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搶搭行動直播熱潮,6 招做好品牌內容行銷!”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搶搭行動直播熱潮,6 招做好品牌內容行銷!

Posted: 25 Feb 2016 03:20 AM PST

Facebook Live Video

上個月底 Facebook 宣布 Live 直播視訊功能開放美國一般 iOS 用戶使用後;Live 功能終於在上週,正式開放給台灣等全球 24 個國家的 iOS 用戶

Facebook Live 直播視訊的最長時間為 30 分鐘,其使用步驟簡單,只要點選「更新近況」(「在想些什麼?」),選擇「Live Video」鈕。接著寫一段簡單的描述,並且選擇你想要直播的對象,便可以開始直播。

這項功能和 Mentions 的 Live 直播非常類似,但有一些重要差異。包括一般用戶的直播功能,可以選擇特定的分享對象,如僅限「朋友」、「密友」等,但是公眾人物的 Mentions 只能直播給所有大眾。另一個差異是,當一般大眾(非公眾人物)使用 Live 直播時,直播者可以知道哪些朋友正上線觀看你的直播影片。

雖然在 Live 之前,已有 Meerkat 和 Periscope、17 直播等網路直播服務平台,但在 Facebook Live 的功能推出後,挾著日益愈發受到重視的影音行銷趨勢,直播有可能很快就會成為行銷人重要的行銷工具。

美國數位行銷代理商 Single Grain 特別整理出幾個品牌如何善用直播視訊的方式,包括:

幕後花絮:

人們總是對於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充滿好奇,舉凡產品是如何製成的、品牌事前的準備工作是怎麼做的等,都能透過視訊直播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Q&A 和對談:

就像 Reddit 上有問必答的形式,透過 Q&A 和面對面對談的有問必答,將能讓品牌在用戶心中留下好的印象。

In 30 minutes, both Catelynn and Tyler will be doing a Q&A here! Leave your questions in the comments below!

Teen Mom 貼上了 2016年2月18日

▲ 此為專門研究社群網路意見領袖與粉絲如何進行溝通的 BumeBox 團隊作品。他們去年在 Facebook 上曾為 MTV 真人實境秀 Teen Mom 第二季中的明星 Kailyn Lowry 設計問答活動。從技術上來看,這也許算不上是真正的串流應用,畢竟影片最終還是透過上傳的方式才出現在平台上,但從 Kailyn Lowry 得在限時 30 分鐘內的活動中,針對網友們的逐一提問即時回應,其活動設計的操作核心與真正透過 Live 直播視訊進行問答的活動,實則相去不遠。

新品發表或 demo 秀:

如同 Apple 每回發表新品一般,品牌也可以透過直播視訊創造專屬的新品發表會,藉此博得眾人矚目。

▲ GE 去年七月在 Periscope 直播了一段透過無人機從高空飛行時所拍攝的畫面。

品牌官方訊息發布:

一旦品牌有任何新的更動或改變,透過視訊直播的方式公布,不也是另一種即時又便利的方式?

品牌發言人見證:

網路上的評論不論正面或反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而善用視訊直播,呈現出消費者對品牌最真實的反應和讚揚,將會是品牌最好的見證。

事件:

類似視訊直播的平台,早就成為許多 YouTube 實況主和藝術家早就在運用的舞台,品牌不妨學習他們,在舉辦各式行銷活動或事件時,開啟 Live 直播視訊,輕鬆散布傳遞自家的品牌訊息。

逛街!

林俊傑 JJ Lin 貼上了 2015年11月19日

▲ 台灣藝人林俊傑在台北街頭陪街頭藝人唱《江南》。

面對直播視訊這樣的工具,社群媒體行銷分析公司 NeoReach 共同創辦人暨行銷長 Misha Talavera 認為,人類一直以來聯繫的最大障礙,無非就是受到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但如今當溝通的工具變得更加人性化,人與人之間所傳遞的訊息也逐漸從最初的黑白文字橫跨到圖像和影音,而這對總是致力於打破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藩籬,並進一步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品牌來說,自然是行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我是怎麼靠自學成為工程師的:懂原理比應用更重要

Posted: 25 Feb 2016 01:40 AM PST

programmer(Photo Credit: Tirza van Dijk

原文為《How I Became a Programmer. And When I Started Calling Myself One》,作者為 Auto-acc IT 專員 Kurt Rohlandt ,Inside 獲授權編譯。

好幾個月前我就開始想寫部落格了,就像其他人一樣,我迫不及待地希望能為世界貢獻,所以我申請了一個網域,安裝了最新版的 WordPress,然後開始跟 CSS 奮鬥,想把它改造成最適合我的風格。

等到我終於準備好,面對一張擋在我和世界間的空白頁面和閃爍的游標,卻什麼都想不到。我在腦袋裡按了 F5 重新整理,接著又狂按 Ctrl + F5 ,檢查了一遍腦袋的連線,沒有問題,但還是什麼都沒出現。最後我按了 F12 開啟開發者工具,發現那裡也一片空白,只看到狀態代碼:HTTP 204 —— 無內容。

這並不是因為我懂得太少,或是我找不到有趣的例子,想要的話我也是可以信手捻來一些教學文的,我只是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我知道自己想寫一些問題的實際解法或不同觀點,同時給程式新手和老手看,但該討論什麼樣的問題呢?比較內建陣列函式和迴圈的的各項指標,看看該求效率還是易讀?簡介 MVC (Model-View-Controller)、寫 jQuery 外掛教學、列出常用的 SQL 指令,或是單純談論應用程式建構的心得文?想到這裡,我的腦袋就開始進入無限迴圈,所以我只好強制終止思考,把寫作這件事擱在一邊,回頭去處理手邊的程式碼。直到兩個月前,Medium 這個平台吸引了我的注意,才決定要從這裡開始寫作。

sad frown(Photo Credit: hobvias sudoneighm)

騙子症候群:我根本沒有資格當工程師

然後我看到了 Jeff Smith 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認識並解決騙子症候群」(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Impostor Syndrome),那篇文章提到,維基百科對騙子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的定義是:

騙子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狀態,當事人通常無法將自身的成就內化。

Jeff 對此的解釋則是:

簡單來說,在某領域優秀又成功的人,有時會認為自己配不上這份工作,或任何正面的成就和獎勵。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不值一提,同時持續擔心自己無能勝任工作,雖然現實狀況根本相反。

剎那間我發現自己好像有騙子症候群,這些症狀非常眼熟。我之前從來沒聽過騙子症候群,說得更精確一點,我根本不知道除了我和辦公室角落那個超級內向的女生以外,世界上還有其他人也有這種感受。

到了這裡,先容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在目前的公司已經待了一年,你可以稱我是領導、資深,或者主任工程師,我前一份工作做了四年,在更早之前,出於熱情和不想自己處理麻煩事的懶惰,我自學了程式。幸運的是,也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困擾,很多使用者踴躍訂閱我寫的程式,讓我得到投資並成立了一家公司。

經過幾年,我在一個專業的小圈子裡面成了德高望重的成員,裡面的人都在自己的領域有相當的專業和權威,我透過這個圈子也經手了許多工作,其中很多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也會互相幫忙解決問題或交換意見,很多新手工程師異常地尊敬我的程式碼,這讓我有點不習慣,畢竟我才剛開始有自己是專業工程師的自覺,我也不習慣從學生變成老師。這一切都提醒著我,不久之前自己還什麼都不懂。

我通常幾分鐘之內就能解決漏洞,我可以一眼看出哪裡需要修改,有時候我寫出來的解既簡單又優雅,讓我可以佩服自己好幾天。我知道自己很聰明,朋友也常在酒過三巡後開始瘋狂誇獎我:

他是天才,他的程式都是自學的!你應該看看他寫的東西。

我通常會回答:

我可能滿聰明的,但不是天才,我只不過是編寫前人發明的語言,他們才是天才,我只是照著使用說明走而已。

這全都是我的真心話,我並不是開拓了一片未知的土地,我只是跟著地圖走,你覺得我聰明,可能是因為這份地圖是用函數寫的,看起來很難懂,但它終究是一份地圖,我看著這份地圖,知道何時該抄近路、何時該橫越河流,讓這趟旅程更快、品質更好,但我還是遠遠比不上發現公園的那個人。我連寫了一段還不錯的程式都不敢居功,把功勞都歸給了設計這套語言的人。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就算這套語言有著完美的邏輯設計,但一台超跑還是需要厲害的車手才能發揮潛力。也許是因為我自學,不清楚我的能力到了哪裡,也許是因為騙子症候群,也許我覺得不正規的自學,感覺像是作弊一樣。但透過這份自白,我認為相當適合作為一系列工程師心得的起點,了解從何處開始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工程師。

你可能有注意到,我盡量避免使用「開發者」這個詞,因為我個人覺得這個詞太模糊了,常常產生誤解。另外,很多文章都在探討有資訊工程學位和自學的工程師孰優孰劣,但我並不打算在這裡談論這個話題,因為對我而言,程式之美便是你永遠無法習得全部的知識,我們生存的世界、使用的工具和準則都經常在變動演進。而我認為這可能就是騙子症候群的成因之一。

最終你得抉擇,究竟是想要樣樣通樣樣鬆,把寫程式當作當作興趣,在工作上頂多就是能幫你管專案或開規格;或者是你想要專精某樣領域,時時更新該領域的最新應用,直到你專精的領域被淘汰,最後工作內容只剩下維護舊程式碼。

gun on the ground(Photo Credit: Jens Lelie)

框架泡沫扼殺了工程師幼苗

所以(軟體)工程師到底是什麼?工程師的定義當然就是:

寫程式的人。

但會煮飯不一定就是主廚,寫了這篇文也不會讓我變作家。一開始你就像「薛丁格的工程師」,在成為工程師之前,你是也不是工程師。

我覺得現在整個程式界正處於一種「框架泡沫」(Framework Bubble)中,許多的資源和精力都聚焦在開源和頂尖的框架上,而專精一項程式語言的使用及討論就成了沒人關注的大盲點。幸好我自學程式的年代,框架還沒有如此氾濫,我也不會看到這樣的敘述:

Ruby 是新一代的 PHP。如果你想玩玩可以用 Python,但想要認真一點你最好在 Heroku 或 AWS 用 Node.js ,NPM 適合快速開發,用 socket.io 從 Mongodb 建立 REST API  然後最好用含 Material Design 模板的 Angular app ,不要忘了把它推送到 Git 還要用上 Gulp ,否則這就是糟糕的程式,會讓你的使用者痛不欲生,而且你還會因為玷污了神聖的程式開發,遭到流放。

如果我當時看到前 5 篇搜尋結果都是這樣的內容,我大概就會早早放棄,當個無業遊民或是躺在沙發上尋找心靈啟發。

先別急著攻擊我,其實我很愛框架,因為它們可以讓小程式也能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功能,不用重複 debug 和從頭架構,也不用檢查一堆基本問題。框架幫我們省去大把時間和成本,降低架設網站和應用程式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將自己的產品分享給世界,達到最有效率的成長和創新。框架也能讓初至中級的工程師開發出實用、架構嚴謹又整齊的程式,你才不會在假日接到求救電話,說新手工程師把你先前建的穩定架構破壞殆盡。

雖然降低門檻大概是框架最大的優點,卻也是最大的缺點,我覺得它會扼殺工程師的幼苗。我認為在沒有全盤了解以前,就不該使用那個框架,你應該要有能力重寫或至少重製這個框架,或者擴充、改造,甚至最重要的是 debug。框架和程式庫對正在學寫程式的人來說可能非常危險,因為你會把他們和基礎程式語言搞混。jQuery 便是常見的例子,我見過無數的人學會 jQuery 就以為自己懂 JavaScript,我自己偶爾也會把 jQuery 和 Vanilla JavaScript 弄混,都是因為我在熟悉 JavaScript 前先接觸了 jQuery。

我花了好幾年改掉這個毛病,因為我在學程式語言的語法前,先學了框架的語法,更因為我習慣了 jQuery 的功能,像是 DOM 的操作和動畫之類,而且丟臉的是,我以前也會大言不慚地說「有了 jQuery,誰還需要 JavaScript 啊?」

那個時候我應該要專心研究語法、設計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物件是 JavaScript 的靈魂。我應該要學習製作物件原型,去充實重點觀念,像是「用物件導向的語言寫程式,不代表你就是用物件導向的方法寫程式,」等等。結果我都浪費時間在把按鈕弄得一團亂,做一些累贅的隱藏、滑動、彈出、旋轉動畫,把網頁搞得很花俏卻一點也不實用。

cards(Photo Credit: Joe Loong)

我的工程師之路始於一套會員卡系統

我一直都對電腦很在行,8 歲的時候我就已經是 Windows 的進階使用者了,我也知道自己有一天一定會開始寫程式,不過命運的捉弄讓我很晚才開始寫程式,當時我甚至有好幾年過著沒有電腦的生活,而且那時候南非這裡網路不普及,沒多少人聽過 Google,而我至今還沒在圖書館和書店看過像樣的程式相關書籍。

2008 年的時候我終於有動力和機會學程式了,當時我在一家超市當經理,那間超市在本地算大,不過也只比得上美國 Walmart 或 Target 商店的一個攤位而已。當時店內有 18 個櫃台,而我是最年輕的經理,所以麻煩事自然都落到我身上。為了一項老年人優待方案,結帳時我得用一隻鑰匙打開鍵盤,登入電腦,經過一堆複雜又不人性的操作,才能順利使用這項折扣,熟練之後我只要 30 秒就能完成以上流程。

我們店附近有 3 間養老院,所以很多老人會光顧,而我時常得在折扣櫃檯和收銀櫃台間跑上跑下。當時我壓力很大,每天工作的內容就是在樓下結帳、陪熟客長輩逛超市,期間又要不斷衝到樓上兌換折扣,我覺得自己要不是年紀輕輕就提早退休,不然就是哪天在店裡崩潰,還被拍下來上傳 YouTube。

然後我就想到了,應該要在店裡安裝一台自動折扣機,我們發優惠卡給這些退休老人,他們只要輕輕感應一下,就能自動折扣。於是我馬上 Google 了「如何寫程式」,一個禮拜後就做出了基本的程式,3 個月後店裡就成功誕生了一套老人優待系統。優待卡的消息流傳得很快,店裡的生意變得很好,年長的客人多到我們得另外買三台輪椅,讓他們行動不便或逛得太累的時候可以用。不久之後我又加入了一般會員卡功能,並將這套系統發展成了南非最早的賣場會員卡系統之一。

到這個階段,不會寫程式的人會將我視為程式達人,但儘管我確實可以寫出一套程式,卻還稱不上工程師。我的系統簡陋又粗糙,是我從網上一知半解地參考了許多語法段落拼湊而成的。我基本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也不知道背後的原理,我選擇不去質疑背後的問題,就像那句俗話一樣:「如果它沒壞,就不要修它。」

css(Photo Credit: Sai Kiran Anagani)

當寫程式變成正職:邊做邊建立觀念

沒過多久我就找到了投資人,接著當上了工程師的職位,但我竟然不是去做一些 Visual Basic 相關應用,而是被派去做網頁。我的概念作品之後雖然還是經過別人修改,但也意外發現我拙劣的 HTML 和所見即所得軟體的功力,和駐站的 ASP Classic 工程師比起來不算太差。當時 Google 真的救了我一命,兩週內我就熟悉了 HTML 和 CSS,再過了兩週我已經會了基本的 JavaScript,開始接觸 jQuery ,而且學會了 CSS box method。

一年後我已經會了 SQL、ASP Classic (VB Script)而且可以做出有管理員登入介面的,還不錯的網站。我開始用閒暇時間寫自己想要的程式、做一些教學,我開始用 canvas 做一些小遊戲,然後終於能夠不靠 Google 寫出程式或網站的 80% 。大約從此刻開始,我認為自己總算是一個工程師了,不是因為我的技術有多強,我那時連中等程度都沒有,而是因為我某種程度上可以了解(物件導向)編寫的概念和潛力。

別誤會了,我不是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大師,我當時幾乎不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我就是在沒聽過「設計模式」的狀況下,做了一堆類似的東西。我會在腦袋裡面有個概念,可以擬定程式該怎麼寫,而不用真正打出一堆指令,然後再東拼西湊讓它可以勉強運作。我不只會宣告陣列,我還知道陣列是什麼、可以拿來幹嘛、要用什麼方法、這些方法有什麼效果。一旦你透過像這樣的方式理解背後的觀念,學新的程式語言就容易了 100 倍,因為你知道你該做些什麼,也知道你可以用它來做什麼。

搞定這些,剩下的就是一些語言習慣、輸入、輸出和語法了。這代表你能超越這套程式語言,不再受限,你可以建構穩定的應用程式,還有優秀的整體邏輯和設計,這些都是你在語言語法裡面找不到,而要透過一些訣竅、追求完美的心態,或者花時間獲得經驗才能學到的。這些就是我所認為,凌駕於語言或框架之上的技能,也是真正的工程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下個新聞入口戰場!Google「Instant Articles」今日正式上線

Posted: 25 Feb 2016 12:43 AM PST

UnknownPhoto Credit: Google News Lab

在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Apple News 等 「新興新聞入口」夾殺下, Google 今天發佈了自己的「Instant Articles」,包括 iOS 或 Android 在內,現在使用者可以在行動版的搜索結果中看到新聞文章了。

這項技術是利用 Google AMP(Accelerated Mobile Page,行動加速網頁)技術,徹底優化行動網頁的表現所獲得的成果。相比於普通網頁,AMP 所加載網頁速度還要快上 4 倍,並能減少 10 倍的加載數據。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搜尋新聞時,AMP 將會把結果顯示在 Top Stories中,並在卡片清楚標示支援 AMP 的綠色閃電標誌。

taa

▲藉由 Google Instant Articles 顯示的新聞卡片,Photo Credit: Google News Lab

目前,已經有 70 多家媒體支援 Google AMP 的新聞顯示結果,包括紐約時報、BBC、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甚至日本的朝日新聞等等。

googlein▲多達 70 幾間媒體支援首波 Google Instant Articles,Photo Credit: Google News Lab

由於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Apple News 等即時新聞入口,已明顯對 Google 的核心廣告業務構成了威脅,Google 的 Instant Articles 可謂勢在必行,通過巨大流量與優化的呈現方式,來鞏固新聞類文章帶來的廣告業務優勢。

此外最近 Google AMP 優化也同樣支援所有使用 WordPress 架設的網站,由於現在世界上約有 25% 的網站以 WordPress 平台運作,儼然為全球最大的架站平台之一。針對 WordPress 的優化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矽谷資訊業生活——美其名為工程師,一樣需夾縫中求生

Posted: 24 Feb 2016 08:56 PM PST

students-593323_960_720Photo Credit: StartupStockPhotos

原文刊登於批踢踢實業坊,作者 Angra,曾就讀元智機械並有英業達之四年工作經驗,結束後赴日打工旅遊。目前正在美國矽谷資訊業工作,透過文章分享包括自己在內,矽谷就業四年來看到飄蕩在台美之間工作者的觀察,Inside 獲授權刊登。

關於薪水,在我剛來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個換算法。在客觀條件相同狀況下(租屋狀況,撫養人數及年齡等...)。在這邊的年薪大概等於台灣的月薪可以過的品質。單說如果在這邊年薪 10 萬鎂,大概等於台灣月薪 10 萬台幣,年薪就是 120 萬左右。但是由於這兩三年來房租跟物價都起漲的情況下,我個人不付責任的把這值下修到 100 萬。

細節不談,個人認為這個算法整個大方向是沒錯的。如果單純只是被動輒幾百萬的數字迷惑,拿到薪資單時的實際薪資跟繳完帳單之後那點戶頭餘額會讓你瞬間清醒許多,所謂看得到吃不到就是這種感覺。

接下來是薪水的發展。個人覺得在這邊拿年薪 10 萬的難度相當於台灣的年薪百萬,只要進對產業念對科系就不是問題!尤其現在軟體正熱,年薪 10 萬是很簡單的。但是在台灣要年薪 200 萬以上呢,基本上就是個檻了!在這邊 20 萬鎂大概也就是那個檻!以上條件不單指工程師,畢竟在矽谷這邊資遣經歷跟老兵算彈孔一樣,沒人保證可以一種職業到底。

半年前曾經看到洛杉磯有在徵 FBI,記得起薪大概年薪 6~7 萬好像。以上單純從錢的方面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

剛來美國的第二年,一個常常陪我抽菸散步的前輩 W 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帶著老婆跟兩個不到三歲的女兒。W 當完兵後來美國,常春藤碩士,拿到了公民買了房。像我們這些剛過來的,盼著的不就是這些簡單安定的條件嗎?全家搬回去這件事情讓我完全不能理解。

「我爸媽年紀大了,而且我跟 A 一樣,我們都覺得對美國沒有留戀了!」 W 吐了口菸之後淡淡的說。

A 是我在這邊第一年時進來公司並坐在我旁邊的空位,四十多歲的大前輩了。我對他第一印象就是覺得這人怎麼整天愁眉苦臉。除了每天下午,台灣正好早上六七點的時候,他會直接開視訊跟準備要去學校的兒子聊天,那是唯一看得見他笑容的時候。這麼多單身出差來這的人,我只看過他這麼密切又勤快的跟遠方孩子互動的。也許是因為四十多歲時才得了這麼個寶貝兒子吧!本著敦親睦鄰的原則,有空就找他抽菸閒聊,週末一起煮個火鍋。才知道原來他之前在美國待了 20 年了,雙碩士,離開前最後一個工作在我的公司。後來在台灣找了間外商後就全家搬回去當高薪主管了。

「會不會覺得人生有時候選擇太多反而痛苦!?」 看了他愁眉苦臉兩個月後我忍不住開口問。

剛開始被我劈頭一問的時候,他神情先是驚訝,卻又馬上轉為輕鬆地苦笑著說 :「對啊,你看我在台灣過得多開心,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下班或週末找朋友喝喝小酒也行,如果不是因為我兒子身體過敏很嚴重,我老婆又考慮到小孩教育,不然我也不想回來……」

這讓我想起剛到美國的第一次返台,我隔了一年多才回去。那天傍晚兄弟們幫我在錢櫃接風,一如過去我們整天吃喝玩樂的日子。大夥一陣無聊的鬥嘴,讓我笑得不能自己,眼淚直流。我才驚覺在美國的日子雖然過得新鮮自在,但能讓我這樣痛快大笑的日子,一次也沒有……

再一個月後,A 就閃電離職又回到台灣原來的公司去了。離開那天我還關心的問了他小孩的狀況。「噢,沒事了,我老婆帶他暑假去學游泳,游個幾次身體就變好了……回台灣再一起吃個飯吧!」有別於三個月來的愁眉苦臉,A 開心的笑著把筆電關上,準備出門搭晚上的飛機回台……

「其實我知道我走了以後你應該會難過一陣子。」W 在熄了煙起身回公司的時候突然拋下這句話。「你少臭美了。」我非常不以為然的回了他。

「也沒啦,只是每當我身邊有人要回去的時候,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十多年來我就只是個抽社交煙的人,一天三四根,放假就不會抽,所以這也算是好事吧。他們兩個回去後,我煙也就慢慢戒掉了。像他們這樣在美國待了又回去的,大約兩三成左右。其中八成的原因都是放不下台灣的家人。留下來的,除了少數真心喜歡美國的,其他都是為了小孩教育。每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堅持。

==============================================

某天中午老闆要帶剛來美國出差的同事出去吃飯,就順便把我一起叫上。老闆也是出國念書後就在美國留下來,五十多歲人。

「老闆你最近放假都在幹嘛!?」我一邊開車一邊跟老闆閒聊。「沒啊,就陪我兒子去游泳比賽跟陪他念書啊!」「念書?這邊美國念書不是很輕鬆嗎?」這的確是我以前在台灣聽說的。「哪有!! 我們以前只要一次就解決(聯考),現在這邊,唉,有的沒的搞一堆,最好還有獎牌……」老闆有點無奈的說著。

「哇靠,人家不都說美國大學以前都是用來玩的嗎?」

「哪有,我兒子現在每天讀書弄到兩三點,我也不知道,反正我還要等他到大學畢業再說……」

公司還有許多像老闆一樣年紀,曾經見證過矽谷真正瘋狂的年代。許多人的學校都是那種從前小時候覺得高不可攀的,沒見到時以為腦袋會比一般人大兩倍的。「騙肖耶,你以前念東大?」這是當我聽到一個平常做事散散卻很好喇賽的老前輩提到自己過去時,所發出的驚呼。「黑啊,我那時候是全台灣幾個公費留學的勒!」他說這句話時的神情比起平常一起工作時都還要認真。

還有一些在外面聚會上遇到,一流名校畢業後進到所謂的一流大公司,跟我差不多年齡的華人。談起工作除了感嘆加班到很晚以外,其餘就是最近的房價漲了,哪個學區比較好,小孩最近去哪裡給保母帶……聽到這些總讓我感到混亂,聊小孩,聊房價,聊台灣政治,聊八卦……這一切跟在台灣似乎沒有不同

差別只是目標換成更好的地段,更好的車子,更貴的學費,跟更高的貸款。不管是長春藤還是洋博士,這些菁英在這媒體口中極度美化,日思夜想著如何改變世界的矽谷裡。卻改變不了自己的世界。

=========================================

「你以為現在那些十幾二十萬的叫高嗎? 我以前在的那間 D 公司那才叫瘋狂!」C 從台灣來這邊出差三個月,就坐在已經離職的 A 的空位上。C 曾經在台灣的 D 公司做了好多年,因此也曾經在美國的總部待上一陣子,經歷過 2000 年那段電腦產業火熱,不管台灣還美國人人都股票拿到手軟的年代。

「那時候的公司聖誕節 party 的時候,老闆手上就會拿著一把保時捷的鑰匙,開玩笑的問說這是誰的啊?然後銀幕上就秀出業績最好的部門,全部每人一台保時捷。所以美國總部停車場幾乎都是保時捷!普通工程師一年 bonus 隨便都五六十萬鎂,一堆高管做幾年,三十幾歲就退休了!」 聽著 C 口沫橫飛的說著,我腦海中浮現出電影華爾街之狼那一幕鈔票在辦公室飛舞的畫面。

「那你現在還來這上班幹嘛,嫌退休日子太無聊喔?」我半開玩笑的回他。

「沒有,之前我太太得了癌症,打一針健保沒給付要十六萬,到她過世前總共一年多下來,我把房子賣掉到現在還有負債……」

今年農曆年前,同樣住在灣區的表哥約我吃飯。其實除了阿嬤頭七那天的匆匆一瞥,嚴格說起來這算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見到他。只有他的父母,姑姑跟姑丈,因為每年返鄉掃墓住他們家的關係算還有點感情。但十多年前也來美國跟孩子一起定居後就沒什麼機會見面。古早人孩子生的多,上一輩隔的比較遠的關係,表哥的歲數其實跟我老闆差不多。台大電機畢業後來美國念書之後就定居下來, 一個女兒還在念高中,一個女兒已經從柏克萊畢業了。

「哇,你住在 mission 區,那邊不是學區超好的,難怪女兒念柏克萊!」「因為學區好,相對也累,尤其這邊很多很拼的大陸人跟印度人,非常競爭!大家下課後又去補習。而且因為她念的是商科,薪水其實不好,在個公司當科技顧問,薪水頂多五六萬!」

「不過像你這樣成功的人士,也才買得起這麼好的房子,尤其我聽同事說起 2000 年那時候,錢不當錢在拿……」

「沒有沒有,我想你誤會了,我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好,我的房子還有好多年的貸款要付。而且你說的 2000 年的確那時候是很誇張,隨便出去吃個飯都會拿到隔壁桌的 offer,但領的那些應該是 bonus 對吧?當時沒有人想過泡沫會來的這麼快!所以大家的股票都沒有賣出去過。」

「原來如此,那你有想過以後要回台灣嗎?」

「我不知道,我這年紀說退休還太早,也許以後會! 但我也不知道。像我爸媽一開始是我媽想回台灣,而我爸想待美國。過幾年後反而是我媽想待美國,我爸卻想回台灣,一直到我爸過世……」

「噢,關於姑丈的事情,我聽我爸說了,我很遺憾!」幾個月前老爸打給我:「兒子啊,我找到你姑姑了!她現在回台灣住了,不回美國去啦!啊你姑丈已經過世了啦!」 退休後無聊在家的老爸,終於被他發現了點新鮮事。「是喔,在美國過世?」 我順著他的話回問。「對啊,因為你姑丈已經八十幾了嘛!有一天就突然說人有點不太舒服。但是他們說在美國一般看診都只能預約,不能直接走進去。就打電話跟醫院約了三天後看診。結果沒想到第二天半夜突然變嚴重,一送急診住院之後隔一天晚上就過世了。聽說是肺炎好像!」

「大家都說假如當初是在台灣,也許你姑丈就不會死了……」 一陣沉默後,老爸後補上了這句。

「謝哥哥,不好意思讓你破費了!」我在離別的店門口向他鞠躬道謝。「不會,有空再聯絡,新年快樂啊!」哥哥親切的笑著。我目送著哥哥離去,走到他那台看得出車齡超過十年以上的 Toyota。我想以了以前台灣公司的老闆,一模一樣的身影,一個衣食無虞但卻被現實追著跑的身影。

即使美其名叫矽谷工程師,一樣在夾縫中生存著。

===================================

如果直接看完上面三個故事,很可能又會讓人以為又是一篇強調台灣其沒那麼差,美國沒那麼好,出外人奮鬥的血淚心酸之類的文章。但不是這樣的,因為如果讓我重新再選,我還是會選擇來這邊走一遭。我只是將我經歷的,幾個有關教育,醫療,薪水這些台灣人比較能理解的故事,這些已經變成我人生一部分的故事寫下來……

會來美國完全是個意外。普通私立大學延畢,進了一間叫得出名字的系統廠被狠操了四年。在某個忙到凌晨四點半跟剛上班的老美客戶通信的夜晚,人生頓悟去了日本流浪一年。回來才被現在的公司問說要不要到美國看看。所以從我的案例來看,能來美國只是運氣加上緣份罷了。第一次被女友甩掉的時候領悟了緣份。剛退伍在被好幾間公司打槍打到開始自我懷疑的時候,反而卻得到了一間條件最好,名氣又大的公司的 offer 的時候,也領悟了緣份。

每當問到美國,我們往往可以提出許多優點,教育好,制度好,環境更好,就像張幼儀跟陸小曼一樣,張幼儀好得簡直像菩薩下凡。問題什麼東西才是你想要的好,甚至這些所謂的好,會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往往才是真正決定生活的一切。只是身處在命運的洪流之中,沒人保證自己能真正抓到什麼,然後可能又失去什麼……

曾經拿一篇有關矽谷高薪留人材的文章給我在這邊待了 20 年的中國好友,北京大學畢業,英美雙碩士。他剛來的矽谷工作的頭兩年也是十幾二十萬鎂的賺,是他人生曾經賺過最多錢的日子。第三年公司突然怎麼的瞬間就垮了,但這一點都不稀奇。矽谷這邊多的是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公司,瞬間消失。

「你別問我啊,我也想知道到底怎樣才拿到那種薪水!」那傢伙的北京腔聽起來總是特別激動。「你住那麼久應該聽過有誰拿過吧!」我不死心的追問。「有,我以前同事的姊夫什麼的好像在 Google,具體數字不知道,聽說賺得賊多…」 他搖頭晃腦的繼續回他的信。

我不會說台灣那些報章雜誌中的,勇者冒險跟成功都是虛構杜撰的。但那些故事在有著七百萬人,腹地從台北到新竹的矽谷。可能充其量只佔了百分之一。而我們的故事,是其餘的那百分之九十九。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從「訂便當」開始的網路造山運動——專訪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

Posted: 24 Feb 2016 08:40 PM PST

12079877_10153935298243610_4033264022421932941_o

那時的網路還是小土丘,做了一些事就是造山運動。

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這麼描述 20 年前的網路,仍像未知的宇宙,簡單的一小步就足以在後來形成巨大效應。

那時還是數據機撥接的年代,如同新生兒的嗚咽卻將敲碎世界藩籬,許多新興公司前進學校招生,勾勒「www 改變世界」的大好前景瀰漫在西岸校園,吸引許多已然預見未來的菁英學子奮不顧身解開網路的謎底。微軟因應網路崛起重新定義產品,Yahoo 剛從基金會晉級商業公司,Google 兩年後在加州另外一座車庫破繭而出。

剛自史丹佛大學機械所畢業、正準備飛到東岸進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實現建築心願,蔣顯斌卻被學長拉到朋友家裡,在熱烈氣氛盈滿整座屋子中,孵育更無遠弗屆的夢——他們即將成為運用網路改變華人視野的第一代,成為「造山運動」的一員。

現在坐擁 6 億註冊使用者的新浪網前身,真的始自一件「小事」。我們專訪蔣顯斌,請他帶我們回顧那段歲月。

從便當到新聞

那年各自等待入學或求職的空檔,三人團隊抱著玩票心態探索網路的可能性。他們鎖定大企業無暇顧及的台灣人市場,採取最直接而實際的方式:發問卷、找問題,發現令異國學子最痛的是,吃不到家鄉味。

找了校園附近由台灣移民開設的中式餐館「戰略合作」,蔣顯斌徒手敲出訂購網頁,每天四菜一飯,供學生訂餐,下午列印訂單傳真給餐館,金流、物流服務付之闕如,就由老闆娘傍晚親自提著大量便當到校「貨到付款」;而現在非常普遍的 email 認證,是因為太多學生訂餐後卻放鴿子才設計的機制。

原始粗糙卻富有實驗精神的訂餐網站,本來生意蒸蒸日上準備擴大規模,卻在一個月後因矽谷掏金熱導致房租飆漲 40%、老闆娘遷居而結束。蔣顯斌笑說,「如果繼續做下去,搞不好從此我們一路就變成全世界最大的餐點 O2O 公司了。」

訂便當這件民生「小事」,20 年來卻幾乎沒人做得好。不過這次的經驗,已足以揭開新浪征服華人世界的序曲。

本來只是「玩玩看嘛」的他們,對網路的魔力上了癮,決定再接再厲,一樣以電子郵件調查,但擴大到北美台灣與中國同學會。排除「吃」,大家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即時收到家鄉新聞,畢竟當年報紙、電視仍是最主要的資訊傳遞媒介,但送到海外時都已成過期舊聞了,即使連上網路,中文也都會變亂碼。

他們立即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三人兵分兩路,學長窩在實驗室編寫將中文圖形化的程式,蔣顯斌則返回台灣與主要媒體洽談內容合作。那時媒體高層對網路幾乎一無所知,即便出版系統也都還是「剪刀漿糊」土法煉鋼的做法,他還得用「僑民服務」的理由說服中央社讓他們把新聞摘要放到網路上。

為了配合美國東西岸橫跨四個時區,他說,「每天早上 4:30 起床接收新聞,再半手動發佈新聞」,成天浸泡在工作中但甘之如飴,不到一週就成為北美地區最大的華人新聞網站,而後陸續增加交友、職缺媒合等功能,並拓展到電子商務,與新東陽合作販售月餅、牛肉乾等等,讓留學生朝思暮想的家鄉零食。

只是,隨著規模急速擴大,如同許多學生就著學網創業意外成功,他們擺在實驗室的伺服器也因流量暴增被老師拔掉插頭⋯⋯

這是一個「不再只能玩玩」的訊號,尤其是三個創辦人分別向自己所有一等親「義務型天使」借錢借過一輪後,真正的硬仗才正式開打。

斷後路、找資金,硬仗開打

很幸運的,旅居矽谷多年的宏碁共同創辦人邰中和,爽快答應借出 3 萬美金,伺服器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做為創業前輩,他不五時就打電話給這三個小伙子確認他們安然無恙,甚至苦口婆心,「你們三個年輕人本來都有大好前途,不要因為我的一點點支持,誤了你們自己的未來。」

然而,從剛開始矇懞懂懂,只不過經過幾個月的嘗試,他們已經了然於胸:網路就是未來。

實現未來需要燒錢,嚴肅、認真、背負責任的錢。憑著在台灣找合作對象的經驗累積了人脈,蔣顯斌自願返台尋求資金協助,但他開了個條件:「所有人都要斷掉後路,不可以留安全網」。

三人有志一同,分別放棄哈佛入學許可、從史丹佛休學、辭掉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與似錦前程告別,踏上冒險之路。蔣顯斌隻身返台,籌募了 50 萬美金,華淵順利擴編。

隔年,年紀輕輕的他們勇於拓荒,制度化後卻在管理上出現瓶頸。邰中和引薦了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擔綱起 CEO 的領導職位,很快為華淵帶來廣告收益。同時也在他任內執行華淵與中國四通利方的合併,1998 年 11 月,新浪網正式成立。有了充沛資源、滿手現金,三人朝著龐大的華人市場前進。

從一個「玩玩」的訂便當網站開始,到一度成為最受數十億華人最愛的入口網站。投身網路 13 年,蔣顯斌在不同領域中衝鋒陷陣,從雕刻網站原始碼、談判商務合作、讀懂合約,到產品設計、整合兩家公司文化,當過全球產品副總裁,也在台灣、中國分別擔任區域總經理的大任。

他所遭遇過最艱鉅的挑戰,莫過於 2000 年新浪才剛歡慶上市,卻旋即遭受網路泡沫破裂衝擊,股價自 40 美金在飛快驟跌至 1.6 美金。歷經裁員、縮編、重新追求獲利,他形容,為了應對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投資人在上市前餵完胡蘿蔔、上市後掏出鞭子抽打,那些年就像疾駛在快車道上,然而即使公司本身穩定成長、卻仍只能眼睜睜看著股市受全球拖累。他們只能更加拚命,壯士斷腕般日以繼夜燒肝,在最短時間暴發最多收入。

2002 年,重心拉到北京,蔣顯斌被賦予新浪無線總經理的大任,乘上手機簡訊爆炸性成長的大浪,從一季總營收 700 萬美金、行動僅佔 30 萬,2004 年暴增到單季營收 5000 萬美金,其中 3000 萬來自行動貢獻,飆漲 10 倍,佔總營收 6 成,新浪終於起死回生。

但也就在靠著行動市場復甦的這一年,蔣顯斌當跑車加速開的身體終於不堪負荷,身心俱疲,大病一場。

〉〉(下篇)蔣顯斌:華人像個忙著發育的青少年,只能收割、無法掌握世界秩序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蔣顯斌:華人像個忙著發育的青少年,只能收割、無法掌握世界秩序

Posted: 24 Feb 2016 08:39 PM PST

tpiphoto credit: bryan...

〉〉(上篇)從「訂便當」開始的網路造山運動——專訪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

強迫暫停急速運轉的人生,在這段靜養的時間,反倒喚醒了蔣顯斌沉寂的藝術夢,「我對科技與商業以外的熱情開始發作了。」

也許正因曾經真的奮不顧身,退下戰場成為旁觀者時,蔣顯斌反倒開始反省商業本質,身為當局者時對市場機制模糊的困惑也在此刻變得清晰。特別是在看了探討公司起源與變化的加拿大紀錄片 Corperation 之後,啟迪了他的下一個遠大夢想。

03、04年大家開始討論可持續化的問題,公司經營到一定程度會有有很大的力量,但也會侵蝕社會、耗費社會成本去幫公司買單,把公司成本轉嫁給消費成本。

在那氣氛裡,對我開始會萌想出追求不同東西的念頭,一旦起來就很難忽略。當時在快車道上很難去思考的,身體狀況讓我可以靠邊重新思考,算是老天給了一個機會,這是一個契機。

rider不老騎士即為 CNEX 贊助的紀錄片

2007 年,CNEX 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誕生,立志 10 年間拍攝 100 部紀錄片。愛好各種電影類型的蔣顯斌,認為紀錄片既有藝術價值,也有深厚的知識含量,是拓寬視野的最好媒介。而忙著追逐金錢的華人社會,最缺乏的就是觀照自省的胸襟:

成熟的民主工業國家會有自我觀察的能耐,華人像是 teenager(青少年)忙著發育,沒有時間自我觀察,反而是歐美、日本媒體都在注意華人長成什麼樣子。

過去百年來工業革命後,華人一直落在後頭,我們是受益者,不是貢獻者。因為你不是貢獻者,所以世界秩序是別人在掌控的,你是下游、你在收割、你在受益,但你也很很難對上游有任何影響。

從就讀機械系時學生照本宣科背公式而不追究根源,到如今網路創業一樣有相同的毛病,甚至整個社會盲目崇拜遠方的一切,總是只能捧著西方流傳過來的經驗作為金科玉律。

如詹宏志所言,蔣顯斌以紀錄片作為「動員思考」的方法。紀錄片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他希望能夠十年、十年接續不斷,把時間跨度拉長,承先啟後,以宏觀的角度追溯過去、預見未來。

問及「如果要為台灣網路創業圈拍攝一部紀錄片,會採取什麼視角?」蔣顯斌給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他說,他會找台灣 72 歲的創業者與 27 歲的創業者,追本溯源,抽絲剝繭出創業的世代差異。

為何 72歲可以做到全世界的 business,他是抓住了什麼、克服了什麼?站在台灣這個地方,他憑什麼?72歲的人當時也 27 歲過,是當時社會真空給了他機會嗎?現在的 27歲是因為沒了真空,只能排隊呢?還是很多人會覺得說,你們太不知福惜福,眼高手低,總覺得社會欠你們。也許這裡面都有原因,你(老一輩)給了他很多,但給他的東西真的是成為征服全球的必要條件嗎?

72 歲與 27 歲差了兩代,中間隔的正是 20 年前打下一片江山的蔣顯斌這一輩。他又會怎麼對照自己與年輕創業者?他不諱言,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是幸運的」,可以輕易看到網路全貌,機會俯拾即是,新浪網從新聞發佈系統到搜尋,「一翻轉就是地動山搖」。行動又是一次「造山運動」,但現在網路科技浪潮全面來襲,無所不在,反倒「要從一個小門攻頂,才能一覽眾山小」。

雖然近年把重心移往紀錄片事業,蔣顯斌仍舊非常關心台灣創業圈。他深知這一代本土創業者兩難困境,「台灣先天性原罪就是市場規模問題,但市場規模要生出一個台灣冠軍,有時都要五年十年,同樣一個 Business Model 外面都已經 Game Over了,要跨出去都已經沒機會了」。

經過十年斷層,近幾年又有好些新興創業者崛起,也有少數台灣團隊如活動通、What's The Number、PicCollage 勇闖海外。說起話來瀰漫綿長的時間感,蔣顯斌的這段談話聽來別有深意:創業不僅維艱,而且肩負作為下一世代榜樣的責任。

這批人如果能夠成功,會 inspire 更多人,這是梯隊問題。

創業者未來十年的狀態「to be defined」,過個兩三年會有第一波成績單,可能就會成為未來十年樣貌的縮影。

近年跟不及網路浪潮,失落情緒漫漶台灣,大多數時候,只能低頭接受來自國外的餵養。蔣顯斌認為未來十年起碼會再歷經一次天翻地覆的改變,不變的是,科技將是最重要的主角,虛擬實境或人工智慧都有機會,當下一次「造山運動」興起,我們能夠把握機遇嗎?

tech driven(科技導向)的人比較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是在下層只能配合。為什麼要鼓勵全民 coding?因為如果你是在下層一無所知的話,你沒有參與的可能性,甚至沒有任何話語權、沒有理解。你要從理解開始,這是全民新的通識。

未來十年中幾個造山運動還會重新洗牌,做為每個有心創業的人、有心想讓自己變成不一樣的學習模式,這都是機會。

20 年前一次「life opportunity」的意外觸發,扭轉蔣顯斌的人生,「創業是比較浪漫的 drive,跳下懸崖、身上沒有翅膀」,歷經各種新鮮、興奮、焦炙、徬徨與難關,從新浪最高峰急流勇退,現在他要繼續用鏡頭刻畫這一代時空背景已很不同、創業情緒卻相差無幾的「造山」軌跡,就像看著進化版的自己,而這兩代創業者,都努力著要讓台灣,不再只是坐享其成的收割者。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