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偉大的公司沒有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偉大的公司沒有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

Posted: 14 Jan 2014 03:22 AM PST

偉大的公司沒有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

luke-headshot ▲Luke Kanies

編者注:本文由 Puppet Labs 創辦人兼 CEO Luke Kanies 撰寫,談自己觀察到現在創業圈的一種病態趨勢,一些個人或是公司的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完全不顧員工和使用者的感受,卻被標榜為成功典範,偉大公司的打造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什麼為了錢的短跑。 Puppet Labs 是一家提供 IT 自動化及管理軟體的公司,客戶涵蓋 Intel、ARM、美國銀行、思科、希捷、紐約證交所、星巴克、SalesForce、PayPal、Square 和摩托羅拉等等。
2005 年的時候我創立了 Puppet Labs,2008 年我們有三個員工,到 2013 年年底,人數成長到 231 人。在打造這家公司的路上,我被問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有一個問題似乎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 2009 年我們拿到第一筆投資、開始大量招募新員工之後。

這個問題便是:「你們的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是什麼?」

我在這裡想為大家解釋一下,為何我們沒有任何所謂的退場策略,並且為何那些想要打造一家偉大公司的人也沒有。 直到最近我才發現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越來越統一:最好的退出方式便是不需退出。我更加專注於打造更好的公司,協助客戶解決最緊急的問題。 一般對於一家新的新創公司,會有四種結果:破產失敗、被收購、上市或是自給自足(私有化)。破產或是被收購算是真正的退出,但從公司的角度來看,但其他兩種並非如此。雖然你可以說是個人方面的退出,你可以打造一家公司並在合適的時候全部賣掉,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打造一家公司如果不是為了長期的目標,你為何要那麼費勁呢?一家只是為了最後讓少數人富有的公司其實本身就無法長久,目光短淺不會讓人有長期的動力,我從來就覺得衡量一家公司的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使用者的滿意程度。 最近我還看到了一些更麻煩的趨勢,一些人拿了些錢打造了一個高成長率高強度的公司。但以那樣的速度來運營一家公司不可能是長期的,所以到了一個點所有人都開始支撐不住,而當他們開始意識到打造公司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想要出售公司。這時這些創業者大可休息一年,投資人也賺了大筆錢,但卻讓之前的員工們不得不再去找新工作、無聊的工作,而客戶則完全被遺忘。之後這些所謂的連續創業家又開始這樣的循環。 我聽很多矽谷的新創公司和投資者聊過這種模式,就好像這就是成功的方法,但在我看來,唯一從中獲利開心的只有創業者和投資人。但如果你真的想打造一家長期的公司,你需要將所有人的利益掛鉤。投資人在公司更加成熟後拿到的回報會更多,創業者遵循當時向客戶許諾的承諾,員工能夠和公司一直共同奮鬥下去,還有最重要的,情感和愛。 對於我的公司來說,最近一直被問及 IPO 的事,我也可以稍微談一下:

IPO 不是退出

至少對我來說不是,還有我的管理團隊、我的員工和任何長期的投資者。如果我們最後成功上市,所有內部的人把股票全部賣掉,那這根本不是退出,而是大屠殺的血洗。 IPO 是為了讓公司籌集更多的現金,而不是游戲的結尾。最主要的點就是從公開市場的投資人那裡募集資金,以完成公司的擴張和改善提供給客戶的服務。雖然 IPO 有著好處多多的一面,就是讓股份能夠變為現金流,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把所有股份都換成現金,這也是不被允許的,會引起股價的突然下跌和市場的恐慌,類似的拋售對誰都沒好處。 我之所以成立 Puppet Labs 是因為我同時看到了市場上的一個機會和一個問題,打造這家公司就是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抓住那個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或許不再是做這個工作的最佳人選,但我就是不能說服自己去做其他事,為使用者解決問題只會在我最後失敗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無聊。我不會因為一個問題太難而退出一家公司,反倒是無聊則有可能讓我辭職。 之前有一個員工曾問我:「如果最後發現 Puppet 並不是解決使用者問題的答案,那你會怎麼做?你會不會重新建立一家公司來解決?」

「不會」

第一,沒有一家公司一直會是解決所有使用者問題的答案,市場變得太快。但如果我們選擇某些有特定問題的使用者,並組織一個出色的團隊來試圖解決那些問題,那麼就不會面臨上述的問題。如果我們選錯了使用者群,不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哪裡或是建立的團隊問題重重,還是可以隨機應變。 又或者你真的做得很好,並且瘋狂到想要離開,或者你搞砸了,感覺有義務去恢復公司原來的狀態,不管是哪樣,個人的退場策略是一個對使用者不負責任的表現,缺少承諾感,而不是什麼成功的行為。 所以,Puppet Labs 並沒有什麼退場策略,我個人也沒有。我們的使命是為了幫助降低使用者使用任何科技的成本,讓技術成為他們的競爭優勢。我們相信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獨立,雖然我不能保證最後我們會真正的成功,但那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也計劃會長期為此而奮鬥,越長期越好。
本文編譯自:recode.net,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我們過去刊登的這篇 〈 昇陽電腦創辦人:我們要捍衛矽谷精神 〉。

Sony 執行長平井一夫:唯有「感動」才是產品精神

Posted: 13 Jan 2014 07:57 PM PST

Sony 執行長平井一夫:唯有「感動」才是產品精神

084348yct7onn11fvyuygc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本文是 Sony 執行長在最近結束的 CES 上發表、題為《「感動」的哲學》主題演講。儘管 Sony 這家公司仍在尋找新的成長引擎,也還沒有給出令市場驚豔的答案,但這篇演講卻值得一看,它投射出 Sony 這家老牌消費性電子公司面對使用者的某種文化與價值觀,以及平井一夫與 Sony 對未來消費電子的理解。(大家可以去玩玩 Sony 主題網站「Be Moved」,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全文如下:

童年的好奇心

我在孩童時代就充滿好奇心。所有東西都能引起我的好奇心,如:汽車、科技、小玩意兒,當然還有電子產品。過去和現在我一直都充滿好奇心。大家都知道,童年一直伴隨著驚奇與敬畏。那個時期身邊的整個世界都會激起我們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我們對兒童讀物的著迷源於對事物運作之謎的好奇——兒童經歷的特質就是遊戲與探索。 我最初記憶之一是坐在電視前面觀看《Romper Room》。在座的許多人也看過這部電視劇。這是一種奇妙關系的經歷,對我而言就是與實際上不認識、但是透過電視與其建立聯系的朋友的情感交流。 現在,我記得有一天節目中女主人發給孩子們餅乾。我耐心等待,但是很奇怪自己怎麼沒得到餅乾。電視中的所有孩子都得到了餅乾。我覺得自己被漏掉了。 這些人每天是如何來到我家的客廳呢?為什麼他們看不到我、也聽不到我說話呢?這激發起我的好奇心,並且它一直伴隨我左右。 現在,我覺得在座的許多人都像我一樣仍然多多少少留有孩提時代的好奇心。 正因為我們留有孩子般的好奇與想像,所以我們現在選擇成為工程師、發明家和創造者。而 Sony 堅持培養好奇心。 對改善日常體驗的追求激發了 Sony 的創造動力。而創造反映了 Sony 的渴望:渴望與人溝通,渴望創造驚奇,渴望化平凡為神奇,同時渴望激發人們的奇妙體驗。

Sony 過去的輝煌

我們的好奇心經常會激發偉大創造的靈感。例如,1979 年問世的 WALKMAN 成為支援個人播放列表、最愛唱片或最愛合輯——還記得這些嗎?——以及支援隨時隨地播放的第一款攜帶型裝置。它是一款攜帶型播放器,我不得不說它是一個「奇蹟」。 1982 年光碟問世。這項創造改進了錄製、儲存…… 尤其是音樂質量。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聽光碟,當然是使用 Sony CD 播放器。那張 CD 是 Billy Joel 的《52nd Street》專輯,聽起來棒極了。它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感動。 1994 年我們在日本推出了 PlayStation。而 PlayStation 當仁不讓地成為一款改朝換代的家庭娛樂裝置。事實上,PlayStation 讓我大受觸動,因此我退出音樂產業,轉而到美國尋求進一步發展 PlayStation 特許經營權業務。 PlayStation 證明消費電子產品有更多用途,而不僅僅是一種現代、便利的產品。這些裝置能夠帶來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今天,隨著 PlayStation 4 的發表,我們致力於帶來激動人心冒險的傳統又向前邁了一步。我們的技術、工程設計和軟件震撼了整個市場。遊戲玩家為豐富的精彩內容而歡聲雀躍。全球玩家都激動不已。 這些創新產品創造或者說重新定義了範疇。它們都是不斷追求創新的成果。這些全都在強調發現對人們有價值的事物的激情。包括我自己、在座的各位以及全世界的每個人。 WALKMAN 帶來的移動性使人們認識到他們能夠隨時隨地攜帶自己所喜愛的東西。不僅僅歸因與便捷,同時也歸因於事關自身。它對你、對我同樣重要。光碟帶來了更愉悅的傾聽體驗,它讓使用者能夠欣賞所鍾愛的音樂。 當然,PlayStation 一直在打破一切所有傳統藩籬:無論是涉及遊戲、社交還是對史詩冒險與創新遊戲的衝動。 不過,追求奇蹟之路也充滿挑戰。創造強大、激動人心的產品也並非一路坦途。Sony 也曾在創新之路經歷風雨,而且也曾一敗塗地。 您可能不認可或者忘記了這些產品,但是希望仍在,世事如此。一切安好。 不過,大家都知道 Sony 不會望而卻步。真理尚存。我們尚需繼續努力。因此我們帶來這些精彩。 這就是 Betamax 錄影機。雖然現在 Betamax 首次上市,但是我保證它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卓越科技。不過,我率先宣布,VHS 贏得商戰之爭。 但是,在您由於它未能成為消費品標準而否定 Betamax 之前,請考慮一下它的靈感。請看這是 Betamax 到 1975 年的廣告提綱。無論您在何時看到什麼,時間定格在 1975。其思路仍然會體現和界定人們甚至是現在的期望。我們關心的是自由,我們關心的是靈活性,我們所關心的是對自己時間和選擇的控制。無論您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觀看。這可是 40 年前! 現在,拋開興趣不說,Betamax 不幸沒有取得我們所期望的商業成功。但是,雖然采用與 Betamax 同樣的格式,但是 Betacam 正如大家所知、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已經成為廣播和專業領域的事實標準。因此,並非是一敗塗地。

「感動」的力量

總之,我們在繼續追求無所限制、自由的隨時隨地觀賞體驗,同時滿足使用者利用傳統設備與智慧獲得的消費體驗需求。 但是,在一家創造性企業中,我們首先必須與人為本。我們的產品價值是以人為本。我們發現,人們不但追求功能價值,而且他們珍重更深層次、更難以捉摸的情感價值。這就是情感價值。 在日本文化中,我們稱之為「kando」。Kando含義就是情感投入,能讓使用者振奮和驚喜。所有 Sony 產品的能量與熱情均來自「感動」精神。 先進科技和更巧妙人體工程學設計是我們的產品激發觀看、聲音與觸摸情感的關鍵途徑。一旦與實際產品結合,這種奇蹟就會因內容、遊戲、音樂、電視以及許多雲端技術的變遷而變幻。 但是,雖然雲端技術揭示確切的未來,但是它自身並非奇蹟。只有您的感覺發生作用、您能看到炫目的影像而且聽到美妙的聲音,奇蹟才能發生。這時您需要感受到完美裝置的力量與平衡,需要您為絕妙的外形而注目,而且您會為前所未有的技術精密與精妙而傾倒。 這就是 Sony 的神髓。這些迫切的目標不僅讓我們成就奇蹟,它們本身也是奇蹟。 現在,我們 60 年的產品設計經驗給 Sony 帶來了歷史觀念、專業知識以及為每個人帶來奇妙感受的綜合力量。我希望所有 Sony 員工都能夠把「奇蹟」放在其工作的中心。產品規劃師、硬件工程師、遊戲創造者金與裝配線主管——甚至那些公司律師和財務專業人員都成為 Sony 「奇蹟」創造者網絡的組成部分。

Sony 的技術

我們在最近又開始帶來這種奇蹟,比如 4K 超高畫質產品。只要您第一次在 4K 電視看到真正的自然 4K 內容,您就看到那就是奇蹟。畫面如此清晰,以致於您能夠看到和感覺到周圍的大氣,甚至看到在光線中起舞的塵粒。 使用 Sony 高畫質錄製與播放系統欣賞高解析音樂。我們都知道,一代人都會對聆聽未壓縮音樂的經歷難以忘懷。 難以忘懷每個準確與清晰的音調。難以忘懷歌者在放聲歌唱前的呼吸。難以忘懷歌聲達到高潮時的難以自制。 高解析音樂技術能夠讓藝術家實踐他們在錄音室錄製其音樂時的各種初衷。 RX1 相機帶來共享完美畫面的驕傲。RX1 是一款小型相機,不但使包括專業人士在內的所有攝影家創造作品,而且也能夠讓居家父母以完美品質捕捉關鍵家庭瞬間。另外還有 QX 全球第一款鏡頭式相機。現在您不但可以采用鏡頭拍攝,而且能夠連接到智慧型手機並且透過智慧型手機完成完美拍攝以及對鏡頭的控制。 毫無疑問 PlayStation® 4 在樹立遊戲新標桿。我們不但能夠拓展遊戲疆域,而且還能夠創造真正的感覺對象。 利用遠端遊戲功能,您能夠透過 PS4™ 實踐無縫連接並且把動作發送到 PSVita。 讓我們體驗更直觀、更智慧型的智慧型手機。Sony Xperia™ Z1 具備「One Sony」特質的精髓。Sony 公司的所有深厚專業知識與技術創造出堪稱Sony 最佳產品、同時也是只有 Sony 能夠實踐的行動裝置。

新一代使用者要什麼?

這是來自我們全球一流電視團隊的驚人視覺。來自全球最佳數位影像工程師的石破驚天數字圖像蒐集系統。不單單涵蓋音樂技術、遊戲、應用。 產品的優雅根植於強大的技術能力,從而使 Z1 成為獨一無二的 Sony 設計,一種奇妙的設計。 我們的所有工作室都致力於創造奇蹟與靈感以及使用者的刺激。我們在一直演繹從浪漫、英雄、史詩、人性到全球使用者歡愉的傳奇。我們在贏得感動之前不認為任何產品會取得成功。現在,我們的專注與動力更根植於我們的感動哲學。我們越來越多地放眼整個世界、文化以及使用者,而不是公司內部。 放眼未來,我們看到與之前任何時候都不一樣的新一代使用者。我們認為他們是「Generation Remix」。在這個時代來到人世,他們是真正的數位達人。 他們之中大多數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就會使用觸控面板、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和數位攝影機。 在他們出生之前,第一波技術發展浪潮要求人們實際上適應技術。但是,這一代人會扭轉局面,讓一切屈從於他們的意志。 他們會控制技術而不是受技術的控制。他們的旗幟就是利用技術與設備進行採樣、捕捉和混合。 他們不再對技術聖壇膜拜。而是自行評判如何實踐目標、什麼東西有用以及什麼具有創造潛力。 我們希望他們有信心用自己的力量改造世界,把技術用作實踐理想的利器。 現在,我們必須捫心自問:什麼能夠讓使用者感到驚喜?關鍵是創造奇蹟的要素時不我待,我們必須尋求新的、往往是充滿挑戰的奇蹟定義。例如,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以及帶來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更長壽、更健康和更成功生活的技術的熱情。 創造更好的內容與交付系統以及對實時電視、電影、音樂及遊戲的無縫、無線接入。甚至包括能夠轉變我們生活、工作與娛樂場所的傳統藩籬向現代境域的進步。 我相信這些就是 Sony 所為之奮鬥的壯志。 我們現在能夠推倒所看到的障礙,創造更美好、更安全、更美妙的人類體驗潛力。 憑借我們先進的感應技術,我們正在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先進的圖像感應器正帶來對我們所關心的一切的圖像認知。它們正轉變家人合影、度假照片以及甚至更復雜的數據等等方面被感知與蒐集的方式,甚至是在它們無法被人類眼睛看到情況下。

Sony 的目標

Sony 工程師的這種成就打開了創造未來感應技術的大門。 首先當然是針對那些攝影愛好者,很快就會問世的高感度相機,它們會使那些業餘攝影師也能拍攝富含感情、充滿美感的豔麗畫面。 而每個人都能夠捕捉精美照片的奧秘。業餘攝影師能夠輕鬆捕捉傳統數位相機經常遺漏的色調與細節。 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們相機的創造潛能,我們正在開發一款高級相機,其中包含能夠提供實時照片蒐集選項的全面圖像處理器陣列。 這些功能支援過去只有在照片拍攝後才能控制的選項。現在能夠對它們進行後期處理。因此,我們現在才能夠考慮背景與前景焦距、顏色強度、圖像增強、景深等。 即使在拍照之後過去也沒有什麼工具能夠處理這些方面。因此,這就給人們帶來了創造他們所追求的完美圖像的非凡能力。 我們的數位影像技術能夠超越所有預期。雖然對我們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並沒有止步於單純發展攝影技術。我們的感應技術能夠看到不可見事物。蒐集位置、速度、波長等不可見數據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同時讓我們獲得對所生活世界的全新認知。 探測與分析司機各種物理狀況的能力以及對路面、天氣、行人位置、來往車輛等環境的連續監控會提高乘客與行人的安全性。 在農業領域,感測二氧化碳一致性以及天氣、土壤狀況以及收割狀態等關鍵農業要素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在旺季何時採收蔬菜或食物、檢測農作物病害,甚至辨別食品雜貨店中易腐食物的鮮度。 從農業到消費應用,在采購時獲取食品與其他消費品數據的能力不但能夠促進更安全的消費,而且能夠提高農場主與食品制造商的產量。 對於愛美使用者,我們最近推出了智慧型皮膚評估程式,它配備在特寫鏡頭中能夠評估皮膚狀況的圖像感應器,從而能夠提供對各種皮膚要素的個性化測量與分析,如:肌理、瑕疵、毛孔、光澤與臉色。 這種技術現在能夠為更有的放矢的皮膚護理以及必要時的高級護理提供依據。 高級圖像感應器能夠蒐集血管圖像,從而真正了解各方面數據,如:氧飽和或血糖水平。這些數據能夠透過智慧型手機和可穿戴裝置讓醫生實踐連續監控,從而實踐個性化專門護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把感應器技術、相關系統以及雲端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無限優勢。 透過有安全保護的系統、在個人允許下能夠與醫生實踐對醫療數據的遠程共享。由於能夠查看和追蹤症狀與診斷資料,醫生可以實踐與患者的按需通訊,甚至是在患者無法親身看醫生的時候。 在 Sony 醫療業務部內部,醫療專家利用公司的技術取得了看似不可能的成就。 例如,外科醫師利用我們的 4K 與 3D 顯示技術能夠看到手術的生動細節,獲得先進的的工具,在外科環境中達到以前難以想像的精度。 由於更先進的感應器的研發實踐了更先進的成像技術,手術變得更加安全,而患者治療效果得到不斷提高。 這些技術來源於 Sony 的豐富專業技術。我們聰明絕頂的工程師通力協作不斷發展相關技術與產品,使醫療機構能夠更深入認清事實,提高精度,同時攜手提高人類體驗。 目前,另一種重要的人類體驗當然是娛樂。文化、藝術、音樂、遊戲以及各種形式的創造性表現方式都賦予我們生活以意義。我的最大樂趣是發揮 Sony 巨大人才網絡的創造力。透過上述網絡,我們在不斷尋求技術如何推動更好的內容與更好的傳輸。同時在探尋新技術如何發展和豐富我們的傳奇之路。 在隨時隨地觸手可得的娛樂內容之外,我們還追求更復雜、更精致和更投入的藝術呈現方式。 Sony 影視為這種不斷變化的媒體發展形勢而興奮不已。

iCHEF 訪談紀實:打造優質服務請放下理工思維,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Posted: 13 Jan 2014 04:44 PM PST

iCHEF 訪談紀實:打造優質服務請放下理工思維,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螢幕快照 2014-01-04 下午3.28.56圖片來源: Jenny

Inside 筆者上週拜訪日前獲得數位時代「2013 Meet Neo Star創業之星Demo Show」評審團首獎的資廚 iCHEF,在與行銷長程開佑先生(上圖右)與技術長何明政先生(上圖左)訪談後,紀錄下訪談的精彩內容,與各位讀者分享資廚 iCHEF 創辦一路來的經歷和心得。 從麻膳堂出發、為了滿足自家餐廳的需求,而開發的 iPad 行動餐飲管理系統「iCHEF」,目標為優化餐廳內部流程、大幅提升出餐效率,並透過雲端 POS 系統,協助店家掌握顧客相關資訊,從顧客排隊、點餐、帶位、送餐、出單到報稅都在同一套系統中完成。iCHEF 即使在缺乏網路的環境中,服務生手上的裝置仍可以同步,目前已獲近 100 名餐廳業者採用。

成為 POS 界的 IKEA

台灣餐飲業非常發達,自十年前開始,就不斷有團隊嘗試推出餐廳資訊平台整合的服務,讓點餐、送餐更加方便,但是一直都沒有出現足以獲得餐廳青睞的服務平台。 iCHEF 自詡為 POS 界的 IKEA ,希望能打造出讓店家可以全程自行設定,並符合店內流程需求的平台,方便店家快速而順暢的使用 iCHEF 的服務。如同 IKEA 設計簡約、容易搭配的組合式家具給使用者任君挑選一般,iCHEF 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平台,讓餐廳業者可以依循餐廳內的服務流程,自行設定使用 iCHEF 的部分功能,用最低的成本做到平台的客制化。

瞄準獨立餐廳

目前有近 100 家餐廳使用 iCHEF 的平台,其客群主要瞄準沒有自己的 IT 系統、但又強調對客戶服務品質的獨立餐飲業者。iCHEF 可以替這些獨立餐廳省去許多麻煩事,讓店家可以更專注在提升餐廳特色上,而不是耗費精力在行政業務上。

放下理工思維,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一般人談論餐飲業的科技化,都會認為是要帶科技進來,也就是科技是比較先進的。但其實錯了!餐飲業非常的先進,你若是真正走入廚房去觀察它的溝通和流程,有非常多細微的 know-how 在其中,例如怎麼樣快速溝通、擺放餐具、庫存備料、訓練新人等等,這些大廚都是千錘百鍊的。而反而是我們必須去學習,並運用科技去幫助餐廳的流程可以更順暢。」
程行銷長分享,團隊在開發 iCHEF 的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思維,體認到唯有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產品才會被市場接受。 至今市面上的 POS 機,還是普遍存在按鈕太多、操作界面不友善的問題。許多情況甚至需要改造人的服務流程,去配合機器的限制,而 iCHEF 要解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成功的秘密 iCHEF 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因為餐廳對於出單錯誤的狀況容忍度極低,必須確保店內營業的時段,即使系統離線都能正確運作。 iCHEF 強調,行動餐飲管理系統的技術要求超乎一般的服務,因為使用者是每天分秒必爭的餐飲業,不容許有任何系統斷線的片刻。 iCHEF 分享,當初麻膳堂使用初版的 iCHEF 系統,是幾乎無法使用的,但為了滿足餐廳的需求而不斷的修改、提升技術的品質和穩定度後,iCHEF 才得以在分秒必爭的餐飲業中獲得業者青睞。 也是因為有了這些堅持, iCHEF 才得以在眾多的行動餐飲平台中勝出。

未來營運和開發方向

除了打造出更符合餐廳工作流程的界面、提升服務的穩定度之外,iCHEF 認為工讀生打卡上下班也是經營餐廳的大重點,因此未來有機會結合相關的功能。 最後,iCHEF 強調,請創業者放下理工思維,為使用者著想:要求產品工業級水準的穩定品質,以及流暢的使用者體驗,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才是至關重要的。  

Google 將以 32 億美元現金收購 iPod 之父創辦的 Nest Labs

Posted: 13 Jan 2014 04:33 PM PST

Google 將以 32 億美元現金收購 iPod 之父創辦的 Nest Labs

nest

2014 年開始還不到兩個星期,有可能是今年矽谷最大的一起併購案就毫無預兆地發生了。Google 剛剛宣布以 32 億美元現金收購由 iPod 之父 Tony Fadell 和 Matt Rogers 聯合創辦的新創公司 Nest Labs。後者的目標是重定義家庭中不受歡迎而又異常重要的裝置,至今共推出過兩款產品,其中 Nest 智慧型調溫器作為第一款產品早已是科技界家喻戶曉的明星,之後又推出了智慧型煙霧偵測器 Nest Protect。

Tony Fadell(照片來源:Kmeron

Google 對 Nest Labs 的收購正在進行一般的審核程序,整個過程有希望在未來數月內完成。根據多方訊息,Nest 將仍然以原有品牌獨立運作,由 CEO 及共同創辦人 Tony Fadell 領導,Fadell 則直接向 Larry Page 匯報工作。而另一位創辦人 Matt Rogers 將會加入 Google。

雖然 Google 並未明說此次收購的意圖,當智慧家居概念逐漸受到歡迎想必是一部分理由,The Verge 認為 Google 的語音識別技術和 Nest Labs 的 「意識」 家居解決方案將是一對相當強勁的組合。 Nest 方面,Fadell 在部落格中表示:
Google 能幫助我們對於意識家居的認識並允許我們以比獨自運作更快的速度改變世界。我們自己有足夠的動力,但眼前出現的是一艘太空飛船。
其實 Google 收購 Nest Labs 並不是一時興起,從前者在後者歷次募資中的參與程度就可以看出一點蛛絲馬跡,Google 旗下創投 Google Ventures 是 Nest 最早的投資人之一,曾經領投過 2011 年 Nest 的 B 輪以及 2012 年的 C 輪。Nest Labs 曾在本月稍早收到 1.5 億美元左右的 D 輪投資,但之後 Google 開始介入,據對本次收購細節熟悉的人士稱,Google 是唯一有誠意的出價者,而蘋果(Tony Fadell 的前東家)則根本沒有參與。

微軟創投加速器邁向第四屆,台灣團隊「活動行」入選

Posted: 13 Jan 2014 03:05 PM PST

微軟創投加速器邁向第四屆,台灣團隊「活動行」入選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昨天在北京中關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部裡頭,正舉辦自 2012 年 7 月「微軟創投加速器」在中國啓動以來,第三期團隊的 Demo Day 以及第四期的「入住儀式」。拜台灣團隊活動通(中國名為「活動行」)入選之賜,我得以一窺中國新創團隊的樣貌。 北京微軟創投加速器(前身為微軟雲加速器)其實就是創業育成中心,每年舉辦兩期,至今累積 47 支團隊,加上今日進駐的第四期就有 66 組團隊。育成期間,微軟提供入選團隊為期 4-6 個月的免費辦公空間、創業導師諮詢、培訓活動、創投媒合,以及 Windows Azura 雲端服務。根據微軟提供的資訊,已畢業的團隊 90% 都獲得程度不等的投資。 第三期 Demo Day 共有 13 支團隊上台秀成果,創辦人清一色全是男性,不少團隊都已成軍 2、3 年。開端都先播放一段使用者見證影片,而後才由創辦人上台說明,節奏很快,也沒有惱人的鬧鈴提醒。在產品方面,軟硬整合當紅,有團隊透過可穿戴裝置監測健康狀況,一有意外即刻與醫院連線。也有垂直細分如為農民工、為大學生、為股民而創造的網路服務,若昨天的活動有標籤雲,「B2B」與「數據」肯定是最巨大的關鍵字。以下介紹幾組印象比較深刻的團隊: 91 金融超市 - 12 月甫推出的增值寶號稱「企業版的餘額寶」,集中中小企業資金,增加與銀行談判的能力,以獲得大額理財服務。首期發行資金 100 億人民幣,單筆 100 萬起售,四天內認購額達到 3 億元,平均每名客戶認購額 500 萬。目標成為「金融領域的最後一里路」。 Guardtime - 無鑰簽名是電子數據的二進制標籤(簽名),驗證和證明電子數據的簽名時間、簽名起源和數據完整性。只仰賴數學,徹底擺脫對信任的依賴,任何人都可以獨立驗證,永不失效、適合大數據時代海量對象的即時驗證。 數據堂 - 運用群眾外包、網路、產業合作取得各行各業從醫療到媒體、從物流到農業等五花八門的數據公司,以免費、販售、或 API 方式提供數據。 37 degree - 整合整合線上、線下、企業內部、外部的數據,為企業描繪清晰的消費者群像,並且建立完備的數據管理服務中心。 EverString - 以新一代自然語義分析與機器學期技術,發掘巨量資料中具有意義的商業與金融決策訊息,幫助金融商業分析師做出更精準的預測。 股票雷達 - 很明顯即是針對股民而來,「跟著高手做省時省力又高效」口號相當動聽。它亦是運用語義搜尋與數據挖掘,從中國相關論壇、社群網站汲取每支股票的資訊,列出指定時段內網友們對該支股票看漲看跌的百分比,以利使用者「跟著高手操盤」。台灣類似的服務撲滿亦以高績效經理人追蹤以讓股民參考買股決策。 速來招工網 - 幫助 1.3 億中國藍領勞工與企業建立媒合平台,藍領階級不一定有操作網路的工具,因此除了自薦以外,主要模式是由第三方「推薦」適合的勞動力,一經企業錄取,第三方就可獲得推薦費。國內育成中心 Appworks 第七屆團隊也有勞資媒合平台 CityTasker,不過主要集中在臨時人力或年輕打工族。 課程格子 - 號稱中國大學生手機必裝 app 之一,現已吸引 600 萬使用者。從課表衍生出評價老師、交換筆記,甚至找尋工作等功能。 其它還有線上音樂教育資源 ISPIANO、影片公共雲端服務商石山視頻、穿戴式裝置與健康監測系統 JXJ Technologies、企業採購競標解決方案翠鼎、優化 Android 手機信箱體驗的九玉郵等等公司。

OLYMPUS DIGITAL CAMERA會場座位不多,多為受邀的 90 幾名創投,以及媒體參與。

整體而言,第三期團隊成員多有豐富的學經歷,不乏在產業工作十年後走上創業之路的大叔輩,NASA 火星探測計劃人員、華爾街分析師、史丹佛博士後都來了。的確,就創業而言,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背景也未必。畢業生準備 Demo 的同時,會場外第四期的新鮮人也正在自己的小攤位向人來人往介紹自己正在孵育的夢想。一個女孩在我踏進會場時就熱情塞傳單,忙不迭地說「我們是一支不到 21 歲的人組成的團隊」;而自杭州北上、看起來已歷不惑之年的阿伯則以建立「超級出租車」自豪,霸氣十足地說:「我們要幹掉滴滴打車!」(滴滴打車是中國 30 座城市最受歡迎的計程車 app。)

OLYMPUS DIGITAL CAMERA台灣團隊活動行共同創辦人謝耀輝(左二戴眼鏡者)解說產品

第四期是北京微軟創投加速器首度有外國團隊入選,在 420 家申請團隊中,已在中國經營一段時間的台灣網路報名售票平台「活動行」與新加坡模擬股票市場的「TradeHero」獲得青睞,將在此地接受六個月的育成,有意探路中國的台灣團隊,微軟創投加速器不啻是個敲門磚。2 年前微軟於全球推出加速器計劃,在北京、柏林、倫敦、巴黎等城市為 154 家新創公司「加速」成長進程。

OLYMPUS DIGITAL CAMERA微軟北京創投加速器第四期入選團隊合影(終於有女性身影了)

第四期入選名單: 1.My Manisku Pte. Ltd 2.上海森浦資訊 3.土曼百達科技有限公司 4.源創易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5.北京糖護科技有限公司 6.北京挖趣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7.天津大海雲科技有限公司 8.邁伴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9.杭州堆棧科技有限公司 10.繽刻普銳(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11.藍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2.一朵雲文化咨詢有限公司 13.友聚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4.杭州路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15.潤華聯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6.北京萬邦華唐科技有限公司 17.北京艾科創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活動行) 18.晨風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9.參上太和廣告(北京)有限公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海哥的生活筆記,日本代購、韓國代購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