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好萊塢的電影特效危機:眩目大片下,特效師們的苦痛掙扎”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好萊塢的電影特效危機:眩目大片下,特效師們的苦痛掙扎

Posted: 05 Mar 2013 06:28 AM PST

圖片來源:Life of Pi Facebook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原文 〈 好萊塢的視效危機由何為起?炫目大片下,視效師們的艱難生活 〉,作者為趙翔宇。

譯者註:此文是《帝國》雜誌(Empire Magazine) 於 2013 年 3 月 2 日發出的首頁文章,採訪了奧斯卡當天紅毯外那場 450 名特效師參與的抗議遊行的關鍵領導者 Scott Squires。探討了當下視覺特效行業處境的艱難、特效師任務重大且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及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等,翻譯出來一起交流(不代表贊同文章觀點),有刪編,下面是正文(Owen Williams採訪):

大多數的媒體關於奧斯卡的報導聚焦的是 Jennifer Lawrence 摔跤、Anne Hathaway 的身材或是主持人 Seth MacFarlane(在典禮上)開玩笑的尺度。但是紅毯外更勁爆的故事其實是:450名好萊塢視覺特效師的一場抗議,他們要求特效行業有更好的待遇。組織這場抗議的關鍵人物是 Scott Squires,前ILM特效傳奇人物,他製作了如《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獵殺紅色十月》、《變形金剛3》等影片的特效。《帝國》雜誌本週採訪了他:

Q:《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特效,而負責本片的特效公司R&H,卻剛剛宣布破產(你怎麼看)……

A: R&H是最大的特效公司之一。他們在洛杉磯已經入行25年。可事實是,他們完成了偉大的工作、贏得了奧斯卡,可是錢卻都用完了。《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沒有視覺特效,本片是無法完成的。人們不會願意花10美元去看一個傢伙坐在空空的划艇裡,然後他後面的水池裡還有一個穿著老虎衣服的傢伙。但是這一切被特效公司改變了。人們常常把特效師僅僅看成是技術人員。但是如果你繪製並且創造了(影片中的)水和老虎,包括老虎身上的每根毛髮,並且讓他動起來,讓他看起來像是一隻真的老虎,這,就是藝術了!雖然李安也這麼說了,但是很遺憾他並沒有感謝特效師們(譯者註:李安在奧斯卡獲獎感言裡一併感謝了3000多個人的團隊,只是沒把特效單獨拿出來說),他說的是特效太貴了!

Q:為何當下特效行業跟電影工業其他部門間的關係如此的緊張?

A:電影製作者和電影公司應該為他們能講述那些故事而高興。在過去,很多電影比如《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魔龍傳奇》,都有很好的劇本但卻沒法拍攝,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和《復仇者聯盟》原本也是那些拍不了的劇本之一。現在他們可以選擇做任何他們想做的東西,而且大多數時候這種電影是很燒錢的。但是我們(特效師)卻很沮喪。我們辛苦工作,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這些作品讓一些人賺了錢,卻沒有讓特效公司賺到。

Q:為什麼會這樣?

A:這是一項勞動密集型工作。成千上萬的特效師在為創作那些效果而工作,而且很耗時間。每個項目都是「手工訂製」的。雖然我們會用電腦,但是特效師必須盯著電腦而且不斷地做著調整。不是說我們按一下按鈕,500 個畫面就搞定了。每年我們都要做很多複雜的特效,而且越來越多。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有太多的「我們會在後期製作時修復」(的想法),這也加重了特效公司的工作量,而這些工作量現在卻被認為是正常的。電影拍攝不能是 24 小時工作的,因為那一大群劇組裡的人是要付錢的。成本、周轉時間還有其它因素,使得(拍攝過程中)會有(製片公司的)人來監督並且保證拍攝的正常進行。但是一旦拍攝結束,就沒有人監督了,所以導演和電影公司就可以自由的修改所有東西了。他們可以提出任何要求,而特效公司就必須去做。導演過後會走到特效師旁邊,說一些類似「啊,我想改變這整個天空。我現在想要藍天上飄著幾朵白雲那種」的話。問題是,本來的腳本並不是那樣,所以沒人能預料到這個情況,但是特效公司還不願跟電影公司理論。電影公司會說,「好吧,我們認為那原本就該是協議的一部分,他們因為這些要求就指責我們」。所以特效公司會接受(電影公司要求的)那些改變,不把這些代價轉嫁給客戶(電影公司),以至於他們現在的利潤如此之少,而且他們相互之間的競爭,致使(各家)利潤就更少了。即使特效公司原本拿到 2 千萬美元的一個單子,最後他們的利潤也許僅剩 5% 了。

我們修改道具、位置、毛髮和化妝等等,所有這些,都很燒錢。如果演員沒帶對美瞳,你可以修復好,但是啊,同志們,如果要是在一開始拍攝的時候就帶對了,這會使這件事的成本低很多很多!然而如果他們在實拍階段省下了錢,使成本有餘裕,他們也永遠不會把省下的錢給特效公司的。

Q:特效師的一般工作量是多少?

A:特效師剛入行的時候可能每週工作 50 到 60 個小時,後來會增長到 90 到120個小時。特效師的數量是有限的,當特效公司感覺他們本可以控制手中的這個計畫時,導演或者是電影公司可能在任何時間闖入進來,然後要求給電影加個 500 個鏡頭什麼的。於是你馬上就得加班。所以現在所有人都瘋狂地工作著,不這樣的話,特效公司就會沒生意做。去年我做了一個項目,在這個項目上我們 24 小時工作,那簡直是瘋了。許多特效公司願意先不管那些問題,於是(底下的員工)特效師們就成了最倒楣的人。

Q:那工作保障呢?這些專業人員做著非常專業的工作,這一定會讓他們的生活無憂嗎?

A:當然不是。在特效領域,一旦一個計畫結束了,你就算是立刻卸職了。你上週因為導演提出的那些臨時的改變,花了 120 小時來保證計畫按時完工嗎?好吧,謝了,不過現在你被解雇了。你被掃地出門,你筋疲力盡,然而現在,你必須得去找新工作了。不僅如此,你還得等上 3 個月,直到你下一任老闆不再擔心你的健康問題為止。所以現在,你得全靠你自己了,這種情況每月要花費你幾百美元。考慮到所有這些事情,我們自己現在也未必鼓勵人們走進這種生活(指特效這個行業)裡來。

特效師還總是漂泊不定的,他們會被要求去倫敦、溫哥華或者是紐西蘭。他們不得不離開他們的老婆、孩子和家,為一項工作跨越大半個地球。當然你可以選擇,要麼去可能花費更高的城市,或者是被解僱。這些花費如此多精力、創造出那些不可思議作品的特效師們,不得不成為流動工人,只要他們還想著謀生。其實我也是這樣。幾乎所有提供給我的工作都是國外的,(接到這樣的 offer 時)你會擔心,「好的,那我房子怎麼辦?」,這挺讓人沮喪的。而且當特效公司移動時,他們還得跟其它公司間相互競爭,而且不僅是洛杉磯當地的,還有其他附屬公司。你做的工作,在哪個地方都能做,沒啥是必須搬到當地的理由。唯一的原因是政策(下文會有對「政策」的解釋)。

Q:沒有一個特效工會,來保護特效師們,不讓他們受到剝削嗎?

A:特效是現在電影工業裡唯一一個沒有工會的分支領域。數位化時代以前,所有領域都有工會。我曾屬於攝影工會。當時美工和道具是屬於一個聯合工會。CG 技術誕生以後,CG 技術人員很匱乏,所以那些(做 CG 的)年輕人拿到了工資很高的工作,他們不擔心社保、醫保或是每年100多美元的工會費。現在,電影工業的其他工作者都加入工會的原因之一是,團結力量大,你可以做你的業務,然後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去做一段時間電影,然後又是一個計畫間的空隙(給你自己利用),但是整個過程中,你都有著同樣的醫療保障和退休計劃以及休假權力,因為你是作為一個工會的一員在工作。但是特效師們卻不願加入行業協會,部分原因是他們只有少量的客戶。

Q:政策是如何滲透進公司的,員工為何不得不如此漂泊?

A:問題在於政府補貼。比如溫哥華這樣的地方也許會說,「如果你有個 1 億美元的電影拍攝計畫,我們會給你們電影公司 4 千萬。(也就是說)如果你們在我們這拍攝的話,我們會承擔你們預算的40%」。比如,《哈利波特》第一部啟動的時候,華納就想利用英國稅收抵免的政策。所以電影75%都是在英國拍攝的。像這種類型的電影的特效工作,通常是在加州完成的,但是現在就不得不都去倫敦完成了。拍《哈比人》時,電影公司跟紐西蘭政府說,他們在考慮去布拉格拍攝,除非紐西蘭政府能提供某些條款(的保證),於是,紐西蘭政府為此改變了他們的法律,來允許這些條款的通過。你得把公司帶到一些地方,不帶去的話,你的公司就沒法生存,那些有實力的公司(原本)在沒有補貼的地方運轉的也好好的,然而(如果不在世界各地打游擊戰的話)他們經不起競爭,(最終)會走向破產。這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得補貼者得生存。

目前我看過的所有獨立研究都表明這些補貼是無益之舉,因為他們(當地政府)每支付的 1 美元,只能回收 70 美分。你肯定明白這樣使很多錢不會流回到當地經濟,它們都進了明星和電影公司的腰包。政府可能投資了一個賺了 10 億美元的《阿凡達》,但是他們一毛錢都拿不到,特效師們也是一樣。補貼沒有創造更多的電影,補貼只是把原本要在其它地方進行的工作移到了它那裡,但是(即便這樣)當地的電影委員會和電影公司會拿來一堆包括「可帶動5億美元旅遊產值」的報告,這讓他們擁有了很多沒法實際測量的無形資產,他們也正試著售賣這種想法。

Q:所以該怎麼解決呢?能做些什麼呢?

A:抗議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顯示(特效師們的)團結,也是為了引起一些媒體的注意——顯然是起作用了!大多數的人以前從未想過(特效師的)境遇是如此這般。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從根本上來說,特效公司必須要開始像實際業務一樣運作,並且停止惡意競爭(原文指互相出比對方低的價錢)。在理想情況下,補貼都該消失。那樣你面臨的就是良性競爭,公司能否拿下合約是基於他們作品的品質以及他們的效率。最終(透過淘汰)留下一定數量的公司,來支撐特效行業。進而會達到一個平衡點,大多數行業也都是這樣。從技術上來講,如果你去讀 WTO 的條款,(你會發現)補貼這個東西甚至並不合法。

同樣是在理想的情況下,所有美國、加拿大、英國以及世界上所有地方的特效工作者們,會形成一個行業協議,使得有人來保護他們並保證他們的勞動得到(應有)的報酬。特效師們會團結起來說,「我們會完成我們之前說好的工作,額外的部分,我會找你理論,這是我們想要的工作模式」,這樣如果電影公司又有臨時更改,那他們就必須得加錢了。

特效師們因他們每個人的獨立而自豪,所以他們會說,「不,我們不會容忍(成為一個組織)的」,但事實是他們參與的是各個計畫,有時團結起來作為一個組織才是更有用的。

我們真的是很努力地在做著我們的工作,我們希望見到電影公司或是製片公司能去做他們原本就該做的事情,來保證行業的良性往來,來跟特效行業合作來達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這是個很複雜的事,然而它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雖然,過程也許並不輕鬆。

8Crops——與日本 app 評測網站緊密結合的 CPI 計費廣告服務

Posted: 05 Mar 2013 12:59 AM PST

477785_374470702604211_1029478511_o

大家看完 app 評測網站的文章之後,會去點擊下載按鈕嗎?

說到行動廣告,不外乎是展示型或是任務/獎勵型的廣告,但日本還有另一種不同型態的廣告方式。成立於 2011 年 12 月,母公司為 Fan Communications18Crops 採用的方式很不一樣——與大量的「app 評測網站」合作,廣告活動透過這些評測網站文章最下方的「下載」按鈕來進行。

以 iOS 為例,使用者在一個專門評測 app 的 app「A」中瀏覽介紹文章後,點擊「下載」的連結,一般來說這樣會先離開原本的 app「A」,連到 itunes.apple.com 網頁後再跳轉到 App Store 下載頁面。但 8Crops 則會在離開原 app、開啟瀏覽器之後安裝 SDK 並取得使用者 iPhone 的 UDID 之後,再跳轉至 App Store,而原先的 app「A」會在背景持續執行,確認使用者是否從 App Store 上安裝了該 app。也因此,8Crops 的廣告收費是 CPI 方式(cost per install),這是一般最高價的廣告收費方式。

8Crops 之所以會跟評測網站合作,是因為日本消費者在購買 app 前,習慣瀏覽評測網站的推薦作為下決定的依據,台灣(或是其他日本之外)的開發者如果想要將自己的 app 推廣到日本市場,必須考量到這一點。8Crops 目前合作的評測網站/服務超過 330 個,包含規模最大的「AppBank」,他們宣稱自己與這些網站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

8crops

開發者如果要在 app 加入廣告服務的話必須在程式中加入專用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例如 Tapjoy 的 SDK)。但 8Crops 透過前述方式,讓開發者無需安裝 SDK。而無需 SDK 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讓 app 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不需要經過 App Store 的審核(當然,Google Play 陣營可能沒有這個困擾)。

8Crops 告訴 Inside,除了希望台灣開發者到日本發展時採用他們的服務之外,這次來台灣的目的也是為了拓展海外市場,了解台灣 app 評測網站的發展狀況。


  1. Fan Communications 目前是日本最大的聯盟服務供應商(affiliate service providers)之一,旗下的 Ad Japon 在去年與國內的 Vpon 結盟,前者是日本國內最大的行動網路及網際網路廣告聯播平台。

Virgin 執行長:我喜歡在家上班,辦公室將成過去式

Posted: 04 Mar 2013 09:35 PM PST

7557240974_45b9e3ef67

圖片來源: Jedimentat44

本文翻譯自「One day offices will be a thing of the past」,作者為 Virgin 集團執行長 Richard Branson。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宣布終止員工遠距工作,消息一出引發正反兩方辯駁。紐約市長 Michael Bloomberg 站出來聲援 Mayer 表示,他一直以來都認為在家上班「真是我所聽過最愚蠢的做法」。

我相當尊崇 Michael Bloomberg,而且很少反對他的言行。不過,這回我可完全不同意了。很多在家工作的員工一樣兢兢業業,盡心盡職,並且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家人。他們無須浪費時間在通勤上,且在職業與家庭之間取得更良好的平衡。逼迫所有人都得到辦公室工作,實在是很過時的想法。

他(指 Michael Bloomberg)總是出門上班,坐在辦公室內他怡然自得,而我喜歡在家工作,因此我能夠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兩種方式對我們各自以及我們所領導的團體來說都發揮了成效。

雖然在這檔事上,我並不贊同他們的意見,不過仍絲毫未減我對 Marissa Mayer 與 Michael Bloomberg 的欣賞,他們兩位都是天賦異稟的人物,所作所為皆十分優異,而且成績耀眼。

我想說的是,我並不認為在當今的世界,限制員工的選擇,能夠帶來戰鬥力或生產力。「選擇」能夠激發人們的力量,並讓員工更感到心滿意足。

未來 30 年,隨著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們回顧過往時說不定會納悶:為何辦公室曾經存在過?你認為終有一天辦公室將成為過去式嗎?如果你的公司允許靈活彈性的工作選項,不妨告訴我們這樣的體制如何帶來成效,或者它該怎麼改善?

想了解更多關於遠距工作的資訊,歡迎參考 Inside 過去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