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效應的最終格局:贏家通吃?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效應的最終格局:贏家通吃?

Posted: 03 Jan 2016 04:29 AM PST

1277986905_7570399dcc_o(photo by Demion)

本文來自於 newyorker《In Silicon Valley Now, It’s Almost Always Winner Takes All》,36氪 翻譯

2014 年 9 月,在投資了共享經濟公司 Sidecar 之後, Richard Brandson 宣布這個行業「還處在早期階段,所以跟會其他許多的日用品經濟一樣,創新者還有可以提供很好客戶體驗的空間。」他還補充說自己不是把錢投到「贏家通吃的市場」。他認為會許多共享經濟公司會生存下來並走向繁榮。然而,就在昨天,也就是他說這席話大概15 個月之後, Sidecar 聯合創始人兼 CEO Sunil Paul 就宣佈公司歇業了。

Paul 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不過我今天想把關注點放在 Brandson 說過的話上,這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通常都是對多錯少,但他說共享經濟不是「贏家通吃」市場是有問題的。如果賣的是模擬類產品,比如包裝產品或沙發,或者模擬類服務,比如空中旅行,他的這段話也許沒錯。可口可樂不會擠掉百事可樂,豐田也消滅不了本田。但在這個網路永遠上線的世界裡,這一準則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矽谷現在競爭的最後贏家越來越集中到一個壟斷寡頭上。所以你很難看不出,現在這個行業真正的競爭是在兩家最大的公司上面:Uber Vs Lyft。

在對矽谷近20年的近距離觀察當中,我目睹了產品和市場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一個或一群聰明人構思出了一個新的想法、產品、服務或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流行起來,部分由於風投界的資助下,導致了一批模仿者的出現。不過這些公司大部分最後都死掉了。等一切塵埃落定,最終只會剩下 2 、 3 個玩家。所以真正的競爭最後是很罕見的。

1998 年, Google 誕生的時候,搜尋還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時的領導者只有一個,Yahoo,這家公司定義了 Web 目錄的結構。其他的,像Infoseek、Lycos 和Excite 都被拋在身後。所以擊敗 Yahoo 原有的目錄式搜尋的唯一辦法是用不同的辦法做搜尋。這需要新的、更快的、更簡單的搜尋引擎,能夠隨著 Web 的更新而迅速更新。而且必須超快—輸入查詢後得出結果的速度越快,別人就越有可能再用你來搜尋東西。對於正在緩慢從撥號網路演進為永遠上線的寬頻連接的世界來說,這樣的行為是很完美的。當然,要想讓這一切發生,他們需要建設並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包括網路、數據中心以及伺服器等。

Google 發展起來後,以其新的演算法為核心的搜尋方法吸引了新的競爭對手—比如 Simpli 、 Dogpile 、 Northern Light 和 Direct Hit 等只是其中一些,不過他們最終都是曇花一現。還有一家叫 Powerset ,後來被微軟收購成為了現在微軟 Bing 的基礎,儘管 Bing 在搜尋引擎馬拉松賽中排名第二,但跟第一名的距離很遠。

回想起來, Google 的成功源自它誕生的時機很幸運,正好是撥號與寬頻時代的交接點。但也與網路的新現實有關:許多服務都是基於演算法的,而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就會成為關鍵的優勢。網路、儲存、伺服器這些基礎設施使得 Google 可以很低的成本抓取 Web 內容並對結果進行排名。 Google 拿到了更多錢後,又投入到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上,然後搜尋又變得越來越快,這個過程中又教育了數億人群一想搜尋就去上 Google 。而搜尋的人越多, Google 拿到的數據也就越多,進而讓它的索尋變得更好、更聰明、更快,最終也會更加個性化。簡而言之:隨著 Google 變得更大,也會變得更好,反過來又會更得更大。所以, Google 就是贏家通吃。

這個演算法、基礎設施和數據的循環是強有力的。通過這種所謂的網路效應,你會看到壟斷巨頭幾乎是一夜間就冒出來了。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用戶數而上升就是網路效應。乙太網發明者 Bob Metcalfe 稱之為 Metcalfe 定律。電話服務、 eBay ,還有 Skype 都是網路效應的很好例子。上 Skype 的人越多,你能聯絡的人就越多,然後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早期網路的時候,發展會因為網速慢和成本問題而受限—電話連接價格貴,電腦崩潰,瀏覽器不工作,而智慧手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切。 Facebook,這個有史以來網路效應的主要受益者之一,過去 7 年,隨著手機成為我們上網的主要設備,其用戶數也從 2000 萬發展到了 12 億。

這還不是 Facebook 在社群網路取得接近壟斷地位的唯一方式。過去 10 年,這家公司不斷在數據中心上增加投入、招聘更多的工程師,並把它的新聞源變成了一個強大的演算法。我們用得越多, Facebook 得到的數據也會越多,就越能控制我們的注意力。目前該公司在全球已有超過 10 億的用戶。因為這個演算法、基礎設施、金錢和數據的循環, Facebook 也是贏家通吃。社群網絡排名第二的 Twitter 規模只有它的 1/4 。

現在 Uber 也在打造自己的演算法、基礎設施和數據迴圈。我曾經指出過 Google 和 Uber 沒有很大的不同。寬頻網路是 Google 的太陽神,智慧手機則是 Uber 的。如果說提供即時搜尋結果是 Google 的目標,那 Uber 的目標就是減少你叫到車的時間,或者說你打開 app 、叫車然後讓車到達的時間。車到得越快,你就越不會考慮用 Lyft 或 Flywheel 之類的。現在它已經相當快,這可能就是你從來不會考慮 Sidecar 的原因。

Uber 也從 Facebook 學了一手:融很多錢然後用來作為競爭優勢。由於 Uber 已經從投資者那裡融了大概 120 億美元,所以就可以滲透到全球各地市場。上路的 Uber 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用它。而它接人越快,我們就越有可能忘記別的交通方式。用戶用得越多, Uber 得到的數據也會越多,然後 Uber 就可以進一步對演算法做出調整,優化車隊安排和路線。現在你就會明白為什麼 Uber 現在會開始試驗送外賣和做快遞。曾幾何時用豪車接送聚會參加者的 app 現在成為了一家重新塑造一切交通形式的公司。

與此同時, Amazon 已經把線上零售的蛋糕吃得差不多了,別人只能搶那一點麵包屑。而微軟至今仍控制著辦公生產力業務。 8 年過後智慧手機已走向繁榮, Google 的Andr​​oid 和蘋果的 iOS 是兩大統治者,甚至晶片業務也還是分為英特爾和其他。公有雲市場被兩家統治著, Amazon 和微軟的 Azure 。排名第三的 Google GCE 只能望其項背。的確也有一些競爭市場,比如行動支付現在是群雄逐鹿,有 Square 、 PayPal 、 Apple Pay 、 Android Pay 、 Samsung Pay 以及 Walmart Pay 等。但要我打賭的話,我敢說這個市場最後也會是只剩 2、3 家在鬥。

也許這就是 Sidecar 在共享經濟市場成為被淘汰的一員不足為奇的原因。前面已經有 RidePal 和 Leap Transit 之類先倒下了。而在這條再造交通的路上,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車拋錨—這畢竟是技術週期的一部分。 Google 、 Facebook,可能也包括 Uber ,就是某個更大的東西的指示器:在我們這個連網的時代裡,數據、基礎設施還有演算法賦予了公司獨特的優勢。儘管我很尊重 Brandson ,但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世界。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