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香港專訪 9GAG:每日活躍用戶破 120 萬的搞笑社群”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香港專訪 9GAG:每日活躍用戶破 120 萬的搞笑社群

Posted: 09 Nov 2015 03:10 AM PST

brian_yu

你聽過 9GAG 嗎?9GAG 是讓人們分享有趣事物的網路平台,每日活躍用戶超過 120 萬人,貼文超過 2 萬則。在 MSN 當道,Facebook 尚未崛起的年代,五個香港大男生因為喜歡搜集網上新奇有趣的事物,但通訊軟體分享又不方便,而成立了這個網站,大家把好笑的內容放在上面後,只要一個網址就能大量分享。因為其美式的笑點及作風,常被誤認為美國本土公司,不過他們的總部其實在香港,五位創辦人也都是香港人。

這次我們有機會拜訪香港的 9GAG 總部,專訪共同創辦人 Brian Yu,看看這個用病毒式笑點征服全球的網站,背後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9gag

矽谷的魔力

在專心發展 9GAG 前,他們加入 500 Startups,做的第一個產品是能簡易分享檔案的 Seed Pond,以及讓朋友間分享活動照片的平台 Wall,時值 2008 年,早在社群網站蓬勃發展之前,他們就開始執行這個點子。不過後來育成中心的導師注意到,他們出於興趣而建立的 9GAG,覺得很有發展潛力,便促使他們將重心轉移到 9GAG,而擱置其他的計畫。而在此之前,團隊想都沒想過將這個網站當作正式產品推出。

在 500 Startups,他們學會努力工作,同時也要聰明地工作,別因為效率低落而犧牲睡眠時間,但若有很棒的點子就能不眠不休地完成。他們還學到,產品要成功就要不斷嚐試,而且在矽谷,許多創業家都不過是青少年,卻有很了不起的想法和技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讓他們保持謙卑,並且永遠記得人外有人,要時常反思諸己。

2010 年,由於 9GAG 已經累積不少人氣,回到香港後,也有了一定發展,便再度前往矽谷與 Y Combinator 合作,在這裡,他們得到許多中期發展所需的人脈及資源。

9gag-office

辦公室和 9GAG 的風格

其實這個團隊不斷遷徙,在矽谷參加 500 Startups 創作其他產品,接受導師建議後,回到香港專心經營 9GAG,又為了進一步發展 9GAG 再度加入 Y Combinator,最後終於在香港創立辦公室。一開始從沒有辦公室,搬到一間小一點的辦公室,直到現在終於拓展到這寬敞的空間。

這間辦公室除了會議室與廁所,主要空間都是開放互通的,沒有隔間,而公司成員從 5 位共同創辦人加上 8 位前端工程師開始,目前員工已有 30 人,都是工程師。當有新專案或新產品展開,就會成立專門小組及一位專案經理來管理。

平時有重大事項宣布,他們就會敲敲窗邊的小鑼,然後坐在地上或懶骨頭上集合。而一旁也有桌球及手足球可供員工遊玩。「剛吃飽會很想睡,我們就會打桌球,醒醒腦。」有些工作桌是電動的,可以升降,調整高度然後站著使用,避免久坐身體痠痛。

Brian 說,他是很害羞的人,對陌生人用網路溝通會更自在,不過在 9GAG ,他還是覺得有事直接面對面溝通最有效率。「直接站起來拍拍他的肩,告訴工程師哪裡需要修改的,這樣比較方便。」,Brian 說。

table-soccer

散播歡笑到全世界

在談話過程中,Brian 不斷強調,用網路讓眾人開心是最棒的事,「平常生活壓力已經夠大了,我覺得大家一直在追求看一些開心的東西」,Brian 說。

而這樣單純渴望著,要讓世界更美好的心,絕非只是空話。當會談進行到一半,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有隻鴿子撞上會議室外,大樓的玻璃帷幕,落在一旁的平台上。Brian 不斷偷偷瞄著那隻鴿子,深怕牠因此重傷飛不起來,好在休息片刻後,那隻鴿子又再度展翅飛出視線之外, Brian 這才鬆了一口氣。

內容平台的趨勢

現在 9GAG 上,來自手機的流量已經超越電腦,而 Brian 認為,雖然我們使用「個人電腦」這個名稱,但比起來,手機是更為私人的工具,電腦還能共用,有人亂碰你的手機卻會讓人抓狂,這也造成人們漸漸與手機形影不離,手機的瀏覽量大為上升。

Brian 也認為,儘管內容為王,但未來將是平台的戰場,就像 Facebook 發展起來以後,便蠶食了 Flickr 的市場,人們漸漸不在 Flickr 放生活照,而使其變成專業攝影的天地。而現在,Facebook 更進攻新聞市場,人們也不再上各大媒體的網站閱讀新聞,而是在 Facebook 追蹤最新消息。

9gag-office-beanbag▲Brian 說公司員工吃完飯打一場桌球,提振精神效果好

專注成就頂尖

Meme(惡搞圖片)這幾年透過 9GAG 發揚光大,不過 Brian 形容,「我們就像電台,推薦好聽的歌曲給大家,但早在電台發明前,歌曲就存在了。」,因為這樣的淵源,他們也曾經嘗試製作 meme 產生器,不過很快就發現這不是屬於他們的市場,「這麼多的 meme 產生器,我們可能最多就做到第五名,還要花更多的資源維護,還不如專心把 9GAG 做好」,Brian 說到。勇於開發新產品,同時也懂得取捨,他們仔細分配資源及人力,並集中火力發展有潛力的專案。

現在 9GAG 除了廣告並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而這也是避免浪費資源,盡可能保持業務簡潔的體現,任何新增的產品計畫都是為了讓 9GAG 的服務更好

自產影片的 9GAG.tv

9GAG.tv 是他們由 9GAG 衍生出來的第一項嘗試,他們觀察到 9GAG 上影片類型的貼文很受歡迎,品質卻參差不齊,便著手進行自製影片,但獨立出這項業務要花許多力氣維持,也許未來會和 9GAG 統整。

8Fact,自創內容的新實驗

關於新成立的 8Fact, 9GAG 嘗試從散播歡樂的宗旨出發,請了編輯自創一些內容,並且不限於 9GAG 平台,還延伸觸角,將內容推展到各大社群網站,將來也許會考慮和使用者合作,開放投稿,不過這還在實驗階段,未來會再調整方向。

9gag-office-food-corner

新產品的取捨

9GAG 的宗旨是散播歡笑,Brian 說,他們對於是否開發新產品,維持幾樣基本考量:它對世界有價值嗎?會讓人們開心嗎?比如說即時通訊的新產品 9Chat,加深使用者的交流,讓更多人在上面交到朋友,甚至有人透過 9Chat 認識,最後還結了婚。

更多的社群功能

未來,9GAG 想導入社群功能,豐富個人頁面並加強目前已有的評分、評論系統。加入聊天或個人化,訂閱或封鎖主題等等。

即時聊天可以加深使用者互動,並讓大家更珍惜帳號,否則使用者不重視帳號,封鎖違規帳號就沒有意義了。訂閱主題則可以讓使用者有更舒適的體驗,符合促進世界歡樂的精神,不再看到不喜歡的主題,能減少負面留言,而笑話常有文化差異,訂閱喜歡的主題,也能讓 9GAG 更加在地化。

9-gag-bond-and-the- stand-up-working-table

違規檢舉機制

由於 9GAG 上的內容主要是由使用者提供,因此無法事先過濾版權或違規內容,目前他們採取檢舉機制,並固定巡視版面,若確認內容違規,便會刪除貼文,多次違規的帳戶將會被停權。不過許多違規使用者並不在乎帳戶,舊的被刪除就申請新帳戶發文,所以他們想加強社群互動機制,來讓使用者珍惜帳號,提升內容品質。

面對批評,避免衝突

當然網路上也有討厭 9GAG 文化的人,面對這種族群,Brian 收起笑容,表示,其實在網路上很多負面情緒會被放大,而這與他們散播歡樂的目標相左,所以通常傾向不理會,儘量避免正面衝突。但建設性的意見,比如訂閱的需求等,9GAG 會在達到一定數量時,開始考慮並嘗試。

面對 Reddit 這種綜合型討論區,以及近來同樣相當熱門的圖片分享服務, Imgur 的競爭,Brian 則歡迎各方競爭,網路是很寬闊的世界,各家皆有一席之地,而競爭可以互相砥礪求進步,與其害怕,不如接受,才是正向的態度。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缺乏核心方向,政府政策就像放煙火!」— AppWorks 程九如專訪(上)

Posted: 09 Nov 2015 02:59 AM PST

nice

簡介:程九如目前為 AppWorks 的合夥人,於 1999 年創辦 Webs-TV.com,是當年網路業泡沫化中,少數真正獲利的「.com」公司。並擔任過台灣Wired》總編輯與天空傳媒 Yam 策略長兼營運長,目前仍身兼多個網路公司的董事職位,是國內知名的網路創業導師。

台灣網路與科技創業的風潮大概已經吹了好一陣子,尤其在太陽花學運後更可以看到公部門改組後積極推廣創業政策的身影。像現在行政院下就有 13 個部會各舉辦高達快 50 項的創業相關政策,但實際上真的對整體創業環境到底有什麼幫助?INSIDE 本次專訪程九如,要請他分享自 90 年代就開始網路創業以來,對這 20 幾年來大環境變動下的觀察,以及政府創業政策所發生的問題。

缺乏發展主軸的台灣

程九如認為目前台灣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主軸」,以前明確的發展方向投入半導體業,帶給台灣三、四十年的繁榮,但現在可以看到無論政府或民間,即使其實有很多人很認真在推動一些事,也願意釋出資源努力發展新創,但就是缺少整體性的發展目標讓每個機關無法讓力量整合。

目前國家發展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主軸;沒有主軸,方向就不一致,以前政策是一個明確的目標,整個國家往那個方向跑,現在沒有。以前像在發射火箭,現在像放煙火。

以網路業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網路業在全球已蔚然成為科技業的發展主軸,但程九如認為,台灣政府還是以傳統產業的思維觀看網路。股市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納斯達克已發展完善的股別分類制度,並網路業股票列為高科技股之一,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台灣制度並沒有明顯的分類制度,包含網路股[^1]在內所有股別官方並沒有明顯區分。不僅如此,包括資本市場、法令與人才等層面,台灣的政策幾乎在 2000 年以後就沒有巨大改變。

到底是什麼事讓台灣出現「失落的環節」?儼然 2000 年網路泡沫化很明顯是主要的原因讓政府「怕到了」,使得這十餘年來,政府沒有對網路產業有真正的大動作。在網路泡沫化前,其實台灣網路業相對全球來說相當興盛,人才素質也很高。但泡沫化後政府的消極作為,讓台灣在這十年中不利於網路業發展,也使台灣的網路人才紛紛出走失去發展契機。一直到今天其他國家的環境也隨著網路業發展不斷變動調整,可是台灣卻遠遠落後別人十五年。

法令:比昨天好並不夠,要比國際還要好!

最近其實可以看到政府機關有開始在動作,像是《公司法已經開始實施閉鎖型專章,政府也花很多精力在討論是否開放 Airbnb 跟 Uber 等業者進入台灣。雖然不能否認目前政府的努力,但程九如還是認為在目前缺乏整體性的思考下,這些都還是部分性、個案性的作為。

目前各國都已紛紛調整法令,確保資本與人才的流通;因此修法所比較的對象不是比昨天的法條完善,而是要進一步比外國還好才能真正有吸引效力。此外政策推行的細膩度往往也是問題之一,例如公司法閉鎖型專章目前每個部門的解釋都不一致,在這種曖昧不明的狀況下往往讓創業者心生卻步,而回去選擇海外登記。

資本市場:銀行不敢借,公司不能投

先前提到,大環境還是以傳統中小型企業的思維觀看網路業。例如台灣產業傳統以生產起家,連帶讓台灣的銀行習慣看到廠房、土地等資產才願意借貸。但網路業並沒有實體資產,規模也都偏小,銀行光是看到沒資產就不願借貸。

此外,他認為其實現在民間產業資源充足,對於網路業也展現極高的投資意願;可是在臺灣除章程專職投資的公司以外,《公司法第十三條限定一般公司投資其他公司不得超過 40% 股本;第十五條也限定不得借貸其他公司超過其淨值的 40%。包括這兩條在內,舊有公司法的投資限制一般公司對新創的投資與借貸意願,連帶讓資本市場帶動新創的動能更加窄小。

人才:中國磁吸引力劇烈擴大

兩千年的網路泡沫化造成第一波台灣網路人才出走潮,但是,這些出走的人才也紛紛將台灣的網路技術力展現在世界面前,例如新浪、YY,甚至到湖南衛視的衛星台都是台灣人架設起來的。不過中國近年吸引台灣人才的政策越來越完整。像是中國在最新的十三五規劃裡面,就有不少轉型計畫是針對台灣人才而來,甚至有十幾個省政府就以不同的優待條件在向台灣青年招手。若等到新三版正式開放給台灣新創企業,那麼將不只是人才,連帶台灣的所有創新能力都會被「整碗捧去」。

多發獎狀,少發獎金

談到目前政府的措施,程九如並非全盤否認政府諸多的創業計畫,但是目前「創意競賽」與「創業競賽」的定義相當模糊。像是很多校園「創意競賽」獎金相當優渥,但其實競賽者沒有真心想要創業,獎金大多最後被慶功宴慶祝掉了;甚至很多商學院把競賽直接當作學校教學成果。

「創業最好的評審其實是市場。」程九如認為創新創業比賽當然還是有它的意義,可以讓學生或初出社會的人早點知道培養一些想法,找到市場需求,或發現自己未來需要的能力,甚至優秀想法可以真的拿到市場嘗試。但是發獎狀等象徵性獎勵就夠,程九如就發現有些常常得獎的人到後來甚至以獎金維生,造成這些原本很優秀的人才誤認錢賺得太容易,反而喪失實業家精神。職業寫手也是另一個相近的問題,讓很多優秀的人力都耗費在寫政府計畫申請案上;甚至程九如就有看過有中南部農友提出的計畫案,都看起來比智庫單位漂亮。

資策會:不尊重智庫專業的結果

本次訪談也談到最近很夯資策會議題。資策會成立最初目的原本與工研院的角色相近,是國家為發展與積累資訊科技所成立的機構,像是 Seednet 就是資策會建立的成果。在程九如眼裡,不能抹滅這種單位以前的成績與功勞,但這種目標型的機構,很容易在政策本身轉彎後不得不找到其他生存手段。

而政府本身的結構讓目標型機構發展畸形日趨嚴重。程九如分析目前政務官與事務官某種程度上是嚴重分離的,隨著主事者輪替頻繁,事務官本身跟從政策方向的意願不高。在這種叫不動事務官執行的架構下,政務官為了要達到 KPI 不得不要求中間的智庫去執行,甚至程九如有看過政務官強迫智庫修改調查數字。這種不重視專業的扭曲,讓智庫單位喪失原本應有的尊嚴。

(下篇待續)

[^1]:目前網路股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分類名稱為「資訊服務業」,目前有一零四、網路家庭、數字科技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mazon 為什麼開實體店?結合大數據、引人流!

Posted: 09 Nov 2015 01:42 AM PST

1_FINAL_SITE

(Photo credit : Amazon Books)

當你聽到 Amazon 要開實體書店,會不會覺得多此一舉呢?Vox 編輯 Sarah Kliff 原本也覺得這間店莫名其妙,直到實地走訪 Amazon 大名鼎鼎,位於西雅圖的第一間實體書店,便大大地改觀了。

原本她打算進去看看,早就準備好寫些負評,走出店門時她卻帶走了一本書和一副耳機,甚至覺得實體書店也許是個好主意。這間店當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過她最大的體悟是, Amazon 書店就像任何一間普通零售店一樣,是聚集了許多可立即購買商品的店,這聽起來也許不太創新,但這種商業模式已經從數十年前流傳到現在,Amazon 雖然空前地成功,但一磚一瓦建造的實體店面並未因此過時。

Sarah 在吃完午餐走回車子的路上,經過只在星期二開的 Amazon 書店,那天碰巧是星期二,便進去看看,一進去裏面擠滿了人,而且大部分都像她一樣是慕名而來嚐鮮的。有人甚至用手機錄了整段書店導覽,而她為了這篇報導拚命照相自然一點也不突兀。

2_FINAL_SITE

(Photo credit : Amazon Books)

Amazon 書店就跟普通書店一樣,但有一處惱人的小細節

Amazon 書店跟普通書店差不多,除了一點煩人的細節 — 他們沒有標價。除了有些標準商品是有標的,比如說 Kindle 電子閱讀器,這裡的書都沒有標價,只有一段簡介,如果你想知道這本書多少錢,你就要用店裡的條碼掃描機,或是用手機上的 Amazon app 查。

Amazon 書店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保證書價和網頁上一模一樣,可是價格變動太快了,無法使用紙本標示,不過使用電子顯示也是個方法。缺點就是 Sarah 隨手挑了一副 Bose 耳機,掃描以後發現遠遠超出預算,非常讓人挫折。

科技作家暨顧問 Rob Salkowitz 則認為,這都是為了搜集數據,當你為了找價格掃描條碼,你得先登入 Amazon,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知道你的偏好、購買紀錄和使用的信用卡等,並立即推薦書籍,或奉上折價券引誘你掏錢。

Screenshot 2015-11-09 17.21.54(Photo Credit: Amazon.com)

Amazon 書店員工的任務就是叫大家上網下訂單

正中央的 「Amazon 解答」櫃檯,15 分鐘內,顧客不外提出以下兩種問題:「價格寫在哪?」和「這本書有沒有貨?」通常被問到第二個問題,店員的標準回答就是:「我們這裡沒有存貨,麻煩你上 Amazon.com 訂購。」這句話不停出現,這裡的員工好像就是來叫大家上網買書的。

最經典的就是一位中年婦女問了有沒有存貨,店員告訴她店裡沒貨,但他可以幫忙訂,送到店裡。好笑的是,在 Amazon 上購物,只要滿 35 美金就免費送到府上,讓這段對話顯得非常荒謬。

結合數據陳列熱門書籍

當然 Amazon 書店的品項遠不及它的網路商店,但有一點很特別:他提供最暢銷、排名最高的書,只有人氣高的書才能從網路走向實體。

當然這挺有用的,根據 Vox 的文章,心理學家指出無窮的選擇將讓人陷入「抉擇困難」,癱瘓我們,讓我們無法做出選擇。不用瀏覽過多的書籍資訊,減輕了顧客的壓力。

這就是 Amazon 書店特別之處,它可能沒有大型書店的藏書量,但它根據線上書店的數據,提供顧客最想要的書,而顧客逛一逛就容易被某本大獲好評的書吸引,順手買下。

Forbs》的評論也提出相同觀察,認為透過分析消費者行為,若能更進一步選擇店內陳列的商品,可能促進消費者購買意願,而物流、存貨等問體也將獲得顯著改善,大大降低成本。

6736950067_b6fc304292_z(Photo Credit: Zhao !)

親自購買和上網買的差別:馬上就能拿到

Sarah 稍微問了一下店內消費者的意見,得到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立即的滿足」,他們在店內而非上網購買的主因就是,現場就能拿到。

這聽起來有點起怪,畢竟 Amazon 網站就是主打運送快速、便宜,儘管如此,還是比不上 Amazon 書店,它就像商場裡任何一家店一樣,在可預見的未來,現場購買還是快過網上訂購。

Amazon 書店會成功嗎?誰知道

根據 Vox 編輯 Sarah 在店門口半小時的統計結果,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顧客最後有買任何東西,雖然不知道有沒有比其他實體書店多,不過看看近幾年各大書店的關門潮,Amazon 書店大概很難遍佈全美。

逛了一遭後,Sarah 徹底改觀, Amazon 書店真的有可能成功,而不只是先前以為一無可取的爛點子。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立委選舉、夜店資訊都能一手掌握!ALPHA Camp 實戰營推出發表會

Posted: 08 Nov 2015 07:41 PM PST

bna

ALPHA Camp 在 11 月 8日 於奔亞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六屆實戰營 (Bootcamp) 成果發表會,本屆共有 6 組團隊上台發表其產品、服務與訓練成果,同時也邀請到時間軸創辦人葉建漢、第三屆校友林昶聿分享海外求職平台《mit.job創業歷程

創辦人陳治平表示,目前 ALPHA Camp 六屆舉辦下來,已有超過 700 位申請者,共培訓出 112 位新創人才ALPHA Camp 旨在成立一所別以往育成中心或孵化器的學校,並不以育成中心自居,也不涉足對內團隊的投資,而是將「人才」作為培訓的最核心點。

ALPHA Camp 提供學員新創技能、創業家精神與新創人脈網絡等方面的訓練與資源,希望建立起堅強的校友陣容,並已於今年初成立新加坡辦公室,跟新加坡政府積極共同推動創業培訓課程,希望能在未來兩三年內建立起串聯亞太新創人才、技能、機會的網絡。

本次的團隊分作行銷、開發、產學合作三大類組,以下是本次 6 組上台 Demo 的團隊:

政客爽

政客爽以公開透明化的方式,收集各種政策資訊,再經整理後幫助施政者或公民團體利用科學數據進行政策研擬或建議,並期許開啟一個新的全民參與政治方式。

以這次立委選舉為例,政客爽截取政府與 g0v 的 open data 設計出各種政策問題。使用者回答不同政策問題後,演算法將算出個人的政策取向,並按照領域選出立場相近參選人,同時 App 上也能清楚呈現每位立委參選人關注的特定政策領域,讓選民作為參考依據。

Tipsy

Tipsy 認為在台灣夜店或酒吧普遍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消費者常有到現場才發覺 DJ 很爛、場子不合等情形。Tipsy的服務以 app 為主軸,提供消費者夜店在每場活動中,詳細場地與活動訊息,並同時串聯各個活動 DJ 或藝人過往的 Youtube 影片,讓消費者作為消費參考依據;app 還另外提供訂購各場夜店的 VIP PASS 功能,提供資訊與訂位的一連貫垂直服務。

Yourator 職涯情報

Yourator  覺得過往傳統求職方式,其扁平的資訊匡現了求職者對工作的想像力。並且認為知名的人力銀行有職缺範圍太大、中小企業資訊不足、沒有長期職涯規劃,以及大部分職缺將在 10 年內消失等四個問題。

而 Yourator 職涯情報著重內容經營,將提供職涯專欄,讓求職者藉由社群分享的資訊而長期關注職涯情報。並嚴選合作企業,提供包含公司營運、薪資內容等全透明化的資訊;另外他們也號稱懷抱多元價值,將會讓社會企業、觀照產業等傳統定義冷門職缺積極曝光,讓求職本身更具有人性。

技能公園

一般使用者要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技能,若是直接上 Google 丟關鍵字,大多獲得的資訊都過於散亂,同時技能公園發現女性在社交網路上其實反而不希望太過曝光。他們提供女性專屬方能登入的技能學習網站,透過以瀑布式圖像遊覽為主的方式,女性使用者可以遊覽各式技能與技能專家,並能跟她即時通訊,同時學習技能與交朋友。

YEPPO

YEPPO 提供「時尚媒合平台」,串連攝影師、模特兒與網路店家,讓他們能在網站上迅速找到自己屬意的合作對象。像是攝影師跟模特兒可以在平台上張貼自己的完整影像作品,網路商家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風格,挑選攝影師或模特兒並與他們及時聯絡洽談合作。

Movie Planet

Movie Planet 比較特別,在本次屬於非自行推出新產品,而是與其他新創公司合作的產學合作組。這次主要是與香港 Hong Kong Movie 合作,協助 Hong Kong Movie 在台進行市場調查、主要客群分析與使用者需求等部分。

Hong Kong Movie 完整提供電影介紹、購票與影評的一站式服務。目前經 Movie Planet 調查,台灣電影觀眾有超過七成會一個月看一次電影,最常使用的電影 app 功能以查看電影時刻為主。需求方面,台灣觀眾想要增加周邊資訊與介紹電影節等資訊。 針對台灣的市場分析將會運用在 Hong Kong Movie 未來在台灣推出的服務上。

團隊 Demo 結束後邀請第三屆校友林昶聿分享其就業網站《mit.job創業經歷,林昶聿表示 在ALPHA Camp 訓練中最受用的就是帶給他們創業家精神,其中「 Think big, do small.」讓他們體會創業需有國際視角,卻又能觀察消費者入微,提供最完整的服務。另外還邀請到時間軸創辦人葉建漢分享他三次連續創業歷程,葉建漢 John 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勉勵團隊創業必須要有耐力、必須慎選團隊夥伴、必須積極經營投資人關係等創業守則。

這次 ALPHA Camp 團隊多以網路平台型的服務為主。有別於一般的 Demo 方式除報告本身的產品與服務之外,團隊也詳盡介紹他們受訓 10 週內改善服務的詳盡歷程,像是 Facebook 投放效果、後台功能改進等技術性操作等。今天中間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團隊的原型功能準備不完全,Demo 時無法完整示範;ALPHA Camp 主辦方卻也不惜延遲報告時間,馬上讓團隊有處理 bugs 的機會及時修正完整報告。從中不難看出 ALPHA Camp 以「學習歷程為主」的表現風格。未來他們將以「最快速度動手實作,最高速度推上市場」的理念繼續專注培訓創業人才。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