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在手刃 Google 的路上,Siri 會先被蘋果玩死嗎?”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在手刃 Google 的路上,Siri 會先被蘋果玩死嗎?

Posted: 01 Jul 2013 04:52 AM PDT

ios-7-siri照片來源:蘋果官方網站

編按:本文作者 Dan Kaplan 是 Content Strategist 的自由工作者和未來主義空想大師,曾供職於Asana、Twilio 和 Salesforce 的市場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推特上追蹤他 @dankaplan

隨著蘋果 iOS 7 的發布,坊間便開始了各種喧鬧躁動。爭議的中心主要聚焦在 Jony Ive 的設計理念,以及他的團隊和行銷部門的圖示設計師。而 Siri 只能是唯一有幸逃脫這場品頭論足,也最平凡無奇的升級項目。

在 iOS 7 裡的 Siri,我可以讓她快速找出一連串別人最新發表的 Twitter 內容,或者幫我找到維基百科的入口。我也可以改變她聲音的性別。如果她大腦一片空白,我可以讓她去 Bing 上 Google 一下 ​​,而不是去 Google 上 Google 一下 ​​而已。在不遠的未來,透過 iOS in the Car,我還能一邊開車,一邊命令 Siri 完成這一切。

但還有一些我依然無法做到:不能真正充分發揮 Siri 作為一個任務完成引擎(task-completion engine)的全部潛力。這很糟糕,因為這樣的潛力才是最令人期待的。

Siri 光芒萬丈的潛力中一次小小的更新

如被充分發掘, Siri 將會改變人類與網路的交流方式。與其敲出一連串的關鍵字得到連結、一百多個字的片段或是廣告,還不如對Siri 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她就可以幫你直接對接並呈現最優質的網路服務。
在下面的影片裡面,主角讓 Siri 點一份披薩。「Siri,叫必勝客送一個小的起士披薩,兩個大披薩,加上義大利辣香腸、香腸、火腿、培根、蘑菇,還要一個只加蘑菇的中披薩。」

影片告訴我們的重點是, Siri 已經不只是一個在網路中搜尋連結和廣告的搜尋引擎,更是一個能紮紮實實解決問題、幫你執行任務的工具。如果你還沒發現 Siri 將為 Google 的搜尋引擎帶來什麼顛覆,那只能說你還沒反應過來。

Siri Assistant 故事

當 Siri Assistant 還只是 App Store 的一款獨立 app 時(之後被蘋果收購,並與 iOS 整合),她就已經比現在蘋果版本的 Siri 還要強大了。當時, Siri Assistant 不僅可以幫你買電影票、預訂餐廳,還能幫你叫車。你可以向她詢問任何兩週內的當地演唱會,然後她會去找到是哪一支樂團在附近的哪一個地方演出。

這些都還只是開胃菜。Siri 的幾位創辦人還計劃不斷增加更多服務,並把這些服務與「預測感知能力」結合(Google Now 現在就具有初步的預測能力了),成為 Siri 完成各種任務的基礎:

  • 「Dan,你去紐約的航班被取消了,要不要我幫你預訂下一班?」
  • 「Dan,你不在家的時候,包裹已經寄來了,需不需要我把它轉到你辦公室去? 」
  • 「Dan,再過25分鐘你就要到市區和人見面了,要不要幫你叫輛車?」

不幸的是,作為一個 iPhone 獨立應用的 Siri Assistant,給使用者帶來了許多摩擦,也磨掉它的實用價值。使用者得先來到主螢幕,點擊 app 圖示,等待開啟,給出語音指​​令並等待回復——這樣一連串的操作過程顯得過於繁瑣。儘管 Siri 整合了許多優秀的人工智慧特性,但她真的是太慢條斯理了⋯⋯

還好,買下 Siri 的蘋果承諾要改變這一切。

Siri + iOS:Google 殺手?

的確,我最近一次寫 Siri——大概是她在 iPhone 4S 中重生的時候,我寫道:Siri 的技術與 iOS 的整合,意味著 Google 的好日子要到頭了。有兩點原因:

首先,蘋果將開發 Siri 的任務完成引擎(task-completion engine),這將是 Google 搜尋心臟上的致命一擊。其次,鑑於蘋果近十年來對於創新的執著和賈伯斯想要中傷 Google 的強烈慾望,我相信蘋果將不惜一切代價履行關於 Siri 的承諾,並滿足賈伯斯的復仇慾望。

但是現在, Siri 最近的更新竟然讓人懷疑她是不是在打瞌睡,而賈伯斯對 Google 的仇恨也隨著他的去世而漸被遺忘——我最初的期待也成了過早的興奮,像泡沫一般走向破滅。

下面這些可都不是什麼好兆頭:

  • 蘋果整合 Siri 花了足足有兩年多的時間。這或許是硬體性能不足,抑或是部署 Nuance 語音識別時遇到了技術上和商業上的挑戰等等。但在科技界,兩年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 在宣布與 iOS 整合策略後不久,Siri 三分之二的創始團隊紛紛離開蘋果。創始團隊迅速撤離,很可能代表著他們的願景無法在蘋果很完美的執行。
  • Siri 的改進就有如「涓涓細流」,來得太慢,又太膽小。相比於Siri 創辦團隊的宏偉目標,蘋果版 Siri 的核心特性顯得孱弱無比(獲得比賽得分、詢問方向、查看天氣、設置提醒和鬧鐘)。
  • 悲劇的蘋果地圖 ​​。蘋果的現金儲備足以敵國,其技術實力也不容忽視,但所發表的蘋果地圖 ​​令人失望無比。客觀的說,要把地圖產品做好並不容易,人力和資金的投入都很大,但要和培養一個可靠的人工智慧個人助理相比,做地圖還是相對容易得多。
  • 的確,蘋果在打造操作系統和製造運行它們的硬體上面,幾乎無可匹敵。但在開拓網路疆土上面,蘋果卻還沒能證明自己同樣具備令人敬佩的能力。

最後一點,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和浩瀚繁雜的網路好好結合起來,Siri 的能力令人驚嘆。但假如要是離了網路,不與網路應用、資料庫和服務構成的生態系統無線接入的話,Siri 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玩具。

前路漫漫

對蘋果而言,這條把 Siri 塑造得在應用和概念上都卓越不凡的道路,佈滿了技術上的荊棘、商業上的挑戰,以及法律上大大小小的危機。但若能突破這些困難,回報也將是很可觀的——一個改變人機互動方式的革命性技術,可顛覆整個行業,還能讓 Google 臣服。

Siri 的潛力或許是顛覆性的,但可惜現實是,在蘋果對她豪擲千萬收購至今已超過四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努力地想讓她聽懂我們在說些什麼⋯⋯。

VIA: techcrunch.com

群眾智慧真能帶你上天堂?投資社群網站——撲滿

Posted: 01 Jul 2013 03:53 AM PDT

large_6736154311

照片來源:Flickr

不知道 Inside 的讀者是否也是「一秒幾十萬上下」的投資強者,抑或正要準備潛入股海?無論前者或後者,獲利是各位的共同目標,「撲滿」聚集眾人智慧,讓大家分享進出股票市場的心得。

先前我們採訪過「NVESTO」這個相當現代的股市資訊網站,「撲滿」則在資訊之外,打造社群功能。就像減肥找 iFit討論遊戲到巴哈姆特,想賺錢,撲滿是個不錯的選擇。

螢幕快照 2013-07-01 下午6.15.59

MY 動態消息:你的、追蹤的經理人、追蹤的明星股發佈狀態都會出現在此。

使用者註冊並登入撲滿後,可以追蹤經理人與明星標的,他們發佈的新聞與即時訊息都會出現在宛若 Facebook 時間軸的「MY 動態消息」,同樣可以按讚、回應或分享,不贊同的話還有「懷疑」可以選,避免一言堂或眾口鑠金;頁面上並統整股票交易、投資組合現值等資訊。

「MY 交易記錄」是個人投資分析平台,讓使用者記錄自己的投資交易、模擬投資策略,掌握個人投資報酬、追蹤個股投資表現與大盤資訊。當然您買進賣出的一舉一動也會公開在時間軸上,以利與其他使用者交流。

螢幕快照 2013-07-01 下午6.15.00

經理人排名

撲滿即時追蹤使用者交易表現,並以投資報酬率等數據高低排名。目前已有一些網路上頗有名氣的投資部落客在撲滿設立帳號,不空口說白話,以模擬實績驗證自己的投資效益,而且使用者彼此雙向互動,或許比較不會出現電視「名師」漫天吹噓不用錢的現象。當然,社群網站強悍的造神功力不容小覷,若長期下來操作神準,說不定也能塑造個人品牌。

對新手而言,撲滿也算是蠻好的練習網站,毋需砸真錢繳學費的風險,先觀察投資風向球虛擬交易,等到跟盤操作有了心得,再進場也不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若一般財經網站沉穩規矩,撲滿作為社群網站,它的設計風格很活潑,以討喜的桔紅色作為主調,網站到處都有可愛的灰色小人指引,註冊時若暫時不選擇照片,替代的圖片是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營造出輕鬆氛圍,對新手來說,艱澀的股市瞬間彷彿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螢幕快照 2013-07-01 下午6.17.43

中國「雪球」投資社群網站有不少大牌人物

在中國大陸經營得相當出色的跨平台服務「雪球」,本質也與撲滿相當類似,也是作為股市投資社群網站,2011 年底成立,功能與討論熱度自然高很多,不少上市公司高層、分析師、財經記者等各領域影響力十足的大人物都是使用者。雪球的開發公司「雪球財經」不久前進行 B 輪融資,獲得晨興資本、紅杉中國基金1000 萬美元注資。其實最近幾年台灣也曾出現如「Youholder(轉型成為模擬交易網站「策略星」)」、「搜股網」等以社群功能為亮點的股市投資網站,但皆已無營運,期待後繼的「撲滿」真能為大家存進滿滿的錢。

第二屆 SLP 台北創業課程報名開始!

Posted: 01 Jul 2013 02:47 AM PDT

去年七月時我們介紹過的 SLP(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創業領導計劃)今年要在台北舉辦第二屆了,報名即日起至 8 月 1 日,說明會將於 7 月 20 日於臺北科技大學舉行(詳細資訊請參考文末)。

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

SLP 是一個 2006 年在美國波士頓創立的國際性非營利教育組織(International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以提供創業知識與人際網路輔導新創團隊為主要核心任務。目前全球已超過 20 個分會,橫跨美國、英國、俄國、以色列、印度、中國、台灣、澳大利亞1

SLP 各分會每年平均篩選出 25 位學員(Fellow),提供為期 6 個月完整創業及領導相關課程訓練。除此之外,由各領域專家、創投與企業顧問擔任業師(Mentor)、講師(Speaker)、顧問(Advisor)形成強而有力的創業資源網絡,並強調顧問、業師與學員,以及學員之間的創業資源分享。至今全球已累計 900 位參與成員,成立超過 700 家新創公司,獲得資金挹注高達 3.7 億美金。

SLP Taipei

slp_team_image

SLP 台北分會的執行團隊則是由一群關心台灣創業生態圈的年輕人組成,成員都各自擁有自己的工作,他們完全是無償、自願性質地參與、籌辦 SLP 台北的創業領導計畫,希望能協助台灣的新創公司的商業發展與募資規劃。

_2013_06_28_7.57.59

去年,第一屆的 SLP 台北創業課程共舉辦 16 堂創業課程,學員與 28 位專家、超過 15 位投資人互動討論,近 40% 學員的新創公司完成增資,共獲得超過 5000 萬新台幣的投資。今年 SLP Taipei 共邀集 26 位業師、2 位問等各領域專家協助,包含波士頓顧問公司台北分公司董事經理徐瑞廷、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

_2013_06_28_7.57.49

SLP 所邀請的投資者包括中華開發、華威創投、華碩電腦等等;創業家包含「活動通 Accupass」創辦人羅子文、時間軸科技創辦人葉建漢等人。

SLP 強調學員與導師間的互動,模擬訓練更是課程特色。今年的課程預計從 9 月開始一直到到隔年的 3 月,學員在這半年將以教室課程(class)、小組討論(cohort meeting)、工作坊(workshop)等方式,學習創業過程所需的財務、會計、技術、法律、行銷、人資、業務等各領域的相關課程;學員與業師的主題討論、案例演練、情境模擬和經驗分享將會是課程的重點。例如在創投競賽的課程中,會要求原本是創業家的學員擔任投資者的角色進行投資協商和談判,藉由這樣的過程讓投資者指出創業家在談判中的問題所在。

歷年來參與過 SLP 的新創公司不乏我們熟悉的名字,例如刷新太陽能電池效能記錄的矽谷太陽能電池公司 Solar Junction2 與知名的個人運動記錄 app「RunKeeper」都曾參與過 SLP,他們後來分別成功募得 1980 萬元與 1000 萬美元。其中也有被收購的新創公司,例如 Savored 被 Groupon 收購3、Fondu 被 Airbnb 收購4等等。

課程規劃

2013-SLP-Taipei

SLP Taipei 說明會相關訊息

  • 時間:2013 年 7 月 20 日
  •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 B1 第二演講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 名額:100 名
  • 說明會報名連結

相關連結

用 Chrome 瀏覽器一鍵退出 Facebook 廣告社團

Posted: 30 Jun 2013 09:25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 客邦 〈用 Chrome 瀏覽器一鍵退出 Facebook 廣告社團〉。Inside 獲 T 客邦授權轉載。

是否整天被加入 Facebook 廣告社團不勝其擾,想要找更方便的退出廣告社團方式嘛?最近有一個我就是要離開社團 Chrome 外掛套件,只要安裝後按一個按鍵,就自動幫你退出社團。

我就是要離開社團(Chrome 瀏覽器):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我就是要離開社團/bdfdajiapmgbpimacnhdgpbfmedanalf

相信今年起有不少人都一直深受被加入 Facebook 廣告社團鎖困擾,即便有好心人製作 Facebook 廣告社團檢查器,但由於 API 不支援自動退出社團,使用者還是得手動退出,相當不便;甚至許多人開發出跟他聊天求主動被退出的妙招。

最近有一個更方便的選擇,由 Haraguroicha Hsu 開發製作出我就是要離開社團 Chrome 外掛套件(粉絲團),特色是只要按一個按鍵,就會自動幫你退出 Facebook 被加入的廣告社團,不需要用人工智慧一個一個刪除,實在是相當方便。說明當中表示資料是透過 TonyQ 提供 JSON 格式的社團資料(其實就是 Facebook 廣告社團檢查器),依然需要眾網友協助回報廣告社團的資料;同時該外掛目前還是 Beta 公測階段,未來會計劃增加及修改一些功能。

group01

▲我就是要離開社團 Chrome 外掛套件。

group02

▲安裝完成後,在 Facebook 頁面的網址列會出現咖啡杯圖示。

group03

▲點選圖示後就會開始進行掃描,如果遇到資料庫登錄的廣告社團,便會自動刪除;如果沒有加入廣告社團也會告知。

group04

▲在社團頁面中,也多了「我就是要回報這個社團」選項,讓網友更輕鬆回報廣告社團。

追求創投,不如讓創投倒追你

Posted: 30 Jun 2013 08:57 PM PDT

origin_1215059399

照片來源:Fickr

本文來自社交問答網站 Quora,問題為:「I'm a 15-year-old with an amazing product idea. Should I ask for funding?」(我 15 歲,有個超棒的點子,我應該尋求融資嗎?)票數最高的答案作者為 GGV Capital 的創投合夥人 Andy Manoske,GGV 參與了 Nimble Storage和Gridstore 的投資,投過 Square、SoundClous、UCWeb、阿里巴巴等知名公司。而 Andy Manoske 本人在加入創投業之前曾是 NetApp 的產品經理。

「去 XX 的投資,好好寫程式吧!」

想當年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也像你一樣整天幻想著找人投資我的點子。當時我比你現在大不了多少,但是由於我那時已經開始上大學了,所以我擔心的不是我的年齡,而是我就讀學校的聲望。我就讀的是位於加州的聖荷西州立大學(SJSU)(Robert Scoble 是我校友)。SJSU 的電腦科學系和工程學系評價都不錯,並且擁有相當棒的課程安排和師資,但是矽谷只認識史丹佛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SJSU 在他們眼裡只是一所二流學校罷了。

正因為我讀的不是什麼常春藤聯盟學校,在剛開始的幾次實習面試中,我備受侮辱。Facebook 壓根不看我的履歷,因為 SJSU 不在他們的招募範圍內,而像 LinkedIn、Meebo 和當時才上市不久的Google 甚至都不屑來參加 SJSU 的校園科技講座。MySQL 和一些其他公司可能會表現得更友善一些——那也純粹是因為公司裡恰好有我的校友罷了。

在矽谷尋找實習機會屢次碰壁之後,我的自信心跌到了谷底,我覺得我空有一身抱負,卻無用武之地。如果是因為我沒上麻省理工或是加州理工,而完全沒機會進入一家新創公司的話,那些公司的投資人們又憑什麼花時間與我交流?要知道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沒有 VC 願意來學校開展講座,一直到大四,才來了一位 Ron Conway(美國著名天使投資人)。這樣的事實讓我毫無自信。

最終我調適自己,停止了自怨自艾,我意識到,跟我自己的激情相比,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次要的,只要你忽視其他人的成見,讓自己變得強大,你就能打動他們。我決定不再糾結於這個行業固有的對於我的背景的歧視,開始「不擇手段」。我會闖入斯坦福大學的科技講座,逼迫人資收下我的簡歷;我會學那些白帽駭客(white hat:合法駭客),駭進一些網站,並告訴他們資安系統是多麼的爛,同時告訴他們,我可以幫忙修補漏洞;我甚至利用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 )弄明白了精英招募計劃:我先是分析了一些公司的郵件地址所使用的句法,接著借助 LinkedIn 搞清楚了這些公司的企業結構,然後直接(用這些公司的電子信箱域名)發郵件給公司的高級人資員工,祈禱他們會將之轉發給那些高階招募人員們(如果我用我學校的電子郵件位址,他們會直接忽視)。

當然我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段去尋找創投,但是在看過了我父母在他們那個年代的網路創業起伏經歷之後,我深知吸引 VC 最好的辦法就是取得成功,讓他們注意到你。因此,我決定開始參加科技大賽。在大學的時候,我也參加過不少程式比賽,諸如 ACM 和TopCoder 等,但跟我的朋友們比起來,我寫程式的速度不快而且成果也不好看。因此我開始參與一些節奏較慢的駭客馬拉松和學生開發大賽,並且專注於打造那些可能會幫助我實現那些卓越想法專案。

我的第一個專案叫做 Tenebra(如下面的幻燈片截圖所示)。Tenebra 相當於一個 Linux 的加固加密版本,在內存裡運行,訊息存儲於閃存,所以沒法從本端硬碟中盜用數據。

4fb4ae9a128d80ff123e6ceb0d6e1373

我了解到很多數據盜用發生的原因是,使用者將敏感的信息儲存在極不安全和未加固的環境中——如未打補丁(unpatched)的存檔伺服器和使用者的個人電腦等。如果我們在機器上添加一些加密技術,並使用一個有效抵禦木馬等惡意軟體的系統,我們就能解決很多敏感資料丟失和個人資料被竊取的問題。

這些聽起來感覺很棒,但事實是,Tenebra 只是一個醜陋的雛形。C 語言到現在都不是我的強項,當 Tenebra 開始在 Linux 系統上作開發的時候,我一籌莫展。可以說,整個項目是個半成品,我在演講中吹噓的大部分功能壓根沒有實現。然而粗陋的原型,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並且 Tenebra 就像你在問題中所說的,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影響。像 Tenebra 這樣的終端資安軟體,在美國是 90 億美元以上的市場。而且由於加密技術的複雜性,也意味著在消費者和非企業、軍事軟體領域,近年鮮有創新。當然,我在演講中陳述了以上所有的觀點,最終在 2008 Silicon Valley Neat Ideas 大賽中成為了獲勝者之一。

當我做完演講,一名穿戴齊整的傢伙走上前來,他向我表示他很喜歡 Tenebra,而且無論我是否會把它做成一家公司,他都想同我進行交談。隨後,他遞給我他的名片,邀請我一起吃午飯,然後他離開了會場。在他離開後,我掃了一眼他的名片,他就職的公司名為: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那天我認識了很多 VC,並且成為了微軟創新杯大賽的決賽選手。在那兒,我碰到了很多微軟的主管以及創投公司的投資人。

就像我在 Silicon Valley Neat Ideas 大賽上經歷的那樣,我接觸到的投資者們,無一例外都是因為我能給他們展示一個我親手創造、充滿熱忱開發而成的專案,而願意與我交談。我沒有哭求他們給我砸錢,也沒有硬闖他們的公司,而是吸引他們主動來找我,這樣事情就好辦很多。多年之後,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VC。

我講述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什麼呢?

  • 別擔憂他人想法:別人也許會因為你太年輕而對你有成見,淡然處之吧,對你熱衷的事情充滿激情,證明那些人是錯的。另外,你的風格和創意會為你加分。
  • 你並不需要投資者來幫助你創造優質產品的原型:要將你的精彩想法變成產品原型,並不要求你一定是個卓越的開發者,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學習的熱情,以及以高效率利用手中既有資源的智慧。
  • 當你成功,投資人們就會主動找上門來:如今如果你沒有顯示出一點成功的徵兆的話,想與優秀的 VC 們進行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反之,如果你能創造一個不賴的原型並推廣它,你的名字就會被人知曉,然後就不必擔心找不到投資人了,他們會主動來找你。你也可以利用媒體,把你的年齡劣勢轉化為優勢。一些科技媒體都不會錯過「15 歲正太開發了一個成功的 app」這樣的新聞,如果那時候投資人還沒注意到你的話,那就是他們自己失職了。
  • 你擁有​​遠遠比金錢更加珍貴的東西——時間:你才15歲,大概還在上高中。在進入大學之前,你還有好幾年時間來專注於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像大學生或者已經進入職場的人那樣。好好利用這些時間開始學習那些建造你夢想的基礎技能,學習 Python 和 Ruby,讓自己習慣在命令行寫程式,把玩 Git,嘗試著製作一個簡單的行動 app。當你夠專心的時候,你會驚訝於創建簡單原型所需的極短時間。不幸的是,其他很多比你年長的人沒法專心於他們手頭的事情——他們的注意力被工作、賬單和孩子等事物分散了。而你,沒有這樣的擔憂,擁有著大筆的奢侈的時間。另外,如果你決定學習電腦科學的話,你得趁早訓練你的基礎程式技能。要知道,在矽谷取得極大成功的工程師,其中大部分都在他們進入大學之前很久就開始磨練了。

VIA: quora.com

擁有十萬名學生的教室

Posted: 30 Jun 2013 08:55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edxTaipei 〈 擁有十萬名學生的教室〉。Inside 獲 TEDxTaipei 授權轉載。

Everyone is both a learner and a teacher.

每個人都同時是學生和老師。

網路時代的來臨,使教育正在尋求急速創新、轉變的路口,網路授課使全世界轉變而成最大的資訊教室,學習,已成了無遠弗屆的事情。

什麼是好的學習環境?

2011 年的秋天,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在史丹佛大學開了一門人工智慧課程(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門課雖然專業、先進、現代,但 Peter Norvig 認為這個教學方式基本上與 14 世紀的教室是相同的。

如下圖一般:老師在台上授課,同學在下面抄筆記、使用課本,教室後面也會有人無心聽課、小睡。

100000-student-1

世界就是我們的教室

因此,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決定開創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改變現在的學習狀況,以分享資訊、使真心想上課的人都能夠聽課為基準點,讓世界成為最大的教室。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以用資訊改變教育,開始網上公告這門課將開放網路授課,而且品質絕不比史丹佛大學授課的差。一開始宣布的兩個禮拜內有 5 萬個人選課,之後人數又成長為 16 萬人,這門課瞬間擴充到 209 個國家,知識成為一股傳染力,人工智慧課程(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更廣為人知。

100000-student-2

一對一的網上教學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在開課後,開始研究如何使學習成果擴張到最大,從學什麼、改變什麼的方式來更正教學方法,他們發現一對一是使學習效果發揮最大的,因此,Peter Norvig 攝影機針對他,試圖營造出面對面、一對一的教學畫面,就算事實上是一對上千的學生,高架攝影機仍然放大錄下 Peter Norvig 在紙上畫圖教課的樣子。

100000-student-3

Peter Norvig 的學生還說他覺得這堂課:「好像跟一個聰明的朋友坐在酒吧,然後正在跟我解釋一些事,雖然我還沒搞懂,但快懂了。」而這個結果正是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所想希望達到的。

100000-student-4

從數位教育資訊平台可漢學院(Khan Academy)可以發現,短短十分鐘的教學影片,會比一小時且有小畫面的錄影課程還好,Peter Norvig 決定再縮短影片,並且加強互動化,有的只有1分鐘、2分鐘,但絕不超過6分鐘,課程結束後會有簡短的考試,讓它更像一對一教學。

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至於如何使學生學習效果最良好,「參與感」是學習的關鍵。學生透過不斷練習外,Peter Norvig 讓他們參與他們認為解釋不清楚的部分,並指引他們自己去歸納重點,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盡量避免用像死記、死背的公式法,讓所有的問題都成為開放式的。

100000-student-5

一個學生曾留言:「現在我到處都可看到貝氏網路和賽局理論的影子」,這個回應方式更證明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線上資訊教育的成功,Peter Norvig 說:「我們不希望學生死記方程式,我們希望改變他們看世界的方式,而我們也成功了!或,我該說,學生成功了!

但關於線上教育這件事情,其實對 Peter Norvig 來說是有些諷刺的,他們原本想利用科技進而轉變、瓦解傳統教育,然而做著做著,最後所呈現的線上課程跟其它的線上課程相比,更像大學的傳統課程。

原因在於大部分的線上課程影片,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你可以隨時觀看,但也因但為隨時都可以看,而使教學顯得無所效率,因為:你明天看也可以那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去看了。

同儕是彼此最好的老師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重拾有期限的制度,規定學生只能在有效期限看教學影片,並且在有效期限內做完這些作業,這不但促使學生繼續向前進,也意味每位學生都是在同時間學習同樣的課程,因此,若你到討論板上發問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從同儕得到答案,當成千上萬的同學在線上討論,老師可以一眼看出哪些區塊是問題,而同學藉著討論可以增加彼此的學習交流。

100000-student-6

動力與決心是學習關鍵

當世界成為教室時,就不在只是學習資訊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動力和決心的傳染力,為了讓知識能夠渲染大眾,讓學生知道老師盡全力的正在為他們努力時,彼此的支持力是相互加乘。

當 Peter Norvig 跟 Sebastian Thrun 嘗試這些舊、新的點子並將它們融合時,他們更努力用不同的方法推廣學習,例如推動史丹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線上課程 等等,對 Peter Norvig 而言,最棒的是他們所搜集到的資訊與學生們課堂上的互動,這無疑是真正的學習革命,新一代、不可思議的資訊教育將很快的看到成果!

可漢學院(Khan Academy)

編按:Peter Norvig 教授同時也擔任 Google 的研究總監,請參考 〈 Google 研究總監 Peter Norvig:智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 一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