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家兄弟已辦理公開發行,103年營收14.6億、淨利近3300萬”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家兄弟已辦理公開發行,103年營收14.6億、淨利近3300萬

Posted: 29 Jul 2015 07:40 AM PDT

kuo

 

(圖片來源:翻攝自104徵才頁面)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旗下擁有好魚網、好吃宅配網、生活市集、3C 市集與大折扣(原名愛美 123)網站的『創業家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於五月底補辦股票公開發行生效,股票代號為8477,並於五月已完成員工認股權證轉換普通股共1,244萬元,增資後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1億3千3佰6拾2萬元,預計近期將進一步跨入興櫃市場。

創業家兄弟成立於2012年5月,由郭書齊、郭家齊兩兄弟創辦,過去創辦的地圖日記被團購網站 Groupon 所收購,目前創業家兄弟的主要法人股東為appWorks 旗下的本善創投、大華創投、智冠科技等。

公開說明書表示,創業家兄弟於 102 年收入約為 3億3佰萬台幣,到 103 年收入時大幅度躍升約為 14億6仟8佰萬台幣,並由102年稅後淨利的虧損3仟多萬成為獲利3仟兩百多萬,淨利率約為2.2%。

3000

 

在各個網站的毛利率部份,根據毛利率的說明是因為商品項大增與配合折扣促銷活動,使得毛利率從原本的 25~33%,下降至約15~20%間。

 

 

 

profit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EZTABLE陳翰林:今年營收目標衝10億,3年內完成IPO

Posted: 29 Jul 2015 06:49 AM PDT

201507291252225002756(鉅亨網記者張旭宏攝)

國內最大訂位網站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表示,公司去年營收超過6億元,今年目標將衝破10億元,3年內完成IPO計畫,同時持續衝刺海外市場,明年將正式揮軍日本市場。

陳翰林指出,公司訂位餐廳全亞洲已達6000家,目前台灣的部分超過1千家,目前台灣仍為公司主要的業績來源,今年將持續提高台灣市場使用率,此次辦的台灣餐廳週活動,預估可以進帳3百萬的營收。

陳翰林進一步指出,公司去年營收達6億元,並持續維持獲利,今年目標則設定在10億元,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就是要進入資本市場,因此規劃3年內完成IPO計畫,但掛牌地點不見得選在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都是選項之一。

陳翰林強調,公司除站穩台灣市場外,也積極衝刺海外市場,目前已打進泰國、印尼、香港市場,目前是免費因此沒有營收貢獻,另外明年有機會揮軍日本市場,讓亞洲佈局版圖再下一城。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林能為專欄】別搞錯了,自造者才不是創業者

Posted: 29 Jul 2015 03:26 AM PDT

15105169437_6757d429a7_b
▲ Matthew Riley

本文作者林能為,University Collage London 科技創業所碩士畢業後,曾經為夢想學校、嘖嘖、三創服務。目前為 Seeedstudio 台灣區負責人。夢想是能夠協助更多的科技創新產生,除了是狂熱的科技宅外,也喜歡看職業運動,最愛 Lakers 跟 Barca。

硬體創新的新浪潮

相信大家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字:自造者(Maker)。

從自造者運動這個議題越來越火熱後,各國的政府、媒體和創業者們,開始關注自造者這股風潮。也讓過去埋首苦幹在車庫地下室中盡情揮灑點子的創新者們,搖身一變變成帶領產業未來的創業先鋒。這股風潮來的很快,從每年翻倍成長的各國Maker Faire,加上物聯網的龐大商機,群眾募資網站的興起,一再再的讓從0到1的過程縮短,也讓創意轉為原型(Idea to Prototype)、原型到量產(Prototype to Production)的困難不斷降低。

硬體創業的熱浪更可以從嗅覺最靈敏的投資人開始觀察,過去幾年來代表新一代早期育成的加速器模式,近年來更多出現了硬體的元素。從第一個硬體加速器Hax開始,現在出現了更多以產品、硬體、物聯網為主題的育成加速單位。這幾年,深圳的崛起也讓我們發現,原來過去曾經被視為山寨文化代表的城市,搖身一變成為了硬體創新的首善之都。世界的變化速度,就有如不斷推陳出新的智慧型硬體一般,不斷推陳出新。而 Maker to Startup,變成所有人正在討論的重心。

自造者不等於創業者

「Maker 是否等於創業?」這個議題前一陣子在台灣的自造者以及創業圈中有許多的討論。事實上,這個討論不只在台灣發燒,甚至在全球都掀起了許多討論。這些討論內容中,其中可能最令人感到震驚的,則是自造者運動的啟蒙者之一的 Chris Anderson,也自白自己已經不再是自造者,這個回應同樣也造成了很多討論。

其實創業與創新不直接相關,也不是線性且不可逆的唯一選擇,只是創新往往會帶來商機,而有些創新者同樣充滿著冒險個性,因而走上創業之路,勇於挑戰商業世界。但別忘了也有更多將自造作為生活方式的創新者,他們享受著創造且創新的過程,在全世界每個 Makerspace、Fab Lab 以及自己後院的小倉庫中,拼湊著自己的夢想,但不打算立即轉換成任何種類的商業利益與價值。

這樣的選擇沒有好壞優劣,而是在不同的面向,帶來世界未來不同的成長。這樣的選擇值得鼓勵,更值得從小培養。事實上,過去一百年有很多偉大的發明及產品,初期都沒有明顯的商業模式,而是從開放的社群中慢慢的磨練而出。這兩個社群如同兩個同心圓,中間一定有交集,但也應該留給兩群人各自的空間茁壯。過多的政策鼓勵自造者成為創業者,有時候反而揠苗助長,讓創新太早轉換成商業價值,有時候反而喪失了創新背後的成長潛力。

你也可以成為自造者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合適成為創業者,但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心中種下創新的火苗。許多的朋友們初步接觸自造者文化,對於踏出第一步有點遲疑,也通常多半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我覺得最快的方法,就是加入所居住城市的社群活動,透過實體的互動來瞭解 Maker 的文化。台灣的社群活動其實相當的熱,像 Fab Lab Taipei、Openlab Taipei、Futureward、FabCafe Taipei 以及 Maker Bar Taipei 等等實體空間都會定期的舉辦活動與課程,其中除了原先就有專業工程電子能力的工程師外,其中也有初學的小朋友以及大人。事實上踏出成為 Maker 的第一步,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難。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中文內容產出,另外像是國外的社群例如 Instructable、Hackaday、甚至是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Indiegogo 等等,都有非常多有趣的專案。你可以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可以是學生,但這一切都不阻止你成為一個自造者,更不阻止你把內心的狂想以及創意,化為實踐。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大數據入侵美術館!當你看著畫作,畫作也在凝視你

Posted: 29 Jul 2015 03:02 AM PDT

yahoo本文由 Yahoo 奇摩贊助

一個冬日早晨,一群科技專家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來回逡巡,在穹頂建築下,找尋隱密之處,好將手中的迷你電子感應器掩藏進去。未來,這些裝置將能傳遞藝術作品的資訊到參觀者的智慧型手機裡,同時,參觀者的一舉一動,也都被記錄下來。

今日,當你懷著鑑賞藝術的感性情緒步入博物館或美術館,它們也正以科學的方式,將你填進龐大的資料庫裡面。當你凝視著作品,作品也在凝視你。

《華爾街日報》記者 Ellen Gamerman,去年十二月撰寫了一篇長文,探討向來營利性質相對較低的美國博物館,也跟上了梅西百貨、沃爾瑪超市等商場利用大數據的趨勢,分析上門的訪客行為。從展場設計、捐款呼籲到紀念品店行銷策略,數據正在扭轉博物館管理的每個環節。

大數據入侵博物館

14756775582_77d7d93f0e_zphoto credit: Phil Roeder

自你一進博物館,忍不住拿出手機連上網路,就成為資料庫的獵物。大都會一年湧進 600 萬參觀者,館方卻對這大批人潮毫無頭緒。直到去年終於有了動作,要求參觀者連結館內提供的 WIFI 時,必須鍵入 email,不出幾個月,就蒐集到 10 萬個電子信箱。

大都會也嘗試在展場四處安裝數位 Becaon,於是,它能傳送鄰近作品的詳細資訊給你,交換條件則是,你在某一幅畫前佇足良久,或者直接跳過一整層樓,在紀念品店買了什麼,在博物館裡蹓躂了多久,也通通進入大都會的電腦資料庫裡頭。

「我要知道,大家到底都在關注什麼,他們喜歡什麼,他們更偏好看到哪種展品,而且我們要能立刻實現他們的願望。比方說,如果有個人對某一幅畫表現出興致高昂的樣子,他們就可以獲得相關畫冊的折價券,或是一道餐廳裡以該幅畫為靈感製作的餐點折扣。」大都會數位長 Sree Sreenivasan 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帶給參觀者更個人化的體驗。

當然,博物館最期待的還是從大數據中淘出真正的金礦。美國麻州 The Norman Rockwell 博物館,也跟數據分析公司合作分析紀念品商店的客戶購買模式,成效斐然,去年營收從 16% 成長到 20%。未來他們計畫在行銷活動中加入更多諸如年齡、參觀的展覽或講座的變因,期望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用資料換好康

德州達拉斯美術館的「常客專案」,則請訪客在美術館周遭特定地點用手機或 kiosk 機器打卡,館方得到客戶行為資料,像是他們造訪的頻率、聚集最多人潮的展演項目、最乏人問津的作品是哪些。而交出自己資訊的客戶呢,可以享有免費停車、特展門票或進入美術館內私人劇場的權利。Bryan Smith 兩年前和妻子加入了常客專案,去年就因為累積了足夠的打卡點數,讓妻子獲得一次在美術館變妝 1930 年代風格的機會。

而明尼亞波利的美術館,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彙整成千上萬民眾的意見,詢問他們對於近期預定展出的主題有何意見。假如多數人興趣缺缺,就有可能把該檔展覽延期、或者移到較小的展間。該美術館的首席互動長(chief engagement officer)Kristin Prestegaard 說,博物館文化已發生劇烈轉變,策展人不再只能憑藉自己對藝術史的認知舉辦伴孤芳自賞的展覽,而是必須考慮觀者的偏好趨勢。

從印象到寫實,大數據讓藝術民主化了嗎?

184540852_befa8b01f0_zphoto credit: Breezy Baldwin

全美各地愈來愈多博物館投入數據科學。過去的參觀者宛若印象派畫作,朦朧難以捉摸,科技把每個人都描繪成了一清二楚的寫實作品。於是博物館方能夠按照過往的紀錄,針對性的為不同人發送不同展覽訊息。而從教育面來說,數據也能幫忙博物館找到最有效率的工具,因材施教,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說明牆上掛的畫或玻璃檯上的雕塑。

藝術不再高不可攀,透過大數據,讓每一個人都掌握了一點策展的決定權,事情總有好壞兩面,蒐集個人資訊引發的隱私疑慮,在博物館內當然也有同樣的爭議。

此外,表面看似民主化,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博物館這種數據逐漸凌駕專業的傾向買單。逛博物館跟逛超市的動機並不一致,這麼說吧,也許我們會很樂意收到全聯傳送的折價券,但若北美館利用同樣的方式,跟蹤我們的喜好,反倒可能限制了探索的樂趣。

如果你是一名藝術愛好者,你會期待台灣的美術館落實大數據,把策展的權力交給所有參與者嗎?抑或,你會希望維持由學養似乎更淵博的策展人,引導你進入美學的領域?

當然,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期待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認真開發一個好用的 app 比較實在。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