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讓每天變成26小時?”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讓每天變成26小時?

Posted: 03 Jan 2013 07:26 AM PST

(photo by deux-chi

Andrew Dumont是SEO軟件公司SEOmoz客戶發展部負責人,他還喜歡寫程式。Andrew Dumont一直在尋找把時間變得更充沛的辦法,於是有了這篇文章:我是這樣把每天變成26小時的。

舊年已逝,新年乍到。在這個時候,預測類型的文章最常見,但我不準備寫這樣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時間限制往往是我們達成目標途中最大的羈絆。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但你可以把時間變得更多嗎?當然可以,我不是開玩笑的,不完全是。

24 小時的一天:

7:00am:起床、做早餐、準備上班、檢查郵件、喝咖啡
8:45am:到公司上班
5:30pm:下班
5:45:健身
6:30:吃晚飯
7:30:寫部落格或者回覆郵件或者寫程式
11:30pm:讀書、睡覺

頗有成效的一天,對吧?我以前也是這樣想的,但還有提高效率的辦法。

26 小時的一天:

5:00am:起床
5:15am:健身
6:00am:做早餐、準備上班、喝咖啡
7:00am:寫部落格或寫程式,不回覆郵件
8:45am:到公司上班
5:30pm:下班
6: 00pm:吃晚飯
7:00pm:回覆郵件,回覆電話
8:30:閒下來了
9:30pm:讀書、睡覺(提前睡覺,保證睡眠時間夠長)

不就是早起了兩個小時嗎?沒錯,但我全天的安排都被優化了。

伴隨著早起,我成功地把回覆郵件和回電話與其他事項分割開來,這兩件事最容易打斷工作,造成分神。只要你回覆電話或是檢查郵件,時間就被浪費。

研究顯示,工作被打斷後,最多要耗費23 分15 秒(平均數值)才能回復注意力。還有研究顯示,我們平均每小時要被打斷6 至7 次。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每工作兩小時就有五個小時被浪費了。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你知道這樣的時間浪費很可怕。

我調整了每天早上的活動,把檢查郵件安排在傍晚。沒有打擾,效率自然提升。

你也許會想,「我不是早起的那種人」。我也不是,但我堅持早起,最終成功養成了習慣。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習慣成自然。前兩週比較痛苦,之後就習以為常。

我可以保證,除了我你找不出第二個如此感興趣於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在嘗試了大量的方法後,我發現早起兩小時的效果最好。當然,早起並不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才能,但卻的確能夠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如果你願意試一下,就會知道我所言不虛。按我的方法調整你每天的時間安排,你就會發現突然多出了一兩個小時空閒時間。你可以拿來陪家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新東西或是其他等等。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每天多休息兩小時。

Andrew Dumont 的辦法真的管用嗎?

親身經歷令我對此深信不疑。微博上曾盛傳一個橋段,說賈伯斯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不過,出於身體健康考慮,我們還是推薦 Andrew Dumont 的做法:起床後健身一下。

網站缺點閱數嗎?找 Buyral!

Posted: 03 Jan 2013 02:12 AM PST

 

對於大部分的產品而言,增加使用者也可能意味著增加成本,但病毒式散播原則上是一種不需要成本的成長模式,而且「使用者持續的呈現指數性成長,無須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且也不是行銷花招」。然而,矽谷創投家 Andrew Chen 則認為大部分產品和服務的特性都不適合病毒式散播,所以乾脆不要嘗試,也算是替自己省點麻煩。

不過,如果是土法煉鋼的病毒式散播呢?

Buyral 的服務就是在「賣」病毒式散播,透過他們不斷的點擊滑鼠讓病毒散播,先來看他們的影片:

這種誇張的方式其實就好比一個網站把點閱數的績效「外包」,以確保達到一定水準的 Page View,簡單來說就是外掛。如果讀者恰好有在玩線上遊戲的話,即便沒有用過也一定聽過外掛,例如下面兩張外掛機房的圖,看起來就跟影片中的場景相差不遠:

圖片來源:中國大陸遊戲自動練功廠

把這放在病毒式散播的概念中,就像「既然我改變不了 Viral Factor,那我就增加其他指標的數值。」

圖片來源:AndrewChen.co

在 Buyral 影片的最後提到:

One day, we won't need the viewer.
總有一天,我們將不再需要真正的觀看者。

甚至還出現「點閱數即是一切」這種觀念。不過,這些指標真的有用嗎?曾經分別參與 LinkedIn、Facebook、Twitter 早期發展的工程師 Josh Elman 表示:

今天,每當我看到一家新的公司聽到像是「我們每個月有一千萬獨立訪客、三千萬的瀏覽量」或是「我們的毎日/每月活躍使用者比例為 25%,每位日活躍使用者可以貢獻兩美分的收入」。這些抽象的東西聽起來很有趣。但是當你更深入一點去看,會發現幾乎那一千萬的訪客都是從搜尋引擎被導引過來,點個兩三頁就再也沒回來過。而所謂的「25% 毎日/每月活躍使用者比例」不過是因為那個 app 廣告打得兇,使用者成長得雖快,卻再也沒回用過半次,更別說付費了。

其實現在的大型網路公司都有各自關心的指標:Facebook 關心的是新使用者在十天內是否有加入七位好友、Dropbox 關心的是新使用者是否有在任一裝置內放入至少一個檔案、Twitter 關心的是新使用者是否有追蹤一定數量的使用者以及被追蹤回來。相較之下 Page View 就顯得沒有太大意義,只不過是充滿虛榮的指標,甚至還被 Marc Andreessen 稱為「垃圾指標 (bullshit metrics)」

與其關心 PV 這種指標,還不如問問自己「有多少人是真的在用我的產品?」指標的初衷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件事情,但是隨著「殭屍粉絲」的出現,再加上 Buyral,現在我們真的得隨時問自己眼前的這個數字背後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延伸閱讀:

從贏到零,Nokia 怎麼了?

Posted: 02 Jan 2013 11:37 PM PST

圖片來源:Flickr

Nokia 一度曾經為手機的代名詞,成為全世界趨之若鶩的手機。但在 2010 年底,Nokia 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Symbian 就被 Android 超越(註一)。而根據 IDC 在 2012 年 10 月公佈的數據,Nokia 甚至已退出全球五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陣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度意氣風發的手機大廠由盛轉衰?

從贏到零

有部分內部人士把 Nokia 的衰弱歸因於所謂的「埃洛普效應(Elop Effect)」(註二),即是指在 2010 年 9 月就任 Nokia CEO 的 Steven Elop 的策略與管理不當:放棄 Meego 轉而選擇 Windows Phone、建立史上最昂貴又漏洞百出的管理備忘錄等等。

的確,Nokia 與當時在 2000 年後意氣風發的樣子不同,現在的 Nokia 非常的糟:公司更小、獲利能力更差、更少的資產和資源、不斷減少的現金準備金,甚至逐年減少員工人數。

Even if they achieve their plans and achieve them well, it’s unrealistic to think Nokia is going to come back anywhere near like the company they were.
就算 Nokia 的策略執行的很成功,但認為他們會回到接近原本意氣風發的樣子也太不切實際了。

市場研究機構 Ovum 首席分析師 Adam Leach

Nokia 犯下大錯

現在來歸納失敗的原因多少有點事後諸葛:諾基亞應該更早從 Symbian 轉移至下一代作業系統 MeeGo,至少應提前幾年時間。

當 Nokia 發佈首款搭載 MeeGo 作業系統的 N9 時,已經是 2011 年了。上市的時間太晚,已經沒有辦法與 Android 和 iOS 對抗。埃洛普宣布放棄 Nokia 自己開發的 MeeGo 轉而投向 Windows Phone,實際上已經是宣告 N9 的死刑。

Adam 認為應該提早幾年發布 N9,大約在 2008~2009 年左右,那時正是 Android 打進市場的時候,同時 iPhone 也不過才推出一年左右。Nokia 和 Meego 應該在那時候就和市場一同成長,並向市場提供一些 Meego 的使用經驗。

過度重視傳統手機功能

Adam 描述了他在 1999~2004 年間在 Symbian 工作時所看見的心態,他提到 Symbian 老是以傳統手機功能為主,Nokia 內部的心態總是「首先,這是一款手機,一款被出售的手機」。Adam 和 Symbian 也建議過智慧型手機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功能,但無奈 Nokia 就是聽不進去。

Nokia 的手機業務在 2000 年左右達到顛峰,當時的龐大利潤和銷售量讓公司股東感到非常高興。但是這種成功也讓諾基亞很難改變自己的業務,對來自以網路為主的公司的威脅做出快速的反應。正如 Adam 所說,這可以歸咎於「Nokia 目光狹隘,處處以手機為先。」

IHS Screen Digest的分析師 Daniel Gleeson 有著相同的觀點:「Nokia 在成功時期想的不夠多,格局也不夠大,也沒有遠大的計畫讓這家公司能果斷的修改策略中的弱點,而被其他人發現這些缺點。Nokia 一直以來關注的是對現有產品進行創新,而不是推動破壞性創新。」

諾基亞暴露出一個基本性的問題: 這家公司當時並不理解生態體系的重要性。

軟體的意義

Nokia 在智慧型手機策略上出的問題,很明顯的就跟來自軟體的問題是一樣的。Daniel 認為 Nokia 在本質上根本不了解軟體,以至於沒有意識到 app 以及整個圍繞著作業系統和 app 的生態體系的重要性。Nokia 的確提供了高品質的硬體產品,但軟體方面就完全不是這樣。Nokia 低估了第三方 app 開發的重要性,以至於 Symbian 每一個版本的使用者介面都限制了第三方的發展。

Nokia 對於相容性的問題也漠不關心。消費者會想購買智慧型手機是因為它還有通訊之外的許多功能,app 數量少也就連帶造成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少。此外,Nokia 對軟體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從 Windows Phone 7.5和 Windows Phone 8 之間的分裂問題便能看出來。「這是一個 Nokia 還沒有處理好的問題。雖然目前這看似是微軟的問題,但是 Nokia 應該也早就知道 Windows Phone 7.5 和 Windows Phone 8 將會出現分裂。」

缺乏有遠見的領導者

儘管長時間依賴 Symbian,也不能就此斷定 Nokia 缺乏創新。自從 1865 年開始,從造紙廠起家的 Nokia 並沒有執著於造紙的本業,反而開始進軍橡膠靴、輪胎、電纜等產業,最後來到了手機產業。在手機產業,Nokia 也賦予手機許多功能,推出了照相手機、音樂手機、app、平板等等。但 Nokia 似乎就此停滯不前,停滯在那個 Nokia 以傳統手機功能稱王的時代。

缺乏具有遠見的管理階層,讓許多 R&D 部門的良好創意無法落實在產品身上,這些創意成為了一系列彼此之間失去連結的夢想。毫無疑問,Nokia 內部擁有需多夢想家,但是 Adam 認為「手機優先」的心態在 Nokia 中蓋過了一切。而 Daniel 認為:「很難評斷 Nokia 的管理架構,但該公司確實缺乏一個具有遠見的管理層。」Nokia 缺少一位具有遠見的領導者,把這些夢想融入到未來的產品之中。

總結

相信讀者都曾經感受過 Nokia 的全盛時期,當時幾乎人手一支 Nokia 3310 的泰山機,其耐用又耐摔的硬體規格相信讀者即便沒有實際用過也略有耳聞。但是在智慧型手機的興起後,Nokia 對整體環境的錯誤認知幾乎導致他們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完全消失。讀者們對於 Nokia 想必都有些使用經驗或自身的見解,歡迎在底下討論分享。

 

(註一)Innovate Or Die: Nokia’s Long-Drawn-Out Decline
(註二)可怕的「埃洛普效應」

從電信三雄跨年簡訊銳減,看即時通訊 app 大戰

Posted: 02 Jan 2013 09:26 PM PST


照片來源: Leandro's World Tour

跨年期間除了看煙火,另一件人們常做的事就是發送簡訊跟親朋好友說「新年快樂」,也是各家電信商簡訊收費的高峰期。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即時通訊 app 盛行,大家不再將傳統簡訊作為賀年首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內三大電信商均對外表示今年跨年期間的簡訊量減少了一至三成1

簡訊量銳減,行動數據成長兩倍

遠傳表示今年跨年期間的尖峰時段簡訊發送量下滑一成,約為 1080 萬則,台灣大哥大則是減少 15%,為 935 萬則,擁有最多使用者的中華電信從去年的 900 萬則下滑至今年的 610 萬則,下滑 32%,整個跨年期間則是從去年的 2100 萬則下滑為 1500 萬則。

相對於簡訊量銳減,另一個現象就是行動數據量增加。iThome 指出2,以 12 月 31 日中華電信統計的整日行動數據量來看,比去年同期成長快一倍,每年台北 101、台北市政府附近尖峰時間從 31 日晚上 11 點半到 1 月 1 日凌晨 12 點 20 分,這段期間的行動數據量更是成長了 2 倍。未來傳統簡訊與依賴行動數據傳輸的即時通訊 app 彼消此長的趨勢應該會越來越明顯。

相信過去大家都有跨年期間「簡訊發送失敗」或是明明準時發送對方卻在一、兩個小時候才收到的經驗,這個現象可能因為大家改用即時通 app 而得到緩解。不知道大家今年的經驗如何?

正在上演的即時通訊 app 大戰

除了 Facebook 即時通WhatsAppViber,還有最近一年紅起來的 LINEWeChatKaKao Talk,甚至是最近在美國大受歡迎、極富話題性的 SnapChat,以及日本兩大遊戲發行商 DeNAGREE 開發的 Comm 與 GREE Messenger、由國內團隊製作的 Cubie 等等,台灣大哥大也在去年請來 S.H.E.代言自家的 M+ Messenger3

市場

WeChat 在中國有超過兩億的使用者,KaKao Talk 在南韓獨大,LINE 在日本市場和台灣都非常受歡迎,並且極力想要進軍中國和歐美市場。但其實東南亞國家的印尼和泰國都是不小的市場,更遑論印度。科技部落格 Tech in Asia 認為騰訊在拓展東南亞市場的動作非常迅速,只是媒體們還沒有注意到,而且騰訊恐怕是最沒有營收壓力、不急於賺錢的廠商4

不只通訊,還有行動遊戲

前面所提到的 KaKao TalkLINE 都已經將自己的平台式做遊戲的發行管道(LINE 的計畫還要更大一些),更不用說原本就是做遊戲的 DeNA 和 GREE。他們明白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喜歡與自己「實際認識」的朋友一起玩遊戲(過去這個現象也曾出現在 Facebook),即時通訊 app 與遊戲結合的作法已成趨勢。然而談到遊戲,我們更加不能忽略騰訊的 WeChat,騰訊在手機遊戲一直是中國的領導廠商之一5

一旦遊戲(或其他種類 app)透過即時通訊 app 作為發行、宣傳的管道,帶來的效應會非常大。以台灣來說,App Store 2012 年度免費 app 排行榜中前四名都是由 LINE 的母公司 NAVER Japan 發行。排在第五名的 WeChat 如果今年開始仿效 LINE 的作法,相信沒有人會感到意外。


圖片來源:App Store

台灣大哥大率先開跑,國內其他電信商還在等什麼?

如同前面提到的,作為同樣面臨簡訊甚至通話業務都逐漸被即時通訊 app 蠶食的電信商之一,台灣大哥大已經推出了自己的 M+ Messenger,未來甚至可向 LINE 等 app 看齊,發展性將不僅止於在國內即時通訊市場,其他電信商還在等什麼呢?

約法不只三章:一份媽媽與兒子間的「iPhone 合約書」

Posted: 02 Jan 2013 07:00 PM PST

煩惱子女拿到新手機、新電腦之後生活會失控嗎?不妨參考這位媽媽開給 13 歲兒子的「iPhone 合約書」1

親愛的 Gregory:

聖誕快樂!你現在是個驕傲的 iPhone 主人了。妙吧!13 歲的你是個負責的好孩子,這是你應得的。但是伴隨這份禮物而來的還有規則跟限制,詳情請閱讀以下的合約。我希望你明白我的責任就是將你撫養成為一個面面俱到、健康的年輕人,可以好好地與科技共存,而非被科技控制。違反下列條款將會導致你的 iPhone 所有權滅失。

我很愛你,也很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與你分享數不完的訊息。

  1. 這是我的手機。這是我買的、我付錢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夠偉大了吧?
  2. 我知道密碼。
  3. 如果它響了,接起來。它是一支手機,接起來之後說「你好」,要有禮貌。不可以忽視任何一通來電顯示為「老媽」或「老爸」的電話,永遠不准。
  4. 每天早上七點半、每個週末晚上九點,把手機交給你父母其中一人。它晚上必須關機,直到早上七點半再打開。如果你不想打電話去朋友家是因為不希望對方家長先接起來的話,那就別打,也別傳訊息。相信你的第一反應並且尊重別人的家庭,就像你希望自己也被尊重一樣。
  5. 它不能跟你一起上學。跟那些你傳訊息給他的人好好地面對面說話,這是一種生存技能。(註:半天課的時候、校外教學或課後活動等情形將會納入特別考量。)
  6. 如果它掉到馬桶裡、掉到地上或是憑空消失,你有責任負擔維修或是更換的費用。去割草、當保姆帶小孩或是用你的私房錢來應付。這很有可能發生喔,請做好準備。
  7. 不要用這個科技來撒謊、惡搞或是詐騙別人。不要跟那些傷人的話語有所牽扯,當個好朋友,或是遠離那些爭吵。
  8. 不要透過這個裝置用簡訊、E-mail 或其他方式對別人說你無法親自說出口的話。
  9. 不要透過這個裝置用簡訊、E-mail 或其他方式對別人說出如果對方父母在場你就不敢說的話。管好自己。
  10. 色情被禁止。只准搜尋你會與我分享的資訊。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的話,可以問人,最好是我或者你老爸。
  11. 在公共場所要關機或是靜音,把它收好。特別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跟其他人講話的時候。你並非粗野的人,不要讓 iPhone 改變這一點。
  12. 不要傳送或是接收任何你或他人私密部位的照片。別笑,儘管你很聰明,但有一天你會想這樣做。這非常危險而且可能會毀掉你的青年/大學/成人生活。這永遠是個爛主意。網路空間的威力之大遠超過你所能及,而且難以將那些傷疤從中抹除——包括你的惡名。
  13. 別拍一大堆照片和影片。沒必要記錄每一件事。好好地過你的人生,那些經驗會永遠存在於你的腦海之中。
  14. 偶爾把你的手機留在家裡,並且試著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安全感。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學著過沒有它的日子。要戰勝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任何事)。
  15. 下載新的音樂、經典歌曲,或是不同於你同儕所聆聽的那些音樂,你們是有史以來最容易接觸音樂的世代,好好運用這個優勢拓展你的視野。
  16. 不時地玩一下字謎、拼圖或益智遊戲。
  17. 睜大你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你的周遭所發生的事。看看窗外、聽聽鳥鳴、走一段路,跟陌生人講講話。發揮想像力,別靠搜尋。
  18. 你終究會搞砸,我會沒收你的 iPhone,然後我們會坐下來好好地談談。我們會從頭開始,你跟我,我們永遠都在學習中。我跟你是一隊的,有問題一起解決。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件。他們大部分不僅適用於 iPhone,還有你的人生。你成長於一個變化之快前所未有的世界,這非常迷人、令人興奮。一旦你有機會,保持簡單。相信你那凌駕於任何機器,強大而堅韌的心智。我愛你,希望你會喜歡那部超棒的 iPhone。聖誕快樂!

xoxoxo(譯註:親親抱抱的意思)

媽媽

其實我們看完這份合約之後,也有些話想對 Gregory 說:

請記住,你的母親曾如此用心教會你這些道理、使用這些科技,將來她老了,思緒不如你敏捷了,輪到你教她新東西的時候,請保持耐性,記得這份合約,iPhone 很棒,能回報父母更棒。


  1. Gregory’s iPhone Contract (不知道為何部落格整個不見了,先放上 Google 的庫存頁面)

汽車租賃巨頭Avis以5 億美金收購美國最大線上租車網Zipcar

Posted: 02 Jan 2013 06:57 PM PST

根據 The Next Web報導,安維斯汽車租賃服務公司(Avis Budget Group)今天宣佈,同意以每股12.25美元的價格(約合5億美元)現金收購倡導『汽車共享』理念的美國最大線上租車公司Zipcar。交易預計會在2013年春結束。

Avis 在公告中稱此價格相對於Zipcar 在2012 年12 月31 日收盤時的價格溢價了49%。同時該公司預計收購的合約效應每年可為公司增加 5,000 至 7,000 萬美元的收入。(2012 年Avis 的年收入為73 億美元,共有員工29000 人)

Zipcar 是以『汽車分享』為理念的美國最大網上租車公司,成立於2000 年,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

“一年有350 個小時做愛,卻要花420 個小時來找車位,到底是哪裡出錯了?”

這是Zipcar的廣告詞,它很好地詮釋了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在Google的自動汽車流行起來之前,Zipcar的方案也可以很好地解決車位難題。

Zipcar 採取會員制的營運模式。其汽車停放在居民集中區,會員可上ZipCar 網站或者通過電話搜尋需要的車,網站根據車與會員所在地的距離,通過電子地圖排列出車輛的基本情況和價格,會員選擇汽車,進行預約取車。使用完之後於預約的時間內將車開回原本的地方,用會員卡將車上鎖。

這種理念備受投資者追捧,2011年Zipcar上市首日股價即飆升了70%。截止到2012年1月,Zipcar已經擁有76.7萬名會員,車輛11,000多輛,業務遍布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以及奧地利。

此外,近年來Zipcar 也在不斷通過戰略投資和收購提升自己的力量,此前已經收購了Avancar、CarSharing.at、Streetcar 及Wheelz 等競爭對手,並與其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Flexcar進行合併。

Avis CEO Ronald L. Nelson 對於此次收購表示:

透過與Zipcar 的結合,我們在美國及全球的成長潛能將得到顯著提高,也讓我們公司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各類消費者及營運需求。

我們把汽車共享視為傳統汽車租賃的一種非常好的結合,提高發展潛能,可為合併後的公司提供規模的發展機會。

被收購後Zipcar 將以Avis 子公司的身份繼續營運。而Avis 則預計 Zipcar 的管理團隊仍將留下來管理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