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NEC 投資愛評網 500 萬美金,雙方共組策略聯盟”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NEC 投資愛評網 500 萬美金,雙方共組策略聯盟

Posted: 23 Jan 2013 02:05 AM PST

N5_圖左_NEC新事業推進本部-本部長代理 井手伸博 _圖中_愛評網執行長 何吉弘_圖右_台灣NEC總經理_大和正幸_圖片提供_iPeen愛評網

左起 NEC 新事業推進本部本部長代理井手伸博、
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台灣 NEC 總經理大和正幸(照片來源:愛評網提供)

全台最大美食資訊分享平台「iPeen 愛評網(紅谷資訊)」,今天宣佈獲得日本 NEC(NEC Corporation 日本電氣)投資 500 萬美金(1.5 億台幣),雙方組成策略聯盟,由 NEC 提供資訊系統設計與資料分析的技術與經驗,搭配愛評網豐富的內容,結合實體經驗與網路,在未來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已獲得日本創投 CyberAgent Ventures 兩次投資的愛評網,目前有超過 20 萬筆商家,消費者的經驗分享文章數近 25 萬篇,會員平均瀏覽頁數約 20 頁,單月 PV 超過一億,每月不重複訪客 700 萬。 去年更與 Yahoo!奇摩合作,負責 Yahoo!奇摩生活+ 的頻道

N8_iPeen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及主要經營團隊合照_圖片提供_iPeen愛評網
愛評網團隊(照片來源:愛評網提供)

以下是完整新聞稿:

NEC X iPeen愛評網 跨國攜手創商機 1.5億軟硬整合 台灣網路產業起飛 啟動全台最具影響力「有感」美食平台引擎

2013/01/24【新聞稿】

台灣網路產業起飛!本土新創團隊最高金額注入

全台最大美食資訊分享平台「iPeen愛評網.紅谷資訊股份有限公司(HongKu Info Co., Ltd.)」今日正式宣布與日本「NEC(NEC Corporation)」跨國策略聯盟,雙方於2013年起共同合作創新的服務。

「iPeen愛評網」喜事連連!繼2012年5月與全台最大入口網站「Yahoo!奇摩」策略聯盟共同經營「Yahoo!奇摩生活+」後,2013年開春就為台灣科技業及餐飲業帶來Good News!

「NEC(NEC Corporation)」與「iPeen愛評網.紅谷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跨國聯盟,可以說是近年來本土網路新創團隊中獲得最高一筆的金額注入,投資金額為500萬美金(約1.5億新台幣) 。在全球一片不景氣中,「NEC(NEC Corporation)」如此肯定iPeen愛評網,主要在於看好台灣餐飲市場的整體發展及愛評網長期累積的店家資料與網友社群行為。

看準台灣餐飲市場,整合網路與實體

據經濟部分析指出,台灣「餐飲業」已被列為政府「推動十大重點服務業」之一,而餐飲投資近年也大幅增溫。根據「經濟部主計處」餐飲業營業額統計調查指出截至2012年至11月份,除了台灣餐飲店家數增加外,年消費總額約達3,517億,與2011年同期比較總額向上成長108億。

iPeen愛評網是全台最大美食資訊分享平台,網友可透過網站查找適合自己喜愛的店家,更可透過機制分享文章與評論,在這樣的機制下,提供網友客觀的資訊分享平台。另一方面,網站內商家數已經成長超過20萬筆,消費經驗分享文章數近25萬篇,活躍分享會員超過24萬人,不重複到訪人數每月更有達到700萬人之多,手機APP「愛評生活通」下載超過40萬人。這樣的優勢讓日本「NEC(NEC Corporation)」相當「有感」,看好「iPeen愛評網」在台灣餐飲市場的發展,決定提供過往其資訊系統設計與資料分析經驗合作,希望帶給使用者更好的服務。

iPeen與NEC未來將緊密合作,積極聯手打造優質服務

「NEC(NEC Corporation)」新事業推進本部-本部長代理 井手 伸博表示,去年初商議找尋合作對象時,iPeen愛評網就是內部無異議的首要選擇。

iPeen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表示:「很高興iPeen愛評網在2013年進入一個新的里程。跨國異業合作與國際接軌!未來「iPeen愛評網.紅谷資訊股份有限公司(HongKu Info Co., Ltd.)」及「NEC(NEC Corporation)」將透過緊密的合作關係,積極開發各種服務,將愛評網上各種資訊做更有效的應用。也將因應目前環境與科技發展趨勢,讓網友不僅僅可以透過電腦、手機獲取資訊,更將發展整合更多網路與實體的服務。」「對於各種品牌與客戶,愛評網除了目前業務發展模式外,也將整合「Big Data」的資料分析,讓消費者和店家有更緊密的關係,打造真正的 O2O(線上到線下)行銷模式。」雙方攜手軟硬整合將打造新藍海,創造台灣餐飲業的新紀元。

維京集團創辦人如何看待挫折:去他的,做就對了!

Posted: 23 Jan 2013 12:07 AM PST

lakner-216-16981-530x330
照片來源:維京集團

去年底 Inside 這篇〈 維京創辦人現身說法,談成功創業的五個祕訣 〉講到維京集團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 爵士所分享的成功秘訣。然而我們也知道,創業路上能夠一帆風順是絕無僅有的,歌頌成功創業故事的同時,我們也不斷強調創業背後的風險與失敗的機率。

那麼既然這是創業家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大家不妨聽聽同樣來自 Richard Branson 的建議,上週他接受 Entrepreneur.com 採訪,談到自己如何面對創業路上的許多挫折。要知道,雖然他是創業家精神的實踐家,維京集團如今也是年營收數百億美金、在全球擁有 400 家公司的大企業,當中有維京唱片、維京航空等成功的公司,卻也有過一些比較尷尬的公司,例如維京婚紗(Virgin Brides)、維京可樂(Virgin Cola,很久以前也曾在台灣打過一段時間的廣告)等,後者就連 Richard Branson 都承認那或許是他摔過最重的一跤。

不過 16 歲就開始創辦企業的他並沒有讓那些失誤耽誤自己太多時間。以下編譯自 Entrepreneur.com 與 Richard Branson 的訪談內容(E 代表 Entrepreneur.com,R 代表 Richard Branson):

E: 你對於犯錯抱持開放的態度,一路走來也做了許多事。

R: 我的綽號就是「Yes 博士」。我難以抗拒挑戰。我對人生中太多事情都說「好」。也因為這樣,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幸運的是,大部分我說「好」的事,都是從一個小小的點子開始,然後就這樣從無到有。所以萬一失敗了,無論在財務或品牌上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E: 那些早期比較令人失望的創業表現,他們如何形塑今日的維京集團?

R: 在英國,那些嘗試之後歷經失敗的人其實是備受尊崇的。人們喜歡屈居弱勢的一方。

如果你回顧一些我早期的冒險,其實大多數都是以失敗拉開序幕。例如我們在 1985 年造過一艘船「大西洋挑戰者號」,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直到它在距離英國 300 英哩處沉船為止,最後還是靠香蕉船得救。隔年我們又試了一次,這回成功了。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成功,會是個很棒的故事,但不會被眾人傳頌。差不多那個時候,我們成立了維京航空,試圖加入航空產業的競爭,我們買了全版廣告、讓維京的形象比我們的強大對手更加吸引人。這讓我們成了富冒險精神的公司與品牌。

換言之,正是不斷嘗試與失敗背後象徵的冒險精神成了維京集團的品牌內涵。

E:你說維京可樂是你經商以來最慘的失誤之一,事後來看,你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嗎?

1998 年時,Richard Branson 曾經為了宣傳維京可樂的品牌,將一輛坦克開入紐約時代廣場(他本人就在車上)。

R:當時維京可樂非常小心地在準備與全世界最大的飲料公司競爭,我們不認為「大」就表示他們「很慢」。我們不曾停止對抗巨人哥力亞(指產業裡的巨人)。在維京,我們不會把時間花在後悔上,也不會害怕失敗。我們不停的嘗試、努力尋找市場上的空白之處。

除了維京可樂試圖打入由可口可樂等公司主宰的軟性飲料市場,維京航空也試圖進入同樣是巨人林立的全球航空產業。

E:犯錯大多是因為承擔風險,這你非常清楚。你最大的豪賭之一就是成立維京航空,可不可以跟我們說一下是什麼讓唱片業鉅子投身航空產業?

R:「去他的,做就對了(Screw it, just do it)」就是我對待事務的一貫原則。我是那種什麼都願意嘗試一下的人。如果你因為某些事情搞砸了而感到挫敗,那就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找一群不可思議的人共分享他們的信念和熱情,然後再接再厲,把事情做得更好。

想像一下,一家唱片公司突然想開始經營航空公司、挑戰英國航空!當我搭了某家美國的航空公司飛機之後,我就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想像我們得面對多少懷疑的眼光。但如果你可以將一個事業經營的有聲有色,沒道理另一個事業就不行——就是這樣讓我不斷地成就維京所有的高風險事業。

許多今日的巨人其實都是往昔的小角色:蘋果與微軟當初立志打倒的是 IBM;Google 對抗 Yahoo! 和微軟;Facebook 要搶 Myspace 的地盤;LINE 無視市場已有 WhatsApp、Skype、Viber…… 橫亙在成功之前的是失敗與障礙,但富有創業家精神的人並不會因此而感到害怕。

App 的 「確定」按鈕應該放在左邊還是右邊?

Posted: 22 Jan 2013 06:55 PM PST

作者是 MoonMonster,百度無線使用者體驗部互動設計師,現任上海 MUX 負責人。本文〈在 App 裡,「確定」按鈕應該放在左邊還是右邊?〉 轉載自他的部落格「MoonMonster」。

--

iOS 說,「I'm always right」,於是「確定」就在了右邊。Android 倔強的說,「要在左邊」,於是「確定」就在了左邊。

接著,iOS 把 Android 揍了一頓,「stay foolish,foolish…… 都要在右邊」,Android 被硬拗到了右邊。

這是個老話題了,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平台都在更新,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有必要再拿出來提一提。

三大行動平台:Android、iOS 和 Windows Phone(下文簡稱 WP),我們一個一個說。

Windows Phone

先從 WP 開始吧,WP 平台內的彈出提示稱之為「raw notifications」,延續 Windowsdows 桌面平台的設計原則。

184c6ed172228159bd662cefd5f5177a_m
圖 1

如圖 1 所示,dialog(對話框)內操作按鍵稱為「Commit button」,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左邊,「否定」位於最右邊。Windows 平台定義了具體的用法與順序:Yes/No、Yes/No/Cancel、[Do it]/Cancel、[Do it]/[Don't do it]、[Do it]/[Don't do it]/Cancel。(可參考這裡,注意 OK 鍵沒有在此間出沒,後面具體說明。

a8c2b693f2e3f9c6b6a543d02f01b678_m
圖 2

WP 平台及 Windows 8 平台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左右順序也是一致的(圖2)。

iOS

iOS 平台,它的出身和歷史註定了與 OS X 在設計上的傳承。與 Windows 相反(或者說 Windows 有意與 OS X 相反,這裡面又要翻出一堆歷史問題了 ^_^)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右邊,「否定」位於左邊。(大多數情況下)( iOS 需要注意按鍵反光的狀態。)

139557b84364bd586eb635482b6f030d_m
圖 3

OS X 使用者預期所有的按鍵位於 dialog 的右側底部,啟動一個操作的按鍵總是位於最右側。該按鍵稱之為「action button」,以確認當前 dialog 最重要的操作。取消按鍵位於「action button」的左側(圖 3 左)。 (OS X Interface Guidelines,請參考 Dialog 章節。)

iOS 繼承了 OS X 的設計原則(圖 3 右),只是稍稍有些不一樣,像是對於 Cancel(取消)的理解:

當操作涉及潛在的風險時,兩個按鍵中「Cancel」按鍵應位於右側,並反光提示。
當需要引導人們進行所期望的操作時,兩個按鍵中的「Cancel」按應位於左側,相對應的操作按鍵反光提示。

iOS 中「Cancel」可能位於左側,也可能位於右側,這取決於所執行的操作是否具有破壞性。 iOS 平台更看中的是按鍵的反光狀態(iOS反光狀態始終在右側,OS X則不然)。同時在 dialog 彈出的情況下按下 home 鍵,應當是等同於點擊了「Cancel」按鍵,並不執行任何操作。(請參考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中的 alert 部分)

Android

Android 平台,這才是最頭痛的家伙,大多數的坑都在這裡。剛出道時,可能是因為當時設計規範執行力道小、Android 系統的碎片化等原因,導致 dialog 內的操作按鍵順序隨著 app 開發者喜好而定,大多數與 Windows 平台保持一致。更新至 Android 4.X 後,官方終於對此有了一個很明確的態度,並在 Android Design 裡有了標準的定義。

ed4d0f9fa9f1efc20b7992afb42907d5_m
圖 4

Dialog 操作按鈕通常是「取消」/「確定」,確定鍵同時也是首選操作以及最可能執行的操作。但是,如果涉及特殊操作例如關閉或等待,那麼所有的按鈕都應該使用動詞。同是,dialog 中代表「肯定」的操作總是安排在右側,而否定的操作放在左側。與 iOS 理念上統一,但也有所保留!^_^(就算是到現在還是能看到大量的 Android app 與該原則相悖,或許是習慣,或許是遷就舊版系統…… Android Design,請參考這裡的的 Dialog 章節。)

聊完了各平台的設計規範,對各平台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順序有所了解,大家知道怎麼去進行設計了,但是身為設計者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有興趣的請繼續往下看。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在完全沒有設計原則指導的情況下,將如何安排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順序呢?思考一下吧。

以下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

我傾向於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右邊,否定操作位於左邊,也就是「取消」/「確定」。

「確定」/「取消」,採用這種順序最大的理由是符合自然的閱讀順序,也就是大部分從左起語言的順序。使用者在執行某操作彈出 dialog 後,視線最先接觸的是需要執行的「action」,因為設計者認為「action」重要程度比「cancel」要高,需要著重強調,這裡涉及認知領域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以後有機會再講吧。(由於是Windows平台所採用的順序,就簡稱為 Windows 順序吧。)

「取消」/「確定」,由於主要是水果平台採用,以下簡稱為 OS X 順序,或者 iOS 順序。說說具體為什麼傾向它的幾個理由:

  • 閱讀視線流
  • 掃視時的閱讀順序
  • 邏輯順序

閱讀視線流,Windows 順序雖然能夠使用者視線更早接觸到「action」,但不可否認一個事實,使用者會閱讀完所有可操作的選項,這意味著使用者的視線不會停留在「action」上,它將繼續向後進行掃描,在查看完所有可選項後,再返回之前的的「action」執行相應操作。採用 iOS 順序,使用者的視線流將會更平滑,視線最終停留的位置也是「action」所處的位置。透過圖 5 對比,可以得知「確定」放置於左側,將導致使用者的視線流發生改變,使用者視線流無意識的回跳,而放於右側將保持視線流在一個方向,減少視線曲折搜尋的過程。

1d1afb18ff5f0a8a4d6ae393ab002bad_m
圖 5

掃視時的閱讀順序,有人可能會問了這與前一個理由有什麼區別?閱讀是由掃視(saccades)和凝視(fixation)兩個動作連續組合、切換的過程。第一個的理由基於凝視(fixation)運動過程。

為什麼在 dialog 彈出時會出現掃視?因為,使用者對於 dialog 裡的內容只是快速的瀏覽,或者說是沒有人會認真閱讀 dialog 裡的內容。由此也引申出 dialog 設計時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要在 dialog 相關的action按鍵裡寫上「好」或「確定」等,應該用實際會發生的動作來命名。這也是為什麼建議使用動詞的原因。如:你需要執行一個「儲存」操作,那你的 dialog 裡出現的相關 action 應該是「取消」和「儲存」。

說回掃視,使用者的在進行掃視時順序往往如圖 6,最終視覺的落點是在視覺界面的右下角(Terminal Area),掃視終點往往就在「action」區域上,該區域能夠獲得更多的視覺關注。這也是為什麼Windows及OS X桌面系統內的dialog按鍵均非居中顯示,而是位於右下角的原因。古老的Gutenberg Diagram(古藤堡圖表)也是用以描述掃視順序的模型(請參考這裡的資料。注意圖 6 所標出的區域 1,iOS 在右側「action」鍵上加了反光效果,這對視覺搜尋有益。

61620acf24222452bfab3de470f09da9_m
圖 6

邏輯順序,首先讓我們來對 dialog 內按鍵定義一下,「確定」按鍵是使用者以執行相關操作的按鍵,點擊後將對現有狀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取消」按鍵是使使用者返回到原來狀態,取消當前 dialog。

這意味著,使用者點擊「action」後將進入下一步操作,點擊「cancel」將執行返回操作。想想我們常見的:瀏覽器上的導航按鍵、kindle 上的左右翻頁按鍵、安排軟體過程當中的「上一步」、「下一步」……等等!

如圖 7,使用者在 dialog 內所看到的視覺順序與邏輯順序是一致的。

fc34ab88b78244657e5b173c32e68203_m
圖 7

另外,桌面平台上還考慮到使用者左右手使用習慣,這其實與 dialog 內的邏輯順序也有所關聯。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主要是右手使用者,當 dialog 內的「action」位於右側時,使用者在操作時能夠更為順應他們自身的使用習慣。這一點還出現在 Windows 和 OS X 桌面文件排布順序方面,OS X為了大部分的右手使用者將桌面文件分布在螢幕的右側。

aac9a7fa3a4712c0553017bf76ebd538_m
圖 8

最後來個結尾,其實視覺順序在設計時,或系統設計時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可惜並沒有太多設計師重視這條原則,舉例說明(圖 9),從下圖中將 Windows 和 OS X 的窗口控制按鍵抽離出來,並將「關閉」替換成「取消」,如果將這些操作放置在一個 dialog 中,有沒有發現它們還是符合這兩個系統分別堅持的設計原則呢?

f2a3e52cbcd892ca89b9c1882ca3afcd_m圖 9

休假後的第一篇,略長、略長…… 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