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真實與謊言之間:創業者與媒體,我們共同上了一課” 與新的 8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真實與謊言之間:創業者與媒體,我們共同上了一課

Posted: 01 Aug 2013 07:57 AM PDT

1786-1

影集 Lie to me 官方照

讚揚自己是台灣人少有的美德,即使被人稱讚,很多人也只習慣「爽在心底」。不過另外一種情況是,把自己捧過了頭,甚至曲解他人原意,在網路傳播無遠弗屆、求證難度下降的今天,還沒來得及從眾人崇拜眼神醒來,可能馬上會被人打得臉頰發燙。

友站 TechOrange(下稱 TO)日前刊載一篇台灣新創公司網路餐廳訂位服務 EZTABLE 的專訪1,題為〈抄襲,So what?抄到原創者都想投資你,你就成功了--專訪 EZTABLE 創辦人陳翰林〉。陳翰林於文中描述自己與矽谷創投會面的見聞,原文引述如下(問為 TO 記者,陳為陳翰林):

問:和創投聊了些什麼?

陳:其實我去矽谷的緣起是這樣,之前 Andreessen Horowitz 其中一個 partner 到亞洲來參訪,也順道去了 appWorks,我在那邊和她認識,就和她聊了 EZTABLE 的服務,她回美國後也和她的老闆 Jeff Jordan 提起我們--而 Jeff Jordan 就是 OpenTable 的前 CEO,他對我們很有興趣,就邀請我到矽谷去,聊聊。創投通常不會說,「我想要看你的案子」,他們就只會跟你說,「你有沒有空來聊一聊?」

當然大部分還是在聊 EZTABLE 做了什麼、做得如何,他們會對我們有興趣,很大原因是美國已經有一個 OpenTable,很成功、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然後 EZTABLE 的服務表面上跟它滿像的,所以他們就覺得很有趣。

Andreessen Horowitz 是矽谷非常知名的創投,投資組合囊括 Skyp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Airbnb 等等明星級公司。EZTABLE 倘能受到青睞,對他們自己以至於台灣團隊而言無疑是超級振奮的強心劑。不過,昨晚 TO 刊登了一篇 Andreessen Horowitz 親自來函的澄清信2,宛若澆了大盆冷水。

Andreessen Horowitz 目前沒有投資 EZTABLE,截至目前也沒有這樣的計畫。

我們透過 AppWorks 認識 EZTABLE 的 Alex Chen,我們獲知 Alex 基於他自己在 OpenTable 上的正面經驗而創辦了 EZTABLE。與 OpenTable 前任執行長,同時也是現任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Jeff Jordan 的碰面,是出於 Alex 的期望。

我們每天都與具有潛力的創業家碰面,Jeff Jordan 很高興有機會在 Alex 到矽谷時與他碰面。

Jeff 和 Alex Chen 會面的目的並非(原文大寫NOT)討論投資。相反地,這個會面的目的,是 Jeff Jordan 與 Alex Chen 分享他在 OpenTable 的經驗。

原文如下:

Andreessen Horowitz is not investing in EZTABLE and have no plans to at this time.

We came to meet Alex Chen of EZTABLE through AppWorks. We were told that Alex Chen founded EZTABLE based on his positive experience using OpenTable. It was Alex’s wish to meet Jeff Jordan, the former CEO of OpenTable and current general partner at Andreessen Horowitz.

Jeff Jordan was happy to meet Alex Chen during his visit to Silicon Valley as we meet with talented entrepreneurs every day.

The purpose of the meeting between Jeff and Alex was NOT to discuss an investment. Rather, the purpose of the meeting was for Jeff Jordan to share his experiences from OpenTable with Alex Chen as a nice gesture.

對照兩方說法,確實有所出入:

  • 陳翰林表示,與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Jeff Jordan 的會面,乃是對方「主動邀請」;然 Andreessen Horowitz 的澄清顯示,此為陳翰林自己的期望,況且他們本來每天就會與許多創業者見面。
  • Andreessen Horowitz 特別強調,這場會面「並未」談及投資,而是 Jeff Jordan 「出於善意」與陳翰林分享自己創立 OpenTable 的經驗。
  • 專訪標題「抄襲,So what?抄到原創者都想投資你,你就成功了」的誤導之嫌就更強烈了,根據「原創者」Jeff Jordan 的說法,他們的談話完全沒有提到「投資」,整篇文章重心瞬間坍塌。

而作為媒體,這個案例當然也警醒我們,對於任何訪問都應抱持懷疑的精神,小心求證,並且,下標謹慎。

Vibease 智慧型跳蛋,同步體驗小說的性愛情節

Posted: 01 Aug 2013 06:20 AM PDT

V1

本文轉自〈傾聽女人心,Vibease 智能跳蛋〉。對智慧型情趣用品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參考台灣廠商製造的虛擬性愛用品 LovePalz

傳統印像中,情趣用品跳蛋可是個強力的東西,某些款式還把仿生學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整體而言功能已經是非常強大了。但有時候,你或許還需要某些新鮮玩意,一些與眾不同的新東西。於是 Vibease 誕生了。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可穿戴式「智慧型」跳蛋,它能夠在性的方面非常「體貼」女性,為女性帶來難以言喻的體驗。而這之前類似的東西或許只在某些色情作品中出現過。

這個裝備了藍牙功能的跳蛋可以與你的智慧型手機相連,跟隨著你手機中的有聲色情讀物 app 做出相應的反應。可以隨著情節的發展為你帶來相應的感受。

V2

當手機 app 中的有聲讀物說到「輕柔的愛撫」時,跳蛋就會輕柔的震動,當說到「用力的愛撫」時,跳蛋就會加大震動的強度。跳蛋會根據故事的內容來做出相對的變化,不同的故事都會有獨特的跳蛋震動程序,多種強度和震動模式的搭配會在每一個時刻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V3

如果有聲讀物還不能滿足你,Vibease還為你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你甚至可以將你的性伴侶的聲音錄下來用來操縱跳蛋,相信他一定會非常樂意錄製這張性愛「專輯」的。如果這些對你來說還不足夠,Vibease 還支持遠端遙控,你的伴侶可以通過手機來控制跳蛋,這或許能使電話性愛上升到新的高度。

V4

目前這款智慧型跳蛋正在 indiegogo 募資,僅需 79 美元。姐妹們,心動了嗎?

「2013 資服國際化台日業者媒合交流會」紀實

Posted: 01 Aug 2013 06:05 AM PDT

照片

今天下午工業局與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舉辦了「2013 年資服國際化台日業者媒合交流會」,邀請日本四家資訊服務公司 YAMAHA、Blogwatcher、Vext 與 AMIYA 來台灣分享自家技術,謀求台、日合作的機會,並在會後數日間協助台灣廠商與上述四家日本公司進行一對一的業務合作洽談。

InfoSound——聲音版的 QR code

Inside 去年介紹了「Chirp」這個採用「聲音版 QR code」的 app,而日本的 YAMAHA(對,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百年企業山葉公司)今天介紹了他們的自有技術「InfoSound」。顧名思義,就是利用 18-20 KHz 的音頻傳遞資訊(傳輸率 80bps),該技術的優點在於接收裝置是常見的喇叭(智慧型手機都有),成本較低,而且容易掌握傳遞範圍(特別是在室內),也不會因為在角落就收不到。唯一要注意的是,雖然 InfoSound 不怕噪音干擾,可以與其他聲音混合播出,但還是有可能被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聲波抵消。

YAMAHA 稱 InfoSound 比起 NFC 需要近距離、一對一的傳輸更具優勢,範圍也較大(約 2-10 公尺,比 NFC 大,比 Wi-Fi 小)這樣的技術在日本被用在電子折價券、優惠訊息,或是結合電視節目,播送節目時加入 InfoSound,讓使用者在觀賞美食節目時可在手機接收食譜或是網路購物訊息。

InfoSound 有針對 iOS 與 Android 推出 SDK,目前在日本已經與富士電視台(電視節目)、賓士(新車發表會)與一些足球賽與時裝秀合作過。

行銷與客戶關係解決方案——Profile Passport

Blogwatcher 是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 Dentsu(電通)與人力資源網 RECRUIT 合資成立的公司,專門分析智慧型手機的 offline/online log,他們推出的 Profile Passport 除了可用以產生市場分析報告,也可以針對使用者的行為與所在地推播量身訂做的資訊(例如折價券或兌換券)。

根據 Blogwatcher 的調查,有大約 30% 的使用者在收到推播訊息後一分鐘內就會開啟(超過 50% 會在三分鐘內開啟,30 分鐘內開啟的比例則是 80%),有 13% 的使用者會真的走進店家,是比 E-mail 行銷更有效的方式。

Blogwatcher 希望能夠與台灣業者合作,建立並協助分析台灣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行為模式。

文字探勘技術 Vext Miner

1996 年成立的 Vext,母公司 Qualica 是世界知名重化工業產品廠小松製作所的企業軟體部門,專注於 Text Mining(文字探勘),他們自 1997 年年底開始提供日文、英文文字探勘解決方案,2003 年加入正體/簡體中文版本,在日本的客戶包含佳能、富士軟片、住友生命、NTT、NTT Docomo、電通與三菱電機等等。

Vext 文字探勘技術主要用於 VOC(Voice of the Customer,顧客反映)Vext 指出,每 50 個不滿意的客戶中,真正會播打客服專線抱怨產品的人只有 2 位,但是其他沒有打電話的人卻會向身邊 8-10 人抱怨產品的壞處。因此企業每個月所接到的數千通抱怨電話,背後代表的是數萬名不滿意的客戶。Vext 除了單詞分析,也強調整句式的分析,近年加入語音與社群網站的分析,為品牌緊盯顧客反映。Vext 強調自己的技術善於辨析口語或網路用語中不明確、無用的「垃圾字」,藉以提高分析的效果。而自家的專利技術「全數媒合」更是找出少數意見的利器。

此次 Vext 來台灣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該技術在台灣的總代理商。而在台灣同樣專注於該領域的則有六月時剛接受投資的意藍資訊

虛擬空間管理服務「Verona」

專業是企業資訊安全稽核解決方案服務的台灣網屋,母公司 AMIYA 的虛擬空間管理服務 Verona 將過去需要先設計終端機、建構配置後導入軟體的流程整合,協助企業快速建立 VPN 網路,無需固定 IP,也不必擔心更換電信商的問題。相較於思科那樣的系統,該技術不需要各個據點都要派工程師設定,可以統一由總部的管理中心設定,並自動更新,後台的部份也不複雜,一般人比較容易上手。該技術曾獲 NTT Data 採用。

課堂筆記:讓滔客網總編 Vincent 來告訴你如何透過社群網路有效行銷

Posted: 01 Aug 2013 03:27 AM PDT

04

AppUniverz (台灣創新行動服務推廣協會)是一個發起於清交校園內的非營利組織,以「培育台灣軟體創作人才」為最高使命。幫助團隊從創意出發,動手實作創新的應用服務(App),進而改變社會、影響世界,一同航向宇宙(Universe)!近期與清大資工系及育成中心合開了「App創業與實作」課程,未來也將於全台各大專院校合開相關課程,歡迎在 AppUniverz 的粉絲專頁上關注校園創業的相關資訊。

「如何透過社群網路有效行銷?」一直是各個公司與團隊非常傷腦筋的事情,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增加粉絲人數?又該怎麼利用內容做行銷?而怎樣才能吸引粉絲購我所推薦的產品與服務呢?

於是清大「App創業與實作」課程於 5 月 16 日邀請到炘世紀數位資訊執行長 Vincent 丁禹勝,炘世紀以 SoLoMo (Social(社交)、Local(適地)、Mobile(行動))為核心,運用Facebook粉絲專頁(So)、LOOK!生活網(Lo)、GO!LOOK!電子會員卡(Mo) 做市場布局,所經營的粉絲團超過兩百個,累積粉絲人數達四百萬以上,最近更創立第一本網路原生主題性線上雜誌─「滔客 talk.tw」。

接下來 Vincent 將以豐富的行銷經驗,與我們分享運用「品牌、媒體、通路」三大要點,如何運用社群網路做有效行銷。

「你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上是經營一個品牌、媒體還是通路?」,一開始 Vincent 便要我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起初就以品牌的模式經營粉絲團的話,那將會非常辛苦,因為品牌需要高度的知名度與滿意度,不只要砸大錢做廣告,還需要耗費時間與精力去維持,因此品牌是最難經營的,通路其次,通路需要做系統整合,也非一瞬間就能達成,而媒體是較容易執行的部分。

品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百貨公司要招商的話優先找誰?答案是「品牌商」,例如 LV、Coach、Gucci 等知名品牌。而 Facebook 的粉絲專頁也是如此,品牌商不需要費很大力氣就會有很多粉絲跟隨,所以當你還只是一個新創的粉絲團時,最好不要把自己當作品牌來經營,第一,你還不有名,第二,你將會受到品牌形象牽制,無法自然地和社群互動。

媒體

Vincent 提到他們公司絕對不會在粉絲團上行銷產品,而是成立相關社群,吸引目標對象,養大族群的數量,把粉絲團變成電視頻道,和相關領域的人接觸,介紹相關的內容,再慢慢推廣自身的產品。要知道粉絲在社群想看到什麼,因為,重點不是官方資訊,重點在於周邊,衍伸性的效益。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做一個和電影相關的App,那麼就可以成立一個的官方粉絲團,和多個非官方粉絲團,官方粉絲團用來發布產品訊息,而非官方粉絲團,是為了吸引粉絲,把一個大方向分成不同的主題,成立不同主題的粉絲團,吸引對這個方向和主題的所有粉絲。

像最近很紅的《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將電影的經典台詞摘錄下來,附上一張截圖,就能打中粉絲的心,每則 PO 文都破百人分享,吸引 18 萬粉絲按讚。非官方粉絲團較中立,也比較好操作,如果是官方和品牌的話則較難和粉絲互動。

炘世紀數位資訊曾在 2012 年做萬人海選,挑購物網站或拍賣商,幫忙做網路行銷,打品牌形象,一開始很順利,雙方面合作的很愉快,成效非常好,但是做了半年後,每個廠商都想解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廠商已經成功建立品牌,再也不要協助了。

「當你發現,所有的資源都不是自己能掌握,的確會不小心一腳就被踩死。」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做「自營媒體」,因為做久了都是幫人作嫁,只有自己經

營媒體才能將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將資源做最好的運用。
那麼該怎麼開始經營媒體呢?雖然社群平台變化很大,但是大方向和方法不變,

以下三點是關鍵:

  • 速度:搶先、搶鏡、第一手報導
  • 品質:符合族群的超優質內容
  • 結構:完整內容的專題系列報導

就如前面所說,可以成立多個非官方粉絲團,根據不同主題,觀察不同社群的行為,一開始成立時,可以把幫忙社群收集資訊當作主軸,收集對粉絲有用的資訊,
之後再慢慢自己產生內容,建立自己的媒體,例如網站或部落格。

主動把特定主題的社群經營的好,就能得到很高的周邊效益了。起初要忍住前三個月不要做產品推銷和導購,先把粉絲的特性和習慣給摸清楚,取得粉絲的信任與認同,胃納粉絲所需要的資訊,這樣一來才能再做進一步動作,就像滾雪球一樣,一點一滴累積粉絲、累積能量,慢慢的越滾越大,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通路

「夠大的通路就是媒體,夠大的媒體就是通路」,像是 ibon 跟 ATM 其實就是個媒體,在上面可以有不同的廣告輪播, 7-11 現在就是個很大的媒體。而媒體極大化後,就有力量去談通路的資源,就有能力開始做「社群導購」。

導購其實就是「導入流量」,簡單來說,社群導購是透過經營社群來產生流量,將粉絲流量導向購物網站,並依照銷售成果獲取佣金,產生龐大商機與雙贏局面。(導購的概念,其實就是CPS(Cost per Sale:每次銷售成本)的進階延伸,藉由利潤分享做大市場)

社群導購方式有下列三種:

  • 有導購
  • 直接導購
  • 間接導購

要注意粉絲團上最重要的,除了內容還是內容,社群還只是個媒體,還不到通路,訊息傳遞的管道,是要單純靠社群獲利的,其實很少也很難,像是 GAP 本來想在 Facebook 上做買賣,但最終還是失敗了。要賺錢的話要靠合作,社群經營的好,有個通路口後,會有很多相關的人來找你合作,可以做異業合作、拓展人脈、找到更多不同的商業機會。

最後 Vincent 送給我們一段話:

別把經營社群想得很困難,先把粉絲團當成媒體經營,做訊息發布與資訊分享,當作自己的知識管理平台,這樣一來,經營粉絲團可以當作知識管理的資料庫,整理知識、分享內容、甚至找到同好。

資料來源:

小屁孩的創業遊樂園

Posted: 31 Jul 2013 11:14 PM PDT

Boy-1950s-Toy-Robot-01

本文轉載自〈小屁孩的創業遊樂園〉, 作者洪大倫為 Hands Up 創業育成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會計與財務金融背景,喜歡投資和企業經營,著迷於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樂於交朋友、閱讀,有許多創意商業構想與行銷點 子,目前專職於協助創業團隊尋求資金,並提供相關育成服務,也是一名小小天使投資人。

昨日北上和朋友碰面,同時認識了仰慕已久的前輩,大家聊著聊著,說起了創業圈的幾個特殊現象。前輩直言,見過太多不成熟的團隊,有的是專業能力不足,有的則是商業邏輯有很大問題,這些人要創業,實在難以為繼。

後來晚上和創業圈的PTT鄉民們吃飯,大家聊天交換心得,同樣聽到類似的說法。許多人都在抱怨,怎麼老是遇到一些不上道的提案,還有些人甚至連工作經驗都沒有,就跳出來說他們想要創業,想要改變世界,想要解決問題。

我將大家口中所談論的通稱為「小屁孩型」的創業家,他們多數有以下幾種特徵:沒禮貌、不懂感恩、對商業運作的認知不成熟、有失控的正向思考卻沒有相稱的解決問題能力、不懂人情世故的應對進退、永遠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對方的立場。

比方說,昨天才聽到有個創業的朋友告訴我,他在嬰幼兒市場做得還不錯,已經有穩固的基本盤,顧客忠誠度也高。有一次,網路上的一個年輕人寫信給他,說要談合作,結果見了面才談不到幾分鐘,對方居然開口提案說,想用他目前經營的網站與友人合作,但是要30%的毛利。

聽到這個,朋友相當納悶,因為他自己毛利有沒有30%都還是問題,對方居然一開口就要這麼大的分潤,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後來他們結束對話,離開回家後上網查,朋友想看看這個網友所謂的網站到底是有多麼厲害,居然可以來跟他要3成毛利?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所謂的網站根本只是一個自己亂架的購物平台,設計簡陋,物件稀少,更不用談什麼流量了。

朋友對我說:「難道他以為出來混的人都是笨蛋嗎?電子商務發展到什麼狀況,大概有在上網的人應該都心裡有底,結果他居然敢隨便用一個網站就出來要人供貨,未免也太天真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聽某個前輩說的。他長期以來一直很看好某個擁有不錯技術的團隊,專業能力非常頂尖,大家也都是在彼此人脈網絡中認識的,因此信任度也夠。後來這團隊需要2,000萬的資金投資,前輩二話不說,就找另一個朋友,兩人一人一半認了,滿心期望他們能有所作為,卻沒想到發生一件他想都沒想到的意外。

事件是這樣的,他想介紹一個外國創投給團隊認識,事先囑咐大家,這人來頭不小,大家一定要謹慎,該準備的東西要準備齊全,該做的功課一定要先做好。結果到了約定當日,創投比預計時間提早到了,前輩準時到了,團隊卻姍姍來遲晚了30分鐘,問遲到理由,居然是說早上準備書面資料時印表機壞了,所以才會遲到。

從那次事件之後,前輩再也不想為這個團隊幫什麼忙,因為他覺得自己盡心盡力,卻好像只是在服務一群長不大的小屁孩,連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還在他這麼費心透過人脈好不容易約好的重要日子裡遲到,遲到理由還這麼瞎,他實在沒辦法接受,也感嘆怎麼連如此專業優秀的團隊,都會犯下這麼幼稚的錯誤。

最後一個例子,是我自己親身經歷到的。早些年當我遇到需要協助的創業團隊的時,總是盡可能的「義務性」幫忙,不只是不收費,有時還會透過人脈關係,拜託朋友也來協助初創的團隊,就當是回饋社會做點好事,也讓年輕人創業覺得有希望。

可能是有幾次協助的過程遇到一些爭議,幾個朋友後來跟我說,這樣下去不行,我們沒收費,但好像事情永遠做不完,應該要酌收一點費用比較合理。後來我想,這樣也好,總不能一直虧待這些朋友,所以我跟他們說,那我們收費比外面行情水準低一些是否可接受,朋友們也都情義相挺支持。

後來團隊再找我幫忙的時候,我說這可能要酌收一點費用,但一定會比行情價低一些,大家可以安心。我以為我會得到團隊感激的眼神,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有幾個團隊甚至質疑我:「為什麼以前不用錢,現在要收費?」他們完全沒想到過去我的義務幫忙,是出於我的好意,最後卻把好意當成「應該的」。他們也知道,幫忙他們並不是我的工作,我也有我的事業,我需要解決的問題,協助他們只是出於熱情,卻得到這樣的回應,真的很令人寒心。

說實話,現在說的這些例子都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我說的許多事也都不是什麼艱澀難懂的議題。這對實際經歷過創業起落的創業家而言,太多事情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商道中的「常識」。然而即使如此,所謂的「小屁孩」創業家還是到處都有,他們不懂感恩,用不成熟去衝撞手中掌握資源的人,最後自然越做越糟,沒人想為他們做任何事。

投資人也好,顧問也罷,甚至是每一個提供你資源、協助你的人,都不是「應該的」,無論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某種回饋社會的理想,你都應該懂得感恩。不是跟你收費就是魔鬼,非得要白白幫你才是天使。如果你有這種念頭存在,你就不應該當創業家。

請你切記,商道就是「你好,我也好」的雙贏邏輯,是「互利的」,不是單向的「你好,我不好」或是「我好,你不好」。這意思是說,當有人提出某個條件要和你合作,你不是第一時間先去批評對方「現實」,而是聽聽他的條件你是否有興趣,如果有,彼此再透過「談判」方式看是否達成共識。有共識就有互利,生意就會談成;沒共識,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就是。

當然,主動提案的人自己要有基本認知,不要一開口就講一個太離譜的合作方式,那種情況下,即便你的計劃再好也不會有人想理你。那完全不是你的計劃問題,而是你的合作出發點踐踏了別人,踩到警戒線。那是你的動機與態度問題,不是計劃問題。

小屁孩創業家,似乎把創業當成是他們的遊樂園,而且是希望不用花錢就想一票玩到底。他們總是想著看是不是自己可以不用出錢,就能找個笨蛋富爸爸出資讓自己完成夢想。說實話,一個一心只想燒別人錢創業的創業家,根本不配稱為創業家,那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夢想家:只想拿別人的錢成就你的夢想,而不是為投資人賺錢。

創業是需要扛起風險的,用盡心力去「實踐」的,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創業。創業要有能力解決問題,是真的解決,不是用鍵盤打打想法就說自己能解決。創業要懂得人性,要懂得如何在資源稀少的情況下活下來,同時謀求短期與長期發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那些沒有太多社會歷練的小屁孩創業家能理解的事。

一個不懂「互利」思考的人,這輩子永遠不會創業成功;反過來說,你越懂得如何創造對方的利益,你的事業就越容易做大,這正好才是創業成功,最重要卻也是最基礎的祕訣。沒有資源可以花時間去找,沒有伙伴可以花時間去尋覓,但沒有商道基本認知,那恐怕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培養出來的。

總之,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但如果你要創業,一定要記得「互利」的原則。雖然是非常無聊的老梗,卻是你在創業路上最實在、最能幫助你的兩個字。

Samsung Galaxy S4 最佳化跑分模式作弊被抓包

Posted: 31 Jul 2013 09:39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 客邦 〈 Samsung Galaxy S4 最佳化跑分模式作弊被抓包 〉。Inside 獲 T 客邦授權轉載。

不管是手機、平板還是筆電,跑分一直是不少人評估效能的一種主要方式。Samsung Galaxy S4 過去就因為安兔兔事件陷入了跑分做假的風波,這次也被國外網站 AnandTech 發現 Galaxy S4 針對某些測試軟體來提高 GPU 時脈來增加分數。

手機跑分也超頻

這是出現在 Galaxy S4 Exynos 5 Octa 處理器的版本,一般使用的情況下 GPU 的時脈是 480MHz,就算是運行一些比較吃資源的遊戲時,GPU 的時脈也依然會維持在 480MHz。但在運行 GLBenchmark 2.5.1、Quadrant、安兔兔的時候,GPU 時脈會自動超頻到 532MHz。實際挖出了 GPU 的核心程式碼也可以發現確實有針對這些測試軟體做過濾來調整時脈,進而提高最後跑分的分數。

雖然測試軟體的分數向來都是僅供參考,實際的使用體驗還是手機比較重要。但跑分的分數依然會影響少部分比較重視效能的玩家,利用這種小技巧提高得分的方式讓各機的分數沒有一個基準,也許也會讓部分人因為效能較高轉而購買 Galaxy S4,不免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公平。不過當這些消息越來越多的時候,還有人會相信測式軟體的跑分數字嗎?

01

▲運行 Epic Citadel 的時候是 480 MHz。

02

▲運行安兔兔的時候時脈為 532 MHz。

03

▲超頻讓跑分的分數也高出了 13.9%。

04

▲核心的程式碼發現在執行特定跑分軟體的時候會呼叫特定的程式來超頻跑分。

消息、圖片來源:AnandTech

台灣第三方支付的真相

Posted: 31 Jul 2013 09:38 PM PDT

large_4404695769

圖片來源:Flickr

原文刊載於 Circle,作者為 Circle 董事長小黑,本名邱煜庭,不過還是希望大家稱呼他為小黑,臺灣網路行銷操作者,接觸網絡多年,曾任MIS、網站企劃、網路行銷企劃、行銷顧問。 專精於 Google、Bing及百度白帽 SEO,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行銷)推廣者。 著有《 網路集客力 》一書(臺灣城邦集團 PcUser 出版),目前旅居上海,致力於集客式行銷及雙向O2O(Online to Offline, Offline to Online)於中國網路行銷的推廣。

在前篇「中國第三方支付的真相」中,我們大致了解到幾件事情及對「中國中國第三方支付」的正確認知:

  1.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定義為:不管線上線下,只要買非直接付款給到賣家的戶頭(也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算是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所以包含線上線下刷卡、電信帳單付款…… 等皆是。
  2. 線上支付行為(請注意,這裡就不包含線下的貨到付款),「媒介」最多的為支付寶。但透過支付寶付款,買家喜歡的付款方式,目前 50% 是快捷支付(透過綁定的信用卡、銀行卡或銀行帳戶直接付款);利用餘額支付者約佔支付寶使用者的 30%。但是透過簡單的比例換算,支付寶的餘額支付佔整體線上支付的 15%。

好了,到了這邊希望我們有了一個初步的共識,這中間感謝多位前輩及網友的指點及指正。我們取得了共識之後我們繼續往下看:台灣的第三方支付呢?

根據長期跟許多網友的互動(?)中,我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台灣跟中國對於第三方支付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在台灣,普遍來說第三方支付的定義就是承辦第三方支付的公司(先不論金融或非金融)提供『保障服務』,保障買家可以在確實收到貨後,再付款給賣家。然後這個第三方支付可以不必像傳統申請信用卡刷卡一樣,不需要文件審核機制,隨申請隨使用。

聽起來很複雜?那我們借用一下永豐銀行豐掌櫃的圖片說明來看一下:

intronew_05

圖中所謂的「立即撥款」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買家確實收到貨後,在透過我們先給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錢,由第三方支付機構付款給賣家。看起來的確是對買家給了不錯的保障。

等等,我剛剛舉的是永豐銀行?台灣的永豐銀行?是的,你沒有看錯,大家想要的「第三方支付」在台灣早就有了,我暫且將他稱之為『第三方支付保障型』(跟待會要討論的會有關係),因為這其實是銀行既有業務,價金保管或 Escrow 的延伸產品(不懂的請回去看 〈 第三方支付:還在跟罵法令落伍的,可以滾了 〉 一文,裡面有告訴你歷史發展,這邊不累述,講很多次很累)。目前鍵者(聽說現在不能用筆者了)所得到,台灣有提供相關服務的有:

  1. 永豐銀行豐掌櫃
  2. 第一銀行第 e 支付
  3. 紅陽 + 安泰 = Paynow
  4. 雅虎 + 中信 = 輕鬆付(僅能於 Y 拍中使用)
  5. 網家 + 台新(?) = 支付連(僅能於露天中使用)
  6. OMG + 台新(?) = 歐付寶
  7. 藍新 ezpay(歿?)
  8. 玉山 eCoin(歿)

看起來『第三方支付保障型』已經滿足多數人的需求了啊?那為什麼詹先生還是不滿意呢?因為詹先生所主要想要做的是『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儲值型』。

台灣一直都能作第三方支付保障型,從民國 99 年起都可以!

第一個要點就是『非金融機構』承作第三方支付,在金管銀票字第 10000043180 號函提到:第三方支付業者營運模式中,買方於進行網路實質交易後,支付該次交易金額,或主動溢額支付與交易金額顯不相當之款項予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由業者依買方指示撥付賣方之行為,係屬針對實質交易之逐筆交付辦理代收轉付性質,為一般商業交易範疇,尚無違反銀行法及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之問題。而99 年:第三方支付服務係基於買賣雙方之實際交易後,透過銀行支付體系所為之代收轉付,並無涉及銀行法第 29 條所定吸收大眾資金之疑慮,故係屬一般商業交易支付形態,尚無制(訂)定金融法規納入金融監理之必要。

所以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得到的小結是:非金融機構要作第三方支付,可以不是銀行,一直都可以作,只是不能直接作儲值型。

要知道,第三方支付其中的一個價值就在於提供購物的保障,這也是第三方支付在信任不足以及銀行業不發達的購物環境及國家中受歡迎的原因。但台灣部分平台多年以來一直不願介入買賣雙方交易糾紛問題,不願提供買方購物保障,即使到了現在,就算有了「假第三方支付保障型」,你在特定拍賣平台如果遇到購物詐騙,你還得要到警察局報案取得報案三聯單及消費爭議申訴證明,才能夠取回款項。相較於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是由購物平台直接介入且退款(當然我知道也不一定能退)來說,兩者對於消費者的保障高下立判,C2C 平台本來就可以提供該有的購物保證,加上第三方支付只是保證上加保證。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不願意承擔消費者的購物風險,還需要警察或法院認證,其實早已失去第三方支付的原意。

淘寶維權說明天貓維權說明

螢幕快照-2013-06-25-上午10.38.59
台灣某第三方支付平台對於消費者權益的說明

螢幕快照-2013-06-25-上午10.58.46
不過台灣還是有平台願意承擔責任的

螢幕快照-2013-06-25-上午10.41.24
淘寶的維權流程

第三方支付上線真的對 C2C 有強大的幫助?

關於這點,許多人都覺得不太可能,其實為什麼網拍上的許多個人賣家或是其他小的商業賣家不願意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原因,第一個主因是手續費的問題。沒錯,在第三方支付的架構下,買方原則上是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續費的,但是賣方在提款(把錢從第三方支付換成現金或轉到銀行帳戶)的時候,全世界的第三方支付都會跟賣家收費,更別說原本刷卡或是其他線上支付本來就有手續費的存在。

第二個是現金流時間的問題,為什麼線上金流推行了這麼久,大家還是喜歡 ATM 轉帳,並不是這些賣家或商家不願意成為特店,因為很多信用卡或是線上金流從結帳到真的會把錢轉到帳戶變成可利用的現金,通常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這時候台灣的平台不如阿里系一樣,支付寶同時可以用在 C2C、B2C、B2B,不論買賣家都可以使用,我在 B2C 交易收到的錢,可以馬上拿去 B2B 進貨。支付寶可以,但台灣目前不行,就算有第三方支付後還是不行,因為台灣目前沒有一個合理的線上批貨平台,對於現金流吃緊的小賣家小商家來說,根本等不了這個時間。第三個是怕被查稅的問題…

螢幕快照-2013-08-01-上午10.09.56

所以雖然說許多人都覺得這部份的優勢會在 C2C 上(或是說小 B2C)發酵,但根據我們長期的觀察來說,最直接的獲利應該是在行動支付上,對於新創事業的發展可以有所幫助。當年智慧型手機跟 3G 不發達,第三方支付可發揮的地方有限因此衰敗。但現在的環境成熟,許多廣義的 C2C(例如好友間的借還款)會有些許的幫助,至於是怎樣的幫助有空我們另文討論吧。

第三方支付儲值型目前唯一的限制

第三方支付儲值型,根據目前金管會的決議是不開放給非金融機構承做,或許你也可以稱之為非金融機構承做第三方支付的「最後一哩」。當然最近金管會主管換人了,我們也可以預期金管會先前限制的非金融機構不得承做儲值業務或許即將開放。我們相信,第三方支付對整體商務環境是可以更進一步的,也樂見第三方支付在台灣的發展。

所以請各位「財經專家」或是「財經教授」,拜託不要再告訴大家,台灣沒有第三方支付了。台灣至少在 2007 年前,或 2010 年後一直都可以做第三方支付,政府也沒有限制大家做第三方支付,台灣一直都可以做,只是部分業者為什麼一直不想做,這我們就不得其解,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了。

編按: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欲投稿,請來信至 hello@inside.com.tw

創業者該怎麼面對投資人的建議?

Posted: 31 Jul 2013 08:23 PM PDT

fred wilson

矽谷知名創投 Fred Wilson

本文作者為著名 VC Fred Wilson,原載於 avc.com

在我今年夏天參加過的加速器計劃(accelerator programs)巡迴中,創業者們最關心的問題,大概要屬如何處理來自投資人或者指導者的意見了。他們不知道身為創業的一方,應該對於這些回應做出什麼程度上的反應。在我看來,其實這種來自投資方或指導者的建議是創業初期的一個嚴峻問題。由於看問題的立場或者期望與作為主人翁的創業者不同,這些回應有時往往會產生矯枉過正和定位錯誤等反效果。

我喜歡把投資方的這種行為比喻為「揮舞教鞭(mentor/investor whiplash)」,作為創業者,你應該做好隨時挨打的準備。沒有經驗的新手常常被五花八門的建議搞到頭痛,如果處理不當,確實會浪費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資源,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從此失去了實現夢想的自信。

你,聰明的創業者,不該讓這些發生到自己身上。作為計劃的主人,你當然要比那些對具體計劃、訊息、技術一無所知卻又樂此不疲誇誇其談的大老闆們要更加了解你的事業。所以你要學會對沒用的訊息採取虛與委蛇的態度,恭恭敬敬地接下然後扔進垃圾桶裡。

下面是我推薦的三個方法:

1. 做一個表格

把歷次會議以及會上得到的意見全部收錄進去。包括哪條建議來自哪一位等等的訊息都要記錄下來。為了便於分析,你還應該對這些回應進行分類。然後不時分析這些信息,如果有某幾個問題被提及的次數和人數都明顯高於其它的話,那麼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2. 學會「忽視」來自投資方的提議

投資人們往往有著自己的算盤和看問題的立場。他們需要「更大的想法」和「更多的回報」,所以當他們說你正在孕育的還太小太慢的時候,其實很有可能在喃喃自語。這是你的計劃,不是他們的,因此別把他們的煩惱當做自己的煩惱。

3. 使用者和市場才是最寶貴建議的來源

把你的產品拿給他們使用並從那些有望成為客戶的體驗者處收集回饋訊息。如果他們喜歡某個方面,那就在這個方面加強,反之則祛除。

以這三個方法作為基本的應對原則,你應該盡可能多地參加會議,收集訊息並做上述處理。別急著對它們做出什麼反應,這些只是建議而已,不是法律。作為主人,你要有主導專案的魄力。但是,一定要聽從市場的建議。

矽谷明星新創公司 Asana 行銷團隊使用的工具

Posted: 31 Jul 2013 11:21 AM PDT

Asana-logo

Asana 是一家致力於開發團隊協同作業服務的新創公司,由 Facebook 共同創辦人、第一任技術長 Dustin Moskovitz 與 Facebook 前工程師 Justin Rosenstein 於 2008 年共同創辦。去年募得總數 2800 萬美元的 B 輪投資,包括 Peter Thiel、Benchmark、Founders Fund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等,加上之前的投資,總募資金額為 3800 萬美金1,其他像是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 Ron Conway、同樣出身 Facebook 的 Quora 創辦人 Adam D'Angelo 等也都有參與投資,算是個從創業伊始就備受矚目的新創公司。

Asana 自從 2011 年 11 月發表 beta 版後,至今已成為 Twitter、Foursquare、LinkedIn、Dropbox、Airbnb、Disqus 和 Uber 等內部團隊協作工具的選擇。國內的愛料理也是以 Asana 作為團隊協作的工具。

新創公司的資源有限,因次挑選出功能與成本最合適的工具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最近 Asana 在部落發表了一篇文章 〈 Marketing with Asana: The Tools We Use 〉2與大家分享團隊所用的各種工具,來看看這家專為團隊打造協作工具的新創公司,本身的行銷團隊使用哪些工具吧。(各位讀者可以參考 Lawrence 這篇 〈 「愛料理」如何善用雲端服務,加速網站產品開發 〉)

新創公司的行銷講究槓桿操作——如何在這個充滿雜訊的世界利用有限的資源、透過適當方式接觸新的使用者,並將公司想要傳遞的訊息擴散出去。

行銷團隊,尤其是新創公司的行銷團隊,對於使用新的工具充滿熱情。事實上,Asana 曾經針對自家的服務作過研究,發現使用該服務的團隊名稱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行銷」。我們認為這很合理,因為行銷是不具結構化的知識行工作,有許多的變動因子、合作廠商關係等等,維持系統化的行銷團隊很困難,但如果作得好,將會是一大優勢。

而 Asana 的行銷團隊與其他使用 Asana 的新創團隊一樣,熱衷於嘗試新產品、新工具。

分析:Google Analytics + Optmaizely + Swiftype

有效的行銷由資料驅動,最棒的工具不僅可以攫取數據,還可以帶來洞見並促成行動。Asana 廣泛地使用 Google Analytics,透過客製化的方式協助行銷團隊區隔出網站的訪客、記錄使用者在網站上的活動,並且評估行銷活動的成敗。當團隊想要進行 A/B 測試時,會使用 Optmaizely——我們發現他是驅動具體行動方案(actionable insights)的最佳工具之一(而且使用上超級簡單,很適合那些不太熟悉程式工作的行銷團隊)。

至於 Asana 的支援/教育網站「Asana Guide」,搜尋功能是由 Swiftype 負責。我們無意間發現 Swiftype 是個分析資料的金礦——可以看使用者搜尋什麼、有沒有找到等等。行銷團隊會將這些數據分享給產品團隊,釐清使用者的困惑與痛處後再增添相關的支援或教學內容,以及調整產品。此外 Swiftype 可以調整搜尋結果,因此我們得以將使用者最常做的搜尋導向最相關的結果。

協作:Asana + GitHub + Dropbox + Google Docs

Asana 行銷團隊除了使用自家產品,還將行銷網站的 Git repository 跟其他一堆東西放在 GitHub,包括內容(還有內容的版本控制),並且將其與 Asana 用 GitHub Service Hook 接起來,如此一來只要做了更改(一個 commit),就可以在 Asana 上看到。

Dropbox 與 Google Docs 對 Asana 的行銷團隊而言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工具,我們與外部的合作大多都是靠這兩個服務完成,一些統計資料與影像都存放在 Dropbox(當然會與 Asana 串接),Google Docs 則用於內部文件編輯。

網站:Statamic + Bootstrap + Elastic Beanstalk

最近 Asana 將行銷網站重新設計,我們採用了一套 file-based 的 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內容管理系統)「Statamic」,因為它既可保有 LAMP 伺服器的彈性,又可以兼顧 CMS 的結構,這可以讓網站變得很快。我們整個支援網站的內容更新都是靠 Markdown,所以一些沒有技術背景的同事也能使用。我們對 Statamic 唯一的小小抱怨就是速度——不過我們可以靠著加入一個簡單的快取機制讓網站比採用 CMS 之前更快。

至於設計,我們高度倚賴 Bootstrap,它是網路圈最棒的開放原始碼計畫之一。有了 Bootstrap,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弄出個還不錯(而且還是響應式設計)的網站設計,要客製化也很容易。網路上有不少好看的網站都是用 Bootstrap,我們很感激這個專案的貢獻者。

主機的部分,AWS Elastic Beanstalk 使用上很簡單,不過在流量突然激增的情況下,彈性擴展(elastic scaling)的速度有點太慢。

其他:Dotmailer、Wistia、Codekit

有些工具不在上述的分類中,但也相當值得一提:

Dotmailer 是我們的 E-mail 自動化系統,雖然這家英國公司在美國比較不那麼有名,不過我們發現在 E-mail 行銷方面的使用上它是個簡單、有彈性的系統,API 也做得很好。

我們的影片都放在 Wistia——他們同時也是我們來往過最富創造力的新創公司,這個服務不但可以做到播放器客製化,還提供了非常詳細的影片分析數據。

Codekit 這個程式對網站開發大有幫助,可以編譯 LESS、壓縮 JavaScript,以及所有無聊的幕後工作,讓你的網站可以運作得更好。

內部: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不過終究有些行銷相關的工作 Asana 的團隊在市場上還找不到合適的工具,所以被迫要打造自己的系統。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業智慧系統:一個架構在我們內部資料庫之上的簡單工具。雖然許多方案都聲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 Asana 資料的特性以及需求促使我們用 MySQL 與 Sinatra 建立自己的系統。

因為這個領域的許多新工具與創新,行銷工作以及成效衡量不曾如此簡單。各位讀者,你們團隊用了哪些工具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