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跨界學習創意X品味,翻轉職場樣貌——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鄭章鉅專訪”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跨界學習創意X品味,翻轉職場樣貌——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鄭章鉅專訪

Posted: 14 Nov 2014 01:31 AM PST

跨界學習創意X品味,翻轉職場樣貌——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鄭章鉅專訪


▲ 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鄭章鉅(照片提供:學學文創志業)

口述/鄭章鉅,採訪撰文/周怡伶,原文刊載於能力雜誌,Inside 獲得授權刊登。

未來的職場樣貌將如何轉變?最搶手的職業又是什麼?這些問題也許很難現在回答,但我們可以發現的是,台灣以往作為「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正急速被東莞、蘇州、杭州邊緣化;作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分工位置亦逐漸被上海取代;即使在影音娛樂產業,亦受到韓國首爾、泰國曼谷的排擠。

但在強敵環伺的危機當中,學學文創志業卻也看見了轉機。因為台灣具備領先華人世界的民主經驗、熟悉的世界經貿知識、相對寬廣的自由與文化生活,擁有絕佳的文化創意基因,可望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文創產業先驅。

然而,即便擁有良好基因也需要大量學習。學習文化與美學的內涵、學習如何將文化成為經濟的一環,創造出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化為城市的涵養與風貌。因此,學學文創志業致力於提供一連串文化、創意相關課程,讓當今的職場工作者學習如何運用「文化資本」,從生活體驗中尋找到文化商機。

跨界,飛進迷人的職涯未來

21世紀,個人的職涯不再是線性發展,存在著多種可能性、衝擊與轉折;職場正在被顛覆,職業也正在翻轉,未來的職場樣貌誰也無法預測,也許你現在的工作將被科技取代,也許未來最風潮的行業尚未出現。因此,我強調職場工作者必須以「跨界學習」作為志業,千萬不可侷限於單一學習,而這也呼應到「學學」二字的命名,其典故語出《禮記》〈學記〉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我們期待的是,在台灣的未來就業市場中,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跨界學習,彼此交流、彼此相互學習,共同交織成為未知卻迷人的未來職場風貌。因此,學學文創志業的課程偏向聘僱業界老師,且屬於長期訓練課程,一來學生透過課程可以接收產業界經驗,二來可以與老師建立關係,進而獲得跨進另一產業的入門磚。因為如果我是態度夠積極的學生,我會爭取被老師看見的機會,透過課程建立起來的關係,也許可以到老師認識的公司上班,甚至是老師自己的工作室上班。我認為課程是一個開始,一個連結各種可能的起點,就如同未來職場的樣貌,擁有無限的可能。

而長期訓練課程的收穫不只如此。除了跟老師建立起關係,也可以與同學們建立關係,很多人都說進入職場後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但在長期課程中,學生之間毫無利害關係,又同是喜歡某一個領域,或同樣屬於心態積極的人,自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這對於往後的跨領域發展,也有著無限想像。

學學文創志業亦偏好邀請從國外回台的新生代年輕人,與學學文創志業共同開發台灣少有的課程,將國外課堂經驗以及產業know how帶回台灣。透過這些課程的參與,學生彷彿置身國外學習殿堂,看見新的觀點、接收新的刺激、感受新的衝擊,而我認為這些對於現代職場工作者非常重要,這些感受可以帶來全新的自我,進而促使自己在工作上擁有更多創意。舉個例子來說,在某次的課程中,老師一進來就把所有椅子齊聚在教室中間,且是採取無規則的擺放方式,四周則讓學生自由彩繪顏料,拼湊出毫無限制的揮灑色彩,徹底翻轉了台灣學生過去的課程經驗。

創意X品味,全領域人才必備

跨領域的學習,一直是學學文創志業所重視的,但針對職場工作者要不要考證照,我則認為,與其考取證照,不如學習充實自己的創意與品味。

尤其在當今的職場趨勢中,我觀察到許多年輕人喜歡自己創業,也因此他們學習的課程會從英文、金融、電腦、行銷等,轉移到工藝設計類領域,例如:花藝、皮件設計、金工設計等,因為這些工藝技術對於開店創業較有幫助。學學文創志業與工藝設計領域專家,如花藝專家CNFlower、國內金屬大賽金賞的金工設計師黃淑萍、皮件設計專家greenroom後台集創等開立的課程皆報名踴躍,可見「生活」與「美感」是現代年輕人所追求的創業理念,從現下表現不錯的青年創業家來看,雖然他們的事業屬於微型創業,但其對品牌的敏銳度及對品質的要求,卻不可小覷。此外,「策展」的課程也很受年輕人青睞,因為這是可以活用於工作內的技能,對於想開自己的咖啡廳、民宿、風格小店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創意」與「品味」的重要性,正在逐漸被看見,更值得被重視。如同上述所言,台灣擁有絕佳的文化創意基因,可望成為東方世界的文創產業先驅,在此趨勢氛圍中,即便不直接投入文化創意產業,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產業正在運用文化資本,創造出全新的消費體驗,以及產品的附加價值。因此就算職場工作者不打算創業,也應該學習創意、學習品味,以及學習如何運用。過往的教育經驗中,台灣學生習慣服從,過多的意見被視為反抗,然而我們正在進入感性經濟年代,社會上需要更多會舉一反三的人,職場工作者必須要有創意、有想法,甚至要做出超乎主管想像的事,才真正具有職場競爭力。

也許有些人會問,學習「創意」與「品味」的第一步?我會建議從「你沒想像過的領域」開始,如此可以接觸到與過往不同的人,帶給你全新的感官、思維以及刺激,你的職涯才有機會翻轉,又或是至少你的心態會比較開闊。比如說你從來沒想像過自己也可以表演,那就去學表演,接著你才會發現自己的潛能無限,你會探索出過去沒有想像過的自我,你也可以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會中,讓親朋好友看見你的改變。那是一種很細微的東西,累積加總起來卻會產生魅力,而我相信這對於工作有絕對的幫助,尤其在感性經濟年代,我們要的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作業員,我們要的是有自己想法、有魅力、有判斷能力,且具有文化底蘊的人才。

Open-minded 對未知領域保有熱情

學學文創志業致力於文化與美感、創意的學習,因此我們也很重視員工的發言與意見,與其交辦事項給員工,我們更傾向讓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創意,開會時很開放隨和,並且鼓勵新進員工勇於發言、做自己。更因為如此,學學文創志業的課程風格強烈、品味獨到,所有的課程都是員工自己認可且有興趣的領域。如果自己的員工都不喜歡,那麼學員又怎麼會感興趣?甚至,有些員工會自己去找感興趣領域的老師來上課,一邊工作的時候一邊聽課、吸收養分。我們從這些員工身上,可以找到學學文創志業強調的特質——open-minded,不要給自己設限,並且對未知領域保有熱情;而這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給學員的精神,更是未來職場的必備心態。

我認為在強調合作、跨國、跨領域的年代中,無論是否喜歡學習這件事,都應該對未知的領域,或是想嘗試卻一直仍未行動的領域保持熱情。雖然很多人會這樣問我:如何保持熱情?我想,人只要見多識廣,自然就會打開心胸,而這第一步就是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舒適圈外面才是魔法生之所在。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雖然我還沒有正式以學生的身分,參與學學文創志業的表演、花藝等課程,但現任為執行長的我,過去是學學文創志業的學務長,必須經常與老師近距離討論課程,而這當中我也聽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東西,有些甚至是課程聽不到的有趣想法。事實上,學員不只能夠透過課程接觸新事物,多參與文藝展覽也是經濟實惠的方式。透過展覽,你可以看見藝術家如何運用感性與想像力,並將之與各種素材媒介整合成藝術品;可以了解到同一個素材,經過不同的藝術家手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各有魅力;可以體會到哲學、美學、史學的背後涵義,並累積幻化於日常生活中。

生活一成不變嗎?那就踏出去看一看未知世界。

《Google 模式》:在辦公室裡,請經常豎起大拇指說「可以」!

Posted: 14 Nov 2014 01:30 AM PST

《Google 模式》:在辦公室裡,請經常豎起大拇指說「可以」!

圖片來源:fashiongrunge(圖與內文無關)

本文為 Google 執行董事長 Eric Schmidt 與前產品資深副總裁 Jonathan Rosenberg 合著之《Google 模式:挑戰瘋狂變化世界的經營思維與工作邏輯》一書書摘,Inside 獲天下雜誌出版授權轉載。原文為書中〈文化 相信你的標語〉一章中的「極盡所能地建立「贊同」文化(Culture of Yes)」小節(78 頁)。讀者可以到《Google 模式》粉絲團討論分享。

我們兩人都為人父,有親身經驗,了解父母反射性說「不行」的習慣有多麼令人挫折鬱悶。「我可以喝瓶汽水嗎?」不行。「我可以吃兩球冰淇淋,不只一球嗎?」不行。

「我的家庭作業還沒做完,可以讓我玩電玩嗎?」不行。「我可以把貓咪放進烘衣機裡嗎?」不可以!

這種「直接說不」的症候群也會在工作場所漸漸蔓延。公司會精心想出種種「說不」的方式,而且往往是有技巧的消極反對,像是要遵循的流程、要申請的許可、要出席的會議等等。對於智慧創做者來說,聽到「不」就像心被刺了一刀。習慣說「不」是公司喪失新創公司活力的跡象,變得太一體化了;當你說了夠多的「不」後,智慧創做者就不會再詢問、請求,然後開始出走。

為防止這種情形發生,請建立贊同文化。隨著公司的成長,混亂也會產生,多數經理人會試圖制定更多流程來控管。雖然,當中有些流程可能對公司當前的規模有必要的助力,但應該盡可能延後施行。對新流程的設立訂定高門檻或核准關卡,務必在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之下才准予設立新流程。我們很喜歡引用美國學者、前康乃狄克大學校長麥克.賀根(Michael Hogan)的這句話:「我的第一個忠告是:說「可以」,盡你所能地經常說「可以」。說「可以」,可以讓事情啟動;說「可以」,才會有成長;說「可以」,可以產生新的經驗,新的經驗能帶給你知識和智慧⋯⋯。贊同的態度使你能夠在不確定的時刻往前邁進。」

幾年前,時任YouTube 執行長的薩拉.卡曼加(SalarKamangar,譯註:Google 的第九名員工,現任Google 網路應用程式副總)碰到該表達他贊同態度的時刻。那是每週的行政會議,會議中討論到一個新功能(高清晰播放)的測試情形,測試進行得很順利,應該說太順利了,因此卡曼加詢問有沒有什麼好理由來反對立即推出這個功能。有人回答:

「呃,根據時程表,應該再等幾星期後才推出,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測試,確定沒問題。」卡曼加回答:「除了時程表,還有沒有不能現在就推出的好理由呢?」在座沒有人想得出什麼理由,於是,他們在第二天就推出YouTube 的高清晰播放功能,沒出任何問題,因為有一個人奉行「說可以」的態度,無數的YouTube 使用者開心地提早幾星期享用這項新功能。

Google 模式》書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