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3 個讓使用者喜愛的 app 設計要訣”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3 個讓使用者喜愛的 app 設計要訣

Posted: 25 Dec 2012 01:40 AM PST


照片來源:Yutaka Tsutano

The Next Web 針對一些年輕的創業者進行調查,總結出行動裝置上的 app 若要有良好使用者體驗應具備的 13 個特性(每一項的最後一行是意見提供人與他們的公司/服務名稱):

1. 意見回報機制

提供某種方式讓使用者反映意見非常重要。至於形式,是個按鈕或電子郵件連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回報問題,讓他們提供建議或提出批評。知道你對他們的反應抱持開放態度,使用者會很高興,同樣你也會感激這些使用者,因為他們的意見能夠協助你改進自己的 app。

Seth Kravitz, Technori

2. 可用(usability)優先

行動 app 要想引人注目,界面就必須重視可用性。而落實可用性的最好方式就是遵循 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Twitter 等主流 app 的應用程式層次。當然,如果界面同時還可以做得很好看,那無疑就是錦上添花了。(參見 App 開發—先求好用,再求好看,以及中看不中用,中看少三分)

Aaron Schwartz, Modify Watches

3. 可以自定功能

一定要確保有清楚的方式可以調整 app 的設定:如顏色、字體大小等,如果這是個社群相關 app 的話,最重要的是可以調整隱私權設定。使用者可依據個人喜好進行調整的地方越多,出錯的幾率就越低。而且即便你弄錯了,使用者調整回來就行了。

Luke Burgis, ActivPrayer

編按:這點其實許多設計 app 的高手可能會持不同的態度,大多數使用者未必有那個閒功夫喜歡花時間去「微調」app 的每個細節,設計者能先為使用者設想,選出幾個關鍵的自定功能才是比較重要的。

4. 保持簡單

放眼 app 的大千世界總會有各種各樣很酷很好看但很瑣碎的小功能讓你有抑制不住想要添加到自家 app 的衝動。請不要這麼做。找出使用者所需的最基本的元素,然後做好那幾個功能就夠了。我寧願花 15 秒鐘在 app 上就能把想要做的事情完成也不願去體驗那些複雜、自己沒有興趣的功能。

Jesse Davis, Appinions

5. 手機為本

如果你是做實體的小企業,我的建議是後退一步,記住行動裝置的核心功能是什麼:這是一台手機。讓客戶具備與 app 互動時時透過電話與你聯系的能力(不一定是撥打電話,也許只是傳個文字訊息),這對提供一流的客戶服務會很有幫助。

Abby Ross, Blueye Creative

6. 社群登入功能

要讓使用者馬上可以體驗。使用 Facebook Connectore 一類的解決方案,讓使用者以自己的社群網路帳號登入 app。要讓他們掌控自己的使用者名稱/密碼,或者在設定 app 時提醒他們使用的是哪個社群網路(才不會發生悲劇 XD)。

Lauren Perkins, Perks Consulting

7. 獨具特色

app 的內容應該是網站上無法獲得的。不要把 app 弄得跟網路瀏覽器一樣,要專注於提供訊息,讓 app 的體驗豐富程度超越相對應的行動版網頁。

Robby Hill, HillSouth

8. 消滅點擊

如果必須要讓使用者註冊、登入或者填寫表格,在設計上需盡可能減少點擊次數。要求的資料必須要從簡。如果登入還需要額外的功夫,轉換率就會急劇下降。這是菜鳥設計師一再犯錯的地方。吸引使用者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體驗糟糕的話,你也許就會跟使用者永遠錯過。

Emerson Spartz, Spartz Media

編按:關於這點,國內的 app 設計團隊 Woomoo 有非常深刻的體驗,請參考我們的訪問:〈 讓你的 App 原型躍然紙上——POP 開發團隊專訪 〉。

9. 不要改變!

在把傳統上基於瀏覽器的系統轉為行動 app 時,要確保沒有省略或隱藏原有的功能,無論該功能看起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如果原有功能在行動 app 上找不到,使用者的體驗會很糟糕。

Christopher Pruijsen, Letslunch.com

編按:這也是很有爭議的一點,功能過於完整有時反而會影響使用者體驗。雖然目前一些主流的網路服務大多盡可能的讓 app 與網站(至少是行動版網站)的功能一致,但只要網站的服務稍微複雜一點,那麼 app 與網站功能完全一樣的情形其實並不多見。

10. 統計分析

對於行動 app來說,分析組件是關鍵功能之一。小公司必須能夠跟蹤、識別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的行為,收集到的這些數據對 app 只會有好處。

George Mavromaras, Mavro Inc. | Praetor Global LLC.

11. 離線使用

若在訊號強度不佳時 app 變得完全無法使用會令人很受挫。在設計時應該考慮如何能在沒有無線訊號時也能提供內容或互動。無論使用者在移動中、連線或離線時都可用的 app,體驗一定很好。

Doreen Bloch, Poshly Inc.

12. 遊戲機制

遊戲化讓使用者互動更踴躍,還會充滿樂趣,進而增加應用的黏性。有價值、有趣、有競爭機制的 app 永遠都是贏家。

DC Fawcett, Paramount Digital Publishing

13. 速度

保持 app 的流暢非常重要。使用者對 app 速度的忍耐度很低。app 在讀取時無需讓使用者空等非常重要。

編按:速度非常重要,像 Facebook 推出新版 iOS app 後,由於速度有顯著的提升,評價也由黑翻紅(目前美國 app Store 的評價是四顆星,舊版的評價只有兩顆星)。

Ben Lang, EpicLaunch

各位讀者,您最在乎的又是哪幾項呢?如果您是 app 設計者,最優先考慮的又會是哪幾項呢?歡迎大家互相討論、交流。

使用者生氣了,Instagram 更改服務條款引發集體訴訟

Posted: 24 Dec 2012 10:59 PM PST

上週 Instagram 因為修改服務條款激怒了不少使用者,有些人因此拒用,有些人則是選擇走法律途徑,在上週五於加州的聯邦法院向 Instgram 提出集體訴訟。根據路透社的報導1,這是第一起因為服務條款所引發的集體訴訟,提起訴訟的是聖地牙哥一家法律事務所 Finkelstein & Krinsk。

關於修改條款一事,雖然創辦人 Kevin Systrom 立即出面澄清,表示 Instagram 從來都沒打算賣會員的照片:

關於廣告:新版的使用者條款是為了告訴外界,我們正在嘗試恰當的新廣告模式,但是由於措辭不當等原因,使得條款被解釋成 Instagram 要出售使用者照片。我想在這把話說清楚,我們從沒打算出售您的照片。我們真正想做的是,藉由使用者在Instagram 的數據為品牌廠商提供更精準的行銷服務。比如某個品牌希望在Instagram 上進行行銷活動,來取得更多粉絲,我們會對可能對該品牌感興趣的會員進行推薦。此時透過分析會員關注的人中還有誰關注了該品牌,就能有效的提升品牌推廣的效果。有不少會員擔心新條款會讓自己在 Instagram 的照片成為廣告的一部分,我們絕無此意,所以會馬上將引起爭議的語句刪掉。Instagram 不希望會員看到類似廣告橫幅這種傷害使用者體驗的東西,我們要做的是在幫助會員發現有趣內容的同時,能夠構建一套完善的商業體系。

關於照片所有權:Instagram 的會員對其照片擁有所有權,Instagram 絕不會插手,這一點絕不會變。我們尊重 CC 協議,也尊重你對自己照片的所有權。

關於隱私設定:如果您將自己的照片設為私密,Instagram 就只會將這些照片分享給您授權瀏覽的人。這一點也不會變。我們希望簡單的隱私權設置能方便大家決定如何處理自己的照片。

關於這起訴訟,Facebook 發言人 Andrew Noyes 表示(Instagram 已在幾個月前以大約七億美金賣給 Facebook):

We believe this complaint is without merit and we will fight it vigorously.

我們相信這起投訴是毫無根據的,我們會據理力爭。

儘管 Instgram 刪除了「無償使用使用者上傳的照片」這項條款,卻仍保留了能夠將廣告與使用者分享內容連結的條款,還表示他們未必會在 Instgram 上區分哪些是贊助商內容、哪些是商業廣告。

路透社的報導也提到,電子前線基金會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資深律師 Kurt Opsahl 指出 Instagram 的新條款也不再對使用者照片隱私做出明確承諾,過去 Facebook 經常因為任意變更使用者隱私相關設定受到許多批評,他希望 Instagram 能夠從中記取教訓。(我們覺得這恐怕有點困難)

其實你我都知道,像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無需付費就能使用的服務,終究必須設法賺錢,然而賺錢的方式往往會讓使用者有「被侵犯」的感覺,這些使用者或許會琵琶別抱,選擇另一個新興的服務,然後再重複一遍前面提到的循環。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跳出來高喊要建立付費使用的社群服務

Instagram 的新條款預計於明年 1 月 19 日實施。

Windows 8 並未帶動個人電腦銷售熱潮

Posted: 24 Dec 2012 08:53 PM PST

 

以往,微軟推出新版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幾乎都能給消費者帶來足夠的消費慾望,搭載新版作業系統的PC往往銷量不錯。但Windows 8也許是個意外。紐約時報的調查表明,它沒能帶給消費者足夠的換機慾望。在飄搖的PC市場中,Windows 8似乎不是一劑有效的強心劑。

使用重新設計,顛覆式Metro UI 的Windows 8 出現在貨架上,確實能夠吸引顧客駐足體驗。但在體驗更好、價格更低的行動裝置的誘惑下,Windows 8 無法最終讓消費者把它們帶回家。執行微軟Windows 8 或者Windows RT 的平板電腦觸摸體驗很好,但仍不夠誘惑。它們無法在感恩節購物季中擺脫蘋果和亞馬遜的壓制。相比之下,後兩者的銷量簡直是在「搶劫」。

宏碁電腦美洲區總裁Emmanuel Fromont 說,作為全球第四大個人電腦製造商,宏碁的Windows 8 個人電腦的銷售未能達到預期。他同時表示,OEM 廠商不熟悉微軟軟體的設計理念似乎是讓消費者對新機型保持謹慎態度的原因。

「這(PC 銷量下滑)不是什麼劇烈的震動」。Emmanuel Fromont 說,「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PC 與行動設備的市場目標並不一致,基本不會發生大開大合的變化。

NPD 的調查報告顯示成為最明顯的證據。報告顯示,預載Windows 作業系統個人電腦的銷量,實際上從一年前就開始下滑。報告顯示,從今年10 月下旬Windows 8 發佈直到12 月初,美國本土商店中Windows 設備的銷量與去年同期比下降了13%。這個統計沒有包含微軟直營的Microsoft Store。雖然這段時間內這是唯一能夠買到Surface 平板電腦的商店,但是Microsoft Store 實在寥寥無幾,NPD 認為,這不會對調查結果構成顯著的影響。

「我認為人人都盼望一個更好的開始」,NPD 的分析師Stephen Baker 說,「問題是,與Windows 7 或者XP 推出時相比,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在XP 和Windows 7 的時代,個人電腦基本上都以PC 為中心。但短短數年,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已經反客為主。

分析師同時認為,很多人依然在使用PC,僅僅因為他們的行動裝置需要支援。類似同步或恢復之類的操作並不需要一台嶄新的電腦。很多人的PC 應該被淘汰,但因為作用單一,實際上在繼續使用。投資研究公司斯坦福·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AM Sacconaghi 說, 「如果消費者更換個人電腦的周期從四年增加到五年,PC 的總體銷量就會減少20%。長期來說,這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他預計, 2012 年全球PC 的出貨量將下降3%。

在微軟的規劃中,Windows 8 無疑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從Windows 7 到Windows 8 變化巨大,加入了顛覆式的,更適合觸摸的動態磁貼介面。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Windows 平板電腦或者帶有觸控螢幕的傳統PC。同時,在不具備觸控螢幕的裝置上,Windows 8 也同樣適用。但不僅僅消費者,很多UI 設計師與評論家都批評過這樣的顛覆設計帶來的分裂與混亂。

作為OEM 廠商人士,Emmanuel Fromont 認為,問題其實在於觸控電腦目前太少。他說,宏碁目前在北美出售的Windows 8 產品只有15% 配備觸控螢幕。而微軟的發言人Mark Martin 則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他認為對Windows 8 這樣帶來巨大變革的產品,單從一個購物季的表現不足夠產生什麼結論。微軟公佈的數據稱,Windows 8 開賣一個月後就賣出了4000 萬份,這個數字包含零售、升級版以及OEM 廠商預裝。其他OEM 大廠,例如聯想、戴爾、惠普、華碩則對新PC 在購物季的銷量不予置評。

然而英特爾(Intel)的發言人Bill Calder 表示,PC 在這個購物季的的確比預期的慢。但他同時預測,新Windows 8 設備的銷售表現在明年將有所改變。「我們對它的前景非常興奮。」

從銷售商那裡得到的反應則要平淡許多。Best Buy的發言人Jeff Haydock 表示,Windows 8 PC 的銷售已經「滿足了預期」。亞馬遜(Amazon)的「100 個最暢銷的電子產品」名單顯示,感恩節購物季中人們必買的電子設備是亞馬遜的Kindle Fire HD 和蘋果的iPad。11 月23 號周五下午時,名單上只有五種電腦產品,包括四種筆記型電腦——兩款超過1000 美元的Macbook,兩款預載Windows 的電腦,其中一台還是預裝Windows 7 的舊款機型。

行動裝置能夠代替許多人原本在PC 上完成的工作,iPad 代表的平板電腦已經用時間證明這一點。PC 市場固定的消費群,那些對「重度」工作和娛樂有著硬性需求的人群短時間內也不會顯著減少。Windows 8 似乎有點生不逢時。微軟作出這樣的改變實際上正是迫於被「追趕」的壓力,顛覆是否值得?讓我們繼續觀察 Windows 8 之後的表現。

Pinterest 第 10 號員工——25 歲的周怡君

Posted: 24 Dec 2012 08:10 PM PST

本文作者為 Mingy,曾經是理組女生,後來成為法律人。一直想做個冷豔笑匠,喜歡發覺生活中的美好,期許能持續被啓發,然後說故事啓發人。

原文 〈 獨家專訪 Pinterest 第十號員工- 25 歲的周怡君 〉刊載於 CAREhER

在網路上看到一張漂亮的圖想把它留存起來要怎麼辦?

現在美國最流行的一句就是:Pin it! (把它釘起來)


圖片來源:Pinterest

Pinterest 是 2011 年暑假爆紅的數位收集簿。巧妙的結合 Pin(釘)和 interest(興趣)。讓你在自己的線上空間盡情按下去,釘起來,存放你喜愛的圖片 。Pinterest 不僅僅是儲存圖片,更能將你喜歡的影片或是錄音也一起 pin 起來,還有 repin 或是喜歡別人的 pin 以搜集到自己板上的功能。

除了可以大量收集圖像,還能夠輕鬆的分門(category)別類(board),這樣的功能使 Pinterest 在一開始就累積了忠誠的使用者。簡單易上手的功能,讓 Pinterest 的不重複訪客至今已經成長到大約兩千五百萬人。

最受歡迎的幾種 pin board 分類,則是穿搭、食譜、旅行、寵物和婚禮的策畫。使用者也慢慢的開始在版上分享健身步驟、髮型教學、室內設計,勵志文章短句則是近日搜尋最高的分類之一。

不過讓我們驚喜的是打造這舞台的幕後高手之一,是一位才 25 歲的台裔美籍華人周怡君 Tracy Chou。身為科技創業界少數女性後端工程師,CAREhER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 Tracy 生涯規劃的經歷和建議。


照片來源:Tracy Chou

【背景介紹】Tracy Chou 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電機學系,並有碩士學位,曾經在知名的矽谷公司 Google、Facebook 實習過,現任市值 15 億美金的 Pinterest 的後端工程師。她更被美國媒體喻為「30 位 30 歲以下的科技界女性明日之星」。

這段訪問是團隊以英文和 Tracy 進行,因此文字為翻譯註解。

Q1:妳在求學階段在不少地方實習過,可否跟我們分享哪一個經驗最特別呢? 這些經驗有沒有助妳找出畢業後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我非常享受在 Google 和 Facebook 工作的時候,因為他們真的就是很酷又好玩的公司,加上我實習前就很欣賞他們的產品。 另外,在台灣的華邦(Winbond)和小型的廣告新創公司 Rocket Fuel 的實習經驗也十分寶貴。讓我有一窺不同職位和不同規模公司的機會。並不是每個公司都像 Google 或 Facebook 會溺愛他們的員工的呀!

當我考慮不同的實習機會的時候,我會盡量找彼此差異較大的,如此一來畢業後,我會有更完整的資料來做判斷。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去真正瞭解一個公司或是職位。因為在這些我畢業後可能會去的公司實習過,我對於這個特定的職位便有更清楚的瞭解,同時在我規劃不同的生涯路線時,也比較有實際的評估根據。

Q2:妳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並有碩士學位,再加上完整的履歷,待過知名的矽谷公司 Google、Facebook,為什麼會選擇 Pinterest,他人會不會對妳的生涯規劃有一定的期望? 這些期望會影響你嗎?

這種認為我應該走主流路線的壓力,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比較多。尤其我曾在實習的風氣尚未像現在一樣普遍時,便在 Google 和 Facebook 實習過,所以別人會把我跟這些名字連在一起。事實上,我幾乎要去 Facebook 工作了,都和我的招聘經理說要簽約了,結果出現了 Quora1,然後我就在最後一秒改變心意了。

我想,我的確是對於走設定好的康莊大道去過人生,感到稍微的不自在。我求學時期就是這樣:中學時候要好成績好進入好高中,高中時期要好成績和優異的課外活動好進入好大學;而在大學,好成績和優異的課外活動,還有好的實習來獲取畢業後的好工作。我是美國社會中標準的優秀亞裔小孩,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始終在做他人覺得我應該做,或走著所謂精英養成的道路。

但是離開校園後的道路不是這麼平直的。

那些最能讓你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不一定存在那些大企業中。常有具潛力的小型新創公司,逐步成為大型公司的機會。對我來說,能夠參與那個過程,比起加入已經成功的大公司,會更來的有趣。當我和 Quora 接觸的時候,他們不忘提醒我,比起傳統大公司,加入新創公司然後和很棒的團隊一起打造新產品,會讓我學得更多的東西。

現在我有過幾個新創公司在初始階段就參與的經驗(如:在 Quora 募資前便加入團隊成為第五位員工;同樣,在 Pinterest 尚未募資暴紅前便加入團隊,是前十名員工,現在員工已超過九十名),人們會把我的名字和新創公司聯想在一起,然後問我什麼時候要自己出來創業。

我想,如果我現在回頭去加入大公司應該會嚇到大家吧?所以我覺得要顛覆別人的期望並不困難。

Q3:談談在所謂「新創公司(startup)」的工作感想吧?

我在一個很啓發人、令人開心、具有創意而且友善的地方,負責研發一個同樣也是啓發人、令人開心、具創意而且使用友善的產品。所以嘍,每一天我都是迫不及待的醒來要去工作!

Pinterest 的工作氣氛,是非常注重合作的;大家互相尊重,而員工的多樣性是我們的特色。比如說,團隊的裡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我們有許多從其他科技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pple、Yelp、Quora 和 Yahoo! 來的夥伴。我們彼此在過程中用多元觀點來討論出更好的決定,藉此打造更好的產品和默契。 每一個聲音都是會被聆聽的,因為我們認為每個人都很重要。比如說我自己是比較「學院派」的資工背景出身,而團隊有其他較為「駭客」派的夥伴。平衡後,我們反而可以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彼此在問題上的差異。


照片來源:Tracy Chou

Q4:新創公司好像都沒有休息時間,你們是嗎?

我們的工作時數是正常的。週末就是週末!

有興趣很重要,有平衡的生活,是比較健康並且能長期經營的。何況,如果我們自己在工作之外沒有一個興趣,我們要怎麼打造一個以分享興趣為主的平台呢?

當然嘍,把事情做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是很具有生產力的。必要的時候,我們會開會更新各自進度,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不會有例行又冗長的會。隨著團隊的成長,我們大致以專案團隊來組成,各自有個負責的窗口。我們沒有所謂硬性的規定,反正重點是要有生產力,大家可以隨時請教同事任何問題。

我們也會在一天之中,休息一下打打桌上足球。據說運動後的腎上腺素都會上升啊,所以可以推想我們之後鍵盤就會敲的超快的。

有的時候,滿意的使用者也會寫一些加油打氣的訊息給我們 ,然後我們的社群管理者就會把它們印出來 ,貼在牆上讓大家看到。那種可以研發讓人們喜愛的產品,使得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重心,比如說:得以計畫特殊的節慶、用來佈置自己的家、讓他們得以分享和去探索真正在乎的事情,是很值得的!

Q5:那當妳壓力大的時候怎麼舒壓呢?

我嘗試每天運動或是做瑜珈,雖然有時候忙起來根本就不太可能,哈哈。我大概會盡量一週運動三到五次。

我很常閱讀,不管是在我 Kindle 下載的書籍或是網路上的好文章。我喜歡讀跟距離我真實生活很遙遠的故事和題材,這樣一來我可以將自己浸入不同的模式然後和繼續用不同的觀點看世界。我也十分喜歡去咖啡店。那種既不是家也不是辦公室的第三空間給我一種放鬆的感覺。

那邊有著陌生人,甚至朋友在談天說地或是工作著,我可以在那邊坐上幾個小時然後享用一杯拿鐵。

Q6:聊聊台灣吧?有哪些是妳非去不可的地方和非做不可的事情呢?

唱歌是一定要的。我以前會認真關注 MTV 的華語排行榜來瞭解國語歌曲的最新動態。雖然現在的我比較沒那麼認真注意華語歌壇,我還是很愛去唱像是周杰倫、王力宏、梁靜茹、曹格、蔡依林,甚至是經典歌手如張學友的歌。

除了 KTV 外,另外一個去台灣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品嘗那些美食。我一定會空出時間去鼎泰豐吃小籠湯包,夜市的小吃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如刨冰和雞蛋糕等點心。最後一定要提的就是台灣的熱帶水果,像是火龍果、荔枝、和芭樂,這些都是在美國很難找到的!

(編按:Tracy 很認真的打出歌手、小籠包和這些水果的中文,可見她為了華語歌曲和美食用的心)


照片來源:Tracy Chou

Q7:女性後端工程師十分少見,而科技公司往往會建議擅長溝通的女性工程師往管理職發展,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於科技業的女性有些預設的想法,而既定印象的確讓我稍感困擾。像是人們會因為我比較外向、喜歡社交、擅於溝通,能夠規劃產品…… 這些讓人們覺得我具有產品經理的特質,就假設我應該成為產品經理。其實這些特質也使我成為一個更棒的工程師。而我做工程師也做的非常快樂!

我並不喜歡因為外在壓力,即便是友善或是好意的壓力,改變我的生涯規劃。並不是說我不欣賞這些非技術性質職位的工作內容,只是我不喜歡成為刻板印象下的一員。

Q8:當職場生涯中有其他選擇出現時,妳會怎麼面對呢?

我試著以「能讓我學習最多」的角度去想。順著這個出發點去想就是和很棒的人一起工作,另外是打造我真的在乎的產品,並且替產品增加使用者。這些對我而言,才是有意義的。

我對不同的機會都抱著開放的心態,但是對於那些不好回頭的機會——比如說轉換到非技術性的職位,我就會特別謹慎去選擇。


照片來源:Tracy Chou

後記

25 歲的怡君依然保存著些許青澀靦腆的氣質。和她聊天時,我不禁想起最近廣受討論的 《安靜,就是力量》 一書。回想 25 歲時,我的生涯規劃, 恐怕沒有眼前這位說起話來輕輕柔柔的女孩子來得清楚、篤定。

很多人總說,台灣跟美國的教育體制和大環境不同,同樣是人才卻沒有相同的機運。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某種程度上,這也不是我們能掌握的。與其受到環境掌控,不如轉換角度思考,在能掌握的範圍之內,你的人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自己的決定。能清楚地、主觀地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是最重要的。接著,再客觀地評估每樣選擇的結果,刪除多餘的選項,專注在自己的目標。

依 Tracy 的故事來看,從史丹福畢業又到過許多大公司實習,其實當時有滿山遍野的機會讓她選擇,但是她經過沈思後卻選擇了當時發展還混沌不明、拼命燒錢卻不紅的 Pinterest。

我們常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好機緣,卻忽略了那值得我們學習的態度和思考。在這位有著甜美笑容的女孩身上,我看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這篇專訪和大家彼此鼓勵,有朝一日,我們每個人也都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對 Tracy 還有什麼想要說的話,或是想更瞭解 Pinterest ,歡迎跟我們連絡。


  1. Quora 是由 Facebook 前技術長 Adam D’Angelo 所創辦的問答社群網站,宗旨是成為一個不斷改進、而且是由使用者們創造、編輯並整理的問與答大全。在最近的募資(B series),Quora 被估值在四億美元左右。Tracy 是在團隊最初始還只有四個人的時候便加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