐約進行試營運;而經過一年多,今年 10 月,「UberRUSH」服務已正式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推出。這是一個就像 Uber 叫車一樣的服務,商家可以隨時查看附近有餘裕的 UberRUSH 外送車,即時調度,出貨、送貨。

另外一個案例則是亞馬遜推出的 Amazon Prime Air 服務,這是一個利用小型旋翼無人機,完成接單和送貨的服務。

prime-air_high-resolution01Photo credit:Amazon

這項服務將對在電商領域的亞馬遜,可說是如虎添翼。因為,亞馬遜手上已經握有消費者的消費資訊,而結合他們所提供的一鍵購買按鈕,簡化消費者的購物流程,再加上快速到貨的物流系統,這所有一切的結合,都將促使購物流程變得更加自然順暢。

不過,這樣的服務對行銷人員來說,意味著消費者對其需求能被即時滿足的胃口將變得愈來愈大。未來,大家對於什麼時候能取貨,可能不再以天數計,而是以分鐘計。

穿戴裝置變錢包、廣告訊息推播可以很客製

儘管 Google Glass 在最後並未普及,但這並不表示它是失敗或沒用的。因為它也許並不適合人們用於社交場合中、在跟朋友出去時,但對於正在工作中的醫師,或者準備滅火的消防員卻是相當好用的工具。

目前比較受歡迎的穿戴裝置是 Apple Watch,手錶比起 Google Glass 更加時尚,也更便於應用在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因為當你專注在 Google Glass 上時,其實很難和其他人互動,但 Apple Watch 只需要人們快速一瞥,他們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

螢幕快照 2015-10-20 下午12.24.17Photo credit:Apple

智慧型手錶對行銷人員來說,有兩件事值得注意,即時通知、無障礙購物。

智慧型手錶是一個適合快速提供即時訊息的平台,其需要像是智慧助理「Google 即時資訊」App(Google Now)這樣的角色,不需要由使用者去命令它,它就會主動「因時因地制宜」提供適合的服務和訊息,像是主動列出使用者目前所在百貨商場的目錄、自動提醒前方高速公路塞車、主動追蹤貨運寄達通知等。

而行銷人員在未來的角色,也必須提供類似這樣的功能,能在適合的時機,傳遞適合的訊息到智慧型手錶上。

另外,當 NFC 行動支付的功能出現在智慧型手錶上時,整個購物流程的簡化,就彷如亞馬遜所推出的一鍵購物按鈕一樣。雖然,目前 Android 版本智慧型手機已經有這樣的功能了,但一旦這項功能出現在智慧型手錶上時,對消費者來說,將變得更加方便。

目前已有部份零售商開始讓銷售點上的 POS 機都具備 NFC 行動支付功能。我們可以想見,未來購物將不再需要站在櫃檯前排隊,而類似這樣更順暢的購物流程,將促使交易數量的增加。

行銷離不開科技,兩個專業都要懂

當未來的行銷和科技愈走愈近,許多企業需要的人才將必須同時擁有「行銷」與「科技」雙重職能,而這樣的職位,我們目前稱之為「行銷科技長」。

先說說為什麼數位行銷需要這類型的人才,其原因在於,身處數位時代,如果企業想要維繫和顧客之間的關係,最主要的工具,不外乎就是透過軟體。而一個行銷團隊所選擇的軟體,以及如何配置、執行、應用其手上的軟體,都將動輒得咎得影響著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行銷與科技將無法再像過往一般,被一刀劃分為「行銷部門」與「資訊科技部門」。反之,這兩者在未來將彼此互相牽連、影響。

根據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整理,行銷科技長的工作,其利害關係人包括了行銷長和其他高階行銷主管、資訊長和資訊科技單位、廣泛的行銷團隊、外部的軟體和服務供應商。

也許有人會問,行銷科技長的崛起,是否意味著傳統行銷長的式微?其實這並非一種取代的概念,只是在這個數位時代,一個離不開資訊、技術和數據的行銷時代,如果能讓左腦的理性與右腦的感性同時併用,才有機會打造出令人驚豔的行銷活動。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也才更加彰顯了「行銷科技」人才的珍貴,不是嗎?

參考資料: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幫助街友賣畫的 ArtLifting,獲 Toms 創辦者等人投資 110 萬美金

Posted: 27 Oct 2015 10:11 PM PDT

Screen Shot 2015-10-28 at 1.00.41 PM

除了偶爾一時興起捐贈物資,以及指望政府,我們是不是還能為街友做些事呢?

美國有個市集平台 ArtLifting,販售藝術作品。但很特別的是,這些作品的主人,來自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或者行動不便的人士。他們畫花、畫建築物,也有宛如印象派的荷花池,臉部被切割成好幾塊的人像,繁複的樣式,或大筆一揮渲染出絢爛色彩。

Screen Shot 2015-10-28 at 1.02.18 PM

根據《TechCrunch》,截至目前 ArtLifting 協助 48 名街頭藝術家,把畫作放上平台販售,也有一些作品製作成手機殼、卡片等產品。只要賣出,作者可得 55% 利潤,Staples、微軟都曾購買。價格比起經典或當代名作少了好幾個零,卻已可維持基本生計,甚至有 5 名畫家藉此脫離餐風露宿的困境,還有 10 位畫家作品,被選進波士頓美術館展覽。

最近 ArtLifting 獲得 Toms 創辦人 Blake Mycoskie、紐約天使投資人 Joanne Wilson、《精實創業》作者 Eric Ries 等人共同投資 110 萬美金種子資金。共同創辦人 Liz Powers 計畫用來找到更多街頭藝術家,並朝著公益企業的方向前進。

11351484_691335724310620_9109383506194076115_n在洛杉磯流浪了 8 年的 Tracy,靠著藝術克服家庭與社會排擠的問題(photo credit: ArtLifitng

Liz Powers 成立 ArtLifitng 之前,曾在波士頓執行過女性街友庇護藝術專案長達九年,她發覺,許多女性才華洋溢,卻缺乏發揮天賦的機會。她說,「他們不想被憐憫,他們只不過希望能夠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ArtLifting 是一個展現他們優勢的地方,而且確實產生效果,當我們見到外界以正面眼光看待這些人的長處,帶來良性的連鎖效應,真的很令人驚喜。」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即時通知內容擴展,結合在地資訊

Posted: 27 Oct 2015 06:55 PM PDT

本文原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Facebook 服務常見的即時推撥通知,未來將逐步加入更多動態通知內容,包含好友生日等生活里程碑回顧等、個人參與活動通知,或是個人曾經按讚的粉絲團頁面更新內容,諸如賽事比分、電視內容或天氣預告等,都能透過即時推撥通知確認,讓使用者不再錯過特定內容。

photo

Facebook 表示,未來將針對 Android、iOS 平台 App 進行更新,藉此讓即時推撥通知加入更多動態內容,例如好友生日等生活里程碑回顧等、個人參與活動通知,或是個人曾經按讚的粉絲團頁面更新內容,並且包含賽事比分、電視內容或天氣預告等內容也都會依照分類顯示於即時推撥通知項目。

此項更新主要希望能讓使用者透過 Facebook 獲取更多周遭資訊,以及好友更具體更新動態,避免在動態內容持續更新下錯失精采內容。除此之外,藉由與手機 GPS 定位、連網等功能整合,未來 Facebook 也能主動告知附近推薦餐飲、鄰近電影院所播放電影內容,或是所在地點是否有任何精采活動即將展開等,進一步與在地資訊結合創造全新使用與獲利模式。

目前此項功能將先於美國地區推行,但預期之後也會陸續進駐其他服務地區。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