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沒有技術背景,也能勝任產品經理”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沒有技術背景,也能勝任產品經理

Posted: 17 Jun 2014 03:12 AM PDT

沒有技術背景,也能勝任產品經理

圖片來源:kevin dooley

本文編譯自 《Ode to a Non-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

六月份許多學生都陸陸續續畢業,也是求職潮的高峰。若您也正在求職,想必會在人力銀行看到許多心動的職缺,但是否經常看到企業開出的條件,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呢?事實上很多工作職務都沒有科系的限制,產品經理即為一例。

本文作者 Hunter Walk 指出,某些產品經理的迷思是一定要有科技/工程背景出身,但這不是必要的條件。 Hunter Walk 現為 Homebrew 創投的共同創辦人,過去曾經在 YouTube、Google、Second Life 擔任產品主管。

正文

這禮拜早些日子,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產品經理找我諮詢,他想知道作為一個「非出身於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他是否有成功的機會。他是一個大四學生,懂 CSS、HTML 與初階 PHP,我認為這些技能早已讓他擠進全球 1% 。他真正的意思是「在沒有受過工程師的訓練,或者學習重要的程式語言之前,我夠資格擔任產品經理嗎?」我的回答是:可以。作為一個「非出身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我擁有我自己的個人偏見,但讓我們來檢驗「主修電腦科學才是稱職的產品經理」的論述。

首先,什麼是產品管理呢?一擁有三份工作的職務。

  • 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確保火車準時到站,團隊運作良好。
  •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幫助一個團隊製造世界級的產品,讓使用者開心,並支援一個永續的商業模式。
  • 執行長(CEO):不論資歷甚淺,產品經理必須像執行長一般思考,您必須為產品、專案負起責任。不論是行銷效益不彰,產品經理要付部分責任;業務團隊弄錯目標,產品經理要為這個負責,因為他需要早點發現這個問題。

最頂尖的產品經理擁有廣泛的技術組合,讓他們得以管理、完成這三項工作。您在這三項工作分配的時間會根據組織、團隊、專案的本質,以及您的資深程度有所不同,然而即使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都需要像執行長一般思考,資深老鳥也應該為團隊的爛攤子收尾。

在產品經理的技能組合中,科技/資訊的精通程度只是一個加分的東西,而非必要。那什麼是毋庸置疑一定要的特質呢?答案就是:對科技/技術的好奇心。若您對科技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在處理小型專案時自己跳下去做,或排斥在程式學校 Codecademy/Treehouse 自學程式,以及不喜歡詢問同仁專業問題的話,我會很好奇為什麼您想當產品經理。擁有把自己的點子做成原型(prototype)的能力是好上加好的一件事,但要在強調一次,我見過許多優秀的產品經理不需要這個技能,也能做得很成功。為什麼?因為產品經理最終的工作是實現「快樂的工作團隊」以及「快樂的使用者」兩個目標。

那麼,產品經理的超能力是?

最終,不是您的老闆幫助您成功,而是取決於你的團隊。產品經理扮演的角色是監督工程師與設計師完成工作。產品經理能夠發揮影響的超能力在於──作為產品經理的您,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若您是一位沒有技術背景、年輕的產品經理,很重要地便是發展幾項超能力,讓工作順利完成。例如,也許您非常精通產品開發的方法,所以您可以領導團隊的工作進程遵循 agile sprint、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編按:以上皆是專案管理流程的方式);您可能是一個網路分析大師,能夠處理登入的資料;又或者您是一位流量駭客,著眼於測量與病毒式傳播數據的調整。運用最合適的技巧,讓工作順利且更棒地完成。

重點在此,您需要為團隊、專案帶來益處,而這種價值創造比是否是科技背景出身更重要。

要求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的企業(例如 Google),背後的邏輯主要有二:(a)要發明未來的產品,需要瞭解背後的組成成分。(b)在一間資訊工程主導的公司,與工程師密切合作的情況下,您需要瞭解一些基本知識與程式語言。這些論點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我會更強調的是:產品經理需要清楚自己的「超能力」是什麼,也就是說您的那些能力如何能幫助專案/團隊。

此外,假定經過科技/資訊背景訓練就等同於能夠看見未來的趨勢,是很愚蠢的。而且如果只有產品經理能洞察未來,那麼您的團隊和公司有更大的問題。

總結,如果您是一位沒有科技/資訊背景的產品經理:

  1. 對科技要好奇──拋開寫程式的事,但瞭解事情如何運作,甚至可以做出原型更好。
  2. 發展特別的超能力(專業)──不要總是仰賴自己作為一個聰明的通才來管理產品/專案。
  3. 聚焦在讓您的團隊更好──您的成功與團隊的成功息息相關,您需要知道什麼技能來幫助團隊成功呢?

延伸閱讀:
1. 如何成為出色的產品經理
2. 寫給產品經理與工程師:如何與設計師一起工作
3. 寫給設計師:如何與產品經理一起工作

22 歲台灣大學生遇上 16 歲中國開發者——我在微軟加速器的日子(上)

Posted: 17 Jun 2014 02:37 AM PDT

22 歲台灣大學生遇上 16 歲中國開發者——我在微軟加速器的日子(上)

作者介紹:Jimmy Tsao,一個對創業充滿熱情的台灣男孩。在台大主修人類學,熱愛旅行、電影、網路、科技與研究人群。2014年2月提著行李離開台北,以交換學生的身分來到北京大學學習。來到北京之後致力於理解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創業文化,目前在微軟創投加速器實習,夢想是結合人類學知識與科技,為人們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前言:寫在來北京之前

「為什麽不去歐美國家交換而要去北京?」這是我在來北京前最常被台灣朋友問到的問題。相較於競爭激烈的歐美地區,大陸地區並不是個受台大學生青睞的選項。在一般學生的心目當中,去一個文化與我們相似、語言與我們相同的地區交換,並不像去歐美國家是一件這麽「酷」的事情。大陸無論是環境還是生活品質,普遍也都比不上非常適合的台灣。即使如此,我還是決定要來北京,因為我知道,未來台灣年輕人創業的舞臺不在台灣,而是在大陸。也只有在全中國創業生態最蓬勃的北京,我才能夠了解中國所有與創業有關的事情。

申請上北京大學之後,我在2014年2月來到飄著細雪的北京,展開了我為期四個月的交換學生生活。

在北京的頭一個月

了解北京創業文化,是我到北京交換的最主要目的。北京是一個融合古老傳統與創新氛圍的有趣城市。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中關村是北京的高科技產業中心,創業氛圍非常濃厚,車庫咖啡、3W 咖啡與 36 氪等著名的創業服務機構所在的「創業一條街」是北京創業者們的聚集地,每天都有精彩的創業故事在這裡發生。臨近中關村的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則扮演著孕育人才的角色。

在北京的第一個月,我主要是透過在北大聽課、關注微信、微博與 36 氪上和創業有關的資訊,以及到車庫咖啡與 3W 咖啡觀察創業者的方式來了解北京的網路創業生態。記得有一次,我去聽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堂創業課,當時老師請來了一位剛畢業沒多久的北大校友來講網路金融創業。這名校友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說著他要用全新的P2P眾籌模式來顛覆傳統的金融產業,但在台下的我卻完全不知道他口中所謂的「將顛覆一切的網路金融」到底是什麼。

在北京生活的第一月是失望的,這裡人的網路創業模式我看不懂,網民笑話我聽不懂,網路術語我也不會用。即使住在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中關村,搞不懂網路文化的我始終無法成為當地網路圈內的一份子。在一次與一個在科技媒體網站做編輯的大陸友人聚會時,我和他談起了這件事情,他告訴我,要真正了解北京的網路創業生態,一定要夠「接地氣」(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意思),而且要真的跟著網路圈子的人一起混才行。我朋友的一番話點醒了我,在了解到問題的根本所在後,我決定不再作為一個旁觀者,在距離交換屆滿的三個月,我要換個方式來了解北京創業文化的一切。

一篇改變一切的報導

40 年前的微軟、16 年前的 Google,都是新創公司,長成巨大的企業之後,不敢小覷現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創團隊,因為這些初生之犢,豈不就是過去的自己?Google 2009 年成立 Google Ventures 投資了如 Uber 極具潛力的新創公司,微軟也在 2013 年整合旗下 BizSpark、Bing Fund 及加速器合體為「Microsoft Ventures」,吸引年輕人回流。這些「新創」前輩塑造的典範與呵護,正鼓勵著「看到未來」的團隊,現在出發。

第一次認識微軟創投加速器是在今年二月時我在台灣知名科技部落格 Inside 上看到的一則報導。當初看到這篇報導時,我非常的驚訝,我從來沒有想過微軟這個曾在 PC 時代雄霸一方,但在行動時代卻好像什麽都慢了一步的昔日巨人,竟然會用如此創新的方式顛覆自己。當時,再過一個多月我就要前往北京,看完報導的當下,我便決定,到了北京之後我一定要到這個Inside口中「和新創團隊站在一起」的微軟一窺究竟。

決心不再作為一名旁觀者後,我打算透過實際加入新創團隊的方式,來深入了解北京的創業文化。此時,我一直很想去的微軟創投加速器(以下簡稱加速器)成為了我的理想目標,我相信在這裡,我能夠學習到所有我想要在北京學到的事情。

第八名員工

確立目標之後,我開始在網上找尋所有與加速器有關的招募信息。然而,無論是微軟官網、加速器官方微博還是招募網站,我都無法找到任何與加速器有關的招募訊息。當時十分渴望這份工作的我,決定不採用傳統的招募管道,主動去給加速器發郵件。

在信中,我說我是一個來自台灣,對創業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在看到加速器的報導之後,就被加速器的理念深深吸引。因此,我渴望成為加速器團隊的一份子,我想要在這裡跟隨創業者的腳步,學習與創業有關的一切。求職信發出的兩個小時候,我收到了加速器招募專員 Vivian 的來電,三天之後我到了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面試,一周後我收到了錄取通知,錄取理由是「熱情」、「認真」與「台灣人」。兩周之後我正式入職,成為了微軟創投加速器的第八名員工。

微軟內的新創企業

微軟創投加速器(前身為微軟雲加速器)為微軟公司2012年在中國啟動的首個創業加速器,每年舉辦兩期,每屆大約招收 15-20 家初創企業。最終入選的團隊將可以在當期期間內 (4-6個月)得到由微軟免費提供的辦公空間,創業導師諮詢、培訓活動、融資機會對接以及價值6萬美金的 Windows Azure雲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資源。自2012年7月在中國啟動以來,微軟創投加速器已成功為66家初創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創業支持,超過90%的初創企業均已獲得不同程度的融資,得到廣大投資機構的認可。

每一個在微軟工作的實習生都會有一個 Mentor,我的 Mentor 是微軟創投加速器(以下簡稱加速器)的中國駐企執行官 Vanessa。在我入職的第一天,Vanessa 親自向我講述了加速器的發展以及使命願景,並帶我認識了一些新創團隊的創辦人。Vanessa 告訴我,成立兩年的加速器除了本身為新創團隊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支持之外,本身也是整個微軟內最帶創業 DNA 的新創團隊。因此在這裡,我不僅可以從投資機構的角度去理解一家新創企業從創立、融資,最後到市場化的過程,更可以從新創團隊的角度去學習如何創業。

自 2012 年七月成立以來,微軟創投加速器已經成功孵化了 66 家新創企業,其中有 90% 的新創團隊獲得不同程度的融資。而這些亮麗成績的幕後推手,是一個「非常不微軟」的團隊。

目前加速器共有員工 10 人,男女比例是嚴重失衡的 3 比 7。我們的團隊文化有兩大特色,一是感情超好,二是每個人都充滿創意。我們團隊不僅彼此之間都是以「親」相稱(網路用語,意即親愛的),每次在辦活動時也總是能夠想出各式各樣充滿創意的鬼點子。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我常會因為被叫親而感到尷尬,也不敢隨便叫別人親。但隨著相處的日子漸多,彼此愈來愈親密後,我也逐漸習慣這「特別」的團隊文化,而開始和同事以「親」相稱。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團隊文化夠特別,我們才能夠孕育出這麼多優秀的新創公司。

充滿驚奇的工作

在加速器裡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協助招募計畫。加速器一年招募兩期,每期我們都會收到大量來自全國各地創業者的申請。從四月初正式啟動第五期招募以來,我們平均每天都會收到 8-10 份來自全國各地的申請表,在加速器實習的兩個多月下來,我看了超過 600 多份的申請表,也參與面試了將近兩百個親創團隊。在看申請表與面試新創團隊的過程中時常會有許多驚喜與發現,以下簡單整理出我在看項目的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幾個重點:

  • 90 後的創業者很多,有許多是一畢業就創業,其中也不乏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業的創業者
  • 網路金融、網路教育、醫療、SaaS、社交、雲端儲存、智慧型家居、可穿戴、與餐飲旅遊020等領域非常熱門
  • 申請者的資歷背景大多相當雄厚,有許多從百度、Google以及微軟等一流科技公司出來自己創業的創業家,也有許多國外一流名校歸來的碩博士
  • 據一位在做線上教學平台的創辦人所述,中國有3000萬名開發者
  • 對於投資人來說,新創團隊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什麼市場痛點」以及「如何證明團隊可以解決市場痛點」兩點,因此在做pitch的時候,新創團隊最好在用最簡潔的方式來把上述兩點說清楚

儘管在招募期間每天我都會有許多驚喜與新的發現,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 16 歲的天才少年。

四月底的一個下午,我們加速器來了一個正在念高中二年級的男孩。這個男孩雖然年僅 16 歲,但已經累積了 4 年的開發經驗。2013 年初,他被蘋果送去了美國參訪,並在舊金山參訪 Google 時被 Google 地圖的副總相中,要他在今年暑假去 Google 總部實習。今年,他自己開發出了一款使用 AR 技術(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地圖 app,也已經成功在 App Store 上線,這款 app 從程式到 UI、UX,全部都是由他一個人完成。他向我們表示,他想要在今年讓產品快速成長,若是順利入選微軟創投加速器,他將會休學一年,全職創業。

看完這名男孩 demo 後我感到非常的震驚與佩服,而我也試圖去回想我 16 歲的時後到底都在幹些什麼。這次的經驗不但讓我看到了中國年輕創業者的創新能量,更讓我看到中國創業者的無限可能。

各式各樣的Event

在微軟創投加速器,我們會提供創辦人們各式各樣的培訓課程與創業支持。像是我們每周都會邀請微軟高層、傑出創業者以及技術或設計等專家來為創辦人們提供創業指導,每兩周就會為有融資及招聘需求的新創企業安排 VC 駐場,讓創辦人們能夠一對一的和投資人面談。

除了課程與投資對接等活動之外,我們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五會舉辦 founders dinner(創辦人聚餐),讓當期成員與從加速器畢業的校友們在美食當中深入交流,分享彼此最近的發展與心得。最後在育成計畫結束前,我們會舉辦 Demo Day,當期團隊會在這天向超過百位的投資人及媒體展示他們的產品、商業模式,以及市場成績。

由於加速器幾乎每周都有活動,這兩個多月下來我已經在加速器內「旁聽」了不少課程,並在 founders dinner 時認識了許多非常厲害的創辦人。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讓我學習到創業、風險投資以及管理的專業知識,也讓我有了許多和創業者們深度交流的機會。

日本 CyberAgent Ventures 新成立 5,000 萬美元創投基金

Posted: 17 Jun 2014 01:02 AM PDT

日本 CyberAgent Ventures 新成立 5,000 萬美元創投基金

日本創業投資公司 CA 創投(CyberAgent Ventures)16 日宣布新成立一筆 5,000 萬美元(台幣 14 億 8225 萬元)基金,此次融資稱作「CA Startups Internet Fund 2 號投資事業有限責任組合」。 CA 創投的投資重點主要是新創公司的種子基金與早期投資,目前已經投資日本國內外超過 200 間公司。

與第一次投資總額 2,400 萬美元相比,這次的融資金額整整翻了一倍。而 CA 創投未來也計劃對旗下每個新創公司加碼投資 10 萬美金到 100 萬美金的金額。公司的副總裁 Tomoki Shirakawa 解釋他們計劃的進行方式:

我們將繼續尋找網路事業發展的空間,但我們計畫將投資的範疇涵蓋、超越現有的網路事業。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會降低門檻,我們將持續尋找有趣的新創公司,並試圖與更多的創業者交流。

從以上發言也可看出,CA 創投「超越」現有網路事業的野心,事實上,CA 創投正在擴展至投資以外的業務,例如主辦八月份登場的年度新創企業研討會「Rising EXPO 2014 in Japan」,幫助新創企業和投資者彼此互相認識、媒合,這樣的活動也強化 CA 創投在日本創投生態圈的重點地位。

CA 創投不是日本唯一向外發展的創投公司,SoftBank 近日投資菲律賓新創公司美金 2,000 萬,而 Gree Ventures 則投資美金 5,000 萬給亞洲新創公司,樂天創投(Rakuten Ventures)則持續為一億元的資金尋覓合適的新創公司。來自日本創投的資金流向亞洲其他區域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對亞洲的網路公司來說似乎也成為公平的遊戲規則。

CA 創投資深投資副總監 Tetsuya "Terry" Hayashiguchi 也表示,此次融資是希望讓 CA 創投未來能夠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而未來的投資對象會從現有的資訊科技,擴展到物聯網領域。隨著融資金額提高,CA 創投的工作量提升,不過目前不打算擴展團隊。

資料來源:
CyberAgent Ventures forms $50 million fund to invest in more startups
Japan’s CyberAgent Ventures goes big with new $50M fund for Asian startup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