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tagram 創辦人:我們可以變得比 Facebook 還大!”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tagram 創辦人:我們可以變得比 Facebook 還大!

Posted: 17 Jul 2013 05:01 AM PDT

large_6150792813
照片來源:JD Lasica

去年被 Facebook 以 10 億美元併購(因為包含股票,因此最終縮水成 七億多美金)、每月活躍使用者超過一億三千萬、新功能 15 秒短片大受歡迎甚至一下子聲勢就超過 Vine 的 Instagram,共同創辦人之一的 Kevin Systrom 最近在 Fast Company 編輯參訪 Instagram 辦公室時被問到:「Instagram 會變得比 Facebook 還大嗎?」沒想到 Kevin Systrom 竟然回答:「是的,按照這個速度繼續成長的話,會,我們會變得(比 Facebook)更大。」1

It will be the biggest thing in the world.

Instagram 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東西。

Fast Company 認為這除了是創辦人對自己公司的無比信念之外,也是 Instagram 潛力的象徵。

比母公司還大?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其實早就有這樣的例子了:中國的支付寶。支付寶最初是淘寶網為了解決交易安全問題所設的一個「功能」,但是很快的規模就超越了淘寶,並且獨立出淘寶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相關企業。根據最近的資料,淘寶網的使用者接近五億,但是支付寶卻更大,有八億之多,足足是淘寶網的 1.6 倍。另一個很接近的例子是 2006 年底鴻海集團與富士康(只是後者以市值來看已是今非昔比)。Fast Comapny 則是以迪士尼和皮克斯做比喻。

雖然這樣的比喻未必恰當,但 Instagram 的確正以高速在成長,這使得其他想要與之競爭的對手更難追上,況且如果我們事後諸葛地說,Instagram 的表現證明了 Mark Zuckerberg 當初眼明手快的併購是再正確不過的決定。就像 Kara Swisher 六月在 〈 Money Shot 〉2 一文說的

Most of all, Instagram represented the constant fear that even the greatest of Internet giants fret about daily: in Silicon Valley, the young can sometimes eat the old,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around.

最重要的是,Instagram 代表著即便是最偉大網路巨人也會持續感受到的恐懼:在矽谷,後起之秀有時就是會吃掉前輩,而不是反過來。

而且,使用者數量與 Instagram 差不多的 Dropbox(一億七千五百萬)正在成為新的硬碟代名詞(儘管 Dropbox 聲稱他們沒有要取代硬碟),如果有一天我們聽到 Instgram 要成為行動時代的照相代名詞,應該也不必太意外。

至於 Instagram 另外一位共同創辦人 Mike Krieger 在被問到相同問題時,答案比他的夥伴保守一些(但聽起來依舊是信心十足):

I don’t know--that's a good question. I think both of them are basically limitless in size, so maybe one day they’ll be the same size?

我不知道——這是個好問題。我想他們兩個(Facebook 與 Instagram)的規模基本上是無限的,所以也許有一天他們會變得一樣大?


  1. How Instagram Can Become Bigger Than Facebook。只是 Kevin Systrom 似乎意識到自己這麼說有點欠妥當,很快了又補一句「但成長速度能不能維持下去是另一個不同的問題」(來源:〈 Instagram's CEO Looks To Make A Mint Off Of Advertising Without Annoying Users 〉)XD 
  2. The Money Shot

戀人限定 app,在我們的私密城堡裡大肆放閃

Posted: 17 Jul 2013 04:38 AM PDT

large_4319071737

照片來源:Flickr

紀錄、收藏戀人之間甜蜜時光的 「Between」是一個來自韓國的私密社群 app,為每一對情侶開闢專屬兩人的秘密小天地,2011 年底上線,挾著韓國、日本以及美國共 375 萬下載量1,準備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

mzl.gpmroeig.320x480-75

Between 的概念跟美國私密社群 Path 有點相仿,不過範圍更侷限,像個手機內的小城堡,唯有王子跟公主。情侶在裡頭分享照片、聊天丟訊息(當然也有貼圖,當然也是它的搖錢樹),或者張貼愛的小紙條、記下每個過去或未來的紀念日。

當然,除了正在熱戀中的情侶以外,我們應該也很好奇:萬一分手了怎麼辦?以往 Between 的做法是直接刪除所有資料,然而,分手當下我們總急切找到忘情診所毀滅記憶,等到腦中一片空白卻悔恨萬分。就因為每天都要收到 300 位詢問怎麼恢復已刪資料的求救信件,Between 最近推出的新功能就是讓複合情侶的共有回憶起死回生,破鏡完美重圓。

「Value Creators & Co.」是 Between 的出品公司,曾獲 Stonebridge Ventures、 KTB Network、 Capstone Partners 和 SoftBank Ventures Korea 等創投注資。據 27 歲的執行長 Jake Park 所述2,韓國每五對情侶就有一對使用 Between,每個月活躍使用者約有 100 萬,海外市場方面,日本 35 萬、美國也有 15 萬使用者。目前 Between 營收主要來自前述的貼圖、以及目標廣告,今年預計加入送禮功能(男士們大概又多個地方要破費了⋯⋯)。

不過,他也透露一個有些悲傷的事實:使用 Between 的戀人保存期限平均僅維持 1 年。

這類情人私密 app 不止在「害羞不愛放閃3」的亞洲風行,美國 SimplyUs、Avocado 都頗受歡迎。今年 Appworks Demo day,也有一組團隊推出功能相仿,情侶共創回憶的 app「swiitt」;另外情侶專用自拍「 SweetShot」也是台灣團隊出品,拍照自動同步分享到兩方手機裡。

fundawear-ep

圖片來源:Durex Australia

而愛情中通常也包含限制級的部分,保險套製造商杜蕾斯近期推出「Fundawear」3,就是讓情侶即使身處異地,也能享受感官樂趣——穿上特製內衣套裝,透過手機 app 操控,觸發內衣褲裡的感應器,感受對方彷彿近在咫尺的愛撫。這,又再次驗證情色激發的創意果然無限。只是這款 app 仍在研發階段,遠距離戀人可得再等一等。

據說七夕情人節快到了,各位情侶們可以去下載戀人限定 app 在私密的城堡內大肆放閃,單身想談戀愛的朋友,就⋯⋯不妨去找 Tinder 玩。

Google 攻克企業戰場的方略:走自己的路

Posted: 17 Jul 2013 02:55 AM PDT

large_3583835507

照片來源:Flickr

本文作者 Fritz Nelson,原文載於 Pandodaily

對 Google 而言,搶占企業級市場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現在離成功還有些遠。儘管 Google 最近贏得了好幾個重要客戶,基於雲端的生產力應用發展也很良好,但還不能說 Google 已走在了成功的道路上——部分是因為 Google 對企業使用者不緊不慢(或有條不紊?)的行動方式,部分也因為企業使用者他們自己對 Google 也持謹慎的態度——雙方就像是略顯笨拙的舞伴,在房間的兩端,遠遠注視。

Google 的企業級辦公應用主要是郵件、個人雲端、企業後台雲端服務、社群網路等, Google 不久前剛剛啟動了 Google Compute Engine(雲端基礎架構服務)。 Google Drive(個人雲端儲存)、 Google +(社交網站)雖然目前都是針對個人使用者,但是在 Google 的願景中,這都是未來其企業級服務的一部分。

目前,爭奪主要在 Google Apps for Business 和微軟的 Office 間展開。2012 年,Gartner 公司的統計顯示,微軟在 PC 辦公軟體佔有率為 90%,而 Google 在雲端辦公的市場佔有率為33%。根據 Gartner 公司 2013 年的預計,如果 Google 佔據云辦公市場 50% 的份額, Google 的使用者群將達到 2500 萬——但是仍然只有辦公市場總市佔率的 12%。

多家公司的 CIO 告訴我,微軟近來在努力向他們推銷 Office 365。微軟剛剛宣布擊敗 Google 贏得了 San Jose 5000 套的政府訂單。微軟可是不會坐以待斃的。

Google 收購 QuickOffice 對於其行動端的佈局非常有意義,而相對的,微軟 iPhone 版的 Office 的使用者評價並不讓人樂觀。

Google 負責企業應用的總裁 Amit Singh 宣布,世界 500 強有 58% 在使用 Google 的付費產品。他認為這還只是初步的成功,更多的公司正在考慮轉向 Google 的產品。

Singh 一直強調兩個主題: Google 的使命是創造簡單、有效、易用、美觀的產品;隨著使用者把科技帶入工作,移動端成為重要的應用平台,成規模地提供這種使用者體驗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Google Apps for Business 包括 Gmail、Docs、Sheets、Slides 和 Google Drive,收費為每位使用者 50 美元。2007 年以來,價格幾乎沒有變過,根據 Google 的數據,有超過 500 萬家企業在使用 Google 的 app。 Google 的使用者之一——無線網路提供商 Enterasys 的 CIO Dan Petlon 說,他們使用 Google Gmail 和Calendar 的最初目的是降低費用。

從 Exchange 2007 升級到 2010,Enterasy 升級了許多後台基礎設施,並且花費了兩人年的工作量來完成項目的計劃到實施的整個過程。但是,得到的只是六個沒有人能注意到的小功能,而每幾年就要升級一次的問題,更加使人感到絕望。現在 Enterasy 以雲端實現了十幾個 app。(Petlon 向我展示了他們的雲服務架構圖,項目計劃、成本控制、採購、人力資源、CRM 等等都囊括其中。)

Petlon 說,雲端的主要優點是創新的節奏加快了,內部合作更加緊密,跨越了時區的隔閡,一切都是實時的。例如,QA 部門所有的內容都是眾多使用者在 Google Apps 中創建的。 Google 所有的文檔都是在雲端的,這種設計使團隊可以共同來創建和編輯內容,團隊的合作是緊密無縫的。所謂版本管理和修訂功能,自然失去了必要性。

Enterasy 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甚至至今也沒有徹底完成。CIO Petlon 並不想一夜之間改變人們的習慣,轉變的過程更多是引導性的、順其自然的。如果人們還是習慣用 Outlook 收發 Gmail 的郵件,也無不可。Petlon 預計兩年內公司 90% 的員工會轉向 Google,用 Google Apps 開展的協作幾乎每月都翻一倍。

但是, Google 的種種便利並不能一夜之間改變長期形成的使用者習慣。下面是 Sarah Palin 對我的文章《微軟戰略》的評論:

Google 的公司市值已經達到了 3000 億美金,超過了微軟,但是他們的區別在於微軟的歷史更長。對於老人來說,上樓梯都是一種危險,微軟已經有些僵化,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而且大多數都會失敗。看看諾基亞和微軟合作的例子就可以清楚這一點。 Google 是年輕有活力的,我們需要老態龍鍾的微軟盡快為 Google 讓出路來。

2012 年 Google 的年收入是 500 多億美元,而微軟是 700 多億。不管 Google 的擁護者們如何期待,英雄的成長不會是一朝一夕的。

Google仍然面臨許多障礙。Excel 幾乎是企業數據管理的標準化工具。甚至,許多忠實擁護 Google的 CIO 們也承認,許多部門(尤其是財務)可能永遠都不會棄用 Excel。透過 Office 365 的 Power BI 組件,可以使平淡的數據變的強大、有趣,可以創建三維圖形,並且在 Bing 的地圖上按區域直觀顯示。

另一個挑戰是, Google 的產品設計的初衷不是為企業服務的。因而,與直接面向企業的產品相比,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

在 Oracle 工作了 20 年的 Singh 了解企業應用市場,更理解 CIO 們的需求。IT 部門需要管理的權限、企業級的產品支持、以及合作夥伴關係。這些方面目前還不是 Google 所擅長的。一位前 Goolge 高層曾經告訴我,有一次客戶要求增加企業級的產品服務,而 Google 的反應是,其創辦人之一要求開發團隊把產品簡化到完全不需要客戶服務的程度。

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VIA: pandodaily.com

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十誡:從小事做起

Posted: 16 Jul 2013 11:21 PM PDT

origin_3186844819

照片來源:Flickr

「從小事做起。」矽谷創業育成中心 Y Combinator(下稱 YC)的創辦人 Paul Graham 說,「許多想要創業的人相信,創業這件事要嘛大成,要嘛不成。」、「如果把事情做高做大,人們就會踏破我們門檻;反之,市場就不存在。

「其實,要成長為『大』事業,要靠的是創業者自己。通常創業者都會非常繁忙,他們也需要一些起始的火花和動力」, Paul Graham 打了個比方,「就如推動一輛沒有打著火的車子,在車輛引擎啟動之前,通常需要很多的人力躬親助推,而一旦引擎啟動,車子(事業)就會自己運轉起來。」

在 Paul Graham 看來,那些對於創業的一步登天的想法要不得,還不如事必躬親解決問題,把使用者伺候好最實在。他還對創業的每個環節給予了怎樣從「小」做起的指導,我們整理如下:

圈住使用者

這是每個創業者需要做的最「小」事情:親自將產品推銷給使用者。「你不能等待別人找上門,你需要主動出擊。」

他以 YC 育成的線上支付公司 Stripe 為例,公司創業者並沒有坐在辦公室等待「新使用者」上門,而是四處走動親自出馬推銷產品。別人在推薦自己的產品時,可能是「我給你連結,你試試吧」,而他的做法是,「把你的筆電拿來」,馬上設置好。——Stripe 的積極,在 YC 內部很有名氣。

Graham 認為,如果新創團隊想得到成功,那麼就必須抽出一名創辦人(通常是 CEO)投入大量時間到銷售與市場。不過,創業者可能會因為懶惰、羞怯的性格原因,以及看不到這樣做的長遠利益而忽略掉第一批使用者累積的重要性。

有一段進步公式流行了很久,「每天進步 1%,70 天之後的收穫就是 200%。」Graham 也用了類似的說明方法,如果擁有 100 名使用者,那麼要達到每週 10% 的增長率,那麼至少這個星期的使用者數量應達到 110。每週 10% 的看上去不高,但累積起來量很大,按照這個速率成長,使用者量一年之後就可以達到 14000,兩年之後可以達到 200 萬。

脆弱

對於他人而言,新創團隊就好像和剛出生的海龜一樣脆弱,一不小心就厄運降臨。不過,Graham 希望創業者要對自己保持信心,他說,「即便是投資者要解散你的團隊,這也沒關係,只要看到成長,他們就會回心轉意。最為危險的,是創業者自己解散了自己的團隊。」Graham 稱,他常常需要鼓勵那些沒有看到自己全部潛力的創業者們。

Bill Gates 也犯過同樣錯誤,在創立微軟之後,又回到哈佛大學上學。他在學校待的時間不長,然而,如果他能意識到微軟今日的模樣,他一定不會回學校。

在新創團隊的早期,人們常問,「這個公司是否在征服世界?」但在 Graham 眼裡看來,應該問的問題是,「如果創業者把事情做對,這家公司能夠變得多大? 」回首過往,那些「正確的事情」,在當時看上去無足輕重,但又要勞心勞力的。許多企業在成立之初都想不到自己未來的圖景,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他們所要做的,僅僅是生存下來而已。

新創團隊不能僅僅關心能否解決自己的問題,還需要搞清楚自己所做的,對別人的意義如何。在拉攏了第一批使用者之後,所要做的就是看哪些使用者對產品更感興趣,然後找跟他們類似的使用者。比如 Ben Silbermann(Pinterest 共同創辦人與現任 CEO)注意到,早期的 Pinterest 的使用者對設計十分感興趣,於是他參加一個設計師部落格作者的聚會去吸引使用者,效果很不錯。

取悅

Graham 認為,除了吸引使用者以外,還要取悅使用者。有趣的例子是,Wufoo 就盡可能為每一名新使用者寄去一張手寫的感謝函。這樣,第一批使用者就會覺得和你的服務捆綁在一起是自己做過的最好的選擇。

取悅使用者對於科技產業的新創團隊來說十分重要。許多創業者過去接受工程師的訓練,缺乏客戶服務的訓練。在他們的眼裡,自己應該創造出優雅的產品,而不是像銷售和客服那樣過度關注於個別使用者。然而,這也是工程師們的弱勢,懂得製造東西僅僅是很窄的一個方面,稱不上有能力將整個局面全部掌控。

創業者不專注於個別的使用者群體的原因是,他們擔心這樣做會影響使用者群體的迅速擴張。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沒有損失。Graham 說,「我一次都沒有見過,一個創業團隊會因為努力去令第一批使用者愉悅,而遭到​​失敗。」如果他們不去嘗試讓自己的使用者感到開心,那麼未來有一天需要做許多事情來彌補。

如果讓使用者感到高興,那麼在突然間,我們也許找到比期望中讓使用者群體迅速擴張的方法。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能夠通常能找到讓任何事情都比預期更能迅速擴張的方式,另外部分原因是,到那時候取悅使用者,已經成為文化中的一部分。

「對於創業者來說,問題可能在於,他自己也從未有過很棒的客戶體驗。他們對客戶服務的設定標準,就是他們之前作為客戶所經歷的體驗,而通常,設立這些標準的都是一些大公司。」Graham 說,Tim Cook 不能一封又一封地手寫信件發給使用者。但對於新創團隊而言,這不是問題。

體驗

應該用怎樣的短語來形容對使用者的關心呢?Graham 發現 Steve Jobs 已經找到了:insanely great(酷斃了)——Steve Jobs 不把 insanely 當做 very 來用,他眼中的這個詞更加貼近書面的意思:創業者應當十分關注品質,以至於貫穿到每天的生活裡,被別人視為病態。

那些YC 投資過最成功的新創團隊裡,都擁有這樣的品質,而這並未令那些打算成為創業者的人驚訝。許多剛創業的人,往往領會不到的,就是將「insanely great」的標準帶進菜鳥團隊當中。

將「insanely great」的標準引入團隊,就好像回到當初公司創立的最初幾個月上,這令創辦人感到困難。不是產品有多麼的棒,而是對於使用者而言,而是為使用者所帶來的體驗能達到「insanely great」的標準。產品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如果我們提高注意力,我們能在提供早期、不成熟、漏洞百出的產品時,為使用者提供「insanely great」的體驗。

大部分成功的新創團隊,都需要回應來協助產品變得更好。即便是最成功的新創團隊,他們一開始開發的產品往往充滿著問題。而從那些一開始就跟隨的使用者直接的來的建議是最好的。也許公司變大後,需要專家小組來了解使用者,那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親自到使用者的家裡、辦公室,看他們到底如何使用產品。

Graham 反對創業者一上來就瞄準「大市場」,他說有時候正確的決策是瞄準狹窄的市場,就好像從一開始存著小火苗,直到真正熱起來的時候,再添柴。

Facebook 一開始僅為哈佛大學的學生提供服務,一個潛力只有幾千名使用者的市場,但因為裡面的使用者覺得這項服務很對自己的胃口,所以基本上都註冊了。直到 Facebook 不再只為哈佛大學提供服務,它仍然在學生社交服務的角色上停留了一段時間。Mark Zuckerberg 說,那時候,他們花了許多功夫來創建課程列表,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覺得產品用起來很自然。

其實很多創業團隊都在不自覺當中使用的上述的「存小火苗」的方法。Graham 指出,他們創造了很多自己和身邊朋友會使用的東西,之後意識到要將產品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而如果你做出來的東西,發現周圍的朋友們都不是熱切的早期使用者,那麼這個產品就失去了一個完美的早期市場了。

Meraki

對於硬體創業團隊而言,他們用另外一個詞彙來稱呼「平易近人」這件事,「pulling a Meraki」。Meraki 是一家去年被 Cisco 用 12 億美元收購的公司,它的產品是太陽能供電的戶外無線轉發器。這家公司的創業者 Robert Morris 創業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而且做的事情相當實際:自己裝配自家的路由器。

硬體創業團隊與軟體創業團隊所面對的情況不同。在工廠下最小的訂單,都需要好幾萬美元。這能讓人陷入困境:沒有產品,就無法成長,無法獲得收入生產更多產品。硬體創業者需要投資者的投入,就需要很強的說服力。以 Pebble 為例,他們最初只裝配幾百隻手錶,如果沒有經歷親子裝配的階段,他們沒辦法在 Kickstarter 上銷售價值上千萬美元的手錶。

就好像更多地關注早期使用者,自己裝配產品證明對硬體創業者來說很有好處。在工廠,可以迅速地改變產品的設計,還可以學習到別人所學不到的東西。

顧問

Graham 建議 B2B 創業者採用一種極端的策略,緊緊圍繞一個使用者提供服務,就好像他們就是這個使用者的顧問一樣。他們要做的是保持迅速改變,直到服務完全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時候他能發現自己找到了別人也需要的東西。

諮詢也是一個把事情做「小」的最佳例子。只要我們是一家產品公司,投入更多地關注到消費者身上,即便沒有解決所有問題,那麼他們也心生感激。但當他們為這關注付費,那麼他們就會開始期望我們能做到任何事情。

Graham 談起當年創辦 Viaweb 時候的事情。當時,他和夥伴們詢問商家是否願意使用他們的軟體來部署線上商城,有的人說「不」,但他們希望我們幫他們做一個。回溯過往,他認為這麼做是正確的,這樣能給自己上了一課,知道商家對軟體的感覺如何。

躬親

躬親,做小事,這是 Graham 通篇都在強調的關鍵點。

當我們的使用者數量不多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原來想要「自動化」的工作先躬親手動完成。這樣一來,工作真的可以實現「自動化」之後,我們也會知道這事情是如何做成的,因為親身體驗過。

但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手動的工作讓他們覺得是像「軟體」般自動的。Stripe 是怎樣為第一批使用者們提供「即刻」商家帳號?其實是創辦人自己幫使用者在幕後手動註冊的。

Graham 的觀點是,創業團隊都要學會躬親解決問題。如果你能找到某個人手動解決某個問題,那就繼續做下去,直到找到「自動化」的方法。不能自動化地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的確會讓人有點惶恐,但至少比「自動化」卻解決不了使用者的問題來得強。

Graham 認為,剛開始就抱著實現「大展宏圖」的想法難以成功。不少人認為認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就像一個「砲彈」,投入市場就馬上會一炮而紅,他們還同時聯繫不同的發布商,擇一個良辰吉日。「事實上,想想那些成功的創業公司吧,誰還記得他們剛開始發表產品的時候?產品發表的核心區域就是早期使用者所在地,幾個月之後,你的成績怎樣是取決於你讓使用者們感到多開心,而不是他們數量有多少。」

為什麼一定有人覺得開局非常重要?Graham 認為原因是唯我論以及懶惰。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分重要,每個人聽說了之後就應當註冊起來。而且,通過各種管道散播消息活動使用者,比自己親子去籠絡使用者來得簡單輕鬆不是嗎?

即使產品很不錯,獲取使用者永遠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因為使用者接受新產品需要時間,他們對新產品也有自己的考慮。

Graham 認為,與大公司建立的夥伴關係沒有實際作用。一般情況下,它對新創團隊沒有作用,尤其是它不能作為初始階段獲得增長的一種方法。相信與大公司的夥伴關係能夠幫助自己取得重大的突破,這是缺乏經驗的創業者常犯的錯誤。

一開始做出一件超凡的產品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就要付出超凡的努力。

向量

要開始自己的事業,躬親勞力肯定少不了。不要把創業視為一種「標量」(scalar,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應該將它作為以後要建設的,加之未來去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為現在有兩種元素我們可以嘗試去想像,這樣看創業點子也許很有趣,標量和向量(vector)兩種元素是平等的。不過,在大部分成功的案例裡,第二種因素更加常見——親自獲取使用者,並提供超乎他們想像的體驗——最主要的收益是,新創團隊將創業當做「向量」對待,將提醒創業者在兩個維度上為之努力。

Graham 很讚許創業者從 2 種尺度上努力,因為他認為向量和標量都有助於新創公司形成自己的 DNA:那些躬親去解決的小事並不只是一些必要步驟,而且會永久性地改變公司的文化——如果一開始就對擴張使用者很有野心,那很可能在公司變大之後依然很有野心;如果在使用者基數小的時候就很注重取悅使用者,那麼在公司變大之後很可能你也會繼續這樣做。

打造駭客也愛的寫作環境,Logdown 團隊專訪(下)

Posted: 16 Jul 2013 10:34 PM PDT

logdown_logo

Inside 採訪了部落格平台「Logdown」的幕後開發團隊,本文為下篇。

>> 〈 台灣製造,新一代部落格平台 Logdown 團隊專訪(上) 〉

Logdown 前前後後開發了多久?

這是我們在一個 24 Hr Hacktathon 中硬幹做出來的。整個部落格平台的原型(沒有 sub domain,但有草稿、公開、私密、Tag、Markdown 編輯器)都是在當天完成的。在隔天就能開放給大家使用了。不得不佩服夥伴的強大開發實力……

其他的功能如 subdomain、custom domain、image uploader、importer、ajax save、latex support 等等都是後續才加的。

這個專案是 6 月 15 日當天寫的。到 7 月 15 日剛好「一個月」。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的功能也都是我們下班和週末寫的,因為平常上班日還有其他專案要忙…… 假日可能可以看到我們一次出三個功能也不奇怪 XD

有參考過什麼成功案例嗎?

我們有看了一下其他部落格平台普遍支援的功能和和收費的區間、服務。如 WordPress、Blogger 和 Tumblr 等。

開發的時候曾遭遇哪些困難?

很多很多…… 像是:

  • 多網域的實作與衍生的登入認證問題。
  • Markdown 解析器(Parser)。
  • 編輯器的功能擴充、疊加。
  • 其他平台的匯入。
  • 上傳介面與即時預覽定位的先天限制。
  • 自訂佈景主題的安全性問題。

如何克服上述的問題?

寫不出來的話,先去睡飽通常醒來就能夠解決了……

團隊的分工和溝通模式是什麼?

我們對這個產品有還蠻明確的 Roadmap。畢竟部落格平台不是一個新玩意。但我們著重開發的是那些「真正被需要的」。我們平常工作就使用 Redmine,所以 Issue List 上面已經有滿滿幾十條的問題。基本上是誰有空或誰擅長,就自己上去認領把它做完。

我們同時也是同事,所以溝通方式不是直接走過去用講的,就是利用 Hipchat 丟幾個原型方案稍微討論。(編按:Hipchat 是目前新創公司內部蠻常見的即時通訊軟體)

遇到一些意見分歧的狀況如何解決?

誰能寫的出來就用誰的…通常也都還來不及吵,某某功能就作完了。而且做出來的東西真的都超棒,沒什麼異議的話我們就 deploy 了。

有什麼宣傳、行銷的計畫嗎?

順其自然。

我們猜測這個產品的的主要目標不是國內市場,那麼目前國外市場的反應如何?

意外的不錯。美國、中國之外,我們有以色列、俄羅斯、巴西、秘魯、德國、法國、英國、印度、意大利、烏克蘭、澳洲…… 等等的使用者。在 Google Analytics 上的 en-us 使用者佔了 21%。

很多人都在說這個網站的 Slogan 是 Blogging Platform for Hackers(為駭客打造的部落格系統),所以一定沒有開發者要用我們的東西,它們會自己去裝軟體如 Jekyll / Octopress 自己 host 解決。事實上…我們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事,那些馬上寫信來問我們何時收費,這東西要收多少錢的使用者,多半是被 Jekyll / Octopress 搞過的 user,很多人其實被這些複雜的東西整到火了。如果有人處理好寫作的需求,他們是非常樂意使用且付費的。

而且大家也蠻主觀的認為 Hackers 應該有辦法搞定 Jekyll / Octopress 的安裝。事實上我們部落格裡面蠻多 iOS、C#、Linux、C 的使用者。你不能說人家不是 Hacker,他們只是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安裝設定部落格而已。

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方案和出路。

可以提供一些網站的數據嗎?(使用者數量、部落格數、文章數等等)或是引起你們注意的數字呢?

(以下數據的期間是 6 月 15 日到 7 月 15 日)

  • 註冊使用者 1700+
  • 文章約 15000+
  • enable Beta 的人有 500 多人
  • 熱情寫信回饋意見的使用者大約超過 200 人。(害我寫回信手都寫到快斷了)

我們還是第一次收到這麼多熱情的使用者來信 feedback (稱讚、鼓勵、問題回報、功能建議或合作等),嚇了一大跳。

以前作網站使用者都沒在寫信給我們的(收到信就慘了,通常使用者只有在極憤怒的狀態下才會寫信要我們負責這個負責那個)。

這次我們收到幾十封「你們做的東西真酷」「你們做的東西我好久之前就想要有了,加油」「介面超棒的」的使用者來信,看了實在非常非常的開心。

Logdown 定價蠻簡單的,目前只有免費和付費(US$49/年),之後有可能再變動嗎?

今年價格大概就會是這樣了。

螢幕快照 2013-07-17 下午1.37.31

有什麼初期、中期的目標?

目前就是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軟體這樣而已。如果有投資者願意支持我們進軍世界那就更好了。

9 月是正式發表的時間嗎?

應該算是。到 9 月我們確定會有幾款自製的佈景主題和付費支援。

RocoDev 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會因為 Logdown 改變營運模式嗎?

Rocodev 是獨立的軟體開發公司,我們使用 Ruby on Rails 技術幫助客戶開發網站。Logdown 未來將會成立公司獨立運營。

Logdown logo 的設計靈感?

logdown_logo_square

取 L 作「書法」的感覺。

設計上最困難的地方在於?

試出(相對)流暢的介面,找不出來寧願不要上。

我們觀察到產品自從上線以來幾乎每兩、三天就會多一項(或超過一項)功能,是原本就計畫先讓產品上線,然後視使用者的回應持續增添功能嗎?

這原本是一個一日 hackathon(駭客松)作品。於是只要「當天之內」寫不完的功能我們都放棄了。但這些其實我們都想做。後來觀察到大家喜歡 Logdown,開始認真想要做成產品,於是我們就開始一個一個加回這些功能。

比如說部落格平台最好有 subdomain 的設計。但是這個設計相當複雜,所以我們就是逐漸變遷架構然後在幾天之後上線。很多使用者希望有 custom domain 設計,但這個設計如果 subdomain 沒上線也作不上去,所以我們也是放著慢慢重構出來。

編輯器最好就是能附帶圖片上傳功能。但不好實作出一個流暢版本,所以我們先上了一個還 OK 的版本。現在讓大家讚嘆的拖拉上傳功能,是之後重寫出來的。

還有最近的共同作者還有多個部落格功能,這也是要整理架構才做得出來。我們大概有一個確定要做的功能列表清單,但是有些功能要上線之前需要先作許多的架構補強。如客製化佈景主題的功能,其實不是不想做,而是要先解決一些安全性問題,以及把佈景主題抽出成獨立一個 Template 檔。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工作。

不過我們的確會針對使用者回信需要最強烈的功能,作優先權的調整。有一些基本的功能大家期待一定要有,但是沒辦法馬上作,或者是介面還沒到達可上線程度,於是就忍住先不衝。等真的很多使用者反應真的有需求,我們再調高優先權開發。

有沒有哪些功能是本來有,但後來決定捨棄的?為什麼?

仿 WordPress 自由度超高的任意格式自訂網址。發現太難作,而且實作出來會有非常多的後遺症要解決。而且對使用體驗完沒有大加分。所以捨棄不作。大家一致覺得沒有這個功能,使用者也不會不使用 Logdown。

在設計的時候要如何做出取捨的決定?關鍵是什麼?

  1. 這是對使用者或整個系統是一個「必要」功能。
  2. 實作之後是否對使用體驗大加分。
  3. 實作之後是否會有明顯的架構負面後遺症(如果有,那麼就會被捨棄)。

我們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一個關於 〈 You're probably not for hackers 〉一文的討論1,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真正給 Hacker 用的 BSP」應該要具備三點特色,你們有什麼要回應的嗎?

他其實只是在講要有客製化的自由。我們只是還沒將他提到的功能上線而已,請原諒我們只是一個一個月大的產品。

請跟我們聊聊開發 Logdown 學到最重要的事。

作真正你自己需要且用得到的東西。先別自我懷疑這東西是否賺得到錢,使用者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甚至他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這個功能,只要你能讓他們找得到人,而且提供給他們方便的管道反映。

以前覺得 Running Lean 這本書不錯,可以簡單的用 Canvas 實際評估一個東西該不該作。做了這個產品以後重新改觀,好的產品是無法用 Canvas 評估出來的。真正應該拿來評估的是:你是否解決了一個真的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一旦產品開始往上衝刺,沒有什麼「安穩策略」可言。

台灣製造,新一代部落格平台 Logdown 團隊專訪(上)

Posted: 16 Jul 2013 10:33 PM PDT

Logdown, blog things with Markdown

「部落格」至今已經發展多年,國外有 WordPress、Blogger 等老牌平台,國內也有邁向死亡中的無名小站與痞客邦等,然而幾年前由 Twitter、新浪微博、Plurk 等興起「微網誌(Micro Blogging)」風潮稍稍將網友們的目光焦點從傳統部落格移開,一度引發「人們不寫長篇文章了」、「文字內容過短、支離破碎」等擔憂,不過最近又重新吹起強調優質內容與良好寫作環境的部落格風潮,其中以 Medium 特別受到矚目,中國也類似的平台「简书」1,由 WordPress 前員工在 Kickstarter 成功募資的「Ghost」也將在今年推出2。(值得一提的是,身為 Blogger、Twitter 與 Medium 創辦人的 Evan Williams 可說是無役不與,引領趨勢走向——哪怕他起初無意如此。)

台灣也有人參與了這股浪潮。

logdown_logo

最近有台灣團隊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部落格平台「Logdown」,主打好用的「Markdown 編輯器」與順暢的文章編輯介面,上傳圖片只需要用拖拉的方式即可(用傳統的選擇檔案上傳當然也行),目的就是要讓使用者專心於寫作這件事。

Markdown是由美國果粉部落客 John Gruber 於 2004 年發表的一種標記語言(Aaron Swartz 也有參與3),根據 John Gruber 本人的說法,Markdown 是一種專為網路寫作者設計、將文字轉換成 HTML 的語言標記與工具(他以 Perl 語言寫成),讓作者可以用簡單的純文字格式寫作,然後轉換成 HTML 格式。

Markdown 比起 HTML 更加好讀也更容易學習,如同「Markdown 語法說明」網頁所稱:「一份使用 Markdown 格式撰寫的文件應該可以直接以純文字發佈,並且看起來不會像是由許多標籤或是格式指令所構成。」4 Markdown 更是逐漸成為網路上受歡迎的語言標記,還發展出許多工具。許多網路公司與開發者愛用的 GitHub 網站甚至將 Markdown 稍加修改後做為網站的文件、評論格式。Inside 也有幾位作者是以 Markdown 語法在寫文章。

螢幕快照 2013-07-17 下午1.11.26

Logdown 的主要特色是:

  1. 簡單大方的 Markdown 編輯器。
  2. 圖片上傳方便,用滑鼠拖放圖片即可上傳。
  3. 適用於開發者,但也沒有複雜的設定。(well,當然也適用於一般使用者——如果沒有要加裝一堆外掛或小工具的話)

Logdown 編輯介面操作影片:

開發中的功能:

  • Github / Dropbox 備份
  • 客製化佈景主題
  • 客製化 CSS
  • 族繁不及備載(他們也很歡迎使用者寫信去「要」功能)

Logdown 前兩天在 Hacker News 上引起話題,最高曾衝到首頁第三名(下方截圖為第四名)。也許登上首頁的方式有點怪(請看下篇),但無論如何,Logdown 跟世界迷霧POP 一樣,都在上線後沒多久便登上 Hacker News,讓更多國外的使用者知道他們的產品。

Screenshot on 2013-07-15 at 14.27.28

Logdown 還在開發階段,預計於今年九月推出正式版,目前的 beta 版已開放給所有人使用,也支援使用者從 WordPress、Blogger、Tumblr 與 Octopress 等平台匯入內容。

8549252519_d68ec2c771_z
左四是 Mark Zuckerberg,右二是 xdite,右四是 zhusee

我們透過 E-mail 訪問了 Logdown 的開發團隊,其中兩位成員是去年 Facebook Developers World HACK 大獎得主 XDiteZhusee,目前團隊有 4 位成員,其中三位來自 Rocodev,一位來自 T 客邦,Logdown 是他們利用下班時間與假日開發出來的。

以下是這次的專訪內容:

請先簡單介紹一下團隊成員的背景

382010_10151352616743552_1931737052_n

xdite
Rocodev CEO,負責後端功能開發,文案,以及回覆客服信件。曾經拿到 2012 Facebook World Hack Grand Prize

579453_125373977666770_1991376659_n

zhusee
Rocodev Frontend Developer,負責視覺設計、UI 設計與實作。曾經拿到 2012 Facebook World Hack Grand Prize

537085_3565837843839_1250315827_n

tonilin
Rocodev Developer,Frontend / Rails 雙棲,主力在 Markdown 編輯器與 Markdown Parser。

922384_10200216994402334_1654921792_o

chitsaou
Techbang Developer,Frontend / Rails 雙棲,負責後端功能開發。

為什麼想要做部落格平台?有受到什麼外在的影響或啟發嗎?

我們平常在開發產品之餘,都有寫部落格分享技術的習慣。剛開始大家都是使用 WordPress + HTML 或 Blogger + HTML,但這只是能寫字的解決方案,真的要認真貼程式碼或貼圖都相當麻煩。

後來 Markdown 這門標記語言興起,大家開始發現使用 Markdown 寫作是一件很輕鬆舒服的事。但是那時候沒有一個部落格平台「原生」提供 Markdown 格式寫作,唯一接近這樣條件的只有 Jekyll 這樣的靜態網站產生器 (Open Source),後來有人基於 Jekyll 之上做出了一堆外掛懶人包,包裝成了專門寫部落格的 Octopress(Open Source)。 xdite 後來終於忍不住搬家到了 Octopress,還寫了一篇搬家的原因,當時也造成了一股技術 Blogger 搬家旋風。

為什麼要叫「Logdown」?

Blog + Markdown。

為何選定 Markdown 編輯器做為你們的主打特色?

我們是 Mou 這個 Mac 上的 Markdown 軟體的愛用者,Mou 的標語是:Markdown editor for web developers,on Mac OS X。Mou 是目前市面上我們覺得做了最多「正確」的事的 Markdown 編輯器,應該也是最多開發者愛用的 Markdown Editor。

編按:Mou 是一款由中國開發者羅晨所開發的 Markdown 編輯軟體(目前還是免費的 beta 版),Inside 的幾位編輯也是用這套程式,雖然我們不是開發者 XD

程式碼要能夠被上色排版

但幾件遺憾的事之一是 Mou 不支援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據作者說將來也不打算支援(能夠理解開發者不想支援格式以外……)。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並不是 Markdown 的標準規格。但它卻是開發者 100% 會用到的格式之一,因為 GFM 支援程式碼上色高亮(highlight)。這件事為什麼相當重要是因為,我們幾乎都是使用 Mou 在寫 Octopress 上的 Markdown,而不支援 GFM 讓我們在寫作貼程式碼時,排版爆炸的一塌糊塗,這點實在讓人覺得很無奈。

傳圖貼圖要很方便

其二就是 Mou 也沒有上傳貼圖功能(我們也能夠理解開發者不想支援)。寫部落格能夠邊寫邊順暢地貼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傳統的編輯流程是:想到需要一張圖 => 跑去 Flickr 傳圖 => 拿到貼圖程式碼後 => 拿回來貼到 Markdown 編輯器預覽,要是不合意就退回到 Flickr 挑選適當尺寸的再重貼。這件事一旦在寫文章編輯過程中重複幾次,就會讓人感覺悲劇,想好好寫作的心情都沒了。

好的編輯器佔了使用意願的 70% 以上

Markdown 被發明的原因,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別管排版,專注在內容之上。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編輯器都沒有很好的去解決寫作流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是很樂於付錢給開發出能夠開發出流暢寫作方案的人,可是我們等了一兩年,發現沒有人作,於是只好自己做了…… 我們希望開發出一個讓寫作者能夠很專注在「寫作本身」的環境,要達成這件事,針對編輯器與 Markdown 解析器的功大概要佔了 70% 以上。

投入之前做了哪些評估?

老實說我們都只有做了簡單的評估而已。要做成什麼樣的介面,做成這樣的介面要採用什麼技術,採用這樣的技術大概會遇到什麼天險,如果遇到麻煩當下是否有解決辦法……

介面的評估

與其要講技術的評估,不如來講講我們對於介面上的評估,這很大的決定後面了我們要走的路。如果有看到我們編輯器的主介面,應該可以注意到我們並不是採用其他 Markdown 編輯器看起來很炫、包含即時預覽的兩欄式介面,而只是一欄式的「半即時」預覽。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有原因的。早在 2011 年很久以前我們就有想自己做 Markdown 編輯器的衝動,那時候也是覺得兩欄式的寫作模式很酷。但實際後來自己刻一個作實驗以後,發現兩欄式雖然看起來很酷,但寫作體驗卻非常的差,特別是在「Web 介面」上。

因為硬要即時預覽的結果是,只能將寫作介面一分為二,這讓瀏覽器的操作介面區變得非常擁擠(特別是在蠻普遍的筆電機型:13 吋 MacBook Air 上),造成一個最糟的結果:作者無法舒適地撰寫文章。

寫作區不但被壓縮到只佔操作介面的一半,作者還會不自覺得地被另外一半的預覽效果吸引住目光而分心。

請記得,這樣的「即時預覽」的設計原先是要解決一件事:「確認格式不會跑掉」。但效果卻本末導致了。Markdown 被設計出來的初衷就是要使用者「儘量」不要去理「排版」管這件事。而所謂很炫的即時預覽,檢視過相關技術後,開發者也發現這是個假議題,因為目前再快的 Javascript Markdown Compiler 都很難做到「即時」預覽和精準的即時定位點。

那麼也就是說,寫作者原先應擁有的 100% 寫作空間,被這個「即時預覽」的功能排擠到只剩下 50%。而那 50% 其實根本就是被活生生白白浪費的。

既然是這樣,為何不還寫作者 100% 的寫作空間,而以熱鍵半即時預覽+ syntax highlight 讓作者舒服寫作呢?而以 Server Side 實作預覽另外一個好處也是 syntax 容易開發疊加,使用 JavaScript 要實作這件件事困難太多了。

兩欄式寫作還有一個缺點,寫作者常常會為了對齊預覽效果,下意識的移動滑鼠去操作這個視窗,但是蘋果的 magic mouse + 瀏覽器編輯器是個相當危險的事,因為方向一歪就會造成 <- -> 的翻頁效果,然後內容就不見了…… orz

市場的評估

我們相信這一塊看起來是「小眾」的市場可能不是「很小」。前一陣子在 Kickstarter 上有個很紅的 Markdown Blog 軟體募資專案「Ghost」(使用 Node.js 開發),打算募 25,000 英鎊,結果一下子就募到 19 萬英鎊。顯見這市場上缺乏一個真正「好」的 Markdown 軟體,而且大家非常期待這套軟體。

1bcfb49b1f869d411f6e5ec8182ffe83_large
▲ Ghost 的兩欄式編輯介面

我必須要坦承的說,我並沒有 back Ghost 這個專案,很大的原因是我第一眼看到,我打從心理就覺得 Ghost 「做錯」了方向,而且 Ghost 的作者「也許」不是一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呢? Ghost 有漂亮的「兩欄式」寫作介面,以及相當漂亮的後台。(編按:Ghost 有在自己的 Kickstarter 上說過,雙欄式介面不是新鮮的東西,但他們的編輯器是受到 Mou 的啟發 XD 但 Mou 也可以關閉即時預覽改回單欄模式。)

作者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我自己是重度的 Blogger,兩欄式的缺點剛剛說過了。漂亮的 Dashboard,我真的不需要那些東西,我只需要一個簡單直覺的後台,讓我管理、搜尋文章,有個極好用的編輯器讓我寫作毫無障礙。

53cb7cffa27c89a43bc91b40f604f7e2_large
▲ Ghost 後台

Ghost 並沒有聚焦在這些「作者極想要的功能上」,相當可惜。

我們等一個好用的部落格軟體已經很久了,我認為等 Ghost 的作者意識到這些事並且實做出來後,應該又是一兩年後了。我們不想再等了,所以只好自己來做了。我們都是 Blog 軟體的重度使用者,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待續)

>> 〈 專為駭客打造,部落格平台 Logdown 團隊專訪(下) 〉

熊大、兔兔領軍,「表情貼圖」如何衝出亞洲?

Posted: 16 Jul 2013 08:49 PM PDT

line-big-dulls

照片來源:〈參訪 LINE 總部

表情貼圖(Sticker)這才算是真正的紅起來了!

這在國內 IM 上免費使用了多年,並且衍生出一系列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生成內容) 的文化的表情符號,最近在韓國 OTT app「LINE」上才真正大紅大紫起來。它成為了一門賺錢的生意,而且突破了亞洲的地域文化局限,開始走向歐洲地區。僅僅在 2013 年第一季度,​​LINE 透過銷售這些表情貼圖賺取了 1700 萬美元的收入,而且越來越多的歐美社交 app 都加入了表情貼圖的功能,例如 Facebook、Path、Viber 等等。

一開始不被看好的表情貼圖是怎樣走紅,並且成為賺錢機器?

其實這樣的表情貼圖最早從標點符號的 emoji 變化而來,塊狀圖片的表情貼圖我們在 MSN 等 IM 上已經使用了多年,作為純文字的情感傳遞的有力補充。移動端表情貼圖的先鋒,LINE 的韓國母公司 Naver 就嘗試將誇張多樣的表情貼圖大規模投入到市場使用。而日本使用者也對這種古怪的情感傳遞方式上癮了。

日本語言表達較為委婉,而LINE直觀的表情貼圖最是切中了使用者表達情感的心理需求,時間極短,表達方式輕鬆幽默,有效利用了移動互聯網使用者碎片化的時間。同樣主打萌系塗鴉表情題圖的 IM app「Cubie」也因此抓住了不少東南亞年輕人的心,儘管不少美國媒體一開始認為,西方的使用者可能會對這類型的表情並不感興趣,而且難以明白某些表情的意思。

而現在,不少 LINE 表情貼圖當中的角色都已經成為了獨立的角色,如「Brown」熊大和「Cony」兔兔在實體玩具零售管道已經有著不亞於憤怒鳥的熱度,根據美國 Pepperdine 大學商學院的調查表示:

LINE 的表情貼圖角色已經充斥在日本的每一個角落,毛絨玩具、書本、文具、情侶玩具、電視動畫、廣告板。這種表情貼圖的角色已經稱為一個潮流文化的符號。

如果說 LINE 本來只是在亞洲發達,那麼 Facebook 和 Path 引入表情貼圖則從側面增強了 LINE 表情貼圖的在歐洲市場的關注程度。

Facebook 對表情貼圖是這麼看待的:

表情貼圖和表情符號不同。他們有很多細節、表述以及人物的個性。發送表情貼圖是一種和朋友們分享感受的方式。

Mark Zuckerberg 甚至還為自己的愛犬設置了一套 Facebook app 的表情貼圖。

n1

Path 的 CEO Dave Morin 認為表情貼圖的意義絕對大於裝飾,而是讓使用者用一種優於文字的方式進行溝通,並且帶有感情。而他們要走的的路線,就是讓全球的藝術家在Path 上設計獨有的表情貼圖,讓這種交互方式更加高端洋氣。

盈利方式:賣表情貼圖?不,賣角色

我們在文初提到,LINE 的表情貼圖在第一季度賣出了 1700 萬美元的佳績,但從其戰略角度而言,這只是一小步。

即使只是賣表情,「賣」法也有講究:其實不少的 LINE 表情貼圖角色是免費的,或者免費一小段時間讓使用者先「上癮」。付費的表情貼圖一般是使用者已經熟悉或者已經喜愛的角色的新版本。

而LINE 的策略是做一個平台,角色的效果遠遠大於表情貼圖本身,因而表情貼圖並不僅僅存在於使用者的聊天對話框當中,還存在於使用者在使用 LINE 的各個方面——例如 LINE Camera,就可以讓 Brown 熊大和 Cony 兔兔添加到使用者的自拍照當中。

螢幕快照 2013-07-17 下午12.20.25

除了賣給普通使用者,LINE 從企業級使用者處也賺了不少。在台灣,企業級使用者最低需要支付 100 萬新台幣,才能創造自己的 8 個角色的表情貼圖,並且允許使用者下載使用,最長期限為半年。而且這個高價還只是「起步價」,不少企業為此砸了不少金錢。在日韓,不少新電影、音樂專輯、飲料發表,甚至是航空公司廣告,都已經通過 LINE 的表情貼圖來進行推廣,這樣的發展相當有趣。

而角色相關的周邊產品就更是賺錢了:授權的卡通動畫、電視廣告、服裝、毛絨玩具,還有 LINE 品牌的角色周邊產品……

而 Facebook 等西方的科技巨頭顯然也嗅到瞭如此的商機​​。儘管他們的表情貼圖現在使用範圍有限,設計還被某些使用者稱為「醜陋」,但從其專門開發這一新功能的行為來看,Facebook 是想要用盡力氣提高使用者的黏性和吸引更多年輕使用者進行互動。

表情貼圖這個源於亞洲的文化符號正在進攻歐美行動市場(LINE 在西班牙已經成功擄獲了數百萬使用者),而 Facebook 和 Path 的加入也讓這個特別的情感表達方式得到進一步傳播。也許不久之後,表情貼圖在全球範圍內可以取代現在的符號表情(emoticon)?全世界賣萌……這是一幅什麼場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