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外國媒體對 Chromecast 的評價”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外國媒體對 Chromecast 的評價

Posted: 30 Jul 2013 03:21 AM PDT

cast01

Chromecast 推出之後,幾乎要掩蓋 Nexus 7 的鋒芒,美國各大科技網站很快發表了評測,包括 The Verge 的評測

了解過 Chromecast 的功能之後,我們可以知道,它其實是一個中間人,或者說是一道橋梁,因此它需要有兩個端點,一個是電視,而另外一個則是內容輸入源。如果 Chromecast 的內容來源不夠廣泛,那麼它的實用程度將大打折扣。

所幸,任何支持 Chrome 瀏覽器的裝置,都支援 Chromecast,換言之,PC、Mac、Android、iOS 等等都是 Chromecast 的內容輸入來源。

Chromecast 的大小為長 70 mm、寬 35 mm、高 12 mm,這樣的體積也許很難把它插入電視機後面的 HDMI 接口,因為電視機在設計的時候,未必會預留足夠空間。也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Chromecast 的包裝盒裡有附帶一條 HDMI 線材。

Chromecast 後頭有一個 Micro-USB 接口,它的作用是連接外接電源。事實上,Google 推薦所有用戶這麼做;另外,也可以把 Chromecast 插入電視機的 USB 插孔中充電,不過也不能確保所有電視機都有。

第一次安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要把 Chromecast 插入電視的 HDMI 接口,連上家裡的 Wi-Fi,就會下載安裝檔,設定好 Chromecast 的名稱和密碼,最後一步是在電腦上的 Chrome 安裝 Chromecast 這個 Extension。

cast02

搞定安裝步驟之後,我們用 Chrome 瀏覽器在播放 Netflix、YouTube 上的影片 的時候,瀏覽器右上角會出現 Cast 按鈕,點擊就可以將影片內容轉到電視上觀賞,整個過程很流暢。即便是從手機切換到電腦,也同樣如此。

然而,Chromecast 的設計仍然有較為簡陋的地方。比方說,在操作上找不到能夠馬上將影片暫停、倒帶以及靜音的選項。此外,我們無法為 Chromecast 設定密碼,換言之,別人可以任意使用。你能想象到 Wi-Fi 不設密碼,隨意給別人用的情形嗎?

另外,現在支援 Chromecast 的影音網站太少,只有 Netflix、YouTube 以及 Google Play 的租借影片和 Google Music。事實上,它的 Web Store 裡空空如也,除了 Netflix 和 YouTube 外。我們花 35 美元的代價把 Chromecast 買回來,不光是為了看 YouTube 和 Netflix 的。所幸,Chromcast 還有 Cast this tab 的選項,可以把網頁中的影片傳到電視播放。(編按:Vimeo 已宣布支援 Chromecast,HBO Go 據說也會支援。)

經過測試,Vimeo、ESPN、Hulu 等影片 網站的影片 可以播放,還相容影音網站如 Pandora、Spotify 以及 Rdio。如果覺得播放視窗有點小,可以點擊「全螢幕」放大。

Chromecast 也支援將電視作為電腦的第二屏幕使用,但該功能目前處於「實驗」階段,並不實用。如果真的想試,你會發現,滑鼠游標無法顯示,而且會有延遲的情況,電腦這邊操作了,好一會電視那邊才反應過來。

一般情況下,影片 會以 720P 的解析度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果頻寬不高,還可以選擇 480P。此外,Chromecast 提供了「Audio Mode」的選項(許多人是用 YouTube 聽音樂)。不過,為什麼 Audio Mode 下不能直接關閉影片輸出呢?另外,我們推薦用性能比較好的電腦與 Chromecast 相連,因為如果電腦比較差,像三星的 Series 5 Chromebook 這樣的使用體驗就很糟糕。

The Verge 給 Chromecast 8.5 分,而如果要給 Chromecast 下一個評語,那就是它還不是 AirPlay 的競爭對手,但對於 Chrome 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無線顯示連接器。只能說,它還不錯,尚未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決定開發原生 app 還是行動裝置網頁前,先釐清這 10 個問題

Posted: 30 Jul 2013 03:08 AM PDT

原生 app(native app)與行動網頁(mobile web)孰憂孰劣,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考量自己的公司、預算、以及團隊技術等條件,您該開發原生 app 還是響應式網頁呢?以下為美國網頁開發與設計公司 Table XI 繪製的圖表1,或許有助您評估作出選擇。

1. 產品將運用到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原生 app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6.01

您想創造的服務是否會用到相機、GPS、掃描或其它手機功能?如果手機網頁無法滿足您所希望提供的獨特功能或內容,原生 app 大概是不二選擇。

2. 希望帶來獨特的使用者體驗——原生 app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6.11

原生 app 直接與手機銜接,因此能夠在較小的限制下,為使用者帶來獨特的體驗。

3. 設計與使用者介面(UI)很複雜——原生 app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6.19

HTML5(響應式網頁) 固然能夠對應各種不同裝置,不過遇到複雜的設計與 UI,它可能會令人失望,相較之下,原生 app 可以創造出更契合的使用者體驗。

4. 預算低——響應式網頁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6.28

一般而言,由於開發和部署速度快,把點子帶進市場時所需的資源也比較少,而且基本上靠著一套程式碼走天下,因此響應式設計的成本較低。

5. 產品內有商業行為——原生 app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6.35

如果您想為自己的產品提供小額購買的功能,請選擇原生 app 。網頁上的購物車難以取代 app 內購買系統。

6. SEO 很重要——響應式網頁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8.41

假設您希望增加產品在搜尋引擎上的可見度,並吸引更多流量,請選擇響應式網頁。app 屬於封閉式環境,無法被搜尋引擎擷取,所以不會對基本搜尋(organic search)排名造成影響。

7. app store 有可能審核不過——響應式網頁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8.48

蘋果要求 app 必須通過其所設定的條款才能上架,審核過程有可能得耗好幾個禮拜到好幾個月。有些領域的規範比其它更嚴格,例如 app 內購買或 app 內訂閱。

8. 必須傳送、接收大量數據——原生 app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9.32

app 不像網頁一般需要高度仰賴網路速度,因此運作速度通常較快。不過響應式網頁或許已經快趕上這個差距。

9. 經常更新——響應式網頁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9.39

每次更新,原生 app 都得一再歷經冗長的審核,假如您的產品需要頻繁更新設計,想確保使用者立即看到最新版本,響應式網頁或許是最簡單的方式。

10. 跨平台通吃——響應式網頁

螢幕快照 2013-07-30 下午5.59.46

如果想將產品放到所有裝置上,響應式網頁是最簡單直接的答案。

完整圖表

web-versus-native

創業者說:選擇事業,就不能擁有愛情?(三)

Posted: 29 Jul 2013 11:23 PM PDT

large_5892487393

照片來源:Flickr

>>創業者說:紙醉金迷前,泡麵度日、擠上下鋪(一)

>>創業者說:當好兄弟變成事業夥伴(二)

本文轉自 Tech2IPO

編者按:原文來自科技部落格 PandoDaily,講述年輕企業家的辛酸創業史;本文為連載第三章節,你可從這裡閱讀第一第二章節

「兄弟,我永遠都不可能適應這種床的。」Paul 怒不可遏地說道。

他之所以會說這種話,並非這是風水因素,而是因為無論是房間還是上鋪與房頂間的距離都快把我們逼瘋了。但畢竟,對於兩個在紐約闖蕩、並且身無分文的異鄉人來說,即使必須要忍耐生活在一個連通風口都沒有的小房間裡,也是一種安慰。儘管如此,每日餐前飯後的抱怨還是需要發洩的。

一年一度的情人節到了,但我和 Paul 卻在忙著搬家。儘管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因此錯過與 Claire 的約會,但情況真的糟糕透頂,因為我們必須搬家。更糟的是,我那天的確和某人待在一起,但那個人不是我的女朋友。我的好朋友兼未來的共同創辦人 Paul Osetinsky 和我,下定決心辭掉待遇豐厚的財務工作後共同創辦了 Treatings,一家允許你從陌生人口中獲得職業建議的 O2O 服務公司時,我們被成本所擊潰,於是嘗試在 Craigslist 上將原來的兩房公寓轉租出去,以節省成本並輾轉到更加廉價的套房。

2012 年 2 月 14 日,因為 Paul 需要再回公司一趟處理事情,我獨自一人來到如今棲身的這個工作室。搬家工人揮汗如雨地賣力組裝著,各種工具發出「叮叮噹噹」的碰撞聲,而我則在不斷地回頭看並瞟了幾眼手錶。「我本該五分鐘前就離開去赴晚宴的。」我不斷這樣嘀咕著催促自己。

手機震動了一下。「寶貝,我剛剛下班,馬上就要去餐廳了。待會見。」Claire 發來簡訊提醒了。

一時間,各種思緒湧上心頭:去還是留下來?

「沒時間等 Paul 了。」我最終還是決定去約會,彷彿我是丹佐華盛頓某部壞警察電影裡的古怪助手。

我將床墊從搬家工人的手中奪過來,將它拖到房間裡並撐了起來,然後像扔砲彈一樣將它放在了牆和其他床之間。我領著工人們走出公寓,然後從櫃子裡迅速揪出一件帶有褶皺的衣服,急匆匆地跑出門。

儘管有這些曲折,我還是遲到了。你應該可以想像到,在這些事情後,我是如何對 Claire 解釋的。事後想到這件事情,我感到萬分欣慰。雖然因為這些理由沒能在晚宴上製造出浪費的氛圍,但很慶幸,我和 Claire 在那件事情后還是情侶關係。當然,Claire 之後肯定並不好受,因為在她自己的朋友面前,她肯定是有苦難言。

我了解,就叫我羅密歐吧!

然而,在其他更大的問題面前,諸如約會遲到這樣的麻煩真的就算是雞毛蒜皮了。

就像很多創業者和創業公司的僱員一樣,我的周末時光被工作所侵占。也就是說,我很少會有空閒時間跑去做正常情侶會幹的事情,比如牽手、接吻和滾床單等。事實上,並沒有人會逼迫我們做這些事情,但我和 Paul 都會擔心,如果不付諸更多努力,那麼我們以往的心血就會浪費掉。

在我將身心幾乎完全投入到 Treatings 上時,我意識到感情其實和創業公司一樣脆弱。鑑於 Treatings 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因此我們不可能會指望它自己能夠茁壯成長起來,因為在這背後,我和 Paul 都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動手才有可能看到成功的希望。正因如此,我不可能會期望 Claire 會不斷寬恕我,並繼續給我機會。

「週五偶爾出去玩一下,並不會解決兩人整週都無法相見的痛苦。」在我們交換了幾句真心話的 4、5 個星期後,Claire 發簡訊這麼告知我。但我也只能向她一直道歉,並請求原諒。「這只是暫時的。」我幾近心碎地回覆她。

她將這些話稱之為「狗屎」。但我們都希望我創業生涯中住上下鋪的這段時光只是一段過渡期,而 Treatings 也能承受住壓力獲得成功。我試著站在雙方的立場上嚴謹考慮這件事情,並開始著手策劃和 Claire 的美好時光:週五燭光晚餐、週六曼哈頓外的探險以及週日都市內的觀光。這些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令其聽起來更加特別的事情是,我還可以在周末和好友聚會了。不過,因為他們從來都不願提前規劃自己的行程,因此在我和克萊爾抵達餐廳時,我通常會發送一條諸如「老兄,我們在布魯克林過節,你可以在30分鐘後來嗎?」這樣的簡訊。

然而,因為我之前也在投資銀行工作過,有過不規則的工作時間。因而,即便是在創立 Treatings 後,我仍可以調度自己的時間並和他們去聚會。儘管如此,我的大腦現在已經幾乎被創業之類的東西佔領了。

我經常都會聽到這麼一句教導你平衡工作生活的諺語:不要將工作帶回家。在我的最後一份正式工作裡,我可以在完成工作後就去擠地鐵,然後用盡各種方式放鬆自己。但當你沒有辦公室時,哪裡都可以成為辦公室,而「家」成為了一個更加模糊的概念。

「我們是不是該把登陸頁上的『網絡』(networking)改為『資訊會議』(informational meetings)?」我又從 Claire 的視野中消失了很多天,但在見到她時,我居然這麼說了一句。

「看在你自己的份上,你真的不能再談論 Treatings 了,看你這樣我真的好想幫你一把!」這是一句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回應。

Claire 沒說錯,在我們每個話題的談話中,我總能將 Treatings 引進來。

我知道,雖然創業者會很孤獨,但去和創業者談婚論嫁的人更孤獨,就像 Claire 一樣。我很慶幸,自己結識了 Paul 這樣一個朋友,能夠和他一起創業並分擔喜怒哀傷。但像 Claire 一樣的女生,並沒有因為在和一個吃了上頓可能就沒有下頓的窮小子約會而失望,因為她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處境。

最後,我認為在任何一段男女(以及男男和女女)關係中,雙方都有必要製造一點恐懼。通常,自滿會像滅掉一家創業公司一樣毀掉一段關係。我曾在上節中「埋怨」過 Paul ,但並未因此而失去他的友誼。這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嗎?希望如此吧!

創業者說:當好兄弟變成事業夥伴(二)

Posted: 29 Jul 2013 11:20 PM PDT

large_6765139575

照片來源:Flickr

>>創業者說:紙醉金迷前,泡麵度日、擠上下鋪(一)

本文轉載自 Tech2IPO

編者按:原文來自科技部落格 PandoDaily,講述年輕企業家的辛酸創業史,本文為連載第二篇;讀者可點此連結閱讀第一篇關於創業維艱的心聲。

因為一串過於複雜的程式碼,我和我的共同創辦人吵架了。儘管細節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我們倆間的關係仍鬧僵了好一陣子。「去它的,反正我會睡沙發。」

「睡沙發」之類的事情通常發生在配偶之間,但是我敢肯定這種情況也會偶爾在合夥人之間發生,尤其是當兩人對彼此發火時。你可能聽說過一條定律:當你打算和某人共同創業時,你其實已經打算嫁給他。這種對比尤其適用於我們這樣的處境。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我對首席技術總監 Paul Osetinsky 如此惱火?事實上,早在數月以前,當我打破了創辦人搏擊俱樂部第一守則,即利用最糟糕的方式處理即將到來的爭論時,不和的火苗就已萌芽。在我們近期對 Treatings 測試版的開發後,這項服務較去年創立初期改善了不少,並且開始允許使用者在線上發起實體活動。我們在第一個版本的上線後學到很多東西,尤其了解到人們並不需要哪些功能;但這也是一場十足痛苦的長跑競賽。

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以人工方式列出了人們感興趣的見面會,並以手寫方式將通知訊息發送給使用者。自此, Paul 開始思量開發可擴展與自我維持版 Treatings 的可能性。他對我說,他要將工作的重點進行轉移,而這也表示著我必須用盡全力營運剩餘絕大多數的業務。這件事情之後,我和 Paul 之間的對峙便開始顯現;而在對待「應該將時間重點花費在哪些地方」這樣的問題上,我們甚至不惜大動干戈直至擦槍走火,誰也不願妥協。

這種衝突並未伴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像休眠火山一樣,只要受到了巨大壓力的催化,就會轟隆隆響徹天際。

「Hayden(本文作者),你不明白,我們必須要將注意力放在測試版產品上。我們已經將太多寶貴時間放在了這麼劣等的原型服務上,是時候停掉它了。」

我們徹底落入了有關定位的爭論陷阱中,同時失去了夢寐以求的目標。我曾為自己立下了兩個選擇:要麼 Paul 妥協,並幫助我在雛形產品上下功夫;要麼我離開,讓 Paul 一個人單打獨鬥。我們兩個,都對很愛面子,因此誰也不願最先道歉。鑑於我自己並不想讓這層關係繼續僵持下去,而且在意識到其實有第三個選項之前,我們卻因為這點小事傷了和氣。我最終選擇了退讓,並讓 Paul 關閉了雛形產品。這起鬧劇之後, Paul 開始潛心開發測試版服務。與此同時,我也逐漸將專注度放在與使用者的對話上,並開始著手調查使用者對下代產品的期望。然而,從對峙開始到結束再到合作,這足足浪費掉了我們幾週的時間。

這件事情後,我們倆之間的關係也複雜了起來。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說過我和 Paul 相識於大學新生見面會上,而 7、8 年的光景足以造就一對好哥們;但在決定離開那家金融公司而開始創業後,我們也隨之演變為業務夥伴。此前,我們曾制訂標準以約束對方的行為,但在 Treatings 後,這一切似乎都變質了。

搬到目前所住的這間公寓前, Paul 曾提醒我說我們可以 Craigslist 上定製上下鋪,這不僅要比去 IKEA 親自挑選省心得多,而且還會更便宜。為了節省資金,我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某天有個女人走進我們的臥室,對這個房間進行簡單測量;在花費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後,高低床架設完畢。然而,在我興高采烈地跑進房間檢查成品後,我真的大失所望:上鋪與房頂的距離只有一隻腳的長度,基本是一座高架棺材。

這令我失望至極,因為我曾主動要求睡在上鋪。我責備他沒有測量這張床的尺寸(其實他測過),但他進行了反駁。事後回想起來,我才意識到總有人需要戴上安全帽進行施工,而 Paul 則在造床時擔當了這一重任。畢竟,沒人曾制訂過諸如國際成人雙人床標準之類的協定;但無論如何,這個平凡的故事仍投射出我們之間關係的改變。

即便是有了 Treatings,即使我擔任了非技術性的首席執行官,我有時也會因為對插手 Paul 的事情而羞愧難當。在這個階段,作為一支僅有兩位創辦人的團隊來講,典型的生成過程應該是這樣的:我們舉手表决自己的意見,同意網站需要作出那些修改,我繪製出相關的線框圖, Paul 接管並編纂程式碼。當 Paul 敲程式時,我有時會感到驚慌失措,因為我不清楚這會消耗多長時間,而且我工作的優先次序往往都取決於他的進度。

通常情況下,我會輕拍他肩膀以問詢他工作的進度,不斷問他諸如「你快完成了嗎」等這樣的問題。他的典型反應總是:「兄弟,如果你再這樣,恐怕一輩子都完成不了了。我會讓你知道的」。

除了在他編碼的時候不斷煩他,有時候我與其他人的談話也會讓 Paul 感到崩潰。當別人告訴我可能遭遇的困難時,我經常都會顯得過分緊張,而這也讓我對現在所進行的工作產生懷疑。例如,在我去年與某家公司的員工攀談時,他告訴我其實企業真正感興趣的是「協助建立內部社群」的工具,而非 Treatings 現在所關注的「協助企業員工與外界交流」的服務。聽這位員工這麼一說,我立即想到自己最先的主意其實也是這樣的,於是我打算將這個事情說給 Paul 聽。

當我回到辦公室(紐約大學圖書館)時, Paul 正在辛勤工作。我在他耳邊表示,我有重大消息要告訴他,並示意他我們需要去過道裡交談。聽到我說的話後, Paul 不知該從何開始,因為他知道根本就不值得為極少數的潛在客戶再專門造一項產品。事實上,我說那話時根本就沒有考慮專業人士的感受,就像建築師在快完成造橋工作時又來了這麼一句:一切我都很滿意,但我們讓它成為一座吊橋吧!

現在,每當有了分歧,我們都會儘早向對方表明擔憂,並儘可能將事態最小化。但在此之前,雙方仍需要進行大量的建設性對話和衝突處理。

>>創業者說:選擇事業,就不能擁有愛情?(三)

創業者說:紙醉金迷前,泡麵度日、擠上下鋪(一)

Posted: 29 Jul 2013 11:20 PM PDT

01

本文轉自 Tech2IPO

編者按:原文來自科技部落格 PandoDaily,美國網路創業者 Hayden Williams 描寫年輕企業家的辛酸創業史,Tech2IPO 從今天起將開始連載。

半夜,我被一陣疑似木頭刮擦地板的噪音吵醒。我並非身處舊金山,而且住在軌道線的西邊,因此不可能是呼嘯而過鳴笛聲;但我所住的紐約也沒有發生任何自然災難。怎麼了?

「嗨!我已經加緊敲完了程式碼,應該可以完工了!」我躺在床上時,聽到這麼一句低語。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和共同創辦人 Paul Osetinsky。我們共用一張上下鋪,說完那句話後他順著梯子爬到上面去,印第安瓊斯式的肩檔擠在天花板和頂部之間。

我們為什麼非要睡在上下鋪上?我們並沒有遭受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當然也不顧忌長大成人。你會發現,我們的房間裡面並沒有安裝迷幻熔岩燈,也沒有放置任何豆袋椅(beanbag chair);而在星期六,Paul 只會噴一些類似於 Michael Jordan 經常用的古龍水。然而,有很多事情仍然會讓人們誤解我們的生活。

你可能聽說過年輕企業家在車庫裡創業的故事:雖然他們靠速食拉麵維持生活,卻因最終的堅持不懈熬出頭,並將初創計劃打造成一家價值數千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公司。然而,我和 Paul 至今仍然只有車庫和產品。

我和 Paul 初識於9年前,並在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新生歡迎會上認識彼此。2012年,我們共同在一家金融公司打工,但這裡並非我們理想的工作場所(一種表達憎惡的禮貌方式)。我們都計劃辭職,但卻不願栽倒在另一份無聊的工作上;我們想找以前的夥伴與他們商量換工作的事情,但最終發現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已遠走他鄉。我們這些菜鳥們沒有任何可以發聲的機會,故而很多人都選擇了默默無聞地工作。

經過無數次思想鬥爭後,我和 Paul 最終還是決定辭職。一段時間的觀察後,我們發現職業類約會服務可能會火起來。於是,我們創建了 Treatings,一家幫助職場人士建立人際關係的約會網站,人們可以在工作結束後約人去咖啡館談心。

那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日,我在用自己的手機偷偷觀看著一位創業家的訪談;為了防止同事和領導注意到,我不得不將手機放在兩腿之間,並彎著腰埋下頭裝樣子。在這支影片中,那位企業家說了一些至今仍在影響我的話:「你不能光靠理論知識去了解滑雪,如果你想學會,那你就必須走出去實踐。如果你不跌倒,那麼你永遠也學不會。」聽完這席話,我意識到自己從來都沒有跌倒過,至少沒有在職業生涯中跌倒過。我覺得是時候打破自己沉寂的生活了,我也想要在自己擁有一些挫敗感。

Treatings 上線已有一年有餘,這一年的時間也讓我嚐到了失敗的痛苦。為了降低成本,我和 Paul 還是其他兩個朋友搬到了一幢只有三個臥室的公寓,他倆分住兩個大房間,我和 Paul 擠在最小的臥室。作為一位身高足有 6 尺 3 的漢子,我不會告訴你睡在一張上下鋪上的感覺有多難受;而當我去問 Bed Bath & Beyond(家居連鎖零售商)的售貨員 XL 號床單在哪兒時,她告訴我「這種類型的床單只適合宿舍的上下鋪使用」。令人尷尬的是,我去年的唯一收入來源就是來自陪審團義務項目的 120 美元支票。

對於「辦公區域」的選擇,我們以一間舊公寓的地址作為擔保,得到了一張名為「圖書館之友」的通行證,以在紐約大學波斯特圖書館找到一席之地。這些通行證通常是保留給紐大捐助者的,而他們的姓名都會被刻在建築物上。我們會在圖書館花費大量時間,然後偷偷離開,以確保不會撞見保全。

即便睡在上下鋪,並且在圖書館辦公,我們仍需要交通工具四處轉轉;為了便宜起見,我和 Paul 選擇了自行車,然後背著背包出門。不管好壞,我們的生活現在看來似乎已與 Treatings 緊緊連接了起來。但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的積極性也隨著Treatings 的創建漸高漸低,這個計劃花光了我們倆所有的積蓄。

我們的創業故事沒有過任何存檔,因為它一直在不斷演變。對於 Treatings 來講,一旦獲得成功,那麼它將成為職場人士在跳槽之前接觸和建立人際關係的跳板,企業則會依靠它來與求職者交流。但如果 Treatings 最終因為人們不願對陌生人挖心掏肺,那麼我必須搞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

儘管如此,我卻不願用任何東西交換這段經歷。我已經獲得了一種「重生」能力,它強大到足以讓我忘記以往的苦​​痛並重新開始。我依然對當初辭掉工作創立 Treatings 的決定欣喜不已,這也許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決定,但它卻讓我意識到生命如白駒過隙,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

要 Treatings 變成熟或許仍得很長時間,但我們的信心是無止境的。我只希望,在我接替 Paul 睡在上鋪之前,我們會盼到一個轉折點。

>>創業者說:當好兄弟變成事業夥伴(二)

True Ventures 創辦人:我們正站在硬體創新革命的十字路口

Posted: 29 Jul 2013 10:23 PM PDT

0a

本文作者為創投公司 True Ventures 創辦人 Jon Callaghan,原載於 True Ventrues Blog

差不多是在 6 年前,蘋果發表了首款 iPhone,很多人輕率地把它看成一個玩具。實際上 Steve Jobs 往我們口袋裡塞的是一個「超級電腦」——只是大家都渾然不覺。這個具備強大功能的超級電腦給了我們重新思考、再度想像的機會,它重塑了我們生活、工作、創造和消費的方式。今天,智慧型手機銷量已是數以億計,這為我們帶來了Chris Anderson (Ture Founder 前 Wired 編輯、暢銷書作家、3D Robotics 執行總監)所言的「智慧型手機大戰的和平紅利」。

越來越廉價的處理器、儲存費用甚至感測器意味著,硬體發燒友們的春天來了。Kickstarter 和 Quirky 這樣的群眾募資平台讓生產變得不再有風險,因為它們可以在投入生產之前調整產品與市場的合適程度。無線寬頻無處不在,軍事級的科技也逐漸走向消費者。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邏輯自此永遠改變了,工廠已不是製造業的前提條件。還有一些諸如 3D 成型技術和鐳射切割技術大大降低了原型鑄造的門檻,我們突然就站在了硬體創新革命的十字路口。

0b

新工業化

這場地殼運動正在引發新一輪的工業革命——這革命更加微妙、可塑,也更迅速。與其說這是一場基於生產線的革命,不如說是一場基於軟體的革命。過去150 年的經濟都可以歸結為工業化大生產,而今,訊息流、數據、運算平台已經成為了車間生產線的新興補充工具。

機器和軟體聯姻的產物正是具備量身定做特點和網路特徵的產品,同時這種新生代硬體為一系列驅動相關軟體尤其是數據的新興服務和平台奠定了基礎,從醫療健康領域到農耕領域都包含其中。

投資人曾經比較迴避硬體這個領域,但我們始終相信這股強勁的力量會改變整個產業,改變世界。True Ventures 很早就是硬體和設備的重量級投資者,我們於 2008 年為 Fitbit 投了種子期資金,2010 年投了 MakerBot,目前還在籌劃 3D Robotics、Airstone Labs、Ginger.io、LittleBits、Sifteo、Sano Intelligence 、Streetline、Valencell 相關投資事宜,還有一些專案尚未公佈。

在新革命來臨之際,這些投資項目讓我們有所感悟,我們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是因為:我們深信,要激發這些推動歷史前進的創業者們釋放出最大創新能力,合作將是最好的辦法。

0c

下面開始談談我們的心得吧。

沒膽識的人是不適合硬體類創業的。在硬體方面,創新曲線更長,而且創業者會依賴於大批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離岸生產代表溝通中要面臨大量文化、語言和風俗差異的問題,請相信我,中國和 Palo Alto 的節奏不太一樣。也許這樣的問題處理一次兩次不成問題,但日復一日難度係數可就不一樣了。跟許多軟體類創業公司全權控制自己的業務不一樣,硬體類創業牽扯到太多合作方(有些還分佈在其它國家),創業者還是首先把產品模型拿出來吧。

經驗當真重要

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怎樣使用 SAP 系統或者全天候地跟供應商談判對新創公司而言非常關鍵,但並不是你作為一個創業者必須路徑。所以要向有經驗的人求助,快速補課。表現不佳的供應鏈搭建和管理、需求管理不力很可能會扼殺一個新產品。這不是新創公司逞英雄的地方,創業者在這些事務上要穩紮穩打。力求創新:Littlebits 選擇與 PCH 深度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讓公司在早期就有可觀的產能和銷量, 這對新創公司的早期成功十分關鍵。經驗到處都是,只要拿來就好了。

資金要雄厚

硬體成本高昂,每個階段都需要錢。不僅硬體在製造比軟體更耗成本,而且現在的硬體生產往往要輔以軟體支持。今天的硬體能夠大大延展軟體的力量,創業公司必須軟硬兩不誤,這也就意味著更高的燒錢率。WIP、庫存、運輸和稅務申報都要花錢。任何一個小錯誤都代價慘重。

正如飛行員所說,「要心中有數」

了解你支出和利潤明細跟飛行員知曉何時轉動方向盤、時刻掌握油儲量一樣重要。通常硬體公司常常懊惱雖然賣了很多產品但還是入不敷出。毛利、支出、存貨周轉,所有這些都對公司順利營運很關鍵。

選擇投資者要明智。VC 投資硬體現在很時髦,但大部分投資人會給創業者很大的時間壓力。規借資金戰略是創業公司的大事。切記謹慎小心。

要用心做產品設計,彷彿你的生命全繫於他

因為空間、溫度和形狀等限制因素硬體設計起來很有難度,而且它在外形上還要引人矚目。第一印像很重要,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硬體一量裝箱運輸就很難改變,人們不能像關掉一個應用那樣趕走一個硬體。不管好思路,還是壞點子都一股腦地裝在你的產品裡了。很多情況下,設計是有著濃重的個性色彩的,想想人們使用的 Fitbit 和 Nest 家居產品。正點的設計很難很難,錯誤的設計輕而易舉。一旦失去使用者對市場失去信心和尊重,情況就很難扭轉。我們的經驗是,沒有充分準備好,就不要發表自己的產品。

不要急於銷售

跟有銷售管道的零售商合作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在直營比較成功以後再做零售拓展更好。一方面直營更能保證利潤,另一方面這更有利於你維護客戶關係,這對新創公司早中期發展十分重要。而且你也可以避免尾大難調,因為在零售需要在庫存、價格差異等方面付出成本,況且,一旦產品不好賣,零售商還有退貨權利。零售在後期會是一個不錯的策略,但起步時必須堅持直營。

數據,數據,還是數據

所有裝置都是 web 終端或者數據、內容的連結點,再者就是與某個狀態、位置或時間點的連結點。除卻環境監測數據,其它類型的數據才是要細說的:從 3D 藝術品展示平台 Thingiverse 到 3D 成型技術機器商 MakerBot,每一個終端都變成了一個生產機器,如果其中有限制因素的話那就只有人的創意了;首次接收自四軸飛行器和固定翼無人駕駛飛機的影片和圖像;Streetline 的感知網絡傳輸過來的即時停車狀況信息,或者某個根本不存在的美女的形象。

你創造的是一個公司,不是 Kickstarter 上的一個募資專案

Kickstarter 的確能幫助預測產品需求量和測試產品性能,但成功的募資並不意味著成功的公司。你首先需要組建一個有力的團隊,發揮團隊人才的聰明才智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成功的 Kickstarter 專案很棒,但是不要把它跟公司的成功混為一談。

以下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探討。

我們相信這是硬體革命的的開端,世界正在焦急地等待新的硬體和硬體平台。環視周遭,機會無所不在。我們需要一個服務於結構佈局、可尋址能力、接入、註冊和追蹤大型設備控制和管理平台。我們仍然迫切需要先進控制平台軟體來實現跨設備的機械識別、智慧型迴避、蜂窩協作、交通管理等功能。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在設備層面,機會俯拾皆是。當 True Venture 投資 MakerBot 和 Fitbit 時,評論家說這些是不怎麼重要的小規模​​「垂直市場」。結果呢,這儼然是一座冰山——這座山表面上看起來「小而垂直」,但是底下潛伏著龐然大物,而且會孕育出更多的產品類別。有很多類別還不是十分明顯,但很多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住房、汽車和工作場所的新設備在興起。身體、空氣、陽光、天空、大海、沙子也一樣。

巨量的影片和圖像催生了新的數據編纂方式、新的定位方式、搜尋方式甚至解析方式。一個全新的 GIS 產業將要誕生。跟舊的 GIS 不一樣,新 GIS 會具備多媒體、多模態、實時(real-time)、乃至串流媒體的特點。

一些平台甚至第一眼就讓人感到震撼不已。新設備會將我們的世界觀全然改變,從奈米到銀河系,從人體到海洋、大氣層、太空乃至更遠的地方。

我們期待這些神奇的東西趕快到來。

課堂筆記:和愛料理創辦人 Richard 學軟體上線後的管理

Posted: 29 Jul 2013 08:40 PM PDT

richard

本文由 AppUniverz 提供。AppUniverz(台灣創新行動服務推廣協會)是一個發起於清交校園內的非營利組織,以「培育台灣軟體創業人才」為最高使命。幫助新創團隊從創意出發,動手實作創新的應用服務(App),走向國際,一同航向宇宙(Universe)!

AppUniverz 曾與清大資工系及育成中心合開了「App 創業與實作」課程,未來也將於全台各大專院校合開相關課程,歡迎在 AppUniverz 的粉絲專頁上關注校園創業的相關資訊。

「軟體上線後該如何好好管理呢?」,創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要維護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更是不容易,清大「App創業與實作」課程於 5 月 23 日邀請到愛料理及 Inside 共同創辦人 Richard 李致緯,利用自身經驗以「Grow、Cloud Computing、Monitoring、Graph、Asynchronous」等五大點,和同學們分享「軟體上線後的營運管理」。

Grow

一開始 Richard 便以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的名言和我們分享,新創公司可能獲利還不多,但是成長很重要,因此,「成長量」是新創公司生存的關鍵。

Startup = Growth
-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

而「成長量」可分為四大方向來看:

  • Business:商業模式不可能一開始就找到,需要不斷的嘗試
  • Tech:技術是根本,是可以留下來的東西
  • Team:人是創業的核心,持續進步的團隊才可能成功
  • Yourself:活到老學到老,不是出了社會就不學習了,反而要更積極自修

軟體上線後的管理深深影響著產品與服務的「成長量」,網站載入的速度慢個一秒,就有可能少了 1 % 的使用者了,接著來看看怎麼利用「Cloud Computing、Monitoring、Graph、Asynchronous」來做管理。

Cloud Computing:雲端平台

雲端平台有百百種,有服務類型的、平台類型的,也有提供架構類的,沒有所謂最好的平台,而是要根據自身團隊的需求,來挑選適合的解決方案在適合的問題上。

Richard 和我們分享,目前有很多很棒的工具軟體,現成的東西很好用!真的很多東西不要自幹啊!

創業用得上的好用工具:

  • Heroku 做應用的伺服器:建立在Amazon所提供的雲端架構上,團隊可全心做應用程式的開發,無須費神在處理 AWS 的管理問題(相關介紹:《Ruby語言的雲端運算平台:Heroku》)
  • mailchimp 用來寄信:客製化的電子報發送管理,iCook 靠粉絲團和部落格、會員電子郵件,就能擁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粉絲
  • Urban Airship 用來傳推播通知:可搜尋裝置的 id

如果有疑問,多用 CDN 通常不會錯!

維基百科的說明為,CDN 內容傳遞網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或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是指一種透過網際網路互相連接的電腦網路系統,提供高效能、可擴展性、及低成本的網路將內容傳遞給使用者。

簡單來說,就是將靜態資源放到離使用者更近、更快的地方,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三大特性:直接透過網址蓋台的、手動上傳資源的、從網址端就處理好的。(題外話:菲菲認證,菲律賓有用 CDN 啊,鄉民們不要再攻擊了!)

CDN 相關軟體:

Monitoring:監控管理

It's not in production unless it's monitored.

別以為產品上線了就可以翹著二郎腿,等著看流量往上飆,挑戰才正要開始,「產品上線後才是真正的開始」。

「對使用者謙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監控產品與服務必備的心態,使用者遇到 bug 是難免的,但團隊需要利用監控來找到問題點,並且快速處理掉 bug,否則使用者遇到小小挫折就馬上離開網站了。

監控是營運的基礎:

  • 錯誤發生的紀錄
  • 訪客的整體流量、造訪的葉面等
  • 網站上反應速度慢的關鍵地方

好用的監控管理軟體:

  • Papertrail 做 Log 管理:可透過 Log 記錄檔案數據做監控
  • Exceptional 作錯誤監控:支援的語言包含 PHP / Ruby / Python / Node
  • Scout 做伺服器監控、Rails 監控:主要關注安装與配置的使用性
  • Crashlytics 做行動裝置的錯誤回報:App當機的報告工具

Graph:圖表管理分析

Let your data speak!

數據要有 insight 才有意義,網站速度變慢了要去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前一階段所做的 Monitoring 監控就可派上用場,將所蒐集到的數據與資料做成圖表,一張圖勝過 1GB 的字,圖表是工程及管理的橋樑,各式各樣的數據都可以做成圖表,透過圖表之間的相互比較及關連分析來了解現況、處理問題。

  • Librato 做商業圖表管理分析:了解商業邏輯的好工具
  • Scout 做伺服器圖表管理分析
  • Google Analytics做基本的流量統計:可針對使用者行為分析,現有行動版

Asynchronous:非同步工作

為什麼軟體工程師選擇在半夜工作?Geek 的生產力曲線解密》一文提到,五分鐘的打斷,對於一個正在工作中的 Geek 從原本處在高峰的生產力,一下跌到谷底,並且要過一段不短的時間才能慢慢回憶、重建,恢復到原本的生產效率。

因此,不要再打斷身邊專心開發的工程師了!減少實際的面對面開會、改在線上討論進行,開始非同步工作吧!打破工作上空間以及時間的距離,電子化記錄下每個過程以利回顧。記得從人少的時候就要開始非同步!

團隊管理工具:

而 Continous Integration自動化是種懶人精神,品質管理需要持續不斷的進行:

  • Document generation 文件生成系統
  • Code quality testing 程式品質測試
  • Deploy 配置應用程式
  • and more!

Code Climate 做程式碼品質管理
Build Internal Tools 自己做好用的內部工具:
Oven 做行動裝置 Plist 管理

分享了這麼多實用的工具軟體,最後,Richard 和我們分享如何在學生時期,就培養自己成為一名創業家。他告訴我們,學習主要有以下三種管道:

而不管你未來是否要創業,自學能力和英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持續不斷的用新的方式學習,才有可能讓自我成長,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完成計畫已久的夢想!

AppUniverz (台灣創新行動服務推廣協會)是一個發起於清交校園內的非營利組織,以「培育台灣軟體創作人才」為最高使命。幫助團隊從創意出發,動手實作創新的應用服務(App),進而改變社會、影響世界,一同航向宇宙(Universe)!近期與清大資工系及育成中心合開了「App創業與實作」課程,未來也將於全台各大專院校合開相關課程,歡迎在 AppUniverz 的粉絲專頁上關注校園創業的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