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逛完街忘了車在哪?資策會祭千萬求虛實整合消費新解”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逛完街忘了車在哪?資策會祭千萬求虛實整合消費新解

Posted: 23 Feb 2016 03:20 AM PST

iot commerce
由經濟部商業司指導,資策會今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智慧聯網商區活動,望透過各種網路解決方案,優化消費體驗,提升產業熱度。現場展出多家合作廠商,也希望今年有更多廠商加入合作專案,預計於 3 月開放報名,合作期間約從 4 月至 11 月,通過審核的業者將可獲得 1000 萬台幣輔導款。

economic ministry▲經濟部商業司李鎂司長

「智慧聯網商區整合示範推動計畫」為針對生活中食、妝、行、購、樂等領域的消費行為,提出優良的商務解決方案,合作對象分為「實證」及「加值」兩大類。實證類為創新的聯網方案,必須要有可行的穩定獲利模式,提供範圍以具體區域或商圈為主,最重要的成果評量指標為營收。

加值型則利用既有的方案為基礎,加以提升優化,不論是更好的金流、物流或資訊、服務都可以報名,目標主打大範圍,跨國服務更可能加分,將以聯網物件數量、人數、體驗等面向來評量。

xBeacon

Beacon 成室內商場寵兒

這次展出的合作廠商都以結合地點偵測的導購、推播優惠及互動廣告應用為主,應用場景更是令人料想不到,從店家、展場、大螢幕廣告甚至是停車場都有。

相信典子提供了 xBeacon 技術及方便完整的服務接口,和食我卡、士林卡、101 等對象合作。銷售店家需配合安裝 Beacon 機台,透過藍牙訊號,消費者手機中的 app 便會推播相應的優惠訊息,也可以用訊號強度判斷消費者的距離、停留時間等資訊,目前在全台各地共有約 500 家合作商家裝有 xBeacon。xBeacon 曾於母親節推出互動影片活動,在接近螢幕時,播放使用者預錄的母親節影片,將地點偵測結合互動式活動作為宣傳。

雲鼎科技則主要是提供美麗華商場 app 的音頻配對,只要發射人耳聽不到的音頻,經由消費者手機麥克風接受音訊,搭配使用者提供的 Facebook 資訊便可精準推播個人化廣告。

car parking▲現場模擬智慧停車場的 POS 機台

忘記停在哪?智慧停車場幫你找愛車

常忘記車停在哪嗎?大日開發將旗下所屬停車場變得更智慧,透過攝影機及影像辨識系統,獲取車牌及車輛位置資訊,消費者只要輸入車牌,就會透過 Beacon 感應消費者所在地,並提供停車場內的路線導航,幫助你找到愛車。

除了找到車子停放地,由於旗下停車場多位於信義、天母等商圈,大日開發也提供導購服務,與商家合作,讓消費者停好車後就能立刻得知周邊商家所在地,目前合作商家約有 400 間。並推播相關優惠訊息至消費者的手機中。未來還預計和紅陽科技合作定位及金流技術,讓消費者在手機即可結清停車費,不必再取票投幣。

RTB▲三商電腦的 RTB 廣告螢幕

實體電視牆也能即時競價

實時競價廣告(RTB)在數位廣告非常常見,而三商電腦則推出了「實時競價影音廣告」,將它應用於使體的商場廣告螢幕。目前在光華商場及大八德商圈其他商家安裝廣告螢幕及攝影機,搜集並分析人流、注視及停留時間以及性別等資訊,提供商家個人化的廣告投放平台,且加入競標機制,商家可以參考人潮資訊,出價競標廣告版及播放時間。另外也支援透過手機 app 和大螢幕互動,舉辦抽獎等行銷活動。

資策會表示,參與聯網商區專案的廠商須提供 API 供專案小組做數據評量,專案小組也會回饋使用者分析、系統問題等相關資訊,報名細節將於 3 月公布於智慧聯網商區整合示範網站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關於台灣 Maker 運動這幾年發展的看法

Posted: 23 Feb 2016 02:14 AM PST

mmare01Photo Credit: SparkFun Electronics

本文作者為 Openlab.Taipei 共同創辦人鄭鴻旗,原刊登於作者 Facebook《關於台灣 Maker 運動這幾年發展的看法》。Inside 獲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自身從藝術的養成背景切入科技領域,長期關注著科技、設計與藝術的結合與發展,期待這些跨領域的結合,能夠有更多有趣的創作計畫產生。在使用自由和開放原始碼軟、硬體後,對背後的精神、文化與哲學著迷,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 Openlab.Taipei 社群,並擔任志工投入 Floss + Art 的推廣,期望社群能夠持續茁壯並且形成自有的有機生態。

喜歡 Diy、Hack、Make、寫程式,透過親自動手做的方式完成創作,目前在工作之餘與社群成員一同經營位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 Hackerspace / Makerspace ,並且發起聚會活動交流,一起動手學習製作東西,希望在網路之外能夠有更多實體的交流。也因為常舉辦社群活動與動手做計畫,近年被他人稱為 Maker 。(完整履歷

如果看待台灣的 Maker 運動的發展,或許可以從 Make 雜誌在台灣發行以及 Maker Faire Taipei 開始舉辦來觀察,因為台灣的 Maker 議題加溫大約是從這時候開始。另外 Maker Faire Taipei 開始舉辦是在 2012 年,比對歐美的發展,台灣大約是慢了 6 年。

就如同 Make 雜誌創辦人 Dale Dougherty 所提到的,我們天生就是 maker ,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愛動手去做些東西解決問題,所以對於 Maker 所實踐計畫上的認知上是包含多樣與多元,這也是比較普遍的 Maker 定義,另外由台灣人賴佩芸、蔡牧民與楊育修透過集資平台取得資金拍攝的紀錄片 Maker《自造世代》中,就可以看到美國 Maker 運動中所呈現的多元樣貌,烹飪、木工、鐵工與縫紉等等都涵蓋在內。

但是在台灣媒體的報導上,是比較容易關注開放硬體、Arduino 、3D 印表機以及多軸飛行器等等,在加上大眾集資平台的效應,有些創新科技硬體的集資獲得不錯的成績,例如來自台灣的 3D 印表機計畫 Atom 與 Flux。也似乎這些因素的累積,透過媒體的報導,為台灣大眾描繪了 Maker 的既有印象,對一般民眾來說 Maker 是善於寫程式、焊接電子電路以及 3d 列印等等能力,並且能夠軟硬整合與喜愛動手做的人們,最好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將硬體計畫登上集資平台,順利獲得龐大的資金開啟創業。

如果就媒體報導所選擇的範圍的話,這些內容在 Maker 議題報導之前,其實已經在發生了,例如在數位藝術、數位建築與互動設計領域,都已經在運用這些新工具進行創作,或是程式與機器人相關教育也已經推廣許多年,而議題的出現是將這些事情整理起來與連結向大眾宣傳。除了這些內容之外,開始把報導觸角延伸,關注於在地的發展,也就是說 2013 年的 3D 列印相關報導後,開始轉向 Maker 空間介紹,這是因為有些 3D 印表機的出現是從這些空間開始以及創業,例如 Openlab.Taipei 應該是最早發起 3D 印表機聚會的社群,Fablab Taipei 空間所提供的數位工具,影響在此活動的成員研究與發展出上百台的自組 3D 印表機,所以 Openlab.Taipei、 Fablab Taipei、 Fablab Dynamic、 Fablab Tainan、 Fabcafe、 Makerbar 、Taipei Hackerspac 、未來產房這些空間與創辦人陸續被報導,並且歸納在 Makerspce 這分類之中。

媒體報導會為空間帶來一些知名度卻幫助不大,事實上這些 Maker 空間的經營都是不容易的,因為不如國外有強壯的車庫或是Diy 文化支持,對此有需求的人們還是少數,空間的維繫大多是要自掏腰包或是接案來支持,因為他們大都相信 Maker 運動會為台灣帶來正面的改變。雖然如此辛苦,這些空間在台灣 Maker 運動發展的前幾年貢獻許多,不僅是為社會大眾提供比較具體的 Maker 空間樣貌,也提供不同的社群活動交流來定下 Maker 文化的基礎。

除了 Openlab.Taipei 是在2009 年成立之外,而前面所提到的由民間所所成立的空間都是在 2013 這一年內。一直到 2014 年,民間還是持續有 Maker 空間成立,然而大多數的空間都集中在台北。但是到了2015 年的時候,由行政院的蔡玉玲政委推動 vMaker 計畫,與其他部會執行FAB TRUCK 巡台計畫推廣 3D 列印與數位製造,其實也是從推動 3D 列印政策調整為推動 Maker 。

在這同時也協助在大學、高中、國中或是職訓中心成立 Maker 空間,到目前為止,在學校內所成立的 Maker 空間是偏向 Fablab 系統的大約有15個左右,但是就 Fablab 的全球名單登錄,只有 Fablab Taipei、 Fablab Dynamic、 Fablab Tainan、 Fabcafe、 Makerbar 這五個,並且有國際上的交流與合作。會偏向 Fablab 的考量,是因為 Fablab 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計畫,主要目的是推廣數位製造,並且提供有系統的建置以及有自己完整的線上課程 Fab Academy ,而全世界有五百多個 Fablab ,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國際會交流,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11 次 ,第十二屆會是在中國深圳舉辦 。也就是說成立 Fablab 系統的空間,是為了數位製造教育推廣上,以及期待能夠有更多的國際交流,在這一年也與 Fablab Taipei、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舉辦了【FAN2】2015 第二屆 FabLab 亞洲年會,讓來自亞洲的 Fablab 成員交流經驗與合作 。

但是 Maker 空間的大量建置,雖然會為教育注入數位製造的學習機會,但也因此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對於 Maker 有刻板的印象,執行計畫的人為了建置空間,於是就開始偏好採購數位工具,所以這些空間最常見的工具就是俗稱數位製造三寶的雷射切割機、 3D 印表機與 CNC,最慘的是取得資源去執行計畫的人不懂也不願意去了解,或是望文生義來理解 Maker 空間的意義,導致有些空間也只有這三種數位製造工具,但是真正的 Maker 空間所提供不是限制在某些工具上,而是應該是多樣的,甚至是因應在此活動的成員所需而建置的工具與資源。

然而這些工具與空間大部分是放在學校之中,對於管理與使用上還是比較偏向保守與安全的考量上來運作,甚至以貴重的財產來看待,導致學生想要進入空間的使用上比較不容易,更何況是對外開放的連結也都難以實現,因為 Maker 空間另一個隱性優點是讓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產生更多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可能是經驗上的傳承、技術上的學習、跨領域的合作或是想法的啟發等等。所以 Maker 空間的核心是在人,在社群的互動上,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空間發展是由上而下去執行,先取得補助先整理空間,之後採購工具,對於內容、軟體的規劃與執行上非常的低,以至於空間熱鬧開幕剪綵完後就走向安靜的狀態。

為教育注入數位製造的學習,是為了課程導入新科技以及解決動手實作的不足,尤其後者最為重要,但是就目前執行的狀況來看,往往是花最多資源與時間在前者,或者說花錢買設備比較容易執行,並且傾向前者搞定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我們看待 Maker 的核心精神的話,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讓師生找回熱情、自學、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了解發展脈絡。更何況在我們教育系統中,本來就存在與 Maker 相關的課程,大致上與考試升學無關都是,比如說美術、音樂、生活科技等等,但是為了升學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這些都被邊緣化或是偷渡為其他以考試為主的課程,因此要推廣 Maker 教育的話,應該是要從課程正常化去解決根本上的所在,而不是捨近求遠,偏食想用新工具與新名詞來解決已經存在的動手實作不足的問題,這只會在產生新的問題。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看, Maker 運動本質上是一場社會運動,是在修正過度偏頗的主流價值觀,找回動手做的天性,並且培育共享共創的概念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除了這些空間的成立外,Maker 相關的民間活動也非常有活力,雖然從2012年開始的第零屆 Maker Faire Taipei 只有八攤參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活動是什麼,但是到了隔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後,突然有大量不同單位參展,內容上還是以3D 列印機相關作品比較多也最為搶眼,這年也是 3D 列印議題報導已經開始興盛。

2014 年後台灣的 Maker Faire 繼續成長,除了台北之外,在台南、台中、新竹、新北逐漸展開,或是類似的活動在高雄等地區舉辦,又或是與科學相關的公單位也會發起相關的活動,例如台北科教館所舉辦的科學玩意節。目前這些活動的發展雖然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問題等待時間累積來解決,例如內容重複性太高、與在地的社群的連結不足等等。

除了這些活動外,網路上的社群活動也一樣活絡,也可以說比這些現場活動還早,也因為台灣人對於 Facebook 的過度依賴,所以這些多元的社群活動痕跡比較容易在 Facebook 社團上看到,因此要是對那方面 Maker 計畫有興趣,下好關鍵字去搜尋,就可以找到相關主題的 社群。於是這些原本只有民間所舉辦的活動,逐漸有政府部門參與,民間與政府的能量慢慢匯聚,在今年會應該是很有趣的盛況,因為教育部投注更多的資源,與各部會、機構與民間單位連結,推動「自造 X 教育週」活動,至於成果會是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台灣要推動 Maker 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這樣的文化認同不是現今的社會主流價值,也沒有像國外強壯的車庫與 DIY 文化作為基礎來承接,所以真正參與在其中是少數,有更多的人們是因為由上而下與熱門議題而參與的,但也不是說後者不好,而是需要更多時間消化與內化持續,才能進入狀況。

另外有心參與的人們應該多看看歐美發展的相關資料,而不是只是看著中國的發展,畢竟 Maker 運動浪潮是從美國而起席捲全世界的,只看一個國家作為借鏡也是很奇怪的事情,並且對於新名詞、新工具也要有脈絡的了解,而不是過度的偏食照單全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態可以接納這些與調整。另外個人私心的推薦,對於 Maker 運動的相關政策、補助或是各種討論或許可以多看看 Facebook 上的靠北 Maker,或是鼓勵大家去投稿分享你所看到的台灣 Maker 現象觀察,因為一件事如果沒有更多人參與交流與討論,運動的持續力是不太可能長久,另外對於政府單位的政策也有賴大家的監督。Maker 運動應該可以為台灣這塊土地改變些什麼,不管是文化、教育、生產等等各方面,如果我們是有心玩真的話。

靠北Maker

https://www.facebook.com/KBMaker/?fref=ts

台灣 Maker 運動事件時間軸,線上共筆,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紀錄!

https://openlabtaipei.hackpad.com/-Maker--wgELOCi26P2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愛迪達情人節挺同志,搶抓年輕人的心!

Posted: 23 Feb 2016 01:57 AM PST

15886283369_8471d5ef09_bphoto credit:Kumar's Edit

上週在 Instagram 接連發生兩起受人矚目的品牌行銷事件,一件是知名運動品牌 Adidas 在情人節當天發佈的圖片,照片中的兩個女孩穿著一樣的運動鞋、面對面站著,其中一方還試圖掂起了腳尖索吻,圖片底下寫著披頭四歌曲 The End 中的一段歌詞「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愛(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該圖雖然引起許多恐同族群的暴走怒罵,但也獲得 290000 個讚數的支持、163000 個討論。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adidas(@adidas)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另一起則是美妝品牌 M.A.C,其 Instagram 帳號上經常分享當下最新唇色或 DIY 化妝教學文,但上週三一張黑種人模特兒的照片卻引發網友的謾罵。該圖僅是特寫出某位黑人模特兒抹上 M.A.C 旗下產品 Matte Royal 唇膏的嘴唇,結果意外引發網友們種族主義的論戰,有人直接在下方回嗆「Nigga lips」,更有甚者稱其魚的嘴唇,當然這些偏激的言論,也引來另一方支持者的回應。對此,M.A.C 的官方回應是,他們尊重所有年齡、種族和性別,他們不會容忍任何汙辱、詆毀他人的評論。

Royal romance at @ohnetitelny #AW16. #MACBackstage #NYFW M∙A∙C Cosmetics(@maccosmetics)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從上述案例可以發現,近幾年以往不隨意針對社會議題表態的品牌都逐漸變得不再保守,而與之相關的精彩案例更是隨手可得,但到底這樣的轉變意味著什麼?品牌又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不論是 Forbes 在 2015 年所做的調查,美國人的購買決策已不再僅僅是依賴品牌本身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更可能因為該企業對某些議題的立場而受到影響,其中又以 26 至 35 歲的消費族群為最。又或 Google 2014 年八月所做的消費者調查,有 47.4% 的千禧世代年輕人表示會因為在看過以支持婚姻平等、多元平等為主題的廣告後開始支持提倡該議題的品牌,僅 28.7% 表示不會為此受到影響,都再再顯示出,品牌對於現下的爭議性社會議題已無法再置之度外。

9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某些品牌早就強調公平貿易、慈善樂捐,像是 Toms 鞋不是早就表明了他們的社會議題立場「沒有人應該要赤腳行走。」進而推出買一捐一助貧童?但僅止於如此,可能是不夠的,因為這對某些道德消費者可能有用,但類似這種較不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相對來說也較難引起一般消費者的注意。更尤其,某些品牌雖有這樣的立場聲明,但實際上的作為不一定真的足以讓人信服。

當然,品牌表明立場,挺身支持所關心的社會議題,也不是那麼容易簡單,就如同上述案例所顯示的,既然你支持了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有人力挺,自然也就會有人吐槽,所以兩者之間的利益權衡,自然需要品牌下一番功夫進行評估選擇。

品牌推廣平台 Skyword 的建議是,在選擇支持任何社會議題或政治議題前,品牌須先思考的是,在販售產品和服務之外,你們真正賣的是什麼樣的品牌價值?品牌本身的角色定位(Brand identity)又是什麼?而這些價值又該如何轉化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畢竟也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這麼做,但若是該社會議題與品牌價值方向一致,那麼參與其中當然適合。

此外,品牌除了得須謹慎規劃把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作為內容行銷的題材,也要事先對屆時消費者負面的反應做好準備,必要時,更得想想如何才能以最低傷害並最有效的說明,捍衛自身立場。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支付寶暗中偷拍錄音上傳?Android 版爆發竊取隱私疑雲!

Posted: 23 Feb 2016 01:30 AM PST

Alipay logo is seen at a train station in ShanghaiPhoto Credit: 路透社

曾因 12306 中國鐵路洩密事件聲名大噪,甚至因此上過 CCTV 的 typcn 昨天爆料,支付寶 Android 版會每隔一定時間,就會自動在後台啓動拍照功能並錄音,再上傳至伺服器;不僅如此,就連通訊錄、通話記錄,附近基地站和 WiFi 等資訊也會一併上傳。

20160223_135250_246

▲typcn 昨天在 Twitter 上公開表示支付寶 Android 版會自動擷取使用者資訊

這起爆料訊息一出,立刻在中國問答網站「知乎」上迅速流傳,其中有許多網友紛紛拿出各種跡象,試圖證明支付寶確實存在洩漏問題。

例如就有網友在回文中使用手電筒功能測試,發現開啓手機手電筒功能之後,再開啓支付寶,將會在沒有使用任何其他功能的狀況下,手電筒會自動熄滅;但開啟其他程式時,手電筒卻不會發生自動熄滅的情形。甚至從權限監控日誌來看,每隔一段時間支付寶就會自動發起一輪權限請求。

qrc▲有網友使用手電筒功能推斷,開啓支付寶會自動開啟相機

不僅如此,typcn 還公開一個支付寶 APK 檔案,指稱在本版本中於登入時,手機就會發出相機的喀擦照相聲,這是由於支付寶在該版本中忘記在偷拍時關掉聲音。還有網友回文,曾看到在過去一個舊版本中支付寶會出現自動開啟閃光燈拍照的行為。

為此,支付寶今天透過官方微博駁斥該爆料,公開解釋會請求相機、錄音等權限是由於掃描 QR Code、發送好友語音時需要用到,申請相機權限也不等同於實際開啟相機功能,並在未來版本中優化其體驗避免誤解。

a74422c940f5815

▲支付寶的公開駁斥聲稱

該知乎原連結請點此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燒錢亦有撇步:新創公司該用什麼速度燒錢才健康?

Posted: 22 Feb 2016 08:31 PM PST

FoIKT61MZzyWIrtTAvhfANyF0TZS

原文來自於:BOTHID.ES《So What is The Right Level of Burn Rate for a Startup These Days?》,作者為 Mark Suster,由 TECH2IPO 編譯,INSIDE 授權轉載。

最近有許多關於創業公司估值下降的討論,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創業公司想要融資將要花上比以往更長的時間。有 91% 受訪的 VC 都認為創業公司的估值最多會下降 30%,還有 77% 的受訪 VC 認為如今比過去要花更長時間才能拿到投資。

針對當前形勢創業者與風投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新創公司在早期融資中應該小心謹慎、開源節流,以免燒錢太快過早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燒錢速度保持在多少才最合適?如果有任何人能給你提供一個具體的數字,我都會表示懷疑,因為在這一個問題上從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要依據公司的具體情況而定。在本文中我將為你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至於具體速率為多少,還要由你依據下面這些影響因素而決定:

公司現階段一般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拿到投資?

在越是早期的融資輪中,新創公司需要的投資就越少,同時公司為了盡快爭取到投資,其做出估值決策所用時間也越短。換句話說,想要在你的公司估值為 600 萬美元時拿到 200 萬美元,將要比你的公司在估值 2000 萬美元時進行融資要容易且快速得多。

處在發展早期階段的公司面對更多的融資渠道選擇,但是投資者評估新創公司估值所參考的資訊卻相當少(基本上只能依靠新創團隊和產品來進行判斷),因此投資者做出錯誤估值決定的風險也會隨之減少,沒有人會在不掌握資訊的情況下就給你一個天價估值。當你進行更大一輪融資的時候,隨之而來的「盡職調查」也會變多,其中包括了客戶訪談,分析財務指標,有效用戶留存分析,評估公司市場競爭地位以及瞭解團隊管理能力。

我通常建議創業者為一輪融資留出 4 個半月的時間,並且確保自己公司的資金至少可供支持半年。雖然近年來有不少新創企業在 2-3 個月甚至更短時間里完成了融資,但是對於早期新創公司來說做好充分準備都是沒錯的。

我的建議是小心謹慎,盡早準備,在你需要資金之前就提前瞭解投資人情況,研究出哪些投資人對於你的公司來說才是最合適的。始終謹記融資永遠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在每年「融資季」兩三個月裡才做的事情。有些人總是認為爭取融資的過程會「擾亂公司核心業務」,這種觀點從根本上就沒有理解公司經營業務的精髓:公司營運不僅包括了發佈產品、銷售與客戶服務、市場行銷、人力招聘與財務工作,最重要的是你得確保有足夠的錢去支撐這些工作。

換句話說,為公司籌措資金是 CEO(或者 CFO)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無論你是為其花費 5% 的工作時間還是 20% 的工作時間,都得明白籌資這項工作是全年無休的,哪怕它只是靜靜地在後台運行。

Uber 能變成一家強有力的創業公司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開發了好用的軟體,營運策略得當,抓住合適的時機進行恰如其分的創新,還因為他們懂得不斷地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來拓展業務,讓自己競爭對手的日子更加難過。

你現有的投資者承受能力如何?

公司的燒錢速率與現有投資人有直接關係。我強烈建議你與自己的投資人開誠布公地談一談,瞭解他們心中可承受的燒錢速率是否足以支撐你的公司業務發展。令人驚訝的是,少有創業者會想到與自己的投資人交流這方面的意見。

事實上,我認識的絕大多數創業者從來不會主動詢問投資人這方面問題,可能是因為直接詢問這種問題並不太禮貌。不過還有其他更有禮貌的詢問方式,即便你的投資人可能並不會直接回答你的問題,我們也能從其他途徑解讀投資人心中想法。

如果你擁有一位具有強烈投資意願的投資人,願意在創業者的艱難時刻為其提供支持,對於較高的燒錢速率也能容忍,那麼你就能更加大膽地花錢。

如果你的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天使投資人,或者你感覺自己的投資人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意願,或者是他們手中所持有的資本已經不多,那麼你也許只能慢慢地花錢了。

還記得過去幾年中非常流行的股權式群眾募資嗎?這種融資方式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們似乎總是能給出更高的價格與更有利的條款。但是我建議你要三思,如果選擇這種方式的融資一定要在自己的燒錢速度上面更加小心謹慎。因為很可能你的公司將面臨以下 3 種問題:

1、 投資人有不少,卻沒有誰願意為你的公司負責。 你將會面臨另一種版本的公共悲劇,人們在面對可共享資源的時候,誰也不會覺得自己有義務助其發展壯大。反之,如果你的公司擁有一個強有力的獨立投資人,他就得為你的公司負起責任,在你們兩者間形成了一種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2、 由於每個投資人出資都不多,他們所佔有的股權份額也不足以讓其形成動力 。如果每家公司只為你出資 50 萬美元,他們也就不會太在乎你的公司發展好壞,因為你的公司不值得他們費心費力,反正所佔的股權只有那麼一點。

3、 你的公司將面臨「搭便車問題」。如果在你的 5 個投資人中有 3 個願意繼續出錢投資,而其中 2 個不願意(他們就是搭便車者),通常這 3 個有意願的投資人也會興趣缺缺,因為誰也不願意白白便宜那些搭便車者。這種對於下一輪投資的互相推諉會傷害公司發展,這正是創始人想要盡量避免的局面。如果在 5 個投資人中只有一個想要追投,那麼很有可能他就直接作罷了。

FjDMtjhlepQjBxYPEtXyTNNHxO7l

你現有的投資者採用何種投資策略?

我強烈建議創業者去瞭解投資者所採用的投資策略。就以我自己所在的風投基金舉例,你會更加瞭解風投基金的基本運作方式。

在 Upfront Ventures 中有 90% 的投資是針對種子輪或者 A 輪融資的新創公司(其中三分之二為 A 輪融資),剩下的 10% 則投資於 B 輪融資公司。作為主要投資 A 輪融資公司的風投,我們手中擁有 3 億美元的基金,平均每一筆投資為 350 萬美元。我們的資金池中有 50% 用於新投資,還會儲備約 50% 的資金用於追投那些帶來了良好收益的創業公司。

如果一家創業公司成績斐然,我們會嘗試投入更多資金;如果這家公司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成熟,那我們就會慎重地考慮是否要為其投入更多。不過即便是那些成長較為緩慢的創業公司,只要他們能夠向我們展示出強烈的創新訊號,或者我們相信該公司依然在致力於公司業務能力的長期發展,又或是他們能夠慎重地花錢,通常這些公司至少也會得到我們給出的第二張支票。

針對那些表現最好的投資對象,通常我們會希望在該公司的整個融資中投入 1000 萬到 1500 萬美元。 因此如果我們已經向你的公司投入了 300-400 萬美元,那麼你將很有機會獲得之後的持續投資,因為在相對的基礎上我們會更加青睞那些曾經投資過的公司。即便是在經濟大勢欠佳時候,在我們的戰略計劃中也能為你撥出 100-200 萬美元助你對抗那些不可預見的情況。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已經為你的公司投入了 1000 萬美元,你的公司沒有其他投資人,且每個月要燒掉 80 萬美元(這意味著你的公司一年運作需要超過 1000 萬美元作為支撐,或者是在 18 個月中就需要 1500 萬美元的融資),那我們對於你的資金支撐也只能到此為止,因為以我們風投基金的規模來說,不可能在一家公司上面投入 2500 萬美元。即便我們十分喜愛你的公司,繼續支持你的事業也是強人所難,很可能將我們拖入困境。

綜上所述,你應該對於現有投資人對於公司的投資能力有清晰的認識。

你是否具備獲得融資的有力途徑?

審視公司現有投資人其實是評估自己融資能力的一種方式,如果公司已經獲得過風投的青睞,就意味著你掌握了一定的融資渠道。現在你要做的就是評估自己是否能爭取到新的投資人,或者是現有投資人是否願意幫助你度過難關。

是否具備融資能力是決定公司能否順利融資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你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有一幫做風投的朋友,又或是曾經擔任過 Facebook、Salesforce.com、Palantir 或者 Uber 的高層,那麼很顯然你就是那種擁有極強融資渠道的人。

不過很多創業者都不具備這種條件,如果你的公司僅僅獲得過天使投資,或者是從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風投處獲得種子輪融資,那麼你的融資能力確實是弱了一些。

Fu6AYAIM21ievUuMHJDR0toe-Yjc

你的公司風險偏好如何?

在不知道你的公司風險承受能力如何時,談論燒錢速率如同盲人摸象。很簡單,有些創業者更願意迎難而上,也願意承受失敗的後果。而另一部分的創業者則更為謹慎,由於擁有更多的公司股份(或者是將自己的錢與家人的錢投入創業),他們更加難以面對失敗的結果。

無論何時有人向我咨詢創業意見,我都會先問下列幾個問題:

1、你已經為公司投入了多少時間?

2、你個人或者你的家庭、朋友為你的公司投入了多少資金?這筆投資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筆大錢嗎?

3、你是如何規避風險的?你是小心謹慎行事還是孤注一擲全力追求成功?

這些問題都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你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在做出決策之前先審視一番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總是沒錯的。

再強調一次,凡事無絕對。有一些創業公司可能會以大幅削減成本或解僱員工的方式成為打不死的蟑螂,又或者是創造出一些蠅頭小利,這樣他們現有的資金就足以燒上兩年。但是這種省錢的做法可能會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你可能會用較低的燒錢速率創造出一家從長期看來無所作為的公司,因為如果缺乏資金支持,你的公司就很難持續創新或者是培養出一個市場領導者。對於有些創業者(以及投資人)來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對於另一些一心追求成功的創業者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同樣的道理,也許你認為省吃儉用不算什麼,但是你的團隊卻不願意待在這種斤斤計較的公司裡,你削減成本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人心流失。簡單地說,如果你準備公司上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麼首先要確認自己的團隊認可這一決定。

小富即安對於某些團隊來說是正確的選擇,可是對於另一些團隊來說就不一定了,到底作何選擇只有你們自己心知肚明。燒錢的時候要想好自己的融資能力如何,風險承受能力幾何。

你的公司上一輪估值是否合理?

在確定公司估值的時候首先要看上一輪融資時的公司估值是否合理。如果你在公司估值 4000 萬美元的時候拿到了 1000 萬美元融資,然而公司創造收入的能力有限,又或是你的投資人表達出對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憂慮,因為他們懷疑是否還有外部投資者願意在你現有的業績基礎上繼續投資,那這時候就要小心控制燒錢的速度了。

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有 4 種解決方案:

1、確保現有投資人能夠繼續為你投錢,這樣即便是沒有外部投資者也無所謂

2、減緩燒錢的速率,直到你的公司實際價值能夠與估值相匹配

3、主動下調公司估值,在市場普遍認為你的公司估值趨於合理的時候,外部投資人就可以繼續投資你的公司

4、繼續努力,讓市場認識到你所擁有的創新價值無限,即便你的公司估值高於市場承受能力也是情有可原

你的公司股權結構是否複雜?

很少有創業者能夠意識到複雜的股權結構也會帶來麻煩。我要再次重申,最好是與你的 VC 坦誠地聊一聊,或者至少是找到一個最值得信任的投資人談談。

假設你的公司在估值 600 萬美元的時候拿到了 2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然後在估值 2000 萬美元的時候得到了 5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在估值 8000 萬美元的時候又拿到了 20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這時候如果你準備就此打住融資的步伐,那麼就會遭遇股權結構所帶來的紛爭,讓我好好給你解釋一番:

出了 2000 萬美元的投資人可能會認為你的公司最多也不會超過 3 億美元估值(他們投資你是指望著能夠賺到三倍以上)。因此如果他們心態良好,可能會選擇拿回自己的 2000 萬美元,如果投資人心態失衡則會指使你的公司去冒更大的風險以爭取更多資金,以便於他們更容易地賣掉你的公司,而不去管你到底能從中收穫什麼。即便你的公司最終僅僅賣出了 2000 萬美元,這種投資人也會想著「反正我有優先清算權,我就要拿回自己的錢」。

早期投資人的心態又大不一樣,他們可能仍然持有你公司 15% 的股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回報(畢竟你的公司在一年前還不值多少錢)。但是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持續地為你投資,因為他們專注於投資處於新創階段的公司,因此想要賺錢只能指望你的 B 輪融資投資者或者其他外部資金的加入。

早期投資人不希望你僅僅以 2000 萬美元的價格賣出公司,因為他們可能仍然相信你的公司具有升值潛力,同時也明白自己不能從這筆買賣中得到多少回報(你的個人回報也會十分微薄)。

這時候你就處於一個經典的股權結構壓力之中,你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後期投資者已經不準備在繼續支持公司了。

解決方案:首先你要爭取到種子輪與 A 輪投資者的支持,他們或許可以幫助你說服 B 輪投資者做出更合理的抉擇。這些人還會促使你削減成本,建議你進行股權結構調整以達成妥協,不過也許最終他們會發現你的 B 輪投資人是不會妥協的。但是至少在經過這一番討價還價之後,你會先明白自己的處境,再去決定以何種速率燒錢。

請注意我說了這麼一大篇並不涉及到對於種子輪、A 輪或者是 B 輪(甚至是 C 輪以及更多輪)投資人的價值判斷,我只想讓你明白投資人的意見並不總是保持一致,而大多數的創業者根本就不理解投資人心中各自打著的小算盤。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聲援蘋果!Mark Zuckerberg:開後門非正確做法

Posted: 22 Feb 2016 05:55 PM PST

Mark Zuckerberg, founder of Facebook, delivers a keynote speech during the Mobile World Congress in BarcelonaPhoto Credit: 路透社

隨著蘋果槓上 FBI 在美國社會逐漸發酵,許多科技公司也紛紛對這次事件公開表態,而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也在 MWC 大會上公開他對蘋果表示「同情」的看法。

他表示 Facebook 是站在「同情蘋果」的立場觀看本起事件,並說明:「我不認為,為加密資料開後門會是提升安全的有效或正確做法。」

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說明「他相信加密技術」,並且認為替政府設立後門,也不會是一個正確的監控或經濟政策。

但在抨擊 FBI 的作為同時,他也不忘補充 Facebook 將會協助政府打擊恐怖主義的立場,將會加強審核有關恐怖主義或 ISIS 的內容避免出現在 Facebook 的頁面上。

不過美國社會的聲音也不是只有一面倒支持蘋果。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 Donald Trump(川普)稍早就公開呼籲大眾抵制蘋果直到願意妥協配合 FBI 合作。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