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的夢幻產品設計課程”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的夢幻產品設計課程

Posted: 06 Aug 2014 03:35 AM PDT

我的夢幻產品設計課程


▲ Julie Zhuo(照片來源:Silverisdead

曾經發表過多篇關於管理、設計和產品團隊運作相關文章的 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ulie Zhuo,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 〈My Dream Design Curriculum〉,談到 Facebook 前陣子為設計實習生們舉辦了一場小型研討會,會中最常被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我想成為產品設計師,未來我應該去修哪些課、學習哪些技術?

大學的重點是:學習「如何學習」

通常我對這類問題的反應跟其他講者一樣——不必過度操心這種事。絕大部分你需要的技術,都會從工作中學到。「真的,重點是,你去學校(大學)上課是為了學習、精進『如何學習』的能力。」科技會變、Photoshop 不會永遠都是工具首選,程式語言和平台會流行,也會向法蘭絨和粗框眼鏡一樣過時。保持好奇、勤奮,不要害怕閱讀、觀察、聆聽和動手做。學習如何學習才是能夠維持收穫不斷的高階技能。

話雖如此,我也知道這樣的答案可能不是在場學生最想聽到的,當有人問說要成為一個產品設計師該修哪些課、學習哪些技術,最保險的作法就是假設對方想聽的是一長串實用的課程和技術清單。

所以,來吧,假如我有一部時光機,帶著如今我已學會的事回到大學時期,會想要對那個面對沉甸甸課程指南的年輕 Julie 說出這番耳語,好讓她針對未來的軟體設計工作挑出合適的課程:

基礎

平面設計基礎

當你學會了基礎,那麼欣賞、理解和創造可以清晰呈現、容易理解而且很好看的事物都會變得更加容易。例如形式、層次、顏色、構圖、排版等等。你所選的課程內容最好要包含一些創意專案,並且搭配經過挑選的評審給予評價。

電腦科學

你未必要知道快速排序(Quiksort)和合併排序(Mergesort)的優缺點,也不需要學習如何寫一套作業系統。但是掌握寫程式的基礎(這也許需要一年去學習基礎知識,再加上一、兩個大型專案課程)是一段很長的路。如果不懂寫程式,想要選擇科技產業設計師作為職業生涯的選擇,恐怕會很困難。

互動設計

這個領域的課程應該要著重「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及建立一個良好的流程去辨別、理解人們真正的需求,包括如何進行使用者研究所需的各種技術。理想情況下,這樣的課程應該會有許多團隊專案,以及一個涵蓋辨別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設計、原型製作以及不斷改善等完整流程的大型期末專案。

材料與 3D 形式

在不超過 2D 的限制(編按:例如螢幕)下做物理性的設計,我認為會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如果能回到過去,那麼我會很樂於學習更多關於有形物體的世界,學習一個設計師是如何去思索該怎麼做出好拿、便於攜帶/穿戴、好用的產品。

編按:這段的第一句,我想 Julie 想說的是類似 iOS 7/8 與 Android L Material Design 那樣在平面上模擬物理性質的設計潮流。Facebook 先前做的 Chat Head、Paper 和 Slingshot 都帶有這樣的嘗試。

脈絡很重要

設計的歷史

歷史上發生過的「運動」、事件和歷史脈絡將我們今日對設計的理解形塑成什麼樣子?是什麼造成了時代之間、文化間的不同?這裡有些東西屬於「平面設計的基礎」課程,但當你越是深入歷史去了解設計,你將越能明白什麼是「好」設計,以及他們是如何演變的。

心理學——感知和認知

很多時候你的設計是給人用的,因此關於感知和認知的附加脈絡——大腦如何運作、人類如何理解周遭的世界、我們如何學習、如何記憶,這些不僅很重要,也很迷人。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人類如何影響他人的情緒與行為?如果你想做的設計與社群有關,那麼不論是對個人體驗還是整個社群太的健全度都做好最佳化顯然是很重要的。我在 Facebook 最先學到事之一,就是最具影響力的工作並非設計一場比賽,而是設計一項運動的規則。

統計學

有時候,如果你必須設計或打造規模化的東西,那麼根據數據所做的決策會變得非常有價值。

充分理解機率、相關性 vs. 因果關係、信賴區間、推論統計,並且深入了解如何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模型和做出預測,這樣在實務上對於根據使用者的產品使用情形做出決策非常有用。

視覺化

知道該怎麼樣透過視覺化去解釋、溝通複雜概念是非常強大的能力,特別是當你的設計與健康、金融、商業應用有關,或是企圖用優雅的方式呈現高密度的資訊時。其實,不管什麼時候,我的信箱總是躺著許多視覺化圖表(infographics)、圖表、海報或投影片,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一些議題,像是「今日的智慧型手機生態系」或是「今日廣告市場的樣貌」等等。

行銷/溝通

你要如何推廣一項令人讚嘆的產品或服務?你如何找出目標族群?產品或服務該透露出和種訊息?該怎麼定價?以及該怎麼吸引目標族群?這些都關乎行銷與溝通。

比較軟性的技能

演講與溝通

無可否認地,身為一個設計人,你必須藉由說、藉由簡報來展示自己的設計。我認識的每一位頂尖設計師也都是表達清晰、口齒伶俐、具有說服力的溝通高手。這項能力重要道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如果你可以去選一堂課、參加俱樂部或社團,或是將自己置於一個可以常常練習的環境,試著讓自己說話更加簡練、清楚並富有感染力,這絕對會對你的設計師生涯大有助益。

畫出設計點子

善於將抽象、早期階段的點子轉換成清晰、簡單的概念圖或是故事板有助於你的設計流程——你的思考會更周全,而且更容易與其他人交流。

與他人合作愉快

要當設計師,你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都獨自作業。有太多專業的設計工作需要團隊合作,共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你如何劃分自己的工作?當團隊成員彼此意見分歧時你該如何做出決定?你要如何讓團隊產生 1+1>2 而不是 1+1<2 的化學作用?

評論/給予意見

給予評論和意見的重點在於要實話實說、具批判性,而且要給出有用的建議,但不能過了頭而變成混蛋。總之熟能生巧。

創業家精神/找出機會點

你怎麼知該做什麼事才能對目標族群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你如何評估市場大小?你如何在許多表面上看起來很不錯的點子中排出優先順序?你要怎麼樣利用技術、人際交往何資源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出來?

真實的情況是,很難有一種科系或學程可以涵蓋上述我講的東西(儘管這相當罕見,但我的確在一些大學見過)。大型專案課程是練習運用軟性技巧的最佳途徑。到了大三或大四,找一些不是只有作業跟考試,而是需要分組做專案的課來修,並且最好可以做到下面這些事:

  • 從頭到尾構思、打造出一個 app。
  • 與一些非營利組織合作,協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
  • 設計一些企圖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東西(一個網站、一個產品或一個服務)。
  • 將現有的流程重新設計,變得更有效率。

追尋創造力

我最喜歡的大學課程未必都與設計或技術有關,但對於我們的右腦訓練、開發創造力過程(例如評論)還是很有幫助。所以儘管去嘗試那些吸引你、可以刺激你做出些什麼的事,包括下面這些事(當然不限於這些):

  • 創意寫作
  • 藝術
  • 電影
  • 攝影
  • 書法
  • 室內設計
  • 建築
  • 讓你設計電玩遊戲的課
  • 介紹工藝或工程的課程,那種可以讓你做出彈弓,並且全班競賽誰的彈弓威力最強的課。
  • ⋯⋯你懂我的意思了。

有讀者向 Julie 提議:音樂。

好在「學習」不會隨著你畢業而停止,好在有書、有線上課程、有 YouTube 影片⋯⋯ 而且一定有很多人可以教你——如果你願意開口問的話。

(P.S.: 如果你真的有參加包含上述大部分內容的課程,請告訴我,我很樂意知道這對你會有什麼影響。)

這 14 個領域,因無人機出現而改變

Posted: 06 Aug 2014 02:53 AM PDT

這 14 個領域,因無人機出現而改變

本文轉自雷鋒網〈這 14 個領域,因無人機出現而改變

無人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創業領域,如今已經由軍用轉為民用,下面有 14 中無人機應用,它們正在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配送食物

網路購物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許多地區也推出了配送食物的服務。使用者只需要在網上訂購想要的食物,就會有專人送到家門口。但人工配送食品需要時間,使用者今天下的訂單可能隔天才到。無人機出現以後意味著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在下定的同一天拿到食品。Dominos 和亞馬遜都看到了這個方向,並開始測試無人機送貨系統。

改變媒體

上一次媒體變革是照相和攝影的出現,但使用無人機做新聞將給媒體帶來第二次變革。這個概念已經植入許多媒體學校,這些學校教導學生如何應用無人機覆蓋危險地區的新聞,並保證記者的安全。

另外,無人機也被運用在拍攝體育活動當中。它可以從以往無法觸及的角度拍攝畫面,讓觀眾能夠從不同角度,更加直觀的觀賞體育項目。在奧運會裡,無人機出現了無人機的身影。海外八卦媒體也用無人機來拍攝明星的照片。

探測油田

石油是珍稀資源,對於人類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但探測油井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通過特殊的感應器,無人機可以探測油井的狀態。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數據或者圖像得知油田是否在最佳狀態,是否穩定運行。

運送醫療物資

天災、戰爭時常需要緊急的醫療物資。這些地區往往地形複雜,人力很難穿越,空投物資又需要時間。但無人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把物資送到指定地點。航空企業 Matternet 正在開發一個無人機網絡,讓醫療物資能夠及時送到危險地區。

拯救性命

奧地利的一個學生設計了一個醫療無人機系統。當有人心髒病發的時候,無人機能夠飛向患者,並放下除顫器。這個系統將裝在在各大醫院,醫護人員能夠馬上趕到病人身邊做緊急救治,無人機也能在同時將醫療器材送到指定地點。

協助搜索

在偏遠地區搜索失踪人員非常困難,我們經常看到搜救人員花了幾天的時間搜索一個人,而且在這個搜索過程中,搜救人員也會遇到危險。無人機可以預先在指定地區內搜索,並引導搜救人員找到受害者,或者找到更加安全的路徑。

觀測野生動物

另一個很有意義的無人機應用就是保護野生動物,特別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有許多盜獵者會找到獵殺這些生物的方法,如果完全靠人來防範很困難。印尼的一組科學家使用無人機觀測珍稀猿猴,保證他們安全以及健康。

改變農業

許多農夫需要時常檢查自己的農作物是否正常生長,而且無論什麼天氣,他們都需要出門照顧這些農作物。加裝紅外感應器的無人機可以觀測農作物,並探測他們生長的情況。對於佔地很廣的農場來說,無人機是一大助力。

幫助賑災

再強大的國家也抵抗不了天災的危害。無人機在海地地震裡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幫助美國軍方搜索生還者、運送醫療物資,並保證了搜救部隊的安全。

打擊犯罪

某些國家的警力已經在使用無人機搜查潛在的犯罪情況。就像超級英雄會站在建築物頂端查看他所保護的城市一樣,無人機會在城市內穿梭,並查看是否有犯罪情形。也許這會侵犯到某些人的隱私,但用無人機及時處理犯罪的確很合理。

保護國家邊境

海內外都有軍用偵查無人機,以往的軍事搜查需要飛行員親自上陣,但現在他們只需要坐在基地的操控室裡就可以完成任務。澳洲政府最近將偵查無人機運用到邊境偵查中,它能夠代替海防,查看是否有偷渡者或者潛在危險。

拯救地球

環境污染一直一個很大的問題,但無人機也許可以預防環境污染,至少,觀察環境污染。有些地區已經開始使用無人機搜索隨意丟擲大型垃圾的罪犯,或者防止亂砍濫伐的現象。NASA 也開始使用無人機觀察臭氧層的情況。

代勞看房子

雖然現在房市有點低迷,很多人沒有錢買房子,但這並沒有阻止地產公司推出賣房子的新花樣。海外的一家地產公司使用無人機記錄房子的外觀,甚至周邊環境,通過這個方法,買主可以真實地看到房子的樣子。

Via:The Next Web

科技大廠奇異用內容行銷驅動品牌知名度

Posted: 05 Aug 2014 02:32 AM PDT

科技大廠奇異用內容行銷驅動品牌知名度

圖片來源:NewsCred

在過去,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總認為只要產品做得出來,就賣得掉。行銷的作用,僅限於傳達市場資訊給負責創新的工程師。但隨著 GE 的業務日趨成熟,它知道不能再只是依賴推出日益複雜的技術,或是借重現有技術進軍新市場。換句話說,不是只要技術夠好,顧客就會買單。

內容行銷的契機

情況不斷在變,當產業日趨成熟,GE 不再能只靠推出愈來愈複雜的技術,或是借重現有的技術進軍新市場而取勝。它有一些最佳的新技術,正快速淪為平凡無奇的商品。連 GE 航空等事業單位的高階主管,也很難充分了解快速變動的業界。面對燃料價格的波動、需求的減退,GE 要如何才能保持競爭力?

有別於過去主要靠收購來擴增營收、靠效率提高利潤的做法,GE 需要一部行銷引擎,促成與使用者更直接的溝通,以及打進新市場。GE 的執行長 Jeff Immelt 就曾表示,行銷在 GE 的下一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其能夠促進公司的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

GE Report:驅動品牌知名度的行銷引擎

身為 Forbes 的前商業記者,Kellner 是現任的 GE Report 責任編輯。GE Report 是一個提供 GE 企業故事和技術創新的平台,Kellner 每週發佈 6~7 篇文章,有些是 Kellner 自己撰寫的,也有些是編輯自其他機構。Kellner 同時也到處旅行、拜訪 GE 全球各地的辦公室,並舉辦說故事的工作坊。GE 的公關部門建立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時,就有了來自 GE Report 現成的故事內容,取代了過去單調無趣、鮮少人閱讀的新聞稿。GE Report 的績效並不是以轉換率來衡量,因為 GE 並不期待它創造內容賣出噴射引擎,而是建立品牌的知名度。Kellner 表示:

我們觀察流量,和外部媒體轉載 GE Report 的數量和品質。除了 Gizmodo 這類很受歡迎的部落格外, Wired、the New Scientist、Fast Company 和其他較傳統的媒體上也都看得到來自 GE Report 的內容。

Kellner 近期的文章之一「Going to Extremes」(註一),是關於一位捷克的飛機工程師,用 GE 製造的引擎為 Aircraft Industries 打造飛機的故事。Aircraft Industries 剛拿下為尼泊爾航空打造小飛機的訂單,除了用文字記錄這個故事,GE 的工作人員用 GoPro 的攝影機拍攝了搭乘飛機的景致。另外一篇「A Flight of Fancy」(註二)則是關於一名設計學院的學生花了五年時間,打造出一個波音 777  客機的複製品。

強調視覺化的呈現

內容行銷對 GE 這類大型科技公司而言,絕非易事。因此,除了用故事將這家巨型的公司人性化外,GE 的內容行銷也非常強調視覺化的呈現。GE 經營強調視覺化和創意的平台 Tumblr 、 Pinterest 和 Instagram,同時也是第一個在 Vine 上提供有趣科學實驗內容的公司,並在平台上放置吸睛且少見的影像和圖片,例如:引擎組裝的過程。上線三年內放置近四百則內容、每篇讚數上千,吸引超過十七萬名使用者追蹤。

Kellner 的使命,是透過內容行銷告訴使用者:身為一個品牌,GE 這個品牌代表的不只是家電而已。透過提供多種管道的內容和社群媒體的經營,GE 已經告訴世界,它在航空、能源、醫療健保和交通運輸的創新地位。

註一:Going to Extremes
註二:A Flight of Fancy

一個程式人的告白:多年後,我才學會承認自己的無知

Posted: 05 Aug 2014 02:19 AM PDT

一個程式人的告白:多年後,我才學會承認自己的無知

本文譯自〈You Know Nothing About Code〉,作者為 Alex Parker。

你知道嗎?你那些年收入 15 萬美金的工程師朋友們,也不是每天都在寫程式。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realiz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 the less you know, the more you think you know.
- David T. Freeman

懂得愈多,就會理解其實自己知道的事物宛如滄海一粟。懂得愈少,就會產生自己什麼都知道的錯覺。
-David T. Freeman

幾乎每一天,我都會發現某些我從來未知的事物。

今天,我就會坦白,我壓根不知道什麼 rails plugins,面對 Rails,我根本像個三歲嬰兒。

每個人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的。

如果插根電線,就能自動灌輸某種科目的知識到我們的腦子裡,那真的是再好也不過了。但是現實當然並非如此,我們需要付出心血、勤勉努力才能牢牢掌握知識,而這,永遠始於全然無知。

所以,習慣這件事吧,別想當天生全知的上帝。

最初我靠接案維生,習慣「無知」讓我無所適從。我的驕傲嚥不下無知的感受,我的自尊築起防禦牆,打了一場場看似勝利的仗,我服膺「裝久了就是你的(fake it 'til you make it)」這句名言,即使不懂, 還是硬要裝懂。

但是有一天,假裝累了,我與無知的感受妥協了。從此之後,如果有人問了什麼我不懂的問題,我會努力壓抑自尊,馬上承認「我不懂」,通常接著我會說「但是我很確定我可以試著解決」。

對自己誠實

對於自己「其實懂得不多」的事實,我採取了新的態度。其後,我快速而且敏銳地感知到自己學習的速度正在疾速前進。

我不再盲目追趕那些我本來應該要知道的知識,現在我意識到,我愈常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會想辦法搞懂它」,我就愈能真正弄明白本來不知道的事物。

這遠比你預期得收穫還要多。

我的網站架設生涯始於 1998 年,我從其他網站汲取資源、嘗試理解 HTML、剪貼拼湊成一個彷彿可以運轉的網站。

不信嗎?有圖有真相:

是的,這是 14 歲的我,我正在架設任天堂遊戲 Zelda 傳說時之笛的粉絲網站。我從各式各樣的網站「拷貝」過關祕技,從 cooltext.com 複製超炫的字體(15 年了,上面的字體始終如一)、黑色背景、閃爍的綠色文字,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

如果我打算從今天開始學寫程式,我究竟該從哪裡開始?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話可以訂閱電子報,以後我會陸續提供更多指引與資源。

現在我想分享的是,那段我剛開始學習程式的歲月中,我所作出的正確與錯誤的事情。

正確

  • 我從不跟那些比我強的人比較,或者強逼自己跟上他們。我專心在那些我已知道的事物上,我可以怎麼運用我的知識,以及我想知道的新技術。
  • 我設法在當下的專案中運用新的知識,或者創立一個新的專案,好用上我新學到的東西。
  • 我總是試著解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稍稍超出我目前程度、但又處於可以掌控的範圍之內。
  • 我享受學習的旅程,不設終點。
  • 我學著愛上學習的過程。

錯誤

  • 錯誤多得數不清。
  • 我沒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我沒找到可以一同學習的社群或組織。
  • 我沒及早開始從書中擷取知識。
  • 我沒有在開源社群中貢獻一己之力。

結語

首先,承認並且意識自己並不是什麼都知道,擁抱它們,就像掌握機會一般,而不是錯誤。

從簡單有趣的事情開始做起,將它培養成一種嗜好,別想太多,別做不切實際的計劃,學著喜愛並且享受過程。

設定專案目標時不要好高騖遠,但是也請保持得以鞭策自己的難度。

這個專案也許簡單如在 HTML 頁面中打出靜態的「Hello World」,也可能複雜到為自己的多重執行實體網站應用建立一個負載測試與基準系統。

這是由 Code.org 製作的影片,點出程式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