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比特幣業者齊聚,力拚一年後超越新加坡”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比特幣業者齊聚,力拚一年後超越新加坡

Posted: 08 Dec 2014 01:34 AM PST

台灣比特幣業者齊聚,力拚一年後超越新加坡

工作人員全體合照。圖片來源:BT-比特幣台灣俱樂部

 2014 比特幣年會:首屆臺灣比特幣及加密數位貨幣產業峰會於 7 日圓滿落幕,台灣比特幣產業菁英齊聚一堂,探討比特幣的現況與未來,以及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的優劣、機會與挑戰與安全性問題。

與會者皆為台灣比特幣產業鏈的關鍵玩家,上游的挖礦業者包括台灣首家萊特幣礦機公司 AlcheMineR、代理中國大陸里安科技礦機的台灣數比科技(Speed To Coin),產業鏈中游包括第一家台灣比特幣交易所 BTCEX Taiwan(序勝)、年初在超商上架比特幣販賣的幣託(BitoEX)MaiCoinYes-BTC,下游則包含比特幣硬體錢包 CoolBitX 與比特幣支付公司 DTCO 數寶科技,可說是台灣最懂比特幣的達人都到場了。

活動首先由台北市比特幣協會發起人、Bitcoin 中文社群創辦人,同時也是資深礦工(bitcoin miner)的楊哲豪發言做為開場,楊哲豪表示台灣比特幣社群自 2013 年 11 月起每個月皆有實體聚會,經過漫長的籌辦,年會終於在今年底實行。

活動第一場由 BTCEX Taiwan 執行長 Winston Hsiao 對比特幣的過去、現況與未來進行簡介,他認為大眾理解比特幣的方式應不受限於其名稱,比特幣是一項新生事物,可以是一項支付工具、商品、資產,比特幣的應用有無限可能。他也呼籲政府與中央機關先別急著定義、管制比特幣,才不會抑制比特幣產業的發展。

MaiCoin 執行長 Alex Liu。圖片來源:BT-比特幣台灣俱樂部

比特幣是第一款網路原生的金錢(Internet of Money)

MaiCoin 執行長 Alex Liu 進一步把比特幣與網際網路對比,就像是網際網路之所以穩定運作,是因為其去中心化的特性,而比特幣也是去中心化的,差異僅在於網路交換的是訊息的封包,而比特幣則是交換有實際價值的訊息。

Alex Liu 更表明比特幣的出現並不是要取代傳統金流,而是互補。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有助於補足中心化的銀行體系,所無法達到的便利。目前許多層面都已經因為網路,達成點對點式(P2P)的共享經濟,例如溝通有 Skype,租房有 Airbnb,租車有 Uber、Lift,借貸有 Lending Club、Prosper等,網路經濟生態系已經很完善,唯有金流系統停滯不前。而比特幣則是第一款 P2P 的網路金錢系統(The money of Internet )。

Alex Liu 指出比特幣不僅有貨幣的功能,它的區塊鏈技術還可以讓它非常適合運用在公證(認證)、第三方託管與國際匯款上。並能夠在超低成本上衍生出許多物聯網應用,例如未來無人駕駛車可以運用比特幣的技術作為交換訊息的方式,讓無人管理的車也能夠順暢交通。

第一場論壇請到 Yes BTC 執行長 Danice Ho、幣託 BitoEX 執行長 Titan Cheng、DTCO 數寶科技執行長 Jacob Lee 對比特幣支付進行對談。圖片來源:BT-比特幣台灣俱樂部

比特幣補足傳統支付限制,低成本全球流通為最大優勢

下半場第一場論壇請到 Yes BTC 執行長 Danice Ho、幣託 BitoEX 執行長 Titan Cheng、DTCO 數寶科技執行長 Jacob Lee 對比特幣支付進行對談。

DTCO 數寶科技執行長 Jacob Lee 闡述比特幣的優勢,比特幣與傳統支付的不同在於,傳統支付的信任中心的背後是人,比特幣不需要信任中心,完全倚靠技術運作,依法不依人,而人沒有比技術可靠。

比特幣的交易可涵蓋極微量的金錢(編按:1 個比特幣可以切分至小數點下第 8 位)到鉅額款項,並用極低的成本達成。與現有支付方式的流通性比較,支付連不能與悠遊卡相通,第三方支付彼此也無法相通,比特幣是跨國界相通的。作為一項支付工具,比特幣潛力龐大。

比特幣交易所 Yes BTC CEO Danice Ho 則澄清:

比特幣業者從來不是大家想的要推翻現有金融體系的革命者、反叛者,比特幣是補足現有支付系統無法做到的、一種有趣的金錢交換方式。

Danice Ho 舉了幾個情境,當一個人看到街頭藝人想接受比特幣支付,他就能夠立即用手機打賞。當積欠友人非常小額的金錢,個人可以直接透過手機直接將比特幣傳送到友人的帳戶,免除友人攜帶許多零錢的麻煩。又例如個人看見捐款的訊息,總要抽空辦理,時間一久便容易淡忘,捐款便不了了之,若用比特幣即能馬上將金錢傳送到對方帳戶中。

比特幣最大的競爭對手會是同類型的數位貨幣

當聽眾問到比特幣最大的競爭對手,如何與各家公司的行動支付 Apple Pay、支付寶錢包競爭呢,Jacob Lee 則表明比特幣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會是現行的支付方式,而是比特幣 2.0 與其他與比特幣類似的數位貨幣。目前比特幣已經衍生出許多新的應用,包括比特幣債券、合約、DNS 服務等,這些不斷改良的數位貨幣與應用,才會是比特幣最大的競爭對手。

Titan Cheng 也看好比特幣用於跨境電商,和其區塊鏈所衍生出來的服務,並認為其不可修改的特性,適用於專利文檔,且不能用於作假帳,在跨境商務應用上有前景。他更認為比特幣這樣的世界貨幣,才是地球村的中樞。

由左至右為Armorize 執行長 Wayne Huang、WageCan 執行長 Franky Hu 、CoolWallet 共同創辦人 Michael Ou與Alcheminer 執行長 Tom Soong。圖片來源:BT-比特幣台灣俱樂部

比特幣具有高安全性的本質,風險來自於使用層面

第二場論壇則聚焦在比特幣的安全層面,請到 Armorize 執行長 Wayne Huang、WageCan 執行長 Franky Hu 、CoolWallet 共同創辦人 Michael Ou,萊特幣礦機公司 Alcheminer 執行長 Tom Soong 擔任主持人。

主持人 Tom Soong 指出,比特幣的加密私鑰非常難以破解,將現行所有挖礦機的運算能力連續算 130 年都還不能夠破解,主要的風險都來自於使用層面。 Armorize 執行長 Wayne Huang 分析比特幣 150 個資安事件,將比特幣風險歸納成 15 類,前六大類為:

  1. 駭客遠端入侵
  2. 挖礦機器與電腦被植入惡意程式,挖礦運算能力被偷竊
  3. 電子錢包被偷竊、植入木馬、被駭
  4. 詐騙
  5. 被運用作犯罪與恐怖主義的用途
  6. 比特幣公司監守自盜

Wayne Huang 也表明,目前比特幣的安全技術尚在發展中,不同的是以往資安事件難以追蹤,而因為比特幣開放原始碼、全球公開帳目的特性,使他們能追蹤駭客行動,進一步預防與修復。經營冷儲存錢包 Cool Wallet 執行長 Michael Ou 指出,比特幣並沒有最完美的儲存方式,方便使用的通常安全性降低,安全性高的通常使用不便。目前比特幣錢包儲存可以分成三類:

  1. 網頁錢包: 一般交易所的錢包屬此類,其儲存方式為中心化的雲端結合冷儲存,但網站有被攻破的風險
  2. 軟體錢包:手機、PC下載的錢包軟體屬此類,但若裝置感染木馬、使用不安全的公共 Wi-Fi、裝置遺失,比特幣都會被偷走
  3. 冷儲存錢包:與網路隔絕的儲存方式,較能避免駭客入侵風險

Franky Wu 則指出目前交易所都有實名認證機制,提領時皆會經過某些人工機制確認,具有一定程度安全性。與會者一致認為,安全使用比特幣的方式唯有將比特幣存儲在離線的環境中,建議使用者將大部分比特幣存在冷儲存錢包(cold storage)中,使用時在將之移至軟體錢包中。

DTCO 數寶科技執行長 Jacob Lee(中),認為台灣比特幣產業具有前景。圖片來源:BT-比特幣台灣俱樂部

DTCO 數寶科技執行長 Jacob Lee:台灣比特幣產業 1 年就可超越新加坡

2014 年 10月甫成立的 DTCO 數寶科技,產品囊括比特幣支付 App 、NFC 記帳卡「Ding 卡」(尚未上線)、POS 系統與比特康(BitCont)供應鏈認證系統。其執行長 Jacob Lee 對於台灣比特幣產業充滿信心,他指出儘管相較於歐美、中國比特幣產業的蓬勃發展,雖然台灣在比特幣產業僅剛起步晚,公司數量較少,但目前也已經大致串起一條比特幣產業鏈。他更發豪語表示,台北市長柯 P 目標「台北 8 年內超越新加坡」,他則認為台灣比特幣產業 1 年就可以超越新加坡。

比特幣是台灣政府歷史上第一次有機會不必和他國低頭的機會,不用簽服貿協議也能促進經濟發展,若可以好好利用,國力會加分。更能為台灣創造好幾十兆元的產值與龐大的就業機會。

但他也談到台灣比特幣公司的難處在於資金募集,望政府能協助接觸國際創投、開辦免稅條例、獎勵措施幫助企業發展,並追隨牛約大學、杜克大學於大學校園設置「數位貨幣學程」,並邀請國際知名比特幣專家來台促進產業交流,促進台灣比特幣產業的發展。比特幣業者望政府協助打造台北成為比特幣示範城市、台灣成為數位貨幣中心。

「抱歉,我不是抓耙子!」2+2 招讓主管給力、員工自保

Posted: 08 Dec 2014 01:33 AM PST

「抱歉,我不是抓耙子!」2+2 招讓主管給力、員工自保

文/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W.J. Chang,原刊於《能力雜誌》2014 年 12 月號。Inside 獲授權轉載。

某天下午,莉莉的主管凱文一臉凝重地走到淑芬的座位附近,開口就問:「昨天妳出席我們的活動記者會,有沒有看見莉莉在現場?」忙著趕新品發表企畫的淑芬無心地說:「我沒注意耶,好像中午以後就沒有看到她了。」接著凱文又問了一句:「那上上星期的行銷活動,她是不是也沒有到啊?」沒有想太多的淑芬回說:「好像沒看到吧!太久了我也不確定。」無法從淑芬口中得到正面回答的凱文,摸摸鼻子離開了淑芬的位置,沒想到兩天後,莉莉卻氣沖沖地來找淑芬,指責淑芬為何要跟凱文打小報告,原來,凱文寫信責罵莉莉缺席太多重要活動時,竟把他詢問淑芬的事情,當作佐證。當下淑芬覺得好無奈:「凱文這不是陷我於不義嗎?我又不是抓耙子!」

這樣的狀況劇聽來熟悉嗎?也來談談一個我年輕時遇到的親身經歷好了。

當時我任職某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雖然說是主管,但公司規模並不大,員工人數不算太多,人力資源單位也只有小貓兩三隻,是個直屬於總經理但官階不算高的主管。有一天,我們總經理把我找去,詢問我對於會計主管的評價,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就問他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想一想。總經理當場就答應了。不過他接下來要去出差,就請我把我的想法透過email發給他。

兩三天後,我將我對那一位主管的想法寫成email發給我們總經理。那時候的我真的很年輕氣盛,不過更大的問題是我知道公司裡幾乎沒有任何一位主管肯定那一位會計主管的表現。我還記得我寫了一些稱讚他的好話,但更多的是我對他官僚十足的作風頗不以為然。我自以為自己是人力資源主管,有權力評論公司各個職務適任與否。email的最後,我寫了「總而言之,我認為公司如果想更上一層樓,他並不是適任這個職位的人選」作為結論。

約莫半個月後,公司的會計主管提出離職申請。但他跑來我的辦公室,質問我對他進行政治鬥爭的目的為何。我當時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麼,直到他告訴我,我們總經理在和他討論他的工作績效時,將我寫的email印出來,直接交給他,告訴他「這就是HR主管對你的評價」。

主管的第一堂課:多問多聽多看再決定

很多很多年過去了,但有一個教訓我從來沒有忘記,那就是:批評別人的時候絕對不要留下白紙黑字。哈哈哈……(開玩笑啦!)

不過我確實學到教訓了。後來在職場上見過各式各樣的管理問題,我想我會說,我們不見得會碰到像我當年遇到的情況那樣,嚴重到事關他人去留的人事議題,但類似的事情還是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比方說面對上述狀況劇中的主管凱文的問題,淑芬應該照實回答嗎?又比方假設有主管問你:「很多人向我反應某某同仁經常和其他人意見不合,反應也很情緒化,你也有這種感覺嗎?」,這時若是你,又該怎麼回答?

或許你以為保持中立就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曾經有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他的故事:有一天他的直屬主管找他單獨問話,問的是關於另外一位同事的問題,但他並不想變成說別人壞話的人,於是就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想不到他的主管因而將他調到冷門的職務上「冰凍」起來。我那位朋友跟我說,他猜測理由是因為他的主管認為他不願意站在他這邊,也就是不夠忠誠。

好吧,那到底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如果你是當主管的人,我建議應該多聽不同人的意見,然後再做出最佳的決策。公司裡很多關於人的問題,都不是身為主管的人可以看見或聽見的(畢竟很多人在主管面前和背後有兩張截然不同的嘴臉),通常多徵詢一些人的看法,會比憑藉著自己的印象去做決定來得客觀許多。

主管的第二堂課:是誰打小報告不重要

但就像諜報片的劇情,你究竟能不能保護你的線民?我的意思是,你需要的是蒐集客觀的事實,而不是某某人的感覺。維持這個原則,是誰告訴你的根本就不重要。回到前面提過的例子,我如果是莉莉的主管凱文,可以事後詢問莉莉:「我發現妳昨天沒有出席活動耶,可以知道妳去哪裡了嗎?」這樣做也照樣能達到管理的功效,完全不需要提到這個消息由誰提供。(但這當中就有了另外一個關鍵,做主管的人如果平常對人員日常管理毫不在意,就算有人沒來上班也不曾發現,那就太容易被猜出是有人惡意爆料。)

在一個組織裡當主管的人,最擔心的莫過於接收到了錯誤的資訊,因而做出錯誤的決定。然而,維持團隊願意說真話的文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每一位告訴主管真話的員工,不是被修理就是被出賣,以後還有誰會說真話?所以,「誰的出勤有問題」、「誰的工作沒有完成」諸如此類的管理面向,都應該基於客觀的事實,不需要對「這是誰告訴我的」去做回應,自然不會有人因為說真話而被出賣。
當然,你身為主管會希望或需要員工來打小報告嗎?這同樣值得想一想。

員工自保第一招:弄清楚主管的管理風格

如果你是員工,當你的主管詢問你對其他同仁的意見時,你最好也思考一下,你的主管是什麼樣的主管,以及這又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很多主管其實並不喜歡當壞人。這不令人訝異,因為沒有人喜歡面對衝突。也因此,凱文主管用「我問了淑芬,她說妳昨天沒出席活動」來質問莉莉的出缺勤,是最輕鬆簡單的管理方式——讓別人當壞人。

說一句實在話,這樣當主管真的誰都會。但是很遺憾地,你不見得有挑選主管的權力,所以平常就應該弄清楚主管的管理風格,如果你的主管向來就是那種會直接把線民抖出來的人,你最好是三思而後行,此外把話說得婉轉一點絕對有其必要性:「我不知道耶,我也有好幾個報表在趕,某某人的事情我其實沒有注意到……」這一類的答案,也許是個不錯的解決之道。那種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主管,並不值得同仁結草啣環的對待,但你也不需要讓任何人知道你心裡這樣想。

只不過,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裝傻?不盡然。我認為事有輕重緩急,你並不肩負監督同仁的責任,隔壁的同事有沒有遲到早退、是不是經常在打私人電話……並不歸你管,但如果你的同事有嚴重違反公司規則的情事(而且你還握有證據),比方說收受回扣這種等級的問題,我會強烈建議你應該要提出糾舉。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你對這些事情的判斷標準應該是「怎樣做才會對公司最好?」如果連這一點都難以做到,嗯,你也許應該認真考慮是否該換個環境。

員工自保第二招:讓同事知道你絕不背書

如果你的主管是一位成熟且能夠細膩處理這些問題的人,你當然可以坦誠相告許多同事之間的事情,只不過你應該要把討論的問題鎖定在事實而不是感覺。

另外,你也可以試著同步讓你的同事知道:「剛剛老闆有過來問你在不在,讓你知道一下喔。」如果你的同事離開座位是去處理公務,他自然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找主管:「我剛剛去參加某某會議不在座位上,請問您剛剛找我有什麼事情嗎?」如果你的同事經常因為非公務理由而離開工作崗位,你也可以適度讓他知道你不會替他的行為背書,也許初期彼此會有一點不愉快,但相信我,絕對好過事情鬧大了以後被當作同謀者。

我只是試著分享一些我認為的「不妨這樣做」,因為這些問題太多也太複雜,恐怕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必須理解,公司是一群人的組合,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意圖。有人想要得到晉升、有人想要保住自己的位子、有人只想要正常上下班、也有人是來交朋友的。正因為混雜著各式各樣的人與意圖,所以公司裡面會有一套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即便你不想玩這個遊戲,卻不可能阻止別人把你當作遊戲的籌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了,但這句話在職場上,其實真的很管用。

Uber 行行好,花點小錢找幾個人接電話吧

Posted: 08 Dec 2014 01:31 AM PST

Uber 行行好,花點小錢找幾個人接電話吧

一個聲勢如日中天的科技企業,一個是迷你精緻的設計公司。

兩家公司都叫 Uber,後者的 U 多了兩點,像是一張笑顏,兩家毫無關聯的公司都強調,以客為尊。在德文中,über 的意思是「給予客人超乎預期的服務」。

《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者 Joe Nocera 寫道,15 年前,來自奧地利的平面設計師 Herta Kriegner 與珠寶設計師妹妹 Elena Kriegner,以他們都很喜愛的單字 über 為名,在紐約開了工作室,並申請了電話號碼,登記在曼哈頓黃頁電話簿裡頭,方便客人尋找。一旦電話鈴響超過三聲,就會轉接到兩姐妹的手機。

12 年後,一家名叫 Uber 的高檔叫車服務在舊金山成立之後一砲而紅,急速駛入美國各大城市,包括紐約。不過,Uber 並未在黃頁電話簿中,登錄公司的號碼。就像多數自詡網路公司的企業,他們偏好透過電子信箱溝通,客服專線?何必自找麻煩?

雖然 Uber 不想跟使用者「說話」,並不代表客戶樂於魚雁往返。很多緊急事件,比如發生意外事故、或者手機掉在車上,急如星火的消費者,還得打開電腦連接上網找到投訴信箱打字寄出,接著等待。但在慌亂的狀況下,也許只有立即聽到人聲,才能舒緩慌張的情緒。

於是,Herta Kriegner、Elena Kriegner 姐妹,成了 Uber 的客服專家。起初,每幾天才有幾通電話,然而隨著這個 app 叫車服務勢如破竹,打錯電話的狀況也洶湧而至。自今年八月開始,über 這家小而美的公司,接到 500 通與 Uber 有關的電話。

「我今天早上 8:30 才剛接到一通電話,一個女人打來說她要去機場,」Herta Kriegner 說,「我跟她說,你應該去下載那個 app。」

兩姐妹接到各種電話。app 操作出了問題的司機。詢問保險問題的司機。一個早晨 Herta Kriegner 剛醒來,手機傳來宛如咆哮信的語音信息,一名喋喋不休的 Uber 乘客大肆對著話筒咒罵。最近,Herta 還得上法院一趟,只因一名駕駛因勞工補償準備向 Uber 提告,卻告成 über。

Uber 高層 Ed Casabian 的回應是,這都是因為 Yelp 刊登了錯誤的電話號碼,請 Yelp 移除之後就會改善。結果,情況並未好轉,電話依然一直一直來,姐妹依然一直一直得充當 Uber 的客服。Herta 問道,為何 Uber 不設專人親口解答乘客的燃眉之急?

這有違我們的商業模式,」好吧,客服專線對一家每次融資都是以幾億美金為單位的公司來說,可能太昂貴。那何不學學麥當勞把客服中心外包到印度?「我們不希望使用者得跟遠在印度的人說話。」

所以你寧可讓他們全部打來找我?」Herta 的質問,沒有得到解答,似乎只能自認倒霉。

每天少則一通、多則十通,姐妹倆應接不暇。既然 Uber 不願跟顧客「說話」,她們只好建議一名打來控訴女兒遭到司機性騷擾的母親,直接報警,或是向媒體爆料吧。

儘管 Uber 發出聲明表示,使用者寄出投訴電郵之後,通常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收到回覆。然而,這些令姐妹倆應接不暇的電話,已經證明了一件事,對 Uber 來說電話雖然效率較低、而且有損毛利,但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比起冰冷的電郵,能夠與真人即時對話,心中還是比較舒坦。

矽谷公司總是標榜使用者第一,而涉及到實體服務的網路企業,無論如何還是會將電話放在顯眼的位置,購物網站 Zappos 或者亞馬遜的電話,都不難找,亞馬遜甚至設置了「請客服打給我」的按鈕。何況,出沒在街頭的服務遇到緊急狀況的機率更高。

上個禮拜 Uber 又募到 120 億美金,估值突破 400 億美金,CEO Travis Kalanick 表示,Uber 將運用這筆資金在擴張上,以及針對內部成長與變革進行投資。

Joe Nocera 建議,找幾個人接電話吧。

沒有 128 G 也不怕!iPhone 空間不足的救星——Piconizer

Posted: 08 Dec 2014 01:10 AM PST

沒有 128 G 也不怕!iPhone 空間不足的救星——Piconizer

繼前陣子 FLUX 3D 印表機在國外群眾募資平台上大放異彩,最近在 Kickstarter 也陸續出現了一些來自台灣研發、甚至是在台灣本土製造的專案,其中有一款是標榜由骨灰級蘋果迷工程師所製造的 iPhone 週邊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怎麼說呢?

團隊

由於我的職業生涯是以 iPhone 軟體開發起家,對於蘋果相關的技術以及產品都相當的有興趣,這次有機會與 Maktar 團隊交流,內心自然也感到相當興奮。

Mactaris 是從 OS 9 時代變開始做 Mac 軟體的開發,除了軟體之外對於軟硬體整合產品也有很多的經驗,目前在 Mac App Store 上面也有多款產品,其中最受歡迎的 Webcam Settings 更是曾經在多個國家得到不分類第一名的好成績。

根據 Mactaris 透露,雖然 Mac 相關的軟體開發在台灣相當的罕見,他自己據說也找不太到同好(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是 Mac 開發者的話歡迎與他聯繫),但收益卻是相當不錯。只要挑對主題,對於獨立開發者而言也是很有機會能夠衝上 Mac App Store 的排行榜。在 iPhone 推出之後,他們也投入了許多相關的軟硬體開發專案,主要替國內外的不同客戶代為設計與研發相關產品。

產品起源

而這次他們所在 Kickstarer 上推出的產品 Piconizer 便是延續他們過去的 iOS 軟硬體整合經驗所設計出來的 iPhone 週邊配件。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曾擁有 iPhone 的空間時常用不夠,都必須要回頭去砍舊照片的經驗?

Piconizer 便是一款能夠接在 iOS 裝置(任何支援 lightning 接頭的型號)的儲存空間擴充週邊,只要插上 Piconizer 並使用配合的應用程式就可以將照片備份到裡面,清出寶貴的行動裝置空間,根據他們目前的測試結果,一百張照片只需要不到 30 秒就可以備份完畢。

相信對於多數的 Inside 讀者而言,這或許不是特別大的問題,畢竟 Dropbox、OneDrive 等網路空間都很方便,iPhone 在 iOS 8 也提供了很好的 iCloud 照片功能。

然而,若是曾經在國外旅行過的,且使用 iPhone 作為主要攝影裝置的朋友就知道,在網路環境不好的狀況,若是要上傳大量照片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在數據漫遊的情況下,價格恐怕也是相當昂貴。

除此之外,許多人對於雲端服務的穩定度與安全性是感到遲疑的,畢竟對於照片影片而言,這些資料都是相當寶貴,若是有任何閃失都是無法挽回的。而在資料的安全性上,前陣子 iCloud 與 Dropbox 相繼都有許多安全性的議題,雖然不見得會發生在你我身上,但的確會是一個隱憂。

作為長期的蘋果相關軟硬體開發工程師的 Maktar 團隊便時常聽到朋友相關的抱怨,因此有了這個產品的想法。

另外,以我自身經驗而言,身旁對於 iTunes 以及這些雲端服務不熟悉的家人朋友,要將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透過傳輸線存到電腦中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或許各位也可以挑戰看看。

針對這點 Piconizer 也提供了 USB 的接孔,當照片從手機是備份完畢後便可以將 Piconizer 透過傳輸線接到電腦上將照片取出另行備份。

少即是多

實際上這組團隊在開發 Piconizer 之前,便曾經數次替其他品牌開發與設計此類的 iPhone 外接用的儲存裝置,而當時的成果也是市場上第一個推出的產品,他們可以說是這類產品的開山始祖。

類似的產品一直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佔有率,不說實體的蘋果相關產品販售店,Kickstarter 上便曾經出現一款大為成功的類似 iStick 產品。畢竟隨身碟的觀念深植在多數的電腦使用者當中,只要簡單把東西放進隨身碟、再插上電腦,就可以讓資料在不同裝置之間交換。

但過去開發這些產品的經驗反而告訴他們,雖然類似隨身碟的概念可能對於多數使用者來講算是易懂,但就因為這樣的概念,產品所需要支援的檔案格式相當繁多,在行動裝置上也會有一些相容性的問題,完整的檔案系統包含資料夾等功能也是不可避免。

簡而言之,過去產品不管是價位與功能上都是針對商務人士、或者是對於科技比較了解的使用者,沒有針對普羅大眾甚至以女性為主的產品,而這次的產品便是將其重新包裝,變成是以照片與影片為主,並且捨棄資料夾的結構,變成以標籤加上地理位置、時間等方式搜尋,其實就如同 iOS 內建的相簿軟體一般,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找到照片。

iPhone 週邊市場及 MFi 認證

作為一個 iPhone 的工程師及長期的相關科技產品觀察者,我自然也很好奇他們對於產業以及與蘋果公司合作的一些看法,其中特別是蘋果官方所規範的 “Made for iPhone” 認證。

所謂的 MFi 驗證,簡而言之便是蘋果針對 iPhone 相關周邊配件,從保護殼傳輸線到 Piconizer 這類較為複雜產品所訂定的一系列規範,特別在 iPhone 5 後的 lightning 介面推出後,更是加入了額外的專用硬體晶片,若是沒有像蘋果購買該晶片、並通過認證的產品在 iPhone 使用上便有可能會出現問題,曾經購買過副廠低價傳輸線的朋友應該曾經遇過類似的狀況。

而在 iOS 8 之後加入的許多功能,像是 HomeKit、CarPlay 到過往的 AirPlay 等等也都是屬於這個規範內,若是廠商需要開發相關軟硬體整合產品都需要跟蘋果打交道。

由於 NDA 的關係,詳細的開發細節並不能透露太多,但 Maktar 用一句很好的形容:「蘋果便是用製作自家產品的態度來檢驗第三方的廠商」,因此產品本身需要反覆的送審,並且必須要將完整產品製作出來才可以確認最後是否可以拿到 MFi 授權。換句話說,如果最後做出來的產品被蘋果拒絕,那過去的努力便化為烏有。

若是想要投入 MFi 週邊開發,最好需要準備一年以上的時間,並且抱著可能不會通過檢驗的心情進行準備。中間會有許多困難與阻礙,比如說光是加入 MFi 計畫可能就需要三、四個月時間審核,並且需要提交相關的規格書,通過審核之後才能購買相關的硬體晶片樣品,到實際上產品生產製作時,蘋果針對製作的工廠也有一份規定,工廠也需要通過審核成為 MFi 工廠才能夠製作 MFi 產品。

雖然聽起來相當的痛苦,但 Maktar 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競爭優勢,若是能夠有戰略性的取得 MFi 授權,對於後續競爭產品要進入市場會產生很大的障礙,而在台灣本地據他們所知就有五間 MFi 工廠,而在台灣有窗口、在外地生產的公司更有數十間。

他們也與我們分享,其實他們過去長期關注 Kickstarter 的相關專案,很多專案對於他們業內人士來說「一看就知道這個會被蘋果打槍」,也有很多專案說才剛開始準備要申請 MFi,那「一定會延期不然就是放棄」。

價格與販售方式

在產品價格的部分,目前三款容量 32/64/128 GB 的定價分別是 $99/$139/$279 美金,而在 Kickstarter 上的促銷價格也相當的優惠,只要一半左右的價格($49)便可以買到 32 GB 的款式。

對於多數曾經在群眾募資網站上支持專案的讀者來說,大家一定都很在意產品是否能夠準時交付,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過去 Inside 有報導的 Instacube 從專案上線兩年半到現在我都還沒有收到產品,這類的慘痛經驗想必是大家所不樂見的。

然而 Maktar 告訴我不需要擔心,實際上由於前述的 MFi 流程的繁瑣,他們已經完成產品的開發並通過蘋果的認證,最複雜的部分已經通過了。目前他們也規劃在 Kickstarter 結束後在台灣舉辦預購活動,價格也會給台灣的網友很棒的優惠,等到 Kickstarter 與上述預購後也會在台灣網路通路進行販售。

目前專案在 Kickstarter 還有約莫一週多的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