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微軟學到大學沒教的事──雖然不是什麼好事”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微軟學到大學沒教的事──雖然不是什麼好事

Posted: 13 Jun 2013 05:11 AM PDT

tony stark and bill gates圖片來源:鋼鐵人劇照

本文編譯自「8 months in Microsoft, I learned these」。

原文作者是一位在微軟工作剛滿八個月的社會新鮮人(註一)。兩年前的今天他以實習生的身分加入微軟 Windows Azure 團隊,畢業後轉為正職留在該團隊。雖然他純粹是想寫下這些進入微軟後才明白的課題,不過他所道出的這些「大公司問題」卻也在 Hacker News 上引來激烈的筆戰(註二)。以下為他所寫的文章:

我將這八個月以來所學到的事情寫成幾個重點,雖然聽起來像是微軟有些糟糕的問題,但不是這樣的,這是每間大型公司都會有的通病,大部分都不是針對微軟。

別期待會看到文件

我發現公司內部的知識流動都是透過對談與實作,部分的知識庫甚至只存在信件中,而非永久的儲存起來。試想哪天這些擁有知識的人出了車禍,沒人可以接續他們的工作。但這是 OK 的,否則可能微軟用上幾噸的紙也不夠。

重點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做出什麼貢獻

你大可花上幾天的時間去改善你的基礎程式碼,寫出更穩健的程式碼並改善別人的問題。但事實是,只要對整體業務幫助不大,你做的這些就毫無意義。沒有人會感謝你改善了他們程式碼核心的樣式或架構,甚至他們還會覺得被侵犯,這是我在大學時所不知道的。

不是每個人提到寫程式時都會滿腔熱血

你不會總是與充滿熱情的人工作,許多人都有其他事要兼顧,例如家庭和小孩。寫程式不會是他們的最優先事項,這是 OK 的,我學會了不去期待別人的熱情。

不回饋給公共領域是準則

在公司,我還沒見過哪個有部落格的人或是開源碼的開發者,願意花點時間對公共領域做出回饋。大家在 Stack Overflow 上面找答案,卻沒有人會願意回答問題。這我也是可以理解。

我們對外面的世界不太熟悉

你可能每天都會從部落格、Reddit 和 Hacker News 讀到最新的科技新聞,但這在公司裡可不常見。我很訝異我在 Windows Azure 團隊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不曾聽過 Heroku 或 Rackspace 這些直接與我們競爭的對手。但這是可以接受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這些。

在公司裡,一切都是為了要解決鳥差事

如果你的上司要求增加一個按鈕,沒有人會在乎你額外製造出什麼樣的麻煩。只要功能出來,其他的問題都可以之後再說(但我也從沒看過問題在事後被解決)。在大學,我學到的是程式碼的品質就跟結果一樣重要,現在似乎變成錯的。

複製貼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如果在公司外可不能這麼做,但我曾經在公司內部看過程式碼被複製到另外一個專案裡面。只要你能把鳥差事解決掉,沒人在乎你的程式碼是否難以維護。

最新版本的軟體?算了吧

這裡沒有人對最新版本的軟體感興趣,幾乎我 90% 的同事都使用舊版的 Office、Windows、Visual Studio 和 .NET Framework。大家似乎都相信新的版本會打亂既有的工作流程,這可能是某些企業依然在使用 Java 1.3-1.5 的原因。所以我學會了在這件事情上不要有所期待。

你的個人特色通常不重要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剛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被雇用進來,且通常被隨機的分派到不同團隊,且起碼待上 18 個月。不管你是否對 MongoDB 駕輕就熟或是曾經自己做了 iOS app,這都不重要,你被雇用是為了要把某些事情完成。我並沒有預料到這種情形──其實我們很難在公司中找到一個自己職位與自己的所愛吻合。

最後

你是為了你的主管以及主管的主管們的支票而工作,我大學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Hacker News 上部分的反對方認為這位作者只不過大學剛畢業、工作不滿一年、沒見過其他大公司,就經歷而言沒有資格發表這種評論,況且講這種話抱怨公司也沒禮貌。但是支持方也有一些(自稱是)微軟員工、微軟實習生的人,他們對這篇文章所描述的公司情形則點頭如搗蒜。各位讀者是怎麼看待微軟或是大型公司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延伸閱讀:Vanity Fair:微軟「失落的十年」(上)Vanity Fair:微軟「失落的十年」(下)

 

(註一)Ahmet Alp Balkan
(註二)Hacker News

即時通訊 app 競爭激烈,Whatsapp 沒在怕:一天 270 億則訊息破紀錄

Posted: 13 Jun 2013 04:14 AM PDT

unnamed-13

您的手機裡裝了幾款即時訊息 app?儘管通訊軟體不斷推陳出新,以各種花俏功能吸引使用者跳槽,不過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元老 Whatsapp 似乎老神在在,雖然一直沒聽說有什麼新玩意,各項數據卻不斷在創紀錄。繼 4 月宣稱活躍使用者超過 2 億勝過 Twitter 後,今天宣布,過去 24 小時共有 270 億則訊息於 Whatsapp 上傳送與接收,打破 2012 年底 180 億則的紀錄1

270 億則訊息中,包括 100 億則傳送、170 億則接收。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差距是「群組訊息」,Whatsapp 解釋2,倘若傳送一則訊息到 10 名成員的群組,計算的方式便是傳出(outbound) 1 則,接收(inbound) 10 則。

黑莓機宣稱,自家的即時通訊服務 BlackBerry Messenger(BBM),6000 萬使用者每天傳送 100 億則訊息,「比其它通訊軟體每名使用者每天傳送訊息的數量多出 2 倍」,它說的對手顯然不是 Whatsapp。最近 Tim Cook 也在今年 WWDC 公布,自 2011 年 iCloud 推出以來,已處理了 8000 億則 iMessage 訊息,但若以比例推算,仍不及 Whatsapp。

免費 app 出籠,Whatsapp 不緊張嗎?

通訊軟體百百款,韓國的 KakaoTalk 本星期也證實,註冊會員已達 9600 萬,每日共傳送出 52 億則訊息。其它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通訊 app 雖未公開訊息傳輸量,不過使用者都頗可觀。中國出產的微信有 3 億,而其 1.95 億活躍使用者也只距 Whatsapp 咫尺之遙,日本的 LINE 有 1.5 億(台灣目前貢獻了 1500 萬)、印度的 Nimbuzz 也是 1.5 億。

上述其他通訊 app 如 Kakao Talk、LINE、WeChat 推出新功能的腳步馬不停蹄,從中獲利滿盈。LINE 公布 2013 年第一季營收達 5800 萬美元,其中貼圖就營收就佔了大約 1/3——1700 萬美元3

自從 LINE 帶起貼圖風潮後,並在亞洲創造驚人利益後,美國幾家社群服務都跟風,台灣人可能較陌生的 Path 率先推出貼圖後,一天內賺到的錢,就比 2010 年底服務上線後所有收入的加總還多,而後可愛的貓貓狗狗也跑進 Facebook 的對話框

跟上述五花八門的通訊軟體無不以免費先吸引使用者而後以 app 內容吸金的策略相較,Whatsapp 在行動即時通訊市場上算是獨樹一格,相當有個性,除了一年收取下載費 0.99 美元外,沒有其他收費項目,而功能與介面也始終低調樸實。

儘管 Whatsapp 在 iOS 付費排行榜上仍所向披靡,但也有人為它憂慮,畢竟眾多即時通訊軟體後起之秀虎視眈眈,除了我們剛剛提及的亞洲品牌外,還有上線一周就獲得 100 萬名使用者的 MessageMe以其毀屍滅跡特色而深受青少年歡迎的 SnapChat 等等。面對這批爭相以創意功能擄獲使用者的免費聊天大軍,如果 Whatsapp 固守原有的單純,結果其實未必美好。

您上次開啟 Whatsapp 是今天,還是一周前?

20130323_3

在台灣很多智慧型手機持有者天天都要 LINE 一下,Whatsapp 可能幾天才有訊息傳來。確實,根據創市際調查,台灣人對 LINE 的愛之深廣,無 app 能敵,Facebook 都要退讓幾分。無論以月或是週為單位,LINE 都是「到達率」最高的 app,80.6% 的使用者至少每週會使用 LINE 一次,反觀 Whatsapp 的數據僅有 30%。

20130323_4

再以性別來看,無分男女,LINE 都是最受歡迎的 app,而 Whatsapp 似乎比較受男性喜愛,排名緊接在第二名的 Facebook 後面;在女性排行上,Whatsapp 則被擠到第五名。

不知道創市際的調查結果是否與您的習慣相符?您目前最主要的通訊工具是簡訊,是 LINE,還是 Whatsapp?您是否會期待 Whatsapp 不久後會增加什麼新功能或來個徹底的改頭換面?歡迎與我們分享。

沒有了賈伯斯的蘋果:專注做對的事

Posted: 13 Jun 2013 03:07 AM PDT

steve jobs and tim cook

編按:本文來自 TechCrunch,作者為 MG Siegler(註一)

Tim Cook 曾在賈伯斯追悼大會上對在場的觀眾及員工說:「不要問我將會做什麼,做對的事情就夠了」。兩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看到了他所謂「做對的事」的成果。

今年的 WWDC 大會非常棒。對我來說,這才算是後賈伯斯時代的第一個蘋果大會。儘管包括去年的 WWDC 在內蘋果也辦過幾次大會,但你總能隱約感受到賈伯斯。然而,這次很不一樣。

Tim Cook、Phil Schiller、Craig Federighi、Eddy Cue 都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看起來更放鬆、自在,也更加自信。

這也是最讓我驚訝的地方。儘管在外人看來他們可能正害怕的要命,但所有人都表現的又酷又團結。畢竟,他們將在舞臺上發表的是一款全新且顛覆式的 iOS,而非小的更新。他們要給公司最重要的產品做一次大換血,就在 WWDC 的舞臺上。

這一點很冒險,因為他們並不能預估台下觀眾的反應。蘋果的保密工作做的相當到位,公司外部的人根本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開發者完全可以因為蘋果苛刻的保密制度而怨聲四起。

但都沒有發生。與會的觀眾裡正面評價占了大多數。除了設計上的爭論,各大社群媒體上的反應也可大致總結為一個詞:「終於」。

做一款顛覆式的 iOS 是非常冒險的。六個月前,Tim Cook 開除了 iOS 主管 Scott Forstall,這也是他所謂「做對的事」的首次展現。然後他安排 Federighi 和 Ive 聯手打造公司目前最重要、甚至未來可能決定 iWatch 以及 Apple Television 等產品成敗的 iOS。

留給 Federighi 和 Jony Ive 的時間是六個月。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確做到了。Tim Cook 也在 iOS 7 發佈之後,對 Ive 和 Federighi 以及整個 iOS 團隊表示贊許。

這是一場豪賭。Tim Cook 並沒有做賈伯斯可能會做的事情,而是選擇了他認為對的事。Ive,這個公認世界上最有名的設計師,他在軟體設計方面並沒有經驗。Federighi,繼 Bertrand Serlet 之後升職成為 OS X 的主管,也沒有行動軟體方面的經驗。他們需要在自己已有的工作上,承擔起改版 iOS 的重任。

Cook 知道公司的整體狀況,也心知蘋果距離上一次發佈新產品的時間間隔已經超過了近幾年的記錄,而 iOS 7 將會成為首個破繭而出的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破繭而出的 iOS 7 並非一隻蛾,而是隻漂亮的蝴蝶,屆時將與下一代 iPhone 一起正式發佈。你可能會去取笑它設計上的問題,但別忘了,這是一款耗時僅 6 個月的產品,他們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去改善,做到極致。

而這場 WWDC 大會,也是蘋果正式向賈伯斯說再見的場合。Tim Cook 並非賈伯斯,他並沒有使用賈伯斯式的鐵腕來管理公司,他選擇充分放權,讓團隊自由發展。

Federighi 可以在產品中注入他對衝浪的熱愛,Cue 也可加入他喜歡的汽車元素,Ive 可以擺脫他不喜歡的綠色以及擬物化的皮革質地等等。而 Cook 則會給這一切尋找一個共同的主題:家。

OS X 將以加州地標命名。Mac Pro 將在美國組裝,「Design in California」也將取代「Think Different」。

This is our signature. And it means everything.(註二)

賈伯斯剛去世後不久,我曾寫說蘋果會在他們再次發佈全新產品時,接受第一個後賈伯斯時代的測試。當時我沒有預料到的是,第一個破繭而出的並非某個全新產品,而是大改版後的 iOS。我相信此次冒險,將會使得蘋果在接下來的新品發佈會上信心滿滿。

Mavericks,indeed。

 

(註一)Apple’s Golden State: Just Doing What’s Right(Golden State 為加州)
(註二)Tim Cook is a Great CEO

Yahoo!:再不登入,我們要砍帳號囉!

Posted: 13 Jun 2013 01:38 AM PDT

yahoo_logo

過去一年 Yahoo! 在 Marissa Mayer 治下做出許多變動,收購 SummlyTumblr 等多家新創公司;與 Dropbox 合作;Yahoo! mail、首頁(美國)、Flickr 等產品皆大幅改版,還推出全新的 Yahoo! app、Mail app 和天氣 app,後者甚至還獲得本屆 Apple Design Award1。今天他們在部落格宣布:Yahoo! 將重新整頓使用者帳號,回收那些今年 7 月 15 日(美西時間)前超過一年未登入 Yahoo! 的帳號,將這些帳號重新釋出給使用者申請。

Yahoo! 在他們的新版部落格(當然是在 tumblr.com)宣布2,為了讓使用者能夠享受較短的 ID,例如「albert@yahoo.com」,減少老是被系統建議使用「albert9330399@yahoo.com」這種鬼帳號做為 ID 的困擾。

如果您的 Yahoo! 帳號久未登入,卻又想要保有自己現在的帳號,只需在 7 月 15 日前登入 Yahoo! 旗下的任一產品即可。

2013 創業小聚暨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年會,邀請創業圈人士傳道授業

Posted: 12 Jun 2013 10:15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6-13 上午11.06.46

《數位時代》創業小聚及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將在 6/26(三)共同舉辦「2013 創業小聚暨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年會」,邀請關心創新創業議題的各界人士一同交流探討、相互吸取經驗,提供創業社群有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並推動友善的創業環境。

本屆年會主題為「跨界‧共榮‧創新交鋒」,透過學視野、學專注、學跨界、學突破、學創業、學創新、學共榮等七大面向,進行全天性的專題演講。邀請英國貿易投資署產業顧問 Tony Hughes、UC 優視董事長俞永福、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及 500Startups 大中華區合夥人馬睿分享。此外,從 AAMA 搖籃計畫北京、上海、台北等 10 位創業家代表,到擁有海外市場營運經驗的凱鈿行動科技、雷亞遊戲、Adonit,以及獲得 500 Startups 和 AVOS(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創辦的育成中心)育成機會的 POP,也將在這場年度創業盛會中暢談發展心得。

除了團隊間的經驗交流,政府也釋出資源,將於活動當天說明創業者可以如何善用台灣的育成資源,讓自己的新創事業更上層樓。

當天講者名單

英國貿易投資署產業顧問Tony Hughes:
Tony Hughes於2008年進入英國貿易投資署,主要協助海外企業進入英國市場。專長領域為數位媒體、遊戲、行動內容及應用、社交。Tony Hughes同時也是Focus Innovation的共同創辦人兼總監,對於英國創業環境及趨勢有非常深厚的理解。

UC優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俞永福:
UC優視成立於2004年,旗下核心產品UC瀏覽器目前全球下載量突破15億次,其中海外用戶超過6000萬。俞永福運用自身對中國電信、網路、新媒體產業的深刻了解,在過去三年內帶領UC優視取得超過100倍的業務成長。

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
謝榮雅擅長鏈結台灣傳統產業與世界級的技術與材料,開創傳統產業品牌化的契機;並榮獲Reddot、IF、IDEA、日本G-mark等多項大獎,是全球獲得最多國際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師。2010年二次創業,成立奇想創造,致力推動華人設計影響力進軍國際。

凱鈿行動科技行銷副總經理王為中:
凱鈿行動科技成立於2009年、在台南,專注將雲端辦公室與行動多媒體整合應用於終端消費者與企業用戶,所推出的App攻佔多國排行榜,紮實地在全球市場進行佈局與推廣,而其全球行銷業務即是由王為中領軍。

雷亞遊戲共同創辦人張世群:
雷亞遊戲成立於2011年。第一款音樂遊戲產品Cytus上架後,曾在iPhone音樂遊戲類搶下14個國家第一,在iPad更締造27個國家第一的驚人紀錄。雷亞遊戲沒有大公司的充沛資源,卻催生出世界級的音樂遊戲產品。

TMI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許安德
許安德Mark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從1994年開始創業,是新浪網前身Sinanet.com 的創辦人之一,1999年成為願境科技的合夥創辦人,成功打造KKman軟體以及KKBox音樂平台。目前他除了是Envision Study Group這家跨台灣、泰國、中國的教育公司創辦者兼董事長之外,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創業導師。

Adonit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Zach Zeliff:
Adonit以iPad觸控筆為發展重心,曾被蘋果年度Macworld大會選為2012年最佳產品設計。Zach Zeliff於2011年與多位蘋果同事創辦Adonit,身兼工業設計師與工程師,是位跨界人才,不僅將團隊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化為實際的產品,也賦予產品獨特的內涵及使用經驗。

POP共同創辦人李紹剛:
POP為一款幫助開發者設計App原型的工具,大幅縮短開發時程。4月份,POP團隊移往矽谷,進駐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創辦的育成中心AVOS,希望快速吸取矽谷豐富的創業經驗。

500 Startups大中華區合夥人馬睿:
500 Startups為知名矽谷創業育成機構,透過全球六個辦公室、數百位創業導師打造全球新創公司生態圈。馬睿為大中華區合夥人,加入500Startups之前,曾在矽谷、中國兩地,處理雷恩集團、摩根士丹利、美林等投資銀行的私募基金與併購等業務。

除以上講者外,AAMA搖籃計劃北京、上海、台北三地創業家,也將在現場分享網路科技、文化創意、生活服務、社會企業等四項領域的創新服務。

議程

form

報名詳情

時間:6月26日(週三) 9:30-17:30 (6/21(五)14:00截止報名報名截止)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R201,台北市徐州路2號2樓
參加方式:
◎個人/非《數位時代》雜誌訂戶報名,每人2,000元
◎曾參加創業小聚活動/《數位時代》雜誌訂戶/兩人以上團體報名,享8折優惠,每人1,600元
◎學生持身分證明,兩人同行享報名優待2,000元
活動詳情:www.bnext.com.tw/edm/meet/30/
活動洽詢:meet@bnext.com.tw 02-87739808 ext.311 Nina

PS4 或 Xbox One,你選哪一邊?

Posted: 12 Jun 2013 10:14 PM PDT

xbox one vs ps4 console

E3 開幕,Sony 和老對手微軟正式開戰。但與 Xbox One 相比,PS4 的變化相對更保守一些。先來回顧一下 Sony 高潮迭起的發佈會吧。

  • 「PS4 不會對遊戲強加任何新限制」,20 秒掌聲。
  • 「一個玩家購買了 PS4 的遊戲,就有權利玩、交易、借給朋友或者永久珍藏」,20秒掌聲。
  • 「PS4 的遊戲不需要連上網路」,10秒掌聲。
  • 「如果喜歡玩單人離線遊戲,PS4 也不會要求你定期上網登入」,8秒掌聲。
  • 「沒有 24 小時線上驗證,PS4 也不會罷工」,10秒掌聲。

對了,還有宣佈售價 399 美元的時候。

Sony 主要針對的是微軟這次對二手遊戲非常嚴格的新策略。舉例來說,Xbox One 需要即時連上網路,每 24 小時需要檢查一次遊戲授權。遊戲光碟需要透過授權零售商轉售,數位版只能向好友轉贈一次,還必須是最近 30 天有線上互動的好友。對此,Sony 甚至專門出了一段影片《PlayStation 二手遊戲官方指導》,只有一個步驟:「謝謝」。

目前為止,微軟和 Sony 都未公佈新遊戲們的價格。我認為做了這麼多年遊戲主機,微軟不可能不知道玩家對二手遊戲這件事的態度。新的強制線上策略應該是 一種傾向和引導,引導主機遊戲也逐漸轉向線上和雲端,新 Xbox One 預設內置硬碟可以側面驗證這一點。也許,未來 Xbox One 上遊戲的價格會大幅下調。

其實影響二手遊戲的核心因素就是價格,不能隨意交易其中有個重要考量,就是擔心指定的電商把二手遊戲價格壓得太低,但遊戲價格下調之後應該可以適當得到緩解。

要求連上網路的這項策略我認為和微軟在 Windows 8 上犯的錯一樣,改變來的太大。行動時代已經到來這麼久,這其實並非一個非常苛刻的要求,只是玩家們不能接受。這個條件如果能夠滿足,24 小時檢查一遍遊戲授權的問題就順便解決了。

在各大外電的採訪中,微軟的高層主管強調「我們有不需要即時聯網的設備啊,Xbox 360」。這話說的讓人不太開心,但能讓人看出微軟的策略:現在的遊戲機產品線是兩款產品。E3 的發佈會上,微軟也更新了 Xbox 360 的外觀,新機型現在與 Xbox One 很相似。

高端主打極致的遊戲體驗,低端老產品也不放棄,新遊戲一樣會出舊機型的版本,對 360 的支援估計能再延長幾年,微軟則預期再賣出 2500 萬台。相信 199 和 299 美元的價格會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說到價格,這次 Sony 應該是拔得頭籌,佔據了輿論的制高點。但我認為遊戲主機和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同,價格其實並不是非常重要,首發 599 美元的 PS3 也不見得因為價格而少賣了多少台。同時,Xbox One 499 美元的價格是包含了 Kinect 2.0,再加上主機買來通常都會玩好幾年,差個 100 美元其實沒那麼重要。

PS4 這次讓玩家們開心的是對獨立開發商的良好態度,這樣勢必能在 PS4 上看到更多的遊戲選擇。但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啊,看看合金裝備就知道了。說到底,PS4 的策略還是老策略,就是傳統買遊戲光碟來玩的方式,這樣一來遊戲價格應該會和以前差不多。但是微軟採取了這麼激進的二手遊戲策略,再加上緊張兮兮的 DRM 手段,也許遊戲的價格會下降。那麼,假如遊戲價格只有原來的二分之一,玩家們還會這麼在意這些被 Sony 吐槽的地方嗎?

哦對了,我沒忘記任天堂,我就是不想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