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推出自助服務,和運要當「租車界 YouBike」”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推出自助服務,和運要當「租車界 YouBike」

Posted: 24 Jun 2014 03:24 AM PDT

推出自助服務,和運要當「租車界 YouBike」

這年頭,所有產業都是網路產業,租車業也不例外。根據《數位時代》報導,和運租車看准年輕人「只租不買」的趨勢,推出 iRent app,以 24 小時自助租車服務搶攻消費市場,號稱要做「租車界的 YouBike」。不必再到門市進行繁冗的程序,只需一張悠遊卡認證、一支智慧型手機操作、一張信用卡扣款,從租車、開車到還車,通通可以自己搞定。

這是 iRent 的說明影片:

目前 iRent 有台灣大學與南港軟體園區兩個據點,使用者下載 app 加入會員並登記一張悠遊卡作為會員感應卡,便可預約車輛,時間到了就到停車地點取車,費用以小時或以單日計,每小時 220 元或每日 2200 元,油資每公里 2 元,開多少里程付多少費用,隨租隨還,不再受限租車中心營業時間限制,遇有臨時性或短期用車需求時,算是非常方便的選項。不過由於目前據點不多,經向門市人員詢問,尚只能原地借還。

根據報導,iRent 預計 2014 年年底,全國累計設置 20 個 iRent 據點,2015 年年底,預計合併實體據點突破 100 個據點,自機場到高鐵、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佈建綿密的租車網。8 月底前在和運 iRent app 上完成租車預約,就可以每小時 100 元或單日 1000 元的優惠價格租用 TOYOTA YARIS。

自助租車的概念,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美國波士頓租車公司 ZipCar,2000 年成立,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共擁有 85 萬會員。起先共同創辦人 Robin Chase 也是出於租車手續繁瑣,只要透過網路、手機 app 或電話語音,系統就能發送距離租車人最近車牌號碼與停放位置,使用會員磁卡就能自動取車、還車。

這項基於共享精神的服務廣受歡迎,特別是在油價高漲、「養車貴過養小孩」的年代,加上停車位難尋,擁有一輛自己的車已經不再是所有人的優先選項。平時工作通勤仰賴大眾運輸,假日到大賣場採購或者其他城市觀光,便能使用這類機動性強的租車服務,而且可以 A 地借 B 地還,相當方便。ZipCar 宣稱,平均一輛 ZipCar 能夠減少 15-20 輛私人轎車的使用,無形之中也達成節能減碳之效。

去年 ZipCar 已被美國汽車租賃商 Avis 以 5 億美金收購。關於汽車共享我們比較熟悉的應該是已經進軍台灣一年的 Uber,不過 Uber 屬於有照租車行駕駛接送,與 ZipCar 比較相似的是近年在美國常常被找麻煩相當火紅、被稱作是「租車界的 Airbnb」的「FlightCar」。

FlightCar 連結的是美國經常得搭國內線飛來飛去的商務人士以及剛好臨時需要用車的人。搭機者可以把車停在機場附近的停車場,由 FlightCar 派人接送至機場,自己的車則透過 FlightCar 租給有需要的人。根據統計,美國全國機場的閒置車輛約有 36 萬輛,這就是他們的市場機會。

當然,和運租車的模式更近似於 ZipCar 。在智慧行動時代裡,「共享精神」後起之秀愈來愈多,ZipCar 以創新服務模式被美國租賃企業收購,而「iRent」則是傳統租車行自我革新,不知道這樣的服務吸不吸引您呢?

衡量內容行銷績效的四大關鍵指標

Posted: 24 Jun 2014 01:09 AM PDT

衡量內容行銷績效的四大關鍵指標

圖片來源:2020Insigh

內容行銷對許多人來說,不再是陌生的詞彙。事實上,隨著網路時代來臨、使用者擁有無限資訊選擇的空間,行銷的本質和方法已經悄悄改變,內容行銷的時代隨之降臨。但內容行銷真正的迷人之處和價值是什麼呢?

內容行銷會廣受廠商使用的真正原因,是投入內容行銷後,每個步驟的數據都能夠被詳細的記錄下來。廠商可以透過分析數據,看見內容行銷的績效:了解品牌知名度的成長、幫助決定產品線或新服務的拓展方向,和瀏覽量引導銷售的轉換率。

本文將介紹四個關鍵指標:消費指標(Consumer Metrics)、分享指標(Sharing Metrics)、引導指標(Lead Generation Metrics)、業績指標(Slaes Metrics),作為衡量內容行銷的指標。

消費指標(Consumption Metrics)

  • 網頁瀏覽數
  • 影片瀏覽數和觀看完整度
  • 下載量

分析消費指標的資料是衡量內容行銷績效的第一步: Google Analystics 等分析工具,提供廠商追蹤使用者的詳細統計數據,包括總流量、獨立不重複訪客、下載量、停留時間、訪客成本和跳出率(Bounce rate)。此則內容的消費指標和整體網站的數據有哪些差異處?使用者是否會為了得到內容而再度造訪嗎?透過分析這些使用者的資訊,是否因為內容行銷而有所改善,能判斷內容行銷是否具備價值。

分享指標(Sharing Metrics)

  • 按讚數
  • 分享/轉貼數
  • 內部聯結點擊數
  • 評論熱度

透過社群媒體的分享,內容可以獲得更高的能見度。舉  Volvo 汽車的影片為例(註一),「Epic Split」的影片放上 Youtube 後,透過社群分享的力量,在短短兩天內獲得超過 6 百萬的瀏覽數。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衡量高度的分享率是否能為廠商創造內部的價值才是更重要的,必須避免落入爭取高分享和轉貼數、卻無法真正帶來價值的陷阱中。

引導指標(Lead Generation Metrics)

  • 基本資料表格填寫
  • 部落格訂閱率
  • email 訂閱率
  • 轉換率

內容行銷除了提升品牌能見度,還有另一個關鍵的目的:挖掘潛在消費者。透過追蹤哪些內容行銷引導這些潛在的消費者,留下他們的基本資料、訂閱品牌的部落格或 email,甚至是進行實際消費的轉換率等等,可以衡量出內容行銷的引導績效。舉例而言:當整體網站的轉換率是 2%,但此則內容的轉換率卻只有 1%,那麼該重新審視內容行銷是否如預期的一樣有效。

業績指標(Sales Metrics)

  • 網購業績
  • 實體業績
  • 口碑推薦

用實際的獲利數字來衡量內容行銷的績效是不容易的,但同時也是證明內容行銷價值的必要指標。NewsCred 建議計算內容行銷帶來的整體功效(註二),包括促成的交易筆數、每月經常性收入、長期使用者價值等等。另外,針對並未立即產生收入的行為(例如:使用者訂閱  email、分享數...),仍能設定一個價格去衡量,統計出每則內容產生了多少價值。有趣的是,廠商必須評估開發內容(Content Developing)和吸引眼球(Eyeballs Recruiting)的花費,在有限預算中所佔的比例,並使用最好的策略來吸引到那些最具價值的消費者。

除了關鍵指標之外,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ion 提供以下四個衡量內容行銷績效的策略(註三):

  1. 對每一個關鍵指標都要長期追蹤。
  2. 針對每個改變做下紀錄,包括發佈公告、網站更新,或是舉辦新活動等等。
  3. 追蹤收益的各個面向,包括新消費者進駐率、平均訂單金額、總收入等等。
  4. 觀察是否存在特定的模式,例如:當收入增加,內容行銷的消費指數和分享指數也同時上升。

註一:Volvo Truck "The Epic Split"
註二: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ROI of Content Marketing
註三:A Field Guide to the 4 Types of Content Marketing Metrics #eBook

「分享」、「上傳」分不清?談圖示設計哲學

Posted: 23 Jun 2014 09:04 PM PDT

「分享」、「上傳」分不清?談圖示設計哲學

 

 圖片來源:alexkingorg

本文譯自〈Share: The Icon No One Agrees On〉。作者為 Pixelapse 的共同創辦人羅敏銘(Lo Min Ming)。Pixelapse 是專屬設計師的視覺版本控制平台。羅敏銘鍾愛設計、寫程式、攝影、藝術,也愛好美食與品酒。他撰寫的主題包括設計、工程、創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他的網站 minming.net 或者在 Twitter 追蹤 @lominming

您知道以上這些圖示有什麼共通點嗎?它們全部都試圖傳達一個相同的動作──分享!時至今日,將內容或連結分享至社群網路或電子郵件聯絡人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動作,然而應該用什麼符號來設計分享圖示,設計師們仍舊沒有達成共識。問題不僅在於各大平台的分享圖示不一致,此外它的設計也隨著時間演進成各種版本。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索這個問題,試圖找出最適合代表分享的符號。

上傳(Uploader)──iOS 7

iOS 7 的分享圖示。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圖示是在 2013 年蘋果發表 iOS 7 的 WWDC 大會上。那時,我立即仿照重新作了一個分享圖示,希望看看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不喜歡這個新圖示。

這個圖示的主要問題是它看起來太像「上傳」了。若把這個分享圖示放在下載圖示旁邊,馬上就發現 iOS 7 分享圖示非常容易讓人混淆。那向上指的箭頭,完全就是下載圖示的箭頭反方向,人們自然容易推論這個圖示代表相反的意義:上傳。

箭頭向外指的托盤(The Outgoing Tray )──Pre-iOS 7

iOS 7 誕生以前,此款「箭頭向外指的托盤」的圖示被使用了許多年,現在 Mac OS X Mavericks 仍舊使用這個圖示(不過 Mac OS X Yosemite 則採用 iOS 7 的分享圖示)。整體而言,它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圖示。箭頭從托盤裡頭向外指,隱喻分享的意義。從第一支 iPhone 誕生,就使用這個符號,人們對它的熟悉感漸增。

三個圓點(Three Dots)──Android 分享符號

Android 分享圖示簡單地由三個點和連結它們的直線組和而成。為開發者設計的分享外掛程式 ShareThis 也使用同樣的符號作為圖示,它看起來像是有許多節點的圖形,而這些節點又由頂點連結他們。第一眼它似乎沒有傳達什麼意義,但若是要大膽猜測,設計師試圖呈現左邊的節點傳散出去,變成右邊的點。總的來說,這個圖示所隱含的意義不是直覺性的,使用者能夠看懂單純是因為他們使用後學習的結果。我懷疑只有蘋果使用者,才會有辨識這個符號的困難。

從 Google 搜尋分享圖示, 前 10 名圖示就有 7 個是以三個點構成的,可見 Android 分享圖示的影響力。

Y──舊版 Android

在 Android 作業系統 Honeycomb 前的版本,在各式各樣的 Android 裝置都使用 Y 型的圖示,儘管現在這個圖示不是很普遍,但我依然非常喜歡這個圖示,因為箭頭代表者向外傳散的意思,跟分享的行為很像,而且它具有垂直對稱的特色。單純根據它的形狀以及所要傳達的意義,我認為它是設計得最好的圖示。

最左邊的是原始的分享圖示。也有一些衍生出來的變體。

圓圈──Windows 8

圓圈型分享圖示在 Windows 8 的常用工具列裡頭。

Windows 8 分享符號,與 Ubuntu 的 logo 很像,在作業系統、Windows Phone 等裝置都很普遍。圓圈型的分享符號是另一個完全抽象的符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若沒有底下的文字,第一次使用的人可能有會辨識困難的問題。

禮物──Windows Phone 7

Windows Phone 7 的分享圖示是一個禮物的圖案,屬分享圖示中相當有趣的特例。禮物圖案背後的概念顯而易見──代表著分享給他人的一個禮物。然而,此符號的問題是:人們不是真的「分享」(share)禮物,而是「送」(give away)禮物。

禮物這個圖示很有趣,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對使用者來說太過陌生了。當使用者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沒有任何線索告訴使用者它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個符號只用了短短一年半就被汰換掉,Windows 8 即採用新的分享圖示。

手──開源分享圖示(Open Share Icon)

Shareaholic試圖創造國際設計師通用的分享符號,因此 Open Share Icon 的設計概念:

Open Share Icon 用視覺的方式傳達分享的動作,就像是一隻手將一個物件傳送至另一隻手,傳達「傳下去」或「分享」的意思。圖示也代表一隻「眼睛」,傳達「看看這個」之意。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有趣的概念與點子。儘管它的設計很明顯,但大多數的使用者不會一眼就辨識出「手」的形狀。如果手不是立刻就分辨出來,那麼圖示就失去原本的意義了。不幸地,Open Share Icon 沒有流行起來,網站也很少使用。

--

由於不同平台上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分享圖示,許多設計師試圖創造一個「國際通用」的分享符號。以下是我發現的其他圖示:

散布

某些設計師使用「散布」的概念來代表分享,它可以把分享所帶來的網路效果網路描述地很好,但我發現此符號太過擁擠、雜亂,不是一個好的分享圖示。

圖表


某些分享圖示由幾個大小不同的原點和線組合而成,這些圖示看起來很像圖表。可以很好地描繪出人際之間的連結感,但它們並無很好地呈現「分享」這件事。

張開的手掌

許多年前,張開手的符號被用來象徵分享的網路資料夾。某些老舊的企業軟體依然使用張開手的符號作為分享的動作,然而這種分享到本地區域網路的行為,和分享到社群平台的動作不同。

許多人

許多人的符號通常都指的是分享給合作夥伴或團隊成員的行為。我從來沒有看見它用於社群平台的分享行為。

奶昔!

有時候,解決設計問題最棒的方式就是詢問非設計師的人。在這個議題上,我詢問我那不是設計師的室友:

提到「分享」時,什麼最先浮現在你的腦海中?你要如何運用一個符號代表分享呢?

他馬上畫下一杯有兩隻吸管的飲料,隨後解釋他畫的是奶昔:

我朋友的速寫。

奶昔圖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子。把分享的行為描繪地非常好。然而,這個符號有兩個問題,把奶昔放在其他我們常用的符號裡頭有點突兀。更重要的是,這個符號似乎傳達一個非常具體的概念,意即,兩個人之間分享同樣的事物。然而,在我們討論的分享情境中,它幾乎是把點子分享到其他許多的平台。

我一時興起畫的奶昔向量圖。

所有分享的圖示

本文討論過的所有圖示一覽表。

您應該使用哪一個圖示呢?

我們不太可能看到所有圖示統一的結果,因為蘋果不會開始採用 Android 的設計語言,Google 不會開始實行微軟的設計,而微軟也不會想使用其他平台的分享圖示。由於這三大操作系統的公司個別都擁有很大的市占率,使用者至少會遇到代表同一個動作的三種不同圖示。

最棒的圖示是使用者最熟悉的。

最棒的圖示不是最簡單的那個,也不是最有道理的那個;最棒的圖示是大多數使用者已經熟悉的那個。有效的圖示是讓使用者不必費力就能理解。

您應該根據開發的平台選擇圖示。

若您開發的平台是 iOS 7,您應該使用 iOS 7 既有的分享圖示,也就是前述所提及的「上傳」圖示。同樣地,若您開發 Android app,那麼您就該使用「三個圓點」。

如果我想要在所有平台上都用統一的符號呢?

若您想要為 app 或網站選擇一個跨平台統一的分享圖示,那麼「箭頭向外指的托盤」與「三個圓點」圖示會是最好的方案,因為它們是目前辨識度最好的圖示。不過,這兩者我更推薦「箭頭向外指的托盤」圖示,因為對某些不曾使用過蘋果產品的人來說,他們也能輕易地辨識圖示的意義。相對而言,「三個圓點」圖示比較抽象。

一年內,iOS 7 的「上傳」圖示(未來 iOS 與 Mac OS X Yosemite 皆採用)與 Windows 8 的「圓圈」圖示的辨識度很可能會變得更高。

基本概念

若排除使用者熟悉度與圖示被 app 採用的熱門程度,單純就設計來看的話,我會選擇 「Y」圖示,因為這個圖示是最不抽象也是最直接代表分享動作的圖示。它的設計辨識度很高,而且也具備垂直對稱的特色。不過很遺憾地,它沒有被廣為使用。

--

今日我依然使用「箭頭向外的托盤」作為我預設的分享圖示。

若您是 App、網站的設計與開發者,您使用什麼樣的分享圖示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如何讓六萬人同時上網?世界杯辦到了!

Posted: 23 Jun 2014 08:46 PM PDT

如何讓六萬人同時上網?世界杯辦到了!

 

眾所周知,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中,連接行動網路是一樣舉步維艱的事。無論是小至忠孝復興站,或者是像是演唱會、大型比賽、跨年的101,公共場所的網路擁擠都讓人倍感不爽。看場比賽,想發個Facebook訊息,就真的是要比人品了。

毫無疑問,2014 年的世界杯是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屆世界杯,同時也是網路壓力最大的一屆。

2014年的世界杯,現場加上前往場館路上的6萬多人創造的行動數據流量,超過巴西9400萬行動網路用戶在高峰期創造的流量。這一數據來自思科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不僅是場內,數據還顯示,2014年世界杯將產生4.3 EB的流量,相當於巴西所有手機用戶三個月使用的總流量。

根據ZDNet的報導,在聖保羅Arena Corinthians體育場舉行的世界杯開幕賽期間,有13.5萬個電話被撥通,行動數據的使用超過100萬次。超過6萬觀眾產生各種數據,包括電子郵件、照片和多媒體訊息。這些數據的平均大小約為0.55M。

同時,巴西通信聯盟的統計數據表示,語音服務的使用量在下午1點到3點達到最高峰,這一時間正是比賽開始前。數據流量在比賽過程中達到最高峰。在開幕式上,3G網路佔全部數據流量的絕大多數,4G網路佔全部數據流量的26%。

如此巨大的流量壓力,巴西世界杯是如何解決的?事實上,巴西世界杯此次的前期工作並不順利,曾遭到批評。不過匆匆安裝的通信設施依然可以應付得了場館內巨大的語音等數據流量。在聖保羅體育館,有337 根天線連接著12 公里長的光纖網路,場館外還裝有22 根移動天線。當地的運營商Claro、Oi、Nextel、Vivo 和Tim 聯合推出了一項針對世界杯的計劃,總投資達1 億美元,來建設通信基礎設施。

而這個龐大計劃的承接方之一,就是近來台灣爭議不斷的華為。華為在世界杯期間承接了12座主辦城市的通信系統工程,主要提供兩個方面的服務:一是保障各個運營商網路的暢通,不僅僅是場館內、也包括場館外;二是提供部分場館內部的通訊網路的建設,例如在貝洛的場館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包括一個大型機房、傳輸的引入、以及場館內部覆蓋系統的建設和優化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