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Dropbox 為何叫停 Mailbox?因為已無用武之地”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Dropbox 為何叫停 Mailbox?因為已無用武之地

Posted: 11 Dec 2015 10:05 PM PST

Fsd7r5KLDi3uEe_QUGAGUHZapiIC(照片來自 mailbox )

本文來自於: the vergeWhy Mailbox died》,由 TECH2IPO 翻譯

2013 年年初 Mailbox 剛正式上線就吸引了超過 100 萬 iOS 用戶排隊註冊使用客戶端。短短一個月之後,藉著自己超高人氣的東風, Mailbox 被 Dropbox 宣布以接近 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收購發生後 Dropbox 的執行長 Drew Houston 表示買下 Mailbox 能夠幫助到 Dropbox 當時尚處於開發初期的團隊協同合作業務。 「很多公司想要解決信箱訊息爆炸的現狀,但只有 Mailbox 團隊真的做到了。無論是使用 Dropbox 還是 Mailbox,我們的目標都是簡化用戶的日常工作​​。」

嗯,別的不說, Dropbox 的確做到了「簡化自己的日常工作​​」。就在本週一, Dropbox 宣布終止 Mailbox 的服務。同時被砍的還有 Dropbox 旗下沒有發展前途的照片儲存管理應用 Carousel 。儘管表面上 CEO 的話說得很漂亮,但實際上這兩款產品今年年初開始就已經成了 Dropbox 的棄子。 Dropbox 值得指責之處太多了,無論是疏於對 Mailbox 的管理,還是收購後就對 Mailbox 後續開發的懈怠,一個 Mac 客戶端從去年上線到現在都還是 beta 版本,從年初開始就再也沒更新過。

Mailbox 的逐漸沒落也揭示了今年以來應用開發界一個更普遍卻較為殘酷的現實。雖然消費者效率應用市場的確產生了像 Dropbox 和 Evernote 這種估值數十億美元級的公司,但這條路成功的希望卻越來越渺茫了。現在的公司趨向於為員工購買軟體產品,而用戶自己也越來越少自己單獨購買效率類應用。儘管 Mailbox 並沒有做出什麼方向性的錯誤,但 Mailbox 也僅能成為一款界面優質的其他公司 Email 伺服器的替代品而已。可是這樣一款算法優秀的產品卻難以用來賺錢。

其實, Mailbox 團隊在產品成形初期就被提醒過。當時其聯合創始人 Gentry Underwood 正為團隊開發一款新的郵件集合產品也就是後來的 Mailbox 進行融資,有投資人就曾勸 Underwood 放棄做郵箱類產品。他們說,「這條路上早已經屍橫遍野了。」看看 Sparrow 、 Molto 和 Boxer 這幾款郵件客戶端,哪個真的紅了。的確,現代社會人人依賴郵件,但是絕大多數用戶都滿足於使用手機默認郵件應用。你選擇這條路,最糟糕的情況是幾個月就死;最好的一種情況是,被收購後過幾年再死。如果想要在郵箱類產品上做到聲名鵲起,那這款新郵件客戶端必須是非常、非常、非常優秀才行。

FiGH971T8u4iCtipYjUA3C3tcfe4

事實上, Mailbox 做到了。如果說能給 Email 應用領域打造出一次全新的創新體驗就算了不起的話, Mailbox 更讚的是它至少做到了三次。 Mailbox 給用戶帶來了新穎的滑動郵件進行歸類或刪除的操作;全新的計時「小憩」模式,如果收到郵件時用戶沒有時間瀏覽,郵件會在稍後用戶有足夠時間處理時彈出;同時, Mailbox 上線的方式也異常矚目,用戶必須使用手機號註冊排號等待下載使用應用,無論這麼做是不是從當時的技術層面考量,至少實現了完美的行銷目的。

於是這兩年,滑動郵件進行歸類或刪除的功能成為了郵箱應用的必備操作。無論是 Yahoo Mail 、 Google 的 Inbox 還是微軟的 Outlook 你都能體驗到。這滑動歸類手勢還出現在了其他非郵箱類應用產品中,如標記未閱讀完成內容的 Pocket ;任務管理應用 Todoist 。而「小憩」的邏輯也同樣成為了部分郵箱類(Outlook 和Inbox)產品的標配。至於吸引用戶註冊等待產品上線的行銷手法?現在幾乎隨處可見了。

FkMPFivJ0ke9m46bZz2wg6lbB6f2

對於筆者而言, Mailbox 的智慧遠不止於此。首先,使用 Mailbox 處理郵件遠比其他任何郵件客戶端來得有效率。 Mailbox 會在後台提前接收好用戶的郵件,無論何時打開應用,用戶都能立即處理每天都訊息爆炸的郵箱。其次, Mailbox 的操作要比其他同類產品更加舒適簡練,每次滑動手指對郵件進行歸類都伴隨著一個綠色對勾提醒我操作成功。 Mailbox 的簡單快速回覆功能也做的很棒,但它最拿手的是清理所有郵件,還給用戶一個乾淨的郵箱。每當筆者排隊無聊時,總會打開 Mailbox 開心地整理郵箱。 Mailbox 真的能令人上癮!

那麼為什麼被收購後的 Mailbox 並沒有迎來巨大的成功?因為那之後不久它就很少出現在 iOS 應用商店的榜單上了,後來推出的 Andr​​oid 版本也僅達到 100 萬的下載量。被收購後,創始人 Underwood 晉升成為了 Dropbox 的產品總監,於是他的工作轉向了其他公司產品,其中包括今年一樣悲催的 Carousel。今年六月起 Underwood 便不再擔任產品總監並離開了 Dropbox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 Scott Cannon 依然還在 Dropbox 任職不過僅作為顧問,他現在在處理 Mailbox 關停的事宜。

Dropbox 針對關停 Mailbox 業務所發表的聲明有點語焉不詳。 「由於公司逐漸將重心放到團隊協同合作的業務上,我們發現一款郵件應用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郵箱。」究竟誰會將「從根本上改變郵箱」作為開發目的啊? Dropbox 為了「重心放到團隊協同合作的業務」不是已經開發了新的多用戶同時協作的文件編輯平台 Paper 了嗎?郵件處理是基於溝通的協同合作,這明明是 Dropbox 的弱項啊;文件編輯則是基於內容的協同合作,這才是 Dropbox 的強項。

FgAHDO7LUDe4zd4uXncjf3qwNnGw

Mailbox 結束的原因千千萬。大多數用戶並不使用郵箱應用產品,而那些願意下載使用的又打算為此付費。於是郵箱類應用的唯一出路就是被收購,然而絕大部分被收購應用的最終下場依然是死。這些年其他郵箱應用已經把Mailbox 最優秀的功能悉數抄了去,而Mailbox 自己除了新開發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自動歸檔,就再也沒有上線過其他新功能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Dropbox 認為郵件功能可以成為旗下個人效率應用套件的其中一份子。但是隨著 Dropbox 慢慢覺悟如果要維持自家上百億美元估值,那麼它只能朝著做企業業務的方向前進。這樣一來,個人郵箱類產品 Mailbox 便很難在 Dropbox 的企業向決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Dropbox 忍受過緩慢的成長和下滑的估值,堅持己見做個人效率類產品。在那段時間裡用戶可以愉悅地使用 Dropbox 打包套裝,包括收發郵件,建立文件並同時管理音樂、照片和文檔。但不得不承認,繼續那麼做的 Dropbox 並不能賺到現在這麼多的錢。

FhoxR9Hph21geOwmwzqrJo92f2AD

在那段時光 Dropbox 成為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人們在當時的 Twitter 談論著即將發布的神秘 Dropbox 產品套裝「Dropbox OS」。它們出自全世界最頂級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之手,用以解救用戶暗無天日的非 Google 即微軟的趣生活。曾經收購 Mailbox 似乎讓用戶生活多了些色調,但無奈,這種生活又得繼續了。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ogle 的量子電腦為什麼遭到專家的質疑?

Posted: 11 Dec 2015 09:03 PM PST

(照片來源:路透社)

本文來自於:Newscientist《Experts doubt Google’s claim about its quantum computer’s speed》,雷鋒網翻譯

強大的量子電腦真的要來了嗎? Google 日前宣布該公司推出的 D-Wave 量子電腦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比其他任何電腦都快出一億倍,並且能夠極大地推​​動人工智慧的進步。然而,一些業內研究人員表示, Google 的這些說法有些誇張了,其實並沒有比普通的電腦快多少。為什麼呢?

Google 做了什麼來推動量子電腦?

2013 年, Google 向加拿大本拿比公司 D-Wave 購買了一台量子電腦。 D-Wave 出品的機器在學術界一直頗受爭議,之前表示自產的電腦速度更快的言論已經遭到質疑。如今 Google 再推出了看似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量子電腦,號稱快出 1 億倍。

D-Wave電腦如何運作?

據悉, Google 此次宣布的重要佐證就是「量子退火」算法。這種算法確定了當面臨一系列潛在解決方案時一個特定函數的全局極小值,即在給定一系列選項時,它能夠確定完成一個任務所需的最優解決方案。普通的數字電腦在 0 和 1 的二進制系統上運行,稱為「比特」(bit)。但量子電腦可以在量子比特(qubit)上運算,可以計算 0 和 1 之間的數值。

Google 如何獲得如此大幅的速度提升?

Google 團隊將 D-Wave 與一台運行模擬退火軟體的普通電腦進行比對。顧名思義,這個軟體試圖模擬能源景觀的探索過程,但不像 D-Wave ,它不能通過量子隧道走捷徑,因此運行起來會更慢一些。 D-Wave 系統是硬體編碼在自身量子陣列裡運行量子退火算法。最重要的是, Google 在這兩台電腦都測試了計算量較大的問題,從而得出差別的結論。

「我們發現,當問題涉及將近 1000 個二進制變量時,量子退火算法要比傳統的模擬退火更快地輸出結果。」 GoogleHartmut Neven 寫道,「快了不止108倍。」

Google 的量子電腦為什麼遭到專家的質疑?

其他人怎麼看?

「你需要仔細地研究文章,」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Matthias Troyer 表示,「這個實驗設置的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對普通模擬退火很難,而對 D-Wave 很容易的問題。」也就是說, D -Wave 佔有了很大的主場優勢。

Troyer 指出,把模擬退火的算法進行一下改進,就能使得 D-Wave 的優勢降至 100 倍。而其他更複雜的問題,在普通電腦上運行的速度甚至比 D-Wave 更快。 「聲稱'快出108倍'的說法對公眾是一種誤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D-Wave 是一款專業硬體,成本高達 1000 至 1500 萬美元。正如 Google 在其論文中所描述的那樣,一台相似的但不是量子計算的專業設備也能實現目前 D-Wave 的計算速度,儘管他們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比對。

所以, Google 是想蒙蔽我們的眼睛嗎?

也不完全是。 Neven 在文章結尾處表示,其他算法也有可能超越 D-Wave ,只是 Google 認為隨著 D-Wave 的日漸強大,其他都不是對手。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相信 D-Wave 。 「 D-Wave目前的能力證明誠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麻省理工學院Scott Aaronson表示,「但是它是否能夠實現'真正的量子速度'仍有待觀察。'」

那麼,有明確的證據能證明高速量子計算實現的可能性嗎?

也許有——但也需要新的硬體。 D-Wave 的目標只是讓量子電腦盡可能快地走向市場,轉化為資本。但是, Aaronson 認為,他們的「量子相干性」(或者說「態之間的關聯性」)——量子電腦需要的一些重要量子性質——並沒有精工細活研發出來的量子晶片那麼好。

Google 也正押注其中——該公司聘請了外部研究人員來建立自己的量子晶片團隊。而 IBM 最近也獲得了來自美國政府的資金來研發自家的版本。 Aaronson 表示,兩者看起來似乎都很靠譜。但是,時刻分清楚實力和行銷熱點仍然重要。

 

注:論文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Programmable Quantum Annealing 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裡面講到量子退火是一個計算模型,在量子領域運行,量子退火跟 D-wave 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之前 D-Wave 表明,它使用一種稱之為「量子退火」的技術。)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