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翟本喬:Uber 是一個對台灣有害的公司,而且根本不想溝通”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翟本喬:Uber 是一個對台灣有害的公司,而且根本不想溝通

Posted: 28 Aug 2015 08:39 AM PDT

10623822_10152935095149113_3585349885264932105_o(照片來源:翟本喬提供)

本文轉載自翟本喬 Facebook 〈 Uber 事件後續 〉 。

去年 Uber 曾經批評政府法規落伍,呼籲網民大家出來抗議。但我覺得 Uber 所提的理由牽強,混淆視聽,所以我出來打臉(1, 2, 3, 4)。後來 Uber 跟我聯絡,希望能跟我「私下溝通」一下,但我覺得我公開提出來的問題應該要有公開的答覆,所以就請他們直接公開回答,於是他們就⋯⋯沒有回答。

昨天(2015/8/27)行政院召開了一次「虛擬世界法規調適會議」,討論「共享經濟」議題。這是蔡玉玲政委設計的一系列活動之一,針對未來網路以及虛擬世界所帶來的改變,在法規上需要修改適應的地方加以討論與執行。之前以經對閉鎖型公司等議題討論過,也達成修法的目的。

主席唐鳳一開始在介紹我的時候說我跟 Uber「隔空交火」了幾次。我覺得這不正確,因為我丟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那不叫交火,那叫黑洞和鬼打牆。

昨天的會議首先由交通部開始,報告了他們過去幾個月的調查結果。我們對政府官員一般的印象是動作慢、推拖、踢皮球。但由路政司副司長王穆衡所率領的團隊,以及財政部賦稅署的幾位官員,這次的表現實在是可圏可點,不論是研究的準備和結果的呈現,都是第一流的水準。我甚至開玩笑說王副司長下次可以去接行政院發言人的位子。

我的發言在這裡: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從頭看起,沒時間看的人可以直接看以下幾點意見總結:(其中也綜合了一部分別人的發言)

  1. 共享經濟要在供給面不足或有缺失(例如壟斷、暴利、或浪費資源)的情形下才對社會有貢獻。如果供給面是健康的,共享經濟存在的價值是不大的。而德國法國等等國家已經明確表示 Uber 不是他們國家要推廣的共享經濟。
  2. Uber 不是共乘。甲要由 A 點去 B 點,正好乙也要從 A 點附近去 B 點附近,這時候乙搭甲的便車,叫作共乘,而乙分擔甲的成本,或是付出比分擔成本再多一點的費用,甚至付給仲介平台一點酬勞,都是合理的。但 Uber 是特別為乙派丙開一輛車來接,這不叫共乘。
  3. Uber 沒有減少閒置資源。它減少了丙的閒置資源,但間接讓丁(計程車司機)的資源閒置,而丁(因為計程車密度較高)和乙的距離期望值是比較小的,所以 Uber 反而浪費了國家的總體資源。
  4. Uber 沒有增加就業。它增加了丙的收入,但減少了丁的收入。車行的抽成(根據公會理事長說的,是個位數百分比)遠少於 Uber 的抽成(20%),所以就業階級(丙和丁)的總收入反而是減少的(假設乙付了同樣的車資)。而 Uber 的代表竟然厚顏地說 "計程車司機本來要一天綁十二個小時在車上的,現在他們有一些空閒的時間,也許可以去找一些其他收入比較好的工作"。計程車司機除了極少數玩票性質之外,大都是苦哈哈的勞工,要是找得到收入比較好的工作,誰要來開計程車啊?
  5. Uber 沒有增加國家的 GDP,也沒有增加國家的稅收。由上一點可以看出,所有就業階級的總產出並沒有增加。而乙所付的車資,全部直接付到海外 Uber 的總公司,再由 Uber 付 80% 給丙,而 Uber 台灣分公司拿到的是 0!看清楚了,你付了 1000塊的車資,政府所收到的稅是 0。政府收不到 Uber 的營業稅,也收不到丙的所得稅。我們都不喜歡繳稅,但如果大致上是公平的,那我們可以勉強接受。如果有錢的大公司可以逃稅,而苦哈哈的勞工階級要繳稅,我們是絕對不能接受的。Uber 宣稱它有繳稅,那就像一個人逃漏所得稅,然後宣稱他去便利商店買飲料時有繳加值稅一樣,是在騙人。
  6. Uber 宣稱對所有乘客有 2000萬的保險,但被蔡政委問到細節時就閃爍其詞,改口說 "如果駕駛人本身的保險不足以賠償的話,我們會協助他們向海外的保險公司申請"。我覺得這件事情很容易說清楚,只要把保單拿出來給大家看就知道了嘛!但 Uber 連保險公司是哪一家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合理懷疑是根本沒有真正的保險存在。(我並沒有強人所難,要他當場拿保單出來。我是問 "什麼時候可以公開這張保單給臺灣人民看?")
  7. Uber 拿一些民意調查的結果出來說他們是受到支持的,但這也是混淆視聽。所以我比喻說八仙塵爆之前,參加彩粉路跑的人滿意度也很高,這並不代表它是對的。

昨天出席的有好幾位有跟我類似的看法,所以他們堅持不坐 Uber。

最後,我也很欽佩昨天出席的計程車業者。他們不懼怕 Uber 的挑戰,也歡迎政府在保障乘客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開放現有的規定,他們保證可以比 Uber 做得更好,繳更多的稅,而留更多的成數給司機。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產業界在面對外商挑戰時需要的。

交通部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而 Uber 從來不正面回應大眾所質疑的這些問題,每次只會拿總公司的文宣出來鬼打牆。綜合所有觀察到的現象,我的結論是:Uber 是一個對台灣有害的公司,而且根本不想溝通。

延伸閱讀:

Uber該管,但要如何管?看看San Francisco
Uber 取暖討拍,反被台灣網路意見領袖打臉
從媒體寵兒變成箭靶,Uber 做錯了什麼?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劉柏園:拿支付執照後 搶市場無所不用其極 半年流水破百億

Posted: 28 Aug 2015 07:52 AM PDT

橘子全力衝刺第三方支付,董事長劉柏園指出,樂點支付10月將可順利拿到執照,公司將會傾巢而出,搶佔市場無所不用其極,將是決戰關鍵點,半年內流水量將達超過百億元,未來支付將會是橘子的營運主軸。
201508281810506433999

劉柏園表示,樂點支付上線後,第一階段在線上金流的轉移,將遊戲點數卡陸續轉到透過樂點支付,可望大幅降低通路成本,例如營收30-40億元的話,估計會有3-4億元獲利貢獻。

劉柏園進一步表示,至於線下的的交易使用,將會與線上使用同步在10月啟動,將是一個決戰點,消滅零錢的開始,其中落地點的分布將會是關鍵,目前與微城市合作,預計首波將有5.6萬據點使用,包含全家超商、捷運、洗衣店、停車場及U-bike等。

劉柏園強調,除與微城市合作外,後續也將跟另一公司合作,擴大落地點,目標3年內要達10萬個據點,累計累計將超過15萬個據點。

劉柏園認為,拿到支付執照後,傾巢而出,搶佔市場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橘子將會有極大的變化,未來的旗艦就是支付,營運的主軸,半年內流水量將超過百億元。

【原文作者:記者張旭宏】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年薪上億!網路一人媒體正崛起

Posted: 28 Aug 2015 05:44 AM PDT

藝人解婕翎(左)與電競實況主持人「六嘆」(中)、「鳥屎」(右)是許多學生的新偶像,解婕翎更在近期網路女神票選中奪冠,擊敗許多在線下世界名氣更高的藝人。 (攝影者.楊文財)圖說:藝人解婕翎(左)與電競實況主持人「六嘆」(中)、「鳥屎」(右)是許多學生的新偶像,解婕翎更在近期網路女神票選中奪冠,擊敗許多在線下世界名氣更高的藝人。 (攝影者.楊文財)

本文作者吳中傑,原文刊載於《商業周刊》1450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這是個藏在電腦視訊鏡頭中,近2年在台灣與中國正崛起的新職業。

8月4日,歌手周杰倫即時轉播自己玩線上遊戲《英雄聯盟》的實況,同時有超過100萬人在網路上收看,癱瘓了伺服器。他的隊友中有一男一女,一邊玩,一邊播報實況、插科打諢,帶動氣氛。他們,就是所謂的「電競主播」。

別小看這「鬥嘴鼓」的功夫,在中國,頂尖電競主播年薪可達新台幣上億元,即使2到3線的電競主播,收入也是同齡年輕人的3到4倍。而在台灣,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機會靠此月入10多萬元,比擬企業中高階主管。

台灣最大的網路直播電視「麥卡貝」營運長廖啟璋則估計,台灣已有數百人投入此職業。

收視人口超越黃金綜藝秀

在美國,全球最大線上直播平台「Twitch」去年被電商龍頭亞馬遜以近10億美元買下,僅略低於台灣電商龍頭PChome的市值。熱門的電競主播開實況時,同時上線人數可超過2、30萬,比台灣部分黃金時段綜藝節目的收視人口還多。

在中國,一流的電競主播,是各大轉播平台爭相簽約的對象。一位23歲的電競主播「若風」,他的實況最多同時觀看人數可達250萬,因此盛傳他與直播平台一年的簽約金,高達人民幣2千萬元。

連直播產業起步較晚的台灣,電競主播也已成為廠商競相合作的對象。近年大力發展電競品牌的記憶體龍頭金士頓,旗下HyperX事業部亞太區業務總監柏安透露,該公司所推的電競耳機,曾經因電競主播在節目中介紹後,銷量飆高,當天的銷量,相當於平時一個月的銷售額。

為什麼電競主播這個職業,會在全球迅速崛起?

集娛樂與商機的線上金雞

從觀眾角度看,他給新世代更真實的娛樂。

「他們(指觀眾)很喜歡實況主播跟觀眾很近很近、像朋友的感覺。」身為藝人,同時也固定開電玩實況、主持直播節目的解婕翎觀察,年輕族群越來越不喜歡電視節目剪接好的效果,而偏好網路直播即時互動,喜歡看到電競主播們出糗、真實的一面。

從產業角度看,這群電競主播背後,是無限的商機。

「只要你有流量就有商業價值。」廖啟璋表示,電競主播背後的粉絲們,是一群願意接受新事物、熟悉網路與科技、對電腦與電玩有興趣的人,因此廠商下廣告的效益很明顯。

頂尖主播兼具專業與風格

想搭這班正崛起、年薪上億的富貴列車,該具備哪些能力?

第一、最基本的,是在電玩上的專業。你不需要很會打電動,但你得了解電玩。中國電競戰隊「HyperX-Girls」成員、也是電競主播的劉暢便表示,轉播賽事時需要做很多功課,「連上一場誰用了什麼戰術,哪次比賽拿出過什麼陣容都記,要像體育主播一樣。」

其次是毅力。目前受歡迎的電競主播,至少要花2到3年,每天或每週在固定時段開實況轉播,慢慢養起粉絲群。

最重要、能讓一個電競主播出類拔萃的,則是風格。廖啟璋認為,一個成功的主播,就算不談遊戲只聊天,觀眾也都很喜歡看。要能達到這點,便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自彈自唱也可以,你要有自己的特點,亮點一定要夠,才有機會成功。」

電競主播的崛起,讓大家再次看到網路時代,粉絲經濟無所不在的威力。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LINE HERE 讓你的社交生活不再隱形?

Posted: 28 Aug 2015 02:58 AM PDT

2015-08-26-13.15.59

本文作者 Eric (陳柚霖),台北市人。2000年進網路業,曾先後服務於力傳資訊、蕃薯藤等公司擔任網路行銷與PM工作。目前任職於國內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擔任行銷業務經理。

LINE挾帶著全台近1800萬的用戶數,在三天前推出LINE HERE App服務,在媒體大幅報導下,估計三天以來Android 加上iOS版的下載量已衝破1萬人次。有別於過去LINE所推出的室內地圖「LINE maps for indoor」、支付工具「LINE Pay」及個人公開ID「LINE@ID」把地圖應用在O2O(Online to Offline)的交易服務上,這一次LINE HERE則是把地圖的應用重點放在人與人的社交活動上。

地圖服務在過去大部分的「社交」應用裡,多僅是用來提供給使用者判別其他人或是服務的空間座標參考工具,但這一次LINE HERE卻大膽的把地圖服務交給使用者,由使用者主動把自己所在的位置揭露給社群其他人觀看,並且在短短的三天內已超過1萬個人下載,這是否表示了使用者對於網路上個人隱私的重視已經與過去不同?而地圖在網路上各種不同服應用務的演進上,從過去到現在對使用者的意義是什麼?

自從2011年由約翰‧杜爾首度結合Social、Local、Mobile三者,提出SoLoMo概念之後,以LBS(Local Base Search)為服務核心結合地圖應用而開發的App,也隨即被大量推出,並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受到使用者廣大的下載。

早期的LBS應用,在概念上主要是從使用者本身體驗分享的角度出發,透過社交平台的地圖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功能,讓使用者對各種在地化服務的使用經驗,透過個人打卡、留言評價或上傳照片等動作,在社交平台產生體驗分享的擴散,而內容也多環繞在吃、喝、玩樂(旅遊)或是當地的服務上,如晚近美國的Foursquare、中國大陸的街旁等,直到後期,當網路上打卡分享的熱潮從風行轉而逐漸消褪以後,LBS上的地圖應用亦紛紛從原本以使用者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為主要使用目的的部分,紛紛轉移到其他如「旅遊」、「交友」或本身結合商品或服務業等應用為主的O2O線上服務。

地圖上的空間位置標示服務,從2011年以後,事實上應該更早(早在2003年國內即有Urmap提供圖資收集與網路相關應用),在這一波的網路行動浪潮中,地圖也一直為使用者在網路服務的使用過程中,扮演著空間感知的關鍵性角色。探究其原因,地圖對網路使用的重要性大概可以被歸納為幾點,圖資的開放應用讓使用者對於網路文本的空間演示,能讓使用者產生更加身歷其境的體驗或想像,另外,更明確的地理位置,對網路事件本身,也更容易讓人產生相對位置的空間指涉效果。因此,地圖便成了虛擬(網路世界)通往實體(真實環境)的一張膜衣,按圖索驥也不再是件困難的事。

使用者在地圖上標示出自己的位置,從早年台灣的「地圖日記」、到晚近的「Foursquare」、「街旁」,臉書上的打卡,或大量廣泛的被應用在各式各樣的「旅遊」或「交友」等服務後,讓原本被視為具有人身安全顧忌的『暴露個人所在位置』的想法,在各種LBS應用的大量出現與使用後,也逐漸讓使用者對於在網路上揭露自己位置的安全認知框架從而打破並開始習以為常?

話雖如此,大多數的旅遊App在地圖服務的應用上,主要仍在於提供給使用者本身在從事旅遊活動時做為旅遊地體驗過程的空間座標,或做為旅遊行程規劃時的路線安排使用工具。地圖服務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是屬於『過去式』或『未來式』的空間關係。相較於以「交友」或「社交」服務目的出發的App,地圖服務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則是屬於『現在式』的空間關係,因此在地圖空間標示的結果上,會考慮到更多對使用者本身隱私或安全規範上的問題,而多以比較隱晦(距離)或利用地緣(區域)關係的方式呈現。直到最近,匿名社交的流行如Whisper或是中國的遇見,更是把使用者地理位置的標示隱身在UGC與演算法的背後,讓網路上存在於陌生人之間的社交,因地理位置接近性的歸納比對而讓人產生網路偶遇邂逅的錯覺。

地圖服務應用的出現,開始讓服務提供者對於使用者經驗的收集有了更多集體使用經驗的空間線索,使用者不再只是資料庫裡空泛的帳號或暱稱,結合演算法或大數據的應用,也衍生出商品銷售或適地性服務的加值服務商機。使用者從網路服務結合地圖的應用產生了與真實世界接軌的參考座標,並強化了自己在網路世界裡的體驗感知;而服務提供者也更樂於讓使用者有更多適地化服務的選擇,以滿足更多的感官體驗需求。

因此,當使用者逐漸習慣了地圖在LBS各式各樣服務裡的工具性角色之後,我們也慢慢的看到了地圖GIS的應用從「人與地」、「人與物」、「人與服務」之間的關係,開始延伸到「人與人」之間角色發展上的關係。換句話說,「社交」或「交友」的服務也將開始思考跳脫過去隱晦的地理位置呈現方式,朝向以更透明或更公開的方式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呈現自己「現在」的位置,而其間的商業應用也許也僅在咫尺之隔。

這是否也可以說明了LINE HERE才上線3天即超過了1萬人次的瘋狂下載,或是最近才上線的「嗲多位」白名單來電位置顯示App亦以主打透過來電位置的顯示以建立與其他人之間親疏有別的信任關係。這樣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呼應了當今在網路社群時代下,當自己每天與親朋好友在網路上交換生活作息,而人際之間的親疏關係卻也以相同的速度開始模糊難辨時的另一種反思?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推虛擬特助「M」,Siri將失寵?

Posted: 27 Aug 2015 08:16 PM PDT

m1圖片來源:Facebook

本文原刊登於 urAD

看過電影「雲端情人」嗎?這樣的電影情節可能即將可以在現實社會中發生。Facebook今天開始測試在Messenger上的虛擬個人助理M。與蘋果的Siri、Google的Now及微軟的Cortana不同,M不僅能回答你的問題,還會實際完成接下來的動作,例如:向餐廳訂位、替你送生日禮物給另一半、叫Uber車、建議這個周末去哪玩…而且還幫你訂好旅館。

負責即時通部門的Facebook的副總David Marcus(原PayPal總裁)說,M之所以能做到跨越虛擬與實體世界的助理工作,主要是它除了運用人工智慧分析、解答問題,還雇用了一批真人,做為幕後的客服人員,負責處理人工智慧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到的工作;這些客服人員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的訓練師,讓人工智慧學習人類處理問題的流程,未來也能掌握類似的問題。

許多科技公司都在開發類似的虛擬助理,如之前提到的Siri、Cortana及Now,都全部依靠人工智慧,但電腦能處理的事務有其限制。其它像是Magic、Operator、TaskRabbit等新創公司也雇用真人回答訊息。然而Facebook利用既有優勢,不僅有進步的人工智慧,還有資源聘請大量人員,首先開發出跨境虛擬助理。未來更會利用另一項優勢,大量的用戶,讓這項服務上市。

你只要像平常在即時通上傳訊一樣,送簡訊給M,它會分析你的要求,如果有需要就提出進一步的問題,並在任務完成後回報結果。使用者不會知道,這個任務是由人工智慧、真人或是結合二者完成的。

在Facebook內部員工測試期間,他們用數周嘗試用M規劃晚宴、找很難買到的東西。David Marcus舉例,有一個工程師到巴黎幾天,當他不在時,同事們要M把他的辦公桌裝飾成法國風。結果,二十四小時後,他的桌上就有漂亮的桌巾、法國麵包、法式貝雷帽。M還可以幫忙聯絡有線電視公司,省去長時間的電話等候時間,幫忙設定家裡的無線網路或是取消收看HBO。今天起M將在美國西岸的灣區開放給Facebook用戶測試,不過尚未訂定全面開放的時程,有興趣的民眾可能需要再等待一段時間。

M的運作機制將結合Facebook的用戶資料及Facebook M累積的對話紀錄,加上背後數千名真人客服,完全掌握每次對話的內容,可想而知這個新服務背後龐大的廣告商業潛力。當Facebook在測試期間累積數據的同時,會怎樣設計演算法,讓對話進行產品推薦時該出現那一則廣告,值得業界觀察。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廣告主要如何面對新世代的浪潮,提供更便捷與更友善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m2圖片來源

資料參考:

Facebook Goes Nuclear On The Messaging War With Its M Assistant
Facebook Launches M, Its Bold Answer to Siri and Cortana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