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在數位時代中如何當一個好父母?”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在數位時代中如何當一個好父母?

Posted: 02 Jan 2016 05:31 AM PST

2016-01-02 21.21.34(photo by UpSticksNGo Crew)

本文出自於:The Atlantic《Parents: Reject Technology Shame》,Tech2IPO 翻譯

每當談起兒童使用電子裝置一事,許多人都會懷念在 iPhone 被發明出來之前的那一段時光,在那個沒有 iPhone 的年代裡,父母會花時間陪著孩子散步談心,與孩子一道做一些有助於開發創造力的手工藝品,和孩子一同在自家的後花園裡種菜。在這些充滿家庭溫馨與田園牧歌的描述中都體現出了一種對於現代電子設備侵占親子互動時間的不滿,彷彿使用電子設備是一件令人恐懼的、破壞了美好家庭互動的事情。

但是研究顯示,在家庭生活中對於電子設備與新技術過分排斥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誤導。過去 2 年時間我針對北美地區超過 10000 個家庭進行了一系列調查,收集到了大量關於家庭之中如何使用電子設備以及利用新技術的數據資料。事實證明,在家庭關係當中最成功的親子互動策略並不是遠離技術,而是真正地接受並且用好技術。

根據我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態度問題上,家長們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家長是技術放任型,他們的孩子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接觸各類電子產品,自由的上網。通過各種應用工具與 App ,這一類家長可以從中發現別的孩子和家庭都在使用那些技術,並且欣然嘗試。在我的調查中技術放任型家長雖然只佔三分之一,但是在這一類型中有接近二分之一青少年的家長不僅會允許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或者上網,還會讓孩子來參與決定家中應該使用何種新技術、新設備。

FvaqaY-hb1cCFuU5uzY_w6tDAdbg(家中擁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家長類型分佈佔比)

 

而與技術放任型家長相反的一類就是技術限制型家長,他們會盡可能少地讓孩子使用電子設備。這一類家長也占到了調查人數的三分之一,他們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會嚴格限制學齡前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或者上網。這一類型的父母普遍對於兒童使用電子設備表示擔憂,他們害怕這種行為會影響孩子無法注意力集中,妨礙孩子的人際交往,他們只要看到孩子拿起電子產品就會立即將其關機或者收起來。

第三類家長的態度介於其他兩種類型之間,他們已經認識到瞭如果簡單粗暴地在孩子試圖接觸網路的時候關閉電子設備,這將不利於孩子以後適應這個越來越數位化的世界。技術引導型家長不像技術推動型家長積極的鼓勵孩子使用網路與電子設備,他們更傾向於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無論家中孩子處於哪一個年齡段,這一類家長在被調查者中的佔比都超過了三分之一,他們會從孩子幼年時期剛剛接觸電子設備與網路的時候就堅持進行引導,直到孩子進入大學後才會結束這一漫長的督導過程。

FscU6g0OZU2Un3copcyteQbJ90pO(不同類型父母每週提供至少一次各個類型上網指導的比率)

事實上,在讓孩子做好準備進入一個充滿了電子設備與新技術的世界中這件事情上,第三類技術引導型父母可能是最為成功的。這一類父母積極地培養了孩子們的網路技能,讓孩子擁有了各種技術使用體驗,但是也不會放任孩子沉迷網路。

在針對超過 700 位美國家長的調查中顯示,技術引導型家長相對於技術限制型父母更有可能會與孩子討論如何使用技術,或者是如何正確利用網路。有將近一半的技術引導型家長一周至少會與孩子交流一次,而僅有 20% 的技術限制型家長會與孩子談論此類話題。

除此之外,技術引導型家長也更有可能會親自研究嘗試各類針對孩子的電子設備或者應用: 44% 的技術引導型家長一周至少會做一次調查研究,相對的,技術放任型家長進行該項活動的比例僅為31%,而技術限制型家長僅有 14% 。技術引導型的家長更加擅長與孩子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交流:在技術引導型家長中有 58% 的人每個星期會陪著孩子打電腦遊戲,這一比例在放任型家長中為 42%,在限制型家長僅為30%。

家長在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以及電子設備這件事情上花費的努力是有所回報的。在調查中當問到被調查者的孩子是否存在一些錯誤的網路使用行為時,我們發現技術限制型家長的孩子更有可能在網路使用中遭遇麻煩:

技術限制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接觸網路色情、在網上發表惡意評論的比率是技術引導型家庭中孩子的 2 倍;在上網的過程中這一類孩子扮成成年人的比率也是引導型家庭中孩子的3 倍。限制孩子上網只能管得了一時,一旦孩子接觸網路,他們就會暴露出自身缺乏網路使用技巧以及正確的網路使用習慣的缺陷,這也會使得他們在網路使用過程中無法形成一個安全且有效的互動。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提倡禁慾的性教育並不能防止青少年懷孕,讓孩子與數位世界隔絕只會讓他們在有機會使用網路的時候更傾向於做出壞的選擇。

FoCpmWKaADo_EGFWvX7G5GvJXy6B(不同類型家庭孩子網上行為不端的比例)

雖然技術限制型父母可能真的能夠培養出孩子面對面交流的能力,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在現代生活中有大量的交流其實並不發生在線下。他們也錯過了教導孩子掌握技巧去構築更有意義的線上生活的機會,這些技巧中包括如何在網上交流中使用圖片彌補不能面對面的不足,如何認識和適應不同社交平台的規則,如何在文本信息的交流中使用標籤、表情符號以及其他方式來增強表達效果,以及學會在建立一個網路身份的時候保證個人隱私安全。

父母不可能讓孩子一直不上網,也不能在孩子成年後才姍姍來遲地進行網路使用指導,既然如此,為何不早一些教會孩子們正確使用網路呢?我們不能夠讓今天這些注定走向網路的孩子們還像我們小時候一樣遠離網路的生活。作父母的將家中的手機全部收起來也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我們應該做的是拿出手機,教會孩子們正確地使用。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注意力的戰爭:傳統媒體節節敗退,手機應用步步緊逼

Posted: 02 Jan 2016 04:57 AM PST

(Photo by Matthew G)

本文來自於:Medium《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Tech2IPO 翻譯

對於做媒體的人來說,注意力就是金錢。那些吸引了你注意力的媒體可以與你對話,逗你開心,啟發你的心智,通知你各類訊息,或者也可以把你氣個半死。每一次當你選擇玩遊戲、讀郵件、看訊息提要、看影片或者玩手機 App 的時候,其實我們都在成全或者是摧毀一家媒體公司的未來。作為一名風險投資人,每一次投資都好似賭博,賭的就是未來的世界會向何處發展。因此,為了評估那些以媒體內容為中心的公司,我必須十分關注人們注意力的走向​​。

在過去的十年中,因為社群媒體與智慧手機的出現,大眾的注意力已經明顯地從傳統的晚間電視新聞、報刊雜誌轉移出去,投向了諸如 Facebook 以及 YouTube 這樣的網路平台。這一種注意力的轉移在青少年以及千禧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相信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數位原生代的年輕人們的媒介使用習慣將會預示著未來的媒體發展方向。我們口袋裡的智慧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它不僅能連接上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創造大量前所未有的知識,而且這種在手機行為中培養起來的使用習慣是幾乎不可逆的,我們不可能拋掉手機再​​次回到傳統媒體的時代中。就讓我們來看看最為直觀的數據統計吧!

FimuVaWoRXgu2Gyrdq2iy3YaoDI0

在上圖中顯示出了行動設備的發展以及紙媒與廣播的衰落。而關於電視,雖然已經包含了數位影片錄影與點播在內,其使用時間也已經滑落到了 2008 年的水平。因為一天只有 24 小時,所以將上述使用時間換算成一天中所佔時間百分比,會更有助於你​​讀懂如今的形勢。

Fp69Ng3sStfrJtgYfVY15LC6uh7b

不過上面的數據展示的還僅僅是全年齡段的媒介使用時間佔比,讓我們進一步細看千禧一代的媒介注意力都用在了何處。

FmXYKMWUYJ44FsNtt8gNv5xZ_6My

看看上圖,你就不會對千禧一代粘著手機不放,越來越少看電視這件事大驚小怪了。從下圖中能清晰看出,雖然電視觀看時間在絕大部分年齡段中都趨於下降,但是 24 歲以下人群的電視觀看時間已經出現了一個跳樓式的跌幅。所以那些認為這群數位原生代年輕人還會回到傳統媒體中去的看法不過是一廂情願。

Fn8eNea2MlsNxdsT0ffKUjXB9zZA

注意力啟示錄

隨著行動設備越來越將我們的注意力吞噬,到底我們用在這些電子設備上的注意力都流向了何方?我們的注意力是如何分配出去的呢?

Fv5ajvlvi5h2VdAGdHIy-qzymMlj

首先,我們將 86% 的時間花在了各類行動 App 當中。從這一點來看,媒體認為行動網路是接觸到用戶的可靠管道這一觀點很可能是一種誤讀。我們將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了遊戲當中,另外三分之一時間花在了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 App 上。這些數據有助於解釋為何 Facebook 如此積極的進行各種併購,將 Instagram 與 WhatsApp 一一拿下。同樣也解釋了為何 Google 在行動化迅速發展的今天為何優勢地位不保。如果 Google 沒有 YouTube 和 Google Maps ,可能人們都想不到這家公司還有多少行動屬性。

FvFf3ntsVraJjJ0bPI60WopqAwda

集中力量發展社群與即時通訊使得 Facebook 在行動時代裡完全佔據了主導地位。事實上,在 2014 年中的十大 App 裡(僅統計從 iOS 以及 Google Play 下載的應用),有九個都屬於社群類或者是通訊平台工具。

針對移動新生代的殺手級 App 應當是可以用來自我表達與交流的工具。鑑於此,在人們的注意力不斷轉向社群與通訊 App 的今天,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居然沒有傳統媒體公司想到要從全球範圍裡數以百計的社群與通訊應用中投資或者收購一家,又或者是自己親自打造一款符合移動趨勢的 App,來挽回那些已經從傳統媒體中轉移出去的注意力。事實上,被​​新媒體平台所吸引的受眾群體數量要遠遠大於傳統媒體平台能夠接觸到的受眾數量。如果僅僅是閱讀像《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傳統媒體,你或許很難認識到新媒體的受眾到底發展到了多大的數量。在傳統媒體中有數以千計的報導與故事描述了有線電視節目的興衰,詳細記載了各個知名記者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如何在各家傳統媒中來來去去。然而他們卻忽視了 YouTube 、 Vine 以及 Twitch 上出現的當紅人影片部落格板主,這些人擁有著更為龐大的觀眾群體。就拿 Hola Soy German 這一YouTube 頻道來說吧,它擁有的觀眾數量比 NBA 總決賽以及美國職業棒球賽的收看者還要多,但是《紐約時報》一次也沒有談起過它。而在 Twitch 上擁有超過 1 億觀看量的 Nightblue3 也從未被《紐約時報》提起。

下面這張圖表能夠幫助你更清晰地認識新型媒體的力量,我將傳統媒體的受眾數量與在線媒體與社群平台的用戶群體數量進行了對比。注意,我將排在前八位的媒體進行了標註,這樣你們就可以看到他們的數量到底有多大。紅色的柱狀圖代表著這一平台擁有社群屬性,其生產的內容大部分被用戶分享到了各個網上社區,就如同我上文中說過的那樣,這些平台能夠實現受眾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需求。

FkJH0RAKwahm4YUn5QVG9xpDpqR3

社群媒體與手機已經從根本上扭轉了人們注意力的方向。在千禧一代的認知中,可供自我表達與交流的平台已經成為了最大且最重要的媒體公司,這些公司佔有了年輕群體絕大部分的注意力與參與度。年輕人的行為就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Facebook 、 YouTube 、 Twitch 、 Tumblr 、 Snapchat 、 Reddit 、 WhatsApp 、 Instagram 、 Vine 以及 YouNow 的發展模式都是首先佔領青少年市場,然後在慢慢擴散到更高年齡段群體中。如果你想要知道哪些公司值得在未來投資,只要跟隨著人們注意力的走向​​就能找到答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