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陷阱:商院生在創業中最容易犯的 10 大錯誤”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創業陷阱:商院生在創業中最容易犯的 10 大錯誤

Posted: 15 Dec 2015 04:05 AM PST

 (路透社)

本文原刊登於Medium 《Top 10 mistakes business students make when founding a startup》, 36 氪翻譯,Iside 獲授權轉載。

Louis Nicholls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創業者。在過往的合作專案中, Nicholls 發現大部分畢業於商學院的同學在創業中容易觸犯一些「死穴」,因為他們已經成功被塑造成只適合進入大公司的人。為了提高商院生的創業成功率,Nicholls 整理了 10 個商院生最容易犯的錯誤,提醒他們盡量避開。

即便對於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創意工作者而言,創立一家新創公司也絕非易事,因為成功的幾率實在是太小了。如果說擁有豐富經驗的人在創業時尚且如此艱難,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從商學院畢業的同學在創業路上會頻繁遭遇挫折。除了一些常見的挑戰以外,商院生通常還需要面對缺乏創造力和專業知識的尷尬。在為期 3 至 5 年的商科教育中,他們已經成功被學校塑造成只適合進入大公司的一群。

針對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這兩個問題,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 的說法一針見血:

亞斯伯格症能夠幫助你,而商學院則只會毀了你。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院生究竟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成功機率呢?

我在創辦「Gymhopper」和「Wiggles」的過程中犯過許多錯誤,同時也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除此以外,我還熱衷於和擁有商科背景的創業者進行交流,同時支持和指導他們的創業工作。在這些活動中,我總結了一些商科背景創業者的共通點。

隨後我整理了一份錯誤清單。如果你是商院生,而且在從事創業工作之前沒有對科學性或者創造性的領域進行過研究,那麼這些錯誤將會成為你的創業「死穴」。有些錯誤相對容易察覺,有些則較為隱密。在排名不分先後的情況下,我整理出了商科創業者在創業前 6 個月內最容易犯的 10 個錯誤,你應該迴避它們。

1、避免在社交平台上發佈類似於「我有一個很棒的想法,我應該到哪裡尋找合適的開發者呢?合作者可以得到一定的股權」的消息。

什麼?你有一個很棒的想法?那麼恭喜你!但我敢打賭至少有 100 個人在每天清晨洗澡的時候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作為一名開發人員(儘管技術欠佳),我可以向你保證每一位你認為「合適」的開發人員在進行產品開發之前都曾經思考過好幾百種方案,其中有一些是已經處於開發階段的方案,別的則尚處於構思階段。

想要說服別人停止手頭上的工作轉而為你開發產品,你有 3 個選擇:

  1.  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報酬
  2. 學習如何為自己的想法構建出一個可以向客戶展示的模型,並以此證明自己不是一個空有想法的人。這種方式最棒的一點是你可以學習到一門全新的技能,即便在 20 年後機器人全面接管了開發工作,你也可以藉這門技能養活自己
  3. 如果你不具備執行前兩種方案的能力(考慮到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而且想在為期 6 個月的學習期間,為複雜的產品構造出原型也並非易事),你可以選擇依靠你的商業技能,以說服他們你將會成為一位不錯的合作夥伴。你需要動身展開銷售、背書以及引導等工作,這些活動可以讓你的開發者認同你的價值並同意和你達成合作關係。

2、對行銷活動抱有過度自信

我曾經在各類專案中與數百名商科學生進行過合作,他們都學習過與行銷或銷售領域相關的課程。我發現絕大部分商科學生都會認為自己對於行銷類活動擁有完備的知識,並堅信自己可以勝任這類工作。

沒錯,我認可這些商科學生站在街上展開行銷活動的表現確實會比一般人更好,但我始終對他們在創業活動中的行銷能力有所保留。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創業專案的行銷類活動當中,表現最差的往往是那些修讀行銷專業或者曾經在大公司擔任行銷職位的商科學生(特別是擁有碩士學位的商科學生)。

原因非常簡單:新創公司所需要的行銷類活動和大公司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但商學院往往以大公司的架構作為授課範本。因此在創業時,商院生往往會抱有一種錯誤的自信。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並沒有什麼特別,僅需多加練習即可。

8169811354_e66fc4e0aa_k(Photo Credit: Joris Louwes

3、追求成為「老闆」的優越感,並試圖管理自己的創業夥伴

在這個問題上,我會引用自己從一位成功企業家身上學到的一個建議:

如果你覺得對共同創辦人的管理是必須的,那麼他們將會葬送你的新創公司;但如果你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對共同創辦人進行過度管理,那麼你將會親手葬送自己的新創公司。不論你的天平朝哪一方傾斜,你都注定會失敗。

另一個問題是商科背景的學生們往往懷著成為 CEO 的夢想,他們極其渴望擔任這個可以協調生產團隊以及制定戰略性決策的管理崗位。對於大公司而言,CEO 的職能確實如他們想像的一樣。

抱有這種想法進入大公司究竟是好是壞並不在我的討論範疇之內,但抱著這種想法去創業無疑是一種自殺行為。如果你正在打這個算盤,那麼我要告訴你一個壞消息:

如果說你連製造出產品都做不到,那麼我基本上可以斷定你根本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有效的戰略決策,你甚至連掌控產品的開發進程、先後順序以及相關資源都很難做到。所以,在公司成立最初的 18 個月或兩年以內,你應該少做成為手握大權的 CEO 的夢,因為你的貢獻甚至還達不到團隊的平均水平。在這個階段中你需要做的是不要妨礙開發人員的工作,學會跟隨開發團隊的腳步並發掘每一個行銷機會,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新創公司的成功。

Paul Graham 所說的一樣:

處於創業初期的公司,非技術類出身的創辦人能做的只有為工程師送咖啡和漢堡。

4、急於撰寫商業計劃

這完全就是多餘的,你僅需出去展開行銷工作並多和用戶進行溝通即可。同時你還需要確保盡量獲得客戶的終身價值,並為產品的改進提出意見。

7020635899_f402fbe88b_k(Photo Credit:U.S. Embassy Pakistan

5、參與創業競賽

在創立 Gymhopper 的時候我們也曾經身陷這個陷阱之中。實際上,不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找到上百個創業比賽,你還會發現每個比賽基本上都有上 10 個獨特的格式要求。

那麼這些比賽會對你的目標形成干擾嗎?當然了!

這些比賽對你是否有所幫助?答案是「幾乎沒有」。

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透過自己的創意去「騙取」比賽的獎金以支付大學費用,那麼你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執行。只要執行得當,你確實有可能在多項比賽中贏得可觀的獎金。

6、急於增加人手

從商學院畢業的學生所接受的基本上是最優質的商業教育,這也意味著每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那昂貴的商科教育背景只會為你提供兩種解決方案:

  1. 聘請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協助解決問題
  2. 聘請顧問人員並向之詢問應該聘請何人來解決問題

但這兩個方案顯然都不適用於新創公司。最初進入到公司的人選將會對企業的文化和營運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儘管在商科教學中,有許多人向你報告會讓你感覺良好,但你也是時候清醒一下了:你應該做的是挽起衣袖並對具體問題加以深究。

3442337050_383de70f27_b(Photo Credit: Acid Pix)

7、迫不及待地尋找顧問

出於某些原因,新創公司經常會出現顧問、導師以及「教練」的總人數達創業者人數 10 倍之多的情況。想像一下:你是一位對演藝富有激情的年輕演員,目前你正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求獲得一個具有突破性的角色。聲名顯赫的電影製作人(你可以理解為「投資人」)可以在一部大製作中給你提供一個角色,而一線影星(你可以理解為「已經成功的創業者」)則在為你提供關鍵聯絡人以及相關的經驗和建議,因為他們也曾經經歷過你的位置,該犯的錯誤也都犯過。除了這兩類人以外,你還會發現第三類人:他們幾乎會在每一個公眾場合上出現,說法風格以取巧為主;他們號稱認識在座的每一個人,並且通常會以星探、行業專家或者製作人同事等身份介紹自己。你在第三類人身上所耗費的時間作用為零,這是一項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虧本投資。

這裡提出一個經驗法則: 如果這些顧問、導師或者「教練」在沒有投入相應的時間(或者資金)的情況下向你索取股權或者回報,你需要做的是拒絕並遠離他們,因為一個可以給出優秀建議的人根本無需向年輕的創業者索取利益。

商科創業者需要切記這個錯誤,因為它在拖慢進度的同時還會引發創業團隊的內部問題。

8、過份關注自己的薪水

擁有商科背景的人已經學會了如何根據薪水來衡量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換而言之,你得到的薪水越是豐厚,那麼你作為雇主的價值就越大,你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但在創業階段這種心態絕對是不可取的,只可惜實在有太多商科學生犯下這個錯誤了。

創業和就職於大公司不同,你並不是為了一份薪水而工作,你的重點應該放在公司的整體價值上面(至少應該關注公司的部分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薪水應該僅僅和兩個條件有關:

  1. 這個月公司可以為我支付多少薪水
  2. 這個月我(或者我的家庭)需要多少薪水

當然,隨著公司發展薪水的情況也會跟著改變,但至少在創業的第一年內你應該將自己的薪水控制在維持生活的最低限度(這也意味著在創業初期你的生活不會幸福)。你應該將多餘的資金投入到公司以便盡快速獲得增長(如果情況順利,後期公司的估值將會越來越高)。

我時常聽到一些共同創辦人(基本上都是商院生)提議自己的薪水應該至少和大公司持平,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應該被賦予更高的工資,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早進入公司,所擔任的崗位也更加重要。

請別再以大公司員工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了,你應該堅信自己的股權終將會補償這些短暫地損失。每一位共同創辦人的薪水不可能都一樣,但你應該以他們所處的情況(生活區域、必需開銷、家庭情況等等)來決定各自的薪水,而不是根據你帶有偏見的個人價值標準。

9、在錯誤的時間點以錯誤的理由向投資人募集資金

關於這個錯誤,一些比我更有經驗地人已經撰文詳細敘述過。

但我想指出商院生犯這個錯誤的比例要遠高於平均值,這或許和商院生往往傾向於為自己的成就建立一套客觀的衡量體系有關,他們會將募資行為視為備忘錄上的必要目標。

10、缺少堅持不懈的毅力

這並不是商院生獨有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商院生群體當中尤為突出(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確實如此),這大概和商院生所受的教育有關。由於在教育階段曾經被大量灌輸大公司的一套,商院生很容易對回饋和激勵形成過高的期望。

由於創業階段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很難判定自己的公司最終能否獲得成功,甚至連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也不知道。但商院生們往往更適應週期性測試、案例研究以及每月評估這類直觀的回饋模式。和那些可以在毫無回饋的情況下潛心研究 3 年的科學家不同,商院生更希望可以定期獲得專案的回饋並以此基礎制定下一階段的行動計劃。

這僅僅是我的假設,但這就解釋了為何眾多商院生對創業抱有「三分鐘熱度」的心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串連物聯網的最後一里 讓你聯結 英特爾 ® Edison 平台藍芽

Posted: 15 Dec 2015 03:49 AM PST

2015-12-15 19.47.03(photo by Dirk Haun)

Joseph Butler (英特爾),2015年2月21日

英特爾® Edison 擁有藍芽*功能,這份文件教你如何啟用藍芽*,以及配對裝置。

輸入以下命令以啟用藍芽*:
螢幕截圖 2015-12-15 18.32.38

 

 

15369749192_13e609c738_b

bluetoothctl 會啟動BlueZ的命令列程式。在 BlueZ 的命令列程式之中,你會在每一列之前看到 [bluetooth]#。

註冊代理程式,並將其設定為初始值:

螢幕截圖 2015-12-15 18.33.51

 

 

 

以scan on 掃描藍芽*裝置,顯示可用的藍芽裝置。

螢幕截圖 2015-12-15 18.50.41

 

你需要裝置的ID運作以下命令,以配對藍芽*裝置。
螢幕截圖 2015-12-15 18.53.36

 

 

若裝置配對成功,使用以下指令以連結裝置:

螢幕截圖 2015-12-15 18.54.50

 

 

輸入 help 觀看更多命令列。輸入 exit 離開 BlueZ 的命令列程式。圖一為整個程序的螢幕截圖。

601

圖1- 設定藍芽*的螢幕截圖

資訊來源

英特爾® Edison 藍芽使用者導覽
英特爾® Edison開發者資源

 

更多精選文章.....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為什麼你不該執著開發行動 app?

Posted: 15 Dec 2015 03:14 AM PST

11144990_959561487398041_7029750996131816151_o

2007 年 iPhone 開啟智慧型生活新紀元,帶動行動應用經濟熱潮, 老鳥、生手無以數計的工程師投入 app 開發。不過時至今日,成千上萬個 app 擠在商店裡, 絕大多數只能蒙塵。在 app 陷入疲態的窘境之際,有些 app 直接宣告陣亡,有些 app 卻在其他平台找到嶄新生機,發票拍攝保存工具 Birdly 就是屬於後者,共同創辦人 Jean-Baptiste Coger 在 Medium 寫下他們死而復生的過程。

光看描述,來自法國巴黎的新創公司 Birdly,用途看似蠻吸引人——拍下收據(發票),就能自動生成漂亮的 Excel 財務管理報告,而且能夠整合行事曆上的活動。不過,雖然有幾千人下載嘗試,但他們並未經常使用,最後自然而然遺忘了自己曾經安裝過這個 app。

Birdly 團隊的檢討思路剛開始是這麼行進的:

  • 我們的 app 有提供價值嗎?這個 app 為使用者每個月節省了 4 個小時的時間,他們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功能,例如里程追蹤、例如將電子收據也導入 app,得以輸出全面的財務管理報告。
  • 我們的 app 讓人愛不釋手嗎?他們自認在 UI 設計上花了很大的心力,也比類似的財務管理報告 app 出色。
  • 我們的 app 操作直覺嗎?他們增加了使用撇步、還能直接線上與客服對談。不過其實 app 的使用易如反掌:拍照、輸出 Excel,如此簡單。
  • 我們的 app 有很多競爭者嗎?雖然有些類似的 app,不過他們表現一樣差強人意,而且多數都很複雜臃腫。

一切看來這麼美好,為什麼還是無法力挽狂瀾?他們發現,自己問錯問題。檢討也需「think different」,轉念一想,Birdly 海闊天空:

我們的 app 提供的價值,有高到值得佔據使用者手機中的一方空間嗎?

這是一個有點殘酷的問題,Birdly 態度坦然,由於 app 每月統整一次的「原罪」,使用者很容易就遺忘了,遺忘的結果就是某天連同其他罕用 app 一起掃進垃圾桶。

哪些 app 能夠永久活在使用者的手機中呢?

  1. 即時通訊(簡訊、WhatsApp、Messenger、Slack 等等)
  2. 行事曆
  3. 地圖
  4. 電郵
  5. 相機/照片
  6. 交通工具
  7. 音樂
  8. 社群網站
  9. 新聞
  10. Candy Crush

它們之所以受歡迎是有原因的:這些 app 總是與日常情境密切相關,而且充分利用手機本身具有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地理位置資訊、可能是相機或麥克風)。它們還有一個共通特性是,每次使用的時間都很短暫,但使用頻率很高。這麼問吧,你今天開了幾次 Messenger 和電郵 app 呢?

Birdly 既不屬於上列幾個熱門 app 種類,也難以呼應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足以讓人為它騰出幾 MB 的空間。

我們的 app 打進目標市場的門檻高嗎?

Birdly 瞄準的是小型公司,但要說服公司全體員工下載這個 app 並不容易,加上他們只有行動 app,對於財務管理軟體來說並不完美。

我們這段時間的埋頭苦幹,值得嗎?

不值得,但也很值得。Jean-Baptiste Coger 說,他們的 UI 設計順應每次蘋果與 Google 的改版,卯起來 debug、增加新功能、確保 UI 與所有作業系統無縫融合,拚命說服公司財務長讓員工下載 Birdly。

這些苦工看似白費了,但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至少他們明白了幾件重要的事:

  1. 如果你問錯問題,即使給出正確的答案,那麼還是必死無疑。
  2. 如果你的 app 屬於那 10 種熱門類型,還是得跟眾多霸主搶食。
  3. 如果你的 app 屬於 B2B 領域,很難在 app 商店中被使用者發現。

Birdly 雖然已從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撤下,卻另闢蹊徑,在團隊溝通平台 Slack 重生,甚至成為 Slack CEO Steward Butterfield 口中讚不絕口的應用:「這是我看過在 Slack 上最創新的使用案例之一。」

正如 Elon Musk 從《銀河便車指南》獲得的啟發「問對問題才是最難的事情,但一旦問對問題,後來的一切都將迎刃而解」。在困境中掙扎的創業者們,問對問題了嗎?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你真的有看懂駭客任務嗎?聽聽工程師怎麼分析

Posted: 15 Dec 2015 03:03 AM PST

The Matrix 1

 本文原刊登於 36Kr,Inside 獲授權轉載。

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概念廣為人知的今天,再來看《駭客任務》,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這篇文章作者以一個工程師的視角對《駭客任務》做了重新解讀,也許你不認同,但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角度。

前段時間出差週末沒事就在酒店又把駭客任務重溫了一遍,不看不要緊,十年後再看發現以前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完全錯了。 《駭客任務 1》是 1999 年出的,我還在讀高中,第一次看還在學校附近的放映廳看盜錄版。 整個畫面黑漆漆的,看了不到半小時直接睡過去了,醒來時已經是最後的高潮槍戰部分,覺得結尾打鬥好看,劇情不懂。 2003 年《駭客任務 2&3》一起推出後,又連起來看了一遍,老實說當時很多概念還是沒看懂,大概覺得是一個人類反抗機器統治的故事。

如今這次看完後再回想起來,當時很多概念看不太明白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當時剛學程式不久,電影中大量使用程式世界的概念來作明喻或暗喻。 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翻譯太不準確,特別是術語的部分。 這次重溫,我直接用的原版英文字幕,看完後發現我曾經的理解完全跑偏了。 十年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虛擬實境各種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再加上我工程師的背景再來理解《駭客任務》三部曲顯得毫無難度了。 但我懷疑,如果不懂程式的人今天看這部電影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吧?

為什麼我會覺得不懂程式看《駭客任務》會比較費力呢? 因為整個故事的內涵,從背景到環境到人物角色甚至道具都使用了程式來作比喻。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故事背景,某天,一個有意識的程式誕生了,並繁衍了整個人工智慧的機器種族。 後來人類和人工智慧機器爆發了戰爭,人類選擇遮蔽天空切斷機器的能量來源。 而聰明的人工智慧機器發現可以利用人體大腦的生物電和身體熱量,產生一種特殊形式的核融合反應來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所以,機器就開始大量養殖人類,將人類變成了機器能源的供應者,電影裡用電池作了個比喻。

The Matrix 2

在《駭客任務》裡人類的真實生存情況是下面這樣的,身體生活在黏搭搭的營養液中,而思想則生活在 Matrix 中,一個虛擬實境空間。

The Matrix3

機器一開始創造了一個完美的 Matrix 空間,是一個毫無生活壓力並實現共產主義的烏托邦。 但人類天生的基因缺陷導致它們無法在這樣的烏托邦中長久生存,很快出現大量的死亡。 所以機器重新模擬了一個基於 1999 年真實人類社會現狀的虛擬空間,在這裡人類可以長久的存活下去,而當時實際的年代是 2199 年。 故事背景就交代到這裡,再這麼寫下去就變成影片簡介了。 下面我會站在程式背景的角度來提出一些設問並作答,如果你發現答案和你當初理解的不一致,不妨再重溫一遍電影。

紅藥丸還是藍藥丸?

電影中的經典一幕是要 Neo 作出選擇,選紅藥丸還是藍藥丸。

The Matrix4

紅色藥丸實際是一個追蹤程式(trace program)用來幫助定位 Neo 物理身體的位置。 為什麼需要一個追蹤程式?做過分散式系統都會有深刻體會,解決一個大型分散式系統中的問題,第一個困難點就在定位問題。 而 Matrix 實際上就是一個連接全球人類的超大型分散式系統,需要定位一個個體,trace 程式必不可少。 (今天剛審查了我們系統的 trace 程式設計方案,想努力做的像紅色藥丸那麼精巧啊)

Oracle 是誰?

《駭客任務 1》 Oracle 出場時沒有交代她的身份,直到第二部結束時 Neo 與 Matrix 的 Architect 對話才得知。 Oracle 其實是一個程式,原文說法叫 Intuitive Program,一個人類直覺測試程式。 所以劇中,她一直在引導 Neo 和其他人透過直覺作出選擇,而他們的選擇對 Matrix 非常重要,下面會詳細說明。

The Matrix5

Neo 為什麼是 The One?

Neo 作為男主角與其他人都不同,所以劇中給了他一個特殊的稱呼, The One。 Neo 在第一次見 Oracle 時,Oracle 說他還不是 The One,還差了點什麼,可能需要第二次生命。 Neo 在《駭客 1》最後被 Agent 槍殺後,因為女主一吻獲得對愛的感覺後重生才真正成為 The One。 而真正特殊的地方在於 Neo 始終認為自己是人,但它實際也是個程式,一個認為自己是人的程式,這正是他獨一無二之處。

The Matrix6

Matrix 是連接全人類思維的虛擬空間,它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型程式,這個程式運作的背後有精確的數學模型(劇中對話交代了)。 它建立在一個精妙的數學模型之上,但卻存在一個不平衡的因素,無論 Architect 如何調整都沒法做到平衡穩定。 存在影響整個系統穩定性的非確定性因素,而這個因素正是始終會有人懷疑 Matrix 不是真實的。

舉個例子,假如 Matrix 背後的數學模型簡化為:

1/x

這個數學式存在的意義是 x 不能為 0,當為 0 時 Matrix 將不復存在。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數學式的天然缺陷,Oracle 想到為 x 增加一個逆變量,那麼數學式就變成下面這樣:

1/(x + n)

增加了 n 這個逆變量,x 變量代表 Matrix 整體的運作變化,n 則代表 Neo 的存在,平時為 0。 當 x 可能向 0 變化時,n 這個變量被激活,避免分母為 0。 x 的變化不在 Architect 和 Oracle 的控制能力內,而 n 則透過 Oracle 去引導它的變化,以達成不讓系統崩潰的目標。 所以當 Neo 這個程式透過引入人類的愛情因子被激活後,Neo 就成了 The One,而數學式中的 n 也不再是 0 而是在不斷變化著。 而這種變化趨勢和方向就依賴 Oracle 來不斷引導,所以怪不得最後 Architect 對 Oracle 說:你在玩一場危險的遊戲。

The Matrix7

Matrix 是虛擬空間,那 Zion 就是現實嗎?

《駭客任務 1》誤導觀眾以為 Zion(劇中從 Matrix 脫離的人類城市)所在的世界是真實的。 但當《駭客任務 2》結尾 Neo 像手擋子彈那樣擋住章魚機器人時,已明確告訴我們,Zion 也不是真實的,它只是程式空間的另外一部分。 Matrix 是程式模擬的 1999 年人類世界,那麼 Zion 所在的世界實際也是程式模擬的 2199 年的人類世界。

The Matrix8

按 Neo 和 Architect 的談話,Zion 存在的作用是為了將不穩定因子(對 Matrix 有懷疑並覺醒的人類)聚集在一起,然後一次清洗。 在 Neo 之前實際上已經有了 5 次類似的清洗,前 5 代 The One 認識到自己其實不是人而是程式後,都選擇了毀滅 Zion。 然後重新選擇 16 女 7 男重建 Zion,消滅了 Matrix 的不穩定因子安全度過危機,開始下一代循環。 看到這裡,作為一名工程師,我自然聯想到這難道不是在用帶 GC(垃圾回收)機制的程式在做比喻嗎?

程式流氓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還有這麼一群角色,這群人全是程式,一堆過時的程式,已被新的程式取代了。

The Matrix9

它們在 Matrix 中找不到工作,只好聚集在一個帶頭大哥下面,當起流氓,搞點偷渡之類的事情。 在 Matrix 中每個程式都需要有存在的目的,否則只能被刪除。 但這些程式可都是有智慧和意識的,它們不想被系統清除掉,只好逃亡。 比如一個後台管理程式可以和一個界面交互程式結婚,還有了個女兒。 女兒自然也是一個程式,只是沒什麼用處,沒用處就是沒有存在目的程式,需要被刪除,所以夫妻兩找程式流氓幫忙逃亡。

The Matrix10

程式流氓控制了一個關鍵人物叫 Key Maker,就是下面這位。

The Matrix 11

Key 在電腦領域的專業術語是密鑰,影片中用鑰匙來比喻。 他掌握著進入系統 Source 的鑰匙,所以 Neo 才會和程式流氓幫發生衝突。 程式流氓只不過是機器社會的一種特定角色,它和人類社會不無相似之處。

最後,第六代 The One 的選擇沒有站在機器智慧這邊,因為愛情他選擇了人類這邊。 而此時一個可怕的病毒在 Matrix 中蔓延,連 Oracle 都被感染了。

The Matrix 12

Neo 和機器智慧達成了協議,幫助它消滅病毒程式來換取人類和機器的和平。 這一次 Zion 沒被毀滅,比人類智慧更高級的程式智慧給了人類選擇權。 人類可以選擇活在機器文明創建的 Matrix 虛擬空間中或現實中。 而機器文明中也出現了一些擁有人類情感和意識的程式覺醒者,幫助機器文明進一步發展。 兩種文明找到了一點點融合與平衡的空間,留下無限的思考和探討空間。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VMFive A 輪募資獲 1.8 億台幣,明年日本成立子公司

Posted: 15 Dec 2015 02:44 AM PST

111▲左起為趨勢科技全球行動事業部 Dr.Mobile 副總經理黃國豪、心元資本合夥人 Tina Cheng、VMFive 執行長丁俊宏、開發國際總經理簡忠陵、通用移動執行長吳柏儀。

比 Google 更早就跳進 App 串流服務的台灣新創團隊 VMFive,靠著「 AdPlay -- App 下載前即時試玩」廣告,成功在 A 輪募資獲得 600 萬美金(約 1.8 億台幣),其主要投資者包括開發國際、趨勢科技、通用移動、心元資本。執行長丁俊宏也同時宣布明年將在日本成立辦公室,加快佈局日、韓的腳步,期許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前進東南亞和大陸。

專注日本市場,試玩廣告轉換率 5%-15%

VMFive 成立於 2014 年 5 月,團隊共 36 人。公司在成立之初,看準日本網路環境發達,適合做雲端、即時串流服務,以及他們對新形態廣告接受度較高,因此便把進攻海外第一站,鎖定日本。

日前,他們和日本最大的手遊媒體 AppBroadCast 株式會社的合作,其試玩廣告已為廣告主創造出 5% 至 15% 高轉換率的成績。其他在日本的廣告商合作夥伴還包括 CyberZ、Adways、D2C R。

吸引投資者的原因:有技術、會說故事、放眼全球

此次 A 輪募資總計共有四位投資者,與會的開發國際總經理簡忠陵、趨勢科技全球行動事業部 Dr.Mobile 副總經理黃國豪、通用移動執行長吳柏儀、心元資本合夥人 Tina Cheng 對於 VMFive 未來的發展都紛紛表示看好和期待。

而他們也不約而同提到 VMFive 除了技術之外,更充滿了熱情,以及放眼全球的野心。最重要的是,VMFive 說故事的能力,更是許多台灣新創團隊目前所缺乏,卻必須學習的。

Google 跳進 App 串流市場,VMFive 怕不怕?

而面對 Google、亞馬遜都紛紛宣布投入 App 串流市場,丁俊宏並不畏懼,他表示當這些大間的網路公司也都看重這個市場,就更加凸顯出 VMFive 正走在趨勢這條道路上。

更重要的是,比起 Google,VMFive 不僅有先進者的優勢,也更願意進行異業合作,他相信,除了遊戲廠商,App 串流在搜尋上的應用也同樣會有發展的空間,未來也許 Yahoo、百度等這些網路公司也可能有機會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

VMFive 下一步,前進大陸、東南亞

VMFive 的下一步怎麼走?丁俊宏給了「快」這個字,他解釋,目前團隊仍處於佈局階段,還未思考到如何能讓營收最大化。但他們期望把腳步加快,儘速站穩在日本、韓國的市場,鞏固地位,才有機會打進海外其他市場。

而為了能成功打進海外其他市場,丁俊宏在 VMFive 投資者的選擇上,也考慮到投資者們分別所能夠提供的資源。像是通用移動可以為 VMFive 在前進東南亞、新興市場時領路、心元資本則能夠為 VMFive 帶來矽谷方面的資源等。

關於 App 串流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應用和發展,丁俊宏認為,未來 App 的每一頁都可能有一個網址,它其實就會像現在的 Web 一樣,而屆時的 App Store 將會是另一番風景。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關閉照片同步服務,並要求用戶下載 Moments App

Posted: 15 Dec 2015 01:46 AM PST

Moments

Facebook 將關閉內建照片同步功能,轉移到新 app 「Moments」,疑似想參考當時將聊天室轉移到 Messenger 的模式,宣布不再支援照片同步,並跳出希望使用者下載 Moments 的訊息,若你之前有用 Facebook 同步備份照片的習慣,你就必須下載新的 app 來瀏覽舊照片。

儘管近期 Facebook 才剛剛關閉製作出 Riff、Slingshot 和 Room 的 Facebook 研究室,而對於新產品大部分抱著讓市場自行反應的態度,但他們卻強力推銷 Moments,這個 app 可以讓你管理相片,並私下發送給被標註的朋友,不論是在 Facebook 內或是結合 Messenger ,只要有朋友透過 Moments 標註你,就會在 Facebook 和 Messenger 冒出通知,根據 TechCrunch http://techcrunch.com/2015/12/14/facebook-is-killing-photo-syncing-asks-users-to-download-its-moments-app-instead,經過這些努力,Moments 在 App Store 的排名也一路往上爬,目前在免費軟體的 1、2 名徘徊,而現在 Facebook 更進一步轉移同步功能到 Moments。

facebook closing photo syncing

Facebook 的照片同步功能將於明年 1 月 10 日關閉,在 Facebook 的通知中寫到,「你還是能透過 Facebook 製作的新 app,Moments 管理已同步的照片。」他們也告訴 TechCrunch 除了透過 Moments,使用者也可以在個人頁面打包下載含有照片的 zip 檔,或選擇刪除照片。

Screenshot MOMENTS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蘋果在台灣設立神秘實驗室,疑為研發新螢幕

Posted: 15 Dec 2015 01:21 AM PST

People walk past below an Apple logo in red marking the World AIDS Day, at an Apple store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December 1, 2015. Picture taken December 1, 2015. REUTERS/China Daily CHINA OUT. NO COMMERCIAL OR EDITORIAL SALES IN CHINA - RTX1WRDP(路透社)

根據彭博社報導,蘋果秘密在桃園龍潭設立實驗室,預期主要將研發顯示器技術,未來應用於旗下 iPhone、iPad 等產品,同時傳出蘋果從友達光電及高通挖角人才,傳實驗室有 50 名工程師及其他員工, 蘋果官方並未對傳聞作出回應。這間實驗室之前屬於高通,用來研發名叫 Mirasol 的省電 IMOD(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 Display)螢幕。

彭博社指出,現在這間設施沒有任何標示,櫃台人員及保全都不願透露這所設施的所有人,但接待處有蘋果的標誌,還有一台播放標準蘋果接待畫面的 iMac,政府登記資料上顯示此設施為蘋果台灣所有,且設施內部員工配戴有蘋果公司的通行證。

根據彭博社報導,蘋果此舉可能是要研發更輕薄更省電的螢幕,且 TheVerge 也報導知情人士指出,蘋果先前極欲發展 OLED , AppleInsider 表示,這間實驗室的前任擁有者高通,所開發的 Mirasol 和現有使用背光的 LCD 與使用發光二極體的 AMOLED 技術不太相同,它是使用可以反射特定顏色的微小顆粒排列而成,也不需要背光,主要能量消耗於開啟或關閉,維持顏色並不耗能,原理接近 Kindle 的電子墨水。

蘋果今年也購入許多家神秘的公司,2015 財務年度,蘋果收購了 15 家公司,不過至少有 6 家身分不明,相對於高通和美信半導體等公司受到全球智慧手機利潤下滑影響,蘋果佔了全球智慧型手機營收的 94% ,有能力以相當划算的價格,買下任何逆流中掙扎的新科技。

蘋果產品的螢幕元件原本是由三星 、LG 、Sharp 製作,彭博社認為蘋果將自行生產大部分螢幕元件,小部分外包給小一點的製造商如友達、群創等。此舉將讓蘋果進一步降低對外需求的仰賴,就像之前在蘋果佔領高端市場並自行發展旗下設備所需的 SoC 處理器後,德州儀器和 NVIDIA 都放棄了消費者手機處理器領域。

根據中央社,新竹工業科學園區管理局也已證實蘋果將於龍潭設立實驗室。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行政院長毛治國點頭,網路購物將開放賣酒!

Posted: 14 Dec 2015 10:36 PM PST

(路透社)

行政院長毛治國,於今早電子商務推動專案會議拍板定案,開放網購酒類商品,且為嚴格把關成年人才能購買,也將規劃具體配套,並修改《菸酒管理法》增訂授權規定及提高罰則。

上個月行政院為推動電子商務,各家電商業者心心念念的酒類不開放網購問題再度被提及,由於酒類電子商務商機可觀,每每政院提到促進電子商務,業者要求開放販售酒類的要求便沒停過,今年 4 月行政院才就此問題與業者進行討論。目前,在德國、英國,和亞洲的中國及日本多國開放已久的酒類網路販賣,政府卻始終以難以判斷購買者年齡為理由,遲遲無法開放。

除了酒商以外,也時常有一般民眾將手邊酒類上網販售,或是自行發起團購而誤觸法規。

其中主要的限制在於,酒類若以郵購等方式販賣,無法辨識購買者之年齡,故菸酒管理法第 30 條規定「酒之販賣,不得以自動販賣機、郵購、電子購物或其他無法辨識購買者年齡等方式為之」。而違反上述規定,以郵購、網路購物等無法辨識購買者年齡之方式販售酒品者,根據菸酒管理法第 57 條可處新臺幣 1 萬元以上 5 萬元以下罰鍰。

今行政院長毛治國趕在年底前快速發布此一消息,讓爭論多年的酒類網路販售商品限制往開放邁進一大步,相關規定也有了基本輪廓。

根據新頭殼報導,未來網路買賣酒類將採登記制,申購者須填身分識別資訊,如姓名、生日、身分證號碼等,加註警語,限信用卡付款,包裝必須標示酒品與購買者姓名。

交貨或可限制超商取貨,於取貨時要求主動出示身分證明供店員查驗,並張貼相關標語。
也將修訂《菸酒管理法》,增訂授權規範,罰則將提高到 5 萬元至 25 萬元,採取嚴格的計次處罰。

此次會議除了開放酒類,也宣布考慮開放部分醫療器材於網上販售。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智慧手錶來勢洶洶,Swatch 的秘密武器是?

Posted: 14 Dec 2015 07:19 PM PST

3644994518_c857539d60_b▲ Swatch(Photo Credit: Arlenz CHEN

自 Apple Watch 推出之後,不少分析師都認為智慧手錶將會對瑞士鐘錶業產生衝擊;但是瑞士鐘錶業的老大、擁有多個名貴手錶品牌的 Swatch 集團 CEO Nicholas Hayek 卻偏偏指 Apple Watch 只是個有趣的玩具。沒想到在 Apple Watch 推出後的幾個季度,瑞士鐘錶業業績就面臨著六年來的最大跌幅

大量的智慧儲備

雖然 Swatch 高層口中老是批評智慧手錶,但他們卻收錄一堆智慧手錶的專利。據 Bloomberg 報導,Swatch 目前已註冊了 173 個與智慧設備或手錶連線相關的專利。智慧手錶還在起步階段,我們不能判斷 173 個專利孰多孰少;但據 Bloomberg 轉述 Envision IP 專利律師事務所的說法:

這間瑞士公司正研發和註冊手錶的電路和硬體,讓他們能不須與任何電信公司和手機生產商合作,就能生產自家的智慧手錶。

單從這角度看,其實全球最大的手錶生產商,某程度上是在「扮豬吃老虎」,智慧手機生產商是輕視瑞士人的潛力。Bloomberg 就轉引蘇黎世 Kepler Cheuvreux 經紀 Jon Cox 說法:

目前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建基於當年的「石英危機」。石英危機可能給他們帶來很深刻的傷痕,所以他們對擁有科技的背後動機往往是:先拿到專利,然後再問怎麼辦。

「石英危機」是 70 年代鐘錶業的噩夢。當年,日本精工 (Seiko) 透過石英的壓電效應,大量製造出比瑞士機械表更簡單、更便宜、但更精確的石英表,直接衝擊瑞士鐘錶業的根基。但當瑞士鐘錶業在 80 年代最困難的時期,剛重組的 SSIH/ASUAG 集團(即今天的 Swatch) 卻藉著石英表的廉價化風潮,推出了 Swatch 手錶 -- 第二隻手錶的概念,把手錶變成了時尚配飾,打了一仗漂亮的翻身,並藉此奠定了今天的地位。

所以科技對 Swatch 來說是個衝擊,也是個幫助;他們對科技不得不「愛恨交織」。

swatch(Photo Credit: Swatch on Facebook)

智慧、不智慧

然而有趣的是在 Bloomberg 的報導指,Swatch 其實並不完全抗拒智慧手錶的潮流,但他們一直避免使用這個「標籤」。Bloomberg 的文章提到:

在 1999 年,他們已經推出一些觸控手錶,例如價值 1,250 美元(約 38000 元台幣)的天梭 Tissot T-Touch Expert Solar Watch,它擁有羅盤、也可以感應高度和使用太陽能。另外,Swatch 也曾研發出具行動支付能力的觸控式借記卡手錶,在早幾年也曾推出了可以在店裡做電子支付、 90 美元(約 2700 元台幣)的智慧手錶 Bellamy。

可是,根據 Bloomberg 援引 Hayek 的說法:Swatch 仍然擁有一堆賣不出去的智慧手錶,包括 1991 年推出的 BB -- Call 手錶,另外還有十年前與微軟合作、可以接收簡訊和股票資訊的 Paparzzi

我們不得不懷疑:也許是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導致 Swatch 雖然準備了不少的技術,但仍然在智慧手錶市場上猶豫不決。事實上,Bloomberg 轉引日內瓦 Mirabaud 證券分析師 Alessandro Migliorini 的說法,正好說明 Swatch 正在腳踏兩條船:

Swatch 會繼續實驗不同的功能,看看那個功能有實際的需求,他們就會更積極的去推動。

然而從我的角度看,他們的智慧手錶與 Apple Watch 根本不同類別。Swatch 的智慧手錶只是單純的加入幾個嶄新的功能,而沒有像 Apple Watch 或 Android Wear 一樣,把手錶平台化,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換句話說:如果說蘋果的智慧手錶與「智慧手機」相似,那 Swatch 出的智慧手錶,頂多就是多功能 (Feature-rich) 手機,而不是某些定義上那種有著自己生態圈的「智慧手機」。

讓我們再次重溫 Envision IP 的說法:

  • 他們的專利絕大部份屬於硬體方面。
  • 他們可以不用與任何平台合作。

Swatch 雖然在智慧手錶界很早就發揮,例如在 1999 年智慧手機還在雛形的時期,他們就已研發在手錶裡植入 SIM 卡;但我們只要進入美國專利及商標局 (USPTO) 一看,就會見到他們所註冊的 171 個專利大多與硬體相關,與軟體、平台或作業系統相關的並不多,更不要說他們一直都沒有自家的作業系統,沒 SDK,更不要說是有自家的 app 商店。

2889267438_07867df7b4_b▲豪雅錶 (Photo Credit: Roy Niswanger)

不智慧?或是為他人作嫁?

也因為這個緣故,Swatch 在手錶業上最大對手之一 LVMH 集團,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他們旗下的豪雅 (Tag Heuer) 與 Google 及英特爾合作,推出了一隻智慧手錶 「Connected」。而且,根據 The Verge 的說法,豪雅這支智慧手錶,在體驗上與一般的 Android Wear 沒什麼不同。那就是說:瑞士手錶製造商只能做出一些沒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手錶」,又或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成為 Google 的變相 OEM 生產商。

不過,Apple Watch 的體驗目前仍只是差強人意,而豪雅 Connected 的其中一個吸引力,其實就是可以付款換一支機械手錶。故此以目前的環境來說,我們仍然很難說智慧手錶將會成為未來的潮流 —— 問題是瑞士鐘錶業真的要步進智慧世代,他們真的可以單靠幾個先進功能,就能和美式的一堆開發者大軍決勝負嗎?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2015 YouTube 年度十大遊戲影片公佈,FF7、真實版 GTA 均上榜!

Posted: 14 Dec 2015 07:03 PM PST

gtar2Photo Credit: CorridorDigital

YouTube 公佈今年 2015 的遊戲類十大受歡迎影片,結果第一名是由「地表最強老爸」連恩尼遜所主演的《部落衝突 CM 奪冠!當輸了以後,連恩尼遜用他在《即刻救援那副耍狠追殺壞人的口吻跟手機嗆聲,讓觀眾心有戚戚焉。而第二名則是由遊戲重現度極高的《Real GTA》獲得,並且像《Star Wars Battlefront、《Fallout 4與《Final Fantasy VII Remake等話題作 Trailer 也都榜上有名。YouTube 這次是依據觀看數、分享數、回應數與按讚數,綜合幾個重要指標後所排名。

另外 YouTube 也公布一些新的遊戲觀眾指標,根據對 5000位 18-54 的遊戲觀眾調查,35 歲以上觀眾佔了 35%,並且所有觀眾中女性佔 30%,而且有高達 47% 的觀眾已經為人父母,顯示 YouTube 遊戲觀眾比想像中還來得廣泛。

▲《部落衝突》影片中連恩尼遜重現《即刻救援》狠勁

▲《Real GTA》遊戲重現度極高

▲經典 RPG 鉅作《Final Fantasy VII》重製版也上榜

以下是十大影片完整清單: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