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洪大倫】寫SWOT不會讓你創業成功”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洪大倫】寫SWOT不會讓你創業成功

Posted: 27 Dec 2015 05:41 AM PST

createit

(路透社授權)

作者:洪大倫,擁有5次創業經歷,研究所時期參與TIC100全國創業競賽,以「皮特拉寵物旅遊」創業題目獲得全國首獎,從此開啓創業的不解之緣。 愛跟朋友分享許多創意的鬼點子,更愛與朋友一起把點子付諸實現。基督教是信仰,巴菲特是心中最欣賞的偶像,家人與朋友是生活的重心,錢從來不是選擇做事的第一考量。 目前是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在新創事業圈從事育成工作。

昨天一篇【社會不該盲目鼓勵專家發表他不懂的事】文章引起許多人廣泛的討論,今天繼續延伸一些話題來跟大家交流。10多年前,我曾試圖將研究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創業上,也具體去做了,其結果就如同我所說,不是工具有問題,而是評估的成本相較利益而言不划算,同時根本錯得離譜。當時,我為了一個20萬的投資案,很認真地思考、分析、精算可能帶來的現金流與相關成本,在花了將近兩週評估出NPV與IRR後,有一種心滿意足的快感。然而,真正去做了之後才發現,效益完全跟我設想中的不同,事實上我根本沒有從那個投資中賺錢,而是大大賠了一把。

那時候我驚覺,過去我在大學與研究所受的會計、財務相關訓練,其實都隱含著一種假定的前提,就是「資源充沛」而且「數字無誤」的情況。也就是說,按照公式、邏輯、定義去計算的數字結果當然正確,但真正的創業現實則是,那個數字本身就不是「穩定可預期實現的」。

換句話說,商學院教育的基本邏輯不在於「開創」,而在於「經營」,你有相關營運數字,叫你用會計邏輯紀錄,同時編列報表,那麼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做得到;接著你把這些數字,交給學財務的學生去分析,寫報告,他也做得到。但是,如果你要他們去思考,怎麼把這些「數字」從無到有弄出來,這可能就會難倒一票人。

所以昨天有位臉友的反饋內容說的很好,很多專家教授絕對知道如何從2到3,但你問他如何從0到1 or 2,他可能還是可以回答得出來,但真正去做可能就會發現落差很大。說個故事跟大家分享。南投竹山有個非常有名的民宿叫天空的院子,它的主人叫何培鈞,我們同一所高中,所以我都稱呼他學長。

10年前,天空的院子還是一個破爛的百年古厝,當時培鈞學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它,然後毅然決然的貸款1,500萬買下,接著與自己的醫生表哥古孟偉,兩個人就這樣捲起袖子,自己開始動手翻修。那時候他只有一股傻勁,覺得台灣有這麼美,具有百年文化歷史意義的古厝,竟然就讓它這樣荒廢在山裏,著實可惜,但自己手邊沒錢,跑遍了10多家銀行就是沒人肯借錢給他,因為大家都認為他瘋了,為什麼要花錢買一個根本沒有經濟價值的古厝,當然也相當於認定他還不起這筆錢,因此吃了好多次閉門羹。

他告訴我,做這件事之前,也曾經回學校去跟時任系主任的教授討論說:「我想去山上把文化找回來。」系主任愣了一會兒,然後反問他:「我看你要不要先去做一下SWOT分析?」培鈞學長則用堅定的語氣答道:「不用分析了,因為全部都是劣勢跟威脅。」老師不禁大笑說:「那你身上有錢嗎?」他則大聲回答:「完全沒有。」

然而他沒想這麼多,因為他心中有一股熱烈的執著,為了保存這台灣美好的百年價值,同時希望未來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件事,因此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強烈創業慾望,最終終於感動了某家銀行經理,將貸款給了他去圓夢。翻修完畢後,戶頭所剩無幾,同時,營業第一個月,營收八千多元,但要繳六萬多元的貸款,甚至隔兩個月後還收到催繳通知,若不還錢就要面臨查封拍賣的命運。那時候,他拼死命的寫信,「每天」規定自己要寫15~20封信給各地政府機關、中小企業,同時一個人帶著精美的介紹DM挨家挨戶拜訪,一步一腳印的開拓民宿業績。

最後,他的事蹟傳開,感動了南投縣文化局長,於是局長帶著馬修連恩與其工作同仁,一同入住了天空的院子,馬修連恩甚至為這美麗的民宿寫了曲子,用「天空的院子」作為CD專輯名稱,最後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從此天空的院子知名度大增,何培鈞學長開始被許多媒體採訪,吳念真、陳文茜、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各大媒體電視台蜂擁而至,開始大量散播傳遞何培鈞傳奇的創業故事。

我永遠記得培鈞學長在演講中提到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當他心中充滿著堅定的理想與熱情時,從沒想過失敗,只想著要用盡一切方法活下來,縱然現在回頭看是很冒險、很天真,但如果從頭來一次,他還是會這樣做,堅定為著自己人生最想完成的夢,拼盡一切去實踐它!

好,故事說完,讓我們來試著推想一下,如果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商院學生、老師們來做這件事,會有什麼流程?或許就如同文內系主任所說的,要先寫份計畫書,評估一下SWOT、五力分析、市場調查,透過行銷邏輯來做STP,接著擬定行銷4P,然後用Biz Model Canves建立商業模式圖,分析一下自己未來可能需要的關鍵夥伴、資源,接著針對自己預設的目標客群設定自己的價值主張,然後思考自己銷售的通路與顧客關係維持的方式,最終編制出未來五年度預計的損益表與現金流量表。

我必須說,這些思維邏輯都沒錯,但很抱歉,即便你想得再仔細,等你真的去創業就發現,怎麼完全跟想像中的不同?沒錯,這就是創業,預期的情況跟實際情況落差甚大,這就是「創業」!而且,即使我都把話說的這麼明白直接,也能舉出實際例子告訴你,但我必須說,很多專家學者還是會嗤之以鼻,覺得像是何培鈞這種人成功是運氣好,因為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失敗,所以不足以作為「通例」來看。

OK,我認同培鈞學長的成功不能視為「通例」,事實上他的確冒了很大的風險,連我自己如果10年前遇上他,要找我共同投資,可能我也不願意。不過,我也想提出兩種反思:

  1. 為什麼我們需要尋找通例?然後,創業成功的人是否就存在著通例?
  2. 如果他在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創業成功,你認為是運氣好,那麼,事先撰寫創業計畫書,把所有資源準備到位,就能夠提高成功率嗎?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必須直白說,會有這種問題出現,就是學術圈「必然」會犯的毛病。因為學術研究喜歡去「歸納」整理某些成功要素,然後試圖複製、重複施行這種要素,以期待得到一樣的結果。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些人的成功,某些企業做了件漂亮的佈局,就會興奮異常的想去探詢人家如何做到?做了哪些事?然後希望從中獲得某種「啟發」。然而商業的現實則是,啟發絕對有,但啟發終究只是啟發,未必有複製的機會與價值。因為,創業的成功根本沒有通例可循,每一個成功個案必然有其獨特的時空背景、條件、機緣等...因素,共同串起一個成功的事件。

換句話說,一個人創業成功就是成功,你可以跟他學習他的思維方式、哲學觀、價值觀,但你未必能複製,或者即便複製了元素,也未必能複製他的成功。這就是創業,你應該將成功視為一個獨立的個案去看,而不是試圖找出一個通例法則,那完全不貼近現實。要真讓我來說,我認為創業的成功,跟創辦人的人格特質有絕對的關係,是那些人格特質導向了某種行為,然後才是這些行為導致了他的成功。

現實的證據就是,同樣是英文老師,有人在校園內教一輩子書,也有人毅然決然離開後建立了電商帝國;同樣賣麵包,有人一家店營業額上億,也有人會賠錢倒閉;同樣開模具廠,有人幹了20年還是模具廠,但有人成為代工之王;同樣開路邊攤賣小吃,有人幾年後成了連鎖店老闆身價上億,也有人還是冒著刺骨寒風擺攤躲警察。

這一切都是「人」的特質使然,跟學會什麼、不會什麼,有沒有準備好,有沒有足夠資源,沒有絕對關係。當然,也就跟有沒有寫計畫書關係更遠了。創業做生意,畢竟是一種「科學」與「哲學」的綜合體,有系統性的知識可學習,卻也有不具系統性的經驗需要建立。

所以,越早期的投資,看的都是創辦人,看的都是團隊,而不是產品或服務。因為人對了,事情就會對;人不對,就算項目再漂亮,市場再大,資源再多,很快就會出現問題。必須直到運轉上了一定程度軌道,這時候高等教育的管理知識才逐漸派得上用場,專家、學者、顧問才能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協助團隊邁向更高的成就。

能具有從無到有、從0到1開創本事的創業人非常稀少,那絕對不是受過多少教育、多高等知識能獲得的。唯有靠實際去市場上歷練,經歷無數次挫敗,被嘲諷、被瞧不起、被拒絕,在絕望之下重新燃燒鬥魂,奮勇邁進不畏艱難者,才能脫胎換骨成為創業的英雄。

在我來看,創業人做的真的是「粗活」,不僅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也要能經得起捶打還打不死,被打殘了還要孤獨地激勵自己重新站起來,為的就是一口氣,一個證明自己眼光沒有錯的機會。
我無意把創業人捧得多高,但事實就是,他們創業初期遭受的打擊,其實比一般人要多很多,痛苦的程度若沒經歷過難以想像。很多人只看到他們成功後的風光,誰去想過他們去求人時的心酸,過年過節自己一個人焦慮想著下一年度計畫的辛苦,對業績的要求還要讓員工覺得自己沒人性,無法陪伴家人也可能面臨爭執與無奈的掙扎?

總而言之,創業的成功與學歷沒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與在某個領域有多專精未必有關。專業只是創業的基礎,是上擂台的門票,但能在擂台上打多久,就全憑個人本事。許多武術都有招式,但你上了擂台,比的就是實戰技巧與經驗,畢竟你能練,別人也能練,招式都懂,剩下的就是看誰臨場反應強了。

創業,就是這麼一回事,比實力,比臨場反應,也比運氣。成功者,絕對都是獨一無二;但失敗者,卻往往有相同的毛病。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減少重蹈前人錯誤的覆轍,同時避開明顯的錯誤,剩下的,就要看機緣。

「不是看到機會才努力,而是要努力到機會來臨」

這句話是培鈞學長演講時經常帶給大家的勉勵,而我也深信,唯有不斷努力,才能帶來好的機緣。機緣不會從天上平白無故掉下來,天道酬勤,努力不懈,必將帶給你更好的成功機緣。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具有創業家精神,屢敗屢戰,終將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天。

僅將此文與大家分享,也獻給我敬愛的培鈞學長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2015全球遊戲產業大回顧:市場進入障礙崩塌、影音遊戲社群、VR投資爆發

Posted: 27 Dec 2015 05:30 AM PST

trends

原文刊載於:2015 IN REVIEW: TRENDS THAT SHAPED GAME INDUSTRY。本文編者 Sky Lin,從3歲打遊戲到33歲,未來也會繼續下去。覺得透過遊戲把台灣帶出去給全世界是一種浪漫,目前任職於Wargaming。

市場進入障礙的壁壘倒塌

我們見證了中型獨立開發者的興起。在2015年,得益於技術的進步、群募的普及和自動化行銷,遊戲開發成本變得更加實惠,造成新遊戲面市的數量激增。藉由易於使用且相對低價的遊戲引擎(如Unity、Unreal Engine等)和各式各樣開發工具,使得低成本的製作,能夠敲開進入遊戲產業的大門。技術的可用性和越來越多的聯播網廣告網絡,讓營銷者得以簡化各種不同型號裝置跨平台間的工作並接觸正確的受眾,輔以 Steam Xbox Preview、Steam Early Access和Kickstarter、Indiegogo、Fig等服務獲得成長動能。這使開發者能夠在沒有發行商的情況下接觸潛在客戶,並在產品發行前建立起忠誠的玩家社群。

統計顯示,在2015年於Steam上銷售超過一百萬套的遊戲產品,有一半參與了Early Access。這顯示出消費者對各種遊戲類型的需求,但大型發行商對此並不感興趣,也間接促成了遊戲產業的更多樣性。這種趨勢在行動裝置和PC平台上最為明顯。尤其以往的產業進入門檻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電視遊樂器平台已導入了免費遊戲(free to play),但和Steam、iOS和Android相比仍然不夠開放。它們朝同一個方向發展,只是比PC和行動裝置稍慢。

這樣的發展對於所有開發者來說,製作出一款知名遊戲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優勝劣汰,在日益飽和的市場中求生存。每個人都試圖獲得玩家的注意力和喜愛,但隨著生產成本的降低,創造力、品質和遊戲深度將成為關鍵因素。

主流遊戲正蛻變為服務,獨立開發者則加緊腳步跨入AA產品的領域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藉由數據分析的規劃和決策幫助了銷售的增長。行業巨頭們將重點放在解讀玩家的行為並據此調整遊戲體驗。對於行動遊戲端的巨頭,如Glu Mobile、Kabam和SuperCell正在透過以數據來做分析的過程,將策略調整成定期更新遊戲內容,而非不斷的推陳出新。熱門遊戲正轉化成GaaS (Game as a service,遊戲即服務),建置依照客戶需求打造的內容、量身打造關卡困難度和和遊戲相關工具的網絡來支撐玩家社群。

在這個已呈現過於飽和的市場,產品真的很難被注意到。旨在實現可持續的增長而非短期利益的小型開發工作室,則必須將重點放在思考策略。一種能夠被注意到的方式是擴大團隊並重新聚焦,將目標放在AA級的產品而非小眾利基產品。相較於AAA產品,這些是規模較小、所需技術實力較低的產品,但更具吸引力。AA級的產品比一般休閒遊戲更精緻、更具遊戲深度,也有較高的機會獲得共鳴並接觸到大眾,讓玩家們在情感上投入更多。藉由平台幫助能夠接觸到遠大於小團隊所能接觸到的群眾規模。多個開發團隊已藉此成長,在未來的一年內可預期將有更多小型開發團隊將提升至中等規模(mid-scale)的領域。

傳統發行商在行動平台上依然掙扎;免費遊戲主導市場

行動平台又是蓬勃發展的一年,23%的YoY(與去年同期相比)。根據Newzoo的資料,2015年全球行動遊戲的產值約為美金300億。該市場主要由日本、美國和中國企業主導,而類型主要是Free to play。如果你回顧2015年的暢銷遊戲排行圖表,你會發現排行榜由這些產品佔據:

  1. 具有縝密monetization機制的遊戲
  2. 定期更新,導入新的特色與內容
  3. 同時在遊戲中和網路社群上營運

隨著市場的不斷壯大和成熟,業餘開發者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成功故事將越來越少發生。在行動遊戲市場中,領頭羊們的陣容與PC遊戲和遊樂器遊戲業界所為人熟知的開發商/發行商完全不同。曾呼風喚雨的老牌遊戲業者無法佔據2015年的行動遊戲暢銷排行榜,更不用說傳統發行商連要跨入這個市場都舉步維艱。

玩家變身為創作者和製作人

遊戲玩家和開發商/發行商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玩家參與創作、直播並分享遊戲內容的水準已一日千里。遊戲公司不只注重為玩家打造娛樂價值,更與玩家一起創造娛樂價值。直播服務的興起已成為遊戲發行商無法忽視的力量。遊戲公司已經開始真正發展,並接受用戶生成的內容。透過直播主們的實況,免費宣傳了你的遊戲,並告訴其他玩家你的遊戲有多優秀。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他們為你的公司創造價值。開發者付出額外的資源,創造有樂趣的合作模式和特殊的視覺效果以鼓勵玩家端的VOD製作。下一個步驟則是將產品和影像製作工具加入遊戲本身。透過這樣玩家自發性的行為,更能吸引到其他玩家。

另一種玩家能夠幫助開發者的方式是「用戶自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玩家消耗新內容的速度極快,而公司通常不具備如此快速填補玩家消耗內容需求的能力。妥善運用「用戶自產內容」,則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提供玩家一個全新的機會。除了在遊戲中,玩家更有可能在真實的世界裡,透過一段五分鐘的影片大紅大紫、名利雙收。藉由粉絲們的熱情,豐富了社群並使遊戲活躍。

當然正如任何其他大規模流行的趨勢,人紅是非多。所以,如果你認真考慮製作VOD或直播這條路,多看一些教學,然後踏踏實實地錄製影片吧。除非你的夢想是成為眾人嘲諷的目標,那可就另當別論。

VR投資爆發的一年

虛擬現實技術終於達到了進入消費市場的水準。2015年有數間公司展示和發布第一代VR套件(Samsung Gear VR、Cardboard等等)。成長的浪頭有望在2016藉著Oculus Rift、OSVR和 HTC Vive的推出而起。大型發行商和硬體製造商已著手研究此利基型領域。從2010年起,VR已從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者獲得了總計接近美金40億元的投資。

透過經驗的累積和裝置的發展,此一領域只會逐漸茁壯。擁有AAA產品的開發商正在試驗這類型的新技術並解決其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設計規範、直覺控制、暈眩和其他健康、安全機制等等的問題都需要時間來克服。然而,這種身歷其境的技術能否成為主流,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仍在未定之天,盈利的方式也有待證明。否則VR依然會停留在利基型市場。

底線為何?

在這個可稱為一片血海的市場,沒有經驗的團隊能夠打造一款熱門遊戲,並在排行榜上前幾名的位置保持數個月的機率接近於零。與其好高騖遠,開發者應當參考業界成功企業的經驗,投資自己的團隊,專注於建立自有高效開發和發行流程。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我在印度創業一年敗光 150 萬,買到 6 條教訓

Posted: 27 Dec 2015 04:33 AM PST

2015-12-27 18.55.44
(photo by 路透社)

本文來自Medium《How we lost Rs 15,00,000 in startup and shutdown before first anniversary》,tech2ipo 翻譯

一開始我以為也可以開個公司,然後大賺幾百萬美元,但是沒想到最終卻被現實殘忍打擊。

我之前也看了不少有關創業的故事,如亞​​馬遜兩位前僱員創辦的印度最大電商網站Flipkart,和印度最大的線上訂餐網站Zomato,我深受他們光輝事蹟的鼓舞,但沒人告訴我90% 公司成立兩年內就倒閉了。

其實我只用了不到一年。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上了當,只看見了事情的一面卻忽略了另一面,哎,都怪我。

那是在2013 年的時候,我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個叫Gurgaon 的郊區上班,這是一家普通IT 公司,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開水一樣,表面上我在調代碼,其實我都在網上瞎逛,滿腦子都想怎麼從無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那時我剛好從美國出差回來沒多久,就找了個機會給經理說:「我打算置當新家,也還需要點時間適應印度的氣候。」於是我就在家工作了,但其實我心裡清楚,真實原因是,自己對當前的工作毫無興趣。

我有個姐夫在獵頭公司工作,他也覺得工作無熱情,我們之間已經很熟了,我和他聊了聊,於是一拍即合,我們也要開公司!

我放棄了買房計劃,決定把錢拿出來創業,我們倆一人投了50 萬盧比,一人一半的股權。我們在Gurgaon 租了個辦公室,月租13000 盧比,又花了10 萬盧比,用於裝修辦公室,購置家具,空調,冰箱,用電等等。

有了辦公室,就得仔細想想做什麼產品了。經過深思熟慮,我們打算做教育產品,教育市場有幾十億美元的規模,子女教育也是每個父母衣食住行以外最大的支出,只要我們能打入教育市場,就一定能獲益頗豐。於是我們打算做面向學校的ERP 管理系統,幫助學校管理學費、教材庫存、聯繫家長等等。

有了公司,有了好點子,下一步就是組建團隊。一開始我們想的很容易,我們有不錯的辦公室,有足夠的起始資金,而且我姐夫在獵頭行業有超過 10 年經驗。招聘,不是小事一件嗎? !

我們很輕鬆就僱傭了一位候選人,他很年輕,學習慾望很強,經驗不足,但也差不多夠了。我和我姐夫當時還在公司上班,精力有限,所以還需要一名構架師級等級的專家來掌控全局。我姐夫在各大招聘網站都有帳號,可以瀏覽到成千上萬的履歷,因為我們辦公室還沒裝修完畢,我們就在咖啡店和餐館約見了好幾位候選人。

但面談幾位之後我們深受打擊,從工程師到設計師,沒一個願意加入我們團隊。

「花了這麼多時間,要是幫別的雇主我都可以招聘十幾個了。真是搞不懂為啥他們都不願意加入創業公司」我的創業合夥人抱怨道。

也有人告訴我要挖熟悉的人的牆角,但是我想了又想,身邊真還沒合適的人選。不得已,為了讓我們公司更有吸引力,我們重新設計了薪資待遇,其中包括基礎工資,基於公司收益的分紅,以及基於個人績效的獎金。

終於,費盡千辛萬苦,我們在印度北部城市 Chandigarh 找到了個技術大咖,他的面試過程讓我們印象深刻。雖然對他領導力和管理能力有點疑慮,但也顧不了那麼多,我們想給他個機會,畢竟真找不到合適又願意加入我們的人選了。我們給他的月薪是6​ ​ 萬盧比一月,以及年中收益分潤。

這真是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終於可以動手了。我們不懂技術的聯合創始人在白板上畫功能流程圖,討論激烈,程式開發工程師則賣力寫程式,大家都開始忙碌起來了。為了讓產品更好看,我們還以每月 25000 盧比的薪資僱傭了一名設計師,畢竟要節省資金,所以就只僱傭中級水平的。

等到了後期,產品技術上出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個新手工程師的技術水平與我們當初的期望相差甚遠,我們決定讓他滾蛋。最終,一個技術總監,一個設計師,兩個合夥人,就這麼把第一版的產品開發了出來。

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覺得只要投向市場就能大賣,這款 ERP 產品功能比市面其他產品都要豐富得多,秒殺競爭對手。

我們第一個潛在客戶是某個學校的校長,接觸以後,他對我們的創新解決思路和展示效果都很滿意,他說他得回去請示上級,我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不出幾個月我們就會有第一個客戶了!

但事與願違,我們雖然聯繫了不少其他的客​​戶,但是接觸之後,最終都和這位校長一樣,杳無音信。

這時候已經六個月了,整個產品的花銷包括:

  • 設立公司費用:3 萬
  • 辦公室裝修:12 萬
  • 家具和用電:4 萬
  • 辦公室租金:9.1 萬
  • 薪資:36 萬 + 10 萬 + 6.5 萬
  • 差旅費、食品、營銷費用等:10 萬
  • 總計:95.6 萬盧比

終於我們發現,雖然我們對產品很有信心,但是對於如何銷售,心裡還是沒譜。不得已,我們倆合夥人決定把原來的全職辭了,專心跑市場。

中間還出了兩個小插曲,因為我們只有一個研發一個設計,研發每次從 Chandigarh 跑到 Gurgaon 路途遙遠,太麻煩,於是我們決定在 Chandigarh 設立一個辦公室,這樣工程師花在專案上精力更多,租金等日常開支也能節約不少,我的合夥人還是在 Gurgaon 做市場方面的工作。另一個小插曲是我們的設計師,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悄悄抱著筆電跑了,工資也不要了,這可把我們嚇一跳,於是我們又花了幾天時間追踪他的下落,然後把筆電要了回來。我們沒了設計,於是迫不得已我親自上馬學設計,花了一個月終於把產品整了出來

我們不斷在接觸客戶,主要是各種學校,但是我們都沒有銷售背景和銷售經驗,後來發現校長在採購方面沒什麼話語權,但還是不知道怎麼辦。我們的產品比競品便宜很多,但還是沒人買,很多個日夜我和我的合夥人傷心失望,並肩哭泣,也許這就是創始公司有個合夥人最大的好處吧。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終於通過熟人推薦找到了幾個客戶,但他們前期沒法付款。

這時候我和合夥人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我的合夥人自認為市場經驗比我多,看好大客戶市場,認為校園 ERP 系統功能還是不夠完備,否則的話說不定能包攬幾個大規模的學校。

我倒不這麼認為,我們的功能對於一般學校足夠了,問題出在銷售方面,而且作為小公司,就算利潤低也更應該集中精力到小規模學校上,然後再慢慢發展起來。

雖有爭端,但公司還是要繼續運營,我們已經花完了初期投資,不得已我們又投入了不少積蓄。並且還招聘了銷售專員,從競爭對手那挖來的,一開始我們以為會迎來春天,但一個月後,這被證明是個錯誤,他雖然很賣力,但無所收穫,他原來的成功在於客戶對品牌的認可,對於新品牌的推廣,他也一籌莫展。

我的合夥人不斷試圖聯繫那些有望提前付現金的大規模學校,同時試圖聯繫上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名人。但都無濟於事,看不到現金流。這時候的我開始遲疑了,我看了不少精益創業方面的書籍,開始相信精益創業方面的理念,要用最少的資源最少的時間精力做最有用的事。但我的合夥人完全不同意我的意見,他還是繼續試圖像大公司那樣運營我們的小公司,依然不斷接觸大客戶,尋找合作夥伴,僱傭銷售專員。

我看不下去了,提出四點建議,以降低我們的運營成本:

  • 降低工程師薪資,改為股權激勵
  • 放棄大規模學校,轉而專注小規模學校
  • 從郊區包圍城市,郊區學校的市場更容易做
  • 解僱所有銷售專員,我們自己跑銷售

這下我和合夥人矛盾更激烈了。我們關係降至冰點,感覺我們如果繼續合作遲早要打起來。最終,我們倆協定公司都聽他的,未來如果公司有任何盈利,就把我投進去的現金還給我。

到了第 11 月,我們的花銷如下:

  • 前 6 個月花銷:95.6 萬
  • 薪資支出:30 萬
  • 銷售培訓:3 萬
  • 房租租金:5.6 萬
  • 差旅費、營銷費等:20 萬
  • 總共: 154.2 萬盧比

事到如今,我們已經在這產品上耗費了大概 150 萬盧比(2.2 萬美元),要知道我們印度最低工資標準是每日 137 盧比,差不 多2 美元,如果按照普通應屆畢業生 300 美元月薪算,相當於他們 3 年的工資總額了,雖然花了這麼多錢,這個產品還是沒有一個顧客。又過了幾週,我的合夥人也放棄了,他又去找了份全職工作。

至此,我們的創業專案 SchoolGennie,終於被證明只是一場空。

雖然是一次失敗的經驗,但我也從中學到許多,以下就是我總結的 6 條經驗:

1. 在開發產品之前了解你的用戶

市場需求點一定要清晰。我們之前只是閉門造車,根據預想的市場需求,以及參考競爭對手的更能特性開發產品。現在想想真應該在做產品之前就接觸用戶。

我們應該市場推廣之前測試產品,比如終身免費提供給不同規模學校使用,然後等產品測試 OK 了,我再辭掉全職專心做市場推廣。

2. 哪裡能節約哪裡不能節約要心裡有數

我們把大部分錢都花在辦公設施和員工薪水上。其實如果只發放基本的薪資,採用股權激勵留住人,我們完全可以節約 80% 的成本。

我們當初在宣傳材料、行銷和專業諮詢方面省錢,其實這些方面應該多花錢,畢竟這種花銷可以直接或間接轉化成訂單。

如果你的產品主要是線上銷售,那就多花經精力完善線上網站,廣告界面,線上支付流程等等,而如果你的產品主要是線下銷售,那就多花精力在紙質使用手冊以及其他紙質宣傳材料上。

3. 就算創始人不是技術背景,也要接觸程式碼

對出小型新創公司,非技術背景的合夥人不應該僅僅是安排工作,然後指望著技術團隊折騰出來。

至少在我的團隊中,這麼做很不可靠,我相信其他人的新創團隊也差不多。我建議你也學學寫程式,懂得產品背後的程式碼原理,這樣才能讓創始人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4. 就算你沒經驗,也要試著做銷售

銷售不意味著公開場合的推銷,而是接觸你的客戶,懂得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我剛搬到 Chandigarh 的時候,我嘗試向當地學校推銷我們 ERP 產品,我一個月內拜訪了 50 家學校,談成 3 個合作意向,在這過程中,我不僅了解到整個銷售流程,還弄清了客戶面臨的主要痛點。

我當然不是建議合夥人做太多太雜亂的事,我建議精於專業領域的同時還要對於各種工作都涉獵並了解。

5. 相信直覺,果斷決策

我們在公司決策方面做的很不好,對於銷售預算、招聘還是解僱,現金激勵還是分股權,目標學校的規模,商業模式怎麼選擇,我們在這些決策上猶豫不決,浪費很多機會和營運成本。

我的經驗是,我們沒必要等到了解 100% 的訊息之後再做決定,其實就算只掌握 60% 到 70% 的信息,在需要決策的那個時間點,足夠做出明智決策了,否則就太晚了。

相信你的直覺,否則如果你決策時候舉棋不定,你在做決策的時候就不會有 100% 的信心,也不會投入 100% 的熱情。

6. 賺錢只是創辦公司的意外收穫

創業者開公司的目的是解決客戶眼前的問題,賺錢只是副產品。

如果你只想著賺錢,你就會變得短視,短期內你能賺到錢,但是長期看你很難擁有市場競爭力。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給你的用戶帶來快樂或益處,賺錢自然水到渠成。

 

編者續:雖然Pardeep Goyal 這次創業失敗,耗費了不少家產,但他顯然從中學到了許多財富之外的東西。比如他之後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了另一款趣味學習 App ,營運得還不錯, 2015 年又創辦了一家投資相關的小公司 CashOverflow ,並且還發掘出自己在寫作方面的愛好,他很享受這個過程,他說:「I spent a good time working with startups and gained a lot of insights.」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不會寫程式?別讓這樣的小事絆住你創業

Posted: 27 Dec 2015 02:49 AM PST

8409302034_c608dda541_h(photo by Heisenberg Media)

本文來自Medium《How to launch a tech startup when you are a non-technical founder》,36氪翻譯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科技行業中新崛起的「獨角獸」們(譯者註:指估值 10 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以及那些已經公開上市了的巨頭玩家,如蘋果、微軟、 IBM 以及亞馬遜,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這些公司的創始人通常都是軟體或者電子工程師。

亞馬遜的 CEO Jeff Bezos 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擁有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雙學位。 IBM 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在那些標準普爾 500 指數所收錄的大企業裡,其 CEO 們有 33% 在大學中拿到了工程相關學位,僅有 11% 的 CEO 就讀於商業管理相關專業。

然而,如果你不是一個技術創始人、工程師或者軟體開發者該怎麼辦呢?你是不是應該馬上放棄創業的計劃,因為這就是白白浪費時間呢?

當然不。

公平地說,首先我們要擺正態度,必須認識到每個人也不是生來就是搞技術的。只有通過受教育,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內心充滿激情並且受到一定的專業培訓,人們才能夠學到特定的「硬」本事。

而這些,你也可以做到。只要你想,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你從線上課程中學習如何寫程式、回到學校攻讀工程類學位或是閱讀相關書籍自己練習平面設計。

好啦,讓我們回歸主題吧,這篇文章針對的是那些不滿足於自身的非技術類創始人,他們或許既沒時間也沒錢,但是卻擁有一顆想要成為技術創始人的心。換句話說,你可能是創業者、生意人,或者是我們所說的「通才」。通才往往興趣廣泛,要求他們只選一個方向專研會讓其十分痛苦。通才的對立面就是專才,而專才往往更容易成為一個技術型人才,他們會集中自己的興趣方向與技術。

作為新創公司的非技術類創始人,你需要調整好心態,擁有一定的工作技巧。

心態篇

你必須明白的一點是,就像你需要他們一樣,技術人員同樣需要你。但是他們究竟需要從你身上得到些什麼呢?

Kibin.com 的 CEO 與非技術聯合創始人 Travis Biziorek 在Quora 上針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靈感。你應該成為公司裡出主意的那個人與解答所有問題的人,由於你腦中一直在精心計劃如何開展下一步工作,這會讓你在大部分夜晚中都輾轉反側。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不僅僅他對於公司的價值無可估量,其本人也是不可取代的。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籠聚人心,你要在與員工談話時喚醒他們的激情,如果他們能夠對你本人以及你描繪的公司未來藍圖產生信任,就會成為一個忠心耿耿的員工。

說實話我感覺很多人之所以難以找到技術合夥人,完全是因為他們太懶。他們認為只要簡單地將一些初步的想法集中起來,然後丟給技術人員,產品就會自己冒出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並且具有遠見卓識。

你的技術合夥人需要了解你的創意與思考過程,而你則需要依靠他們來幫助你實現這些想法。當你明白這一點並且用其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技術合夥人會變得容易得多。

Travis 說得一點沒錯。你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態,讓腦中充滿產品創意、執行計劃、成長可能性、設計要求、產品方向以及融資計劃。你要能夠預見未來,看看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正因為如此,你晚上睡不著才是正常的。一般來說,一個設計師或者是工程師是不會像你一樣如此深入地思考公司前景,因為他們會專注在自己的程式語言與技術開發中。

技巧篇

從 Travis 上述回答中我們了解到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應該具備以下四點技能:

  1. 有創意
  2. 有感染他人的激情
  3. 鞭策公司前進
  4. 明確公司願景

為了磨練上述技能,一個創業者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不斷精進:

  1. 閱讀
  2. 寫作
  3. 構建人際網路
  4. 從失敗中學習

閱讀

Grant Cardone 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作家。他說:「據說一個 CEO 平均每年要讀超過 60 本書,他們賺的錢是一個一年只讀一本書的普通工人的 319 倍,後者沒時間多讀書,卻有時間一年在 YouTube上 看 700 部影片。」

就如同一個工程師需要研究新的 SDK ,一個平面設計師會觀看各種設計教程,一個創業者也需要閱讀多種商業類書籍,尤其是讀一讀其他創業者的故事。

對於創業者來說,我推薦從以下並不長的書單開始讀起:

Daniel Pink 的《A Whole New Mind》

Malcolm Gladwell 的《Outliers》

Austin Kleon 的《Show Your Work》

Shane Snow 的 《Smartcuts》

Steve Blank 的《The Four Steps to Epiphany》

Stephen R. Covey 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閱讀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增長見識,我還從中獲得了能夠運用到實際項目中去的創意與靈感。當我讀書的時候會一手持書一手執筆,將那些出現在腦海中關於自己公司、客戶、員工的想法都記下來。我還會在閱讀時展開橫向思維,如果作者在亞馬遜上出售產品,那麼我自己的產品能不能也放到亞馬遜上去賣?如果作者花了 3 個星期的時間寫了一本電子書,那麼換成我在 3 個星期裡寫出一本書的時候應該聚焦於哪個主題?

閱讀對於我來說,就是產生創意的過程。

寫作

腦海中的想法稍縱即逝,除非你能夠將它們寫下來。給自己做一份專門收集商業創意的筆記吧,將你每一個不經意間湧現出來的點子都寫到手機中的筆記類 App 裡,你可以通過 Evernote 或者 OneNote 完成這項收集工作。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創意在今後的時間裡是否還能重現於腦海中,所以趁著還記得就趕快寫下來。

在如今這個數位化時代裡,通過線上寫作是建立一個線上社區的首選方式。一個創業者需要能夠吸引追隨者,或者是掌握聚攏受眾的能力。而這通常是技術人才可能並不想做或者是不樂意做的事情。新創公司想要建立起受眾基礎,不僅需要有優秀的溝通技巧,還需要有一個願意不停寫作去吸引受眾的創始人。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只要在你醒著的時候就應該筆耕不輟,在我看來這是你最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

構建人際網絡

一個創業者的力量有多大是由他/她的人際網絡的力量所決定的。技術人才可以僅憑自己的能力單打獨斗地開發網站、設計產品,但是非技術創業者就需要利用自己人際網絡來尋找合適的人選。通常來說,非技術創始人應該成為專案的核心樞紐,作用是將大家聯繫在一起,他要為特定的項目尋覓到掌握特殊技能的、最合適的人才。

Josh Chandler 是一個來自英國的年輕創業者,他表示強有力的人際網絡在年輕創業者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所寫的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

作為年輕的創業者,我知道有兩個因素會決定你成功與否,它們就是堅定的決心與絕佳的人際網絡。
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你或許會想如果僅憑個人一己之力就能創建出產品,創業之路可能就要容易得多。但是也有不少非技術創業者一行代碼也沒寫過,照樣成為了億萬富翁。

Reid Hoffman 是 LinkedIn 的聯合創始人,他本科專業為哲學,但是還沒上完大學就轉而創業去了,為的就是「讓世界變得更好」。如今他的個人淨資產約為 47 億美元。

Richard Branson ,知名的連續創業者以及 Virgin 品牌創始人,他不僅有​​閱困難,而且功課非常差。他首次創業就針對高中生群體創立了音樂雜誌 Student ,該雜誌大獲好評、一夜風靡。 Branson 如今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小島上,身家 49 億美元。

你學的是哲學或者出身媒體都沒什麼關係,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並不一定需要擁有技術或者學術背景。 Branson 與 Hoffman 將會第一個站出來告訴你,人們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把握機會。

從失敗中學習

有一些經驗教訓你只能從失敗中習得。當然了,從失敗中學習意味著你必須有所行動。如果你稱自己為創業者,樂於向一群人表達自己的創業理念,卻從不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實踐,那麼你僅僅只是一個理論家或者說是空談家。一個真正的創業者要通過執行力來為自己贏得功勳。

空談家與實做家都會害怕失敗,創業者心中也會有同樣的恐懼,不過真正的戰士會跨越自己的恐懼。

從失敗中學習是創業者必備的技能。面對失敗時,創業者應該從中汲取經驗,找出可利用的關係,並且從失敗中規劃出適合未來的戰略框架。我的首次創業就以失敗告終,但是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卻讓我受益終生,這一次創業中花錢買教訓是非常值得的。

我個人很喜歡去年在 Reddit 上看到的一句話,它來自一位創業者的心聲:

案頭研究 6 個月,不如動手實踐 3 天學得多。

空談創意是很容易的,但是付諸實踐卻困難重重,從失敗中學習則難上加難。在面臨失敗後採取行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總結

想要做一個成功的創始人,你真的需要去再讀一個技術學位或者學習一種編程語言嗎?並不,沒有技術背景無損於你的成功。

非技術創始人應該要激發靈感,擁有強烈的創造力與激情,看到更遠的圖景。

非技術創始人需要掌握四個方面的技能:閱讀、寫作、構建人際網絡以及從失敗中學習(投身實踐)。掌握這些技能會對你的思維產生影響,並將你培養成一個不可替代的人——你並非可有可無的配件,你的技術合夥人需要你一起創建公司。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