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數位行銷態度不同調!2016 年代理商欲加碼、品牌反倒想縮手”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數位行銷態度不同調!2016 年代理商欲加碼、品牌反倒想縮手

Posted: 15 Jan 2016 03:11 AM PST

2067728657_4bcfbd16dc_bPhoto credit:storem

代理商相較於品牌,更樂於擁抱數位

當很多人聽到代理商比品牌走得還快、更樂於擁抱數位,可能都會覺得有點瘋狂,但根據專為市場行銷公司提供市場開發暨戰略業務諮詢的 RSW/US 公司所做第十年的《2016 前景調查》結果顯示,的確有某些品牌不如代理商那麼熱衷於數位行銷。這件事也許令人感到困惑,不過卻也凸顯出兩個重點:數位對品牌來說還是複雜難懂,但代理商已早一步理清頭緒。

有 34% 的行銷人員表示,他們會在 2016 增加在傳統媒體上的支出,但卻只有 19% 的代理商人員有同樣的想法。這項調查在 2015 年 12 月展開,調查對象包含165 名位於品牌高層的行銷人員,以及 115 名代理商主管。

調查結果所凸顯出的,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代理商比起行銷人員更看好數位行銷的潛力,而這相悖於過往產業的既定印象,代理商通常會比品牌晚一步擁抱數位。

「代理商或許太過小看傳統媒體,當我們在追求更高目標的同時,客戶們卻認為距離到無縫整合的階段,其實還有段距離」RSW/US 總裁 Mark Sneider 在接受 AdWeek 採訪時表示,代理商還是必須得把傳統媒體當作是重要的行銷管道,避免太過專注在追逐新技術的思維中。

品牌好保守,都因數位廣告生態圈太複雜

而 VentureBeat 對於這項結果,也表示並不完全感到驚訝,他們認為,行銷人一直都在質疑代理商是如何有效得運用其數位行銷預算。像是他們就在去年於波士頓舉行的 GrowthBeat 高峰會上,聽到某些品牌因為無法信任代理商,而打算結束他們與代理商的合作。

但這其實也不完全是代理商的問題,因為數位行銷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這整個產業太過複雜。

整個行動廣告生態簡直就像在玩彈珠台!」在 VB 去年發表的《品牌與行動廣告:如何成功》洞察報告中,其作者 John Koetsier 就指出,「廣告主從最上面投了一百元的廣告預算,然後再一層層經過數據管理平台、廣告代理商、網路、SSP 供應方平台等,最後要是有 60 元是真正被拿來做廣告的,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然而,根據 VB 所做的洞察研究指出,如果你所傳遞的廣告能在對的時間點,以對的方式,滿足對的人的需求,有 49% 的美國人就會對品牌產生注意,當中又會有 17% 的人會考慮是否採取具體行動,而有 24% 的人會成功買單。

行動廣告市場大,250 億商機等你挖掘

毫無疑問,行動廣告將持續成長,只要你看一看消費者在行動裝置上所花費的時間和行為數據,你就會大吃一驚。因為在去年,有 21 億的行動用戶下載了 3500 億的 App,且用戶相較於前一年在行動裝置上花費的時間,成長 76%。不僅如此,根據 Mary Meeker 年度趨勢報告指出,行動廣告產業還有大約 250 億元的商機等待挖掘

但看到這樣大的商機,也就讓人更想知道,品牌為什麼至今還是這麼保守?

好吧,當有某些品牌是被數位廣告產業的複雜性給嚇跑,那麼很可能就會有更多的品牌也會發生一樣的問題。因為如果有 34% 的行銷人是打算提升在傳統媒體上的行銷預算,這意味著至少有 66% 的人正抱持著觀望態度,或打算跟進。

若以願意擁抱數位的品牌像是迪士尼、美國知名零售通路 Kroger 來看,基本上,他們都是因為自信於自己能夠駕馭數位,才會真正擁抱數位。

但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數位行銷依然讓人畏懼於它的龐大、複雜、隱晦模糊,因為行動廣告會因為你的一時失察,花掉你該年高達 40% 在行銷預算上的開銷和佣金。這當中就包括各種的 DMP、DSP、SSP 平台,以及其他各式的廣告聯播網(目前少說有一千家)和廣告交易平台。

對此,品牌又該如何成功應對?這當然還是得靠代理商的幫忙!不過,也許在面對 2016 這個新的一年,我們可以幫自己換個新思維,那就是——行銷預算非得被區分為「數位」與「非數位」嗎?

誠如,任職於墨爾本商學院,同時在英國雜誌《Marketing Week》擔任專欄作家,身兼品牌顧問的 Mark Ritson 所呼籲的,品牌應該站在制高點通盤思考,進而擬定行銷策略,而非以「數位」和「非數位」的框架去思考,因為這必將成為你在制定最適當且最有效果的戰略時一個很大的阻礙。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不必在家等開票!Facebook、Google、Yahoo 選情工具比一比

Posted: 15 Jan 2016 03:10 AM PST

Yahoo election 3▲Yahoo 2016 總統立委大選平台

本週六(1/16)就是台灣的總統大選了,Facebook、Google 和 Yahoo 分別推出了大選相關工具,從昭告好友「已投票」,到即時文字、影音開票資訊、數據分析、政論節目等,內容包羅萬象,網路時代的投票日一樣熱鬧,大家也不妨欣賞一下各平台資訊整合及介面設計的功力。

Facebook 提醒大家去投票

Facebook election

Facebook 推出「選舉大聲公」功能,用意在提醒大家出門投票,除了會主動通知 20 歲公民記得投票,還能讓你在投完票後發表「已投票」訊息。

Facebook 全球政治與政府推廣總監 Kate Harbeth 表示,「我們相信鼓勵公民參與,是 Facebook 對於社群能夠產生的重要貢獻,「我是選民」(I’m a Voter) 訊息設計來鼓勵具備投票權的人們積極投票。根據 Nature 雜誌的研究發現,選舉大聲公在 2010 的美國選舉有實質的社群放大效果,約有 34 萬選民是因為看到了朋友在 Facebook 上分享已投票,才去參與投票。」

 

Yahoo 提供即時開票、數據分析、政論影音

yahoo election 2

Yahoo 則推出了 2016 總統立委大選平台網站,匯聚 50 家媒體內容,提供即時開票及歷年數據分析,個人化關注特定立委選情,並將開設直播節目「Yahoo Live 做伙共」,邀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知名律師呂秋遠沃草執行長林祖儀、媒體人黃敬平與主持人謝震武於開票同時分析選情及未來政局走向。

Google 整合 Android、YouTube 資源開票,還可查詢投開票所及候選人

pasted image 0

Google 則是結合 Android 手機中的 Google Now 即時資訊,推出「選舉資訊卡片」幫你查詢投開票所位置、選區內的候選人名單,並即時掌握開票狀況。Google 於 2015 年 10 月就開設了 Google 2016總統大選 網站,投票當天內容除了即時開票資訊,還彙整各家電視及網路開票影片,成立 YouTube 影片專區,以豐富資訊為台灣民眾提供跨平台開票體驗。

google now election

網站中「民發聲」專區的「#總統給問嗎」平台,更讓網友的提問首度成為總統辯論會中的問題來源,也獲候選人親自回覆、開啟全新的網路公民參政風潮。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無懼酷寒與暴雪!福特無人車用新雷射技術,挑戰嚴冬環測

Posted: 15 Jan 2016 02:49 AM PST

fordwinter

前不久我們才介紹,本身就是 20 世紀工業代名詞的福特汽車直接「跳級」,積極投入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的消息。現在他們想與 Google 一別苗頭,要用新的雷射測距技術,在皓皓白雪中啟動新一波的冬季測試計劃了!也許在台灣的我們很少有在大雪中駕駛的經驗,不過對有 70% 人口住在下雪地區的美國而言,在嚴冬下還能安全駕駛無疑是無人車科技的一大進步。

以下為官方新聞稿部分:

福特日前剛宣佈將旗下 Ford Fusion Hybrid 自動駕駛研發用車輛的總數擴編三倍後,今日再進一步公佈自動駕駛車輛冬季測試計劃。和其他只在乾燥與大致良好的天候下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科技的汽車廠和科技公司不同,福特了解自動駕駛的未來不能仰賴在理想的路況條件。

福特自動駕駛車輛技術主管 Jim McBride 表示:「在完美的氣候條件下進行自動駕駛是一回事。但是當道路被白雪所覆蓋,使得車輛的感測器無法發揮功用時進行自動駕駛則是另外一回事。氣候不可能是完美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冬季氣候條件下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的原因,因為在美國將近有 70% 的人口居住在會下雪的地區。」

福特的冬季天候測試在密西根州進行,測試地點包括密西根大學的 Mcity 這個佔地 32 英畝的全尺寸模擬現實都會環境。福特自動駕駛科技所使用的 LiDAR 雷射測距技術比 GPS 定位更為精準,能夠以公分為單位辨識測試車輛在車道上的位置,同時 LiDAR 會發射短脈衝雷射光精準掃描周遭環境,讓車輛能夠建立即時高解析度的環境 3D 影像。

在理想的天候之下, LiDAR 雷射測距技術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白雪覆蓋的道路上,或者高密度的交通狀況當中,LiDAR 雷射測距技術和其他如攝影機等感測裝置都無法看見路面狀況。另外,感測裝置的鏡頭也可能會被白雪、污泥或瓦礫所遮蓋。儘管面對如此艱鉅的挑戰,福特和密西根大學的科技專家仍舊決定通力合作,找出能夠讓自動駕駛車輛在雪地能夠辨識路況的解決方案。

整合穿戴式裝置與車輛 福特嘗試結合健康資訊與駕駛輔助科技

除了在自動駕駛車輛研發方面的進展,福特也在密西根州研究與創新中心成立了汽車穿戴式裝置體驗實驗室 (Automotive Wearables Experience),讓穿戴式裝置和車輛之間的連結正變得更為緊密。在這裡,科學家與工程師致力於整合穿戴式裝置與車輛,讓駕駛輔助科技能夠提升對駕駛人本身的注意程度,尤其當駕駛人面對壓力或疲倦的時候。

在實驗室當中,研究人員嘗試將健康資訊與車道偏離輔助系統和盲點警示資訊系統的車用科技相互整合。舉例而言,如果智慧型手錶能夠將駕駛人昨晚睡眠不足的資訊傳送給車輛,那麼車道偏移輔助系統可能就會變得更加敏感。或者如果駕駛的心跳隨著路上車輛數量變多而升高,那麼車輛的主動式定速巡航系統或盲點警示資訊系統就可以增加車輛之間的距離,讓駕駛人有比較多反應的空間。

福特研究與先進工程部門的車輛設計與資訊電子全球經理 Gary Strumolo 表示:「隨著更多消費者選用了智慧型手錶、眼鏡和運動手環等穿戴式裝置,我們希望開發能夠和這些裝置發揮相輔相成功效的應用程式,來提升車內的功能與對駕駛人狀況的覺察能力。」此外,工程師們也在研發 MyFord® Mobile 智慧型手錶的語音控制功能,這項科技能夠讓福特旗下車款的駕駛人透過手錶應用程式對車輛進行遠端啟動、上鎖/解鎖和定位等功能。另外以顧客為主的實驗項目,則是將擴增實境光學 (Augmented Reality Optics) 或智慧型眼鏡和展示中心的體驗結合,讓顧客在展示間賞車時可以戴上智慧型眼鏡,以取得其感興趣車款更多的豐富資訊。

福特與IBM合作數據分析實驗項目 協助提供更具效率的移動建議

除了自動駕駛和智慧通訊等實驗項目,福特目前也正與IBM合作智慧移動實驗平台(Smart Mobility Experimentation Platform) 的數據分析實驗項目,這個實驗性項目是利用分析過去的行動模式、相互關係和趨勢傾向的資料,提供消費者更有效率的交通選擇,例如協助提供停車位資訊,或是建議移動者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選擇。

這個智慧移動實驗平台是利用串流 IBM 的雲端資料並進行分析,讓福特的研究工程師能夠運用極小的數據來發現行為的趨勢,進而提供建議。以串流雲端資料能夠即時地建議行動者,運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達到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例如,當行動者搭乘地鐵時發生預期外的狀況而無法繼續搭乘,則系統則會建議行動者改換騎乘腳踏車,以求準時到達目的地。

Ford Credit Link多方租賃實驗計劃,推動汽車共享機制

而在創新移動方式上,福特信貸 (Ford Motor Credit Company) 推出 Ford Credit Link 實驗計劃,目的在於提供不需要全天候用車的消費者,能與其他使用者共享使用。自下個月開始,美國德州奧斯丁市的消費者,在長期租賃用車時,藉由參與此項實驗計劃,可設定與家人、朋友亦或是鄰居等,3 到 6 人共同使用車輛並共同付擔租賃費用。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恐成駭客溫床!日本 80% 公部門與企業仍用 Internet Explorer

Posted: 15 Jan 2016 01:53 AM PST

hackerPhoto Credit: Adam Thomas

「科技發達」一直是台灣對日本很鮮明的印象之一,畢竟日本是相當著迷於專精技術的已開發國家,甚至在智慧型手機「黑船」駛入之前,甚至還有「移動帝國」的美譽。不過諷刺的是,有不少日本公司還在使用傳統手寫的時間表與出收支簿,外媒甚至形容「重現 1996 年情懷。」

不過比起這個狀況,「手寫」的資料可能還相對比較一些。根據 Japan Times 報導,日本 80% 的公司與政府部門還是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作為其主要瀏覽器,隨著微軟日前宣布全面停止支援 IE 更新,這無疑對日本社會是個棘手山芋,甚至日本微軟官方還指出,這八成中還有高達 30% 是使用更舊的版本。特別這些政府公部門與學校有的還充斥使用超過十年以上的舊 PC 與軟體。

儘管日本全體的 IE 使用率已從 2013 年的 50% 降到現在的 30%,但這個數字跟全球先進國家比起來還算偏高, 跟美國的 24.86% 比起還高出一截,大概跟日本最接近就是加拿大的 28.79%。

依然使用 IE 高比例集中在政府與企業,其實也等同許多高價值、高隱私性的資料將暴露在無法更新,漏洞無法補救的高危險環境下。這很可能讓日本變成駭客攻擊、竊取的良好溫床。像光是去年夏天,日本全國養老機構就超過 125 萬人的個資被電子信件攻擊手法所竊取。這種針對性的郵件攻擊案件,在短短一年內就從 2013 的不到五百件,暴增三倍到 2014 的 1700 件。

看完日本的案例,其實好像台灣也不遑多讓?的確根據 StatCounter.com 之統計資料,台灣今年一月 IE 佔比的數字是 19.18%,看起來狀況比日本好不少;但問題與危機也差不多,主要還是出在目前政府公部門網路服務的開發、適用環境都還是以 IE 為主。對政府而言,資安問題繼已經與人民的權益或福祉息息相關,趕快正視 IE 問題,著手改善數位服務吧!

via:Japan TimesTech in AsiaThe Stack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挪威高中開設電競選修課程,並非只玩遊戲

Posted: 15 Jan 2016 12:45 AM PST

photo

原文刊載於 UDN 聯合新聞網,Inside 獲授權轉載。

電競市場規模越來越龐大之下,除了誕生不少知名知名電競隊伍與選手之外,也進一步帶動包含 PC、周邊、直播等發展商機。而為了進一步推廣電競,包含韓國等地區也開始培育國內電競選手,就連在北歐挪威的 Bergen 市立高中 Garnes Vidaregåande Skole 也將自今年 8 月起開設電競選修課程。

由挪威 Bergen 市立高中 Garnes Vidaregåande Skole 所開設的電競選修課程,將使學生在三年內於每週 5 小時學習課程中熟稔電競相關技能,其中包含 90 分鐘體能訓練、電競遊戲相關知識、戰術,並且透過交流合作使其所學能在實戰中運用。同時,在課程中所採用 PC 設備將導入 Intel、Nvidia 等高階硬體規格,同時學生可依照個人需求使用習慣的滑鼠、鍵盤與耳機。

在近年發展中,電競市場所帶動經濟規模已經遠超乎想像,其中包含 PC 端硬體、周邊配件,以及直播服務等發展商機,同時知名電競隊伍、選手帶動並非僅在表面受支持光環與賽事獎金,更包含其後所帶動龐大廣告效益,這也因此不少廠商先後加入電競市場發展,甚至許多硬體品牌廠商擠破頭也要與電競建立連接關係。

因為電競產業所帶來豐富含金量,促使韓國、中國、菲律賓等地區均開始投入電競隊伍或選手扶持、培育,反觀台灣仍有不少看法認為電競並非正道,甚至認為與電玩相關產業總與負面形象脫離不了關係。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你投票了嗎?Facebook 在台推出選舉大聲公讓你分享「已投票」訊息

Posted: 15 Jan 2016 12:32 AM PST

Facebook election

台灣總統大選即將在本週六(1/16)登場,除了各方陣營在 Facebook 上激烈的討論以外,Facebook 官方也推出了「選舉大聲公」功能, 除了提醒 20 歲公民記得去投票,還能分享「已投票」狀態,鼓勵朋友一起參與投票。以下為 Facebook 官方訊息:

Facebook 一直是真誠對話和討論政治的平台,也是公民認識候選人最好、最熱門的平台,可以和朋友討論政治議題,並讓候選人接觸選民。在本週六,Facebook 上年滿 20 歲的台灣用戶,將會在動態消息上方收到訊息,提醒他們今天是選舉日,並鼓勵他們分享已投票訊息給朋友。

這是 Facebook 在台灣第一次推出的選舉大聲公,在 2015 年,英國、加拿大、阿根廷、波蘭、西班牙、葡萄牙、新加坡等國的選舉,Facebook 都曾推出選舉大聲公。Facebook 一直是真誠對話和討論政治的平台,也是公民認識候選人最好、最熱門的平台,可以和朋友討論政治議題,並讓候選人接觸選民。在 2015 年,Facebook 上與選舉有關的互動數超過 15 億次,並有 7600 萬人參與。

Facebook election 2

Facebook 全球政治與政府推廣總監 Kate Harbeth 表示,「我們相信鼓勵公民參與,是 Facebook 對於社群能夠產生的重要貢獻,「我是選民」(I’m a Voter) 訊息設計來鼓勵具備投票權的人們積極投票。事實上,根據 Nature 雜誌的研究發現,選舉大聲公在 2010 的美國選舉有實質的社群放大效果,約有 34 萬選民是因為看到了朋友在 Facebook 上分享已投票,才去參與投票。此工具幫助提醒選舉日的到來,我們認為不只提醒人們挺身投票的重要,分享行動給朋友及刺激討論也同等重要。」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微軟大反攻,被看好「再超越蘋果」

Posted: 15 Jan 2016 12:20 AM PST


照片授權:路透社

本文作者邱碧玲,原刊載於《商業周刊》1470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1月7日,美國媒體彭博專欄作家福克斯發表觀點:壓賭微軟再度超越蘋果,原因是,前者轉型有成,但後者的iPhone成長欲振乏力,而且可能後繼無人。

預言微軟再起的金口不只彭博:2015年12月中旬,重量級投資銀行高盛在報告上以斗大標題寫著「糾正錯誤」,向客戶認錯自己看走眼;《時代》雜誌則「認真的說」,微軟第三任執行長納德拉不只把巨人變酷了,它也正重返黃金盛世。



Win10打底建功
平板、筆電單月預售翻倍

《時代》在專訪中請納德拉總結一下2015年的3大贏招,他點名作業系統Windows 10、雲端產品與人工智慧技術。記者葛斯曼打趣:「這一答便看出,為何他是執行長,而非科技記者。」因為前者關心策略、後者只想打探今年話題最強的擴增實境產品Hololens。

儘管如此,納德拉的回答已把微軟再起的緣由講清楚,同時,他也把未來股價可能再漲三成的機會點明白。

先說Windows 10。2015年發表時,科技專刊《連線》便預言:「它標示一個重要開始。」不只是微軟破天荒免費放送作業系統,更因為它終於落實整合PC、手機、平板電腦與遊戲機的目標。「很多人告訴我,這是第一次全公司上下聽得懂彼此的語言。」納德拉對《時代》自承。

他說,外界批評微軟的缺陷之一就是,每一組團隊都自創語言、自擁代號。在PC獨大時代,所有產品開發藍圖都繞著PC走,各自為政問題不大;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相繼問世後,互不理解的下場就是開發出一代又一代破碎不連貫、漏洞百出的作業系統。

科技界毒舌天王莫博士評點微軟重大突破時,稱許Windows 10迷途知返,是一項優秀的打底產品,不僅加速平板電腦銷售與性能,也讓微軟10月第一次推出筆電就奏捷。



雲端平台成長快
,營益率可能還贏過亞馬遜

不過,貢獻股價的超強力武器當屬雲端平台Azure。它就像亞馬遜的雲端運算服務,代管、維護客戶的伺服器。打從亞馬遜10年前開展這塊業務以來,外界只知獲利甚豐,無緣一窺底細,直到2015年4月亞馬遜首次公布,AWS營收儘管僅占全體7%,卻貢獻獲利約4成!自那時起,亞馬遜的股價一飛沖天,到年底飆漲逾7成。

Azure亮相近6年,微軟亦不曾披露明細,但分析師莫德勒預估,年營收約10億美元,2年後有望衝破70億美元,且營益率可能還高過亞馬遜。美國金融雜誌《霸榮》說,投資人買進雲端運算概念股毫不吝嗇,對亞馬遜如此,對成長速度更快的Azure當然也不手軟。

虛擬頭盔即將登場,
已有建築、教育潛在市場

除了上述2大勢頭正旺的業務,開發逾5年、可望在2016年第一季上市的Hololens則是分析師寄望股價再漲3成的推進器。

《連線》曾走訪門禁森嚴的Hololens專案實驗室,見證這副頭盔開發團隊解釋,未來它可能如何改變世界:好比一把鑰匙,打開一道大門後,就會進入一個隨處都有感測器,隨時只靠語言、手勢運作就能源源不絕產生大數據的新天地。《連線》評論,它是微軟進入納德拉時代後最大膽的計畫。

對於Hololens所肩負的沉重期望,納德拉說:「我承認,當初我們平白錯失今日所見的行動商機;我不信我們會再看錯未來5年的行動商機。……但要全力以赴豁出去。」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維基百科 15 歲了!生日願望:幫維基募款

Posted: 14 Jan 2016 07:16 PM PST

Wiki 15 Knowledge is joy

2001 年 1 月 5 日上線,學生打報告的好朋友 維基百科在今天就滿 15 歲了,為此維基百科開放了 Wiki 15 頁面,讓你可以在上面分享維基對你的意義,還發表了 15 件有趣的維基百科冷知識。

維基百科官方也發表了一篇文章,鼓勵人們使用網路促成知識的開放與交流,並宣布維基媒體捐贈基金(Endowment)成立:

從我們學會說話以來,就不斷地在問問題,我們渴望知識,挑戰學會一些不可能的事,或利用知識創造前所未見的事物。我們為了成就、探索和求知的火花感到開心。

維基百科是為了我們求知、學習和分享精彩事物而誕生,維基百科是由人們創造,也是為人們創造的,它屬於每個人。從一開始的簡樸,到現在全世界有用上百種語言撰寫的 3500 多萬篇文章,現在地球上有 28% 的人沒經歷過沒有維基百科的日子。當現在網路漸漸變成了私人空間,維基始終為從全人類服務。

這是大眾珍貴的信任,一種普世的利益。

維基百科受成千的志願作家支持,以及上百萬美金的慷慨贊助。它在世界瀏覽量最高的網站之中,成為唯一一個全捐贈的網站,由非營利、相信每個人都能免費無限地獲得知識的 維基媒體基金會經營。

想像一個所有人都能自由分享所有知識的世界。

這是維基百科的願景,為了未來能夠繼續支持這個願景,我們很開心地宣布成立了維基媒體捐贈基金。

這個捐贈基金將會為維基百科及維基媒體基金會提供長期支援,它將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能力自由地貢獻和分享知識。

有了你的支持,只是一個開始,幫助維基百科永遠活下去!

關於捐贈基金的詳細內容,請參考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說明,維基百科也列出了營運的財務細節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oursquare 獲新一輪 15 億投資,Dennis Crowley 卸任 CEO

Posted: 14 Jan 2016 04:54 PM PST

Dennis Crowley(Photo Credit:Silicon Prairie News)

讓你能輕鬆找到附近餐廳和商店並打卡的 Foursquare,宣布獲得 Union Square Ventures  領投,4500 萬美金(約台幣 14.9 億)的投資,其他投資人包括 Andreessen Horowitz、Spark Capital、DFJ Growth以及 Morgan Stanley。這次部分協議還包括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Dennis Crowley 將轉任執行董事,而執行長的職位將由現任營運長 Jeff Glueck 擔任。

另外根據 Inc. 報導,營收長 Steven Rosenblatt 將擔任 Foursquare 總裁。

Re/code 報導,隨著新資金流入,這可能是 Foursquare 成為心目中劃時代企業的最後一次機會。在 Union Square 合夥人  Albert Wenger 的部落格上透露了 Foursquare 未來的走向,內容提到了資料業務以及公司正「邁向盈利」。

Crowley 自 2007 共同創辦 Foursquare 以來,便一直擔任 Foursquare 的執行長,他先前也創辦過類似的公司,名為 Dodgeball 並於 2008 年賣給了 Google。

根據 Inc. ,這波人事變動及資金在關鍵時刻進駐,現在 Foursquare 正由消費者導向的產品轉為企業導向,並期望從中獲利。

Rosenblatt 認為手機 app 有三種賺錢方式,一為擁有廣大使用者可以銷售,像 Facebook ,再者就像內容提供者生產優質內容,最後就是販售其他公司需要或想要的資訊。

Inc. 提到,對 Foursquare 而言,販售資料是最合理的選擇。現在 Foursquare 主要收入來源為原生廣告和 Pinout 廣告平台,以及提供地點資訊,Rosenblatt 表示去年九月為止,公司地點資訊相關的廣告和 API 預估將產生 5000 萬美金的年度營業額。他們的資料授權給包括  Yahoo,、Microsoft、 Twitter 和 Pinterest 等公司,並有超過 10 萬開發者使用 Foursquare 的 API。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為什麼行動開發這麼難?獨立開發者打不贏大公司的 3 大原因

Posted: 14 Jan 2016 03:57 AM PST

mobile app(Photo Credit: Ash Kyd)

原文作者 Redpoint VC Mahesh Vellanki ,刊載於 mahesh-vc.com,36 氪編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本文分析了行動開發者面臨的三大問題:探索 app、開發者集中、行動留存率。說明在大公司陰影下要想做出業務可持續的行動 app 真的很難很難。

做行動 app 開發者真的很難。首先桌面軟體公司比專注行動的新創企業更會利用行動平台。這跟很多人預想的不一樣。大多數人認為 web 的每一個主要的垂直領域都會轉變為一個新的行動服務,也就是說會出來各種行動優先的公司。儘管我們會看到行動領域出現一些成功者(當然也會有很多成功的 VC 投資),但顯然行動要走的路還很長,跟 web 相比,做行動方面的公司挑戰是很大的。原因有三個:

探索 App

App 商店變得越來越龐大,這對於使用者和開發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為 app 商店是以搜尋和目錄為主,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要找什麼的話,界面還算可以。如果不是的話,那界面就不行了,因為它沒辦法幫助找到和發現新的、相關的 app 。此外還有大量可疑的、匿名的評論干擾判斷,以及刷榜的行為影響排名。實際上刷榜製造了大量人為的安裝潮,這種概念下可以有各種  app 操縱的行為,這方面的問題很多,這些都是有記錄的。

而在 web 的世界裡,用戶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或者忘記網站名字也沒什麼大不了。在資訊整理方面 Google 已經做得相當好。其背後的數位廣告生態體系也是極其的強勁,所以哪怕你找不到你想要的網站,可能網站自己也會找到你。Web 的流動性也強得多,任何時候逛 Reddit、YouTube 或者 Facebook 你都隨時會自然就跳到別的連結去。行動端就不會這樣,因為操作都是一條龍的,app 之間的切換也很不順暢。

開發者過於集中

此外還有開發者集中度的問題。根據 comScore 的數據,美國前 25 大 app 的獨立訪客裡面大約  70% 出自這四大開發者 — Facebook、Google、蘋果和 Yahoo。雖說數據有各種統計的辦法,但是不管怎麼統計情況都一樣糟糕。哪怕像遊戲這樣的類型,想要受到關注起碼也要進前 100。現在的情況是,大公司動用其強大的行銷力量擠進排名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當然,你會不斷看到有新的熱門 app 爆發,尤其是入圍精選的話,但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持續不久)。有好幾十萬的 app 都看不見天日。事實上,app 商店的架構就不是為小型開發者設計的,所以大型開發者有著巨大優勢。還有就是大多數的行動用戶每月都不下載新的 app,很容易就能看出供需的失衡。

行動留存率低

你千辛萬苦搞出了一個殺手級 app,總算被蘋果評為精選,有了不錯的發展勢頭,接著呢?下一步就是留存率和盈利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行動端要比 web 嚴重得多。

在 Web 上,比如說 Zillow 這樣的網站,獨立訪客逛過一次之後可能幾個月都不會再逛,但只要 Google 一下 「94107 附近的房價」,用戶就會得到像 Zillow、Trulia、Redfin 這樣的房地產網站的結果。當然用戶可能會點 Redfin,但久而久之總會有用戶通過 Google 點 Zillow 的。此外,由於 web 端的廣告技術和 cookie 系統極其強悍,網站終究會利用各種數位行銷技巧找到用戶的。而這些手段大部分在行動平台都不存在。

在 app 經濟當中,動機能讓你得到一個下載,不過一旦用戶的動機消退,尤其是對於使用不那麼頻繁的 app 來說,用戶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如果 app 被用戶從主螢幕搬走,可能明天就會被忘掉了。據 comScore,用戶 80%的手機時間都耗在其前 3 大 app 上面。

引人注目的行動新創企業我見得多了,它們都不乏有著極佳的創意、好看的業務指標以及出色的執行力。然而,有些仗你是打不贏的,尤其是留存率極其糟糕的那些。你可以募到資,強大一段時間,但最終都要敗給糟糕留存率:

糟糕的行動留存率對於新創企業來說是殘酷的。它直接影響到 LTV(客戶生命週期價值)、單位利率以及最終的企業生存能力。而更糟糕的是早期的流失用戶可能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一旦用戶失去興趣,再想讓他們回來就是一場攻城戰。

上述 3 個問題只是行動開發者需要對付的眾多問題之一。但是,我相信這些是其中最大的問題,聰明的開發者應該能夠理解。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