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LinkedIn 創辦人暢談成功經驗:拒當乖乖牌,勇於冒險犯難”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LinkedIn 創辦人暢談成功經驗:拒當乖乖牌,勇於冒險犯難

Posted: 14 May 2013 03:03 AM PDT

Reid_Hoffman_in_SF_2011

圖為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來源為 Wikipedia

Reid Hoffman 是 LinkedIn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他自 1990 年從史丹佛大學畢業後,花了 15 年的時候才弄清楚他這一生都在幹什麼,目前他坐擁數億美元資產,沒有從事他剛畢業時認為的學術工作,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現在的畢業生又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什麼呢?

Hoffman表示只有 3 個秘密:第一,主動競爭,第二,人際網絡,第三,勇於冒險。

競爭:不是你要選擇什麼樣的路,而是你能選擇什麼樣的路

一畢業,你必須得承認不管你何所大學畢業,都不跟穩定的職業劃上等號。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錯了,我以為我知道我要選擇什麼樣的路,但是這條路在任何書本中都找不到。我問自己:

  • 我應該做什麼?
  • 如果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怎麼把自己的興趣跟工作相融合?
  • 我怎麼在眾多機會中選擇正確的道路?

後來才發現這些問題都是錯誤的,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主語「你」來的,不是主要因素。

你想要的工作,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想要,所以要得到你想要的工作,第一步就是競爭,打敗你的對手。要競爭你就得具備 3 個因素:

  • 有一筆錢
  • 有雄心壯志
  • 行銷現實能力

多少錢決定你現在可以去的地方;你的野心決定你將來會去的地方;你的自我行銷能力決定別人會支付你多少報酬。最理想的職業生涯就是用你自己的錢,加上你的市場行銷能力去實現自己的野心。

所以你現在明白,你要問的是,我該如何對這世界產生影響力?如果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你想想對那些沒有你的技藝、沒有你的人際關係的人來說,你所擁有的是什麼?你可以滿足需要,可以解決問題,就可以改變世界。

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很重要,因為每個工作都需要跟人打交道,人控制著資源、機會和訊息。當你在尋找機會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尋找人,這些人不是在影響著你,就是你要成為的那個人,所以改變自己最快的方式,是跟你想要成為的那些人在一起,最好的方法是透過你認識的人去認識他們;就這樣,如果你在 Linkedln 有幾百人,那你實際上是處於一個 200 萬人際網絡的中心。那些你認識的人,可能認識一些能夠幫助你的人,這就是人際網絡的力量。

勇於冒險

我們的教育系統從來不鼓勵學生犯錯,但在現實生活中你從來不知道哪個點計劃是最好的。所以犯錯也成了學習的一部分,而知道自己正確還是錯誤,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動。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該做市場還是產品開發,你可以去一家公司低薪工作。所以我畢業後去蘋果幹了這事,行動讓我知道你想去哪裡,怎麼去那裡。大學裡最優秀的學生往往是那些犯錯最少的,但是職場裡最成功的往往是那些敢於冒險的。

在職場裡你期望一帆風順,但是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一直保持玩家心態,才是最安全的。你越是逃避冒險,你越要面對冒險,用你的智慧勇敢迎接它,它會增加你的競爭優勢。

所以那些雖然薪水不高,但帶給你巨大學習能量的工作就盡​​量去做吧,你不會有什麼損失的。第一份工作要優先能為你提供最好機會,學到最多東西的,不要因為聽到這是個多麼有挑戰性的工作而避開它,越是有挑戰性的,可能爭奪的人越少,你得到的機會也越好。

最差的選擇就是找了份為了生存的工作,最好的工作機會往往問題叢生,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閃躲了。在工作​​的世界裡,每天都是考試,如果你沒有成長,你就在退步。所以只有不斷地提高你的競爭力,不短的擴張你的網絡,不斷地接受冒險,用智力應對,那你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

專訪 TMI 台灣創意工場——年輕創業家要小心 buzzword(流行詞彙)

Posted: 13 May 2013 11:10 PM PDT

tmi.001

今天 TMI 台灣創意工場宣佈了三筆投資案,將對車駕 app「Driving Curve」、電子商務網站「City Social」與 Peeridea Inc.(創辦人是劉威廷,他曾兩度進入 Y Combinator,也曾經參與過 Cardinal BlueEveryday.me 進行種子投資。

我們訪問到了 TMI 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執行長王仁中(Lucas Wang,以下稱 Lucas)與合夥人兼投資長何明彥(Kevin Ho,以下稱 Kevin),請他們談談這次的投資案。(Lucas 由於人在國外,僅以 E-mail 回答)

除了平日對網路發展的觀察(新聞、創業競賽、demo how 等),創投在網路產業的人際網絡經常是他們發掘團隊/投資案的關鍵,例如這次 TMI 投資 Driving Curve,就是因為 TMI 一位實習生認識 Driving Curve 團隊裡的人,雙方才會快速地聯繫上。

Inside 曾在三月介紹過「Driving Curve」,是一個由國內團隊製作、針對「駕駛記錄」與「駕駛技巧評分」而設計的 app。

為什麼會投資 Driving Curve?
Lucas:我們尋找車載方面的應用已經一段時間了,Driving Curve 不論在產品 UI 及功能設計上都具有一定的水準,而且 Driving Curve 團隊對於自己的需求非常清楚,溝通過程也非常順例,相信對彼此都會是很有潛力的投資合作。

今年 TMI 還有特別希望尋找哪種題目的新創公司?
Lucas:

  • B2B 相關的服務/產品
  • 醫療保健類 app
  • 教育類工具
  • 整合軟、硬體的設計

比起產品,團隊更重要

Kevin 說,除了產品本身之外,TMI 特別重視創業團隊與創投之間的溝通關係。許多時候創業團隊與創投看待事務的角度和面向都不大相同,因此溝通很重要,來自創投的建議團隊未必要照單全收,但最忌諱的是完全關閉溝通的大門。創投是來協助團隊發展,而非主導團隊發展。

多未必好

對於許多國外成功的創業案例,我們常常會有「這就是 XXX,我們也會做嘛,他們怎麼不把 YYY 也做進去」這樣的想法,但 Kevin 告訴我們,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失敗。許多不成功的產品就是因為塞進了太多但卻不突出的功能。如果一個創業團隊沒辦法告訴他 A、B、C 三個功能中他們可以把哪一項做到最好,反而告訴他「我們三個都會做,看你要哪一個都行」那麼這樣的團隊是不行的。

想要走得長遠,領導力很重要

如果未來新創公司想要走的遠,「領導力」很重要。有些新創公司在規模還小的時候營運得很順利,但是接受投資、公司規模快速擴張之後,領導者無法掌控大規模團隊的問題就會浮現出來,這是創業團隊需要注意的課題。

小心 buzzword(流行詞彙)

這次 TMI 投資的團隊之一「Driving Curve」是非常年輕的團隊,Kevin 特別提醒年輕團隊,在探索創業點子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buzzword(流行詞彙),盲目地栽進過於擁擠或是已經過熱的題目不是聰明的作法。

TMI 台灣創意工場宣布投資 Citiesocial、Driving Curve 及 Peeridea Inc.

Posted: 13 May 2013 10:57 PM PDT

tmi.001

今天 TMI 台灣創意工場正式宣佈三筆投資案,將對車駕 app「Driving Curve」、電子商務網站「City Social」與 Peeridea Inc.(創辦人是劉威廷,他曾兩度進入 Y Combinator,也曾經參與過 Cardinal BlueEveryday.me )進行種子投資。以下為新聞稿全文:

TMI 台灣創意工場宣布投資 Citiesocial、Driving Curve 及 Peeridea Inc.

【2013/5/14 台北訊】TMI(Taiwan Mobile Innovation)台灣創意工場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任開數位媒體行銷股份有限公司(Citiesocial.com)、Drving Curve Inc.及Peeridea Inc.(創辦人劉威廷)的投資。

任開數位媒體行銷股份有限公司(Citiesocial.com)

任開數位媒體行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經營專屬美食與設計的線上百貨網站「citiesocial」(Citiesocial.com),核心精神為「Discovery Through Food & Design」,citiesocial以「Curation Model」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為消費者精心挑選獨特美食與設計商品,並透過自己經營的部落格內容,深入介紹品牌故事及美食和設計的文化精隨,提供更有價值的購物經驗。

citiesocial在2011年10月推出,至今已累積10萬多名會員,擁有100多家精選合作品牌,獲得合作單位及消費者的良好口碑。TMI台灣創意工場認為「Curation Model」的電子商務服務與社群內容結合,目前在海外市場已經發展出成功的商業模式,評估citiesocial創業團隊及市場方向皆具有潛力,因此透過本投資合作,讓TMI台灣創意工場資源使citiesocial能加速成長以達成網站經營目標。

Drving Curve Inc.

Drving Curve Inc.目前經營一款名為「Driving Curve」的APP服務,藉由紀錄駕駛行車相關數據的分析和評分系統,幫助使用者改善駕駛習慣,以達到省油、減少零件耗損等等的好處。

Driving Curve在iOS平台上架一個多月即擁有超過2萬個下載量,在台灣曾有iOS 分類項目下載第一名,同時在法國也有下載前10名的成績,並獲得iOS平台新品推薦。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兼合夥人王仁中表示:「TMI其實尋找提供車載應用服務領域的新創公司已經一段時間了,Driving Curve不論在產品UI及功能設計上都具有一定的水準,而且Driving Curve團隊對於自己的需求非常清楚,溝通過程也非常順利,相信對彼此都會是很有潛力的投資合作。」獲得TMI台灣創意工場投資後,Driving Curve將積極優化產品的功能並加速推出Android平台版本,並透過TMI台灣創意工場的資源,快速開發拓展更多海外市場機會。

Peeridea Inc.

Peeridea Inc.創辦人劉威廷是位連續創業家,曾兩度獲取矽谷知名創投Y Combinator投資,過去曾在矽谷創立股票投資社群網站SocialPicks.com,於2009年被併購,並且也是台灣最早期在Facebook的平台開發者,因此,TMI台灣創意工場相信,創辦人劉威廷有足夠的創業經驗與潛力,透過本投資合作讓雙方能共同為Peeridea Inc.創造極佳的效益。

國內雲端遊戲解決方案廠商「優必達」獲得 1500 萬美金投資,由三星領投

Posted: 13 May 2013 09:54 PM PDT

ubitus.001

專注於雲端遊戲解決方案技術開發的優必達股份有限公司(Ubitus Inc.)今天宣佈獲得三星創投(Samsung Ventu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在內等投資者投資超過 1500 萬美金。

優必達在新聞稿中特別提到1,在獲得三星集團領投的資金後,將推動雲遊戲進入新階段(尤其是在電視市場)。

優必達總經理郭榮昌 (Wesley Kuo) 表示:「我們很高興像三星創投這樣的領先投資者也和優必達一樣相信,像現今電影和流媒體音樂服務那樣提供視頻遊戲會永久性地改變人們在過去 20 年玩遊戲的方式。」

VentureBeat 則指出,優必達將在今年第三季推出聚焦於社群功能的雲端遊戲體驗2

此外,Ubitus 也是 Google TV 的開發廠商之一,他們在今年 Google 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 參與第一天與第二天的開發者 demo 活動3

聰明反被聰明誤?Facebook 新版留言機制惹怨

Posted: 13 May 2013 08:44 PM PDT

v

Facebook 喜愛「整容」已不是新聞,儘管不必然愈整愈美麗,也不一定愈整愈便利,但無論怎樣,畢竟我們離不開人家的臉,通常只能接受它每一次的新樣貌,強迫自己習慣對方。在 Facebook 上抱怨 Facebook,大概已足以發洩不滿。只是,幾個星期前動刀動到粉絲頁留言排列形式,把平時對 Facebook 改版容忍度頗高的 Time.com 科技編輯 Harry McCracken 1還有眾粉絲頁管理員給惹毛了。

Harry McCracken 認為,Facebook 推出的「Replies」(回覆)讓使用者可以單獨回覆某則留言,這功能是「姍姍來遲」。然而,自作主張打破時間順序,重新組織留言卻是弄巧成拙。

Facebook 在部落格中說明2,留言順序再也不是按照時間流呈現,而是根據回應的熱烈程度(按讚數、回覆數)、留言者與使用者的關係親密度(互為好友、或好友的好友)來決定優先陳列排序,此外被檢舉為垃圾訊息的留言會沉到底部。

這就表示,按讚數和回覆數愈多的留言,就有愈大的機會登上「留言冠軍寶座」;而你我因為與留言者親疏遠近不同,看到的留言次序也可能不一樣。Facebook 稱,如此一來,網友讀到的會是最優質的對話串。

但是,要打散留言,等於必須破壞前後情境,這麼做真的會帶給網友更好的閱讀及討論體驗嗎?

螢幕快照 2013-05-13 下午6.14.14

以 Inside 粉絲頁週五張貼的「台菲漁船事件,網友人肉 DDoS 攻擊菲政府網頁,發動鍵盤開戰」一文為例(上圖),留言順序明顯不是按照時間安排,以編輯自己的帳號登入,前五則的留言時間分別如下:18:24、18:22、18:27、18:19、00.49,最早的留言「報復行為不可取.」是於 18:16 發佈,但它早被藏到雲深不知處,必須點開連結仔細尋找。

而前五則留言有三則都是針對首則留言回覆,排在第二則的留言是「給1F:報復行為不可不取!⋯⋯」,但如今一樓卻是「癱瘓對方的官方網站算是"不可取"的"報復行為"?⋯⋯」明明兩則都是相同立場,卻好像彼此攻擊,形成雞同鴨講的畫面,外人霧裡看花。

當然,網友可以選擇直接回覆特定留言,不過 Facebook 的苦心似乎沒有傳達到網友身上,很多人仍習慣直接回在主要留言欄框中,於是演變成五樓都不五樓了,尤其在近期新聞討論氛圍非常熱烈的情境下,無論是理性討論還是吵架戰文,回錯人甚至罵錯人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對話之中又穿插其它話題的畫面也造成閱讀困難。

Harry McCracken 形容,Facebook 自作主張把留言洗牌,宛如切割重組劇本,擾亂角色彼此對話,還期待能完整拍出言之有物的電影。一名讀者留言表示,Facebook 應該認知,留言功能的本質是創造討論,而非奪讚競賽。

不止 Harry McCracken 對留言新制感到頭痛萬分,許多粉絲頁管理員的埋怨更是排山倒海湧向 Facebook 部落格,一位網友寫道,希望 Facebook 讓管理員能選擇以時間順序觀看留言,目前以演算法加權的方式根本難以有效管理,眾「小編」們一呼百應,就請 Facebook 行行好,開放按時間先後排列的選項,雖然並不完美,但至少比現行亂七八糟、也無法及時收到新留言通知的情況好。也有專業意見發聲,認為這是設計上的缺失,建議 Facebook 應隱藏主要留言欄,引導欲針對某則留言回覆的使用者,直接回在該則評論下面。

當然,所有熱衷參與社群討論或者純粹圍觀的讀者,應該也已察覺到 Facebook 留言新制的變化,您是懷念舊版,還是非常適應新版?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