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從一人產品到億人產品”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從一人產品到億人產品

Posted: 21 May 2013 03:37 AM PDT

large_4103136401
▲ Tumblr 創辦人 David Karp(照片來源:Jonan Basterra

想必大家還記得上個月將 Instapaper 賣給 BetaworkMarco Arment,其實他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身份——Tumblr 的共同創辦人以及 CTO,後來 2010 年時離開公司,成為獨立開發者與科技部落格作者。

現在創業 6 年的 Tumblr 被 Yahoo! 以 11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Arment 心中也有所觸動,回顧了 Tumblr 創立初期以及後來的發展。畢竟,他一步一步看著公司以及 David Karp 成長。

2006 年,Arment 已經和 Karp 一起為媒體公司開發網站,包括 Frederator、Serious Eats 等等。當年的秋季,尋找新客戶之前的一段時間,Karp 跟 Arment 說他有一個思考了一段時間的想法,打算去實踐。網站的域名已經買好,是 tumblr.com,它將是一個發布「tumblelogs」1的平台。

很快他們兩個開發出 Tumblr 的原型,並獲得 Lifehacker 的報導,而這篇報導登上了 Digg 首頁頭條——請注意,當時是 2007 年,Digg 如日中天,地位和如今的 Reddit 的差不多,是網友愛去的地方。可見當時有多少人對 Tumblr 的點子感興趣。

趁熱打鐵,Arment 和 Karp 很快就為 Tumblr 增加 reblogging 的功能,這樣網站就不再是單純的內容發布平台,而是摻雜了社群的元素,讓產品的形態變得獨特。緊接著 2007 年的夏天,Karp 決定停止網站外包服務,尋求資金,將所有時間投入 Tumblr——在此之前,兩人的收入來源是 Karp 做咨詢工作的收入和存款,預算十分有限。於是,2007 年 11 月 1 日,兩人宣布籌資並推出 Tumblr 第三次重大設計。

隨之而來的是持續而迅速的增長。投資令兩人的合作得以繼續,也讓產品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間。而隨著 Tumblr 不斷成長,Arment 發現自己之前所擔心、懷疑的東西都證明是錯的,而 Karp 的想法則是正確的。

雖然說,Arment 和 Karp 兩者有許多意見相同的地方,比如說對使用者優先順序、極客以及對設計師需求友好等方面。而在產品上,免費綁定使用者的域名以及全 HTML 模板的設計,令 Tumblr 變為有創造力的人群趨之若鶩的地方。

雖然 Tumblr 並非是一個人開發出來的,但它給人的感覺總像是一個「一人產品」。Karp 一直知道下一步朝哪裡走。而 Arment 自己,他承認「我從來不是『想法多多的人』。」不過,由於他負責寫程式以及身上背負的責任,他覺得自己更想是一名「點子編輯」。

Karp 常常會冒出增加新功能的想法,然後 Arment 就告訴他哪部分是做不到、不切實際的,哪部分是比較棘手的,有哪些小概率的事件是需要考慮的,有哪些細節、微妙的地方是需要考慮增加的。不過,想法往往來自 Karp,而產品的路線圖也來自 Karp。

一般來說,Karp 會將自己最新的想法、功能以及設計打磨一遍,直到它們真的可以拿出去見人,才說出來。他是一名工作狂,在 Tumblr 工作,在 Tumblr 呼吸。Arment 從未見過他會自己開發一些別的專案。Karp 希望別人也能夠像他一樣在 Tumblr 工作,而且常常派出「不可能的任務」,驅使 Arment 努力工作。

Arment 認為,從對工作品質的挑剔上看,Karp 和賈伯斯有些像。而和許多為賈伯斯工作的人一樣,當 Arment 回頭看自己在 Tumblr 的時光,有複雜的感覺:一方面,他再也不願意回到那個壓力如此之大的環境,另一方面,在 Karp 的推動下,Arment 自己完成了自己從未想過的、了不起的工作。

極致的專注,需要忽略其它一切。Karp 專注於推動產品進化,意味著他並不願意思考那些討人厭的東西:客服、等級制、文書工作以及錢。每次 Arment 要求 Karp 融資的時候,會嘗試著說服對方,要麼堅持更長時間,要麼變得有利可圖。但 Karp 會反過來說服 Arment,專注於產品的改進,會更加有利。而每次爭論過後,都證明 Karp 是對的。

在 Tumblr 發展早期,Karp 和 Arment 努力維持兩到三個人的規模,他們害怕員工數量增多,所以面對員工招募的問題,他們的做法是不斷拖延。回頭看看,Arment 覺得拖延的時間太長了。最終,Karp 了解到團隊需要擴大,才能承載更多的任務,後來他再雇用了一個人。不過,Karp 的角色並未發生變化,他仍然不是商人。

然後,Tumblr 開始了跳躍式的成長:Karp 必須成為產品經理,督促更多人,以及將自己的職責分開,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草創時期,Karp 開始成為管理者。但他仍然沒有考慮錢的問題,他的心裡面從來沒有想過這方面的問題。相反,他仍然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推動產品進化,了解人們的需求。Arment 說,「我只知道一個人和 Karp 一樣是『產品人』,那就是賈伯斯。」

Karp 擁有無可指摘的感覺,不必別人告訴他,他知道什麼才是對 Tumblr 最好的。許多人,包括 Arment 自己都曾經勸他,希望 Tumblr 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但每次,Karp 都堅持了下來,並證明自己是對的。

以下,就是 Arment 對 Tumblr,對 Karp 的看法:

Tumblr 是 Karp,而且 Karp 就是 Tumblr。


  1. 關於 tumblelogs,其實是 2005 年、2006 年期間部落格大潮興起之時,大家開始討論不同的部落格形式,當時有人提出了 tumblelogs 這一形式。有人說,它令部落格回到 Movable Type 出現之前的狀態,只要發布一條鏈接,那麼也可以是一篇部落格。

好點子破蛹化蝶,2013 IDEAS Show 七月登場

Posted: 21 May 2013 02:21 AM PDT

P1

圖為去年 IDEAS Show 發表團隊與評審們合影

由資策會舉辦的 IDEAS Show 即將在 7 月 24、25 日兩天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登場,這次除了選出國內外約 25 個優秀團隊上台發表,以及約 60 個攤位可供新創團隊展示交流;且另有多場主題 Keynote 及 Panel,邀請各主題領域的國內外相關業者及講師一同參與。去年的活動與參與團隊可見 INSIDE 報導

符合以下資格的團隊,可以報名加入選拔或攤位展示:

「IDEAS Show 網路創意展」

  • 國內業者:完成營利事業登記之公司行號,且參與徵選之網創新服務未曾於IDEAS Show舞臺進行發表過。
  • 國際團隊:參與徵選之網創服務未曾在台灣公開發表過。

「IDEAS Expo 網站博覽展」

  • 入選參加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公開發表之團隊。
  • 一般國內外網創業者(含個人團隊),所展示之服務可供現場來賓進行實際操作。

評選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最後獲選的團隊將可以於 24、25 日 IDEAS Show 上登台 Demo,讓更多潛在夥伴或投資人認識你。目前國內團隊的報名截止日至6月07日止,國際團隊的報名截止日為6月15日,而IDEAS Expo的報名則受理至6月28日止,點此可看更多報名資訊。另外IDEAS Show門票也將於6月開始售票。

寫給工程師看的互動設計

Posted: 20 May 2013 11:23 PM PDT

編者按:看到此文時恍惚回到自己學習網頁的時候,那時候只知有程式,不知有設計。各個論壇大多討論的也是如何用 Frame 規劃頁面區塊,如何做出圓角,以及寫一大段 javascript 程式或者做個 Flash 只為讓頁面看起來更炫。後來 css1.0, 2.0 陸續出現,html 4.0 4.1 以及如今的 html 5 也逐漸淘汰掉了表現樣式的標籤。視覺傳達思想開始陸續進入工程師與產品經理的視野,從網頁到現在的 app,經歷過野蠻生長階段後,只有那些功能與視覺傳達同樣優秀的產品才能永久存活。

2007 年蘋果給業界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之後無數 app 展現了幾乎讓人驚豔的新概念,但是,不是每一個新奇的想法都能被稱作設計。設計師需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把想法轉化為最終的設計,而在整個轉化過程中,無數的想法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設計師更多的時候在觀察生活,觀察自然,靈感不是隨時就有,但是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設計師可以把普通的生活細節經過加工融入設計,最終打造出合格甚至優秀的產品。

本文作者 Pasquale D'Silva 是 Elepath 的一位互動設計師兼產品設計師,在本文中,他從互動的角度闡釋了優秀的設計應該具有的一些品質,或者說,突出的產品該如何達到與使用者自然溝通的目標。

不得不說,有太多工程師或者美工(注意,是美工,真正的設計師不會這麼不專業)誤把技術當藝術、把漂亮當設計,真正重要的互動部分反而遭到忽略,你可以看看,一大批產品都是近乎靜態的,許多操作詭異至極,諸如你想新增條目到列表裡,它就生硬的出現在那;你想刪除,它就直接消失。這樣的產品經理,你們到底有沒有考慮過使用者的感受,有沒有考慮過產品的感受,這種完全不合邏輯的東西虧你們做得出來。

當然,還有一部分產品是具有互動性的,但是,悲哀的是,那些互動完全被用作另一種形式的美化,完全不知所云。

互動性真正革命性的意義在於,它把時間這一魔幻般的屬性帶入靜態的產品之中,通過對動作、速度、顯現等等的定義,讓產品的操作體現出真實感,使用者因而能夠自然而然的理解每一個動作的含義。不過這不是那些高中時候整天泡妞、看不起書呆子的人能理解的。

一些簡單的例子

這些例子的目的是向各位讀者介紹動畫的精髓,告訴各位讀者時間軸和空間對於動畫意義。而動畫對於互動的意義不言可喻。

例如:緩衝效果

以下三個demo 展示了在最傳統的動畫中,如何透過控制關鍵格(frame)來控制整個動畫的效果。

01 02 03

在這三段 25 格的動畫中,設計師只需要定義第一格、最後一格和關鍵格(第 13 格),其餘 22 格由電腦自動填充,但是,電腦沒想像中那麼聰明,它只能線性填充空白格。優秀的動畫師和動作設計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會如何控制電腦按照自己設計的效果工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做些實驗,本文重點在於闡述概念,所以不著過多著墨於技術方面。

另外一些稍微複雜的例子:互動動畫所能營造的真實感

這些例子的目的在於告訴設計師們,互動所能代替的一些舊功能以及實現以前做不到的功能。

例如:插入元素

以下是三個關於向列表裡添加/刪除元素的 demo,來展示不同的互動動畫所產生的效果

04 05 06

demo 1 沒有進行任何加工,既生硬又粗糙,不能給人任何自然的感覺。
demo 2 添加了一些關鍵格使得添加的動作順暢了很多,這樣的動畫已經能給使用者一些暗示了。

最後一個 demo 是最貼合自然狀態的,就像我們平時把一本書插入書架一樣,需要先騰出空間,然後再插入/取出。

例一最後一個 demo 的設計讓人一目了然,因為這和生活中的動作完全相似,使用者不需要其他提示就知道這樣的動作所代表的含義。這樣的互動在之前的非觸控螢幕上沒有多大用處,但對於如今遍地的 app 意義重大。

例二:展開/彈出 Menu

同樣是三個demo,分別展示不同的展開效果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感覺。

07 08 09 第一個是最典型的展開樣式,但是不具有體驗上的一致性,這個動作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所以沒有辦法讓使用者輕易的明白它的含義。

再觀察下第二個,這樣的樣式是不是給了你更多的訊息?

最後一個樣式可以使關鍵內容突出,可以用來表示強調。

切記,不要試圖把多種樣式放在一個產品/功能中,這樣會導致使用者不明所以。

例二後兩個 demo 的設計可以代替舊式導航欄位,使用者可以很容易記得自己的動作,從而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

當然,所有的例子都不是萬靈丹,需要視情況而使用。放在這裡的目的只是讓大家明白,乾淨利落但是邏輯性強的動畫對於改善產品體驗的作用。

想要更多的了解動畫在具體產品中的效果,可以體驗 Thinglist,這是我與 Kyle Bragger 合作為 Elepath 開發的一款產品。下圖是該 app 關於如何加載內容的示範。

10

動作化介面的設計原則

你明白的,我不能把很具體的產品名字些在這,但是,有些產品的確是走得太極端,一種是介面極端漂亮但沒有一點互動,另一種是拿互動動畫當裝飾,完全失去互動本質。所以我列出以下幾項原則來定義真正的互動:

一、動畫乾淨利落
二、節奏一致、過渡自然

有些人的想法讓我很無言,他們從不認為可以增加時間元素到介面中。難道,你們不知道互動能提供更多更有用的訊息給使用者嗎?還是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你們來說太複雜了?

最初,這份文件只是用來培訓內部員工,後來我們覺得如果公開來討論可能會更有用,而且我也願意與更多同行交換意見。如果有興趣可以追蹤 Twitter 帳號 @pasql。或者在 Branch 參與我們的討論

讀者福利:一些值得讀或者看的材料(原文有四個連結,但其中兩個已經無效,故只取以下兩個):

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 by Richard Williams
Prologue -- Designing Fictional Interfaces for Iron Man 2

LINE 遭指審查過濾「敏感詞」訊息(更新)

Posted: 20 May 2013 08:30 PM PDT

圖片來源:Wikipedia,網路審查中國大陸美其名為「和諧」,網友一般戲稱為「河蟹」

去年底與奇虎 360 合作進軍中國市場的 LINE(名稱為「連我LINE」)1,遭網友 Hiraku 指出他們也會過濾「敏感詞」2,訊息會因此無法傳送至中國大陸。他以台灣帳號、日文語系、未綁定電話號碼與 Facebook 帳號進行測試,即便任一條件都與中國無關,LINE 依然會審查關鍵字,以下是他在測試之後得出結論:

LINE 會對你輸入跟接收到的文字內容審查,出去跟進來分別用一個 method 檢查

審查不分國家,我測試到的情況是 台灣帳號+日文語系+沒有綁定電話號碼+沒有綁定 Facebook ,

即使上面條件一項跟中國都無關, LINE 依然對我進行關鍵字審查。

而審查是在本地進行的,LINE 會在網路上下載一個敏感詞列表,之後對內容進行比對,如果有符合的內容,就會出現錯誤(在中國大陸)

連結是網友取得的畫面,他也將「敏感詞」列出(連結)。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11.33.10
圖片來源:LINE Badwords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11.36.23

這不禁讓人想到,去年翟本喬博士曾經在 Facebook 發出過「不要使用 LINE」的警告3,不過這樣的說法被網友再次提出後遭到了 LINE  台灣副總的嚴正駁斥4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11.36.09

(更新:稍後翟本喬博士也做了回應)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下午12.03.54

根據我們初步跟 LINE 台灣辦公室聯繫後取得的回應如下:

  1. 針對中國大陸 sim 卡和 IP
  2. 所有比對動作在手機端完成,使用者的傳送內容並沒有送到 server 比對。

不過中國大陸的 ICP 執照也有明文規定,做社群、通訊相關的服務就是得進行內容過濾。(不然就是像 Google 這樣毅然放棄中國搜尋引擎市場,只是又有多少公司能做到呢?)

若稍後有來自官方的消息,我們會再補上。

【編按:文章自我揭露,LINE Taiwan 副總陶韻智先生亦為 INSIDE 董事長】

更新 1

LINE 台灣區副總陶韻智先生剛剛在 Facebook 上說明:

經與LINE 日本team充分溝通了解,當用戶被認定為是大陸用戶的時候,關鍵字庫才會啟動,對訊息內容進行判斷(這是為了符合大陸法規,所有大陸的網路公司都得這麼做,沒有例外)。

這樣的判斷在手機端上完成,並無送到伺服器上。

至於非大陸用戶,LINE並無監控過濾您的通訊內容的(若有,這樣不是沒事耗電嗎?)。安心使用吧。LINE是由LINE Corporation運營,是註冊在日本的公司,所有個人資料隱私法皆由日本法律管轄。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下午3.34.54
來源:Facebook

Yahoo! 推出全新 Flickr,提供免費 1TB 照片上傳空間

Posted: 20 May 2013 07:46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9.49.00
▲ 新版 Flickr

Yahoo! 剛宣布以 11 億美金收購部落格平台 Tumblr,變在新開設的 Tumblr 部落格宣布了另一項重大消息——推出新版的 Flickr,提供每一位使用者 1TB 容量的免費儲存空間。11TB 的容量,以八百萬畫素照片來計算的話,大約可以儲存超過 43.6 萬張照片(按照 Yahoo! 官方的說法,可以儲存超過 53 萬張六百萬畫素的照片) ,對一般人來說應該非常夠用了。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9.49.24
▲ 以八百萬畫素照片來計算的話,大約可以儲存超過 43.6 萬張照片

這次的更新還可以讓使用者上傳單檔 1GB、時間在 3 分鐘以內的 HD 影片,不想看到廣告的人還是可以選擇成為付費使用者,費用為每年 49.99 美金,容量依然是 1TB,或是用 499.99 美金購買「Doublr」帳號,空間為 2TB。但無論如何,過去 Flickr 的特色「無上限的儲存空間」已不復存在。以下是 Flickr 針對免費、無廣告及 Doublr 帳號的說明2

螢幕快照 2013-05-21 上午9.49.49
▲ 太極?

免費帳戶:

  • 每月費用 $0 元
  • 1 TB 的相片和影片儲存空間
  • 可上載單張大小 200 MB 的相片
  • 可上載單個大小 1GB 的影片
  • 每個影片可播放 3 分鐘
  • 無限下載原始相片

沒有廣告的帳戶:

  • 每年費用 $49.99 元
  • 享有免費帳戶的所有功能
  • 無廣告的瀏覽體驗

Doublr 帳戶:

  • 每年費用 $499.99 元
  • 2 TB 的相片和影片儲存空間
  • 享有免費帳戶的所有功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未來無論是哪一種帳號,Flickr 都將不再提供「viewer statistics(統計資料)」這個舊版專業帳號(Flickr Pro)才有的功能。目前還是 Flickr Pro 帳號的使用者可以選擇以過去每年 24.95 美金的價格續訂,或是轉為免費帳號。另一個小變化是,舊版專業 Flikr 帳號旁將不會再有「Pro」的字樣。

tumblr_inline_mn4813DZeI1qz4rgp
▲ 舊版 Flickr

tumblr_inline_mn481hPxdq1qz4rgp
▲ 新版 Flickr

究竟 Flickr 這個一度是網路上最大的照片社群平台3、被視為 Web 2.0 時代最成功的網路服務之一4,沉寂這麼久之後能不能藉由這次大改版重新獲得新、舊使用者的矚目呢?特別是年輕的使用者。

We promise not to screw it up.
我們保證這次不會搞砸。

這是昨天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宣布 Yahoo! 以 11 億美金收購部落格平台 Tumblr 所發表的聲明內容5,我們希望它也適用於 Flickr。


  1. Your World, in Full Resolution
  2. Flickr:小幫手: 免費帳戶、升級和禮物
  3. 以數量來看,在幾年前輸給了 Facebook,但仍受到專業攝影師的喜愛。
  4. Flickr -- 維基百科
  5. Tumblr. + Yahoo! = !!

媒體產業的金礦:資料新聞學

Posted: 20 May 2013 04:19 AM PDT

facebook-world-map-friendships-720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數據新聞的商業模式 〉

在所有關於資料新聞學(data journalism)的興趣和希望之中,新聞編輯最關注的是「它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我們無法輕率預言,但也許可以從媒體產業的近況和現狀中發現線索。事實是,已有很多新聞機構從這新生事物中獲益。諸如「資料新聞」、包括當下最熱門的「資料科學」等術語,乍聽起來新鮮,實際不然。相反地,這些新標籤不過是對一股數十年前就已出現、並且正愈演愈烈的潮流的描述而已。

資料即生意

許多新聞從業者似乎還沒完全意識到,資料採集、分析及視覺化所能達到的利潤規模。這是一門有關提純訊息的生意。有了數據工具和技術,人們越來越有能力把握和理解那些極其繁複的議題:國際金融、債券、人口、教育等等。所謂「商業智能」,正是這樣一堆科技概念的統稱,它們試圖清晰地說明發生在公司裡的事。那些屬於我們時代的大規模、高利潤公司,例如麥當勞、Zara、H&M 之類,無不依賴資料追蹤來賺錢,而且賺得不少。

眼下,這些工具和技術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開始從商業延伸到其他領域,例如傳媒業。某些新聞從業者​​敏銳地發現並抓住這一機遇。以 Tableau 公司為例,他們為客戶提供成套的視覺化工具。又如「大數據(big data)」運動,眾多科技公司利用(通常是開源的)軟體包從大量資料中探尋、挖掘,眨眼的功夫就能提取有效訊息,得出深度見解。

的確,這些技術如今可被應用於新聞業。《衛報》和《紐約時報》的團隊正孜孜不倦進行嘗試和突破,希望不斷擴展該領域的疆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無疑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資料新聞到底怎麼賺錢?在這個向我們敞開的全球性的大市場裡,目前只有一件事情:把資料從人們的身邊轉入腦中。也就是說,讓資料可見、可知。我們希望和每天都出現在新聞中的天文數字產生聯繫——究竟那幾百萬、幾十億對我們這些平民而言,意味著什麼。

媒體轉型的希望?

早有部分資料導向型的媒體企業將上述原則應用於實際,並獲得豐厚的回報。它們擁有良好的成長態勢,有時還能創造亮麗的利潤收入。彭博社就是代表之一。該公司共有 30 萬台終端機,向它的客戶提供金融數據。這在金融行業中,無疑是一個極有力的競爭工具。每台終端設備都配有彩色按鍵的鍵盤,提供多達 3 萬種功能選項,客戶可以用其查詢、比較、分析並作出決策。根據《紐約時報》 2008 年的一份評估報告,該項核心業務每年至少 ​​能為公司帶來約 63 億美元的收入。正因如此,彭博社持續不斷進行擴張,包括大量招募新聞記者,收購業內頗負盛名但處於虧損狀態的「商業周刊」等。

另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來自加拿大的湯森路透媒體集團。該集團最早是當地的一家報紙,以購買英國知名的新聞標題為業。20 多年前,他們決定撤出報業,轉投訊息服務業,旨在為客戶提供關於若干產業的關鍵消息和深度分析。假如你對如何利用專業化訊息賺錢稍有疑慮的話,建議閱讀一下維基百科上關於這家集團的歷史

再把目光轉向《經濟學人》。這本雜誌無疑已在媒體領域樹立起卓越、有影響力的品牌。與此同時,雜誌中的「經濟學人智庫」單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諮詢部門,提供幾乎所有國家的相關發展趨勢預測。他們旗下擁有數百位專業記者,聲稱為全球範圍內 150 萬客戶服務。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從許多微型的數據導向型業務中汲取靈感。例如來自美國的 eMarketer,為任何感興趣於網路行銷的人提供業務比對、數據圖表和建議。又如來自德國的 Stiftung Warentest,是一家專注於調查產品和服務水平的機構。還有同樣來自德國的 Statista,對公眾訊息的視覺化工作提供入門式輔助。

目前,在該領域,全球各地湧現出一波創業潮,當然涵蓋各領域 ——例如,旨在「徹底改造商業研究」的 Timetric 及OpenCorporates、Kasabi、Infochimps 和資料市場(Data Market)。按理來說,在該領域,許多公司的業務是實驗性的,但是,眾志成城,他們可被看成是變革的重要指標。

那麼,有關資料為導向的新聞業——大眾媒體就像沉沉睡去的巨人。在德國,每年有 72 億歐元流入該領域。新聞業是個與眾不同的產品:若經營得好,不僅僅有利可圖,而且在社會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認清了資料新聞業可更輕而易舉地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見解這個事實,那麼將在新聞編輯部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注意力之外,是信任

對於資料新聞業,並不僅僅在於先發制人,而在於提供可信的訊息來源。在這個管道眾多的世界,儘管資訊爆炸,然而信任是日漸稀缺的資源。資料新聞記者可協助收集、合成並讓受眾真正深刻理解複雜問題的方式,呈現出各種各樣且常很難獲取的信息。相比單純地循環使用新聞稿,並將其他地方聽到的新聞事件再重述一遍,資料新聞記者能用交互式圖表和直接接觸第一手來源給讀者一個清晰明了、可理解且最好是量身定做的觀點。他們的工作並非微不足道的,而確實是彌足珍貴。

因此,讓有抱負的資料新聞記者探索此領域並說服管理員支持這一創新項目的最佳辦法是什麼?

首先,應尋找與正中要害最接近的機會:唾手可得的目標。例如,你有可能已經收集了大有用處的結構化文本和資料。最好的例證便是《洛杉磯時報》的「殺人犯數據庫」。此時,數據化和視覺化是關鍵,而非馬後砲。編輯收集所有能找到的罪行,而只有此時才寫出以此為基礎的文章。假以時日,此類資料的收集變得更好、更有深度且更有價值。

這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經年累月的付出。對此,一個蠻有希望的指標便是《德克薩斯論壇報》(Texas Tribune)和 ProPublica,這兩家照理說為後印刷媒體公司,據說他們為非營利的新聞組織籌集的資金比原計劃提早完成。

對一切與資料有關的領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管是作為通才,或專注於資料食物鏈(data food chain)的專家——為那些相信新聞業的人提供有價值的觀點。一位聞名遐邇的德國出版商最近在採訪中說「有一個自稱為資料新聞記者的新組織,而他們所追求的不再是芝麻蒜皮的小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