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要成為前端工程師!給 JavaScript 新手的建議與學習資源整理”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要成為前端工程師!給 JavaScript 新手的建議與學習資源整理

Posted: 19 Feb 2016 01:40 AM PST

coding on a compuer(Photo Credit: Negative Space)

原文刊登於 The Will Will Web,作者粉絲專頁為 Will 保哥的技術交流中心,Inside 獲授權轉載。

作者黃保翕,現任多奇數位創意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連續 8 度當選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ASP.NET/IIS MVP)。早期專研 LAMP 相關技術,自 2005 年起轉向 Microsoft .NET Platform 開發技術,熟悉各式 Web 開發技術、網站效能調校、SQL Server、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網路系統整合。曾擔任 Visual Studio 2010 上市發表會講師、MSDN 講座講師、TechDays Taiwan 2010/2011/2012 講師、TechEd China 2011 講師,出版著作有 ASP.NET MVC 2 開發實戰、Windows Phone 開發實戰、ASP.NET MVC 4 開發實戰等書籍。

今年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跟我們接洽企業內訓的事,想請我幫他們培訓前端工程師,但你知道一個好的前端工程師絕對不是兩三個月可以養成的,需要多年的努力與磨練才會有點成績。

而這幾年可謂前端正夯,有為數不少的人開始大規模的往前端開發移動,而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請問 JavaScript 要怎麼學?」或「請問 JavaScript 該怎樣入門?」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對於一門程式技術來說,「會寫」與「會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會寫 JavaScript 的人到處都是,但是會教的人就相對少很多了。

我這幾年教授 JavaScript 開發實戰課程已經超過 15 梯次,在將近 500 位學員裡面,我所看到的大部分學員都是對 JavaScript 不甚理解,普遍處於一種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的狀態。另一方面,我在公司內部也帶過不少工程師,總是有人會想學習 JavaScript 但不知道如何入門的情況,這讓我陷入深思,該如何幫助一個人學習 JavaScript 從入門到精通呢?本篇文章將說說我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建議。

author Huang▲本文作者黃保翕

渴望學習

先別說 JavaScript 如何從入門到精通,我們就先來談談我所看到的實務情況,我看到許多正積極前往前端工程發展的人,無不渴望學習、無不渴望進步,但學習路徑為何?沒人說得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學習速度與理解。當然,如果你願意投資自己,跑去各家教育訓練機構報名課程,讓專業講師教你逐步上手當然很棒,但並非所有人都有這個機會或意願做這件事,畢竟學費不便宜。大部分的 JavaScript 開發人員,其實都是靠著自己的熱情與興趣自主學習而成的。

一般來說,有人問我怎樣學習 JavaScript 的時候,我都會建議他們先買一本犀牛書回來看,但這本書有 1,096 頁啊!

這本書就算你買得回來,但真的有心看完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所看到的狀況是,大家第一時間先被這本書的厚度給嚇傻了,都把這本書當成「參考書」了,也就是反正先買回來擺著,等出問題再來翻翻看就好,反正程式邏輯不管甚麼語言都一樣啦,我只要寫得出來就好了,寫不出來就先找 Google 大神啊,不然就搜尋 Stack Overflow 看看有沒有類似的解答!真正悲劇的是,通常你都找的到解答

tired and sad(Photo Credit:  Marvin Lee)

悲劇的開始

各位看官,你看到這裡一定覺得有點怪,既然都找的到答案了,為什麼還算是個「悲劇」呢?

這牽扯到「大腦科學」的領域,人類大腦的結構極其複雜,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時候,很多時候無法處裡太多細節,甚至於有很多時候,大腦所接收到的資訊是有片段的、缺漏的,無論是過多的資訊或是過少的資訊,人腦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自動做出判斷。講簡單一點,各位聽過什麼是「腦補」嗎?就是「腦內補充」的意思,源自於動漫方面的用語,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知道這個詞彙,意指「在頭腦中對某些情節進行腦內補充,對漫畫中、小說中以及現實中自己希望而沒有發生的情節在腦內幻想」。

在程式設計的領域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就是因為某些概念難以思考,某些技術難以理解,所以我們才稱呼他「抽象」,也就是說,抽象的事物是無法思考的,當你的腦中對某種技術、程式語言或是框架擁有這種「抽象」的感覺,那麼就代表你不夠了解他,你還沒辦法融會貫通,也沒辦法舉一反三。相對的,人的大腦在學習一件事情時,當然會設法盡力理解,以求日後能夠舉一反三。

我認真的問你,當你從網路上看到一段程式碼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時,請問你的第一反應是甚麼? (1) 查書? (2) 繼續 Google? (3) 自行看程式碼腦補劇情? 請作答!

我把這三個選項一一拆解,告訴你為什麼很自然的會選擇 (3) 這個答案!

  1. 查書:你真的知道你的問題出現在書籍的哪一頁嗎?這本犀牛書有 1,096 頁啊,你連認真翻完他都有難度了,你會因為一個小問題從第一頁找到最後一頁嗎?別傻了!
  2. 繼續 Google:這是個很合理的選項,因為你想學得更深入,好,請問你要下什麼關鍵字進行搜尋?你連犀牛書裡面出現的專有名詞都沒看過了 (因為你沒讀完過),你能打出甚麼像樣的關鍵字?你能查到甚麼重要且完整的搜尋結果?有限!
  3. 自行看程式碼腦補劇情:是的,我們查到的程式碼看起來很簡單,每一行拆開我都看的懂阿,合在一起應該是這個意思吧!嗯,我覺得我理解了,就這樣吧,下次遇到相同問題再說!

認真的同學,想必這三個選項都會嘗試,但書上寫的跟你遇到的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你遇到的可能是複合式的觀念問題,例如 Closure + Hoisting 的問題;繼續 Google 到的內容好多喔 (而且都英文),看不完耶,先收藏好了,以後有空再看 (跟你買犀牛書卻不看完是一樣道理,你永遠不會打開你的網址書籤的);自行看程式碼腦補劇情,我自己理解出來的,跑出來結果也對,應該沒錯吧,反正就邏輯啊!

不好意思,以上劇情我假設的有點武斷,並非每個人都這樣想,但是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因為每個人都幹過這種事,因為自動腦補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只是你學到的觀念可能是錯的

busy working on computer(Photo Credit: Helloquence)

大家都好忙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斷尋找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因為大家都很忙,每天忙著開發程式,每天忙著救火,只要不忙的時候 (而且被發現),就會立刻被塞入一堆工作,工作都沒時間了,何時才有空學習啊!

大家都很清楚,從事軟體開發要從入門到精通沒有甚麼捷徑,就是要花時間練習、練習、再練習,寫 Code、寫 Code、多寫 Code,所以「做中學」是大家公認最可行的唯一解,無論被安排了什麼工作,反正不會就學,開發時間估長一點即可,如果時間內做不完,難道你咬我嗎?所以說啊,在「甲方」公司上班是幸福的,我曾經看過有公司因為是幸福企業,只要你有做不出來的理由,專案永遠可以無限期 Delay! ( 不要笑,這是真的 )

現在每間公司多多少少都需要仰賴 IT 系統的支持,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開發團隊,大多用來開發公司內部所需的系統,其實這個「做中學」方案,是個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很多時候你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目前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咦?好熟悉的一句話! )

在台灣,中小企業佔了 90% 以上,許多公司都是傳統產業,沒有良好的技術學習環境,所以能招募到高手的機會很低,再加上優秀的軟體人才極度缺乏,真正的高手大家都搶著要,所以不得已只能聘用有點經驗、又不太有經驗的開發人員,進到公司在落實「做中學」策略,讓大家慢慢進步,反正有做事就會進步,也會越來越熟,總有一天可以獨當一面。

learning(Photo Credit: Alan Levine)

做中學 ( Learning by Doing )

如果你問我的意見,我也會說「做中學」是唯一解,因為我也是這樣帶人的,我知道「做中學」不是最有效率的解法,但是確實唯一可行的解法!

哪裡沒效率?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會大量累積「錯誤的觀念」( 請記得人會自動腦補劇情 )。事實上,你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並不知道哪些觀念是對的,你工作的周遭不見得有人可以幫你點出正確的觀念,而大多只能幫你點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遇到一個問題,可以問到一種解法,重點在於你無法舉一反三,當你無法活用你所學習到的知識,你就無法累積更多的自信,無法累積自信,你就會一直處於一種一知半解的狀態。發現了嗎?這是一種老鼠賽跑的迴圈,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你一直傾向使用「已經會」的技術來解決問題,那麼你的學習領域就會受限,自然無法進步太多,在未來的世界裡,不可諱言的,進步太慢就是退步

所以一直以來,我的教學風格都很強調一點,那就是「建立觀念」比「寫 Code」還重要,網路上幾乎可以搜尋到任何你需要的程式碼,所以看完別人的程式碼還能夠寫出類似的應用才厲害,也就是能夠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如果你不寫 Code,學會再多的觀念,你也會漸漸忘記,到頭來等於沒學!

所以你問我「做中學」重不重要?我會說:超級重要!但是,在有觀念打底的情況下去「」,保證「」的更扎實,更有自信,也更加有趣,這是我從事軟體開發 20 多年的秘密,請大家不要告訴大家!

super confidence(Photo Credit: Chris & Karen Highland)

培養自信

如果你未來想成為一個專業的前端工程師,你要知道一件事,絕對不能因為剛學會 jQuery 就心滿意足,也不能因為學不會 Node.js 就失去了熱情。你要不斷肯定自己,你要知道從看不懂 jQuery 到能夠自己寫出正確的程式碼是一段很有成就感的事,這是你努力學習的成果。但如果你試圖跳級打怪,被對方秒殺也只是剛好而已。你需要時間成長,一步一步來,這也是「做中學」不可或缺的理由之一,因為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學會所有觀念與技能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都出來工作幾年了?還寫出這種程式碼?」請不要跟他做朋友,因為他把事實講出來了,想在心裡還可以接受,但當面講出來就是不行!

請相信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學不會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學習的道路上,你會發現經常有許多神人出沒在你身邊,他們會讓你感覺,他們會的一切都是渾然天成、與生俱來的,請相信我,這一切都是幻覺。這些想法,全部都是你自行腦補的劇情,在這個世界上,我相信有天才存在,但不會是你,也不會是我,更不會是你身邊的人,他們只是在你看不見的時候偷偷努力而已。

我分享一個自己的小故事,在我小時候曾經有一次要跟同學出遊,我想跟我父親借用傳統相機 (需要換底片的那種),他只跟我說一句話:「你不會換底片」。我說:「你教我,我就會啦」。他說:「不可能啦,小朋友不會換底片」。但我跟他盧了很久,最後他終於借我了,而且還示範一次換底片的過程給我看,他問我:「有沒有學會?」我當然說:「會阿,這很簡單」。出遊回來後,我拍了好多捲底片,我拿去沖洗之後發現,只有第一卷底片是好的,其他的全部都沒有裝成功,而第一卷是我父親示範給我看的那捲。

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我非常受傷,有種被戳中要害的感覺,且真的覺得自己學不會、自己沒有天分,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相信自己,原來我可以學會很多我以前學不會的事,而且學習的速度會隨著你會的東西越多而學得更快。很多時候你覺得別人很強,學東西很快,那是你不知道他自己學過多少東西,你只是起步比人家晚而已,沒甚麼好自卑的!

要成為一個專業的前端工程師,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阻礙,這些阻礙可能會來自於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客戶、你的同事、甚至於是你的老闆,但最大的阻礙其實還是你自己,當你擁有正確的學習心態,不再跟別人比較,為自己做出實質的努力 (不要只掛在嘴邊說你想學習),你才有可能有達陣的一天!

(Photo Credit: Maarten van Maanen)

會寫的多、看懂的少

JavaScript 幾乎成為 Web 世界的標準程式語言,無論在你再怎樣不喜歡它,它就是在那裡,就是 Number One,所有瀏覽器唯一支持的程式語言。而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軟體都在 Web 化,除了網站之外,像是 Mobile App (Titanium, NativeScript, React Native)、網路遊戲 (Web Game)、穿戴式裝置 (Apple Watch)、… 幾乎都朝著 Web 化的方向前進,你說花點力氣投資在 JavaScript 不對嗎?

偏偏我所看到的是,大部分人都會寫、也能寫 JavaScript,但真正理解 JavaScript 的人卻很少,非常的少。當你開始採用一個完全依賴 JavaScript 的框架時 (例如 Node.js、AngularJS、React、... etc.),如果你還是用一知半解的觀念去開發,你會花上大把大把的時間在除錯、鬼打牆、生悶氣、捶心肝、... 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上。因為沒有好的觀念支持,你寫不出有品質的程式碼。沒有好的觀念支持,你也無法有效率的團隊合作,整個開發團隊如果有觀念懸殊的成員存在,影響的是全隊的品質與效率,因為一個人的程式出錯,很有可能會影響另一個人的開發效率,因為他所遇到的問題,可能來自於你寫的程式碼。

JavaScript(Photo Credit:  Nathan Smith)

學習資源整理

我個人覺得自學成材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我確實親眼目睹短時間內學會 JavaScript 的人,並且完全依賴網路上優質的、免費的學習資源就可以學到非常紮實的觀念,以下我列出一些學習資源給大家參考:

study learning(Photo Credit:  Judit Klein)

學習方法

前陣子我才聽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鬆

學習沒有捷徑,只能靠自身努力,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腦內革命,過程並不輕鬆,但即便不輕鬆,這過程卻可以很有趣,記得要不斷找樂子、獲取成就感,如果可以,找個一起學習的夥伴,否則真你會撐不下去。

以下我來分享一些學習 JavaScript 的方法供新手參考:

  • 找樂子
    • 不要每天都寫 Code,你會彈性疲乏,適度的平衡工作、學習與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請記得還很菜的時候,要把學習放重一點。
    • 很多人會適時地玩些線上遊戲來轉移彈性疲乏的注意力,有時候解 Bug 解不出來的時候,也可以嘗試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擴展你的思考領域。
      請參考這篇文章:為什麼你睡了11個小時還會累? 原來我們的休息方式都錯了
  • 找成就感
    • 培養自信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斷接受挑戰,並且一一突破,過程中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成就感出現。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發真的很棒,學一些現成的函式庫來用 ( 例如 jQuery, jQuery UI ),會有助於累積成就感,開發起來也會比較有趣!
    • 多找一些跟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來看,看懂一個自己原本不懂的資料,本身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不過記得要學著分享,分享才能產生快樂。
    • 光是學習 JavaScript 語言特性是很枯燥無味的,如果也能學習一些知名的開發框架,如 AngularJSReact/Redux 都不錯,不但有助於解決工作上的難題,更能獲得許多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 如果有主題相關的闖關遊戲也可以試試看,例如 Codewars, Code Hunt 之類的。
  • 找學習夥伴
    • 如果有同事、夥伴、朋友也對寫程式有興趣,建議可以組織讀書會、分享會之類的活動。
    • 多參加一些知名的 Facebook 線上社團,可以在上面發問,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所見所得,如果心有餘力,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過程中你就可以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 找機會參加一些實體的社群聚會,畢竟在網路上交流技術還是有點虛,如果可以跟大家見見面,彼此見面交流一些技術心得,會有比較踏實的感覺。
  • 分享學習心得
    • 我強烈建議新手上路可以嘗試撰寫部落格,將所知、所見、所聞都寫下來,不僅僅是留下紀錄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組織自己的思緒,將抽象的概念透過具象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對一些觀念的理解來說非常重要。
    • 如果一開始不容易組織大量文字,也可以試著從手稿或筆記開始寫起,累積一些學習心得與想法,但若能公開發表出來,更能促使你將心得與想法整理得更清晰。
    • 你也可以嘗試做些簡報 (Slides),將一些你學到的重要概念與技巧,透過簡要的版面配置整理出來,並且分享到 SlideShareSpeaker Deck 都可以。
  • 手刻作品集
    • 無論你學了多少東西,你如何證明你真的學會了呢?是的,你要留下你的學習紀錄,你要整理你的作品集,一個兩個是不夠的。
    • 你可以參考 Jennifer Dewalt 的作品網站,他從第一天開始學習網頁技術開始,就決定每天寫出一個作品 (網站),你可以從他的作品集中看出一個人的熱情與努力,相較於第一天與最後一天的作品,你會很驚訝一個人可以在 180 天內學到這麼多東西!
    • 很多人也會透過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放上自己的作品集,用以證明自己會寫網頁,你能做多炫就做多炫,沒有美感的人,到 WrapBootstrap 買個現成的版型也不錯,通常都不貴!

結論

其實無論你想學甚麼程式語言都一樣,這些學習方法與經驗都可以參考,但是我總認為,一個開發人員不可以只學一種程式語言,因為你的思路會受到侷限。但你其實不用刻意去學兩三個語言,你總不能為了學兩三種語言,結果每個都會一點、每個都不太熟,這樣就本末倒置了。無論如何,請先精通某個程式語言再說,從中學習到精隨,當有機會接觸下一個程式語言時,相對的會比較順利,也比較能比較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不過我所看到的許多 JavaScript 新手,很多都是先學過其他程式語言然後才學 JavaScript 的,而這個轉換的過程,他們把其他程式語言的特性與概念,原封不動的套用在 JavaScript 開發上,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開發從頭到尾都是自行腦補的劇情,Bug 滿天飛啊!

最後,我個人還是認為,書要認真讀、Code 要努力寫,這才是學習程式設計的不二法則,祝大家都能維持熱情,開心的成為專業的前端工程師!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社群做得好不等於業績好,為什麼行銷人還願意加碼投資?

Posted: 19 Feb 2016 01:16 AM PST

8464661409_32aa7a26a6_zphoto credit:Tanja Cappell

近幾年社群媒體的興起,各家企業也開始紛紛學習借助社群平台諸如 Facebook、Instagram 等推廣產品或服務,期望能和消費者有更多的連結、更好的溝通、培養更你儂我儂的情感,但到底社群媒體實質上能為帶進多少業績和銷售?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 Fuqua 商學院、美國市場行銷協會、德勤近來公布每年進行兩次的 CMO 調查,結果發現,其實多數人是難以證明經營社群實際上能為他們帶來多少成效。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儘管如此,大家仍打算在接下來五年內加倍投注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預算。

這份報告是 289 名行銷人員經線上調查後的結果,調查顯示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花費目前約為行銷預算的 10.6%,但這個數字在未來的五年內將會提升到 20.9%。而猶記在 2009 年時,當時的數字可還是 5.6%。

2source:The CMO Survey

儘管目前看來,行銷人員在社群上的支出是不斷增加的,但在接受調查的行銷從業人員中,有近乎 47.9% 的人表示,目前他們尚未見到增加在社群上的支出,為他們的業務帶來什麼實質的影響。但也有超過 40% 的人表示,他們有感受到這會帶來幫助,同時也有 11.5% 的人認為,他們能夠實際提出量化的證明,證明在社群上的支出增加之後,的確有所斬獲。

這次行銷長調查報告的負責人同時也是 Fuqua 教授的 Christine Moorman 認為,行銷人之所以這麼重視在社群上的投資,是因為社群扮演了能夠直接和消費者連結的關鍵角色。而多數人選擇把他們手上的經費投注在某些特殊的領域,有 62.6% 企業表示,今年會將其投注在內容產製,有 43.6% 則選擇投注在分析。對此,Moorman 表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唯有透過分析,行銷人才能不斷優化他們在社群上的表現。

以一到七作為分級,企業在此次調查中,有關社群和其整體行銷策略的連結有效性,調查結果約莫在 4.2。

Moorman 指出,如果企業真的想獲得爆炸性的社群影響力,最好能將之和其他的行銷做更好的連結。他解釋,社群媒體必須要能支持行銷,然後將其再連結回社群。

至於目前社群行銷有哪些常見的評估效益的標準?根據 The CMO Survey 從產業界幾位行銷主管常使用的標準所做的整理,包括用戶初步對於品牌內容有反應的點擊、訪客人數、網頁點閱數(hits/visits/page views);以及消費者和品牌互動的程度包括粉絲人數、追蹤人數、測量顧客忠誠度指標的 NPS(Net Promoter Score)、口碑指標(buzz indicators)、產品或服務星級評等,還有其他形式的內容分析,像是情感分析或者 Twitter 上的關鍵字分析,或者網路上其他地方顧客對於企業的評價,又或顧客放棄訂單的實際數字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憑據。

最後,到底要如何才能讓社群上的行銷操作創造出實際上的銷售效益,Elite Digital Group 創辦人暨執行長 Kim Walsh-Phillips 的建議是,行銷人除了透過社群媒體傳遞訊息、擴散訊息之外,行銷人一定要有進一步的動作,無論是透過電子信件、其他的行銷活動、電子報,或是一通電話等,都是能夠在廣告訊息引起顧客興趣後,優化轉化率的關鍵撇步。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McAfee 創辦人:3 周內破解 iPhone,不然吃鞋

Posted: 19 Feb 2016 01:07 AM PST

photo

經常語出驚人的 McAfee 防毒軟體創辦者 John McAfee,此次配合蘋果因捍衛用戶隱私安全與執法單位槓上情況,再度發出豪語表示將在 3 周時間內幫 FBI 破解犯案者持有 iPhone 5c 的防護機制,同時更強調若無法辦到,就會以公開形式在電視節目上表演吃鞋。

McAfee 防毒軟體創辦者 John McAfee,雖然將 McAfee 轉手讓給 Intel,本身在資安界依然具有響亮名聲。針對蘋果因捍衛用戶隱私安全與執法單位槓上情況,再度發出豪語表示將在 3 周時間內幫 FBI 破解犯案者持有 iPhone 5c 的防護機制,同時更強調若無法辦到,就會以公開形式在電視節目上表演吃鞋。

不過,雖然 John McAfee 表示願意協助 FBI 等執法單位破解防護機制,但並不代表支持執法單位所持立場,強調本身十分認同蘋果拒絕協助破解或提供後門,認為若在系統植入後門就像是將威力強大核武送給敵人使用。

在不少看法中,同樣認為若 FBI 藉由蘋果開啟 iOS 系統後門,或是取得相關破解工具,難保 FBI 等單位會承諾僅針對此次辦案使用,意味日後所有 iOS 系統用戶都將可能處於隨時會被政府單位「合法」監控的危機。

目前 John McAfee 離開原本創立的 McAfee 之後,本身仍持續投入資安防護相關事業,並且持續與經常參與 DEFCON 駭客年會的團隊交流,因此強調絕對有實力能將僅提供 10 次嘗試次數為限,否則便會將裝置內儲存資料清空的新版 iOS 系統破解。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病毒流傳製造機!月獨立訪客 8000 萬,Buzzfeed 是怎麼辦到的?

Posted: 19 Feb 2016 12:15 AM PST

「數位 + 吸睛」的關鍵詞為新聞標題、包羅萬象,配有大量圖片的內容、無處不在的分享按鈕、配合社群媒體所做的不同形式內容…… 這樣的新聞網站有人覺得是標題殺人、看起來浪費時間,也有評論認為它年輕化、在地化。但暫不評價它的內容品質,這個創立於 2006 的社群新聞網站——Buzzfeed——獲得的成功確實是巨大的:

目前 Buzzfeed 團隊遍布 11 個國家,發布的內容發表於 30 個平台,語言多達 7 種;另外它在 Alexa 排名中名列 129 位,每月來自美國的獨立訪客達到 8000 萬(官方稱它在全球達到的真實數據是其 5 倍以上),目前估值 15 億美元,在 2014 年的收入達到 1 億美元。

不過在今天這個新聞內容泛濫、同質化嚴重、競爭又如此激烈的情況下,這個以「社群時代的媒體公司」為標語的媒體類創業公司,到底是如何突圍而出,成為如此一個流量和收入巨人的?

01

內容:利用社群網站散播

在兩年多以前,Buzzfeed 還只是一個「在工作無聊時看的網站」。不過在 2014 年末 Buzzfeed 的 CEO Jonah Peretti 卻發現,人們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社群平台上,而不是傳統的網站。於是他決定改變公司的內容編輯策略:與其花力氣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網站,不如直接就把內容放在社群網絡上。之後無論在最流行的 Facebook 還是更加小眾的 Telegram 等全球 30 個社群平台,都可以看到 Buzzfeed 發表的文字、圖片和影音。

不過,相比起其他也利用社群網站來傳播內容的媒體,Buzzfeed 並沒有只停留在「把內容發表上去」這一步上。比如針對不同的社群平台,Buzzfeed 會重新整合內容,以適應這個平台上使用者的瀏覽習慣。

而在 Buzzfeed 自身的網站,也在通過各種小技巧鼓勵更多的讀者把內容分享到社群平台上。除了在看新聞時「揮之不去」的側邊分享按鈕,文末設置了一個互動工具,讓使用者去選擇看到這篇新聞時的感受(投票最高項將成為一個小圖標掛在題目旁)。另外文章尾部的評論區也直接接入了 Facebook。閱讀和分享,Buzzfeed 以從未有過的高度把兩者綁在一起。

02

影片:小團隊作戰,三月輪換

我熱愛好萊塢,我熱愛電影。我是在它們的影響下成長的。我也愛電視節目。但是,製作這些作品的方法,在現在這個時代不一定能走得通了。

Buzzfeed 電影的負責人 Ze Frank 如此表達他對傳統影片製作方法的看法。目前,Buzzfeed 每周生產 65 個原創影片,分發在 YouTube、Facebook、Snapchat 等社群平台上。而這個如今占總流量一半的影片業務,開展的時間其實只有 2 年。

Buzzfeed 電影的辦公地點位於洛杉磯日落大道,占地 52000 平方英尺,包括一個攝影棚、測試廚房、和覆古店一樣大的道具室、兩棟用以室內拍攝的洋房。和傳統的電影拍攝工作室相比,這裏幾乎沒有什麽不同。

不過在製作影片方法上,Buzzfeed 摒棄了電影工業中職位「高度專業化」的傳統,反而是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通才」。另外,把團隊分為各個不多於 7 人的小組,分別負責特定一種類型的影片。而為了不讓其中有人因為在某領域經驗較多而自滿,這些小組每三個月就會重新再整合。Frank 認為,這是使團隊遠離僵化思維而保持創新精神的做法。

和 Buzzfeed 文字、圖片內容一樣,它的影片同樣充滿著強烈的娛樂性,因而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比如在和 NBC 環球合作的一個關於 2016 年裏約奧運會的影片項目時,NBC 環球的作品是一個關於美國奧運選手的傳統電視節目,而 Buzzfeed 製作的卻是一些惡搞影片:問運動員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你見過活著的火雞嗎?」,然後就真的拿出一只火雞來,之後記錄下當事人的真實反應。雖然你說不上看完這些影片有什麽收獲,但翻翻 Facebook,轉發和評論量驚人的不也正是這種影片嗎?

(Buzzfeed 影片:當男人第一次穿上高跟鞋,YouTube 播放量:407 萬)

數據!數據!

如果說網路時代給媒體帶來了什麽最強大的工具,數據分析肯定是其中之一。而在 Buzzfeed,這也正是他們能夠生產那麽多受歡迎的內容的秘訣。

在 Buzzfeed 內部,衡量一個內容是否成功,除了 pv 或者分享量,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病毒式成長量(viral lift)。它指的是一篇文章或者影片分享有多少以及有多快。在一篇對 Buzzfeed 員工的采訪中,高級編輯 Stopera 解釋了他們如何用這個數據來判斷內容是否受歡迎。

如果一篇文章(或者其他形式的內容)的病毒式成長量在 1.5 以上,瀏覽量大於 10 萬,那麽就說明這個內容就是值得做的;而如果只有 4 萬的瀏覽量和 1.1 或者 1.2 的病毒成長量,那麽它就是失敗的。

而為了理解人們到底是如何在不同的社群平台上分享內容,Buzzfeed 內部還組建了一個名為 Pound 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雙胞胎工程師兄弟開發了 9 個不同的指標來進行數據測量,其中一個名為 「節點之間的擴展速率」。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指標,因為它顯示的是一個內容要花多長時間從 A 使用者分享到 B 使用者。如果擴展速率處於成長的狀態,那麽就說明這個內容很有可能走向 「病毒傳播」。

03

而就在今天,Buzzfeed 在官方部落格中表示,因為發展情況的改變, 他們會開始使用一些新的數據指標來替代 UV(獨立使用者),比如 「內容閱讀數」(指的是所有平台瀏覽 Buzzfeed 內容的次數)。雖然有媒體指出這是 Buzzfeed 在做數據遊戲,試圖掩飾 UV 的下降。不過,對於 Buzzfeed 這種內容分發遍布多個社群平台的媒體來說,傳統單一的指標確實有點過於落後了。

在提到那些家族經營的報紙或者電台時,Buzzfeed 的 CEO Peretti 認為,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在這個時代能獲得的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就是利用技術、數據科學來懂得如何更好地管理、協調內容生產。而 Buzzfeed 在這一點上,確實走在了產業最前端。

網路下的新聞

在創辦 Buzzfeed 之前,Peretti 是赫芬頓時報的創辦人,這個曾以政治新聞聞名的新聞網站在 2011 年被 AOL 以 3 億美元收購。連續創立兩個成功的新聞網站,或多或少證明了他對在網路時代做新聞有著獨到的理解。而這些實踐,都為我們展現了新聞的另一種可能。

最後,分享一段 Peretti 對新聞的看法,在我看來,這正反映了新聞在網路時代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轉變。

人們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品質就是一切。真相是,品質有所助益,但有一堆高品質的內容,實際上根本只在原地打轉。

The biggest misconception people have is that quality is all that matters. The truth is that quality helps, but there's a ton of high-quality things that don't go anywhere.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全民實況!Facebook 直播功能即將開放給全球使用者

Posted: 18 Feb 2016 04:03 PM PST

Facebook-Live-Header

繼去年底 Facebook 開放美國全體使用者直播服務之後,現在這個功能即將陸續拓展到全世界,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開實況了!

螢幕快照 2016-02-19 上午7.59.58

使用者按下更新近況裡的「Live Video」圖示,簡述直播內容,並且選擇影片觀看權限,就可以開始直播。實況影片會出現在朋友的塗鴉牆上,「實況主」可以看到觀看人數,並能即時留言互動。結束後,Facebook 將自動儲存影片,讓你選擇是否發布在個人的動態時報上。

如果想要掌握好友的直播動態,也可以用訂閱功能,只要對方一開實況,就能馬上收到通知。

Facebook 於 2015 年開始測試直播功能,不過當時僅限公眾人物使用 Facebook Mentions 與粉絲互動,去年 12 月內建於 Facebook 本體 app 的直播功能「Live Video」向美國使用者全面開放。

從今天起,台灣、香港、南韓等全球 24 個國家的 iOS 用戶也可以開始使用 Live,初期,10-25% 的台灣 iOS 用戶可以開始使用,而在未來幾周內普及到全台 iOS 用戶。Android 版尚無消息。

資料來源:The Next WebMashable、Facebook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