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為什麼晚上 6 點之前我不看 Facebook?”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為什麼晚上 6 點之前我不看 Facebook?

Posted: 05 Jun 2013 03:28 AM PDT

the_social_network_computer_picture

圖片來源:電影《社群網戰》劇照

編按:您是不是每天都被 Facebook 或 BBS 制約,工作到一半不時就手癢打開瀏覽器分頁逛逛朋友動態,然後不小心流連太久而懊悔不已,但專心不到一小時又不爭氣的打開⋯⋯就在這樣的輪迴下虛度一天,我們下定無數次決心強迫自己暫時擺脫 Facebook,不過光靠自律往往無效。有同樣困擾的讀者,不妨參考在 Xtreme Labs 擔任行銷的 Herbert Lui 克制自己不被干擾的訣竅。1

今天我一事無成,整日焦慮不安的不斷打開 Gmail 信箱、看 9GAG 咯咯笑。除了到廚房做雞柳,我沒踏出房門一步。又是空虛的一天。

美國作家 Tim Ferriss 接受 The Observer 採訪時說過:

我認同自律,不過建立一個幾乎不可能犯錯的系統,要比自我控制來得可靠。

這整天下來,我唯一獲得的啓發是——我得把「毫無生產力」的感覺降到最低,所以寫了一張我稱之為「效率規定」的清單:

  • 只在上午 11-12 點、下午 3-4 點檢查信箱
  • 手機放在抽屜裡,不到上述的時間不拿出來看
  • 晚上 8 點之前不看 9GAG 或 Reddit(編按:台灣讀者可以代換成 PTT 或各大論壇)
  • 晚上 6 點之前不看 Facebook
  • 列出自己今天結束以前必須完成的兩到三件事,試著在中午之前做完

立定待辦事項以後,就算那天我實在沒什麼奮發圖強的心情,至少比較不會得過且過。

我發現:我生產力最薄弱的時候,就是沒能好好遵守那些規定的那幾天,我覺得最無趣的時候,也是我打破規矩的那幾天。這是一個控制系統——窮極無聊的時候,也找得到有意義的事情做。

37 signals 曾寫過一篇「interruption tax」的文章,又稱環境切換(context switching)。我們經常因干擾打斷工作,而回神得損耗很大的力氣,專注的真諦就是,減少無謂浪費的時間,拿來完成更多任務。但是,Facebook、訊息、推播通知、以及電子郵件的誘惑,讓把握時間變得困難重重,

問題不只有生產力,專注與意識也是重點。我不喜歡 Facebook 上的動態,minifeed 滿滿的都是炫耀文,這篇文章呼應了我的感受

不每個鐘頭看一次 Facebook,會有什麼損失嗎?

完全沒有,沒人喪生,你也不會因此掛掉。現在的日子反而重現光明:大家不會期待你隨時回應,你也多出時間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專訪愛評網:為小商家打造行銷利器「愛評開店通」

Posted: 05 Jun 2013 02:40 AM PDT

unnamed-7

台灣首屈一指的美食/生活分享評論社群、於今年一月獲得日本電氣(NEC)投資 500 萬美金的愛評網,即將推出專為店家經營者設計的「愛評開店通」服務,提供基於數據分析的行銷與管理解決方案。

愛評開店通INSIDE

愛評開店通包含軟體服務(愛評開店通)及硬體設備(搭載 Android 系統的七吋平板電腦),比起其他對手每年動輒數萬元的費用,愛評開店通一年費用為新台幣 6699 元,6 月 30 日前申請的店家,可享 0 元方案(申請連結)。愛評開店通主要提供店長主動行銷(店長行銷工具、回饋金機制等)、顧客經營(電子集點卡、優惠券何客群分析等),並提供消費分析報表功能,協助店家降低行銷與管理的成本。

愛評開店通功能頁愛評開店通顧客消費狀況▲ 愛評開店通畫面

我們這次採訪了愛評網的產品長 Erica 與策略行銷長 Perry,請他們談談即將於六月中正式推出的愛評開店通服務。

照片 1-720
▲ 愛評網產品長 Erica 與策略行銷長 Perry

第一眼看見愛評開店通的服務,很容易與 Square Register 這樣的服務產生聯想,但愛評開店通不同於 Square 透過「收費」來蒐集顧客與店家數據,愛評網本身就已經具備龐大的店家與會員資訊,只不過雙方服務的目的都是為了協助店家透過數據來檢視店鋪的經營狀況、適時輔以行銷活動提昇經營成果。

Perry 告訴我們,正如愛評開店通在網頁上的訴求——「提昇效能、為您節省寶貴時間」,愛評開店通首要瞄準的合作對象就是遍佈台灣各地的非連鎖中小型餐飲店,他們不像大型連鎖餐飲集團擁有龐大管理團隊與充沛的行銷資源,愛評網希望能夠補足中小型店家在經營管理的部份。

小型店家的行銷成果難以累積

Erica 接著說,在實地走訪台灣中小型餐飲店後,他們發現傳統店家的行銷成果通常無法累積,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非連鎖的餐飲店要獨立建置自己的會員系統或行銷資源是很費工夫的,因此愛評網希望能夠透過愛評開店通這樣的服務來協助店家。採用愛評開店通的店家,在顧客結帳時,可以詢問顧客是否願意留下手機號碼,成為該店與愛評網的會員,未來可以接收店家的各種優惠;也可以針對不同層級的顧客(首次到店的新客人、熟客宇老顧客)規劃不同的促銷優惠。更重要的是,加入會員系統後,店家不僅能夠知道餐點的「點餐數」,還能知道餐點的「回點率」。

目前第一版的愛評開店通還未包含詳細的數據分析與報表功能,但愛評網的業務團隊會每個月拜訪合作店家兩次,告訴他們各種經營的相關數據。

預計第四季推出包含 POS 系統的愛評開店通

愛評網為了建立愛評開店通這樣的解決方案,特地到日本與中國取經。Perry 表示愛評網預計於今年 Q4 推出更具企圖心、包含 POS 系統的愛評開店通,將會提供更加詳細的後台資料,目前系統正在測試中。愛評網總部自己也開了一個小小福利社,安裝開店通進行測試。

ipeen-開店通-pos-1
照片 3
▲ 愛評網的人打趣地說:「愛評福利社的商業模式就是不找零!」XD

Erica 說:「折扣是降低顧客踏入店門的門檻,好處是能累積顧客名單,有利下一次的行銷活動,增加客人的回頭率。」

目前愛評開店通已經在數家餐飲店測試,以下是參與測試的店家分享影片:


▲ Pillow Cafe


▲ Vanilla歐式香草

成立新部門全力衝刺

目前愛評網員工將近 90 人,為了愛評開店通服務,他們將成立一個新的事業部,全力衝刺這個能讓愛評網數據資料在蒐集上更進一步的服務。

愛評網目前是 Alexa 台灣百大網站之一;單月流量超過 6500 萬;每月不重複訪客大約是 500-650 萬人;app「愛評生活通」下載數超過 45 萬。以下是愛評網表現的相關數據:

  • 商家資訊超過 26 萬筆;
  • 消費經驗分享文章數近 32 萬篇;
  • 活躍會員超過 30 萬人;
  • 每日登入會員數約 8000 人;
  • 平均停留時間超過 15 分鐘;
  • 平均瀏覽頁數約 21 頁。

數據資料是愛評網的最大資產

ipeen

目前愛評網的兩大主要營收來源是品牌專案合作以及與中小型店家的合作。而多年的經營,讓愛評網累積了非常多的餐飲店家資訊,還包含了許多網友們寫下的評論與消費經驗分享,在這個越來越重視資料與數據分析的時代,愛評網的資料庫是他們非常寶貴的資產,未來如果愛評開店通能進一步累積更深入、更詳細的數據,可能會為他們創造出其他競爭者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

蘋果,發表會前你還是躲在幕後就好

Posted: 04 Jun 2013 10:11 PM PDT

medium_7178643521

照片來源:Flickr

編者註:本文來自 TechCrunch 作者 MG Siegler。

同所有關心蘋果的人一樣,Tim Cook 在 D11 上的採訪我也看了。儘管採訪結束後很多網站都做了大篇幅的報導,但真正有料的地方並不多。為了以防萬一,我又找來重新看了一遍,有個想法擊中了我:

這太無聊了。

我並非指 Cook 並沒有回答關於新產品或新服務的問題——他也不會這麼做——而是幾乎他所說的東西之前都已經說過了。這讓我開始好奇:蘋果究竟為何要接受這次採訪呢?意義在哪?

我猜可能是蘋果或是 Cook 自己想要找個機會分享一下蘋果最近的動態。這像是 Cook 時期的蘋果會做的事。Jobs 時期的蘋果以保密和對任何事情保持沉默著稱,而 Cook 時期的蘋果似乎時刻準備回應任何問題和質疑。

只是,他表現的有點過了。

幾個月前,蘋果行銷總監 Phil Schiller 在三星發表 Galaxy S4 之前,突然向 Android 開砲。這個舉動仿佛是在防禦三星,讓外人看上去的感覺就是蘋果已經沒有三星強大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然,Jobs 偶爾也會回應質疑,比如曾經發表的長文:「Thoughts on Flash」,只是 Jobs 在選擇回應的議題上比 Cook 要高明很多。可能現在 Cook 面對的問題的確要比當年要多,但坦白講,我不希望聽到蘋果任何這方面的消息,不管是它選擇回應了的還是不回應的。他們要做的重點只有一個:專注做好自己的產品。

為什麼蘋果不會贏得市佔率之戰?因為它們的產品是針對高端市場的。這也沒什麼好爭論的,蘋果也沒有必要為此道歉。這一直以來就是它們的堅持,也是決策之本。從長遠的角度來講,這或許是錯的,或許不是,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蘋果自己手中。

為什麼蘋果會被美國國會挑出來說它逃稅呢?因為它比有史以來除石油公司之外的任何一家公司賺的都要多。蘋果表示,我們不是逃漏稅,我們只是知道怎樣花多點錢來少交點稅而已,因為它們的確賺了不少錢。

在 D11 大會上,主持人問蘋果是否陷入創新的瓶頸。細算起來,蘋果上次發布的創新產品是 iPad,而 iPad 已經出來 3 年了!3 年了!在 iPad 和再上一次發表創新產品 iPhone 之間又隔了多長時間呢?也是 3 年。繼續推下去,你會發現 iPhone 和 iPod 之間也隔了5 年半的時間。

真的創新是需要時間的。

蘋果按照這種節奏來連續推出創新型產品的記錄,目前仍是表現最傑出的。只是人們忘記了在一款產品上市之前其背後所需的時間。這就好像變魔術一樣,你要給魔術師一個背後偷偷換道具的時間,才能在他將小球變回來時感到驚喜。而現在的消費者根本不考慮這一點,他們要的就是更多、更好、更快的產品,諸如此類。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但依然不斷有文章出來質疑,連國會議員 John McCain 也跳出來說,他想要的就是 App 的自動更新功能。

諸如此類無謂的爭論,會讓我們模糊了蘋果真正擅長的事:做最好的產品。

有趣的是,當蘋果不厭其煩的去回答和解答種種疑問和質疑時,正中了這群人的下懷。又有人跑去問 Android,又有人拿三星說三道四,蘋果成了眾矢之的,蘋果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它的確弱爆了。

有時候 Cook 會給一些非常誠實而直接的回答——我們會覺得很無趣。有時候他也有意保密——而我們又會因此而被惹惱。

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去關心這些回應。如果 Cook 回應了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只會高興 5 分鐘,接著又失望一個星期。等到產品正式發布的時,我們又會覺得這沒什麼新意。

好在 Cook 和蘋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深知該如何製造驚喜」, Cook 在採訪中被問到下一個產品時說。

那麼,我不禁又要問了:為什麼蘋果要接受這樣的採訪?為什麼如此想要取悅每一個人?國會就算了, Cook 的確需要給議員們一個交代。但是在他們真的沒有什麼要說的時候接受採訪——兩個星期後他們大可以在 WWDC 上大講特講——現在的行為,對我而言都非常奇怪。

我覺得蘋果應該回到它過去的樣子了,甚至程度要比過去更甚,它應該回到幕後去。我知道 Cook 可能不會問自己:「如果換做是 Jobs 他會怎麼做?」,但是他選擇不回應的問題同 Jobs 如出一轍。他的口頭禪「Unprecedented(前所未有)」可能也會取代 Jobs 的「Boom」。蘋果要做的是繼續透過保密來繼續製造奇蹟,不要再沒話要講、沒有新產品發表時站出來說話。

「我們要做的就是專注的做好產品。」 Cook 說,這一點,我深以為然。

VIA: techcrunch.com

「圖像辨識」將成為精準行銷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Posted: 04 Jun 2013 09:19 PM PDT

ad01

本文出處為 「圖像辨識」將成為精準行銷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Facebook,動態牆上超過一半的發文都是以圖片為主,文字則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假若 Facebook 可視為整個網路世界的縮影,那麼對分析文字內容,提供精準行銷廣告的業者來說,目前的世界有一大半是渾沌不明的黑盒子。

雖然關鍵字廣告已經讓許多業者賺進大筆大筆的鈔票,但就算是 Google 著名的網頁爬蟲,一遇上圖片也還只能算是瞎子摸象。也就是說即使畫面上出現了大大的汽水瓶圖樣,目前這些業者也不一定能夠準確辨識出來而緊接著送上一個可樂廣告。事實上要解析圖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過近期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投入這個領域。

縱使大部份的影像辨識專家都認為要讓電腦辨識圖片的能力與分析文字內容一樣準確,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道路,卻仍不減各廣告公司投入相關研究的決心。

ad02

WPP(註:擁有奧美廣告、智威湯遜等著名廣告公司的集團)旗下的 24/7 Media,前一陣子即與視覺廣告新秀 TripleLift 合作,共同發展將使用者在社群網站,如 Facebook、Pinterest 和 Tumblr 內所點擊的品牌圖像轉變成定向行銷(Retargeting)訊號的技術。

TripleLife 的共同創辨人 Ari Lewine 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項技術:「一旦你在 Facebook 上發表了一張內含 Aston Martin 商標的汽車圖片,而我點擊了它,當下我就會被記錄成對 Aston Martin 感興趣的可能對象,之後就會持續收到 Aston Martin 或其它車商的廣告。」24/7 Media 的策略與平台發展資深副總裁 Rob Schnelder 更直呼這個名為 24/7 SociAble,分析圖像點擊行為進行後續定向行銷的產品為「Criteo Killer」。

只不過,若定向行銷產品必須依賴點擊出現品牌圖像的相片才能發揮功效,正好突顯出目前電腦圖像識別技術的瓶頸與不足之處。要讓電腦能夠看圖就了解裡面所有的內容,至少得有即時處理 PB 級(1024 TB)資料的運算能力才有可能辨到。

因此為了讓圖像辨識更有效率,LUMINATE 影像辨識公司不僅為自家的辨識軟體擴充分析圖片所在網頁上文字的功能(和 Google 圖片的技術很像),同時也和 Getty Images 合作從圖庫中取得圖片的相關訊息與標籤註記等資料,甚至還請專人為圖片標示上更詳盡的資訊。 

ad03

「要辨識出星巴克的商標並不困難,畢竟它是一個可預測、形狀固定的圖像。」LUMINATE 的營收總監 Chas Edwards 解釋,「但倘若萊雅(L’Oreal)想要發送自家的洗髮精廣告給正在觀看圖片中出現亮麗頭髮的女人的人們時,這時所要用到的技術就不像前者那麼單純了。」

Google 也沒在圖像分析領域中缺席,很早就投注心力發展 Google 圖片搜尋服務,持續在網路上收集與分析圖片中所隱含的意義,直到今天已累積了許多資產。但這項優勢在 Facebook 近年來大手筆所進行的兩項併購後,似乎已被迎頭趕上。

ad04

這兩項併購案分別是每天使用者們會上傳近四千萬張新照片的相片分享網站 – Instagram,藉此不斷擴充圖像資料;另一個則是以色列的人臉辨識技術公司 – Face.com,這項技術目前可用來自動標示圖片中出現的親友,將來則期望能以 Facebook 裡上千億張的圖片資產發展出分辨圖片中出現的其它物體的技術。

「Facebook 併購 Face.com,正好證明了影像辨識這項技術對企業將龐大資料轉換成有用資產的重要性。」提供使用者拍下品牌產品的相片上傳到廠商專頁與其它網友互動換取獎勵的 Pongr 執行長與共同創辦人 Jamie Thompson 做了這個結論。

iPhone 的最新犧牲品——新聞攝影師

Posted: 04 Jun 2013 08:40 PM PDT

large_5091314374
照片來源:Bunny & Norm Lenburg

Inside 曾經介紹過,在智慧型手機與 Hipstamatic、Instagram 等 app 的影響下,傳統媒體開始認真看待、甚至採用手機拍攝的照片:〈 為什麼《時代雜誌》要用 Instagram 報導侵襲美東的颶風 Sandy 〉;去年的倫敦奧運,英國衛報甚至刊登了攝影師用 iPhone 4S 搭配鏡頭與 Snapseed(一款 app)拍攝的一系列照片1;今年二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主辦單位也在 Instagram 帳號上展示了一系列的幕後照片

g9550.60_sandy.cover
▲  本期封面是由 Benjamin Lowy 用 iPhone 搭配拍照 app「Hipstamatic」拍攝而成,
其他新聞照片則是刊登於 Instagram。

oscar_instagram

不過最近這個趨勢引發了一個狀況,有報社發現:那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芝加哥太陽報上週解雇了旗下 28 位攝影師2,決定日後改由記者自行拍攝新聞照片,並對他們進行「iPhone 攝影」、「基本影像處理」與「社群媒體」的訓練,該報的「media writer」Robert Feder 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透漏了這些訓練課程的消息3

該報認為這樣的作法是順應讀者的需求4,為了滿足數位時代的讀者,他們必須重塑多媒體報導的方式,包含攝影在內。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該報社為了解決財務問題所採取的手段。

我們相信芝加哥太陽報不是第一家要求記者也要有影像處理能力的傳統媒體,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還是我們不自覺地將新聞照片是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忽略了新聞照片的價值?但無可否認,現在就是人人可以拍攝突發事件照片或影片的時代。過去我們曾在 〈 新聞業的「工業革命」 〉 舉過一個例子:

即使在訊息機制和維基百科完全不同的其他產品上,這種現象也越來越普遍。2012 年 8 月 24 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附近發生槍擊案。兩人喪生,九人受傷。當槍擊案發生的時候,紐約市居民 Muhammad Malik 路過現場並使用 Instagram 將現場拍攝了下來(照片連結),發布在自己的 Instagram 帳號 mr_mookie 的頁面下,照片立即以極快的速度被廣為傳播。

隨後,主流媒體紛紛聯絡 Muhammad,希望購買照片並在報導中使用。圖片和影片等富媒體生產成本因為智慧型裝置的普及而降低,深化了新聞報導開源化的機制。

Thomas Friedman 在《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一書將職業依性質與創造力分成三種層次,並直言大多數都有「輕易被取代」的可能。專業攝影師在拍攝即時新聞或突發事件的角色上或許有被取代的危機,但是專題報導呢?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主會是路人甲嗎?有個問題必須被回答: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說出來很殘酷,但你我的答案將決定產業的走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