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Apple 共同創辦人 Woz 給高中生的信:最聰明的方法永遠來自對人的了解”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Apple 共同創辦人 Woz 給高中生的信:最聰明的方法永遠來自對人的了解

Posted: 22 Mar 2013 04:30 AM PDT

woz圖片來源:Flickr

Apple 的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 是個電腦極客(geek),也是最有名的駭客之一,Woz 的天才、器量和幽默,總是讓人印象深刻。

去年五月,Woz 曾到韓國濟州島參與一場論壇。在論壇結束後,一位負責編輯學校刊物的高二學生,寫信向 Woz 詢問有沒有任何建議可以給該校學生,Woz 這樣回信(註一):

回顧我的學生時代,當時的生活充滿娛樂,社交生活單純地建立在與學校朋友相處的時光上,而非如今的行動裝置。在我記憶中最美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包含我在內的許多學生,都是因為偶然而遇見了自己一生中最欣賞或最想做的事。

在高中尾聲、大學初期時我獨自一人想了很多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寧願當個時常開開玩笑的平凡人也不願成為一個每天重視工作的職場強人,而且想要每天都處在一個中庸的狀態。我看過許多有關政治、價值觀和財富的困境或極端情形,那完全不是讓人滿意的結果,也導致了許多腐敗的行為。

另外,我也不需要說服別人認為我的意見就是好意見,我的意見只需對我自己是好的就夠了。我不需要去爭論或贏得任何優勢,畢竟爭辯總是很少有真正的贏家。我可以告訴別人我所相信的(即便是製造一台電腦的方法),而別人不認同,那就算了。這些我相信的事物也不會對我造成負面影響,只是別人想的不一樣而已。

父親告訴我,你能和身邊的人一起走多遠,就代表你多麼的被身邊的人所喜歡。所以我總是親切的對待每個人,沒有理由製造敵人。你會透過你的技術和努力工作而被認可,而也不需要去批評別人做的不好,只要顧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我念高中時有個「意外」發生在我身上,就是我無師自通學會了如何設計電腦。我很愛設計電腦,而且隨時都在做。我一直不斷的設計電腦,而且還挑戰自己,要求自己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零件來設計。我所得到的這些就是永遠不會出現在書本中的技巧,他們只存在我的腦袋裡。

我年輕時所做過最棒的事情造就了早期的蘋果電腦,因為我沒什麼錢,必須想得很仔細才能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此外,我也從來沒有接觸過那些科技,因此我必須自己寫書給自己,無師自通地去找出用鉛筆和紙來設計電腦的方法,造就了我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也能相當熟練地找出解決方案。

現在,生活中的每一面和公司都會基於行動裝置做出改變,而年輕人在這場改變中已經擁有領先地位,也擁有如何改變的好點子,但我們永遠都會專注在人和使用者介面上。舉一個最終的目標當例子,當我們對著電腦說出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不需要擔心是否用了電腦能理解的詞彙,我們只需說出口──就像對一般人說話一樣。最聰明的方法永遠來自對人的了解。

但如果你沒有技術背景,你的未來就有更多機會去認識到人們是怎樣完成一件事情,而且要多聽前輩的建議。這個世界需要各式各樣的人去努力並且讓世界進步,所以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電腦工程師,我們也很需要數學家、科學家、考古學者、作家等等。

去看看你未來可能會進去工作的公司,熱門的產品可能就是在幫你推薦以後的公司,但要注意公司如何對待員工。公司尊重員工嗎?公司允許組織底層的員工作決策嗎?公司上層交付給下層的是責任還是命令?這家公司還有成長的潛力嗎?公司有把員工當成家人嗎?如果說公司輕易地就開除員工,讓員工沒有薪水可以維持家計,那這還真是糟糕。

一切順利

ʞɐıuzoʍ ǝʌǝʇs

 

(註一)Letter from Steve Wozniak to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Korea

可口可樂內部報告:經營 Facebook 並沒有讓我們賺錢

Posted: 22 Mar 2013 04:30 AM PDT

圖片來源:Coca-Cola 網站

可口可樂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消費性產品企業之一,在 Facebook 中打造的帝國吸引了 6000 多萬子民,粉絲人數傲視品牌分類。您或許會猜想,本來就很會賺錢的可口可樂應該從龐大的社群媒體又大撈一筆,況且現在社群經營當道,彷彿掌握社群,就等同於掌握金錢。

不過,事實很可能讓您大吃一驚,可口可樂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註一):社群經營基本上對銷售並無任何影響;效果最好的行銷方法仍是──引刷廣告。

可口可樂資深行銷策略經理 Eric Schmidt 表示:「我們的網路口碑(buzz,可口可樂將之定義為「社群網絡上產生的對話」,僅單純計算網友在 Facebook、YouTube 上的公開評論)和我們的短期銷售狀況,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關係。」(註二)

這份報告其它值得玩味的部分還有:

  • 印刷廣告比電視廣告更有效
  • 數位廣告與電視效果的效果差不多
  • 搜尋廣告大約為電視廣告的一半

社群媒體玩完了?

針對社群媒體投資報酬率(ROI)的懷疑論從來沒停過,不過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幾乎沒有人敢停止投資社群媒體,讓 Facebook 或 Twitter 收錢收得樂呵呵。這些品牌異口同聲:就算無法確定投報率,社群管道的價值還是非常巨大,它們太重要了,不容我們忽略。

只是可口可樂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社群活動的效果似乎不如想像中的厲害。如果全球最大品牌的社群口碑對實際銷售只帶來 0.01% 的刺激,那其它企業還能怎麼期待這個行銷工具?

重新思索行銷組合

Schmidt 認為不應過分解讀這份報告:「這是一家日常消費品產業中的公司,對一系列旗下品牌所做的普通調查,調查結果絕非適用所有產業。」

可口可樂固然幾乎沒能從社群中獲得實質利益,不過它們也沒有任何縮小社群經營規模的計畫。熱衷社群經營的人,或許會反擊,可口可樂的研究並未著墨分享或社群影片觀看量帶來的影響,而且社群媒體的長期效益比短期銷售重要多了。

這些質疑都有道理,不過對於其它企業而言,特別是行銷預算遠少於可口可樂的公司,社群既然在短時間內無法驅動銷售,未來是否應該調整它在行銷組合中的比例,成為不得不好好思索的課題。畢竟小公司哪有本錢浪擲千金在收不到回報的事物上?

可口可樂的報告或許還有待商榷,不過至少在社群經營喊得震天價響,人人狂熱此道的時候,這份研究確實帶來警醒效果,特別是盲目花大錢在社群宣傳上,想從 Facebook、Twitter 挖金礦的公司。現在是該好好重新評估社群投資的價值了。

(註一)Coca-Cola Says Social Media Buzz Does Not Boost Sales
(註二)Coca-Cola: the ‘s' in social media doesn't stand for ‘sales'

【東京直擊】日本最大食譜網站 Cookpad 總部

Posted: 22 Mar 2013 01:12 AM PDT

IMG_9347

上週五我們刊登了 〈【東京直擊!】參訪 LINE 新總部 〉,這次要帶大家看看另一間位於東京的日本知名網路公司 Cookpad——日本最大的食譜網站,同時也是 Alexa 上排名日本前一百大的網站,公司目前員工約有 150 人,公司於 2009 年 7 月上市。

我們曾經介紹過 Cookpad:〈 http://www.inside.com.tw/2011/07/27/日本三分之一家庭主婦愛用的食譜社群網站:cookpad〉、〈 日本最大食譜社群網站 Cookpad 的精實創業文化

DSC_0211DSC_0213DSC_0217

DSC_0216

Cookpad 的辦公室位於東京港區白金台,坐落於科學博物館附屬公園和東京庭園美術館旁邊,另一邊是東京大學醫學科研究所附屬醫院,是個安靜的地區。這次招待我們的是工程師朴先生,以及任職於「Happy Author 部」的 Oeda 小姐,他們上次來台灣的時候認識了 fOx、Lawrence 跟 Richard。

Happy Author 跟字面上的意思相同,負責讓食譜作者可以愉快地使用 Cookpad 服務,他們必須會透過數據關心使用者的食譜有沒有看「收藏」或是「留言」,因為一旦使用者上傳了一份食譜之後沒有獲得其他人的回應,很可能就不會繼續使用 Cookpad。

DSC_0220

相較於 LINE 活潑的辦公室風格,Cookpad 走的另一種路線。他們的辦公室一共有三層,每一層都有一間大大的廚房,讓員工每天可以自行下廚。

DSC_0219

在 Cookpad,每天中午員工自己在公司烹調料理是稀鬆平常的事。大約十一點多廚房就有人開始做菜了。「現在廚房每天都爆滿,所以大家得搶位子。」接待我們的朴先生說(真是抱歉啊,害你們搶不到位子 XD)。一些原本不太自己做菜的員工,幾次被同事「請客」之後,也開始加入中午的烹飪活動。朴先生說他剛來的時候也不會在公司煮菜,現在則是努力地學做菜。

照片 6

每位員工都可以在名片上印下自己選擇的食譜,每個人選的食譜都有背後各自的故事,這件事還成了 《クックパッド社員の名刺の秘密》 一本書的主題。

DSC_0234 DSC_0222 DSC_0230DSC_0239DSC_0258

「那你們中午用餐時間多久呢?」「沒有規定耶。」

Cookpad 是網路公司,對上班時間也沒有特別規定(當然團隊成員彼此之間要溝通好),工程師想要遠距離辦公也不是問題,除了每週可以有幾天在家辦公之外,甚至有遠在美國的開發人員。

DSC_0244

Cookpad 組織設計跟一般公司有點不同,平常每個團隊各自作業,甚至連團隊自己想要用的工具也不同,以協同作業工具為例,用 Basecamp 或 Asana 的都有。而工程師若對團隊之外的某個專案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申請加入,也因為這樣,員工的座位也就不是固定的,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方便「打包」、「移動」的櫃子。朴先生還說:「常常我的東西都還沒拿出來,就要轉移陣地了。」

DSC_0254 2
由於辦公室就在公園旁邊,望出去就是一片樹林。

與大多數內容網站不同,Cookpad 的營收主要來源是會員收費,而非廣告(就像 Gmail、Evernote、Dropbox 等服務一樣,Cookpad 可以免費使用,但付費使用者可以享有較多功能,免費使用者則會有一些限制)。Cookpad 的 30 天免費試用則是轉換率大幅提高背後的推手,過去這個專案只是實驗性質,沒想到效果很好,於是成為 Cookpad 的正式專案。朴先生也提到,在網站使用教學上加入 gamification(遊戲化)也有助使用者認識網站的功能。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動平台上 Cookpad 使用者的轉換率(由免費使用者轉變成付費使用者)比桌面平台更高。朴先生向我們分析,這是因為行動平台上的付費方式非常多元、方便,不需要複雜的手續或是輸入一大堆資料。

DSC_0248
cookpad

看完 LINE 跟 Cookpad 的辦公環境,大家比較喜歡哪一種呢?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 )

延伸閱讀:〈 【東京直擊!】參訪 LINE 新總部 〉

不到一年累積 36 萬粉絲,iFit 的社群經營之道:我們一起減肥吧!

Posted: 21 Mar 2013 10:50 PM PDT

女性減肥市場龐大,幾乎凡是女性都欲望窈窕身材,打出「瘦身」字眼的產品往往令愛美女性趨之若鶩,瘦身教室、瘦身食品、瘦身保養品、瘦身食譜……除了這些看得到、摸得到、買得到的產品,還有沒有其它可能?

「iFit」不把瘦身議題拘限在實體世界,他們藉由網路平台將社群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擄獲眾多女性芳心。Facebook 粉絲團成立短短一個月就衝上 15 萬粉絲大關,令許多品牌望塵莫及,而他們自己其實也始料未及。我們專訪了創辦人艾莉絲,一窺 iFit 的社群經營之道。

瘦身有成,意外創業

iFit 創辦人艾莉絲

別看現在的艾莉絲身材纖細有致,過去她曾為贅肉所苦甘願節食,把自己折磨的痛苦不堪,後來接觸了正確的瘦身知識,學到正常飲食甚至偶爾大吃大喝也不怕變胖的方法,才練就出迷人身材,從此以後她就成了親朋好友請益減肥方式的對象,隨著詢問的人愈來愈多,她萌生了在網路上與更多女孩分享如何瘦身的念頭。

於是,充滿可愛插畫與貼心字句的「iFit」去年 7 月誕生,艾莉絲笑稱,「這真的可以算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本來有正職在身的艾莉絲並未打算營利,但粉絲團人數激增的幅度超越預期,索性與幾位同事自立門戶,脫離受雇於人的辦公室生涯,走上創業道路,開始她們華麗的冒險。

這批沒有 IT 背景的娘子軍在網路創業圈中以極快的速度闖出名號,他們能有如此佳績,除了歸功於深度的社群經營,「只有女人了解女人」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提詞也是主因。

團隊精實,內容為王

iFIt 的團隊並不大,2 位內容編輯、2 位美術編輯、2 位客服、1 位 IT 人員與 1 位品牌行銷,就組成了這個目前在 Facebook 擁有 36 萬粉絲的瘦身社群。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莫過於內容編輯,艾莉絲說,「我們是很相信內容為王這件事的!」相當注重視覺與文字的 iFit,每天堅持自產圖文,有時是營養食譜、有時是瘦身動作教學、有時甚至是糾正錯誤的新聞觀念、甚至還有生理知識。

iFit 以可愛插畫解釋生理知識獲得好評

再怎麼艱澀的文章,經過內容編輯宛如揮動魔法棒般,以最少的文字、大量的圖片呈現,變得簡短輕鬆又有趣,網友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心力就能快速吸收減肥妙招或瘦身知識,在社群網站上大受歡迎。

前身曾任出版編輯的艾莉絲,對於內容呈現的掌握十分精確,再加上自己本就身為女人,懂得以女性角度出發,牢牢抓住女性粉絲的心。她說,「女生就是喜歡看可愛的東西嘛!」因此大量投資在視覺創意上,「很值得!」

確實,iFit 36 萬粉絲中女性就高佔 85%,艾莉絲圖文並茂走溫馨可愛風格的策略明顯奏效。而也因為粉絲團大受歡迎,但 Facebook 畢竟不是個保存文章的好地方,資訊一多起來經常面臨找不到過往訊息的窘境,因此 iFit 也設置了網站,方便網友直接搜尋。

不過互動性較明顯的社群仍是 iFit 的經營主力。iFit 的每篇文章都有驚人的按讚數,分享數也不遑多讓,豐富的內容吸引女生張貼到自己的牆上,從而發揮呼朋引伴的效果,吸引更多粉絲群聚。

除了內容之外,她們在與粉絲的互動上也可見其心思之細膩,粉絲有問必答,就算問題再怎麼基本常識,「絕對不會直接丟下要他們自己去 Google 一句話。」

隨便展開一則 iFit 的留言,都可發現她們不厭其煩的詳細回答每個粉絲的問題,而若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也會請教與他們合作的健康顧問,務求帶給粉絲最佳解答,貼心舉動也提升了粉絲忠誠,頻頻光顧者所在多有。

iFit 與網友之間彷彿不是社群網站與粉絲的關係,而是一個「瘦身很厲害畫圖也很強的朋友」的頁面,親切毫無距離。

瘦身爭議,挑戰難免

iFit 茁壯至今並非一帆風順,「減肥」雖然受歡迎,但由於涉及醫療保健議題,因此也很容易牽動敏感神經。

就曾有粉絲團或網友質疑他們倡導的瘦身觀念,譬如運動強度不夠、飲食不夠均衡等等。不過,艾莉絲表示,iFit 粉絲多為一般上班族,他們很少能有那麼充裕的時間自己下廚或天天做運動,iFit 希望循序漸進,導正粉絲觀念─運動才是減肥良方,慢慢培養運動習慣,而不是一下子就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他們每天都要跑幾圈操場、騎幾公里單車,這會讓他們難以負荷,反而可能心生壓力半途而廢。

為了激勵網友別只是「鍵盤慢跑」,iFit 也會在粉絲團上號召粉絲揪團跑步,請粉絲回報他們今日的運動時間與成果,反應熱烈。

艾莉絲說,這又是她的女性直覺發揮優勢的時機了,她笑說:「男生不太會想到這種點子」,但她做為女性,十分了解「很多女生甚麼事情都喜歡跟別人一起做」的心理,這樣的揪團活動打中女性的心,更凝聚了高度社群力量。

策略合作,展望未來

那麼 iFit 是怎麼維持網站營運呢?艾莉絲說,iFit 目前的商業模式以出版為主,除了已經集結網站精選內容與自己新撰的文章成《可不可以吃不胖》,未來也打算發行電子書、影音等,不排除任何媒體形式。

iFit 也正醞釀推出電子商務網站,目前已有「團購網」運作中。艾莉絲表示,能夠在 iFit 網站上架的商品一定經過他們嚴格審核,比方說曾有一款沖泡式飲品本來添加奶精,經與廠商協商,對方從善如流,去除這種對人體有害無益的成分,才得以上架。

此外,「台灣女性運動市場其實還很荒蕪!」艾莉絲嘆道,女性不愛運動、且適合女性運動器材的選擇性少,市面上也挑不到幾件漂亮的運動服,但這反而是一座極具潛力的金礦,未來與女性運動品牌合作,也是 iFit 拓寬業務的方向。

在短時間內迅速竄升的 iFit,目前純粹挹注資金的創投暫不考慮,仍以策略性異業合作為主,希望藉由這種方式,在品牌策略發展上先站穩腳步。

採訪後記

聊到後來已近正午時分,本來孜孜不倦專注盯著電腦工作的員工,開始起身走動,有人走到廚房拿起砧板切起新鮮的魚,有人清洗高麗菜,廚房最內的瓦斯爐上,淋了一點橄欖油的平底鍋滋滋作響。

iFit 員工每天中午必定一起煮飯用餐

艾莉絲說,無論再怎麼忙碌,中午員工都會一起烹飪,一起吃飯,食材力求營養均衡。iFit 親身實踐他們「健康瘦身」的口號,除了注重飲食,當然也不會忘了他們反覆強調的運動瘦身,iFit 要求每位員工盡可能天天運動 30 分鐘,辦公室內就有 X-bike 等運動器材供大家輪流使用。

iFit 的員工清一色都是女性,艾莉絲說,她篩選員工的標準最重要的莫過於他們是否認同 iFit 的理念,就算能力再怎麼強,只想用節食來減肥的人「當然不予考慮」。目前的成員大多都有瘦身經驗,不然就是現在正在減肥,一致的目標與興趣讓他們創造出融洽氛圍,這股氛圍傳遞到虛擬世界中,與無數粉絲成為相互鼓舞的親密摯友,或許也是 iFit 能有如此成績的原因。

別再死守app商店!蘋果,你的創新方向大錯特錯

Posted: 21 Mar 2013 09:07 P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蘋果的創新思路是錯的,每次升級一切都更糟糕? 〉

虎嗅注:私募基金 Elevation Partners 共同創辦人 Roger McNamee 不久前接受 Bloomberg 採訪,指出科技界目前存在的創新問題。虎嗅編譯:

Emily Chang:三星和蘋果,這兩家公司哪一個創新速度更快?

Roger McNamee:我關心的是你用怎樣的標準來定義「創新」,我認為華爾街和科技領域的廠商並沒有用恰當的方式去關注「創新」。人們使用「創新」這個詞的方式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你能走進商店掏錢買到的東西一樣。彷彿是我這裡買五個創新,那裡買八個創新。對我來說,創新是在工程設計中自然發生的事情,但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同等重要。有一些創新真的是很有價值。新事物總是會被發明出來,但並不是每一件你正在做的事都更好,

Emily Chang:哪一種創新是最重要的呢?

Roger McNamee:我的問題在這裡,看看現在市場上的產品,蘋果的問題是過去 2 年他們的軟體真的非常非常優秀,但我要指出的是,這是因為他們創新的方向是錯的。

Emily Chang:為什麼?
Roger McNamee:我認為iOS和 Android 那種為生活中各種用途設計的操作系統,在企業市場裡你會見到各種設備,Android 在這一點上不夠好,iOS 則情況好一些,但是不夠完美。不過 Android 比其他家也要好。縱觀整個市場,如果你思考一下,這些操作系統應該朝怎樣的方向發展呢?蘋果需要停止軟件體升級,就好像微軟一樣,每次一升級,系統就變得更複雜、更脆弱,一切都變糟糕了。這是事實。

Emily Chang:黑莓 CEO 曾評價說 iOS 系統落後了五年,你同意嗎?

Roger McNamee:不,完全不。我要強調的是,人們忽視了一點,iOS 正在掌控人們的生活,如果希望 iOS 變得更好,不需要改進 iTunes,需要改善的是雲端服務,你需要著手的點是藏在系統背後的東西。如果我是 Tim Cook,如果我有機會和 Tim Cook 對話,我要告訴他蘋果的創新方向錯了,整個產業也是如此。每三個月你都要把所有的 app 重新升級一遍,我認為完全沒有意義。運行 iOS 的產品,iPhone、iPad 甚至還有 iWatch,它們要無縫協作,使用者最厭倦的就是去學習使用舊產品的新版本。這太瘋狂了。五年前的 iTunes 版本已經足夠好了,那個時候的版本十分易用,比現在好多了。

如果我是蘋果,我會去思考怎樣讓裝置和汽車能夠無縫整合,怎樣和手錶無縫整合。有一件事我覺得特別奇怪,像 iPhone 這種裝置,知道你的行程,知道當前時間,知道你的位置,為什麼當你在參加一個快遲到的時候它還要提示有會議呢?為什麼不能直接顯示交通狀況出來?這樣才算創新,我才不想要一個新版本的 iTunes 呢。

Emily Chang:你認為這是公司管理層的問題嗎? Tim Cook 的問題?

Roger McNamee:我認為這是一個公司的內部問題。當一家公司成功的時候,會受困於使其成功的那部分業務,看看微軟、戴爾是如何陷入泥潭的,完全沒有變化,他們全都錯過了這場行動熱潮。蘋果在行動上做得不錯,但是現在糾結於「app 商店」的模式,一切都要經過 app 商店,這主意多愚蠢啊。別再糾結於舊的 app 了,把 iOS 放到其他地方去。

我們公司辦公室沒有人

Posted: 21 Mar 2013 06:48 PM PDT

373135128_097db6fbd8_b

(Photo by  dam@flickr)

 作者簡介:權自強,熱愛生命,喜歡旅遊和交朋友,抱著一顆赤子之心,勇敢探索未知的事物,沈浸在助人的快樂之中。期望做個公益旅行家,可以一邊做義工、一邊環遊世界!曾任TOPS(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柬志工,也是台灣國際志工協會發起人,曾經多次前往柬埔寨、印度垂死之家擔任海外志工,目前身份是讚點子數位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網路行銷講師。

大約兩年半前,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聘請了第一位員工,當時想的是,自己當老闆,終於可以擺脫朝九晚五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再幫別人賺錢,也不用再被僵化的公司體制綁住。沒想到,當我們公司第一位員工上任時,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問我何時可以拿到電腦?我要在那裡辦公?」

好笑的是,當時我真的壓根沒想到辦公室這件事,天真的我,只想把客戶交代的工作做完就好,完全沒想到應該要如何去照顧一個員工。為了回應員工的需求,我趕緊向朋友公司租借了一個辦公座位,並且買了一台新NB給那位同事使用。沒想到,這件事比我想的還複雜,後續一些問題開始陸續浮現。

因為我經常要出去和客戶開會,不會整天一直待在辦公室,所以很多時候那位同事是一個人在公司。過了幾天,租借辦公室給我的那位朋友很熱心的私下和我說,我們公司那位唯一的同仁每天都很晚才進公司,上班時間都在上網聊天、打混摸魚,中午出去吃飯很久才回來,一到下班時間就立刻準時走人之類的狀況,要我要多留意她的工作狀況。

這時候,我才發現一件很麻煩的事,如果你弄了一間辦公室給員工上班,就一定得要有人在那裡盯著他們,否則,你就會開始擔心他們在辦公室裡會不會偷懶?是不是浪費了你的辦公室座位和水電費?為了監督他們,你必需也像從前一樣準時上班,整天死守在辦公室裡,而且三不五時就偷看一下員工的電腦螢幕是不是在上網聊天?我想綁住員工的結果,就是最後把自己也給綁住了!那我在自己的公司上班,和在別人的公司上班又有不同?差別只是在賺的錢多錢少而已。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點,其實根本不在有沒有辦公室座位,也不在於有沒有人盯著員工工作,關鍵點是在於我根本請錯了人。如果我請來上班的人都是很負責,很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我根本就不用把他們關在辦公室裡,只要他們可以把事情做完做好,在那裡上班有什麼關係?

於是,我開始建立一個全新的工作模式──乾脆每個員工都不用進辦公室上班好了。

辦公室佈置的再華麗,也不見得有你家裡來的舒適,所以我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在家、在咖啡廳或任何你想待的地方辦公。我不想做那種表面上號稱是責任制,但實際上卻要你每天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老闆,我想成立一間真正徹頭徹尾的責任制公司,只要員工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做好,你什麼時候做的,花了多少時間做完,我覺得並沒有那麼重要。

有些人喜歡睡到自然醒,半夜工作到很晚,剛好我們負責的網路社群經營工作,很多時候需要晚上發文和網友互動;有些人喜歡一面聽音樂一面工作,有些人喜歡一面看電視一面工作;還有些人喜歡趁平時各個風景區人少時出去玩,等周六日人多時再來工作,工作時專心工作,玩樂時儘情玩樂,可以錯開擁擠的遊玩人潮,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反正我想看的就是最後執行的成果。只要成績有出來,客戶覺得滿意就好了。

員工在家工作上班還有什麼其他優點呢?

第一、我省下了辦公室的租金、水電費、裝潢費、網路費、電話費,反正每位同事有需要的話,我就配發一台NB,如果有需要用電話講公務,或是坐小黃去拜訪客戶,電話費和交通費就實報實銷即可。(怎麼審核員工開支?當然是信任機制啊)

第二、員工不用塞車到公司上班,每天至少可以省下1-2小時的交通時間和費用,把那個時間拿來工作或睡覺豈不是更好?

第三、因為員工不用進辦公室上班,所以我在聘用員工時,多了地點的彈性,不一定非得要請住在台北的員工。例如,我們公司最遠曾經有住在上海的同事,現在也還有一位員工在深圳,另外還有兩個員工分別在高雄屏東,一個在台中,其他幾個人在台北。

第四、因為員工不一定都住在台北,所以我更方便去照顧全省不同地點的客戶。可以省下不少的交通成本,也增加了客戶的信賴度。目前,我們公司幾十個不同客戶的確也是分佈在全省各地。

第五、挑選員工時,我不但有地點的彈性,對於他們的身份,我也有更大的空間。成立一個虛擬團隊,我不一定要太去在意這個人的背景學歷等等,只要他有能力有責任感,我可以儘量做到用人唯才。舉例來說,我們公司現在的網管工程師和美術設計師,我都是透過網路和好友推薦,已經在我們公司工作了一兩年,我連她們長什麼樣都沒見過,甚至沒聽過她們的聲音。說不定她們根本是印度人或外星人也有可能?

第六、因為員工不用上下班打卡,所以我不用去計較那個人有沒有遲到早退的問題。或許也因此不好計算加班費,但我會改用每個人的工作量和執行成果,來決定是不是應該給他額外的獎金。

第七、員工如果動作快,工作有效率,自然可以縮短工時,每天他就有更多時間休息和玩樂。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員工會偷懶,因為偷懶的結果,只會影響他自己享樂的時間而已。以前在大公司上班的經驗,有些同事一天八小時工作時間裡,可能有一半時間都在上網閒晃或MSN聊天,反正時間到了就下班,上班時愈打混摸魚愈有賺到的感覺。但如果是自己在家上班,我根本完全不用擔心這件事,大家自己會儘量提昇工作效率,偷懶又沒好處,只是浪費自己時間而已。

當然,員工在家工作也不是完全沒缺點,因為每個同事互相見到面的機會很少,大家共屬於一個團體的歸屬感沒那麼強烈。所以三不五時,我總會約大家一起出來吃飯、員工旅遊或訓練之類的,儘量多培養一點感情,但員工分佈在各地,想全員到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好在現在有FB社團、Skype聊天室之類的網路社交工具,大家在虛擬的世界裡,還是有機會可以溝通互動的。

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因為辦公室幾乎沒人上班(我們公司的辦公室其實是一個教室,方便我工作坊上課使用,平時我也只有客戶來拜訪或是上課時才會在那裡),所以我平時都會把辦公室電話轉接到我手機,有時新客戶打電話來洽詢時,剛好我在上課轉到語音信箱,不免會覺得有點怪怪的。最近,我開始把電話轉給一位比較常坐在電腦前的同事,請她幫忙接電話,這種情況就改善許多了。

或許有些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我們公司這種工作型態很不可思議。這樣同事全都不見面的方式公司真的有辦法運作嗎?難道我們的客戶都不會介意嗎?辦公室都沒有員工,客戶不會覺得不可靠嗎?事實上,我們這間雲端公司已經如此運作兩年多了~

當然,在客戶一開始得知我們員工都在全省各地自己家上班時,有些人會無法置信,但當他們慢慢的也習慣使用skype和我們同事開會溝通,用一些好用的雲端工具來交換文件資料,加上我們專業服務的成績真的還不錯時,他們會發現,是不是一定要見到那個PM的臉,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反而因為是在線上開會,每次都少了很多寒喧客套,可以直接切入重點,往往大幅減少開會的時間,要把會議內容記錄整理下來,也比從前方便多了。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可別以為我們公司這些在家上班的員工全都是約聘人員,我是為了節省成本才這樣做的,事實上,我們公司現在每個月有領勞健保的正職員工有8個人,我該付給大家的薪水並不會因為他們在家上班就給比較少,甚至很多時候因為工作量的增加,成績表現亮眼,我會另外再給予他們獎金鼓勵,每年該給的年假和福利也是不會少的。

或許,這種在家工作上班的模式,不見得適用於每間公司。但有時我覺得只是老闆心態的轉變而已,與其把員工的人綁在公司,心卻不在公司,還不如給員工更大的自由。我們請員工來公司,是希望他們幫公司做事,而不是請他們回來管理的,只要給他們愈大的信任,他們就會有愈好的表現。

當然,前提還是在…你必需要先找到真正負責任、有能力的好員工。

至於如何考核員工的績效表現?如何透過雲端工具來開會溝通?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