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Android負責人私下表示,三星對Google是一個威脅”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Android負責人私下表示,三星對Google是一個威脅

Posted: 27 Feb 2013 03:13 AM PST

android

 

(photo by claudia.rahanmetan)

儘管在面對蘋果的iOS 系統上,Google 和三星站在同一戰線。但是隨著三星在Android裝置所佔據比例越來越大,Google 也逐漸開始擔心起三星來。

據 華爾街日報 報導,在巴塞隆那舉行的MWC上,一批企業高層在進行非公開聚會後表示,Google對三星越來越擔心。因為其裝置已經佔據Android系統所有裝置的40%,這可能會侵蝕Google在行動裝置上的廣告,並且提高三星在以後與Google談判的籌碼,Google希望像HTC和惠普這樣的製造商能挑戰三星。

據了解,在去年冬天的一個Google 活動上,Google Android 的負責人Andy Rubin 曾讚揚三星所取得的成功,並且聲稱與三星的合作是雙贏的。但他同樣也表示,如果三星繼續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對Google 來說就是一個威脅。他說Google 對摩托羅拉行動部門的收購就是為了應對像三星這樣的製造商,不過雙方都未對這個消息發表評論。

根據IDC 發表的數據,三星去年出貨的智慧型手機量已經達到 2.158 億部,幾乎都是Android 系統,全球市占率為39.6%,而蘋果的出貨量為1.368 億部,市占率25.1%。而在Android 的市占率上,三星在去年第四季度已取得40.2%,華為上升到第二位,市占率為6.6%。

Google 擔心三星走亞馬遜的老路,也就是利用開放原始碼的Andr​​oid 系統打造屬於自己的小生態系,且不安裝Google 的原生應用程式。

有消息人士透露說,Google 擔心三星要求從Google的行動端(搜尋廣告、YouTube 影片廣告等)獲得更多的收入,據悉,三星現在從Google 的行動端獲得​​的分成,佔據了Google 在行動端總體收入的10%。

或許也是考慮到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三星目前可謂是多戰略並行。除了 ​推出Android手機外,也推出 Window Phone 與 Tizen 的智慧型手機,Tizen是由三星聯合Intel 一同推出,用來取代MeeGo的系統。

正如丘吉爾所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國家間如此,企業之間更是如此。

Netflix靠自製影集「House of Cards」起死回生?

Posted: 26 Feb 2013 08:50 PM PST

house-of-cards-final-poster

 

筆者長期關注Netflix,一方面是忠實用戶,另一方面佩服Netflix 創辦人兼CEO Reed Hastings 屢屢做出 Online Video  (Rental / Streaming) 各種嘗試的勇氣(可參考這篇這篇這篇)。就在Netflix因為 Reed Hastings 切割出DVD Rental事業(後來又回到Netflix整體事業下)而被投資人一片喊打,股價從最高接近每股 USD$300拼命跌到美金五十幾元之後,於最近一次2013年1月23日發表的財務報告,營收有成長高於預期,隔日股價馬上漲了42%,之後連十天漲,總漲幅高達80%!

netflix stock performance

於2012年整年中,Netflix新增Streaming用戶數達974萬戶,而積極發展的國際市場,國際Streaming用戶總數也來到了612萬戶。而就在一片掌(漲)聲中,Netflix趁勝追擊,於2013年2月1日,推出自製影集《House of Cards》(目前中譯為《紙牌屋》,筆者一向不喜歡對電影/影集名稱的直譯,所以文中還是維持英文的名稱,筆者頗懷疑,會採用這樣的直譯者,是否真的看過這部影集。題外話,筆者自己認為電影名稱直譯最傳神的是《About a Boy》-《非關男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該電影),而且一推出就是違反電視台操作影集的常規,不是一集一集地推出,而是一口氣把第一季的13集全部上架(總共26集),讓Netflix用戶一次看得夠(是的,筆者於五天內看完)!

Netflix自製影集,以及不按牌理出牌的推出方式,這兩件事情,於美國引起廣泛的討論。

擁自製/獨家Content自重

Netflix自製影集,其實這不是頭一遭。2006年Netflix成立了Red Envelope Entertainment,主要就是挹注獨立的製片者讓Netflix取得獨家的內容。於2008年6月停止這個事業部之前,Red Envelope 總共製作了12部電影,並且發行了其他製片商的36部影片。Reed Hastings於2008年當時是這麼說的:

 "On Red Envelope, we did some experiments, tried to figure out an economic model that was scalable and sensible. Unable to do that, we decided to close it down and all the closure costs are baked into our current guidance."

2006年Netflix的streaming服務尚未成熟,主要還是DVD的Rental,顯見這樣的經營模式,即便是自擁內容,也是無法撐起一片天。

但7年之後,Reed Hastings用《House of Cards》捲土重來,看看這次他是怎麼說的:

"We're willing to try a little bit more riskier work than we've done with a little bit of our budget, and then we're going to see how it goes. ... I don't know if it's anything we'd bet the farm on, but we're certainly willing to try it with a small percent of the budget in House of Cards and then two or three other smaller ones that we would look for. And if we're successful with it, then we would expand our circle of confidence a little bit more, a little bit more. So we'll take it step-by-step and year-by-year."

砸下了美金1億,《House of Cards》找了名導David Fincher與名演員Kevin Spacey。相較於Netflix於2012年花了美金25億購買影片的Streaming licenses,顯然 Reed認為美金1億是"small percent of budget",而所謂的成功,至少是以這個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內容,吸引新增用戶。以Netflix一個月Streaming only USD $ 7.99/month的訂閱價格,意即至少要吸引到100萬新用戶。到目前為止有效嗎?Netflix目前尚無意願公布多少人看這部影集,又吸引到多少新用戶,但一個外部調查,有10%的Netflix users看了《House of Cards》,且平均看了六集。而於2月14日 Reed於Facebook上分享了,是IMDb上最受歡迎的影集(目前掉到第九名),看樣子是有些效果了!

雖說是baby step在測試這個市場,但在競爭者例如Amazon 積極取得類似PBS影集Downton Abbey 未來的獨家權時,Netflix(與Amazon or Hulu)非常了解,擁有獨家且受歡迎的內容(自製或簽約) ,是贏得市場戰役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武器。其實,由Netflix的CCO(Chief Content Officer)於GQ上表示,"The goal is to become HBO faster than HBO can become us!”,Netflix還得擔心HBO這個自製過很多炙手可熱影片/影集的競爭對手。

目前全美超過3000萬用戶每月花美金15元訂閱HBO頻道,要看的就是Girls,True Blood,Game of Thrones,The Wire,SopranosEntourage等只有在HBO看到的好影集。HBO GO,是HBO的Online streaming服務,目前已經可以在Xbox 360等上看,馬上就要進駐Apple TV。遲早HBO會擺脫目前是有線電視用戶其中一個可訂閱的頻道服務,像Netflix一樣是獨立運作的服務,這對Netflix鐵定是一大威脅!由此看來,自製影片,已經不是Netflix的測試而已,而是必要的策略了。除了《House of Cards》,Netflix還有幾部自製影集正在進行中,更與DreamWorks Animation,把觸角延伸到自製兒童節目

只做對使用者有意義與有利的事

那一次就推出13集讓用戶自由選擇時間看這樣的方式好嗎?

有不少人不認同這樣的播出方式,認為扼殺了每一集觀眾與媒體可能的討論,評論與臆測空間,套現在流行的team,這是anti-social Viewing,有統計為證:

HoC on social media

 

So what?以一個Netflix的用戶,我已經習慣於可利用的時間內,一次看同一部影集的多集,這是網路上的viewing 行為,我為何要於特定的時間,等在電視機(電腦)前,看一集,然後還要等第二天同一時間再看下一集?Netflix是應該要專注於符合用戶的觀看行為?還是要在意網路,媒體與社群的討論呢(這是一種行銷)?答案很清楚,當然是前者!剛才提及的外部調查,90%受訪者對於這樣的推出方式是給於正面的評價!其實網路上一直有人討論這樣措施的優劣,不也是一種行銷?

Reed Hastings於一封對投資者的信中對此提出的說明,一針見血:

“Linear channels must aggregate a large audience at a given time of day and hope the show programmed will actually attract enough viewers despite this constraint. With Netflix, members can enjoy a show anytime, and over time, we can effectively put the right show in front of members based on their viewing habits … For linear TV, the fixed number of prime-time slots mean that only shows that hit it big and fast survive … In contrast, Internet TV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smaller or quirkier shows can prosper because they can find a big enough audience over time. In baseball terms, linear TV only scores with home runs. We score with home runs, too, but also with singles, doubles, and triples.” (以筆者最喜歡的運動-棒球做比喻,太棒了!)

 

有關內容delivery 平台對於內容掌握程度的策略,筆者最近參與朋友的新創公司可以是一個例子。它是一個華文雜誌的閱讀Mobile App-kono瘋讀書。一個內容與閱讀的平台,一樣會有"是否要有自製內容"與"擁有獨家內容"的討論。前者並不符合目前這個新創公司的發展方向,後者它則與網路原生內容合作,經由與例如iCookMr. 6, BIOS MonthlyBuyTheWay買物誌Mydesyㄇㄞˋ點子社企流La Vie旅行好好等合作,取得獨家於該App上發行特輯(全新內容或者是主題式精選)的權利。這樣的嘗試,除了達到獨家的目的,不也是企圖讓"雜誌"的定義,更為廣泛,也更貼切目前閱讀者資訊取得的趨勢。

而針對閱讀者的閱讀行為改變的因應,該App也嘗試將"雜誌"拆解成"文章",先以數篇文章完整呈現給讀者,吸引讀者對該雜誌的興趣,企圖讓逐漸減少的"雜誌"閱讀族群以不同的方式接觸到雜誌的內容與傳遞的訊息。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行銷的手法,這是一種試閱,但筆者卻是以可能的新模式觀之。因為如果一本書,都可以創造出拆章節來賣的模式(Pay-per-Chapter/View),那以文章構成的雜誌,是不是可以有類似的嘗試?

回到Netflix,自製內容,以《House of Cards》算是踏出成功的一步。但筆者更期待的是,Netflix於內容策略變成HBO時,Reed Hastings於經營模式上,還會不會有令人驚奇的挑戰與創新!

 

眾科技巨頭呼籲重視程式設計教育

Posted: 26 Feb 2013 08:19 PM PST

2ff760181b52cf0c15e514cfd9b4c020

美國一家非營利機構Code.org最近邀請了眾科技巨頭的明星企業家,呼籲學校重視並鼓勵學生學習程式開發,解決美國嚴重的工程師短缺問題。

這些明星企業家包括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Facebook 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Twitter 聯合創辦人傑克·多西以及Dropbox 聯合創辦人兼CEO Drew Houston 和Zappos CEO謝家華等。同時也包括了體育界和政界的一些明星,比如NBA 邁阿密熱火隊球星克里斯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高爾等。

影片中首先引用賈伯斯的話說,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寫程式,因為它教你如何去思考。而蓋茲和扎克伯格等都談了自己的第一次程式經歷,並且說了他們為何要進入這個行業。

e1304a944bc432b848d34184356fde8a

Code.org 非盈利機構由創業家Hadi Partovi 和Ali Partovi 兄弟資助發起,旨在鼓勵教育機構能夠開設更多的電腦課程以及有更多的學生學習寫程式。

根據該網站發布的一份報告,未來十年美國大約需要140 萬名程式人員,但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到時可能只有大約40 萬名該領域的畢業生。而Code.org 在其網站也分別為老師和工程師以及家長提供了很多教學資源。

71661c00065e3b147f370cfbf5ad7cdb

觀賞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