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Kickstarter 發布報告:每十個提案會有一個跳票”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Kickstarter 發布報告:每十個提案會有一個跳票

Posted: 08 Dec 2015 04:37 AM PST

若說兩、三年前是群眾募資的高峰期,許多新鮮前衛的專案上架屢屢創下集資金額高峰,隨著時間過去也將迎接夢醒時刻,順利實踐產品如期交付皆大歡喜,而「交不了貨」成了提案者與贊助者、以及平台三方的夢魘,最近諸多延宕、難產的案件,比如突破歐洲最大募資金額的 Zano 空拍機最終胎死腹中,也讓人們對於群募的疑慮浮上檯面。

今年 3 月起,全球最大群募平台 Kickstarter 邀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Ethan Mollick,針對 50 萬贊助者進行調查,用數字來說話,其實群眾募資依然是夢想的孵化園地。

先來看看報告中幾項關鍵數字:

  • Kickstarter 上 9% 的專案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出貨,亦即完全跳票
  • 總集資金額 8% 流向失敗專案
  • 7% 的贊助者無法拿到當初選擇的回饋(reward)
  • 65% 的專案「準時」交貨

01

Ethan Mollick 寫道,整體而言,平均每 10 個專案就有 1 個失敗,失敗專案的退款率為 13%,各種項目的失敗率相差無幾。Kickstarter 並沒有與失敗專案(或詐欺)相關的系統性問題,大部份專案仍能順利交貨。

02

另外,集資金額不到 1000 美元的 Kickstarter 專案的失敗機率很高,高於 50 萬美金、介於 1000 -- 1 萬美金者也較容易失敗。儘管可能「踩雷」,人們還是相當熱衷於助提案者一臂之力,曾經贊助過失敗專案的 Kickstarter 使用者有高達 73% 仍願意繼續支持其它 Kickstarter 專案,但會給自己曾贊助過的失敗專案提案者第二次機會的,則只有 19%。

Ethan Mollick 建議,倘若專案失敗,發起人應該退還所有遺留資金,並詳細說明資金用途、專案完成情況與失敗原因。

Kickstarter 則在報告總結中再次強調,創新必然挾帶風險:

就一個試圖讓原創點子付諸實現的社群而言,9% 的失敗率算是合理嗎?我們認為相當合理。但我們也理解「風險」將導致人們猶豫。我們尊重這樣的選擇,但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了解,Kickstarter 不是一間商店,而是培育創意與創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存在風險與失敗的可能。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在英特爾 Edison 平台上建造與執行 Mosquitto MQTT

Posted: 08 Dec 2015 03:32 AM PST

A WowWee robot is seen at the SIdO, the Connected Business trade show in Lyon April 7, 2015. The new professional event dedica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akes place in Lyon on April 7 and 8. REUTERS/Robert Pratta - RTR4WETL

A WowWee robot is seen at the SIdO, the Connected Business trade show in Lyon April 7, 2015. The new professional event dedica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akes place in Lyon on April 7 and 8. REUTERS/Robert Pratta -- RTR4WETL (photo by 路透社)

 

2015二月20日由Tuan Bui (英特爾)提交

簡介

英特爾 Edison 板子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它不僅僅是一個 Arduino兼容開發板,它也是一個可以提供基礎 linux 存取能力給 Arduino sketch 的 linux 單板電腦。

在這個一系列的部落格中,我將探究不同種方式將 linux 能力整合到 Arduino sketch 當中,並且如何借用既有的程式碼來讓物聯網開發更加簡單。

我們將開始建造一個簡單的感測器結點,包含溫度感測器,光感測器和 LED 與開關。之後我們會使用 MQTT 發佈資料到網際網路。使用 Node-Red 來觸發事件,並且傳送命令回到我們的感測器端點,藉此證明某些初步的資料分析。

Edison 板子的 linux 分支是來自於 Yocto專案 。 Yocto 是一個為了有限資源的嵌入式系統所設計的小型的 Linux 核心。

MQTT

MQTT是一個機器與機器間溝通的輕巧協定。 MQTT 基於 TCP/IP 協定之上,使用了 publish/subscribe 訊息 轉傳模式。 MQTT 協定的中心是一個 MQTT 伺服器或代理人,它可以讓 publisher 或是 subscriber 來存取。使用 MQTT 可以建置一個感測網路,各種感測器可以用其獨特的訊息格式發佈它的感測值給其他的感測器。促動器也可以附註它所產生的功用到不同的訊息中。 MQTT 代理人將負責將訊息從 publishers 轉送到 subscribers 。

範例:

微處理器A可以讀取開關的狀態,並且以"switch = on"的訊息模式發佈開關狀態的訊息到 MQTT 伺服器。網路上的微處理器 B 訂閱 MQTT 訊息"switch"。一但使用者撥動開關,微處理器A將發佈一個訊息到 MQTT 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將轉發這個訊息到列表上的訂閱者。當微處理器 B 收到這個訊息,它可以分析這個內容,決定開關的狀態並且決定電燈開或關。

更詳細的 MQTT 可以在http://mqtt.org找到。

Edison 平台的 Yocto 作業系統 OS 伴隨著一個小型的 MQTT 代理人,稱之為 RSMB  (十分小型的訊息代理人)。不幸的是,為了測試目的的用戶端 MQTT 並沒有包含在內。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建置另一個 MQTT 代理人,稱之為 Mosquitto ,大部分主要是當用戶端的角色。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將使用這些用戶連接到我們的 Arduino sketches 。

 

在 Edison 平台建置 Mosquitto

預先假設讀者已經架設好他們的 Edison 板子,並且熟悉標準的 Linux 操作。

建造 Mosquitto 是十分直覺的,並不需要思考太多。以下是在 Edison 平台上建造 Mosquitto 的步驟:

1. 從 org下載 mosquitto

螢幕截圖 2015-12-08 18.12.352. 解壓縮檔案

螢幕截圖 2015-12-08 18.29.093. 編譯

螢幕截圖 2015-12-08 18.30.14

4. 測試並安裝您所編譯的mosquitto

螢幕截圖 2015-12-08 18.31.34

在mosquitto 的根目錄也有一個測試目標物。這個目標物需要安裝Python3,但它並沒有包含在Edison作業系統中,所以後續的某些測試將會失敗。而在test/broker 目錄裡的目標物並不需要安裝Python3,而且它可以涵蓋所有的MQTT操作。

測試您的客戶端與伺服器端 mosquitto

Edison作業系統預設會自動啟動rsmb代理人。所以預設的TCP 1883埠以經被rsmb使用。我們將使用預設的MQTT埠測試用戶端mosquitto到rsmb  代理者。之後我們將會設置mosquitto代理人在不同的埠上並再測試一次。

開啟兩個ssh  連線到Edison 平台來測試用戶端mosquitto。

在第一個ssh 連線,執行一個訂閱'test'主題的用戶端程式amosquitto_sub,並在Edison端執行。

pic1_0

在第二個ssh  連線,發佈一個'Hello World!'的訊息到同一個本地伺服器。

您應該可以看到在視窗中執行mosquitto_sub  程式的訊息。請注意用戶端mosquitto_sub程式是持續在運作,並會持續監聽從伺服器端傳來的新訊息直到終止執行。

pic2

上面的測試顯示出我們編譯的用戶端mosquitto_sub 和mosquitto_pub正與本地端的rsmb MQTT伺服器正常的工作。

我們可以利用執行在不同埠(1993)上的mosquitto  代理人來執行同樣的測試。

pic3

使用同上的命令但是加上參數 -p 1993 給 mosquito_sub 和 mosquitto_pub,在埠 1993 上測試 mosquito 代理人。
pic4

pic5

總結

我們在英特爾 Edison 平台上建造並執行伺服器與用戶端 mosquitto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將開始利用我們建置的用戶端 MQTT 開發 Arduino sketches 。

參考:

Mosquitto文件可以在這找到 http://mosquitto.org/documentation

英特爾 Edison 板子的詳細資訊可以在這找到 http://www.intel.com/edison

更多精選文章.....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釋出開源號召社群,「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要當台灣新創後盾!

Posted: 08 Dec 2015 03:15 AM PST

linec2

各位網路業與新創企業的朋友,正為缺乏舞台而困擾嗎?而又或是在開發中遇到瓶頸,需要實戰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推你一把?在這開源逐漸盛行的網路業中,各大業者都紛紛釋出自己的資源連接開發社群,現在 LINE 也即將推動「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將會免費開源 API 與 SDK 給新創團隊應用囉!不只如此,還能獲得 LINE 開發團隊的技術咨詢協助開發!以下是 「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的官方新聞稿資訊:

為實現豐富完整的行動生活體驗並孕育創新,LINE 宣布釋出開發資源活動,啟動「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廣邀新創團隊以免費的 API 與 SDK 來開發網路服務及行動應用。開發者加入「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後,可以獲得一年免費使用 Business Connect、LINE Login 與 IN_LINE_WEB,以及 LINE 開發團隊的技術咨詢。這些 LINE Platform 生態圈上的現有資源都能協助開發者強化自己的架構,實現創意。LINE 目前全球每月活躍用戶超過 2.12 億,因此與 LINE 串連的服務或行動應用都有機會擴展到全球廣大的用戶群中。為了推廣此計劃,LINE 將於 12 月 16 日下午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說明會,廣邀新創團隊一同報名參與。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www.accupass.com/go/lineprotostar

????LINE Platform????????? ????????????? 組成,LINE將透過「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發掘更多應用,也期許新創應用像恆星一樣發光??????????

▲ LINE Platform 生態圈由應用服務、企業用戶與個人用戶三大元素組成

新創應用將透過生活中最熟悉的 LINE 介面拓展至 1,700 萬的潛在用戶

在台灣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中,LINE 的滲透率達 93%,LINE 台灣技術總監陳鴻嘉強調:「他們都是行動應用開發者的潛在用戶,開發者只要專注發展用戶體驗,創作出細緻的服務,就能將潛在用戶轉化成實際用戶;讓用戶直接在 LINE 的互動介面中完成『每天都會使用的功能』,同時引導用戶進入專用 app 使用其他『進階應用』,再配合 LINE 生態圈中的行銷工具,應用提供者可更快的開發出自己的實際用戶與獲利模式。而且,與 LINE 完成串接後就可將服務拓展至台灣用戶最熟悉的 LINE Platform 生態圈,因為不用另外開發獨立的 app,而是利用 LINE 的介面,所以用戶的接受度高,進入門檻低。」

LINE 台灣開發團隊率先啟動「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

為了讓用戶體驗多元且全方位的行動生活,現在除了 O2O、電子商務、支付服務、媒體及娛樂,LINE 也將與第三方開發者合作實現更多的可能,陳鴻嘉表示:「台灣是日韓總部以外,第一個在海外成立開發團隊的國家,除了支援現有產品也被賦予開發新應用的任務。台灣更是全球第一個啟動『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的國家,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整合更多新創應用,讓用戶以後不再需要下載眾多的獨立 app,只要透過單一的 LINE 行動入口就能獲得生活中所需多樣化與便利的行動服務。」

linec1

linec2
▲「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將為審核通過的申請者,提供一年免費的 Business Connect、LINE Login 與 IN_LINE_WEB,以及 LINE 開發團隊的技術咨詢

申請「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的產品計畫提案需包含公司/團隊介紹、服務介紹、服務與 LINE Platform 的整合項目及服務流程/架構、上線後的使用者人數預估與其他表現預估資料、以及服務推廣計劃。

申請者需符合下列條件,經 LINE 審核通過後即可參與:由公司或法人組織提出申請、非 LINE 現有官方帳號客戶;此外,LINE 為培育中小型新創團隊,也將鎖定資本額小於新台幣 8,000 萬元、年營業額低於新台幣 3,000 萬元的申請團隊。

如需暸解更多有關 LINE Platform 生態圈和開發工具的資訊,請瀏覽:https://developers.line.me/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跨境電商實例分享——協助台灣保養品牌找到對的人!

Posted: 08 Dec 2015 02:05 AM PST

thumb_IMG_9175_1024▲ Facebook 亞太區中小企業總經理 Andy Hwang。

根據 2015 年 Facebook 最新數據統計,2015 年第三季台灣的 Facebook 用戶,每日活躍用戶數為 1300 萬人、每日行動活躍用戶數為 1200 萬人、每月活躍用戶數為 1700 萬人、每月行動活躍用戶數為 1500 萬人。

台灣目前是亞太區行動滲透率最高的市場之一,以台灣的 2300 萬人口計算,有超過 75% 的人使用 Facebook;以台灣連網人口計算,則高達 9 成以上。而以 Facebook 台灣用戶計算,在 1300 萬每日活躍用戶數中,有 1200 萬都用手機連上 Facebook,滲透率達 92%。

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對於 Facebook 的依賴程度相當高,而這也是這兩天 Facebook 針對台灣中小企業在台灣連續舉辦三場的行銷高峰會,報名人數之所以踴躍的主因。畢竟沒有一位廣告主想放過學習使用 Facebook 做行銷的機會。

台灣中小企業最常見的煩惱——預算少、Facebook 行銷怎著手

但其實除了台灣市場,Facebook 在東南亞的使用者同樣眾多,光菲律賓就有高達 95% 的網友使用 Facebook、馬來西亞和印尼則有 88% 的網友使用、在泰國有 85% 的網友、在新加坡有 75% 的網友、越南有 71% 的網友都在使用 Facebook。

thumb_IMG_9173_1024

身為高峰論壇會主講人之一的 Facebook 亞太區中小企業總經理 Andy Hwang 表示,就他們的了解,台灣中小企業在行銷上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沒有充足的行銷預算,以及不知如何著手。且隨著近幾年台灣市場趨近飽和、跨境電商的盛行,台灣中小企業另一個新的煩惱就是不知如何打進海外市場,而當中又以東南亞最受到歡迎。

Andy Hwang 表示,其實不論廣告主鎖定的是海外和台灣,行銷首重目標的擬定,尤其 Facebook 所能提供的行銷工具多元、豐富,不同的搭配,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效果,但廣告主唯有先確立目標,才可能會有下一步。

而在行銷目標確立之後,廣告主在 Facebook 上的第一步,通常建議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因為這是和無論是潛在或非潛在顧客能夠產生互動的場域。根據統計,有 80% 的粉絲專頁是以推廣貼文的方式開始廣告的投放;另外,全球目前有 4500 萬家企業在 Facebook 上設有粉絲專頁、每個月有 250 萬的廣告主使用 Facebook。

前進東南亞——馬來西亞人特愛 ATM 轉帳、貨到付款

對於想前進東南亞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Facebook 除了可以廣泛觸及東南亞的消費者,比較大的幫助還包括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以台灣保養品牌歐漾 Beauty&Health 來說,他們在輔進入馬來西亞之初,就透過 Facebook 針對兩種目標群眾進行廣告投放,其一為與原顧客具有相似消費行為和特徵的馬來西亞民眾、另一種則是具有採購、業務背景相關的民眾。儘管目前他們在馬來西亞的廣告投放仍舊屬於測試階段,無法透露實際轉換率,但廣告觸及近 14 萬人,並有 4000 多人和品牌產生互動。

歐漾 Beauty&Health 總經理楊智斌表示,目前歐漾 Beauty&Health 的主要營收來自台灣,雖非馬來西亞,但他仍舊相當看好未來品牌在海外的發展,他們 12 月將會進駐香港、明年第一季,商品則預計上架美國的亞馬遜平台。

11▲ 歐漾 Beauty&Health 前進馬來西亞與東南亞最大的網路銷售和購物平台 LAZADA 合作。

楊智斌表示,自己在 2012 年就開始嘗試透過 Facebook 接觸自家品牌的目標群眾,目前他們的行銷預算佔了每年營業額的 30%,而在所有行銷預算中,又有 80% 是放在 Facebook 行銷上。因為光是在台灣,在 Facebook 進行廣告投放的轉換率在 Yahoo 奇摩!超級商城就高達 17%、官網上則有 3% 至 5%。

而他們的年營業額更從 2012 年的 800 萬,一路成長到 2014 年的 8000 萬,今年更可望擁有破億的好成績。

對於品牌前進馬來西亞,歐漾 Beauty&Health 截至目前有什麼心得和發現?楊智斌表示,透過 Facebook 廣告投放,他們發現馬來西亞人特別喜愛 ATM 轉帳付款和貨到付款,另外廣告形式的採用,若以馬來西亞當地的風格圖樣為主,廣告點擊率不高,但廣告若以歐美形式風格呈現,往往都能受到當地民眾的好評。

除了行銷高峰會,Facebook 目前也推出線上教材 Blueprint,提供代理商和廣告主參考如何運用 Facebook 擬定行銷策略。另外,他們去年也開始針對新創團隊、開發者設立 FbStart 計畫,提供資源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 App。據統計,目前有三分之一 FBStart 開發者位於亞太,台灣則是亞太區第三名的市場。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Peter Thiel 看上的公司卻在 2 年內夭折,Everest 的崛起與殞落

Posted: 08 Dec 2015 01:36 AM PST

1-Z_4q7PStQwOxBiU6xfYeBA

Product Hunt 這個平台以服務於新創公司為宗旨,幫助各種類型的新創公司發表產品,將最新的科技創新分享給全世界。網站上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公司剛剛起步的那一刻,又或者是猛然發現某個真正燃起創業熱情的那個點。不過與此同時,Product Hunt 也更願意不斷的反思每一次創業歷程,對於那些半途隕落的創業經歷給予總結。

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不太重視那些半途而廢的創業歷程,覺得它們遠沒有一家進入「獨角獸俱樂部」的成功案例有價值。

他們錯了。

我們很幸運地邀請到 Everest 的共同創辦人 Katherine Krug 分享他的創業經歷,有關於這款目標設定 App 的興起以及隕落。這款 App 於 2012 年的 12 月份發表,當時看起來未來一片光明。無論是產品概念,設計,又或者是圍繞在應用周圍的一大群愛好者,無一不在昭示著成功,PayPal 共同創辦人、著名投資者 Peter Thiel 也投資了他們。但是兩年之後,2014 年的 12 月,Everest 停止營運了。

這 24 個月的時間中發生了什麼?是什麼促成它的興起,又是什麼一把將它拽向了谷底?下面將為您呈現 Katherine 的反思總結,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又犯下了致命的失誤,她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有著怎樣的變化。

讓我們拿出謙遜的心,在台下靜靜聆聽一名創業者的心路歷程。

驗屍報告

AAEAAQAAAAAAAAKrAAAAJGZjYzJlMTlkLTMxMGEtNGE2Mi05ZDMxLTAwODc5ZmIzZGUzNg
Everest 共同創辦人 Katherine Krug

Everest 的願景是打造一款能夠給每個人的成長以切實幫助的數位平台,幫助他們實現夢想,取得個人生活中的種種目標。大家普遍的夢想往往分為以下幾種:環遊世界,學習一門外語(比如西班牙語),跑個 5 公里長跑,寫一本小說,買一棟房子,將自己的身材塑造得有型。為了實現上述的種種目標,我們甚至了下面幾個環節:

計劃:將一個大的目標分解成為小的行動,細化到天。「日拱一卒,不期速成」這是我們的理念。使用者可以設置不同的階段,細化行動,並設置提醒。

進度條:這個直橫條能夠清楚地顯示目前目標完成的進度,讓人們能夠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並且為每一個小的目標而歡呼。

夢想團隊:鼓勵使用者集結成為最多三人的小團隊,團隊成員負責提供行動建議,相互之間的鼓勵,並且在某個成員沒有如期完成計劃中的任務的時候給予督促。

激勵:我們沒有選擇用「點讚」或者「喜歡」按鈕,而是選擇用了不一樣的字眼:「激勵(inspiration)」。使用者們都可以查看自己的「激勵點數」,就算他們沒有採取一次改變世界的行動,但是看到別人所給 ​​予的反饋也能因為體會到自身的成長而欣慰。

挑戰:對於那些不知道該怎麼設置計劃的人,專門為他們設置一次達到目標的指引,以此為基礎,在 App 中即將細化出來的某個特定使用者群。

我們做對了哪些事情?

(1)我們真的非常重視設計這個環節,而且很明顯我們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當我們開始尋求第一次融資的時候,其實沒有任何來自矽谷方面的聯繫。Victor Mathieux 有關融資演講稿的設計讓產品能夠脫穎而出,原本冷冰冰的電子郵件現在變成了溫暖的歡迎界面。每一次版本更新發表的時候 Apple 都把應用推薦出來。Julian Bialowas 的演講稿設計幫助我們能夠跟某些大的知名品牌達成合作。甚至公司內部使用的一些文件設計都保持了非常高的水準。

(2)我們打造了無與倫比的公司文化。

每一個加入 Everest 的人都有著某些獨特之處,還有一些屬於他們個人的興趣點。整個公司氣氛充滿了互助鼓勵以及成長。每一個星期,公司都會組織一次攀岩,下午的時候會來一次越野跑,還曾經一起玩兒過風箏衝浪,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進行遠遊。團隊在一起活動的時間那麼多,良好的公司文化幫助成員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都團結在一起,不曾分開。

(3)我們成功的讓業界最優秀的的人認同了這次創業想法。

很多極為聰明的投資人的顧問都能非常理解,以及認同這次創業想法,也相信這個想法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公司在前期跟很多大的品牌簽署合作協議,讓它們參與到 Challenge 這個平台上。(這也是公司實現商業化的方式)。

看到使用者能夠在這個平台上改變自己的生活,創建一個又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目標,這讓每個成員都倍受鼓舞。

我們做錯了哪些事情?

(1)我們以為自己打造了最小可行化產品,這個產品身上擁有的都是「有了更好」的功能,而非「必須擁有」的功能。

我們只是一味地在產品基礎上不斷的添加功能,而不是不斷去做取捨。我們相信能夠在 4 到 6 個月的時間裡發表產品(事實上這並沒有如期發表),然後快速進行迭代。我們本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我們著手開發之前首先去驗證某些假設條件。

(2)我們發表的產品運行緩慢,太過臃腫。

這句話不是我的原創,而是一個朋友給我寫的電子郵件中這麼說道。他首先坦言自己非常喜歡這款應用,但是當他點擊自己的個人檔案,然後跑到衛生間去刷牙,等回來的時候加載數據才能完全結束。之所以會發生這一切是因為:

負責技術層面的共同創辦人確實非常聰明,很棒的一個人,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並沒有開發 iOS app。我們這支創業團隊一共四個人,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當最終決定團隊所有成員都要搬到舊金山的時候,他並沒有這麼做。

離線同步功能是一個藏在產品內部,具有致命風險的「特洛伊木馬」,這讓整個團隊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開發,並且給產品增加了太多的複雜性。我們本應該在一開始將這個功能拿下來的。(更不用說從來沒有在最小可行性產品中確認這個功能是否必要)

在之前預計的發表日的兩個月後,當新的工程師加入團隊,所謂的「spaghett 程式」(專有名詞,專門形容具有相當複雜程度的程式以及糾纏在一起的控制結構)以及「技術債務」開始以每小時 10,243 次出現。大家都在討論是否應該徹底廢棄這個程式庫,從頭再來。我們選擇還是繼續使用,不斷地進行清理,但是這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在測試產品上面並沒有系統,且自動化的方式。所有的功能都是人工手動一遍又一遍地進行。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是一個經驗非常不成熟的產品團隊,在成長過程中有著特別多嚴重的問題。

(3)在產品發表後,花了 8 個月的時間才開始有效地追蹤各種指標。

我們一開始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著進行迭代開發,然後開始摸索到一些光亮,最後徹底找清了方向。我們當時本應該提前找到一些核心指標,然後在發表產品之前就 ​​配置各種資源來追蹤它們。學到的一課是:盡可能追蹤評估產品指標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開始就先確定你正在試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鎖定它,圍繞著它來做產品的迭代。

(4)我們的燒錢速度太快了。

大概每個月要花的錢是 9 萬到 10 萬 5 千美金。我們聘請了越來越多的人來修復產品 / 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從根本上扭轉我們的開發方式,這樣就帶來燒錢速度越來越快的惡性循環。

(5)有太多需要人工操作的輸入,這對於行動 App 來說是致命的。

要開發行動 App,第一要務就是追求簡潔,任何不必要的累贅能少則少,很遺憾我們並沒有做到。

(6)我們都知道如果人們在追逐某個目標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少了激勵,但是我們沒能將這種激勵實體化。

我們經常看到有好多人試用 Everest,但是之後在遇到某些使用障礙後,都立刻把這款軟體拋在腦後,然後在現實生活中又因為某個契機倍受鼓舞,又想起來了這款軟體也許能幫他實現目標,重新拾起來再用。我們本應該成為一款都能幫助跨越個人障礙的工具,讓人們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堅持下來,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遺憾沒有做到這一點。

(7)從一開始我們就確定這款軟體要想幫助人們實現夢想,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在線上有做一些用意非常明顯的嘗試,其中包括了允許人們留言,為某件事情歡呼喝彩,讓大家能夠相互鼓勵,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也在完成與之類似的目標,那麼可以將實現目標的方法計劃搬過來。這些嘗試固然都不錯,但是我們無法在線下尋找到可以規模化的方式。我們曾經試圖在線下發起「夢想者計劃」這個活動,幫助人們以「Kickstarter」的方式,在現實中來集思廣益。但是那個時候正是我們試圖讓產品發揮作用的時候,線下的活動並沒有很好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而讓人們分散了注意力。

(8)我們選擇把辦公地點定在了 Presidio,而不是跟其他新創公司成批出現在 Soma、Mission 或者 FiDi。

你的創業是需要創業環境的,如果身邊有一群跟你有著同樣創業進取心的公司,會給創業提供很好的助力。其良好的氛圍,人員之間的走動會讓你變得消息靈通,資源共享。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必不可少。

我們把太多的時間都放在了前往參加各種大會的路上,而且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很多工程師都不願意到我們這裡來工作。本來我們選擇這樣一個稍顯偏僻的地方,覺得這樣可以使得我們心無旁騖,專注於創業本身,但是沒想到弊大於利。

最關鍵的成敗總結

有關產品層面:

  • 最重要的一點:讓它變得簡單,快速,漂亮。
  • 如果你的最小可行化產品是花了一年時間開發完成的,那麼…… 它本身就不是最小可行化產品。
  • 從簡單處著手,為一個非常明確,具有黏性的特定群體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去打造高品質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真的把這個問題非常棒的解決掉了,然後你才可以前行去解決下一個問題。(一段時間只選擇一個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 技術債務,被早期收購,這些都對產品開發來說是致命的。如果你還沒有找准產品市場契合點,你還在摸索試驗,那麼這個時候技術層面提前鎖死會極大的降低整個團隊開發上的靈活性。
  • 從大樓中走出來!產品開發最忌諱的就是閉門造車。打電話是不夠的,你需要跟使用者面對面地溝通,把產品交到使用者的手中看著他們使用。那些關乎產品生死的真相洞見就藏在使用者與產品互動的很多細微瞬間中,你需要去觀察,有些時候使用者也不一定百分之一百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 嘗試打造一款社群產品的時候,從產品末端到前端進行技術上的優化,第一點就是找准這個產品的價值核心所在。對於免費的 App 來說,這意味著使用者的使用投入程度,然後專注於開發「免費使用者到付費使用者」的轉化,最後再考慮使用者的獲取。

有關用人層面:

  • 對於任何崗位上的人才招募,將預估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乘以 3 才是現實中真正需要花的時間,一定要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將人才定位瞄准在 A + 等級上。
  • 謹慎選擇你的共同創辦人。
  • 找一位負責技術的共同創辦人是必須的事。你需要一個人來全面掌管程式庫所有的歷史記錄。如果你沒有這樣一個人,一旦有一天你沒辦法給某個工程師付工資了,那麼整個專案就立刻陷入擱淺的狀態中。同時,技術共同創辦人還能幫你找到正確的技術人才。
  • 跟和你擁有一樣價值觀的人一起共事。如果你覺得你的共同創辦人無法幫你培育出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別猶豫,立刻換人,繼續前行。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Mailbox 關閉怎麼辦?郵件管理 5 大 App 比較

Posted: 07 Dec 2015 10:44 PM PST

Mailbox_mac_inbox今天 Dropbox 宣佈,將於明年中止旗下郵件軟體 Mailbox 的服務。Mailbox 推出時,以信件結合待辦事項的點子非常新穎,介面一目了然,操作主要仰賴滑動,達到快速分類及設定提醒的效果,產品本身有效增進生產力,推出時更搭配排隊封測的方式引起眾人爭相登記試用。

但沒過多久,各家電子郵件巨頭如 Gmail、Outlook 紛紛推出類似的 app,而 Mailbox 引起電子郵件風潮後,旋即被 Dropbox 收購,後續更新卻愈來愈慢,官方論壇和 Twitter 帳號也呈現荒廢狀態,停止服務有跡可循。

雖然 Mailbox 停止服務已成定局,app 的世界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信箱軟體 ,可以替代 Mailobox 的空缺,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有哪些跨平台又好用的郵件管理軟體吧。


Screenshot 2015-12-08 13.00.34

All Inboxes View - Final

Gmail

使用者相當多的 Gmail ,其官方 app 介面也秉持一貫簡潔易懂的風格,支援自動分類信件功能,現在也已開放收發非 Gmail 帳號的信件。對於需要快速閱讀處理電子郵件,不需要過多花俏功能的使用者而言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功能比其他郵件 app 少 ,有網頁版但及支援智慧手錶,沒有提供 PC 版本。

iOS 下載
Android 下載 

Screenshot 2015-12-08 13.01.45

Inbox

Inbox

Google 於 2012 年收購信箱 app Sparrow 後,結合其功能推出 Inbox,介面簡潔,也結合了待辦事項及滑動手勢,特色為多項功能皆與 Google 服務深度結合,除了可以設定時間提醒外,還有地點提醒,並利用 Google 的智慧演算法,自動分類信件,比如出國旅遊便可在信箱中列出電子機票並提醒出發時間、搭配 Google Now 及日曆服務建議行程,也會自動挑出含有發票、帳單的郵件、直接將變成待辦事項的郵件加入日曆行程等等,對依賴 Google 服務的使用者而言相當方便,但顧慮隱私或喜歡自己動手整理郵件的人,可能會感到不勝其擾。因為需要獲取郵件內容來自動分類,目前 Inbox 只支援 Gmail 帳號。

iOS 下載
Android 下載

Screenshot 2015-12-08 13.02.56

Event-details-people-list-contact-details-1

Outlook

屹立不搖的電子郵件服務 Microsoft Outlook ,在 app 領域也不遑多讓,專注基礎的功能,沒有眼花撩亂的設計,會自動將重點郵件挑選出來,不會產生繁複的分類。不同於其他 app 將待辦事項設為提醒,Outlook 在 app 內直接加入行程、聯絡人、雲端檔案管理頁面,功能性上相當節制且實用,也因此大大節省許多時間,整合工作上常用的功能,卻不雜亂,是為商務需求量身打造。

iOS 下載
Android 下載

Screenshot 2015-12-08 13.04.05

Boxer_

Boxer

Boxer 也是一個能快速處理電子郵件的 app,可以自訂滑動手勢等,待辦事項可以整合 Boxer 行事曆 app ,沒有智慧分類功能,但只要滑動就能手動加標籤分類。收信寄信的基本功,如大量刪除、附加檔案、快速回應等細節都相當人性化,和 Outlook 一樣,功能不會藏得太深也不花俏,特色為整合許多外部服務,例如可以結合 Evernote 快速記事等。不過要升級為付費版才能收多個帳號的信件,也沒有網頁版本。

iOS 下載
Android 下載

Screenshot 2015-12-08 13.05.01Cloudmagic

CloudMagic

CloudMagic 以行動及智慧手錶平台為主,沒有提供網頁或桌面版本,此 app 也是相當簡潔,甚至 Inbox 版面相較之下都嫌雜亂,版面主要分成信件和聯絡人,會自動挑出重要郵件,特色為整合多帳號信箱服務,及與各項服務深度結合,可以隨手把郵件儲存到 Pocket 或分享到 Evernote、OneNote 做筆記,服務及帳號整合流暢度更勝 Boxer。

iOS 下載
Android 下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比爾・蓋茲推薦 2015 年讀過最好的六本書

Posted: 07 Dec 2015 10:34 PM PST

01

虎嗅注:從比爾蓋茲到馬克佐克伯,閱讀好像是是矽谷創業家們共同的愛好。比爾蓋茲會定期在個人部落格上與人們分享他的讀書清單。幾個月前,比爾蓋茲曾向我們提供一份夏日必讀書單,近日他又向人們推薦了 6 本他 2015 年閱讀過的最佳圖書。

本文來自 Quartz,由虎嗅編譯。

如今,比爾蓋茲不再以世界上最有錢的人的身份到處散錢而聞名,人們更熟悉的是他坐在書桌前讀書的樣子,手邊總是放著一大疊書。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這位慈善家、微軟共同創辦人一直堅持每年都在個人部落格上為大家推薦自己這一年最喜歡的書。今年亦是如此,從他剛過發布的書單來看,今年他不是一個貪婪的讀者。

2015 年,蓋茲發現自己的閱讀趣味集中在了有關 「事物的工作原理」 的一類書籍上——不管是在物理層面作出解釋的書籍,還是關於人類是如何一步步提升了自己的價值。自 2006 到現在,蓋茲一直堅持閱讀非虛構類的書籍,這一次他提煉出了今年讀過的好書,並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1、《Thing Explainer: Complicated Stuff in Simple Words》,作者:Randall Munroe

02

Randall Munroe 是流行網路漫畫 xkcd 的作者,他在這本書中解釋了 1000 個最常用的英語單詞的複雜構成過程和概念。蓋茲可以說是 Randall Munroe 作品的鐵粉,讀過這本書後,他感同身受地寫下了自己跟術語做鬥爭的經歷:

愛用術語可以說是慈善事業的一項職業病,在做健康的相關工作時尤為如此。你經常可以聽到人們在討論最近的疾病研究時拋出大把的,諸如 「血清」、「體外」(還有些複雜的詞,我已經忘了)一類的術語。這些年來我漸漸熟悉了聽到這些高端的術語,但一開始我得不停地在心裡默背:血清就是沒有紅細胞和白細胞的血液;體外就是在玻璃管裡——也就是在試管中。這種鬥爭到今天還在持續,因為不停地還有些新的術語等著我繼續默背。

2、《Being Nixon: A Man Divided》,作者:Evan Thomas

03

蓋茲很欣賞 Evan Thomas 平衡又微妙的筆法,尤其寫作對象還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這個經常被詆毀的人物。蓋茲是這樣評價的:

講真的,我有點吃驚尼克森竟然是一個如此弱的管理者,雖然這一點不足以造成他的失敗,但他的管理作風確實給了我們一些反面的經驗。他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衝突,他的手下經常剛剛開完會就開始和他作對,尼克森讓他們往東,他們立刻向西。還有的時候,他很清楚地表達他想要什麼,而他的手下就當沒聽到。

3、《Sustainable Materials With Both Eyes Open》, 作者:Julian M. Allwood、Jonathan M. Cullen 等人

04

這本學術書反思了我們使用鋼鐵和鋁等大宗商品的現象和其影響,人們消耗這些產品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總量的近 30%,這一結論使蓋茲驚呆。如何消費並不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時需要解決的唯一問題:

作者認為,當一個產品——例如一棟建築,或者一輛車——報廢,它們的材料通常還是可以繼續利用的​​。(重新使用比回收再利用要好的多,因為回收再利用還要多耗費近一半的能源)。當你把你的舊冰箱扔掉時,那上面的鋼鐵可能仍處於很好的狀態,舊建築裡的鋼鐵也是,只要沒有經歷過火災或是地震,都是可以重新用的。

4、《Eradication: Ridding the World of Diseases Forever?》,作者:Nancy Leys Stepan

05

流行病學和疫苗是蓋茲基金會的一大重點,所以蓋茲會讀醫學歷史學家 Nancy Leys Stepan 所著的 Fred Soper 的書並不奇怪,這本書以 Fred L. Soper 一生為軸線,講述了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是如何試圖消除黃熱病、斑疹傷寒、瘧疾等疾病的。蓋茲寫道:

Soper 最大的錯誤——這一點我同意作者 Stepan 的觀點——就是相信科學家們都早已了解了關於文字和瘧疾的所有知識。他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也讓一些人的生活變得更艱難——都是為了根除一種疾病,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理解他。科學家沒有足夠的正確的數據,而 Soper 對於人類的行為和政治沒有足夠深刻的理解。

5、《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作者:Carol Dweck

06

這本書是 Carol Dweck 的經典心理學書籍,所談的 「觀念」,包含了增長變化的概念思維和固定的思維模式兩個部分。蓋茲寫道:

我對這本書只有一點不太滿意,就是 Dweck 稍微有點簡化了她的讀者群體。與 Dweck 在這本書中建立的模型 (但可能不是在她的學術論文) 恰恰相反,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純粹的固定心態或增長心態的人。我們兩者兼備。就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能意識到我在接受某些知識的時候有的是增長心態,而對於其他的事情卻依然在用在固定的思維模式。

這本書是最偉大的地方是,你讀完後會不停地問自己諸如:「在這件事情上我總是通過固定思維思考嗎?」 和 「在心態和用功方面,我是否對孩子傳達了錯誤的信息?」 這樣的問題。

6、《The Road to Character》作者:David Brooks

07

在 60 歲的生日這天,蓋茲充滿敬意地引用了 Brooks 書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源自小說家 Frederick Buechner:「我的才能和心意如何才能配得上這個世界?」 蓋茲說:

我喜歡這個問題。這是個我們每天都該問自己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生日這天。它提醒我們時刻去關心周遭的世界。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Netflix 明年 Q1 登台,收費方案更具競爭力!

Posted: 07 Dec 2015 07:08 PM PST

netflix-3-1500x1000

本文原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日前確定將在2016年年初進駐南韓、新加坡、香港與台灣地區市場,並且確定提供Ultra HD串流播放等現有服務內容之後,Netflix方面透露台灣地區預計制定費用將具十足競爭力,預期將比台灣地區現有有線電視服務、中華電信MOD服務更具吸引力。不過,目前官方仍未針對台灣地區費用細節加以說明,但以目前日本地區提供最低月費約為5.4美元情況來看,台灣地區大致上也會設定在新台幣180元區間價格起跳。

Netflix在日前確認最快在2016年第一季於南韓、新加坡、香港與台灣地區市場同步推行在地服務消息後,更進一步透露台灣地區預計推行費用將更具競爭力,若比照台灣地區現有有線電視服務,以及中華電信MOD服務費用,加上目前日本地區最低收費為5.4美元情況來看,預期台灣地區收費價格約從每月新台幣180元左右起跳。不過,目前Netflix方面並未正式公布台灣地區預計收費模式,因此實際費用仍須等待官方正式揭曉。

至於在先前說法中,Netflix也透露將提供豐富在地化內容,因此中文化字幕服務便是現階段優先處理項目。但從時間點來看,預期首波可能無法全面提供在地中文字幕的影片內容,但預期在日後更新影片內容都會陸續提供中文字幕。但是否比照美國或其他已經上線運作市場提供在地化合作內容,以及各類原創影片,現階段也暫時還沒有具體計畫,但Netflix表示任何可能性都不會排除。

目前Netflix已經採用「奈飛」中文公司名稱,同時也確定在首波進軍日本市場之後,持續擴大進駐南韓、新加坡、香港與台灣市場,藉此深入佈署亞洲發展,未來也不排除進駐中國市場。相較其他市場,Netflix也認為中國地區將帶來極大市場潛能,但目前要面臨問題除包含中國地區特殊連網環境,還包含內容審核與當地政府規範等因素需作考量,也因此暫時還不會太快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先選擇在鄰近亞洲地區市場踏穩腳步,進而順利在中國市場推行旗下服務。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 關閉「Creative Labs」並下架「致敬」意味濃厚的三個 app

Posted: 07 Dec 2015 06:28 PM PST

facebook

年末將近,矽谷公司也紛紛開始整頓旗下進展遲鈍的業務,Dropbox 剛確認將於明年終止 Mailbox 與 Carousel 兩個手機服務,Facebook 緊接跟上,宣告撤銷「Creative Labs」專案。

Creative Labs 成立兩年,靈感源於 Facebook 知名的「駭客松」,孕育出大約 10 個獨立運作的 app,但只有極少數獲得矚目,大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包括類似 Snapchat 銷毀照片訊息app 的 Slingshot、以及同樣仿效 Snapchat「Our Story」功能的影片編輯 app Riff,還有 Rooms,這也有匿名軟體 Yik Yak 的影子,這三個「致敬」意味濃厚的 app 從此將從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消失。

不過 Creative Labs 也是有些不錯的原創性 app,例如 Paper,雖然佳評不斷,但仍有些欲振乏力,下載量也不大,從來沒有步出過美國市場,而且從今年三月以後就沒有再更新過,卻催生了「Instant Article」這項壓倒性的功能。

Facebook 產品經理 Michael Reckhow 表示,「Creative Labs 不是一個地方、不是一棟建築、也不是一個團隊,這只是一個我們宣示要作出一些新東西的象徵」。Creative Labs 儘管名字不再、粉絲專頁也被關閉,幾款 app 遭到下架,但持續研發實驗性 app 的精神不變。Paper、Groups、Mentions 與 Moments,以及 Instagram 的縮時攝影 app Hyperlapse 與圖片組合編輯 app Layouts,都會繼續留在 app 商店內。

資料來源:The VergeWiredcnet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日韓中有機 EL 面板大戰新局已起,但台灣身影呢?

Posted: 07 Dec 2015 05:05 PM PST

oled01Photo Credit: Maurizio Pesce

各位知道蘋果新 iPhone 預計三年後將全面採用有機 EL 面板的消息了嗎?消息一出,長期在有機 EL 領先的的三星,以及已投資重額的 LG 兩間廠商莫不摩拳擦掌等待;但同一時間,原本蘋果的長期日本供應商,以傳統中小液晶面板為主力的日本顯示器(JDI)股價卻應聲下跌,讓 JDI、Sony 與松下不得不加緊腳步,共同設立有機 EL 面板研發中心應戰。不僅如此,就連後來居上的中國面板產業也傳出將接受官方資金補助推進有機 EL 設備投資。正當日韓中三國紛紛投入下一波的有機 EL 面板競賽時,令人不禁問:台灣呢?

日韓中的各自發展

目前在有機 EL 面板領域動作最大的是 LG。從 2014年開始,LG 開始與中國進行試驗性出貨,並於當年開始正式供應。而為了因應未來的新 iPhone 與家用市場,LG 顯示器投入約 7000 億韓元(約合台幣 196 億元)的 8.5 代 新工廠明年就可完工,將可提供與現在相比 4 倍之供應能力,按照目前各廠的生產能力,這將讓 LG 穩坐大型有機 EL 面板出貨龍頭寶座。另外一方面在中小尺寸上,三星決定讓自己的 Galaxy 系列採用有機 EL 面板的作法,讓中小型的有機 EL 有九成掌握其手上,雖讓手機成本疊高卻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量產技術。

但有機 EL 面板一開始並不就是韓國領先。早在 2007 年,Sony 就已經正式發售世界第一款有機 EL 電視,而全球首款能同時捲曲並播放影片的 OLED 顯示器也是出自 Sony 之手;同時,也是日本的松下首先開發俗稱「印刷法」的有機 EL 材料塗抹技術。在 2012 年,Sony 與松下也開時進行有機EL面板的合作開發,但可惜很短暫的到了隔年就停止這次的合作關係。換句話說,過去這些年在有機 EL 的基礎技術開發方面,日本企業的確領先,但是在規模投資與量產技術上,韓國卻趁日本各電子廠商因經營萎靡在削減開發費用的空檔時,將產業發展至成熟。

▲ SONY 2010 年發表的可一邊彎曲,一邊看影片的 OLED 螢幕原型

而在中國,則是由前國營企業改組的京東方為首,藉由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的資金為後盾積極投入有機 EL 面板,2014 已經在內蒙古投資 220 億人民幣建廠,量產以 5.5 代為主的中小尺寸面板,試制品從中小型領域涵蓋了 5 英吋到 17 英吋等不同規格都有;同樣,華星光電也有不少動作,除了手上擁有擁有 LTPS 背板、RGB 分塗、頂部發光結構的技術外,也曾公開過 5.5 英吋的 HD 試作品面板。

有機 EL 很可能是下世代螢幕主力

的確,有機 EL 的製品至今仍有成本偏高、良率偏低等問題。電視大尺寸的有機 EL 面板的製造成本大約還在液晶面板的 3 倍左右,明年松下準備推出的 65 吋機型市場預估將不會低於 100 萬日元(約台幣 28 萬元),而相同尺寸的 4K 液晶螢幕只要三到四分之一價錢,目前真正能穩定量產出貨大型有機 EL 面板的也只有 LG。依據 WitsView 的 2016 預估報告,跟 2.2 億台的液晶電視相比,只有 800 萬台規模的 OLED 只算是零頭數字,不少人認為要全面取代液晶還有很長的時光。不過有機 EL 面板同時具備擁有畫質更優秀、明暗對比更高、更輕薄節能,並具備更高加工性,可彎曲客製化形狀等多個特性,仍被視為液晶之後的主力螢幕材質。

1443404686▲2018 年就能看到曲面的 iPhone 嗎?但台灣又在這扮演什麼角色? Photo Credit: Butz.2013

台灣缺席了嗎?

那麼,在這場日韓中的有機 EL 面板大戰中,台灣去哪了呢?其實,不管以電視為主的大尺寸或手機平板中小型,台灣不是不知道有機 EL 很可能是未來主流,在技術層上也不會差距日韓太多。友達曾在 2012 年與 Sony 曾有過有機 EL 的技術合作,但是在大尺寸上卻是力推液晶的 QD(量子點廣色域技術),並以曲面液晶取代 OLED 曲面螢幕需求:只有在針對穿戴式裝置的小型可撓式 AMOLED 有所琢磨,以 1.4~1.6 吋為主力。而同樣鴻海與群創也是主要以中小尺寸為重點,將可能明年著手 5 吋產品的打樣及進行小量生產。

的確在金融風暴以後,台灣面板廠的投資動能大不如前。這也反映在不管友達或群創,紛紛在有機 EL 上都只願意投入小型尺寸開發。況且縱使不像其他代工「毛三到四」,但以群創為例,去年至今年 Q3 的營業淨利在 8-5% 間的浮動數字也確實不是有太多餘力。別忘了,縱使台灣在中小尺寸有所琢磨,但還是目前三星的天下。而最讓人擔心的,恐怕還是原本發展較為遲緩的有機 EL,會不會因這次新 iPhone 而造成全球新需求崛起,而台灣又在這場賭局中錯失一盤?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