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女孩學舞的這一年:10 個影片病毒流傳的技巧”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女孩學舞的這一年:10 個影片病毒流傳的技巧

Posted: 02 Aug 2013 03:53 AM PDT

IF
學跳舞的女孩何其多,為什麼獨獨這位美國平凡女孩 Karen Cheng 能因學舞一年而在網路上爆紅?她並不是特別漂亮性感或家世不凡,也絕非天賦異稟,更沒有參加選秀節目變成大明星,她不過就是把這一年剪成 2 分鐘不到的影片放到 YouTube,一個月內便獲得 300 萬觀看次數。

影片一砲而紅並不是偶然,而是經 Karen Cheng 縝密的規劃,才造就病毒流傳的效果。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大家聽,愈多人看到愈好,她用了什麼方法,讓自己瞬間成為 15 分鐘的網路大明星1

1. 放下自尊,自我推銷

如果真有「我就是要紅」的決心,那請將這股意志轉化為「行銷」的力量,請不要預設「如果我傾全力宣傳到頭來卻沒成功,那豈不是白費心血」的立場,與其在原地退卻懷疑,沒全力一搏永遠也無法得知究竟是成是敗。

2. 理解影片何以病毒流傳的脈絡

這是 Girl Learns to Dance in One Year 於網路上的觀看紀錄。

0-89Q2Cwmc0ooBtau9

第一天:8 萬

她把影片上傳到 Facebook、Twitter,以及美國社群新聞網站如 Reddit、Hacker News 等等(轉換成台灣的情境大概就是 PTT、Inside Share :p),主動請一拖拉庫朋友分享出去,並向知名舞者發推文,寫信給曾經撰寫病毒影片的部落客。

皇天不負苦心人,影片在 Reddit 子版 GetMotivated 上名列前茅,果然引來注意。

第二天:80 萬

登上 Reddit 之後,個人或新聞部落格看到這支影片為它撰寫報導。擁有數百萬讀者的部落格是超強力散播引擎,讓它們注意到你想擴散的東西,大概就成功一半了。部落格切身想要的是點閱率,因為點閱率帶來廣告,廣告產生報酬,總之,點擊與廣告主宰媒體金流。

第三天: 180 萬

或許是大量流量自部落格湧進,這支影片在第三天登上 YouTube 首頁。

任何可能的管道盡量嘗試,只要一個中了就能引發可觀的連鎖效應。你的最終目標是登上知名部落格,它們驅動的能量強悍得不可思議。(Karen Cheng 自己或許也被這些部落格導引進來的流量嚇到了,她在原文用的詞彙是 ridiculous,多得很離譜 XD)

3. 在週一或週二發表

人們傾向在週間工作時看影片、讀新聞,在週一或週二發表影片,就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累積動能,週末的速度疲軟許多。Karen 認為大家週一或許忙著處理電子郵件,因此她選擇在週二發表影片。很幸運的那段時間沒有什麼爆炸性的大消息,世界平靜無波、新聞百無聊賴的日子,正是推出影片的最佳時機。

4. 影片出現的品牌是現成的宣傳利器

在影片內曝光的任何品牌,都是你可以利用的機會。這支影片裡,她身穿 American Apparel,用 Lift app 紀錄過程,在舊金山灣區捷運跳舞,伴舞的背景音樂⋯⋯這些事物共同構築了這支影片,Karen 聯繫了所有在影片出現的品牌,請它們協助傳播,有些從善如流,有些不予理會。但還是那句老話,別怕丟臉,盡量嘗試。

5. 影片要好到令陌生人也願意分享

朋友再怎麼幫你傳播,都只是小圈圈自嗨,如果主角不夠精彩,上述技巧都是徒然,除非朋友的朋友都願意分享,才有可能帶來後續的成功。通常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影片最容易吸引人分享。引發人們敬畏、興奮、娛樂、憤怒、焦慮的情緒比起憂慮、悲傷蔓延的效果更好。

6. 具有渲染力的故事

Karen 並不是一位天生的舞蹈家,她的影片呈現的是一個再平凡也不過的人從零開始一路進步的過程。這不是一個關乎跳舞的故事,而是一個不知從何開始的夢想——然而,做就是了。

7. 影片在精不在長

在集體失去耐心的社會裡,人們首先瞄影片右下角的時間長短決定要不要觀賞這支影片。盡其所能修剪你的影片,留下精華片段但仍保持故事的核心與完整性。這支影片花了 Karen 與朋友幾個小時剪接成最終 1 分 51 秒的模樣,帶來一氣呵成的結果。

8. 取個好標題

你有看過那支_____影片嗎?以下幾個標題從爛到好,你有發現什麼端倪嗎?

鐵定不會紅:
我的學舞之旅,這一年來的進步
(My Journey of Dance, a Year of Movement)

可能會紅:
我學跳舞的這一年
(I Learned to Dance in a Year)

更有可能紅:
女孩學舞的這一年
(Girl Learns to Dance in a Year)

最可能紅:
女孩學舞的這一年(縮時攝影)
(Girl Learns to Dance in a Year (TIME LAPSE))

9. 你願意犧牲什麼

為了獲得注意,你願意與哪些本來的信仰妥協?

Karen 一直認為,將成年「女人」稱為「女孩」並不妥當,但是她決定把影片命名為「學舞一年的女孩」,悖離她本來的堅持。她甚至曾想強調亞裔身份,變成「學舞一年的亞洲女孩」,不過幸好她緊急踩煞車。你必須決定哪些事情會撼動你的價值觀,哪些不會。因為影片一旦公開,覆水難收,謹慎思考一切代價。

10. 病毒了,然後呢?

你會開始看到一堆負面留言蜂擁而至,Karen 收過的批評如爛死了、就算是到了第 365 天還是爛死了,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言論是家常便飯,觀者甚至就縮時攝影的定義爭執不休,別讓這些言語影響你,激起人們討論,不正代表影片的傳播很成功。

這是 Karen Cheng 影片爆紅的秘密。她為什麼如此渴望獲得他人矚目?

當你觀賞職業舞蹈家的表演,你看到的是他們的光榮時刻。這其實相當嚇人,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怎麼一步登天跟他們並駕齊驅。你沒有目睹他們從零開始的時刻,你不知道他們其實也跟在台下的你一樣,曾是什麼都不會的初學者。我想讓人們看到,從頭開始的模樣。

這是 Karen Cheng 製作影片的初衷,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是病毒的源頭,而它會讓 300 萬人看見,是因為她自己積極推動散播,故事再怎麼激勵人心,也需精巧的包裝推波助瀾。這與 Moz 業務發展總監 Andrew Dumont 提醒創業公司除了專注產品,「也別遺忘行銷」的道理是一樣的,若不主動傳播,而坐等網友自己發現,無疑是天方夜譚。各位想分享故事與產品的人們,您準備好怎麼將它推銷出去了嗎?

如何成為出色的產品經理

Posted: 02 Aug 2013 03:52 AM PDT

0*prVAyEwWlGVrgm9N
圖片來源:MindTheProduct

Inside 過去曾在 〈 什麼才是衡量產品的關鍵指標? 〉、〈 關於流量成長的四個關鍵問題 〉 等文章介紹過流量成長駭客 Josh Elman,他待過 Facebook、Twitter 和 LinkedIn 等公司,最近剛成為 Greylock 的完全責任合夥人(full partner)1(他在 2011 年時加入該創投擔任總監的工作)。上禮拜 Josh Elman 在 Medium 發表了一篇文章 〈 A Product Manager’s Job 〉2,討論的是科技圈最常被抱怨的角色之一——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一般稱 PM)到底該做好哪些工作。

large_7500001092
Josh Elman(照片來源:Kmeron)

Josh Elman 認為,產品經理是組織當中最難被定義的職務之一。他最近跟幾位朋友聊了「到底產品經理是什麼?」這樣的話題,談到各自做過的產品工作以及產品人的生涯。

他認為,產品經理的工作應該是:

Help your team (and company) ship the right product to your users.

協助你的團隊(和公司)為使用者做出對的產品。

或是將這個概念拆成以下幾個部分:

1. 協助團隊

最厲害的產品經理會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優先等級最高的事。

而這主要會是(a)協調——確保團隊有在計畫、做決定,並且焦點清楚、目標明確,有效率地一起工作。(b)溝通——確定每個人都明白現在是什麼狀況、何時發生,以及為什麼會這樣,特別是當事情面臨了無可避免的變動時。此外,這裡指的「團隊」不僅包含直接為了產品一起工作的人,像設計師、工程師、QA、行政和負責行銷的人等等,還有其他相關的團隊如業務開發、客服、法務等等。

很多人將產品經理形容成產品的 CEO,或是規格制定者,但我想那者說法賦予產品經理的影響力和權力有點太誇張。只有在大家同心協力,每個人都覺得「那是我的產品」,可以貢獻點子、提出建議,才能像個頂尖團隊那樣運作。最棒的產品經理懂得吸取團隊成員的意見後做出關鍵決定,並釐清分歧,偶爾打破局面,下了最終決定後還要凝聚團隊共識(至少要讓大家都有所貢獻)。這不代表團隊只要打造產品經理認為對的產品就好,也不是說產品經理不能有自己的意見,但團隊做產品的目標可不是盲目執行自己的點子而已。相反的,最優秀的產品經理要能夠建立一套讓整個團隊都買單,在優先事項上做出共同決策的流程。

更進一步的講,「協助團隊」指的通常就是去當那個在團隊開完長長的會議後能寫下總結筆記的人,或是制定一套可以抓住團隊共識與計畫的規範。我常常發現這些記錄作業通常會花上比開會本身更長的時間,這也表示你要跟其他相關的團隊合作,聽取他們的回應、讓他們知道團隊的計畫,確定團隊將產品做出來送到使用者手裡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障礙、陷阱擋在路中間。在 Twitter 的時候,我們稱這個叫「ACT SOLID」,把所有相關的團隊(做分析的、負責溝通的、信託/安全、客服、營運、法務、國際和設計團隊)都納入。

雖然當工程師在寫程式、設計師畫模擬圖和圖像的同時,產品經理或許不會對最終產品做有形的產出。但終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一個團隊與產品的成功可以歸結於產品經理所發揮的效用。

2. 協助公司

身為一名產品經理,你必須了解公司的整體目標,以及你的團隊要如何融入公司使命之中。我遇過、或是共事過最出色的產品經理就是這樣,他們經常談起創辦人的願景,確定團隊正朝著那個方向邁進。他們知道如何達到績效指標與產品的目標,去支撐公司的整體策略。而且他們知道自己的團隊是與其他團隊共同為公司效力,而非只是完成個人覺得重要的工作。我總會在產品經理的面試中觀察候選人是否論及公司更大的理想,或是創辦人、CEO 或是部門的副總(VP)所描繪的藍圖。這就跟你協助團隊一樣,並不是說產品經理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必須要能夠將之轉化為公司的核心願景與目標,並確保能獲得從上到下的支持去執行。

3. 推出產品

沒什麼比真正把產品做出來交給使用者更重要了。你可以擅長協助團隊打造酷炫產品、很會找出「對」的產品,或是讓願景變得更具體,但這些都比不上最終幫團隊走到完成產品的那一刻。偉大的產品經理明白如何找出「做好產品」跟「做出產品」之間微妙的平衡點。團隊應該不斷測試、試用產品,並聽取使用者的回響,但是每個專案到了某個時刻,團隊都必須做出決定,決定產品是否準備好了(當然,說老實話是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一天)。目標明確、了解使用者需要什麼的團隊,自然能對產品做出最終必要的取捨,而絕佳的產品管理有助於推動這個階段的完成。

4. 對的產品

推出產品很重要,而最好的產品經理能夠保證那是對的產品。打造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固然很有趣,但從來不是一記灌籃。然而還是要看團隊是否有足夠的創造力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做出解決「對的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偉大的產品經理可以感覺出什麼是對的、什麼行不通,同時善於聆聽參與產品早期測試者的回應,他們還擅長從創辦人或其他領導人物身上感覺出產品到底行不行。

更重要的是,產品一推出後,最優秀的產品經理馬上就有辦法分辨出產品行不行。產品經理應該要與團隊密切合作,確保產品推出後的市場反應是可以被量化、被偵測出來,例如「使用者到底有沒有真的在使用產品」這樣的難題要能被回答。產品一推出,產品經理就要積極地蒐集各種數據,協助團隊弄清楚產品表現好的地方,以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並且快速地擬定計畫去改善、去進行做更多的測試。

5. 使用者

不管做任何產品,最困難的部份是確立核心的使用情境。例如,要能說故事,說出「誰該使用這個產品」、「為什麼要使用這個產品」。當最了不起的產品經理們在做出每一個與產品相關的決定時,幾乎都會站在使用者這邊。

想達到這樣的要求,你必須深入了解目標使用者,他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是什麼,而你的產品傳遞出了何種價值與樂趣會是他們所追尋的。無論是來自使用者測試、或是與使用者面對面,偉大的產品經理會永遠聆聽使用者的回應,他們會每天與負責的同仁一起合作,讀客服信或是 Twitter 上使用者反應的訊息,並且將吸收而來的豐富資訊融入為產品的願景之中,讓團隊知道自己正在打造對的產品。

事實上,終究沒有一個產品可以適用於每個人;不斷研發、更新,讓產品越來越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最傑出的產品經理就是那些會捲起袖子做事、與團隊一起踏上旅程的人。

小結

有人會覺得團隊中的產品經理老是搞不清楚狀況,或是開出令設計師、工程師為之氣結,根本難以做到的功能,事後又喜歡將功勞懶在自己身上,因此「產品經理」或「PM」在這個圈子很多時候是討人厭的角色。

但是好的產品經理對一家公司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在 〈 為何新版 Facebook 長得跟 Google+ 這麼像? 〉 介紹過 Facebook 產品經理 Greg Marra,裡面也提到了 Google 的 APM 計畫(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如何看待產品經理的重要性:

Steven Levy 曾在他的著作 《 The Plex(Google 總部大揭密)》 揭露 Google 的 APM 計畫(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這項由 Marissa Mayer(現任 Yahoo! 執行長)發明的制度3,因為 Google 曾遍尋不著合適的產品經理,所以發展出這個為期兩年的 APM 計畫,將一些未受過去經驗影響的 Google 員工進行培育,期望他們將來能成為 Google 所需的產品經理。Marissa Mayer 在 Google 任職期間管理上千名產品經理。

關於 APM 的重要性,Google 前執行長,現任執行董事 Eric Schmidt 甚至說過4

The APM program is one of our core values — I’d like to think of one of them as the eventual CEO of the company

APM 計畫是 Google 的核心價值之一——我認為這間公司將來的 CEO 就會出自這個計畫。

當然,這件事目前還沒有發生,但 Google 已經有許多核心產品是出自這個計畫所培育出來的人才之手:例如 Brian Rakowski 是開發 Chrome 瀏覽器的關鍵人物,現在是 Chrome Operation 的副總;Wesley Chan 則是接連參與開發 Google 工具列、Google Analytics 和 Google Voice,現在負責在 Google 創投選擇投資標的;去年離職的 Facebook 前技術長 Bret Taylor 也不例外,他是 Google Maps 與 Google Maps API 的共同創造者,後來他創辦的 FriendFeed 被 Facebook 收購,本週他還發表了離開 Facebook 後的最新作品——協作工具「Quip」。

除了 Google APM 計畫之外,還有另外一個「MAPM(Marketing 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行銷助理產品經理)」計畫,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 Kevin Systrom 在 Google 工作時正是該計畫的成員。

三強鼎立!YouTube、Instagram、Vine 今晚你選哪一個?

Posted: 02 Aug 2013 02:06 AM PDT

01

本文出處為 Dimension 〈三強鼎立!YouTube、Instagram、Vine 今晚你選哪一個?〉。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當 Instagram 正式加入 Vine 與 YouTube 的戰局、成為第三個具有顯著行銷潛力的宣傳平台時,影片在社群媒體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

在 Instagram 宣布推出 15 秒的影片錄製功能來擴展它原有的靜態影像分享社群、並藉此迎戰 Twitter 的 6 秒循環播放之錄影 App 後,行銷人員們也開始大肆地討論他們應該選擇採用何種影片分享平台來推廣他們的品牌、以及哪種選擇才能獲取最佳的效益,是老字號 YouTube 或是新推出的 Vine 或 Instagram 呢?

自 Instagram 在今年 6/20 加入這場線上影片競賽以來,大約有一個月的時間了,因此我們決定觀察看看 YouTube、Vine、Instagram 在 Twitter 上的行銷人員之間的人氣表現,究竟哪個影片分享平台能夠在 6/19 至 7/19 這段期間支配新聞消息來源?

正如以下所看到的,在研究時間範圍內,大多數的用戶管理者仍舊偏愛 YouTube 影片的推文。當然,由於 YouTube 從 2006 年便開始啟動、再加上隨著 Google 而來的品牌名聲,所以能夠佔上風,更不用說是每個月有 10 億個獨立用戶在瀏覽 YouTube 的事實了。至於擁有 1 百萬個用戶以上的 Vine,則緊跟著 YouTube 位居第二;而 Instagram 則是沾光 Facebook 上 11.5 億用戶,後起之秀表現不差。

我們從 Twitter 上 1,141 個品牌用戶檔案採取相關的數據,並觀察今年 6/19 至 7/19 期間的 5,933 則推文。

02

談到參與討論度(engagement)時,YouTube 以 0.0355% 的比例獲得最多的行動回應,緊接著則是 Vine(0.0206%)與 Instagram(0.0111%)。

令人驚訝的是,Vine 影片較 YouTube 有更多一點的推文量(retweeted),這可能是因為 Vine 的循環播放性質及容易製作與著迷的特性使然;在其中一項我們近期的研究中已經顯示 Vine 因為 YouTube 而得到較多的關注與參與。

另一方面,相片起家的 Instagram,在錄製影片提供 13 個濾鏡、編輯功能、聚焦功能、防震技術、及自訂畫面為封面的功能,這樣的自訂畫面可以出現於新聞消息來源中作為影片播放的預視圖;有了這些花俏有趣的功能,Instagram 的熱門度將會隨時間不斷提昇也是合乎常情的。

03

 

04

你可以嵌入所有的影片分享平台在你的網頁或部落格中,所以近期可以看到越來越網路文章中都有置入 Vine 或 Instagram 的影片,可惜的是在台灣品牌目前還只停留在拍拍廣告或微電影放在 YouTube,尚未有品牌可以好好發揮創意在 Vine 或 Instagram 的影片。

YouTube、Instagram、Vine 今晚你選哪一個?

網路剪貼簿 Pinterest 的過去、現在、未來

Posted: 01 Aug 2013 08:25 PM PDT

p01

Pinterest 的興起並不是單單是因為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和紙杯蛋糕,它克服了重重挑戰才修煉成為今天這個世界級別的紀念品寶庫。在這個整個時代都在向行動端傾斜的結點上,Pinterest 要怎樣進化才能憑著我們所鍾愛的那些美好事物繼續將大家連結在一起呢?今天 Pinterest 首席工程師 Jon Jenkins 向我們敘述了 Pinterest 是如何一路走來,又將如何發展的連貫遠景。

目前,Pinterest 團隊共有 140 人,其中工程師是 70 名,總融資 3.38 億美元,其總部在洛杉磯。但公司起步的時候,整個團隊只有 3 名創始人(Ben Silbermann、Evan Sharp、Paul Sciarra)外加一名工程師。

2010年:創業伊始

Pinterest 把自己的使命定義為「幫助人們發現他們熱愛的事物,並讓這些事物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當時僅有 1 位工程師,所幸Pinterest 當時還沒走紅,否則的話整個網站就要垮掉了。

p02

2011:挑戰叢生

Jenkins 告訴我,網站的流量每一個半月就會翻一倍,他還提供了流量圖表,雖然圖上沒有顯示具體的點擊率。他解釋說,網站初建之時,我們並沒有考慮以後會怎麼樣。「起初是用 Python 寫的,但考慮到當初很小的使用者規模,你不會想太多關於模組設計的問題。就算訪問量達到100 萬時,你要解決的問題不過就是不讓它當機。」

2012:行動化

8 月份,Pinterest 發表了行動端 app(iOS/Android),是為該企業為未來​​佔據手機螢幕做的基礎工作。Pinterest 開始研究人們在不同終端上產品使用行為的差異性。比如,白天時,人們使用 Pinterest 主要是為了搜尋新東西。他們逛雜貨店時,可能會照著 Pinterest 上的食譜圖尋找原材料。Jenikins 說,「晚上時,人們傾向於用平板,因為他們要做飯了」。

2013:價值增值

今年,Pinterest 推出了推薦功能,當你 pin 一個圖時,頁面就會顯示出相關的圖片,並會通過電子郵件進行推送。它還提供了圖片訊息拓展功能,當你在查看食譜的圖片時,同時還會看到所需要用到的配料;看到電影圖片時,你還會看到相關的點評;看到商品時,還會看到報價。

為了更大的目標,Pinterest 重寫了整個網站——倒不是在單單在應付流量上下功夫,相反,在避免當機和修補 bug 的同時,Pinterest 引入了更多的工程師來改進整個網絡。「我們怎樣才能創建出新的模組,使得我們的軟件工程師和開發者能夠在工作時互不干擾?」他認為新的 Python 架構「會改善整個組織」。

展望未來

Pinterest 手上有5 個重點項目正在醞釀之中,這代表了其未來的著眼點。

創建興趣圖譜

跟別的社群網站不一樣,Jenkins 說,「Pinterest 本質上不是依托關係將人們聯繫在一起,而是依托興趣將人們聯繫在一起」。

多年來,人們除了依賴自己的頭腦,就是從 Pinterest 中尋找圖片方面的靈感了。現在,憑藉數據分析,Pinterest 的這方面的效用會更強大。「只有放在一個分類下面,圖片才有意義。透過這些分類,我們利用綜合過濾、有機的規則提煉、自然語言加工處理等技術來劃分不同的興趣版塊。我上傳了 5 張 T 恤的圖片, Pinterest 就能計算出我對時尚感興趣。」推薦功能會讓 Pinterest 核心使用者更加依賴該產品,當然也會吸引更多新使用者。

p03

升級大數據

「隨著 Pinterest 的國際化,升級其整個資料庫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Jenkins 這樣說。這也正是 Pinterest「正在瘋狂招募」機器學習、 ​​數據挖掘、運營、基礎設施構建領域人才的原因。

讓貼圖更實用

Pinterest 將會有更多類似食譜之類的拓展信息。「實用性」說得委婉一點就是「可購買性」。Pinterest 向來是以向電商導流而著稱的。如果使用者可以在站內或 app 內交易的話,這就是價值所在,使用者就不再抱怨商家從中抽成了。

行動端佈局

Pinterest 最有名也最受追捧的一點就是其網格化設計,這種風格方便人們快速獲取視覺信息。現在它正在把這個可無限延伸的網格搬到存儲受限的行動裝置上來。「上載圖片很容易,但如果下載的話,你的手機可能就會發脾氣了。」Jenkin 告訴我。這同樣可以理解 Pinterest 要把行動端內容網格化,因為行動端的上載量同時也讓網站的內容更豐富。它還會發展一些符合觸控設備的功能,比如 Chromebook Pixel。

p04

為平台化打基礎

人們總是在問,「你打算什麼時候開放 API?」Jenkins 沒有給出確切的答覆,但透露了許多細節。「我們正在和一些合作夥伴研究該以何種形式開放API。我們打算跟內容提供商合作,圖片之外提供更多的擴展功能,這樣他們就更能理解怎樣在 Pinterest 生態中使用這些內容。內容提供商的目的是分發。如果我們能幫他們搞明白哪些內容才能引起使用者共鳴,他們應該會比較開心,Pinner 們當然也很歡樂。」

Pinterest 不會魯莽地開放API,「關於API 開放的問題,我十分謹慎,開放的品質是個關鍵問題。」Jenkins 這樣說。「看看 Facebook、Twitter、Google+ 的Vic Gundotra 這些反面教材, 我不想重蹈這些公司的覆轍,開放了API 再撤回。這可沒什麼可驕傲的。」

依據第三方流量監測站點的數據,Pinterest 在全美排在15 名,app 排行榜的成績會更好一些。諮詢公司 comScore 近期數據表明,Pinterest 月使用者量為 4870 萬. 雖然你可能認為 Pinterest 是一個比拼人氣的場合,Jenkins 提到資深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時說,「許多人使用Pinterest 都愛貼一些私人的東西,他們很少貼無關的內容,人們把它當成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

原因就在於世界越來越數位化並不意味著人們就失去了收藏的願望,希望 Pinterest 能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它或許能夠培植一株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得以棲息的參天大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