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科技發展使人們開始失去耐心?”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科技發展使人們開始失去耐心?

Posted: 12 Nov 2012 02:30 AM PST

(上圖不是影片,請不要等它載入 XD) 圖片來源:YouTube

網路的普及和速度提升使得近年來網路影片成為傳遞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而各大廣告業者自然也在這之中看到了可觀的廣告營收,因而有許多廣告影片和 Youtube 的 TrueView(註一)這種廣告策略出現。

要將影片和廣告當作營收來源,勢必要先能吸引到觀看者。然而,網路速度的提升卻也讓觀看者失去耐心。一份由麻省理工的電腦科學教授主導的研究報告指出(註二),當影片的載入時間超過 2 秒時,便開始失去觀看者。平均而言,每增加一秒的載入時間,便會流失 5.8% 的觀看者。

在不同的裝置和網路速度底下,觀看者的耐心也不一樣:

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Report

上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有線網路和行動裝置的區隔。一般而言,行動裝置的使用者比較願意等待,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影片的用途不同。行動裝置的使用者對於網路影片有需求,可能是臨時想和身邊的朋友分享或討論一則影片,對特定影片的需求較強。而有線網路的使用者可能只想隨便找個音樂來聽,如果載入速度讓人厭煩很容易就換到下一部影片。若是在台灣甚至還可以解釋成使用者已經逐漸習慣龜速的 3G 網路

而若以影片長度 30 分鐘為區隔,影片的長短也會影響觀看者的耐心:

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Report

雖然這份研究報告的調查範圍在北美洲,但是樣本數相當龐大(670 萬人的 2300 萬觀看次數),依然提供了相當的可信度。從報告中可以得出一個實務上的建議:廣告或是影片網站必須要能及時且快速的將內容推向觀看者,因此業者必須因應網路環境來調整廣告或影片是該先求質量還是先求快速,以達到目標的觀看者數量。

然而,這份報告同時也意味著網路速度的提升追不上人們耐心下降的速度。若從人們耐心下降速度太快這一方來看,隨著科技的演變和行動裝置的出現,人們已經不太可能只習慣於同一種網路速度。也許就如 Inside 先前在「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為何老是不快樂?」一文中提到的論點一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互使用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從有線網路到無線網路時發現速度變慢了,進而失去耐心,卻不會發現網路速度其實跟過去比較起來已經成長了許多。如此消磨耐心的迴圈不斷循環,讓人們對網路速度的忍耐度日漸下降。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從網路速度的提升這一方來看。Inside 先前一篇文章「不僅是最快,韓國高速網路覆蓋率超100%」中,提到了 OECD 的成員國中,高速網路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是南韓,以及 LTE 技術在南韓對行動裝置的推力。反觀台灣,4G 執照明年底才釋出,而 LTE 也因為擔心台灣成為國際白老鼠而遲遲不動工(註三)。當然這些政策的背後還有很多因素要考量,但是硬體環境沒有提升就是沒有提升,台灣的政策也在消磨人們的耐心啊!

延伸閱讀:Facebook 超越 Yahoo! 成為全美第二大線上影片網站

(註一)強迫觀眾看廣告 效果才會好? YouTube說:不見得
(註二)Video Stream Quality Impacts Viewer Behavior: Inferring Causality Using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註三)行動上網吃到飽 NCC主委石世豪籲:應該取消!

達成小目標才是前進的動力

Posted: 12 Nov 2012 02:24 AM PST


照片來源:Vu Bui

一週前,我們在這篇 〈 李開復:新創公司為什麼會失敗? 〉 學到,李開復博士指出幾個新創公司為何會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個跟目標有關:

野心太大。新創公司因該要把目標瞄準在使用者需求上——選定一個市場、一個客層,用一種令人讚賞的方式解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一旦在一小群使用者中得到驗證,即可拓展到更多的使用者。如此不斷反覆,就是「精實創業」。

而 web 框架 Rails 的創造者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也是這麼想(他同時也是 37signals 的合夥人)。


照片來源:esti-

David 除了是程式設計師,也是賽車的愛好者。他前幾天在 37signals 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 〈 Follow the goal creep 〉1,藉由自己參加賽車比賽的經驗,討論如何訂立目標,然後循序漸進地慢慢往上爬:

當我開始參加賽車比賽時,我想如果自己能在某個還可以的系列賽得到中間名次就很棒了。畢竟,賽車對我來是刺激感的延伸,那種完全醉心於一種活動的感覺會讓人忘記時空的存在。

過沒多久,我的野心開始膨脹。我把目標從完賽時排在中間名次提升到奪得前十名——當然不是在我沉浸於完成第一個目標時的榮耀、享受每次我自己定義的成就之前。我自己下的成功定義對許多人來說根本是種徹底失敗。(哪個笨蛋會因為在這種比賽得到中間名次還很開心?我!當時的我。)

所以,我的目標慢慢地向前。慢慢地從得到前十名到站上頒獎台,到更大的系列賽,到更快、下壓力(downforce)更強的車,到更激烈的競爭,到更長的比賽、到更好的車隊,然後就這樣繼續下去。

關鍵在於一次取得一點點的進展。我們的終極目標或許是參加 24 小時 Le Mans 賽事(這個目標本身就是從「參加」開始進步,然後才是「完賽」,最後「獲勝」),但那並非真正使你持續不斷、繼續前進的動力。

你可以把這種緩慢推進的目標想成是一種真實生活的測試導向開發(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在 TDD 的概念中,你不需要預先完整規劃出整個程式,只需要寫一個簡單的測試,然後實作程式碼通過測試即可。

設定小目標,他們才是能夠讓你持續前進而不被龐大目標壓垮的關鍵,例如前面說的,寫一些簡單的測試。從「極限競速」(一種電動遊戲)直接跳到 Le Mans 賽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我也一樣。

但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目標會讓你的大腦以為自己正在經歷一連串的成功。適度地慶祝這些小成功很重要,他們是你持續前進、達成更多目標的燃料。

當初我在學習 Ruby 語言、開發 Basecamp(一個 37signals 的產品)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開始的目標是發展出一個顛覆產業的架構、打造一個數百萬人使用的程式,那我大概永遠都不會放下 Xbox 搖桿著手去進行這些工作。

推出 Basecamp 的時後,我們對於產品可以帶來的收入 當其他人總是想著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和收入時,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一年後 Basecamp 可以帶來每個月 4000 美金的收入。

結果我們幾個禮拜後就可以慶祝自己達到這個其他人會視為一種失敗的目標了。一年之後,當 Basecamp 賺到的錢可以拿來應付所有開銷,也讓我們不必再繼續原本的顧問工作時,我們又慶祝了一次。

我想重點在於定下屬於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去追求別人的。他們跟你的基準不同,如果想要一步登天,可能你在飛起來之前,理想與氣力就都耗盡了。

想像一下現代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當他們開始試飛自己打造的飛機時,腦中所想的是「能飛多久」還是「飛越大西洋」?沒錯,他們改變了現代航空史,但一切的起源是「希望飛機可以飛得起來,而且受到我們的控制」。

 

阿里巴巴旗下三大購物網站於 11.11 購物狂歡節達成單日交易額人民幣 191 億元

Posted: 11 Nov 2012 08:46 PM PST


圖片來源:淘寶11.11購物-淘寶天貓購物狂歡節 

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巨人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過去的「淘寶商城」)自 2009 年起每年舉辦「雙 11」網路購物活動。今年的「11.11 購物狂歡節」由天貓、淘寶網和聚划算共同舉辦,在昨日 24 小時內締造出人民幣 191 億元(約新台幣 891 億元)的成績,比去年 52 億元人民幣的成績成長了 367%。

以下是今年 11.11 購物狂歡節的相關數據(由阿里巴巴集團提供):

  • 截至當日晚上 12 點,總交易額達人民幣 191 億元(天貓交易額 132 億人民幣、淘寶交易額為 59 億人民幣。),相當於 2011 年同一天交易額人民幣 52 億元的近四倍 (367%)。
  • 支付寶交易筆數合共為 1.058 億筆,去年為 3369 萬筆。
  • 11 日凌晨活動開始後一分鐘內,即有 1000 萬人湧上天貓。活動開始僅 10 分鐘,交易額即突破人民幣 2.5 億元。
  • 活動開始 37 分鐘後,交易額突破人民幣 10 億元;1 點 10 分,交易額超過人民幣 20 億元。
  • 上午 8 點 16 分,交易額突破 50 億人民幣;下午 1 點 38 分,支付寶交易額超過人民幣 100 億元。
  • 天貓和淘寶網單日獨立訪客 2.13 億人,去年則是 1.2 億人。
  • 活動開始的第一個小時,就有近 700 萬使用者湧入行動版淘寶平台,支付寶交易額突破人民幣 1 億元。凌晨 1 點 36 分,行動版淘寶支付交易額即達到去年雙 11 支付寶交易額的 2 倍;下午 1 點 36 分,手機淘寶支付寶交易額達 5.2 億元。
  • 行動版淘寶當日支付寶交易總金額超過人民幣 9.4 億元。平均每 3 個淘寶會員在使用淘寶桌面版網頁時,就有一個會員在使用行動版淘寶,而去年這個比例是 5:1。
  • 在天貓,有超過一萬家網路商店參與本次活動,去年為 2000 家。

九月份的時候,我們曾經報導過淘寶網今年的交易額將會突破一兆人民幣。阿里巴巴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淘寶網在台灣的交易額成長了 50%,網站流量方面,在 Alexa 上排行台灣第 25 名。

191 億元人民幣(新台幣 891 億元)有多少呢?根據行政院的數字,去年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約 5626 億新台幣。

以下是來自天貓在自家微博帳號上提供的購物狂歡節相關的視覺化資訊圖表:


圖片來源:天猫微博頁面

最好的物品

Posted: 11 Nov 2012 07:54 PM PST

介面設計師 Dustin Curtis 最近發表一篇文章 〈 The Best 〉,他認為花時間尋找最好的東西是值得的,這樣會讓你對所有物品都產生毫無保留的信賴,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去年我在東南亞旅行三個月,帶的每件東西都得裝進一個背包裡。我會花時間去調查,然後只買品質最好的東西。買最好的毛巾,最好的筆和筆記本,最好的頭燈,最好的耳機,最好的錢包。這些東西都被那些最好的設計師認真地設計過。

接著一個之前沒想過的副作用產生了,那就是我對這些我要用的東西充滿了信心。我相信在我檢查輪胎時頭上戴的燈會夠亮,它的確沒讓我失望。我相信我的錢包會把我的現金、登機證、護照都存放妥當,不會讓它們變形或不見,它沒害我。我相信我的毛巾一定能很快就乾,因為它就是為旅行設計的,它的確表現出色。我相信我登山時背包上的拉鏈不會突然打開,它很牢固。擔心這些聽起來有點傻,但是當你相信自己的每件物品,那些可能發生的悲劇你都不用擔心了。這是一種很自由、奇妙的感覺。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

最後當我回到公寓時,我下定決心保持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只買那些最好的東西,即便這樣就意味著我能有的東西變少了。如果我要買餐具,我會調查這個行業,它的歷史以及餐具背後的設計哲學,然後體驗不同的設計。直到我有了很好的鑑別能力後,我就會挑出那些最好的,最實用的餐具。

結果,Sori Yanagi(柳宗理),一個武士刀世家裡的日本設計師,在 2002 年時就做出了最棒的餐具。Yanagi 的餐具很棒是因為他遵循的是設計好用的東西的原則,而不是要設計暢銷易賣的東西。Yanagi 說過:

只有好用的東西才會長久流傳,不管當前的潮流是什麼,人們都想永遠使用它。但是那些為了潮流而不是出於易用性目標創造出來的東西,很快就會失寵,人們會放棄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有太多產品都是為了「銷售」而設計,而不是為了「使用」而設計。

有些東西在餐具設計中很明顯,比如材質和重量。而其他實際上更重要的,卻很少被認真考量,比如牙齒接觸到那些金屬餐具的感覺,或是人們將餐具拿在手裡的平衡感。每件餐具的持續可用性也很重要,餐具的防滑性,它和食物的摩擦等等。這些都是 Yanagi 會考量的重點。

Yanagi 的設計經得起時間考驗。他在 2011 年去世了,可是他的設計會長存。

「最好的」並不一定特指某個產品。而是經過耐心、困惑和欲望之間鬥爭後達到的一種平衡。要找到「最好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你得了解產品市場、生產、設計,你才能游刃有餘地避開那些價格欺騙和行銷伎倆。在這裡強調的是你要給「自己」最好的東西,這也就意味著你得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才是重要的。

理性的人很可能不會花費這麼長的時間來讀一本關於餐具歷史的書,不會買二十套不同的餐具,不會試驗牙齒和不同器具接觸時的感覺。這些聽起來真是又蠢又狂。但誰要顧慮那些理性的人呢?

如果你是個「非理性」的人,相信我:花時間去找一件最好的東西是值得的。擁有一件做到極致的物品比擁有許多一般的難以讓人信任的東西要好得多。那種對你所擁有的東西毫無保留的信任,就是一種強烈的自由自在感。

Surface RT 使用體驗報告

Posted: 11 Nov 2012 07:04 PM PST

作者劉暉,從事翻譯工作,喜歡科技。個人博客「寫一點」會偶爾更新深度長文。Surface 在 10 月 26 日全球開售之後,他在第一時間訂購,並把 Surface 平板當作生產力工具,進行了深度體驗。以下是他的 Surface 親身體驗。

作為微軟第一款自製的平板電腦,Surface 一宣佈就吸引了我的注意。10 月 26 日北京首發,在這之前我在蘇寧(中國的 3C 零售業)就訂購了一台 32GB 版本。27 日收到,當時網上已經有很多開箱照以及初步評測文章。正好我 31 日要去北京開會,於是打算攜帶這一個裝置,全程體驗,然後仔細寫寫我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外出時至少要攜帶兩個裝置,一個是筆記型電腦,用於工作;另一個是 iPad,用於娛樂。雖然現在的電子裝置越來越輕巧,但是每次長時間外出都帶著兩個功能類似的裝置,難免讓人感到麻煩。

文字輸入

我的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因此隨時需要輸入長篇文字。在剛開始用 iPad 時,我當然認為這東西也可以用來工作,並且還購買了 Pages 和 Keynote 。但實際使用時才發現,情況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

首先,在觸控式螢幕的虛擬鍵盤上輸入少量文字,例如聊天,這並不是大問題。但如果需要輸入數千字的內容,整個體驗就很糟糕了。而且我的主要工作是翻譯,經常需要使用詞典軟體,甚至需要上網搜尋。這時候,傳統平板同一時間只能顯示一個程式介面的設計方式就讓人很頭痛,不得不頻繁地在不同 app 之間進行切換,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Windows 8 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可以並排顯示兩個程式的視窗,兩個視窗的內容是可以同時操作的。因此在工作時,我可以打開一個自傳統電腦出身的 Word,然後旁邊並排顯示一個 Metro 版的詞典軟體,例如有道詞典或者必應詞典之類的。

至於鍵盤,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類型的藍牙鍵盤,可這等於是又要多帶一個東西,行李又重了幾分。所以對於iPad,就把它定位為一個純粹用於娛樂的東西,用來工作就是自虐。

同時出現在 Surface 發表會上的 Touch CoverType Cover 鍵盤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這兩個鍵盤通過磁性吸附的方式和平板連接在一起,且都提供了全尺寸鍵盤,甚至還有一個用於精確定位的觸控板。兩者靠近就會吸附在一起,就能開始輸入文字,並且磁性很強,拿著鍵盤可以把平板整個提起來,輕微晃動根本不會掉下來。

這兩個鍵盤的區別在於,Touch Cover 是一種類似薄膜鍵盤的裝置,整體厚度只有 3mm,並且提供各種顏色可供選擇。而 Type Cover 是真正的鍵盤,按鍵有一定的鍵程,因此輸入時手感更好,但只有黑色,並且比 Touch Cover 更厚一些。

在蘇寧預購的時候只提供了 Touch Cover,和不帶鍵盤的平板。我本來想只買平板並單買一個 Type Cover,可是單賣的平板數量有限,在我訂的時候已經沒貨了,無奈只好買了一整組。真正使用的時候就發現 Touch Cover 太薄,輸入體驗並不好。主要是因為在快速輸入文字的時候,鍵盤邊緣區域的按鍵在按下時會不由自主地用較小的力,但這個鍵盤必須用相同力道按下按鍵才有反應。因此在用這鍵盤輸入的時候,尤其是輸入速度比較快時,經常會遇到鍵盤敲了半天,然後發現因為其中某個按鍵按下時力氣不夠大,導致輸入錯誤。而且因為是薄膜鍵盤,每個按鍵之間的間隔不那麼明顯,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才能熟悉鍵位,實現盲打。

本想著這個問題經過一定的適應就可以克服,但我終究是沒有習慣它,而且越用越不爽,無奈最後重新訂購了一個 Type Cover,這下爽了,整個就是筆記型電腦的鍵盤,打字速度飛快,手感還不錯。本文就是用這個鍵盤敲出來的。

建議:如果只是打算用 Surface 跟別人用文字聊天,或者打字就是只用兩指,那麼 Touch Cover 不錯,更輕薄,而且有多種顏色。但如果需要用來輸入大量文字,Type Cover 是你不二的選擇,別猶豫了,以免跟我一樣浪費錢,這兩種鍵盤單買可都不便宜呢。

Office RT

Windows RT內建的 Office RT 是吸引我購買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這次的 Office 2013 全面結合了 Office 365 以及 SkyDrive 等雲端服務,跨裝置使用的感受非常好。出廠時 Surface RT 內建了預覽版 Office RT,不過可以通過 Windows Update 升級到正式版(似乎是一個約 460MB 的升級程式)。

估計可能是因為趕進度的關係,Office RT 雖然主打平板裝置,但依然是傳統桌面程式。只有一個 OneNote MX 是真正針對平板的 Metro 應用,可以通過線上商店下載,Office RT 的其他元件,包括 Word、Excel、PowerPoint、OneNote(沒錯,目前只有 OneNote 分別提供了傳統桌上版和 Metro 版),都是傳統桌面程式。

對於這一點,我倒是覺得很合理,我平時就需要同時打開多個 Office 檔案,如果真的使用 Metro 版 Office,能否同時打開多個視窗都是問題。但傳統桌面程式,只要記憶體夠大,想開幾個視窗就開幾個,完全不擔心因為這種問題影響工作效率。

至於說傳統桌面下的介面不適合手指操作,這個倒是有一點。不過 Office RT 本身提供了選項,可以將介面設定為針對觸控最佳化或針對滑鼠最佳化。其實前者就是將各種指令的手指間隙放大,儘管我的手指比較粗大,但操作起來問題不大。況且 Surface 本身就有鍵盤和觸控板,因此大部分時間使用手指操作,需要精確點擊的時候使用觸控板,整體來說並不算困難。

此外通過與雲端服務的緊密結合還能獲得更多好處。例如在一個裝置上寫到一半的檔案,存檔後在另一個裝置上可以直接打開,並從上次停下的地方繼續寫下去。這些甚至不需要手工執行檔案複製或者同步,通過 SkyDrive 就可以自動搞定。

至於 Office 365,就更讓人期待了。我自己已經使用了這個服務一年多,感覺非常滿意。不過該服務目前沒有正式發佈針對 Office 2013 的新版本,所以暫時還無法使用。但是看資料的介紹,還是很令人期待的。

App

畢竟 Windows App Store 還是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雖然目前 app 數量增長很快,但老實說,很多 app 的品質確實不高,缺乏精品。並且數量上比 Android 和 iOS 差很多。不過這種事情需要慢慢解決,普通使用者就只能等待了。

從我個人的 app 來說,常用的都有了,已經可以滿足我的基本要求。這些 app 在其他平臺上也都有,就算其他平臺有幾十萬個 app,可我自己用的也就是有限的幾個,那沒有用到的幾十萬個對我毫無意義。

雖然我不看重 app 的數量,但很看重我所用的 app 的品質。也許因為前景不明朗,開發人員都還在觀望吧,目前用的這些哪怕是非常大牌的 app,品質也很差。強制退出都是小問題了,很多在功能上都有很大的欠缺。例如新浪微博用戶端,功能簡陋到令人吃驚,連按分組查看這種在其他平臺,甚至 Windows Phone 平臺上早就實現的功能都沒有。繼續等吧,沒什麼好辦法。

不過微軟自己的生態系統,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挺好的。例如我的郵件和連絡人資訊保存在 Office 365,文件和照片保存在 SkyDrive,此外還通過訂閱的 Xbox Music(也就是以前的Zune Pass)聽歌。電腦用 Windows,手機用 Windows,平板用 Windows,上述這些服務在我的所有裝置上都能使用,雖然要付費,但還算划算。

電池續航力與攜帶的方便性

其實我之前買過一個三星 x86 架構的平板,那個平板可以安裝 64 位 Windows 8 Pro 系統。功能是很強大,但我實在不能忍受一個捧在手裡用的裝置,竟然需要用風扇主動散熱,風扇噪音還不小,續航時間4小時左右的「平板」。也正是因此我沒有等待 x86 架構的 Surface Pro(RT 版 和 Pro 版的參數對比)。

Surface RT 在電池續航方面做得不錯。之前出差的時候,出發之前充滿電,在大巴士上開飛安模式看電子書,螢幕最高亮度看了兩小時。到酒店後連接 Wifi 上網大概一小時左右,睡前繼續看電子書半小時。然後第二天的飛機,首先在機場等了一個多小時,這個過程中Wifi全程開著,並利用機場的公共熱點上網。接著在飛機上,開飛安模式並繼續看電子書大概 90 分鐘。等到北京酒店後,看到 Surface 的剩餘電量還有45%多。這樣的續航時間對我來說完全可以接受,甚至超出我的預期了。(編按:約是使用 Wifi 6 小時 + 8 小時飛安模式。)

至於要攜帶需要注意的就比較多了。Surface RT 本身拿在手裡不覺得太重,可如果想要用直立模式看書,16:9 的螢幕比例就比較討厭了。直立看書的時候會感覺螢幕過於狹長,而且捧在手上姿勢也比較難受。

此外,如果搭飛機都只是坐經濟艙的話,就要考慮座位前的小桌板是否能擺的下展開狀態的 Surface。背部的支架撐開,小桌板上根本放不下鍵盤。這時候到感覺有個藍牙的無線鍵盤該有多方便了,把鍵盤放在腿上至少還能盲打操作。不過公務艙和頭等艙的位置是否夠呢,不知道,但我總覺得,這種忙到坐飛機還需要處理文檔的人,一般出行也就都坐坐經濟艙了吧...

不足之處

按照慣例,各種好處說一說,該說說不足之處了。

首先一點就是存儲空間的問題,Windows RT 和 Office RT 本身佔用的空間就比較大,因此 32GB 版本對使用者來說可用空間大概是 16GB 左右。不過 Surface RT 32GB 版的售價也就和 iPad 16GB 版差不多,所以也就不計較了。

不過如果對存儲空間有更高需求,網路速度夠快的話可以考慮 SkyDrive 線上存儲,否則還可以使用 microSD 卡進行擴展,最大支援 64GB。而且因為有一個全尺寸 USB 介面,還可以使用普通的行動硬碟或者 USB 隨身碟。目前 64GB 的 microSD 卡售價較貴,要不然還真想買一個裝進去。而且這個標準 USB 介面相容大量裝置,根據相容性清單的介紹,可相容的裝置有4.2億種。

其次是螢幕解析度的問題,iPad 的 Retina 確實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準,相較來說 Surface RT 720P(Surface Pro 1080P)的解析度有些難以端上檯面。不過從實際感覺上來看,在全展開模式下輸入和閱讀文字的時候,人眼距離螢幕約有 30cm 的距離,在這樣的距離上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差。更何況配合 ClearType 顯示最佳化技術,實際上感覺還是可以接受的。至於拿在手裡使用的時候,只要不是距離螢幕太近,效果也不像其他人說的那麼差。

還有支架的問題。Surface 將支架做在電腦內部,可以隨時翻開或者合攏,並且還挺堅固。但問題是這個支架的角度是固定的,我一般在家裡工作的時候,喜歡將平板放在顯示器前的桌面上,這樣就可以同時看到電腦顯示器以及平板上顯示的內容。但對於這個固定角度的支架很明顯無法這樣做。並且根據需要如果想要將平板按照不同角度豎立起來,也無法通過內建支架實現。

此外目前在性能方面有一些小瑕疵。其實這個平板的配置,同時運行好幾個應用已經不成問題了,並且親自試過在多個程式之間切換,速度都挺流暢。因此這個估計應該是軟體本身的問題:輸入延遲。 無論在 Office RT 或者 Metro 應用中,長時間使用後都會遇到在鍵盤上輸入文字,螢幕上延遲很久才會顯示的情況。這時候只要把這個應用徹底關掉然後重新開機就好了。不過真不應該出現這種問題。據說Office部門會針對這個問題發佈補丁,但不知道其他程式遇到類似問題該如何處理。

總結

整體來說,對於這款裝置我是很滿意的。正如之前那篇文章中所說,我需要一個能同時滿足工作和娛樂需求的裝置,要在保持盡可能小巧的情況下有著足夠長的續航時間,同時能具備暢快的輸入手感,還要有好用的觸控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和我目前用的各種網路服務緊密結合,並能提供滿足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各種常用軟體與 app。Surface 都做到了。雖然目前依然有著各種小問題,但至少是市面上所有裝置中做得最好的,至於目前遇到的問題,通過軟體的方式就能解決。

最後再上個圖吧,可惜因為電視機和 Xbox 不在這個房間,所以沒有拍下來。上至五六十寸的電視,中至十幾寸的電腦和平板,下至四五寸的手機,或大或小的螢幕上都能獲得一致的體驗,並且基本都有類似功能的應用。很好很強大!

微軟十年前就在推廣平板電腦,當時失敗了。十年後會怎樣,一起拭目以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