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ahoo! 宣布與 Dropbox 合作,由後者提供郵件附加檔案服務”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ahoo! 宣布與 Dropbox 合作,由後者提供郵件附加檔案服務

Posted: 02 Apr 2013 10:37 AM PDT

yahoo_mail_teams_up_w_dropbox.002

前一陣子剛改版完首頁(美國)與 Yahoo! Mail 介面的,Yahoo! 又在部落格宣布與 Dropbox 合作1,即日起在 Yahoo! Mail 中直接內建以 Dropbox 傳送、接收與管理電子郵件附加檔案的功能。

dropbox-sign-up-screen

目前這個新功能只會先出現在 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 的 Web 版 Yahoo! Mail 服務。

我們為大家整理一下最近美國科技圈關於 E-mail 與 Dropbox 之間的消息:首先是業界直接內建以 Dropbox 傳送附加檔案的 E-mail 程式「Sparrow」被 Google 買走,而幾個月後 Dropbox 則併購另一家做排隊 E-mail 程式(還只有 iOS 版)的 Mailbox,現在更直接為 Yahoo! Mail 提供附加檔案服務。

saver-blog-post-02-1saver-blog-post-01

這項合作案對雙方都很有利,特別是對 Dropbox,畢竟 Yahoo! Mail 是老牌的 E-mail 服務(市佔率第三,僅次於微軟與 Google,但以美國市場來看還是第一2),能讓更多使用者認識 Dropbox 絕對是好事(還可以加快使用者把免費 2GB 空間塞滿的速度 XD)。而對 Yahoo! 來說有了 Dropbox 提供附加檔案的服務,也有利他們與 Gmail 的 Google Drive、微軟 Outlook 的 SkyDrive 競爭。

Inside 的讀者們,Yahoo! Mail 經過這一連串的改善,將來如果中文版也加入 Dropbox 服務,大家會買單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一篇文章稿費 24 K 的雜誌——The Magazine

Posted: 02 Apr 2013 07:07 AM PDT

Taiwan’s Gold — The Magazine

我們在去年十月的時候曾經在向各位讀者介紹「The Magazine」這本「在 iOS 獨家出版」的雜誌(詳細介紹請看此),這是 Tumblr、Instapaper 創辦人 Marco Arment 的一次出版實驗:這份在 iOS 平台內建的「Newstand(書報攤)」上出版的雙週刊,每期刊登五篇文章,訂閱價格為每月 1.99 美金(也就是兩期 60 元台幣),前一陣子他公開了包括訂戶數量等相關數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要算是稿費了——Marco 每篇文章付給作者 800 美金,約台幣 24000 元。

5454624537_71f760a11d_b 拷貝-720
Marco Arment(照片來源:webstock

根據 Marco 在二月底公開的數據1,目前 The Magazine 的訂戶數量約 25000 人,每人每個月付 1.99 美金,按照 App Store 的規矩,Marco 可以分得七成的收入,換言之每個月雜誌的營收大約是 35000 美金。Marco 說這份雜誌每個月的成本大約是 20000 美金,所以每一期是 10000 美金,當中約有 4000 美金分給五位作者,剩下的則是分給編輯、插畫家和攝影師。

The Magazine 的主旨是「提供有意義、有論點、綜觀全局的文章」,文章內容則是科技愛好者也喜歡主題,例如音樂、美食、體育、藝術等等。(第五期的 〈 Taiwan's Gold 〉,談的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科技業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作者是一位華裔的加州柏克萊博士候選人 Albert Wu,曾就讀新竹實驗中學。)

當初 Marco 曾在創刊詞寫道,如果 The Magazine 在兩個月之內沒有開始營利,那麼他就會毅然地結束這本雜誌。至於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其實他在第一個月結束就有「盈餘」雇用執行主編 Glenn Fleishman2)。

Marco 還在二月底加入網頁版的訂閱3,同時 The Magazine 也開放免費的全文閱讀,這部份跟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類似,沒有訂閱雜誌的讀者每個月可以免費看一篇文章(同一篇文章可重複看),我們可以猜測訂閱者會比僅倚靠 iOS 使用者的基礎上來得多。

Marco 曾多次強調,他希望支付給文章作者「高於業界水準的報酬」,也希望能夠藉此吸引厲害的作家投稿,並提供讀者「沒有廣告」的閱讀體驗。

我相信一定有許多讀者覺得每個用 60 元買 10 篇文章「很不划算」,但目前看來,The Magazine 營運模式似乎印證了他在創刊辭說的4

Give people an easy way to support something they like, and they will.

提供人們一個簡單的方式去支持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就會去做。

Marco 相信市場上在個人出版與大眾出版品中間仍有 The Magazine 這類出版品的一席之地。他說這樣的一本數位雜誌讀者不會比紐約時報多,但是會比一般我們說的「利基市場」再更大一些。

或許現在說 The Magazine 已經取得成功還太早了點,這樣的出版模式在中文世界能否行得通也很難說,歡迎各位讀者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流量成長駭客應該具備的五大特質

Posted: 02 Apr 2013 04:54 AM PDT

本文編譯自〈So, You Want to Hire a Growth Hacker?〉,出自 Medium,作者為 Pete Davies。

所有新創公司都想要有個很厲害的流量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Facebook 就有個流量成長團隊專門吸引新的會員加入並且愛上 Facebook。這個被賦予重大任務的新興職位,應該具備什麼才能?Inside 先前已就矽谷公司開出的條件撰寫流量成長駭客應該具備的條件。本文則就人格特質的角度出發,如果您正在考慮雇用流量成長駭客來幫您解決流量阻滯的煩惱,擁有下列特性者或許就是您要找的人:

對數據的好奇心

對數據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非常明白數字本身不足以代表全貌,他不只得有懷疑精神,還要主動尋找更多資訊與理解前後脈絡,這有助於他理解並且相信數字。現代軟體公司不愁沒數字,各式各樣的數據反而經常多到令人無所適從,一名優秀的流量成長駭客要有去蕪存菁的能力,從中過濾出有效用的數據,專注在某些有意義的衡量尺度。

對使用者的同理心

流量成長根本上就是要多多吸引使用者進入網站。希望擴增使用者基礎,必須設身處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時下最流行的大數據固然重要,小數據也不是毫無用武之地,不妨邀請與使用者面對面親自觀察他們怎麼使用產品,這是洞察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的絕招。想要成為一名流量成長駭客卻沒做過親身使用者測試,只觀看數據所得出的可能仍是虛幻的結論。

發揮創意解決問題

聽起來彷彿諮詢公司招募海報上的標語,不過這很重要,流量成長駭客面對的數據遠比過去來得多上許多,想要通過考驗,脫穎而出,他們必須有能力將數據轉化為具有意義的、可檢驗的假設,並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驗證。

理解組織運作

要在傳統公司或企業內找到流量成長駭客的容身之處並不簡單,該把他放在行銷部還是產品部呢?新興職位通常會被公司擱置,所以流量成長駭客得要了解他們被暫時安放的部門,並且仍能有效跨組織工作。

無所畏懼

產品的開發建立在假設之上,直到流量成長駭客降臨。這些假設可能關乎使用者行為(比方說使用者需要有更好的方是張貼他們的照片)或者特定的數據點(data point)(例如首頁的影片幫我們增加了很多註冊量)。

所謂的「學院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不盡然正確,可能有人剛好讀了幾年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首頁影片有助於刺激註冊量,現在更出現「每 5 MB 的動畫能吸引 20% 的註冊」的說法,儘管沒人實際驗證這個假設。

傑出的流量駭客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過每次的驗證都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結果(事實上首頁沒影片,反而提高了轉換率),這時候就要費心說服同事了。如果你有意雇用流量成長駭客,切記確認他們是否無所畏懼,足以當一名稱職的傳達者。

300 萬 Google Reader 難民湧入,Feedly 推出新功能

Posted: 01 Apr 2013 10:10 PM PDT

圖片來源:Building Feedly

本文編譯自〈Now With 3 Million New Users, Google Reader’s Heir Apparent Feedly Relaunches On iOS & Android, Reveals How It Plans To Make Money〉,來源為 TechCrunch

Google 宣布 Reader 死訊後網友哀鴻遍野,Feedly 大概是唯一感到雀躍的網路服務。面對洶湧而至的 300 萬 Reader 難民,Feedly 很有效率的在今天更新了蘋果與 Android 手機、平板的版本,改善了搜尋效率以及加強探索和分享功能。其中最令原 Reader 使用者倍感熟悉的新功能或許是「只顯示標題」(title only)模式,版面一如 Reader 清爽簡潔,讀者只需快速掃描標題就可以初步了解今日大事。

除了「只顯示標題」外,Feedly 比較重要的更新如下所列:

  • 強化搜尋與探索功能:除了提升搜尋速度,還在搜尋引擎索引置入 5000 萬筆 RSS 訊息,大大豐富了資訊內容。
  • Smart Title Completion:在小小的手機螢幕上更有效率的找到新訊息,減少在手機上打字的困擾。
  • 加強搜尋演算法:Feedly 正透過使用者行為來增進搜尋演算法,亦即以受歡迎的程度來推薦閱讀。若使用者頻繁運用 Feedly 的搜尋、分類、訂閱和喜歡行為,有助於提升推薦的準確結果。
  • 必讀(Must Read):自動幫您追蹤最常收看的網站訊息,從此不需要再設定提醒自己每天閱讀的特定資料夾。
  • 分享功能:這次 Feedly 的更新也推出了分享功能,除了可以推播到 Google+,也能傳送到待讀工具 Pocket、網路分享工具 Buffer 等服務。

Feedly 共同創辦人Cyril Moutran 表示:「我們衷心感激選擇 Feedly 做為落腳處的 Reader 難民,我們一定會努力把這個新家布置得更完善舒適。」拜 Google 之賜,原本僅有 400 萬使用者的 Feedly 使用者總數激增到 700 萬,未來勢必有更多人搬遷來此。

過去只是無名小卒,Feedly 因 Reader 之死而聲名大噪,做過 Reader 說關就關的夢魘,使用者希望確保 Feedly 永遠不會消失,甚至有使用者願意付錢使用他們的服務。Moutran 表示,不少使用者建議他們能與 Dropbox 或 Evernote 等等其它服務深度整合,本年底 Feedly 也計畫推出加值付費服務,以滿足高階使用者的需求。

此外,本來要價 150 台幣的 RSS 閱讀器 Reeder 在部落格宣布,在新版本推出之前,現有的 Reeder for Mac 與 Reeder for iPad 開放免費下載,有需要的讀者可上 Reeder 網站查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