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今天我們不聊創業成功,而是未果的事”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今天我們不聊創業成功,而是未果的事

Posted: 29 Mar 2013 07:46 AM PDT

wrong way

圖片來源:Flickr

你一生中能遇到幾個人用最真實、不粉飾太平的方式跟你談談他是如何失敗的呢?

這個社會上的成功故事不少,然而失敗的例子卻更多。我們都知道失敗是大多數創業家的必經之路,只是隨著主流文化對創業公司的不斷美化,90% 的失敗殘酷現實不斷被漠視。不過,失敗的經驗往往比成功的故事還要更值得分享,因為大部分的成功模式都無法依樣畫葫蘆,但別人的失敗卻能引以為鑑。

筆者這次有幸參加了創立方的「3/28 Pick 'n' Mix-- 創業成功之母經驗談」活動,來聽聽別人分享這個社會所不鼓勵的失敗。主持人是創 Ya 脫口秀的 TK,是 Gumhoo 的共同創辦人(註一)。最近他新成立一個創ya脫口秀的粉絲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裡看看

兩位分享者則分別是 Don─英雄部落遊戲社群 CEO(註二)和 Kenzou─Gabble 創辦人(註三)。這些人不高談闊論,而是不忌諱地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實際走過的這一遭「成功之母」經驗。以下是主持人與兩位分享者的幾個訪談要點:

做不下去的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錢用完了。Don 歸納出三個必須兼顧好的要點:Cash、Leverage 和 Pivot。在 Cash 的部分,雖然有向政府提案並申請了資金,但是資金的多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固定的現金流來支撐你的夢想。當他們意識到公司的錢只進不出時,距離公司收山只剩下半年,其實已經有點晚了,因為公司花了太多時間在改善產品上

至於 Leverage,其實 Don 的公司創立初期 2~3 個月並沒有接到任何訂單,但是在接到中華網龍的訂單之後,便可以用「代表作」去推銷自己,來接到更多訂單。最後是 Pivot,一開始的 BP 是衝社群使用者數量,用廣告賺錢。後來改以使用者的遊戲履歷為訴求,讓玩家可以跨遊戲建立起社群關係。直到後來發現,大公司根本只想做自己的平台,小公司又買不起服務,加上錢又只出不進,只好收掉公司。

Kenzou 的 Gabble 這個產品夢也同樣面臨資金用完的情形。Gabble 是個問答平台的 app,這個社群平台讓使用者可以在上面即時發問並得到答案。但是 Kenzou 說他們把夢想擺得太高,社群平台要在台灣建立其實並不容易,這需要砸下相當大的資本。他當初認為只要把東西做好,創投就會自己跑來給你錢。但事實上,創投看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這產品究竟會不會賺錢。像是 Amazon 在成立的前七年中都是虧損的,可是創投還是持續的丟錢下去,原因從現在來看想必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當時的 Gabble 根本不知道怎麼賺錢,當然會把資金用完。

如何向員工解釋公司即將結束?

Don 和 Kenzou 在這方面有不同的處理方式,Kenzou 當天並沒有著墨太多,他認為時候到了,那就是該和團隊講清楚了,而 Don 則是把員工分別叫進房間告知。然而令 Don 印象深刻的是,團隊中有位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進房間後,前一秒還在興奮地講著工作內容,但下一秒就被告知公司即將被關掉,其實是相當大的轉折。後來,Don 還幫他的員工到處找工作,而公司雖然走向結束而必須解雇員工,可是過程其實很平和。

如果創投要給你 200 萬元,你拿不拿?

Don 和 Kenzou 的答案都一致:不會拿。Kenzou 認為要等到能證明公司會賺錢之後才會拿,Don 的理由則是不願意為了討好創投而去改變自己,他還認為應該要清楚拿錢的目的之後再拿。Don 用了一個比喻「創投就好比是這個產品的養母,而不是生母」,意思是創投不會是最熟悉產品的那個人。如果為了拿這筆錢或拿了這筆錢之後,因應創投而改變自己的產品,那對產品的發展不見得是件好事。

有沒有事前設想過可能會導致失敗的關鍵原因?

當然,這場分享會也有許多和台下聽眾的互動。其中有位聽眾提出了問題:「有沒有事前設想過會導致失敗的關鍵原因?」兩位的回答都是「Yes」,雖然創業的不確定性就像買刮刮樂一般,但是他們都認為這值得一試。即便你知道這很可能會失敗,但評估是一回事,而決定要不要行動又是另一回事。筆者認為這取決於個性,就像「過度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一文中所說的一樣:

這個世界屬於愛冒險的人,它的運行規律適合那些不會瞻前顧後的人。那些過度自信的人的失敗次數也會比一般人更多,如果要死的話會死得非常快。但是只要他們沒死,只要他們還在繼續嘗試,那麼他們最終成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總結

Don 現在是一個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Kenzou 則選擇繼續在自己的公司中努力。

有人認為創業不該是一個目的地,也有人認為就該為了創業而創業,但無論如何,絕大多數人都想成功而非失敗這點是肯定的。我們追求成功,同時我們也害怕失敗,但我們的社會不鼓勵失敗,導致大多數的人們不敢嘗試,這就如同希望小孩學會走路但又不准他們跌倒。在分享會中有人提到國外的情形,有些人聽到你創業失敗,會覺得你應該從失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不是把你當作一個「失敗者」看待。

不過由於那個國外例子只是該分享者的所見所聞,究竟這是個案還是整體社會氛圍就不再多做討論。在這裡筆者無意討論台灣的教育體制,只是就我的自身經驗而言,求學過程中一路走來推動著我前進的最大動力,不只是對成功的追求,更是對失敗的恐懼,我想這跟現今的社會不願公開談論失敗經驗或多或少是相關的。而我也很幸運地在出社會前便能聽到這些「少見」的故事,希望這些分享會的紀錄能為各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如果有任何感想、經驗分享或意見,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

 

(註一)創 Ya 脫口秀Gumhoo
(註二)英雄部落遊戲社群
(註三)Gabble

如果我想創業卻不懂技術,該怎麼做?

Posted: 28 Mar 2013 11:56 PM PDT

diverge圖片來源:Flickr

譯者按:有不少人還沒有自己的公司,但應該也有不少人懷著自己的產品夢。如果你不懂技術,你想創業,你該怎麼做?這篇文章翻譯自 Ben OgleEasel.io 的共同創辦人,擔任開發和設計師的角色),他在進入 YC 培訓班與非技術出身的創業同行接觸後,驚訝地看到了技術型創辦人和非技術型創辦人的不同,兩者在技能上算是各顯神通。而在觀察後,他鼓勵沒有技術底子的創 辦人放開「產品優先」、「技術優先」的想法,嘗試用發揮自己優勢的角度看創業:

我是個搞技術的,我也承認我比較「產品優先」——先把自己的 idea 實現出來再說,之後再看有什麼問題。不過,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非技術出身的同行同樣也是產品優先。他們希望做出很棒的東西然後再去推廣,獲取使用者,儘管他們真正能使得上力的地方可能是在銷售這一環。

這裡我有個想法:不要找一個技術型的共同創辦人(起碼是暫時不要)而且不用去學怎麼程式設計。用你現有的能力嘗試做一個服務優先的生意。

我在幾個月前從 YC 畢業,那段時間中最有趣的經歷之一就是和我的同學走的很近,我幾乎是當場看著他們的小掙扎和小成功是怎麼發生的。我同時也看到了擁有不同技能的人的各種組合,有些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全是搞技術的,還有些根本就沒有做技術的,他們各自去攻克屬於自己的領域。讓我心生敬佩的是,那些非技術出身的創辦人用了不同的方法打開屬於自己的門:在一開始不做出任何東西,而是跑遍大街小巷去找到那些能為自己做的服務而買帳的客戶。在擁有更多顧客後,他們才會透過技術去減輕自己日益繁重的人力痛苦。這個方法甚至對技術團隊也有效,有個針對企業做 API 的團隊,當 API 被調用時,這個 API 實際上只會發郵件給創辦人,他們會人工完成工作,再非同步向客戶返回結果。這樣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而我現在覺得創業公司應該一分為二:分別是技術優先的公司和服務優先的公司。

來定義一下:

技術優先的產品是那些需要先做出來才能展示的產品。Google 屬於技術優先的產品,遊戲、生產力工具類 app 都屬於這個領域。對於技術優先的產品來說,你不能在沒有做出產品時就讓使用者了解這個新產品,因為它太依賴於技術了。你不能做個假的搜尋引擎或者檔案同步程式。Marc Andreessen 將這個定義為技術或產品風險,要減輕這種產品的風險就需要一個技術人員。

服務優先的產品則取決於它核心的服務或社區。Groupon、Airbnb、Exec 和 TaskRabbit 顯然都屬於這個領域。這些公司其實基本不太需要技術優先,它們本來就沒有高的技術和產品風險,他們只需要向人們銷售自己的產品。例如你的想法是為零件製造商和購買者做一個市場,那麼在一開始,零件製造商和購買者間的關係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就能夠被建立,技術只是之後規模化的助力。服務優先的產品大概就是 Ben Parr 說過的牽引型創業公司的子集(註一)。

wall e圖片來源:Flickr

去探索那些服務優先的產品就夠了

幾乎我碰到的所有非技術同行的想法都是技術優先,不要這麼做!

用上你的優勢!並且找到那個可以讓你立即用上優勢的 idea。

只要去探索那些不需要什麼技術,或許只要個部落格或簡單網站就夠了的 idea。不要想什麼技術,想想怎樣讓這個服務或社區在這個簡單的方式上動起來。讓你的服務 100% 地人工完成,直到你不得不雇用更多的人或者要用上技術。

作為一個非技術型的創辦人,你可能很會打好關係和維持關係,可能善於推銷,還可能懂得構思,讓人們認同你的想法或因為你的 idea 興奮地睡不著。這些都是很棒並且來之不易的技巧,它們的確不能幫你做出照片分享 app,但卻能讓你建立新的市場。

如果你有能力告訴這個社會:你的服務和社群在沒有太多技術支撐的情況下就能動起來,那你就有更足夠的本錢去尋找技術型的共同創辦人或者投資人。

現實中,當我參加聚會時,我沒見過哪個非技術型的人真的做過這種勞力工作。如果他們真的這麼做過的話,我會非常重視他們和他們的 idea。

work圖片來源:Flickr

找到這些 idea

你都怎麼著手去找這些 idea 的呢?看起來大部分的想法早就出生,已經在市場上打滾了。好吧,來點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你知道某些潛在的供應嗎?你能找到個新穎的方法把它們拉攏在一起嗎?你可以將它和買方聯繫在一起嗎?你可以將某些本來又貴又奢侈的東西供應給所有人嗎(例如髮型師、個人助理等等)?

你會在獲得某項技能時遇到困難嗎?例如說,很多垂直領域的企業在市場行銷上都表現不佳,或者你可以幫助他們?又或者你可以幫助到某個垂直領域?

你都認識哪些人?或許是很多律師?工程師?建築工人?或許他們有些需要的東西是你能提供的?

我很幸運地看到了很多 YC 的同學能夠在建立服務優先的公司時做得很棒,我無法把他們一一寫出來,所以我選了其中兩個來詳細說明。

vayable圖片來源:Vayable

獨特旅遊體驗的大賣場 Vayable

Vayable 讓遊客有機會在世界各地購買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註二),將能夠提供經歷的當地人與遊客聯繫在一起。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交易旅遊經歷的 Airbnb。(由當地的「旅行專家」發佈旅遊活動,讓不願意「跟團」的遊客可以獲得個人化的旅行體驗。Vayable 已經開始獲利。)Vayable 的 Jamie Wong 曾想過周遊全世界、讓當地人帶她去到那些真正有趣的角落。

在開始的前幾個月,Vayable 在技術上充其量就是個 wordpress 部落格。她在自家舊金山開始,而她走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那些導遊,所有的工作都是跑遍大街小巷地進行。她聯繫了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舊金山的旅遊部落客。她甚至還為了找有意思的人而舉辦聚會。

在手上有些導遊資源後,她開始尋找遊客。她很有才地找到了第一批遊客:她接待使用 Airbnb 的客人,弄清楚他們想看些什麼,然後為他們規劃旅程。

例如說,其中有客人想做個舊金山的創業公司之旅。Jamie 認識創業公司的人,並被引薦過三個曾經做過專業導遊的傢伙,他們同意做創業公司之旅。然後她就為這趟旅行拉攏更多的人:她做了些傳單,跑去創業公司的聚會,還找了些當地朋友加入。

就這樣,Jamie 發現了一個潛在的供應。事實證明,人們對自己的城市夠瞭解,並且樂於去展現他們所擁有的——特別是在能賺點閒錢的情況下。而遊客喜歡「走小路」去發現不一樣的風景、品味當地的風情並切身感受經歷。她能夠發現這些,並且在沒有技術的條件下人們也願意付她錢。這只需要一個部落格,一個呈現了少許資訊、幾張導覽相關的圖片、幾段感言影片的部落格,剩下的就是大量的銷售了。

tastemaker圖片來源:Tastemaker

讓室內裝修平民化的 Tastemaker

Tastemaker 是個可以將室內設計師和屋主聯繫起來的服務(註三)。他們把室內裝修服務——這個本來很貴的東西——以便宜的價格提供給屋主(避免了不必要的支出)。

一開始的時候,Tastemaker 在做的其實是個稍微有點不一樣的產品——為家居擺設提供一個可以購買的 Pinterest。而他們現在的產品——一個裝修服務的市場,則是從一個簡單的任務開始的:他們試圖瞭解人們如何替家裡添購傢俱。在對這個問題挖掘得更深、和大量的目標客戶聊過之後,他們發現人們在購買傢俱時有很多選擇,但真正有需求的是找人幫他們設計自己的空間。

所以 Tastemaker 開始和室內設計師交涉,發現很多做室內設計的都對「零碎時間在網路上打點小工」感興趣,但大部分的他們卻不知道怎樣有效率地找到客戶。Tastemaker 發現他們可以成為這當中的媒人,帶動兩者互動的同時也讓設計師們有錢可賺。

他們有了市場的供應方,但大部分的屋主並不對室內裝修服務買帳,市場的需求方需要被證明是存在的。

他們挑了一些最初調查研究時接觸的設計師,問他們願不願意加入團隊,最後有三個人同意了。在這個時候,Tastemaker 的兩個技術型共同創辦人開始做 web app。但如何讓市場運轉起來?這當中依舊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但他們沒有等,而是讓另外兩個非技術型的共同創辦人跑去找他們的客戶。當時他們還是在沒有 網站、只有紙筆和 email 地址的狀態下做的。

第一批客戶來自他們對自己人脈的挖掘。他們問了周圍的人並在之後發現了想要替房間裝修的人。在詢問他們的需求後,Tastemaker 幫他們聯繫到了一位品味契合的室內設計師。

這個開始很不錯。他們賺到錢的同時也發現了一個可行並且能成為真正生意的室內裝修市場。就跟 Vayable 一樣,他們不需要什麼技術。Tastemaker 從過剩的供應中找到使用者,並且為他們和購買者建立聯繫,處理好互動的同時把一切打點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到了如何運作客戶和設計師之間的互動,而這也幫助他們建構一個真正迎合顧客和設計師需求的 web app。

結論

非技術性的創業者啊,你聽我說,有一些領域裡,你不需要技術也能取得驚人的進步。在這裡,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技能。當然我很清楚在我舉的這些例子中,技術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核心角色。沒有核心的服務,技術什麼都不是。隨著公司的成長,需要找出辦法免除人工作業的痛苦,實現規模化,這才是技術出馬的時候。

你的技能很寶貴。Vayable 和 Tastemaker 還有很多公司都證明了這一點,那就是,哪怕你什麼技術都不懂,也可以做出一家公司,所以拿好手裡的錘子開幹吧夥計。

 

(註一)Technology vs. traction: The two types of startups
(註二)Y Combinator最新出炉的十佳创业公司 (75选10)
(註三)Tastemaker

如何提高在家工作的效率?

Posted: 28 Mar 2013 07:53 PM PDT

large_4288339705照片來源:Felipe Neves

我承認,在家工作一直是我的一個弱點。平常的我,即使在嘈雜的辦公室和咖啡館裡,也能保證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工作之餘的小項目,卻需要花我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為什麼會這樣?

一番自我審視之後,我發現了罪魁禍首:我的大腦。我在一本書裡看到,大腦是通過建立一些概念的串聯來工作的;當一條概念被觸發,其他相關聯的概念也會被觸發。你也可以這麼理解:當我在家時,所有的關於歡樂時光、休閒活動的概念就從大腦深處被觸發。隨之我的精神狀態就被轉變了,完全不是工作的節奏。

明白了問題所在後,我開始用不同的方法,刺激我的大腦,以提高我在家工作時的效率。而這些方法居然成功了。下面給出我嘗試過的方法,它們對我很有幫助,希望也能幫到你們。

創造出一個真正的工作環境

我自己獨立生活在一間小公寓裡,沒有多餘的空間再騰出一個舒適的辦公室,甚至連一張像模像樣的辦公桌都裝不下。我最開始試圖在在沙發上用筆電工作,但沒成功。我的大腦不停的告訴我,沙發是用來休息的地方。於是我把我的工作區轉移到了餐桌上。這是我能在我家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地點了。我背對著那些能誘惑我的東西:電視,PS3,還有我的吉他…… 遠離了這些誘惑,我的工作效率瞬間就呈倍數上升了。

讓咖啡的香味飄在空中

咖啡能使人興奮,對很多上班族來說,咖啡簡直就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很少有人知道咖啡的香味也具有這樣的作用。我意識到咖啡已經被我的大腦和我工作聯繫了起來。所以每當我聞到咖啡的味道,我就能馬上切換到工作模式。在我和一些朋友的交流中,我發現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至少在西方文化中)。即使是那些從來不喝咖啡的人,在聞到咖啡的味道之後,莫名其妙的就感覺要準備工作了。

整理你的儀表

當你在一個懶洋洋的週日下午,可能你穿著非常舒服的衣服,甚至還穿著你的睡衣。你的頭發還亂糟糟的,可能還需要刮一下鬍子。這些事情也一度成為我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後來我發現當你打扮的和要去工作時一樣時,能很有效的把大腦轉換成「工作模式」。這可能聽起來很荒謬,但是我甚至發現把鞋子穿上後,都能顯著提高我的工作效率。

選擇合適的音樂

我平常聽的音樂風格很雜,但我也發現了我聽音樂的模式:我一般喜歡聽一些「融入環境」的音樂,在我工作的時候,一般放著爵士音樂或者迷幻舞曲。放一些在平常工作時聽的音樂,能對我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幫助。

列一個工作時間表

在家工作時,我發現「番茄工作法」最適合我,我可以長時間保持專注:工作 30 分鐘,休息 5 分鐘,重復這個過程。在這樣工作兩個小時後,休息 15 分鐘,然後重頭再來。

你可能會懷疑它們是不是真的有效,但你不妨嘗試一下。就這麼簡單的五個步驟,將會大幅度的提升你在家中的工作效率。

為什麼 Facebook 紅通通?網友聲援同志婚姻,群起響應換照運動

Posted: 28 Mar 2013 07:24 PM PDT

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最近您或許看過 Facebook 某些朋友的大頭貼換成一張粉紅色等號襯著紅色底的圖片,您知道它有什麼特別的涵義嗎?

這是美國人權組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為聲援同志婚姻而在 Facebook 發起的運動。雖然美國已有 9 個州和華盛頓特區通過同志婚姻合法化,但由於美國「婚姻保護法」(DOMA)第三章明定婚姻為一男一女的組合,因此同性婚姻實際上與聯邦政府牴觸。美國同志伴侶無法享有婚姻帶來的稅賦優惠與福利,推翻「婚姻保護法」特定條文遂成為許多團體抗爭的目標。目前美國最高法院正在針對婚姻保護法是否違憲展開聽證會。

 

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Facebook

「人權戰線」向來倡導 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平權,他們將自己本來藍底黃色等號的 Logo 改成紅底粉紅等號,號召大家一起支持同志婚姻,活動一公告上網不到 24 小時就募集到 25000 個讚、78000 個分享,這張象徵平權的圖片迅速擴散開來。網友很捧場,紛紛撤下原本笑容洋溢的個人照片,換上紅底雙等號,以示自己捍衛同志婚姻。

其實除了團體或網友自發性發起聲援同志的行動,不少美國科技公司也以同志友好著稱。譬如 Google 調高同性戀員工的薪資,就是因為同志家庭無法獲得與異性夫妻相同的稅賦減免;2011 年 Google 響應「同志驕傲月」,只要搜尋 LGBT 相關詞彙,搜尋欄旁就會出現一道象徵同志精神指標的彩虹。

2012 年 Google 更推出「讓愛合法」(Legalize Love)宣傳活動,希望促進明文規定同性戀為非法的國家中的同性戀族群之權益,讓他們在工作和下班時間都能有更好的環境。

而微軟近日推出新的 Outlook 廣告中,除了主打 Outlook 功能,影片中有個帶到女同志結婚的鏡頭,顯示他們對同性戀的支持:

Facebook 去年也以在「結婚」選項中,新增男男/女女同性結婚圖像,來宣示力挺同志的立場。Facebook 共同創辦人 Chris Hughes 與其夫 Sean Eldridge 成為 Facebook 中第一對採用同志婚姻圖像的伴侶。

圖片來源:Chris Hughes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