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萬物聯網時代來臨,你覺得安全嗎?”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萬物聯網時代來臨,你覺得安全嗎?

Posted: 12 Aug 2014 04:19 AM PDT

萬物聯網時代來臨,你覺得安全嗎?

圖:趨勢科技全球雲端資料中心安全部總經理 Bill McGee

根據研究機構 IDC 預測,2014 年全球將有超過 90 億物聯網裝置出貨,伴隨的雲端產業的發達在未來以萬物聯網( Internet Of Everything )以及雲端產業相互合作的應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趨勢科技在今天 8/12 日舉辦了 CLOUDSEC 2014 企業資安高峰論壇,其中特別請到了趨勢科技全球雲端資料中心安全部的總經理 Bill McGee 為我們在物聯網與雲端產業的結合上的安全議題做了一個說明。

萬物聯網( Internet Of Everything )

在一開始 Bill 首先為大家介紹了何謂萬物聯網( 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 )。 所謂的萬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網路的聯結來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而所謂的聯結包含了人、資料、物件以及程序四大方向。人的方面是藉由網際網路將彼此相關相近的人連結在一起讓社群的力量可以創造出更多價值;再來是資料,利用網際網路將龐大的資料整匯並進行運算使人們可以借此作出更好的決策;物件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聯網,其中包含了智慧型手錶,以及前陣子被 Google 以 32 億美元收購的 Nest 智慧型調溫器;程序則是指藉由網際網路的聯結傳遞正確的信息給人或者是電腦。

圖片來源:CISCO

萬物聯網的風險?

與萬物聯網的商業效益同樣令人關注的是 Internt Of Everything (IoE)衍生出來網路安全以及隱私問題。隨著雲端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服務都搬移到雲端上。目前企業間使用的仍然是以公有雲為主,而說到公有雲最令人卻步的部分在於安全顧慮。若我們不討論雲端虛擬機之間以及個宿主間運作可能產生的安全性問題而僅用客戶端-服務器的架構來討論,主要的攻擊來自於四個面向:前端的攻擊、後端的攻擊、資料的竊取、以前端為平台向後端進行攻擊。而所謂的後端代表的是伺服器,而前端主要指的是物件,或者是網站前台。

安全防護

承上,萬物聯網對於這些攻擊的防護可以分為前端以及後端,以物聯網的物件(前端)而言,主要取決于製造商,以前一陣子在 Venture Beat 上報導的駭進 Nest 智慧型調溫器就是直接在實體物件上動手腳,而 Bill 指出除了當前已有的保護措施外,並沒有辦法有效地加上其餘安全性的防護。而在後端而言,可以第三方所提供的安全性軟件,為原有的服務上加值。舉例而言:Amazon AWS,Microsft Azure,VMware Cloud 就與趨勢科技合作,為其公司的雲端服務多上一層保險。

安全部署模式

Bill 特別以與 Amazon AWS 合作的模式來作為例子。趨勢科技所提供的服務是與 Amazon AWS 本身的安全防護互補稱之為共同安全模型。 AWS 本身提供了基礎架構與虛擬化層次的安全監控,趨勢科技本身提供防護則是分三方面分別是
1. 硬體設施上安裝軟體,像是防火牆,或者是惡意程式偵測軟體。
2. 虛擬環境上尤其是 VMware 與趨勢合作上給予了更多彈性,使趨勢科技可用軟體在 Hypervisor 的層面上進行防護
3. 在運算實體( Instance )上進行安全的防護

趨勢科技所提供的服務並不與 Amazon AWS 重複,其主要的目標在於關注 workload(工作量),利用觀察 workload 來判斷是否遭受到惡意程式的攻擊,是否被安裝惡意軟體或者該系統是否受到入侵等。

安全防護商業模式

Bill 在最後特別強調雖然趨勢科技與雲端服務提供者像是 Amazon 合作,但是並不代表在 Amazon 的雲端服務中以內建他們的軟體,客戶端仍然必須要向趨勢科技購買其軟體。其盈利模式有:傳統的軟體模式,服務模式。以他們的 Deep Security 而言在服務上提供了安裝與升級維護的服務。客戶也可以使用 Pay as you go(用多少付多少)的方式進行付費計算每個小時的使用量來進行付費。隨著雲端運算越來越便宜,他們也提供了一個較為新穎的計價方式,收取雲端運算費用的百分比,只要雲端運算的租用價格下降的時候,其所提供的安全軟體服務價格也會自動調整進行降價。

當憂鬱不只出現在星期一

Posted: 12 Aug 2014 03:41 AM PDT

當憂鬱不只出現在星期一

善用 3 密技、5 方法讓你越拚越起勁

原文刊載於《能力雜誌》,作者為鉅微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范淑婷,Inside 獲《能力雜誌》授權轉載。

天資聰穎,反應又快的 Michelle,在公司的工作績效一向優秀,還曾獲得最佳員工表揚。但最近這兩個月她的生產力卻明顯下滑,工作經常心不在焉,做什麼事好像都提不起勁。上星期,因為沒有及時完成主管交代的事情,在會議中被狠批了一頓,整個人彷彿烏雲籠罩,卻沒有人知道她發生了什麼事。

和 Michelle 同時期進公司的 Jerry 在茶水間遇見她,也只見她不斷地唉聲歎 氣,透露最近的壓力很大,問她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Michelle 也說不出個 所以然,只說:「最近比較忙,我想我需要休息。」

這些情境聽起來是否相似?以前明明很享受這份工作,但打拼的熱情卻一再被過度的工時消磨殆盡?妳(你)上班時腦 筋不斷急轉彎,下班後卻精疲力盡,只想癱在沙發上,什麼事都不想管?為了製作隔天 的簡報內容,好幾次跟朋友的約會只能一再暫緩?不只是星期一,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妳(你)總是會在床上掙扎一陣子,說什麼也 不想去上班?小心工作倦怠可能已經找上妳(你)!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現今的職場工作者類別,大多以專業知識工作者為主。由於 知識工作者具備高度專業、高教育程度或豐 富的經驗,且其主要的工作包括:創造知識、傳遞知識,以及應用知識。因此,企業組織在運用知識工作者人力時,著重的焦點多在於選任合適的專業人員、提供合理的薪資福利報酬、提供專業發展與培訓機會,但是卻忽略了這些專業知識工作者,比起技術性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專業耗竭的情況。

什麼是專業耗竭呢?專業耗竭又稱「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起因於長期無法宣洩之壓力,所造成個人生理上或(及)心理上的枯竭。當專業工作者產生專業耗竭時,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生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其出 缺勤及工作表現,甚至有可能產生離職的想法,以及採取離職的行動,故對於組織來說,容易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但公司過往卻很 少注意員工專業耗竭的問題。

工作倦怠,職場隱形殺手

過去,我們曾協助一家專業知識產業的 公司,進行同仁職涯發展的訪談活動,目的是希望能了解公司核心人才的留任意願,我 們發現訪談結果非常有趣。我們將核心人才分成兩組,一組同仁於訪談時,表示願意繼續在公司留任 2 ∼ 3 年;另一組同仁則表示 已經向公司提出離職申請,或即將在 2 ∼ 3 個月內向公司提出離職申請。

我們十分好奇讓員工願意留任的因素為 何?又是什麼原因讓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 甚至是採取行動?經過調查,員工願意留任的緣由在於,他們喜歡現有的工作型態及內 容;而讓員工產生離職想法及行動的因素, 則來自於長期長時間工作(含加班)、工作 與家庭無法平衡等壓力,對於工作毫無熱情, 甚至產生無力與倦怠,而開始出現了專業耗 竭的情況。這樣的結果顯示,企業應需要花 心思關注專業耗竭的議題,並設法防堵員工 產生專業耗竭的現象,才能避免人才效率降 低,或者人才流失。

3 密技,幫員工越拚越有勁

我們建議,公司可藉由以下方法,避免員工產生專業耗竭:

  1. 提供工作擴大或豐富化,讓員工可以有持續專業成長與發揮的舞台

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多半是例行性的工作,或者是重複性的工作,而當員工長期從事例行性或重複性的工作,容易讓員工覺得工作內容一成不變,或是喪失對此份工 作的熱情,故公司可藉由工作職務輪調、工 作擴大化或是豐富化等方式,增加員工工作的多樣性,讓員工在工作上不斷地成長,並 滿足員工的學習需求,降低減損員工工作熱情的風險。

  1. 提供友善的職場家庭服務方案,幫助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需求

在影響工作者專業耗竭或工作倦怠議題 裡,工作與家庭生活難以平衡也是一項重要 因素,尤其若員工的工作屬性為經常在外出差等型態,如醫師、護理人員、會計師查帳人員、輪班人員等,當員工的家庭生活需求經常和工作職務要求產生衝突時,容易讓員工產生專業耗竭或工作倦怠。因此公司應該隨著公司同仁的年齡及家庭生活需求增加(如同仁已婚的比例越來越高時),提供友善的 職場家庭服務方案,如彈性上下班、在家工作、托兒或托老服務,以及其他有助解決員 工工作與家庭衝突議題之服務,降低員工專 業耗竭的風險。

  1. 提供專業的員工諮詢服務,協助員工運用有效的方法緩解專業耗竭的情況

由於造成每位工作者專業耗竭的因素不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提供專業的員工諮詢服務,透過一對一保密的服務方式,協助員工解決工作/家庭壓力問題,當員工處於專業耗竭狀態時,也可透過顧問的諮詢建議,尋求合適的解決之道,重拾工作意義與 恢復對工作的熱情。

5 方法 讓自己重拾工作熱情

至於員工自身,面對陷入專業耗竭狀態的困境,又應該如何扭轉情勢?可依以下幾個方式展開:

  1. 認識自己:找出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壓力源,並試著改變狀況。
  2. 管理壓力:增加自己的壓力管理技巧,如善用時間、多運動及安排休閒活動、學習放鬆的方法及積極思考等。
  3. 調整工作:改變工作來符合你的專長、技巧與工作型態。
  4. 建立支持網絡:提升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象包含家人、同事及朋友。
  5. 培養新的工作技能:探尋職場新趨勢,尋找學習管道或學習新技能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工作技巧及能力。

員工專業耗竭不僅是員工個人的責任,公司也可藉由工作調整與提供協助服務,幫助員工重拾工作意義與恢復對工作的熱情。

《能力雜誌》為中國生產力旗下出版品,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傳授學得來的管理搭配容易懂(用)的職場技巧,並由各領域職場達人分享寶貴的實務經驗,讓職場人聰明工作、直覺學習、樂趣生活!想閱讀更多,請拜訪《能力雜誌》網站。關注能力雜誌讀者俱樂部,看編輯精選好文,請上粉絲團

中國生產力中心將於 8 月 23 日舉辦「《如何永遠贏得顧客?》」新書發表活動,邀請小林眼鏡總經理朱慶忠與好樣VVG執行長 Grace 分享企業該如何永遠贏得顧客的青睞?(更多資訊請上活動報名網頁

壓力、焦慮、迷失,創業者丟掉了自己又強勢回歸

Posted: 12 Aug 2014 02:30 AM PDT

壓力、焦慮、迷失,創業者丟掉了自己又強勢回歸

本文轉自 Tech2IPO〈壓力、焦慮、迷失,創業者丟掉了自己又強勢回歸〉。

編者按:Brian Bordainick 的創業公司 Dinner Lab 經歷了高速發展,但他自己也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創業是如登山,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不時地回顧反省一下也是很必要的。

作者簡介:Catherine Clifford 是 Entrepreneur.com 是高級編輯。她之前是 CNN 財經頻道專職報導小企業的記者,同時也是 CNN 紐約站的助理。Catherine 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居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原文發表於 Entrepreneur,由「創之網」首發。

Brian Bordainick 會一直記得那段痛苦的日子。

他當時處於創業階段。而現在他這個名為 Dinner Lab 的大數據驅動的餐飲專案已經成長為市值 160 萬美元的熱門大公司。看到現在這種情況,很多人都後悔當初沒能買下這家公司,他們發展得太快了。

但是回到當時, Brian Bordainick 的忙碌程度已經讓他無法在和別人對話時集中精神了。他經常性地神遊,雖然看著別人的嘴在動,卻不知道別人在講什麼。

他身陷壓力和焦慮的超級漩渦,要做的事也太多。和很多人一樣, Brian Bordainick 當時經歷的這種糟糕狀況,我們稱之為「碰壁」。

其實回過頭想也不奇怪。從 Brian Bordainick 最初在紐奧良地下室公寓白手起家草創 Dinner Lab,到現在拿了創投,成長為一家全國性的公司,前前後後也不過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今年 6 月份的時候,Dinner Lab 拿到了來自 Whole Foods Market 董事會主席 John Elstrott 的 210 萬美元的投資。)

很多創業者都知道,公司成長如此之快,也同時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Brian Bordainick 也是這樣,好像連好好照顧自己也變得尤其困難。

在 Brian Bordainick 全身心地投入到 Dinner Lab 專案之前,他還在一家非營利性教育技術機構 4.0 Schools 工作。要在兩項工作間掌握好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去年 9 月的一天,他白天要飛去紐奧良參加 4.0 Schools 的一個奠基儀式。而同一天晚上,他又要飛回紐約慶祝 Dinner Lab 進駐紐約市場。那天是他的大日子,在兩地他都獲得了巨大的掌聲和關注度。

但是 Brian Bordainick 自己幾乎沒有注意到那些讚美,他已經把自己鎖定在了工作模式。他說「那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對大家說說像是『嘿,也差不多了,我們考慮考慮進入下個市場的工作吧。』之類的話。」

Dinner Lab 專案起始於 2012 年八月, Brian Bordainick 在他位於紐奧良的地下室公寓裡為朋友們開了個深夜食堂。紐奧良地區的飯店都關門很早。 Brian Bordainick 曾經想像過,在午夜的紐奧良,大街上突然就冒出來一個吃飯的地方(pop-up restaurant)。而他最終也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但是這個點子一開始看起來並不怎麼牢靠。不光是前來光顧的客人大多都喝得醉醺醺的,單說要在半夜準備好餐點,營運餐廳,些事這本身已經讓人精疲力盡了。

不過他思路轉變得很快。現在 Dinner Lab 的模式是找到一些敬業的大廚,讓他們輪流上班,再利用城市各處角落沒有充分利用的空間提供餐點。地點可能會選擇在直升機停機坪或是廢棄教堂之類的地方,而同樣的食物也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前往就餐的人只會提前一天收到收到通知。

有些活動只有會員才能參加,他們會參考使用者們對菜餚和酒品的反饋是否詳盡。會員每年需支付 100 至 200 美元的會費,根據餐廳地點不同,每一餐還需支付 50 至 95 美元的費用(包括飲料、稅金及小費)。主廚會根據得到的回饋,對以後的菜餚做出調整。現在 Dinner Lab 正在為他們的第一家正式實體餐廳招募主廚,這家餐廳計劃會在明年的三季開業。

曾經有一度 Brian Bordainick 每五天就要雇用一個新員工來適應公司的成長速度。目前整個公司共有 56 名全職員工,在 19 個 Dinner Lab 進駐的城市分別再有 20 名兼職員工和侍者。在最忙的幾個城市,像是紐約、奧斯丁、納許維爾和紐奧良,Dinner Lab 每年會組織 150 次試吃晚宴。

回想 Dinner Lab 的創業過程, Brian Bordainick 簡直覺得要崩潰,他很早就發覺他實在對其他那些創的業者喜歡不起來。他說道,那些人總是想得太美,還老喜歡說些不著四六的話。

他說「每個人都跟我說,要那樣才好呢!那才叫精彩的人生啊!他們怎樣去僱到人,實現了幾輪的資金對沖。我只能說,好吧,好吧,但我們先來討論點實際的。我那時就發現我周圍的人很少有人願意放下戒心,真正對我坦誠。」

在 Dinner Lab 的發展經歷巨大困難的時候,有些話也不太好和其他創業者說,甚至家人和朋友也不太理解你。那也很自然,別人總會對他持續升溫的事業抱有極大的好奇心。「那些人總想和你說說這檔子事,永遠不消停,你就抓狂吧。創業真的是太難了,那種處境真是很孤獨。」

那段時間 Brian Bordainick 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有一些關心他的圈外朋友。他說「我還是有一些朋友並不清楚我在做的事,我很珍惜這些人。他們才是你真正可以親近的人。那些只想和你談公司和奉承你的人絕對會讓你瘋掉。」

學習怎樣處理好外部關係是一回事。如何調整自己,找到身心的平衡又是另一回事。

Brian Bordainick 一直以自己「做得比旁人更多」而自豪,但是最後他還是覺得自己有點跟不上了。他最終找了個 CEO 教練來輔助自己,換做三年前的他,一定會無情地嘲笑現在的自己。這個教練讓他除了考慮接下來要做的事,並把已完成的工作寫下來多加反省。

這個過程讓他突然認識到自己一直被無休止的生意牽絆住了。 Brian Bordainick 自己說「沒錯,創業是如登山。你一直在朝上看,當你到達一座山的頂峰時,你就想著去爬下一座。但是時不時回望一下還是很必要的。感嘆一聲,原來我已經爬了這麼高。只不過你不能沉溺於此,不然就會有人迎頭趕上。要在慶祝過去的勝利和為將來做準備之間掌握好分寸,真正對自己負責,立足當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