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媒體協辦】COSCUP 2013 開源人年會 8 月登場”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媒體協辦】COSCUP 2013 開源人年會 8 月登場

Posted: 29 Apr 2013 12:03 AM PDT

亞洲規模最大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社群年度盛會-第八屆「開源人年會」(COSCUP)將於8月3日– 8月4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展開。因應開放平台與資訊流動,今年COSCUP鎖定Open x 〔Web | Mobile | Data〕(開放網路、行動平台與資訊)主題,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展開首場大會演說。會議全程議程將由全體開放原始碼社群主動貢獻,國內眾多企業也率先響應支持,足見企業漸往開放領域靠攏,追求下一個發展的契機,合作互利的開原碼生態圈儼然成形。

「開源人年會」(COSCUP,Conference for Open Source Coders, Users and Promoter)為台灣開放原始碼社群自發性的年度盛會。自 2006 年首屆開辦以來,每年來自亞洲各國、上千名軟體開發人員、使用者及推廣者相繼投入,顯見台灣軟體開發者的豐沛研發與創意實力備受關注。今年為拓展議程多元性,鼓勵擴大參與,會議規模更上一層,移師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兩日會議期間共計將湧入逾1500名相關參與者響應。

第八屆COSCUP主題鎖定Open x 〔Web | Mobile | Data〕-- 開放的網路世界、行動平台,以及政府資訊。2013 COSCUP召集人趙柏強指出,COSCUP本著「開放讓我們更有力量」的理念,提供更多參與機會,促進開放社群、相關產業間的交流。開放平台的特性可讓既有資源廣泛應用,透過COSCUP平台,來自各方交流與探討的過程,能發掘更多應用可能性與創新元素。趙柏強表示,從 Android平台上的百家爭鳴,到新一代開放原始碼平台如 Firefox OS、Tizen、Sailfish OS 與 Ubuntu Touch相繼出現,科技及資訊流動往開放的趨勢前進;透過開放資料,政府讓公眾資訊更有利用效率,企業可利用開放平台共同創造影響力,民眾則有更多元、透明的資訊管道及選擇。

為了鼓勵並壯大台灣本地開放原始碼的社群能量,2013 COSCUP 首創「社群議程」,凡致力Open Source 開發、使用或推廣,而於近一年內常態活動的社群(實體聚會或虛擬討論區),即可參與議程投稿。另外,有鑑於往年活動熱烈,也新增「開放原始碼貢獻者專屬報名方案」,COSCUP 保留部分名額予參與開源碼專案貢獻的與會者,申請日期至 5/31 止。

國內眾多以開放原始碼技術為發展基礎的企業,今年率先響應支持,將在COSCUP 年會中展示近年開放原始碼、雲端技術應用、與開放資料應用等研發成果,藉由企業與社群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創雙贏。

重要時程

議程評選公告與通知:2013/5/31(星期五),入選者將透過電子郵件通知。

開放原始碼貢獻者專屬報名方案:即日起至2013/5/31(星期五),報名網址在此

大會議程公告:2013/5/31(星期五)

大會報名日期:2013/6/3(暫訂,以官網公告為準

2013 COSCUP 大會時間:2013/8/3(星期六)– 8/4(星期日)9:00 – 18:00

有關開源人年會(COSCUP)

COSCUP 為台灣開放原始碼社群自發性的推廣研討會,2006年至今已邁入第八屆,目標是創造友善而資訊豐富的開放原始碼技術交流環境,也是相關企業、社群、開發人員、系統管理者、推廣工作者,以及使用者交流與分享新技術的重要場合。每年COSCUP的與會社群包括 HackingThursday、KaLUG、MozTW、Python-TW、TOSSUG、Ubuntu-TW等國內眾多活躍的開放原始碼組織。2010年更與亞洲最大的GNOME盛會結盟舉辦,吸引近千名與會者,及來自歐美、亞洲等國際間知名開放原始碼推動者與會。

Robert Scoble:Google Glass 是自 iPhone 之後最有趣的產品

Posted: 28 Apr 2013 09:30 PM PDT

圖片來源:Robert Scoble

編按:Robert Scoble 曾於微軟服務,因撰寫部落格 Scobleizer 聲名大噪,現任職雲端服務新創公司 Rackspace。他在自己的 Google+ 頁面連番讚揚 Glass 後,有網友在 Twitter 問他:你洗澡也帶著嗎?他立即又 po 上一張照片,大家不要再懷疑他對 Glass 的愛了。

Robert Scoble 戴了兩個星期的 Google Glass,他的感受是:

我將永遠不會離開它(或替代物)而活。就是這樣重要。

OK,Glass,結束廣告時間。在使用過程中,Robert Scoble 認為Google Glass 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價格。他在演講後問觀眾,200 美元一副多少人買,所有人都舉手,500 美元呢?也有一些人​​舉手。不過,更重要的是,如果 Glass 夠便宜,獲得普及,Google 在商業上將實現轉型。

Google Glass 的最大特點就是拒絕廣告,這對於以廣告作為生存基礎的 Google 來說,是自尋死路?錯了,「這是Google 商業模型上的重大轉變。我相信 Larry Page 正將 Google 從一家廣告公司轉向以商業為主導。」

雖然 Robert Scoble 對 Glass 下指令「幫我找到一家壽司店」,Glass 任務失敗。不過他肯定,這個錯誤將很快被修復,Google 可以從這些牽線搭橋的服務中賺錢,比如預定一家餐館的座位,訂書或者叫百貨公司「給我這些牛仔褲」,只要這些交易是通過 Glass 完成的。這種新的以商業為基礎的系統將為 Google 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而使用者也不用被強迫著看廣告。這正是 Facebook 和其他公司在做的。

Google+ 也將通過 Glass 得到迅速的發展,Robert Scoble 發現自己現在極度依賴於Google 服務:照片和影片會自動上傳到 Google+。在眼鏡上,他認為自己將抗拒添加 Facebook、LinkedIn、Twitter、Evernote 和 Tumblr,因為這些非Google 的其他服務會很耗電,而Google+ 運行良好、省電,而且還是預設設置。

我們知道 Google 一直十​​分重視 Google+,但收效甚微。如果 Glass 能幫助 Google 鞏固 Google+,而且還能引導商業模式的轉型,那麼裝置普及是必須的。談到普及則不得不說價格。

Google Glass 的材料成本並不算高,早前,開發者 Liam McLoughlin 就挖出它的「內臟」,發現 Google Glass 使用的 CPU 型號為 TI OMAP 4430,這顆 CPU 跟初代 Kindle Fire 使用的處理器一樣。也就是說,Google Glass 使用的是 2011 年的晶片。

Robert Scoble 打賭 Larry Page 會考慮兩個價格點:一個是500 美元左右,利潤高,另一個是200 美元,純粹是裝置成本。鑑於材料,他認為這是一款將進行大量生產的裝置,價格控制在300 美元以下將是 Google 的好選擇,甚至再極端些,200 美元他也不會吃驚。畢竟,商業轉型可是很大的一盤棋,而 Glass 則是關鍵的棋子。

至於不少人所擔心的隱私問題,Robert Scoble 在這方面並沒有遇到多少障礙:只有一位聽眾表示如果 Robert Scoble 不摘下眼鏡,他就不與之交談。

另外,為了增強語音識別的準確度,Google 對於命令的輸入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你得說「OK Glass, Take a Picture」,Glass 才能會聽指揮,而說「OK Glass,Take a Photo」,則無法回應。看似死板,卻保證了Glass 執行任務的準確性,即使你說話帶口音。

除了解放雙手,利用 Glass 的相機隨時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片刻外,Robert Scoble 認為 Glass 也比手機要更著重社交,因為當兩人對話時,你可以直接看著對方,同時使用 Google,或者導航等,而玩手機時你沒辦法看對方。

對於 Robert Scoble 來說,Google Glass 讓他想起了1977 年的一天,他跟父親一起打開Apple II 的箱子,它很貴,功能也不多,但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從此有了重大改變,將越來越好。Google Glass 之於他亦如此,這一周他得到一個新的 RSS App、紐約時報、和 Twitter App,而更多的功能在路上。

這是自 iPhone 後最有趣的產品,我可不是隨便說說。

MIX 2013「掌握行動應用生活的商業機會」活動紀實

Posted: 28 Apr 2013 08:55 PM PDT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悠識數位 4 月 26 日舉辦「行動與電視應用互動經驗設計論壇」(MIX 2013),上午以「掌握行動應用生活的商業機會」為主題,廣邀活動邀請網路界知名人士,包括資策會創研所 FIND 組長鄭仁富、ACCUPASS 營運長謝耀輝、LINE 台灣副總裁、WhosCall 執行長郭建甫分享他們對於行動趨勢造就商業機會的專業意見。本文為當天活動內容紀實:

低頭姿勢造就千百種應用故事

行動行銷與App應用趨勢——資策會創研所 FIND 組長鄭仁富

各式各樣的 app 如過江之鯽洄游到每一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Android 與 iOS 平台的 app 總數共有 150 多萬個,下載量更高達 650 億。資策會創研所 FIND 組長鄭仁富以「行動行銷與App應用趨勢」為題,首先講述 app 經濟大爆發,但是目前真正已在賺錢的仍是極少數,願意付費的使用者僅佔 1-2 成,如何靠 app 淘金,是許多開發者仍在苦思的問題。

行動裝置席捲,先搞清平板與手機

不過,隨著行動裝置成長曲線急速向上,目前推估台灣行動裝置族群約有 855 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或兩者皆有),雖然普及率仍不如電視等傳統媒體,但使用者黏著度極高。資策會更預測 2015 年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將達 60-70%,平板裝置預期達 30%,未來景象欣欣向榮。

他提醒大家應該審慎區分兩種裝置,根據資策會調查,台灣人通常拿平板玩遊戲、讀新聞、看影片;而用智慧型手機拍照錄影、即時通訊、上社群網站,因此前者多為內容獲取,後者則用來溝通聯繫,由於使用者習慣不同,應把兩種產品當成不同介面看待,擬定不同的產品策略與行銷方針。

第二螢客廳大戰,瞄準 M2O 商機

此外他也提出當紅的「第二螢」概念,電視廣告效用甚至節目在行動裝置出現後效用大大減弱,電視開著卻在玩手機,一心二用的傾向愈來愈普遍,收攏這群「雙螢收視族群」的心,是在客廳大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再就 2012 年到 2013 年廣告主投放比例來看,雖然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仍佔大宗,但整體投資力度正在減弱,唯一成長的是網路、行動和社群。

目前 O2O(online to offline,從網路到實體)概念當紅,據此可延伸為 M2O(mobile to offline,從行動裝置到實體),例如以行動折價券、行動結合社群與顧客體驗活動,串接虛擬與實體商業活動。目前行動購物以女性為消費主力,30-39 歲的人是最大族群,消費熱門時段則在晚上。

由以上種種景象來看,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潛力無窮,從硬體銷售開始,到 app 市場、行動廣告、行動購物、促銷導購,「一個低頭姿勢,造就千百種應用故事」,五花八門的應用方式等待發掘與實踐。

鄭仁富提出三點供有志投身或已投入網路產業者的思考方向:

  • 廣告標準更嚴格。
  • 「not only a channel, but a way.」,思考如何與客戶溝通。
  • 單純做 app 或 web 難以脫穎而出,背後的創意、技術應用以及能否掌握使用者特性,才是決勝點。

第三方支付如火如荼

行動支付及社交支付趨勢及案例——活動通Accupass 營運長 謝耀輝

第三方支付先前在網路圈吵得不可開交,活動通 ACCUPASS 本身也頗為此問題所擾。營運長謝耀輝分享了許多國外第三方支付案例,除了老牌的 PayPal 或我們耳熟能詳的支付寶之外,各類大大小小的社交支付平台貼心周到的程度讓人大開眼界。比較可惜的是或許受限時間關係,並未提及 ACCUPASS 自身串接金流的經驗。以下節選主講者提及的幾個新興支付平台。

  • Square:2011 年 Inside 作者 Robert Lo 曾撰文分享使用 Square 的體驗,簡單來說,在耳機孔裝上 Square 推出的「Card Reader」App,手機就變成刷卡機,出門便無需再帶信用卡。
  • Dwalla:不採用信用卡機制,回歸傳統銀行間清算系統以提供最低價手續費,10 美元以下交易免手續費,10美元以上只ㄈ跟商家收0.25美元。簡化轉帳方式,雖然傳統但成本低廉的手機支付方式,商家透過 Dwalla 與顧客方銀行進行資金調度。

eBay 旗下的 PayPal 和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大家應該都已聽過甚至早已是愛用者。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中國四川雅安地震,支付寶立即推出捐款選項,使用者透過手機馬上輕鬆小額捐款,這應該算是最正面的「衝動性消費」了。另外,現在只需透過 email、手機號碼對傳、甚至雙方手機互碰就可直接付款,這些行動支付方式之便捷令人讚歎。

「社交支付」平台近來也頗受矚目,想想朋友一起出去唱歌吃飯或從事任何消費性活動,到了結帳分攤計算總是搞得大家很頭痛,雖然問題看似不大,但就是有人能從小細節看到大商機。「社交支付」不見得建立在行動裝置上,而是著眼於親友之間的金錢往來。例如已被網路行動支付平台 Braintree 收購的 Venmo,就是一款專門為聚會收取小額款項的 app。

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社交支付平台是「留言就買」 的 Chirpify。倘若買賣雙方都有 PayPal 帳戶也已與 Chirpify 連結,賣家在 Twitter 或 Instagram 發佈商品資訊,使用者只需回復一個字「Buy」(購買),就會自動從它們的 PayPal 帳戶扣除金額,Chirpify 從每筆交易收取手續費。

謝耀輝最後分享了六位朋友就台灣第三方支付現況與前景提出的看法,多認為法令是現行台灣推第三方支付最大的阻礙。

洞悉人性等於抓住商機

剖析行動應用的商業模式——LINE 台灣區副總 陶韻智

app 大爆炸,爆紅卻很難,賺錢的屈指可數,少數人嚐到一甜頭,大家都在想,到底要怎麼靠 app 賺錢?通訊軟體 LINE 台灣副總裁,同時也是 Inside 創辦人的陶韻智,以「拆解行動應用的商業模式」為主題引起全場熱烈迴響。

作弊或依賴,你抓得住人心嗎?

讓我們不厭其煩再次複習目前 app 主要幾種獲利模式:付費購買、捐助贊助、加值服務(Freemium)、廣告收入。未來五年或許還會衍生出如 app 租用、試用、SaaS(軟體即服務)等新商機,不過現在先就既有的商業模式討論。

陶韻智特別針對 Freemium 進行更細緻的探討,他將該模式劃分成三種形態:

  • fermium IAP:夯到不行的 Candy Crush 抓住人們的作弊心理,誘使玩家購買道具或命(Life)來加速過關。
  • premium IAP:雲端檔案存取服務 Dropbox 抓住人們的依賴性,大家檔案愈放愈多、愈放愈多,終於離不開它了,只好乖乖掏錢換取更多空間。
  • channel IAP:例如書城或購物 App,免費下載但商品需付費購買。

猜猜 LINE 的貼紙購買是屬於哪種形式?消費者甘願花錢買 LINE 的虛擬貼紙其實或多或少都出於炫耀心態,而炫耀與作弊在某種程度上相當類似。LINE 精準抓住大家愛現心理,現在大家舉一反三應該知道關鍵是什麼了:

掌握使用者的心理狀態,掌握他們按下購買按鈕的動機。

儘管如此,「產品該在什麼時機(app 下載數很多時、活躍用戶很多時、兩者都達一定人數時、或者,隨時)採用何種方式」才能獲得最大效益,仍是難解的問題。這三種因素相乘,可以得出好幾種組合,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就可能落得徒勞無功的下場。來看看矽谷極成功的兩個案例:

  • 大紅大紫的 Instagram 前身其實是 LBS 服務 Burbn,但功能太多太繁雜反而失去重心,後來僅留下特別受歡迎的照片拍攝與分享服務,也就是 Instagram。他們快刀斬亂麻,專心開發「會被使用」的產品,終至成功。
  • Dropbox 剛開始購買關鍵字廣告,可想而知效果不彰。後來才藉由瞭解消費者「一試成主顧」的心態,摸索出現在的商業模式。

追隨使用者的腳步

接著說到 LINE 本身在台灣的行銷經驗,大家應該都對 LINE 去年初推出由桂綸鎂主演的廣告記憶猶新。陶韻智說,LINE 早在 2011 年底就已在台灣累積 100 多萬使用者,而後廣告才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至今 LINE 的使用者突破 1500 萬人。LINE 最近也將於西班牙推出廣告,不過,陶韻智再次強調,LINE 的西班牙使用者已達 1000 萬,「哪裡有用戶去哪裡打(廣告)」,而非剛進入全然陌生的新市場,沒幾個使用者時就莽撞花大錢行銷。

多測試沒事,沒事多測試

一般公司推出產品僅討論「流量、用戶、營收」。但光做好這三件事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每個步驟之間都應該測試轉換率。以美國「Faces ~ photo fun!」app 為例,本來下載數淒慘無比,後來做了許多 icon 丟到 iTunes 上直接測試使用者反應,果然排名大幅提升。不止 icon,價格、app 畫面截圖,甚至文字說明都可以測試。「a/b test」是最直接有效的決策方式,就大膽讓消費者幫你決定產品呈現的樣貌吧!

總結今日重點:

  • 做 app 難賺錢,應該放眼分母 60 億的全世界。
  • 精準抓住人們心理,是決定商業模式的關鍵。
  • 多方嘗試,求取最大商機。

最後陶韻智分享了樂天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撰寫之新書《Market Place 3.0》中一句相當激勵人心的話:

過去經驗會讓您做得不錯,挑戰傳統才能讓您卓越。

我們想影響世界

行動網路與傳統通訊的交匯:WhosCall產品設計與巨量資料價值——Gogolook 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 郭建甫 

曾獲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dit 點名讚揚的 WhosCall,使用 Android 手機的朋友應該對這個 app 不陌生,它能快速辨識陌生來電,在詐騙電話猖獗的現在可是小兵立大功,全球下載量已達 400 萬,累積 5.6 億筆電話號碼,每天辨識 1000 多萬通電話,阻擋 30 萬惡意來電,累積 20000 多則評價平均滿意度達 4.5 高分。

執行長郭建甫說,WhosCall 團隊全是工程師,幾乎沒有行銷預算,但是,他們的研究與創新無限,並且期望將這種無限從台灣擴張出去,「我們希望自己做的東西是有世界影響力的」,從上述數據看來,WhosCall 「全球化」的成績已是有目共睹。

特別值得借鑑的是,他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小心翼翼,除了透過量化軟體建構各國使用者面貌,更請各國的台灣朋友協助並理解當地的使用文化,例如阿拉伯齋戒月不能使用手機,這是難以從量化研究中察覺的文化因素。量化與質化並進,不斷針對不同文化修正產品,是 WhosCall 成功走出台灣的因素之一。

此外,他也呼應陶韻智所述抓住消費者「心理狀態」的說法,WhosCall 看到的是人們對陌生來電的恐懼,推出離線版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有 offline 的權力。

郭建甫將 app 從推出到獲利的過程拆解為 A-RACE:

Activation -- Retention -- Activity -- Contribution -- Earn

WhosCall 的 5.6 億筆電話資料,是由使用者貢獻而來,鼓勵他們針對接到的陌生來電下 tag,優化使用者經驗,提升黏著度,累積足夠忠實使用者後,便開啟賺錢的機會。郭建甫特別提到,WhosCall 沒有所謂「殭屍用戶」,因為一旦接到陌生來電,WhosCall 便會自動運作,這對他們 freemium 的商業模式自是非常有利。

「就業的另一種選擇,創業」座談實記

Posted: 28 Apr 2013 08:48 PM PDT

935608_361778990593177_2080660055_n圖片來源:GIS Taiwan

由全球集思論壇(Global Initiatives Symposium in Taiwan,GIS Taiwan)主辦的座談:大浪警報競爭座談場次1「就業的另一種選擇,創業」,上周二晚間舉辦於台灣大學德田館演講廳。講座的與談人包括(以下順序按筆畫多寡排序):

  • TEDxTaipei 的共同創辦人暨策展人 許毓仁先生
  • iKala 的執行長程世嘉先生
  • 活動通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 謝耀輝先生
  • Cardinal Blue Software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樊立勳先生

聽眾中有 100 多位的年輕學子,其中許多人對創業有高度的興趣。筆者擔任本場座談的主持人,會後將座談內容濃縮整理成文,與讀者分享。

存活之道:在小領域內做到世界第一

_MG_3019圖片來源:GIS Taiwan

本場次邀請到四位年齡相近、背景不同的創業家,而四個新創公司背後的策略自然也不同。但分析之下,這四家能有一番成就的新創公司,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在一個相對小的領域裡,選擇一個精準的市場,並取得幾近獨佔的優勢。

TEDxTaipei 將國際性的內容在地化,讓使用者能在零碎的時間裡,讓願意閱讀具啓發性、提升自己的人閱讀。TEDxTaipei 的優勢在於擁有國外的資源(例如:脫北者,註一),在人類的精神領域類的內容上做到第一,並推出計劃結合講者。iKala 的產品強調是合法的線上卡拉 OK,背後有力的金主,加上滴水不漏的音樂版權取得、法律完整強健,讓競爭者短期難複製,並有機會吃回傳統的卡拉 OK 市場。

而活動通的利基點,在於挑戰使用者的購票習慣,活動通在網頁報名繳費、發送電子票券的領域內,幾乎是取得獨佔,但穩固之餘,如何再把市場做大?活動通和其他購票系統不同(例如:年代售票系統),除了報名系統和售票外,事後還提供活動的紀錄,促成社群的形成,致力於延長活動和座談的生命週期,從做服務擴大到到做內容。樊立勳特別提到,產品的開發應該專一,全心將它做到第一,勝過做了十個服務,卻都不甚完美。因此在一個相對小的領域,做到世界第一、功能強大,是其團隊開發 PicCollage 的策略。

因為他們堅持做好一小塊市場,才有辦法存活下去,甚至能夠進入其他領域。因此在小領域上甩開其他競爭者,建立強大的疆界,讓新進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追趕得上,是這些創業家成功的關鍵。

矽谷和台灣環境的比較

矽谷被許多人稱為全世界最適合創業的地方,全世界最聰明的團隊都集中在這裡,但矽谷真實的情況是如何?台灣的環境又和矽谷有哪些不一樣?筆者請同樣是美國史丹佛研究所畢業的程世嘉先生和樊立勳先生,分享了他們矽谷經驗和台灣經驗比較。整體而言,共可分為三點比較:資金、人才和產品。兩位各自針對資金和人才兩方面,提出矽谷和台灣網路創業環境的不同。

資金方面,樊立勳先生分享了他在矽谷,和創投見面才不到一個小時就拿到大筆資金的故事,相較之下,台灣的創投可能要過半年、一年才願意投入大筆資金。程世嘉先生更是指出,若是觀察矽谷在種子資金(Seed Fund)、首輪投資到A 輪、B 輪融資的分配圖,分布相對平均。但若是看台灣的資金分配,種子資金幾乎接近零。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是因為成功率低,還是普遍缺乏環境,讓手中握有大筆現金的投資者卻步。

人才方面,兩位都提到,矽谷大部分的畢業生不會把進大公司當第一選擇,但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好學生卻大多如此,這是最大的文化差異。

內容產業面臨的問題與機會

筆者常聽到內容產業普遍遇到版權、品質、頻寬,以及傳輸載具的問題,於是在座談中請教程世嘉先生和許毓仁先生,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又是以什麼策略因應?

內容產業無疑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平台上要放什麼?其中勢必需要更緊密的合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也需要更健全的立法。

程世嘉先生提到, iKala 從一開始就優先處理了音樂的版權問題,一開始就要滴水不漏的合法化。版權是內容產業的首要問題,台灣的環境,目前有將著作權立法,各平台必須先取得授權。例子像是線上廣播社群 Now.in,就是因為版權問題,導致後來的結果(註二)。

擁有版權之後,平台內容的優劣,是致勝的關鍵,也是許多國內文創產業的契機所在。例如,友台使用新聞直播的方式播放電視節目「我是歌手」引來爭議等。這說明了,即使是成熟、資金充裕的電視台,對內容的需求也十分龐大,因為使用者對平台的轉移快速,內容對使用者的吸引力仍是關鍵。

內容產業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國內的頻寬,台灣的 3G 速度比不上其他國家時。國內政府對於頻寬基礎建設不夠,無法加速產業發展,導致內容產業起不來、市場的大餅變小。若是頻寬過慢,使用者不願意付錢,產業也就很難做起來,等到國外的內容在良好的基礎建設下多元發展,台灣就只能接受國外的內容產業傾銷。

頻寬加速的好處,舉例來說, TEDxTaipei  每個影片的時間可以取得更精準,使用者有零碎時間(如:等公車),就能看一段 5~10 分鐘的演講影片,吸收國際化議題的影音即時資訊。這種網路新頻道可以是媒體的新選擇,我們姑且暫時稱之為「第五台」。而 TEDxTaipei 就屬於國際化頻道,成本比傳統電視台低很多。當行動端的趨勢起來、影音可讀性更高、更多內容加入第五台,原先固有的觀眾群,若加上足夠的頻寬,「第五台」有機會殺回傳統電視,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帶來巨大的影響。

近年來,大家都在喊文創、文創,內容產業也是喊的震天價響,因為擁有有好的內容,別人越容易掏錢。載具方面,平板至少再戰 5 到 10年,因此市場潛力很大。而創業家面臨的挑戰將會是:如何取得剛好的領先,因為環境必須跟得上產品才能成功。

創業就如同在衝浪

若要用一個詞來比喻創業,你會想到什麼?座談中樊立勳先生提到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衝浪。

樊立勳先生比喻,創業就像衝浪:你不可能毫無準備的站在岸邊,而是要隨時準備好自己、迎接海浪,而當浪還遠時,也不能耗光自己的體力;浪來時,產業的環境成熟,你有足夠的體力追上,又有足夠的技巧駕馭浪頭,才能乘風衝浪、嘗到創業成功的滋味。

註一:Now.in 關站聲明
註二:奔向自由的北韓逃亡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