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者,請解決真正的問題”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者,請解決真正的問題

Posted: 03 Apr 2013 04:54 A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摘譯自〈Inspire Talk〉,作者為 openfi.re 技術總監 Joshua Ellis。此為他參與美國創業家 Tony Hsieh(謝家華)的「Delivering Happiness」計畫所發表的演說筆記。

幾個月以前,一個新創公司開發者朋友跟我說:「我真是不明白,為什麼窮人家的小孩或貧民窟的孩子,不想辦法創業以擺脫貧窮。」他是個好人,我也知道他想表達的意思。不過讓我直話直說,他的談話裡面有一點千真萬確:他確實不怎麼明白。

我觀察 2013 年的科技產業創新所謂何來─有個讓你租私家車從舊金山機場開到 Moscone Center 飯店的 app,只是叫一台計程車有那麼麻煩嗎?或者請人來你家幫你送乾洗衣物,只是下班回家途中順道到洗衣店,像個大人一樣,有那麼困難嗎?我很確定,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

我們稱自己為「創新者」,不過大部分人只不過是個反覆器(iterator,程式語言用語);我們說自己的使命是解決問題,不過僅限於存在於「第一世界」的麻煩事。

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因為我們想要大發利市,這無庸置疑,這也沒錯。但就像電影《大國民》中所述:「發財沒什麼訣竅,只要你一心一意想著這件事,你就能賺大錢。」那就去做投資銀行家吧。如果真想在科技產業輕鬆致富,就弄個色情網站,我說真的,低成本高收益,色情網站是不二選擇,如果金錢是你的唯一信仰。

不過,技術人員曾經致力於解決「大問題」,不只第一世界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把人類送上月球、終結貧窮、遏止疾病。做這些事沒有 IPO 黃袍加身,也無法登上科技新聞網站頭條,更不會獲得他人奉承。

他們的付出,是因為科技關乎改善人類生活條件。

而改善,還有很大很大的空間。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為《Las Vegas CityLife》寫專欄,我的編輯有一天打電話給我,問我想不想知道城市下水道裡頭藏著什麼東西。我的自保能力是出了名的脆弱,但我仍一把抓著手電筒向黑暗走去。

我在這座霓虹炫爛、紙醉金迷的城市地底看到的是,幾百個人住在裡頭。他們有些是染上毒癮、或賭博成癮、或酒精上癮。很多人都瘋了,很難說是不是因為精神錯亂將他們帶來這裡,總之,這裡的人多不勝數。

但是,他們存活下來了。他們從建築工地或家得寶(編按:Home Depot,美國家飾公司)的垃圾箱偷取建材,憑藉己力建立了自己的庇護所,即便只是狹小的屋子;他們用煤磚渣充當架子,他們把自己的床架高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沖走。他們存活下來了,縱使境地看起來恐怖悲慘,他們為自己打造了一方空間,即使那彷彿地獄般詭異骯髒。

這是我對創新的定義。

另外一個比較近期的例子是我在 SXSW 上遇到的創業家 Susan Qguya,她是肯亞奈洛比的新創公司 mFarm 的創辦人。透過 mFarm,肯亞農夫能立即得知他們的農產品目前在市場上的價值。雖然 90% 的肯亞人都有手機,不過大多都不是智慧型,因此 mFarm 是以簡訊的方式傳送通知給農夫。

mFarm 既不熱門又不迷人,矽谷創投家肯定對它興趣缺缺。不過 mFarm 正在改變肯亞的農業經濟,這是真摯的創新,這是紮實的破壞性(disruptive)。

那麼為何我不這樣做?為何你不這樣做?為何我們不這樣做?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跟我的朋友疑惑為什麼貧民窟小孩不出來創業一樣。如果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您很有可能是誕生在充滿資源與機會的環境裡,而那是一個 95% 的地球人無福享受的世界。您擁有獲取資訊與力量的管道,令眾人欽羨不已;不過地位、資源與機會卻反倒可能令我們盲目而行。我們的視野被孤立在育成中心和駭客空間內,看不見他人的面孔,看不見真正的問題。

今晚下班路上,不要再走原路回家,不要馬上回到那座專為科技人打造的安全區域 East Fremont。改變路線,去 Maryland Parkway 繞繞,到 Sunflower Apartments 晃晃,買杯啤酒坐在路邊喝,提高警覺,觀察周遭地區,觀察當地人,觀察他們彼此怎麼互動,觀察他們的生活環境,跟他們說說話。

接著想想,你該如何運用你機智的腦袋、豐富的資源、強大的力量,改善他們的生活。我不是要你開一間救濟廚房或者成為泰瑞莎修女的接班人,而是一個禮拜花個一天,甚至一個月一天就好,你可以嘗試解決這些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

這裡就有幾個點子:開發一個巴士到站通知 app,讓民眾上完大夜班後不必孤單的坐在站牌底下枯等公車。協助人們得以用便宜的 Android 手機就能進入的社區網站。成立課程班級讓沒錢上社區大學的人們也有機會學習科技。想辦法引入 Raspberry Pis 或小筆電到連教科書都買不起的學校裡頭。

這些做法並不是無利可圖的慈善事業,如果你的產品價格他們負擔無虞,他們會由衷感激。每當你為 Facebook 的估值惱怒不已時,想想營收超過奧地利 GDP 的全球第三大企業(編按:作者應是指沃爾瑪超市),目標客戶瞄準的是藍領階級,他們賺的錢買下十幾個 Facebook 都不是問題。Susan Oguya 跟我說過,金字塔底端寬廣無比。

我們能運用心智、技術、資源,為缺乏機會的人們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嗎?我們小小的付出,可能帶來無與倫比的改變。

我們會更好,我們會更驚人,我們會成為英雄。

Google 大神不靈光?iOS app 搜尋排名直直落

Posted: 02 Apr 2013 10:04 PM PDT

appstore

09:55更新: Google 就 iTunes(App Store)連結排名下降問題提出解釋:

我們從 iTunes 服務中抓取連結時遭遇一些技術障礙,導致很多使用者難以找到 iOS app 的下載連結。我們團隊正嘗試解決該問題,確保使用者可以像以往一樣正常使用。

據 TechCrunch 報導,目前用 Google 搜尋 iOS app 時,返回的 iTunes 連結排名下降了。以 Whatsapp 為例,在未登入 Google 帳戶時搜尋「Whatsapp iTunes」,iTunes 連結會出現在第二頁的底部,而登入 Google 帳戶時,iTuens 連結出現在第三頁底部(登入和登出狀態返回結果不同,可能與 Google+ 推測使用者喜好的排名算法有關)。

如果將搜尋關鍵詞「iTunes」改為「Whatsapp iPhone」,則無論登入或登出狀態,iTunes 連結結果都更後面。有不少使用者發現這一問題,盡量在關鍵詞中加入「iTunes」,讓自己能夠更順利的找到想要的結果。

現在還無法確認 iTunes 連結在 Google 搜尋頁面排名下滑的情況從何時開始,因為 Google 正持續不斷地修改搜尋演算法。AppsFire 的共同創辦人 Ouriel Ohayon 表示他今天才留意到這個問題,這與兩週前他用 Google 搜尋時得到的結果截然不同。

Ohayon 表示他很在意這項變化,「目前有很多使用者透過 Google 來搜尋 app,這樣會降低使用者發現 app 的機率。」如果越來越多 app 的搜尋結果名次下降,將會對 app 產業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編按:根據 Search Engine Land,iOS app 在微軟搜尋引擎 Bing 上也有排名下滑的狀況,因此不見得是 Google 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蘋果在連結末端做了更動影響所致。

UI(使用者介面)到底是什麼?UX(使用者體驗)又是怎麼讓人混淆的?

Posted: 02 Apr 2013 08:30 PM PDT

IMG_1639
Ryan Singer(圖片來源:Rob Lambert

37signals 的 UI 設計師 Ryan Singer(同時也寫程式、當產品經理)相信:

  1. 產品設計應該由 UI 驅動,因為 UI 才是人們真正使用的部份。
  2. 在專案進行的任何階段都可能會產生新的見解,開發流程應針對「改變」做最佳化。
  3. UI 是軟體,因此設計師應該要知道如何寫程式。

上週末他在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 〈 What UI really is (and how UX confuses matters) 〉,用簡單的例子解釋了 UI 是什麼,以及 UI 與 UX(使用者體驗)的差異1

人們常把「UI」跟「UX」兩個詞混著用。UX 這詞其實很奇妙,因為它本身並沒有指涉任何一件特定的事。介面設計、視覺風格、程式效能、正常運作和功能都是「UX」的一環。而 UX 相關書籍更是包含了研究和開發方法的理論,把事情變得更複雜。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避免教人家「UX」這個術語,那對許多不同的人來說代表了太多不同的東西,因此我傾向於聚焦在個別的技術上。一旦你明白了各種技藝,便可不受混淆地將他們組織成一個系統。對軟體設計而言,所有圍繞著使用者所面臨之問題的核心技術就是 UI 設計。

你可以非常精準地定義 UI——介面就是人和電腦相遇的地方。電腦具備某種功能,人呢則需要利用這些功能來完成「輸入(inputs)」和「輸出(outputs)」。介面就是輸入和輸出的規劃安排,讓人們得以應用電腦的功能來創造所需結果。

舉個例子,一台電腦可以算出任何數字的平方根,像是 167391 的平方根。我無法直接在腦中或是紙上算出答案。為了要運用電腦計算平方根的功能,我需要輸入和輸出。輸入可以是個警示框,具有文字框與「送出」按鈕;輸出部分則是另一個警示框,標上文字並展示答案。

20130330-ui-example-1

這樣的一個介面提供了一種功能,功能越多事情就會變得更有趣。以自動櫃員機(ATM,國內稱作自動提款機,這裡譯為「櫃員機」有它的目的,看下去便知)為例,請先想像一台只會吐鈔,不會顯示餘額、不能存款、不能做其他任何事的自動櫃員機。這樣的設計就像先前計算平方根的例子——輸入和輸出。現在請想樣,如果你要把自動櫃員機升級,讓它具備提款和存款的功能,那麼新的介面就需要提供一種方式讓人們選擇想要的功能,而這就是「導覽(navigation)」。

各種功能、輸入、輸出和導覽,你要在螢幕上安排輸入和輸出,並且與導覽做好連結。介面就是要在人們使用所需功能——取得平方根或是領取 60 元的現金時,得以運作。

這樣明確的描述能讓你確實指出輸入、輸出、功能,將它們一起稱為「介面」,接著你就可以開始評估使用介面時的經驗並且改善各個環節。

你可以運用視覺風格讓介面看起來更加美觀;你可以研究使用者,找出怎麼樣的介面才能充分符合他們的需求和習慣。

但是對於軟體設計師來說,我建議先深入了解 UI 本身,光是基礎的部份就便能使你獲益良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