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搶攻直播市場!FB 調整演算法,直播優先” 與新的 7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搶攻直播市場!FB 調整演算法,直播優先

Posted: 04 Mar 2016 04:21 AM PST

650x366xlive-hero.png.pagespeed.ic.5cwFOxIGKe

原文刊登於 urAD《搶攻直播市場!FB 調整演算法,直播優先》,作者為 urAD 編輯群,參考資料 newsroom.fb.com

Facebook 動態牆上的貼文是由親朋好友或是喜好的粉絲專頁分享的狀態、照片、影片、連結等所構成,在最近新加入 Facebook Live 直播影片功能後,Facebook 現在更進一步宣布調整貼文的演算方式,正在直播中的影片會優先出現在動態牆中。

據 Facebook 官方表示,在演算直播影片排名時,將會與一般影片的權重不同。在過去的演算法中,「非最新卻最受注目的貼文」會比「最新但尚未受到太多注目的貼文」更優先出現在動態中,為了能讓直播影片更即時受到關注,微調後的演算方式將提升直播影片的權重,增加其在動態消息中的能見度,而直播影片結束時,即恢復為一般影片的計算方式。

fb_News-Feed-拷貝

Twitter 和旗下的 Periscope 原本是線上直播服務的龍頭,現在Facebook新推出直播功能正企圖挑戰其領導地位。和 Twitter 一樣的是,Facebook Live 用戶在觀看影片時,點選畫面上方的訂閱,就能在下一次的直播開始時,收到推播通知。如果不想再收到直播通知,也可以利用畫面上方按鈕取消訂閱,或是在「通知」欄中修改設定,以避免再次收到直播通知。

在影片直播的領域上,相信 Facebook 並非第一也非最後一個,究竟 Facebook 和其他平台的差別是什麼?是否能利用其社群網站龍頭的影響力,將直播影音推上另一波新高峰,值得我們期待。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洪大倫】失落的台灣社會

Posted: 04 Mar 2016 03:59 AM PST

3130494683_bc29b2c5ac_bphoto credit:John Haslam

作者洪大倫,擁有 5 次創業經歷,研究所時期參與 TIC 100 全國創業競賽,以「皮特拉寵物旅遊」創業題目獲得全國首獎,從此開啓創業的不解之緣。 愛跟朋友分享許多創意的鬼點子,更愛與朋友一起把點子付諸實現。基督教是信仰,巴菲特是心中最欣賞的偶像,家人與朋友是生活的重心,錢從來不是選擇做事的 第一考量。 目前是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在新創事業圈從事育成工作。

物價的推升就跟股票一樣,只要有極少數人瘋狂用大資本去炒作,它就會節節上升。簡單說,物價的推升不是看「人數多寡」,而是看「金錢多寡」。

這意味著什麼?當貧富差距拉大,M型化加劇,就會有少數人能永遠站在對他有利的一方,卻有絕大多數的人無論怎麼努力,賺錢永遠趕不上物價。

在某些國家---尤其是極權政府,為了能確保統治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以及大型財團的資本壟斷益處,因此「控制物價」就成了確保他們地位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這樣想像,你好不容易存了10元,但政府讓物價也漲了10元,那你的實質購買力根本沒增加;當你又好不容易存了50元,財團又想辦法讓物價漲了50元,你其實永遠都無法擺脫被禁錮在某個區域,為政府、為財團打工的命運。

巴菲特投資的企業中,篩選標準有一項,叫做「這家企業是否可以自主性提高價格?」,道理也是這麼來的。企業跟個人一樣,如果賺的錢無法趕上通膨,那也是不具競爭力的企業;反過來說,若這個企業本身就是能自訂商品價格,同時市場還是照樣得買單,就意味著這企業有很深厚的護城河,可確保長期競爭優勢,可口可樂就是經典案例。

從這標準來看,你會發現大多數企業確實活在「只有會計利潤,沒有經濟利潤」的情況下,他們賺錢,賺的是規模經濟財,而不是高毛利財,因為他們無法自由調整售價,既然售價動不了,那砍成本就成了唯一的路,無怪乎「cost down」思維如此盛行。

從農業、工業、服務業,處處可見這種狀況。簡單說,當大家談「剝削」這個議題時,其實我想的不是特定族群的「剝削」,而是總體經濟上,很大多數的人無法跳脫老鼠籠,只能賺到養活自己薪資的狀況。

也就是說,某些族群說自己被「剝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並不是只有他們被「剝削」,而是很多人都被「剝削」。但是這種剝削跟非洲衝突鑽石那種被控制的剝削不同,純粹是因為總體環境下,賺不到「超額利潤」只有基本收入的「剝削」。

在我來看,22K就是對年輕人的一種「剝削」,他們不是完全不能生活,卻只能賺取到足以生活但存不了錢的窘境,而這現象普遍發生在許多產業的每個人,並不特定只是某些族群。因此,農民也好,漁民也罷,甚至醫護人員,太多社會中被「剝削」的現象相當普遍,說穿了一切都是物價惹禍,其根源就是貧富差距,以及政府政策過度傾向財團的苦果。

正因為多數人只能賺到基本生活所需的薪資,對比有錢人的生活,既得利益者的存在,民眾的相對剝奪感很重,這樣的氛圍則慢慢堆積出一種「仇富」心態,以致產生資本與勞工對立,民眾與財團對立,公民與政府對立的現象。

更有甚者,這樣的對立會衍生到「同類互砍」的情況,也就是說,明明你不是1%的有錢人,是那99%的普通人,結果當你看到有個「普通人」可以透過某種方式或門路賺大錢、領高薪、訂高價,你會感到憤怒,你會批判對方是奸商,甚至希望除之而後快。

你做不到或不願做,結果還要去阻止可以做得到、願意做的人,對那些即將或可能跳出老鼠圈的人大聲撻伐,這就是「同類互砍」,也是相對剝奪感重的社會帶來的一種悲哀。

原本不合理的,自然是打擊、壓迫與對立的最好理由;原本合理的,由於心態已經扭曲,所以也可能被打成不合理,甚至貶抑成罪惡。

比方說,曾聽過有人對社會企業批判是「掛羊頭賣狗肉,假公益真詐財」,甚至有人直言不諱地認為「社會企業就是不應該賺錢,要賺錢就不要叫自己是社會企業」,卻沒想過社會企業也是企業,本來就有義務創造利潤,否則他就無法永續生存;一旦無法永續生存,就無法長期為特定社會問題提供資源並解決問題。

A設計師某種服務收100元,聽聞競爭對手收500元,於是A設計師非常不滿地批判對方是奸商,批評人家「真敢賺」,卻沒想過為什麼人家可以收到500元還有人買單,而你只收100元卻生意不好。

某些產業非常需要外籍白領加速國際化,卻有人認為這是侵害台灣勞工權益堅決抗議反對,但反對者卻未必有充足能力可以滿足這些產業的需求,也就是他們反對了自己根本無法勝任的工作項目,卻要這些需求產業跟他們一起坐困愁城。

某公益組織的執行長年薪100萬,外界大肆抨擊這是濫用善款的肥貓,卻沒想過這個執行長的募款能力超強,經營才華卓越,一年可以幫組織帶來1億元的收入,同時減低了營運成本,強化了資產運用效率,而外界只看到那100萬年薪。

是否覺得可怕?原來,物價高漲,低薪環境,M型化社會,不只讓這個社會許許多多人過得辛苦,甚至扭曲了我們對於求長進、求獲利、求創新的思維。我們再也不去探究真相的本身,只從形而上的表象就發表不滿,用媒體看社會,用鍵盤維護正義,用八卦、直覺而非證據進行批判,用自行腦補的方式填滿邏輯論述的空乏。

這是否是我們要的社會?我過不好,也不可以有人過得好;我賺不到錢,你也不可以賺到錢;我享受不到政策好處,你也不能享受好處。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惡性循環就是台灣越來越不創新、不進步,因為任何想在這環境下突圍的人,就會被打成落水狗。同時,人人追求小確幸,卻不願對更遠大的夢想去付出,還嘲諷、奚落那些勇敢築夢踏實的人。對的事堅持不了,因為一定有人酸,而支持的人默不吭聲;錯的事因循苟且,反正沒人想改,想改的人一定面臨槍打出頭鳥的窘境。

台灣要進步,首要改變的,就是停止這種惡性循環的思維,其中更重要的則是回歸到自己。事情批評很容易,但自己捲起袖子做才會知道並不容易,說嘴的人太多而做事的太少,說風涼話的人多而勇於實踐的人少。改變,不能用口號,需要行動,而且需要你我都行動,這樣的力量才足以推動一點變化,讓社會一點一滴美好。

什麼事都靠政府不可能改變,什麼都怪大環境更是無法讓台灣進步。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想更好,只能靠自己去努力。縱然你的確有權利批評政府,抱怨大環境,但這都無濟於事不是?彷彿政府不幫你,命運之神不拯救你,你就有理由擺爛自己的人生,若真是這樣想,你的人生永遠改變不了。

為自己而努力,為自己而戰,無形中也能為台灣的進步貢獻一點心力。既然情況已經如此嚴峻,我們就不能再找理由推諉,只有想辦法突圍,靠自己拼命去做,是不是保證必然得到某種你要的結果沒人知道,但至少你能多少找回掌控自己人生的機會。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浪費在抱怨上,縱然你確實有充分理由抱怨,然而那不會改變任何事。終究來說,自助而後人助,人助才有機會獲得天助,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捲起袖子,靠自己努力最踏實啊!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被台大退學的他,登《富比世》創業家

Posted: 04 Mar 2016 02:42 AM PST

22▲ 林大涵(前)創立貝殼放大,一年來協助的募資案件從製冰盒到火箭都有,各案平均募資金額是台灣總平均的20 倍。(攝影者.楊文財)

本文作者劉致昕,原刊載於《商業周刊》1477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他是一個被退學 2 次,被一手參與創立的公司資遣,只有大學肄業證書的 29 歲男生,林大涵。

在被公司開除後的一年,他共同創辦的貝殼放大,為 52 個募資團隊提供群眾募資顧問服務,數量只占 2015 年台灣群募案的 1/10,募集金額卻占總額的 6 成,達到 3 億 5 千萬元。從金馬獎得獎電影《灣生回家》、《太陽的孩子》,台灣自製火箭團隊 ARRC,到在國際市場一舉取得新台幣 6 千萬元支持的 3D 印表機 FLUX,都是他們的客戶。

2 月 25 日之後,林大涵又多一個頭銜:亞洲前 30 位「改變世界資金流動」的青年,這是《富比世》雜誌,首次以「改變世界潛力」為標準,在全亞洲選出各領域 30 位 30 歲以下的創業家。

從魯蛇到可能改變世界的青年,林大涵靠的,是他曾經的一無所有。

迷惘的叛逆少年

教師之子,逃學、泡網咖

故事,從他每天打 10 小時網咖的高二生活開始。以 PR 值 99 成績直升台北師大附中的他,雙親都是老師,但他以不念書做為宣示主導權的方式。

最終考上政治大學民族系,他繼續蹺課。大二下因成績太爛被退學。重考進台灣大學圖資系已 22 歲,他脫離班上生活,連續參與兩屆台大藝術季舉辦,想從活動找回自己存在感。但「祭典式的氣氛之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

一次實習的機會,成了他的浮木。

火力全開的實習生

讓太陽花登外媒,卻遭資遣

辦活動的過程,他被當時的雅虎奇摩公關、後來的玖禾公關創辦人周宜蔓招募,成為實習生,大小事都做、開會也跟著出席。

沒多久,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邀請林大涵加入 FlyingV 的初始團隊,籌備網站成立。為了這等待已久的機會,還是學生的林大涵急著在團隊裡面證明價值。而聲名大譟,一手打造此案的林大涵,卻接到資遣通知。

理由,正是他將 FlyingV 跟自己畫上等號,當主管只將他定位為產品經理時,這些事情已經越線。他被資遣的消息一傳出,43 份工作邀請傳來,包括年薪人民幣百萬元的對岸邀約,要離開,相當容易。

但林大涵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想再做群眾募資?跟老同事一起分析了現況,數字點出了一條新路,傳統募資平台走不了的路。

重新找初衷的奮鬥者

從單一網站到向全世界提案

以 2014 年前 60 大募資案為例,他們發現近 7 成的募資者希望有外包團隊協助規畫執行,再者,7 成的募資總額集中在 6% 的案件,只要他們抓對募資案,即使無法像募資平台網站一年做上數百個募資案,也有機會賺取足夠顧問費。

但林大涵憑什麼讓提案者心甘情願「被剝兩層皮」?認識他 5 年的提案者台灣吧創辦人謝政豪說:「忠誠」。

女性用品月光杯提案者莎容企業有限公司品牌總監曾穎凡說,「一個男生那麼了解月光杯的事,我真是被嚇到。」消費者寫信告訴曾穎凡,受文案感動,立刻刷卡支持。

和陰影共處的夢想家

改變社會,小人物也可以

3 次「退學」的陰影仍在,桌上,2015 台灣百大 MVP 經理人的獎牌,也無法解除焦慮。「不累嗎?」我問。

「很累,但衝比逃好玩吧!」他說,這一次,逃學少年載著提案者在各產業中創造新的「理型」、新的高度,也證明被退學三次的自己,能走出一條新路。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限制愈多,設計愈強!卡關時不妨試試「自我設限」

Posted: 04 Mar 2016 02:04 AM PST

thinking(Photo Credit:  Tim Gouw)

設計師常常碰到各種不合理的要求,並且還得在時間、設備、金錢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痛苦地「生」出作品。討厭這些綁手綁腳的限制是人之常情,不過限制對設計來說真的是壞事嗎?或者,妥協之下的替代方案反而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呢?

很多大牌設計師在成名之前,都是從一間破舊小公寓開始的,初出茅廬便天天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沒有餘裕購買高檔單眼相機、高速算圖的電腦,或是 Retina 螢幕這些工具。

回顧過去的生活, Spotify 紐約的設計總監 Tobias van Schneider 就認為,工具的限制反而幫助他創造了更多精彩的作品。當然,儘管到了現在,他還是會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拖延的藉口,碰到惱人的限制也會抱怨,不過他也了解到這只是藉口,事實上當手邊沒有最好的相機、電腦或其它素材的時候,就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替代方案,這樣一來反而會出現意外的創意。

question mark(Photo Credit: Yutaka Seki)

客戶要的是什麼?

設計上最大的限制,通常是來自客戶的古怪要求,這時候若能設身處地,從客戶的角度考慮一下,就能發現他們其實只是辭不達意,而專業的設計師還是要盡量將專案導向合理的方向,不要照字面全盤接收。

Webdesigner Depot 的作家,同時也是資深廣告及圖像設計師的 Speider Schneider 就認為,有時候客戶其實是旁觀者清,提出了一般創意人員的盲點。客戶列出一堆條件,背後通常是有理由的,而身為品牌代表,他們比設計師更瞭解客戶和品牌形象,反觀設計師有時候太過在意作品的創新意涵,卻偏離了品牌受眾的口味。適當接受客戶的意見,才是雙贏。

design sketch(Photo Credit: William Iven

是限制還是需求?

如果你了解客戶的意見,並且能列出解決方案,那這些意見就不是限制,而是需求,你還是可以在客戶提出的條件之內,為他們提供數種選擇。

Speider Schneider 就曾分享面對客戶意見的技巧,就是針對客戶需求嘗試 15 -- 20 種方案,再從中挑出最好的。比如在想標語的時候,盡量想出 5 -- 20 條句子;同理也適用於版面設計,因為現代多用電腦來設計,設計師常會讓後來加入的物件配合先前的物件,而忽略了整體平衡,所以他推薦以手繪的方式,畫出 15 -- 20 張版面配置草稿。

頭 5 份可能會很容易,不過愈後面會愈難,到最後就是在測試自己的極限,並透過這樣的過程探索限制內所有的可能。

另外一個方式,就是完全用手繪做出版面配置,做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然後擱在一邊,再設計一份完全不同路線的版面,如此重複 5 次,然後再從中挑選出最符合,甚至超越客戶期待的作品。

break the rules(Photo Credit: Lefteris Heretakis)

為自己訂下限制,是激盪出偉大作品的秘訣

Van Schneider 現在的設計軍火庫相當充足,相機、鏡頭、電腦、麥克風一應俱全,卻覺得這些工具讓他陷入選擇困難。意識到了這點,他開始為自己設定一些束縛。

各式各樣的限制能帶來好的創意,要什麼有什麼反而會害慘你,這個道理就像交件期限一樣,期限快到,緊繃的時間壓力,總讓人在最後幾天效率特別高。

Van Schneider 已連續五年參加坎城創意節的青年創意競賽,而這個活動是像這樣的:你會收到一份模擬的客戶需求,然後 24 小時內就得上傳成品,過程中不能發問,也無法用語言文字闡述你的作品,比如 van Schneider 參加的平面廣告項目,就只能上傳一張雜誌內頁廣告設計圖。

對他來說這經驗難能可貴,因為:

  1. 24 小時限制讓人繃緊神經。
  2. 廣告對 van Schneider 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領域。
  3. 有限的時間讓人更專心開發創意,不會浪費時間在多餘的特效上。
  4. 學會管理 24 小時,同時也要吃飽睡好,睡眠不足會造成錯誤決策,但睡得太多又會損失時間,得小心控制。
  5. 把握作品的平衡,你是要做對客戶最好的設計,還是討好評審的?這兩個方向不太一樣。

就像在腿上綁著鉛塊練腳力一樣,這些規定逼得你積極採取行動,並且在沒辦法中找辦法,可以把你磨練得更加精準,可以讓你接受限制並將它轉為優勢。

最棒的點子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有的人身邊總不缺限制,但沒有的話最好也自己設下限制,如果沒有好點子,不妨試著從限縮手邊資源開始吧。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帝國的崩盤!Twitter危機給創業者的教訓

Posted: 03 Mar 2016 11:38 PM PST

56c88ef605ecea3c0ae663ea_twitte

本文原刊於 Start Up Taiwan,編譯者為 Jason Huang。Twitter 曾經紅極一時,在產品、使用者、股市上全都得利。然而,近幾年開始,Twitter 不僅股票慘跌 50%、高階主管也接連出走、用戶數被競爭者超越。Twitter 的存在越來越「無關痛癢」,面臨重大危機。究竟創業者能從 Twitter 的始末中獲得什麼啟示?

1.止不住的慘跌

在 2015 年十月,在共同創辦人之一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被任命為 Twitter 正式執行長後,他大規模裁員了 336 名員工,約佔其全公司員工的 8%,此舉也點出了傑克·多西在公司營收困難之際,必須做出的沈痛決定。

然而,即便在傑克·多西上任後執行了不少改變、又推出了新服務「重要時刻(Moments)」,還是阻止不了使用者以及股價的流失。在多西上任至今年一月底,Twitter 股價已經跌了 50%。在今年 2 月 11 日週四時,Twitter 的股票更下跌到 14.31 美元,創下歷史新低點。即便近日(2 月 17 日)有稍稍提升至 17 美元左右,卻依然大不如從前。

除此之外,高階管理者的人事異動也是重創 Twitter 的原因之一,才剛在一月,Twitter 工程、產品、全球媒體、人資四個部門的副總裁都宣佈即將離職。其中更不乏有些高階主管直接轉戰到競爭同業。例如產品副總裁 Kevin Weil 據稱是離職加入 Facebook 旗下的 Instagram 擔任產品負責人。

在用戶成長領域,雖然推特用戶人數持續成長,也在 2015 年達到了 3.2 億的數量。但每季的用戶成長數卻屢創新低,同時間的 Instagram 早已超過 4 億用戶,更不用說用戶突破 15.9 億的社群網站霸主 Facebook 了。

Jack Dorsey, CEO of Square and CEO of Twitter, speaks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CNBC following the IPO for Square Inc., on the floor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Twitter 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Photo Credit: 路透社

2.曾經的輝煌

回顧 Twitter 全盛時期,Twitter 在使用者的心中,是個不可取代的社交網站,在那 140 個字限制的推文中,使用者可以獲得最關鍵且即時的訊息。像是在 2013 年 4 月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爆炸案發生時,多少用戶都盯著 Twitter 的發文,追蹤目擊者的現場直擊、市民現場拍攝的照片,以了解爆炸案的最新進度。這時的 Twitter,儼然成了一種觀看世界的真實媒介。

Twitter 股價曾在 2013 年曾站上 70 美元的高點紀錄,全球員工數量也曾高達 4,300 人。此外,不少國外的名人以及政治領袖,也都是透過 Twitter 來與民眾互動、或是宣傳政策,在產品、使用者、股市上皆得利。然而,這些輝煌的豐功偉業,也都在近期快速流逝。

3.問題出在哪

現在,隨著 Twitter 每次的改版調整,一個個大小問題漸漸浮出檯面,像是使用者要「關注」(Follow)別人的對話變得困難了、訊息的可靠度難以驗證、濫用的情況開始蔓延開來,其中包括:使用者會觸及到仇恨或是威脅的言論,惡意、甚至是歧視婦女的內容也屢見不鮮。種種衍生出的問題,全都直指產品本身出了問題。在面對這個危機的同時,Twitter 卻沒有太多辦法能夠處理。

反觀,上述這些惡意訊息攻擊的情況若發生在 Facebook 上,Facebook 會立即處理。Facebook 有兩個優勢:實名制和積極管理。實名制讓它成為了一個相對較安全的平台,積極管理的政策讓它會以刪文或是停權等方式、來管理不良內容,維持使用品質。

Facebook 超越 Twitter,還有其他原因,包括加上全方位整合的功能和其他產品的開發(例如即時通訊軟體Messenger、更方便與朋友群分享照片的軟體 Moments),以及近期逐漸走向「移動式廣告」的趨勢,Facebook 在近一季的營收大增了 51%。

56c88ef605ecea3c0ae663ea_ScreenShot2016▲Facebook(藍色)與 Twitter(橘色)兩者從 2009 年到 2016 的比較

4.競爭者崛起

除了 Facebook,Twitter 還面臨了其他競爭者的威脅。在產品出現裂痕時,Twitter 的競爭對手同時大幅度成長。Twitter 在美國的滲透率在 2015 年的前三季已經完全停滯,反觀同屬性的社群網路,擁有 15.9 億用戶的 Facebook 早已大幅度領先,其他如 Instagram 擁有 4 億用戶、WhatsApp 擁有 10 億用戶、微信(WeChat)也有超過 6.5 億個活躍用戶,連已經突破 1 億用戶的 SnapChat 也都緊追在後。
在社群網站競爭者快速崛起同時,Twitter 的產品卻沒有什麼顯著的調整、來搭上趨勢。加上 Twitter 人才的流動也非常快速,高階團隊在短時間內頻繁出走。種種問題,導致 Twitter 的股價在過去的三個月內慘跌 50%。

以上產品、人才出走、競爭者崛起的問題都正向 Twitter 祭出挑戰,但這都還不構成 Twitter 的存亡問題。根據國外媒體 USA Today 的報導,Twitter 即便面臨現階段的虧損速度,現有資金依然可以讓 Twitter 運行 412 年之久。Twitter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他們漸漸在使用者心中變得「無關痛癢」、「可有可無」。

若說當初 Twitter 的優勢在於它的即時動態,但在 Facebook、Snapchat 這些對手也開發這樣的功能後,Twitter 市場遭到擠壓也正是在所難免之事,更遑論公司的高階主管們也早就出走到各大同業,原本的差異性勢必會慢慢消失。社群媒體要麼比規模、要麼比產品,而就以現下的狀況評斷,Twitter 在兩方面都落後了。

56c88ef605ecea3c0ae663ea_congresskilltwitter600x336jpg

5.未來計畫

Twitter 勢必面臨轉型,但是轉型之路還是得慎選。近期有個消息指出,在今年第一季結束以前,Twitter 就有可能將它原本發文 140 字的限制取消,甚至會擴展到上限可輸入一萬個字。雖然放寬,但有同時破壞了 Twitter 原本最招牌「簡潔」的獨特性。

Twitter 在未來的計劃依然有所希望:一來,它尚有數億的用戶。二來,它還保有最珍貴的核心價值:直截了當以及使用者能感受的能量,那種瞬間龐大的資訊量,讓使用者彷彿置身資訊洪流當中。

6.對創業者的啟示

Twitter 最近一蹶不振的原因,包括高階管理者出走、策略無法跟上競爭者、產品失去差異性。這三點,都是創業者必須堅守的城池。其中產品本身應當佔了相當重要原因,也值得我們從中學習。

其一,他們動搖了產品原有的獨特性:在 Twitter 考慮改變解開發文 140 字限制的同時,這對使用者而言到底是種「進步」抑或「退步」?

其二、Twitter 無法在變化世代中抵抗對手跟進的速度。

結合兩者,Twitter 現階段的危機告訴我們:在跟上競爭者崛起的腳步時,同時也要思考是否丟失了原本公司的核心價值。否則像 Twitter 的情況,對外,被同質對手追趕;對內,他們動搖了自己原有的價值。在未能理清自己的定位之前,Twitter 所面臨的危機可能不會停止。

本文資料參考國外媒體

1. 《The New Yorker》:《The End of Twitter

2. 《The New Yorker》:《Jack in a Box: Can Twitter Be Saved?

3. 《The Washington Post》:《Twitter isn’t Facebook, but Wall Street expects it to be. That’s a problem.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三星攜手遊樂園連鎖品牌「六旗」,將在美國 9 樂園推出 VR 雲霄飛車!

Posted: 03 Mar 2016 11:18 PM PST

8

三星在這個月正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主題樂園連鎖品牌六旗樂園的官方技術合作夥伴!據三星透露,接下來六旗集團旗下九個樂園將可望成為美國第一個擁有虛擬實境雲霄飛車的樂園,想當然爾,這項計畫也必然會用上三星的 Gear VR 頭盔。

值得一提的是,遊客們仍然需要坐到雲霄飛車上,乘著車在園裡有一段小小的旅程,當然其他的感官體驗就由 VR 眼鏡來滿足了。舉例來說,遊客可以穿梭到未來從外星人手中拯救地球,又或者手持虛擬武器來一場從未在雲霄飛車上有過的互動遊戲。

其實早在不久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三星就展示過雲霄飛車模擬裝置,但距離大會結束不到一個月,他們就宣布這項消息。當然,一旦這個計畫真的實現,將不只開啟 VR 新的應用篇章,對於遊樂園來說更是如此。

六旗董事長暨執行長 John Duffey 在新聞稿中表示,這項卓越的技術,毫無疑問能為現今的遊樂設施帶來革新,並且它也足以代表六旗品牌,成為為全世界帶來最驚險、最創新也最具吸引力的遊樂園。為此,六旗也將提供遊客超過 2015 年雙倍多,更甚至比起過去十年更多的遊樂設施和體驗。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群眾募資的現實面貌:不是集資,而是行銷

Posted: 03 Mar 2016 10:41 PM PST

ccdiPhoto Credit: vanmarciano

作者蕭瑟寡人,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連結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群眾募資過去幾年堪稱一股潮流,除了群募的知名鼻祖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以外,群募平台在台灣也開始延燒起來。如今,群眾募資在美國已經發展成更多「周邊商品」,如 AngelList 已經開放以眾籌的方式來投資新創公司、RealtyShares 透過眾籌來買賣房地產賺價差,而 Lending Club 則是透過眾籌來進行小額貸款。可見,整個群眾募資現象對資本市場已開始有不可輕忽的影響。

敝人創辦的新創公司曾在美國群募平台上為智慧型玩具募得 27 萬五千元美金(相當於 917 萬台幣),個人也有使用 AngelList 與 Lending Club。希望能透過分享自己參與群眾募資市場的一些經驗和對於群眾募資的看法,藉此拋磚引玉。

正名群眾募資

要討論群眾募資,首先我們必須定義何謂群眾募資。群眾募資跟共享經濟一樣,是種噱頭詞。就好像短租公寓、客車共乘、共同辦公空間被許多人納入「共享經濟」的大傘下,但實際上這些服務很早以前就存在於不同產業,只是在共享經濟被炒作起來前一直未有明確的法律規範。故此,真正的改變不是商業模式革新,而是如何將原本未被規範的灰色商業產值轉變成為正向的經濟。

同理,群眾募資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幾乎任何多人合作籌資的情況都被稱作群眾募資。但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債卷、股票,甚至標會是不是都可以算作群眾募資呢?而公益捐款的模式又和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有甚麼不同呢?答案是:除了散戶居多外,其實本質上並沒有甚麼太大的不同。

現在我們看到的各類群眾募資平台其實是多種不同的金融產品。如 AngelList、Lending Club、
RealtyShares 等平台其實是一種方便散戶投資的平台,其最大的挑戰是政府(如美國的 SEC)對於金融和資本市場的管制和法規(如規範散戶投資的最低身價)。由於這些平台其實屬於投資工具,改日再討論。

而現在最具代表性也最受矚目的,要算是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類的群眾募資平台。這類群眾募資平台由於是以捐款的方式資助專案發起人,因此少受行政機關管制。今天會以這類群眾募資平台為主。

群眾募資的白日夢

有鑑於 Pebble 智慧型手錶(第一版群募超過一千萬美金)和 Coin 智慧型信用卡為成功案例,群眾募資為新創團隊寫下了一白日夢的藍本。這白日夢大致上可如此簡述:

  • 籌資自由:更多新創團隊的可以透過透過群募平台籌資而不必受天使和創投擺布
  • 資本市場民主化:大眾議題和金融產業關心的議題不同,群募平台讓大眾有機會發聲
  • 公共利益最大化:群募平台資本分配符合大眾利益

以上說法自然有他的道理,但其真偽就好像「聯合國能夠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普世價值」一句話一樣,理想和現實往往有一段距離。

群眾募資的成本

為什麼我會說籌資自由、資本市場民主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種與現實有一段距離的理想呢?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群眾募資的成本。

沒有實際操作過群眾募資的朋友常常以為群眾募資真的就是做個簡報、敘述一個「好點子」就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英雄惜英雄。

事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拿去年在 Kickstarter 上以 878 萬美金吃下排行榜第五名的爆炸小貓(Exploding Kittens)來說好了。這爆炸小貓團隊究竟是何方神聖?

專案主腦其實是在美國很有名的「麥片仔」(The Oatmeal),光臉書頁面上就有 370 萬名粉絲。Twitter 上也有 53 萬名粉絲

爆炸小貓只是一簡單惡搞的紙卡桌遊,團隊籌資目標僅 1 萬美金,為何最後爆紅?

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少數案例,應該說是常態。

群眾募資要說是募資,不如說是行銷比較恰當。因為最後的贏家是最會打 PR 的團隊。

拿些美國的籌資案例來說好了:被譽為最成功的 Star Citizen(至今籌資超過一億美金),如果仔細看看背後的遊戲開發商,老闆是遊戲界的知名設計師 Chris Roberts(銀河飛將系列)。而非常成功的 Pebble,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該公司原名為 Allerta,在眾籌之前就已經是知名加速器 Y Combinator 重點培育公司、有美國金控豪門 Draper 家族的天使資金以及創投資金。Pebble 在眾籌前已有完整的營運和產品團隊,也曾發表黑莓手機的 inPulse 智慧型手錶。最後,先前提到的 Coin 亦是 Y Cominbator 重點培育公司,在群募之前已有完整的產品團隊,在群募後轉向創投基金籌到了 A 輪;可見,對 Coin 來說,群募只是一個試產品水溫的籌資跳板。

成功的眾籌案件,背後其實都有相當雄厚的執行實力,而多數情況下都是已受天使和創投注資的團隊,並不是像許多人想的一樣,是一個幫助實踐夢想的平台。

而這些案件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

敝人可根據自己團隊的群募成果稍微探討一下內幕。其實敝人的團隊在群募前,團隊已經成立超過六個月,也已籌足 120 萬美金(約 4000 萬新台幣)的種子資金。我們團隊已有設計、營運、硬體和軟體等六名全職成員,也有公關和法律顧問。

在籌備群募案件時,我們已和該平台公司的公關團隊混熟,因而連續三周登上該平台的「編輯首選」名單。同時,我們在全國性的玩具展與數大科技和大眾媒體私下會面,已準備好新聞稿,也花了超過一萬美金聘請製作團隊來拍攝宣傳影片。

這一切準備都是為了要在全國玩具展結束的前一天,正式以一聳動的「真正能跟你進行對話的智慧型玩具」標題對外宣布群募五萬美金。

而很幸運地,這一切奏效了。我們團隊的計畫第一天就超越五萬美金,三十天後結案總金額達 27.5 萬美金。雖然沒有排上該平台的前百大排行榜,但也是該平台成功專案籌資金額排行前 1%。

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這群募計畫的準備作業和已經投入的資源,不要說五萬美金,其實 27.5 萬美金在扣除成本後,對一家物聯網新創公司的實質幫助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

回顧先前討論的一些成功群募案件,他們所投入的資源都遠高於敝人的團隊。這也告訴我們,群募改變了新創公司集資環境的夢想,和現實之間只能說有鴻溝之隔。

群眾募資的效益

既然要促成一極成功的群募計畫需要投入這麼多資源,那為什麼還要群募呢?

根據敝人的團隊的經驗,群募的目標其實並不是為了要集資,而是要讓投資人看到我們的產品有極大的需求。拿 Pebble、Coin 等公司的案例來看,大部分群眾募資只是為了要試水溫。

由於群眾募資常常都是綁預購(投資你的專案的人等於預購你的產品),這代表實際上籌到的錢有一大部分將會花在製造和物流成本,因此群募的金額並不像一般投資可以專注於商業開發和產品研發上。

所以拿到十萬美金的群眾募資,不等於拿到了十萬美金的投資,而應該說是拿到了十萬美金的訂單。最後,公司還是要思考如何去籌足營運和研發資本,否則也無法出貨。

而群眾募資平台的效益如何?至今仍是個未知數。

目前 Kickstarter 釋出的一份報告,雖堪稱是賓州大學的獨立研究,裡面的用詞實在弔詭:只有拐彎抹角地提到「65% 的受訪者同意專案有準時出貨」,但是卻沒有列出準時出貨專案的比例和出貨金額。而很有趣的是,同一份報告中卻告訴我們成功集資的專案有 9% 完全沒有無法出貨。既然有資料卻不願意釋出分析結果,似乎有甚麼難言之隱。而 CNN 的報導則指出連 Kickstarter 上籌資金額最高的 50 個專案都有 84% 的專案無法準時出貨

除了這次 Kickstarter 上的 Zano 無人機出包,其總籌資金額排行第二(1300萬美金)的智慧型冷凍箱,至今已經快兩年了還沒有出貨。

9% 的成功集資專案沒出貨聽起來沒甚麼,卻顯示出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今天是知名加速器或是創投基金投資的公司,失敗有可能,但「完全無法出貨」的機率幾乎是零。而上面的不少案例也指出群募的大型成功案例,幾乎都有加速器、知名天使和創投撐腰。

為什麼呢?

因為錢對新創公司固然重要,卻沒有比執行力更重要。

許多創業家都了解「聰明資本」和「笨資本」的差別,所謂聰明資本,就是投資者擁有廣大的人脈和商業資源,可以幫助公司找客戶、拓展業務、聘請各類人才或是幫公司尋找買主來併購;而笨資本,就是投資者對公司的產業一竅不通,也不了解投資的週期和成功率,不但沒有辦法幫助公司執行業務,還可能三不五時來煩人要求股權兌現。

而群眾募資,若當作籌資管道,就是不折不扣的笨資本。

知名的加速器、天使投資人和創投基金每人每年研究的新創案例不下百家,若無法說服任何一人來投資你的團隊,代表資深的投資人(有一些自己也曾是創業家)看不到你公司的未來。而通常投資人關注的不是你的點子,而是你的團隊和經驗。

所以若是為了逃避投資人而去追求笨資本,對於公司的長期發展並不是最健康的選擇。

至此,個人相信群眾募資仍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與其當作資本市場,不如從預購地角度去思考。

結語:群眾募資在台灣

最後,敝人想討論一下群眾募資期許的最後兩點:資本民主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其實這期許是否成真並不難理解,上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看看其前 1% 的集資案件究竟有多少是有公共利益,又有多少是很難籌資的產業領域(如能源、教育和環保)?

答案是,幾乎沒有。

群募平台上的成功案件主要是遊戲、玩具和科技裝置(Gadgets)。可以說是沒有 B2B 或基礎建設案子,這也告訴你群募平台上的產業種類侷限於 B2C 產品的小宗。

最後,若再上美國的大型群募網站看看。你會發現,Kickstarter 上籌資超過一百萬的案子,連兩百個都沒有!別忘了,美國的大型群募網站如 Kickstarter 是全美國加上一些國際的用戶在注資,以台灣的規模,你就可以想像一個純台灣的群眾募資「榮景」規模才多大而已?

所以,當台灣人在思考群眾募資的時候,我們要面對幾個現實:

  • 群眾募資不會解決台灣新創團隊的資金問題,這必須要從資本市場去改變(美國也一樣)
  • 更重要的是,群眾募資不會創造更好的新創公司,這必須要從環境去改革
  • 以台灣目前的新創環境與科技產業規模而言,過度於寄望群募而讓更多新創公司的資源投入 PR,無助於解決問題

最最最重要的是,

  • 群募可以是非常重要的預購平台。台灣目前的科技產品多難銷至歐美國家,若能了解歐美群募平台的生態,台灣的 B2C 公司可以透過群募管道進入歐美市場。(以可行產品為前提)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Messenger 結合 Spotify,讓音樂分享不再只靠截圖、可以馬上聽!

Posted: 03 Mar 2016 06:10 PM PST

2

Facebook Messenger 近來動作頻頻,去年 12 月先是和 Uber 合作,讓用戶不用另外下載 app,也不用離開對話,就能叫車。現在則是和 Spotify 合作,讓用戶可以在 Messenger 中,快速和朋友分享喜愛的音樂。

現在,無論是 iOS 或 Android 用戶,只要打開 Messenger 裡面的「More」區塊,就可以看到 Spotify 這個選項。而當使用者點擊進去,就能進到 Spotify app 裡的「Search for something to share」。接著,在你找到想要分享的歌曲、歌手或演奏家後,畫面就會跳回 Messenger 上,並顯示出相對應的封面照片,然後只要你的朋友點擊你所分享的照片,他們就可以直接連結到 Spotify 裡收聽。

messenger-spotify-playlist-sharing

其實,Spotify 早就建立起自家用戶分享音樂的機制,它連接了 email、SMS、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不過從現在起,當你在 Messenger 上和別人討論你喜歡的歌曲,又或有誰準備開演唱會時,你可以快速進到 Spotify 中,將你所談論的歌曲或歌手分享給 Messenger 上另一頭的朋友。

這可解決了多數使用 Messenger 和 Spotify 用戶的困擾,因為過往他們多是依賴螢幕截圖,或直接打出他們欲分享歌手或歌曲的名字給朋友,但另一頭的朋友很可能直到雙方聊天的對話結束,都還沒去聽你所分享的歌曲。但從今天起,這個問題將不再!

不僅如此,這項合作亦能提升 Facebook Messenger 用戶對於 Messenger 的使用黏著度;對 Spotify 來說,則有助於他們擴散服務,讓更多人得以接觸 Spotify,正面抵禦他們的對手 Apple Music。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