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阿碼科技被 Proofpoint Inc.以兩千五百萬美金併購” 與新的 8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阿碼科技被 Proofpoint Inc.以兩千五百萬美金併購

Posted: 09 Aug 2013 06:23 AM PDT

 

office3_800

 

(官方網站照片)

根據阿碼科技的非官方部落格表示,阿碼科技即將被美國的NASDAQ上市公司 Proofpoint 所併購,成為 Proofpoint 旗下的子公司,而 Proofpoint 此前已與阿碼共同推出的Email針對性攻擊防禦方案,而在Gartner公佈的Magic Quadrant for Secure Email Gateways報告,Proffpoint 在此一領域是處於領先的地位。

Magic-Quadrant-for-Email-Security-Secure-Email-Gateways-2013

針對性攻擊,英文為「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直譯為「先進持續性威脅」。在APT攻擊中,攻擊者長期鎖定攻擊目標,並結合多種方法(情報、社交工程、先進攻擊技術…)達成攻擊。在這種攻擊中,最常用的管道之一,就是透過Email。攻擊者將惡意的連結(URL)或文件(PDF、Word、Excel、Powerpoint、RTF…),透過Email寄給鎖定之目標,並結合情報或社交工程之手法,讓整個Email看起來合理、正常,取得目標之信任,引誘其打開連結或附檔,而導致電腦感染惡意程式。

Proofpoint 的新聞稿中指出,Proogpoint 將以2千5百萬美金現金(折合台幣約7億5千萬)併購阿碼科技,而整件併購案將會在2013年第三季完成。Proofpoint 的 CEO Gary Steele 表示:『我們近一年已經利用阿碼科技的關鍵技術在我們的『Targeted Attack Protection™』產品裡,效果非常卓越,這次的併購案將可以讓Proofpoint雲端、次世代的威脅偵測技術持續保持在領先的地位,並可以完整的利用阿碼科技世界級的惡意程式專家知識』

台灣阿碼科技成立於2006年,研發團隊設在台灣的南港軟體園區,成員除了台灣人外,同時也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愛爾蘭、波蘭、西班牙、瑞典、紐西蘭、印度、南非等地的研發菁英,過去主要專注於Web資安產品、源碼檢測、web惡意程式偵測、web防火牆等產品。

雲上的商機有多大?——資策會市場趨勢調查

Posted: 09 Aug 2013 03:36 AM PDT

螢幕快照 2013-08-09 下午6.26.10

圖片來源:資策會研究員陳均甫投影片內容

資策會今日舉辦「消費者雲端服務需求暨市場趨勢」座談,由兩位研究員分享最新雲端趨勢發展,以及發表資策會的消費者服務需求調查成果。

其實資策會調查中所指的「雲端服務」說穿了便是網路服務,共分成購物、影音、遊戲、互動廣告、教育學習等五個面向,針對民眾進行電話訪問,有效樣本 3118 份,抽樣誤差介於正負 1.72%。之所以選擇電話而非網路,是因希望覆蓋所有潛在的消費者,而非限縮在熟稔網路的族群。

行動裝置娛樂蔚為主流,學習緊接跟上

本次調查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平時前五大娛樂中,與網路有關的便佔了四項:影音娛樂(69.4%)、玩遊戲(30.8%)、社交購物(22.4%)、上網(17.4%),而在遊戲類別中,手機遊戲、社群遊戲最受青睞,並有超過 5 成遊戲族群選擇使用智慧型手機玩遊戲,平板也有 21.9%。

而在影音娛樂方面,有 4 成消費者曾使用行動裝置觀看或下載影片,有趣的是,即使用手機或平板看影片,多數人仍的觀看地點仍在家中。整體來說無論使用行動裝置或電腦,在家裡收看的比例高達 85%。

行動裝置與娛樂的結合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其實從事「學習」活動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整體受訪者中已有一成利用手機或平板學習,願意付費使用互動學習的消費者也有 4 成,其實不止在學習面,關於食譜服務,也有 28.5% 的人願意付費使用,未來收費市場約 593 萬人。

QR Code 怎麼擺,學問大

在「互動廣告」方面,執行本次調查的資策會研究員吳佩玲指出,雖然廣告的注意率仍以電視最高,導購率則以廣告傳單表現好,不過由於新媒體具有連結特性,導購性佳,且使用者快速增加,市場潛力無限。

另外她也特別提到有將近五成的消費者願意以手機與螢幕上的互動廣告連結直接下載優惠,而捷運看板更有 56.7%。因此這兩個地方放置互動廣告確能收到成效。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吳佩玲也提到關於 QR Code 的運用。英國連鎖超市 Tesco 於韓國首爾地鐵站架設 QR Code 海報,讓忙碌的上班族以手機 app 掃瞄輕鬆線上購物,並宅配到府。反觀台灣,儘管也有大型零售商企圖以相同方式招攬更多消費者,但擺放地點放在「自家商店」裡的「高處」,而商品最後仍得自取,整體購物流程或許有待改善。

總結而言,本次資策會的調查與我們所感受到的數位景象所差無幾,如何抓住行動世代的心,就靠業者發揮創意了。

美國新興 DIY 聖地:TechShop

Posted: 09 Aug 2013 03:16 AM PDT

0a

只要一走進 TechShop 的舊金山店,你就會被叮鈴鐺啷的聲音給包圍,這是他們店內價值 100 萬美金的設備發出的聲音,同時也是人們打造夢想的聲音。每月支付 125 美元(約台幣 3750),創客或者手工愛好者們就可以成為 TechShop 會員,獲得各種軟硬體資源的使用權。自從 2006 年在 Menlo Park 開了第一家店以來,TechShop 目前在全美已有 6 處門市。

0b

任何一家 TechShop 裡都流淌著奇思妙想,舊金山的 TechShop 尤其如此。紙板雕塑、紙板椅子、訂做的木頭家具、竹製​​自行車、手工打造的滑雪球機器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能在這裡找到。

TechShop 的創立者 Jim Newton 表示,店裡出現過最讓他驚訝的東西是:一個內部充滿長針的金屬盒子。他充滿疑惑的提問,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一個大腦探測器。這個「金屬盒子」的製造者是一名來自史丹佛的醫生,出於對市售設備的不滿,他乾脆來到 TechShop 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打那以後,不少醫生都跑來 TechShop 親手製作外科手術工具。

TechShop CEO Mark Hatch 稱這種模式為硬體的平民化。正如開頭所述,使用者僅需 125 美元(約台幣 3750)的月費外加幾百塊的材料費用就能動手打造自己的夢想,而不需花上 3 萬甚至 30 萬美金去購買昂貴設備。

當初 Jack Dorsey和 Jim McKelvey 帶著 Square 的概念去矽谷時幾乎處處碰釘子。無奈之下,Jim McKelvey 跑到 Menlo Park 的 TechShop 自己做了一個如今成了 Square 標誌的讀卡機原型。至少有一部分得益於這個原型,Square 開始獲得資金。這只是個最著名的例子而已。和舊金山 TechShop 裡的人談一談就不難發現,似乎大家的想法都有潛力發展為偉大的產品。比如幫助孩子培養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技巧的 DIY 玩具屋 Roominate 和木製可折疊檯燈 Lumio

0c

在 TechShop 的圈子裡,成員間互助是非常常見的。Hatch 和 Newton 就一直強調「關係」的重要性。這種連結(connection)的概念不僅存在於 TechShop 成員內部,更可以從 TechShop 本身與其它公司的相處之道中窺得一斑。以幫助舊金山本地商業成長為己任的 SF Made 是 TechShop 的鄰居,當某個成員在產品上架方面遇到困難時,SF Made 就會想辦法把他的產品放到貨架上。ProtoTank 則是另外一個公司,他們專為襁褓中的計劃出謀劃策,其創辦人 Ellsworth 表示,TechShop 的會員來這裡諮詢可以享受一路暢通的待遇。

0d

Newton 把這種創客(Maker)潮流比作 1980 年代的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當時這種技術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僅在價格上難以接受,而且操作也十分複雜,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熟練使用。可現在,人人都可以做一個桌面出版者,這項活動已經普通到沒人再提起 desktop publishing。「我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想要這變成一件人人都能做得事情」,Newton 說。

根據 Hatch 的說法,從 TechShop 走出來的產品中,目前有 5 項被認為具有革命性意義。其中 Square不必再提,還包括了一款為農民檢測氮元素從而實現農藥最少化使用的氮元素偵測儀器、一種新型灌溉系統、一種服務器冷卻系統和幫助早產兒維持體溫的平價睡袋。如果 TechShop 能服務更多人的話,Hatch 相信更多偉大的想法會成為現實。

0e

遭美國政府打壓?兩家高隱密性電子郵件服務商相繼關閉

Posted: 09 Aug 2013 02:59 AM PDT

Edward Snowden

已經延燒兩個月的美國大規模監視計畫「PRISM」,洩密的前國安局員工 Edward Snowden 使用的高隱密性電子郵件服務商「Lavabit」今天宣布關閉服務,並在首頁發表了公開信1。Edward Snowden 曾用他們的服務來發送媒體邀請函。

I have been forced to make a difficult decision: to become complicit in crimes against the American people or walk away from nearly ten years of hard work by shutting down Lavabit.

Lavabit 的老闆 Ladar Levison 在信中稱自己是被迫要在成為犯罪行為的同謀。或是放棄自己過去十年親苦工作的成果(即關閉 Lavabit)中做出選擇。他甚至說:

I wish that I could legally share with you the events that led to my decision. I cannot.

我希望自己可以合法地透露到底是什麼事件導致我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我不行。

lavabit

寒蟬效應

另一家提供類似服務的電子郵件服務商「Silent Circle」也接著傳出關閉服務的消息,1他們說雖然當局尚未要求他們分享資訊,但他們已經注意到了 Lavabit 關閉的消息,因此決定先關閉服務。

Lavabit 是一個由 Ladar Levison 於 2004 年創辦、營運的高隱密性付費電子郵件服務,標榜注重客戶隱私(也有免費方案,但安全度、容量不如付費方案高),截至今年七月,大約有 35 萬名使用者。Ladar Levison 表示他將準備和美國政府打官司,捍衛自己的權益。

該來的還是要來,Google 地圖 app 更新後將加入相關廣告

Posted: 09 Aug 2013 01:30 AM PDT

googlemaps-icon

過去我們曾經討論過 Google 那面積越佔越大的搜尋結果廣告,Google 今天在 Inside AdWords 部落格上宣布,iOS 與 Android 版的 Google 地圖 app 都將在搜尋結果中呈現相關廣告(relevant ads)1。(目前僅 Android 版本有發表更新)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Google 地圖是人們最常用的手機 app2,甚至超越 Facebook 和 YouTube,而 Google 自己則在部落格上表示,目前每個月有超過 11 億的使用者在使用他們的地圖服務。

2013_08_05_Top_10_Apps圖片來源:Mashable

這個新的廣告型態是這樣運作:當使用者在 Google 題圖 app 搜尋了一個關鍵字後,Google 除了秀出結果之外,也會出現一小塊廣告,包含標題、文字及連結(單然也有「Ad」廣告標示),這個時候使用者可以用點擊或捲動的方式獲取更多訊息。Google 在部落格的範例是搜尋「Gardening Shop(園藝用品店)」,結果就會跳出一個園藝用品供應商的廣告。

google_maps_ads

廣告主需要知道的是,使用者看到了這則廣告後採取的動作,有些是免費的。例如儲存、分享等等,Google 不會針對使用者這些行為收取廣告費用。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考 Google 的解說

行動裝置是網路廣告的新戰場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三年前 Apple 之所以推出 iAd 廣告平台就是為了與 Google 對抗,後者的 AdMob 一直是 app 開發者最常使用的選擇;Facebook 靠著行動平台廣告的強勁成長與營收數字將股價在短短幾天內拉抬到去年 5 月 18 日的發行價 38 美元3;Yahoo! 更是積極想要在行動平台上開闢自己的戰場(請參考 〈 Yahoo! 推出兩種新的廣告型態,搶攻行動廣告市場 〉)。

回到最前面那張表,前十大最常用 app 中 Google 的服務就包辦了第一、三、四名,優勢相當明顯。Facebook 也有三個 app 進入前十,除了騰訊的 WeChat,其他清一色都是美國公司的產品。Google 在地圖 app 加入廣告後能否帶動行動廣告的營收,未來一、兩季值得我們觀察。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Google 的兩面手法?

Posted: 08 Aug 2013 08:28 PM PDT

a

本文出處為 Dimension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Google 的兩面手法?〉。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酷暑高溫、暴雨山洪、龍捲風肆虐等氣候異象,讓我們不得意識到氣候變遷,然而世界上最不願意承認氣候變遷的國家之一,就是美國。直到近年龍捲風摧毀家園,氣溫連連破表後,氣候變遷這個話題才被美國正視。

2013/8/8 台北市創下 39 度高溫,你準備好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了嗎?

2011 年 Google 開始一項稱為 Google Science Communication Fellows 的計畫,聘請 21 位由美國氣候變遷專家以及科學研究單位推薦的博士科學家,研究氣候變遷議題;諷刺的是,Google 卻在今年 7/11 該公司協助參議員 James Inhofe(以否認氣候變遷為主要政見,並且大聲疾呼氣候變遷是場騙局)進行競選募款。

這實在是太諷刺了!

由 21 位英才中的 17 位共同簽署的一封措辭強烈的信,送到 Google CEO Larry Page 以及執行董事長 Eric Schmidt 的手中,信中這些 Google 科學家質疑該公司此項投機主義的舉措:

在他惡名昭彰的聲明中,參議員 Inhofe 強硬的宣稱氣候變遷是一項「對於美國人民的欺騙」,並且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支持之下,指控氣候變遷科學家是「罪犯」。

Google 一直致力於教育大眾有關氣候變遷的議題,為什麼此時公司卻與 Inhofe 站在同一陣線?

在 Google 發言人的回應中承認「雖然我們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有歧異,但是在奧克拉荷馬州的人員聘僱以及資料中心方面,我們與參議員有共同的利益。」

但是 Inhofe 對於科學團體的詆毀與他對氣候議題的反對立場一致:這是策略性的破壞與癱瘓,想要毀滅科學家以及所屬研究單位的名聲,在這樣的情形下根本不可能達成共識。

去年 Google 將位於奧克拉荷馬州的資料中心擴建兩倍,當地的投資金額增加到 7 億元美金,所牽涉的「利益」與 Inhofe 參議員顯然相當密切。依據 Data Center Knowledge 網站的報導:「為了要鼓勵當地的再生能源,Google 同時簽署了一份長期的合約,允諾將購買所有 NextEra Energy Resources 的 Minco II 風力發電廠能源」

Google 兩面通吃是哪招?

b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Google 的兩面手法?Google 自家員工當然不會是唯一表達不滿的人,民眾自發性的連署行動已經累積了上千人簽名,連署網頁 SumOfUs 畫了一張僵硬的圖片,顯示 Google 的金流不只流向參議員 Inhofe,還流向部分垃圾科學研究組織:

本月稍早,Google 為全世界最威的氣候變遷反對者參議員Jim Inhofe 舉辦了一場募款餐會,每位參加者的收費是 2,500 美金。在兩週之前,Google 才捐了 50,000 美金到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該組織出資贊助的廠商包括石油大亨科赫兄弟(Koch brothers)以及艾克森美孚石油(ExxonMobil),這個右派智庫常常發表捏造的「研究報告」,提供政策制訂者否定氣候變遷的佐證。

c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Google 的兩面手法?在此同時 CREDO Action 連署網站提及參議員 Inhofe 除了對於否認氣候變遷之外,作為政治人物還有其他的問題,他「同時也反對女權、反勞工、反網路自由、反同志、反歐巴馬、反槍枝管制、反移民改革、贊同水力壓裂開採天然氣,以及好戰( “also anti-women’s rights, anti-labor, anti-internet freedom, anti-LGBT rights, anti-Obamacare, anti-gun control, anti-immigration reform, pro-fracking and pro-war.”) 這與 Google 公司口號「不作惡 — Don’t be evil」背道而馳,被抗議者改為「別贊助惡人— Don’t fund evil」。

另外一起由 Forecast the Facts 發起的抗議活動,則號召支持者破壞 Google Moto X 智慧手機的發表會,並且號召群眾「在社群媒體上以 #MeetMotoX 以及#DontFundEvil 兩個hashtag 標籤大量發文,藉以抗議 Google 以及新手機金援這些反科學的惡棍」。

歷經 Google 支援美國國安局監控事件以及這個氣候變遷事件後,有些人開始認為 Google 已經不是新奇、可愛、崇尚自由的加州新創公司?

Google,在財團利益糾葛及保護地球兩者之間,你的選擇是?

(文章來源:Mashable

回不去的「小」時代

Posted: 08 Aug 2013 06:01 PM PDT

1014723_579884505368304_1594897312_o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答案太多了,左手抓著捷運車廂拉環的乘客也許會認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三星 Galaxy Note 2 手機螢幕左上角與右手大拇指的距離。

8530165219_ffb9ff211b_c
照片來源:Kārlis Dambrāns

LG 剛發表最新旗艦手機 Optimus G2,規格之前就曝光過了,但 5.2 吋碩大的螢幕加超窄邊框還有些衝擊力。粗略看過一下今年個廠商的 Android 旗艦機的螢幕尺寸,HTC One 是 4.7 吋、三星 Galaxy S4 是 5 吋、還有沒有面世的三星 Note 3,螢幕尺寸應該是 5.9 吋。

也就是說,Android 旗艦機的螢幕大多已經都跨入 5 吋的門檻了。這也是條不歸路,以後的 Android 旗艦機可能也不會回到 4.X 吋螢幕的時代了。對於不習慣大螢幕,但對性能有所追求的人來說,大螢幕和性能強悍已經成為手機的光與影,再也分不開了,螢幕尺寸較小但性能不減的手機已是鳳毛麟角。

前五代 iPhone 一貫的 3.5 吋螢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但 5 吋以上的大螢幕就是好嗎?一般來說,5 吋以上的手機基本上是不適合單手操作的,畢竟像 Shaquille O'Neal 那樣的大手是少數。只有在 4.7 吋,最好是在 4.3 吋以下,單手操作的感受會好很多。

在此有一個 Ars Tecknica 報導了一個小實驗,實驗者選取了 10 個不同螢幕尺寸的 Android 手機,這些手機的螢幕由 Sony Ericsson Xperia X10 Mini 的 2.55 吋到三星 Galaxy Note 的 5.3 吋不等,並邀請受測者在不同螢幕尺寸的手機上完成一個 app 測試。該應用需要受測者在不同的模式下觸控螢幕不同的位置,完成時間會被記錄下來。

phone-screen-size-640x457
phone-screen-size-2-640x378

上面兩張圖是手機螢幕尺寸大小和完成操作所需的時間比較。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 4.7 吋以下,完成操作所需的時間相差不大,差距僅在 1 秒之內,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趨勢就是螢幕越大,操作花費時間越長。但是過了 4.7 吋之後,在 5.3 吋 Galaxy Note 螢幕上完成操作的時間幾乎是前面的 2 倍之多。

大螢幕的優點不必多說,而小螢幕的優點在此也十分明顯——好拿、易於操作而且便於攜帶。有研究稱男性手掌平均長度為 18.9 公分,因而最適合男性的手機螢幕尺寸應該應該是小於 4.5 吋,而女性的手掌平均長度為 17.2 公分,表示螢幕大於 4 吋的手機已經不適合女性單手操作了。

雖然相比於單手操作的黃金尺寸,目前的旗艦手機們也不過多出 1 吋不到。但是這 1 吋已經夠多了,就像合身的褲子多出了一截。

以之前發表的 Sony Xperia Z Ultra 超大螢幕手機為例,這款 Sony Xperia Z 的規格隨著螢幕尺寸變大也增強了一些,又以 HTC One mini 和三星 Galaxy S4 mini 為例,這兩款手機在螢幕尺寸縮水的同時,規格也縮水不少。大螢幕不一定是高階手機,但高階手機基本上會配上大螢幕,而螢幕較小的手機卻始終享受不到最頂尖的規格。

智慧型手機不是像電子書閱讀器那樣功能相對單一的裝置,它對操作的要求很多。在手機音質越來越好,解析度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的趨勢下,眼、耳與心理都得到滿足,手的負擔卻越來越重。相比於視覺衝擊,在好拿、操作和便攜性不得不做出讓步。而手機需要集成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擴大體積能裝下更多內容(還可以變得更薄)。其實,螢幕尺寸的躍進跟這幾年手機的 CPU 戰爭、畫素戰爭是一起進行的,當後兩者大有偃旗息鼓的架勢時,螢幕越來越大的趨勢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或許手機適合單手操作本身就是偽命題,就像當初說手機需要實體鍵盤一樣,若干年後,5 吋以下的手機蹤跡難尋也有可能,而單手操作手機的人則會被認為是怪咖。而一個難以否定的事實就是:想買性能最強的手機,尤其是 Android 手機,必須得同時接受它的大螢幕。

挑戰 Vine、Instagram?YouTube 創辦人推影片製作 app「MixBit」

Posted: 08 Aug 2013 05:44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8-09 上午8.40.00

Youtube 兩位創辦人 Chad Hurley 和 Steve Chen(陳士駿)幾個月前表示將要推出一個新作——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生成內容)影音產品 MixBit,沒讓我們等太久,今天 iOS 版的 MixBit 正式上線,Android 版本也會在近期推出。

功能方面,MixBit 每次可以拍攝最多 16 秒的短片素材,但拍攝次數無限,使用者最多可以將 256 個短片素材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個以小時計的長影片發布。MixBit 最大的特點就體現在它的名字裡-Mix(混合),使用者可以隨意的剪輯、複製每一個 16 秒以內的短片素材,甚至可以導出其他使用者影片裡的短片素材為自己所用,因為在網站上它們都是分開儲存的。使用者想要發表的影片中也可以加入圖片作為素材進行編輯。

b0090b88d87a0b59176eb9d08ed24e64

MixBit 自然會被拿來與 6 秒的 Vine 和 15 秒的 Instagram Video 短影片社群 app 作比較,MixBit 也的確具有前兩者的特性,短片 + 分享社群,但 MixBit 的產品設計初衷真的是這樣?MixBit 的推出真的只是為了與兩家影片社群巨頭搶占領地?

其實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它們功能上的不同完全將各自領向不同的方向。16 秒的噱頭其實是一個比較有偏差的關注點,這個影片長度的限制僅僅是為了讓 MixBit 的使用者能夠方便有效地去選用其他使用者的高品質素材,而這也正是兩位創辦人的初衷,通過 re-UGC(使用者生成過的內容再創造)的形式,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拍攝更高品質的影片。

再者 MixBit 其實屬於弱社群的 app,因為至少現在這個版本沒有評論功能而且是影片都是匿名發表,所以最為強調的點還應該是 re-UGC,雖說 Hurley 表示之後的版本會考慮增加,但也可以認為是 MixBit 一開始就沒有把社群視為重點功能。

相反的,MixBit 與被 Yahoo 以接近 5000 萬美元收購的 Qwiki 卻有很多共同點,其中之一就是偏工具化。由於 Vine 和 Instagram Video 的影片長短或多或少限制了使用者的拍攝品質,而且在沒有任何影片編輯軟件的情況下,發表的影片品質和有趣程度都會打點折扣。但 MixBit 的剪輯複製功能降低了創造高品質影片的門檻。

不僅如此,MixBit 和Qwiki 還都在內容載體上都做了改變,不再只局限於影片素材的使用,同時還加入了對圖片的 app,這無疑增加了影片表現形式的的多樣性。再加上傳統 web 版的影片編輯軟件幾乎沒有一個被搬到手機平台,這就不難理解兩位創辦人在 MixBit 的設計上為何沒有走太靠近 Vine 或者是 Instagram Video 的路線。

MixBit 宣傳影片

成功人士的習慣跟你不一樣

Posted: 08 Aug 2013 05:02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8-08 下午9.14.55

照片來源:電影 Yes Man 劇照

成功既然無法定義,就沒有一體適用的準則,本文所指的「成功」大抵是在事業上有一番成就。不過有沒有這種野心不是重點,底下 Fast Company 調訪出的成功人士的「習慣」1終究是好的,除了第一個我自認為有點太高壓(連夜間電影這種小小的休閒都要剝奪⋯⋯我想我辦不到,何況「Geek 的生產力在半夜達到高峰」,每個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刻不一而足),其它八點有些算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有些則是誠實面對自我,無論你是想當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還是安穩過一生,只要你希望人生過得有意義,我想以下幾點都值得花時間思考並實踐。如果您想要補充,非常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你還不夠早起

犧牲夜間看部電影的小娛樂,早點睡覺早點起床,換來隔天超人般的生產力,你願意嗎?早起讓我們頭腦清醒、掌握時間,並且多出幾個小時「斷網」。釐清一整天的思緒,從暫時遠離電子信箱和社群網路開始。

Ecquire 共同創辦人 Paul Dejoe 習慣清晨四點起床,他說,早起的好處很多,不需要長假,不需要喘息空間,只要比其他人早起一點,一切都解決。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且是多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蟲可以吃。

信守承諾,勿以承諾之小而不為

成功建立在互信關係上,無論承諾有多微不足道,都應該信守並實踐。如果你自告奮勇每天帶辦公室養的狗狗出去散步,真的要說到做到喔。

學會怎麼說故事

產品需要好的故事,企業深諳包裝之道——數據很乾燥,投影片太千篇一律,外人想要感受的是情感渲染。當你應徵工作或在社交場合需要向他人介紹自己時,你也必須說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你在當下是舞台上唯一有血有肉的主角,別再虛與委蛇的寒暄,學著條理分明、並且不失生動的寫下自己最精彩的篇章。

領導,而非奴役

「領導者(leader)」跟「主人(boss)」有很大的不同,這張圖一目了然。

abc以下這個傢伙的行徑,是最負面的示範,千萬別學他。

不要恐懼失敗

你知道 Dyson 吸塵器的創造者 James Dyson 花了多久時間才實驗成功嗎?失敗兩個字,他體會甚深。我們現在使用的 Dyson 吸塵器,是他經歷了 5126 次失敗而後的結晶,五千多次的原型看似無用,其實都飽含珍貴的學習經驗,也才造就最後的成功。James Dyson 說:喜歡嘗試「奇怪」的事,碰壁碰再多也不輕言放棄的小孩子,說不定是更有創造力的人。

倘若你想要探索新鮮事物,你注定要失敗個幾次,這沒什麼好在意的。你想從你沒熱情的事物裡脫逃,儘管去做!

問問題,永無止盡

愛因斯坦除了是個頂極聰明的科學家,一定也會是個傑出的企業家。

想要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為沉屙找到新的角度,需要的是發揮創意想像力。每個人都應該偶爾暫停,自我省思。

  • 你生在地球上的意義是什麼?
  • 你現在應該停止做什麼?
  • 你的培養皿裡頭正孕育著什麼?
  • 你已經得到所有解答了嗎?

誠實面對自己

承上,馬上請你思考一個非常艱難的問題:

你是真有熱情,還是空有幻想?

虛妄是雙面刃,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說,腦中的妄想可以轉化為誆騙自己的動力,但假設你的事業開始損及你的生活,就該重新評估人生中的輕重順序了。

我認為熱情和妄想之間其實並不容易區別。我相信很多創業者追逐虛妄的幻覺而不自知。這種情況也曾發生在我身上。刷爆的信用卡、空空如也的碗櫃、想把你從妄想深淵中拉出不知所措的伴侶。我困在非要成功不可的盲目信仰裡,但若我無法認清事實,我也就沒辦法誠實的評估我的事業,並將之導引到正確的方向。

適時休息

Fast Company 有一整月的時間讓員工「斷線」,暫時逃離數位世界,讓腦袋汲取新鮮空氣。你不必這麼激進,但至少給自己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把自己置放到真實世界,整理思緒,檢視初衷。

寫筆記

倘若你想更深入事物的核心,請試試最原始的學習方式:做筆記。這聽來可能有點笨,不過,做筆記是有效組織與理解的方法。矽谷權勢代表 John Doerr 和 Ron Conway 在聆聽 Mark Zuckerberg 講述 Facebook 的創辦過程時,亦低頭勤做筆記。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都這樣做了,我們還能不重拾這個古老的習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