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即時文章」在 iOS 版 app 全面上線,每天提供數千則新聞內容”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即時文章」在 iOS 版 app 全面上線,每天提供數千則新聞內容

Posted: 20 Oct 2015 11:44 AM PDT

Instant-Articles-—-Hero-1024x768

Facebook 從今年五月開始測試「Instant Articles」功能,與少部分媒體合作,號稱要提供給使用者直接在 Facebook app 內享受更快、更好的新聞內容閱讀體驗。今天 Facebook 宣布,Instant Articles 在 iOS 版 app 全面上線,平均每天皆有數千則 Instant Articles 可供閱讀。Android 版本則處於測試階段,年底前也將正式推出。

Instant Articles 的「Instant(快速)」指的是使用者在 Facebook 中能夠迅速讀取新聞內容,不用浪費 8 秒鐘的時間跳轉到媒體網站才能載入文章。產品經理 Michael Reckhow 表示,Instant Articles 採用的技術與 Facebook 用來載入圖片和影片相同,讀取時間將可縮短為一般網路文章載入時間的 1/10。

instant-articles-e28094-lightning-bolt1▲出現閃電符號即為 Instant Articles 形式

媒體能夠將每日突發新聞到深度長篇報導等各種形式的文章,轉換成 Instant Articles。而新聞本身也能飽含複雜的互動元素:影音自動播放、高解析度影像、聲音或地圖等等,沉浸式閱讀體驗全在彈指之間,這在行動網頁上是難以企及的。

針對內容生產者最關切的營收問題,Facebook 表示,內容出版者具有控制權,可以決定發表什麼文章、也能在 Instant Articles 中置入廣告,或從 Facebook Audience Network 獲取收益。出版者可以透過 comScore 和 Facebook 提供的工具追蹤流量表現。

第一階段 Facebook 已與《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大西洋月刊》、《衛報》等媒體合作,此次正式上線所有合作媒體列表如下:

Billboard, Billy Penn, The Blaze, Bleacher Report, Breitbart, Brit + Co, Business Insider, Bustle, CBS News, CBS Sports, CNET, Complex, Country Living, Cracked, Daily Dot, E! News, Elite Daily, Entertainment Weekly, Gannett, Good Housekeeping, Fox Sports, Harper's Bazaar, Hollywood Life, Hollywood Reporter, IJ Review, Little Things, Mashable, Mental Floss, mindbodygreen, MLB, MoviePilot, NBA, NY Post, The Onion, Opposing Views, People, Pop Sugar, Rare, Refinery 29, Rolling Stone, Seventeen, TIME, Uproxx, US Magazine, USA Today, Variety, The Verge (hey that's us), and The Weather Channel

儘管 Facebook 表示,媒體仍可透過置入廣告等方式獲利且享有自主權,但其築起的「封閉花園」高牆,牢牢鎖住使用者的行動,不再前往新聞網站,失去點擊其它新聞或廣告的機會,仍讓不少人擔憂此舉對已深受社群網站演算法所苦的內容生產方來說,簡直雪上加霜。

內容出版者的危機?

TechCrunch 作者 Josh Constine 指出,Facebook 剝離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在 Instant Articles 一致化的介面之中,儘管讀者可以享受出色舒適的閱讀體驗,然媒體的品牌面貌恐怕也將逐漸模糊,久而久之淡出人們記憶。我們再也不會記得哪家媒體或特定作者寫出什麼精彩絕倫或精闢的文章,因為所有人都成了 Facebook 無償聘用的「幽靈寫手(ghost writer)」。

延伸閱讀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身為一名程式開發者,為什麼我老是活得比狗還累?

Posted: 20 Oct 2015 06:01 AM PDT

5278759945_2afbe63709_zphoto credit: sunbeam12

本文作者為中國程式開發者潘家邦,任職於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原文刊登於伯樂在線〈为什么我们程序员工作得这么累?〉。Inside 獲作者授權轉載。

最近是真的累了。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兩三個星期沒有健身,感覺身體很難受,接下來的日子必須強制自己按時健身,按時休息,不然真的是不知道哪天就掛了。

過去一年多,我仗著自己年輕的身體,對電腦的熱情,在工作上多使用蠻力,仿佛一個使用樸素演算法實現的程式,吭哧吭哧跑個不停。一開始,樸素演算法還能在指定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後來任務越來越多,工作時間之內肯定沒法完成,我開始竊取時間,以更長的時間換取任務的完成。我知道這不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式,但是在那種時間壓力、任務壓力之下,也是無可奈何。

無論如何竊取時間,一天總歸只有 24 小時。無論如何使用蠻力,也做不到不休不眠。遲早有一天,任務會多到讓人感覺厭倦,只是沒有想到,這種情況來的這麼快。

這種厭倦感已經沒法抑制了,小學妹說我最近很萎靡,前輩也說我看起來很憔悴。有一次吃完飯回去的路上,前輩不經意間問道,為什麼我們幹活幹的這麼累。也許是職位的不同,作為主管,前輩需要更多優秀的工程師,更多優秀的應屆生和實習生。當時我只是苦笑,回答不上來。

後來想想,是啊,為很麼我們幹活幹的這麼累?前幾天去舟山的路上,我看完了久負盛名的Rework,中譯本名叫《重來》(台灣中譯本為《工作大解放》)。自戀一點,我也是一個優秀而高效的研發工程師,為什麼卻被工作打敗了?為什麼我們一群在「頂級」網路企業工作的優秀工程師,才服務了區區幾萬用戶就已經累成狗,人家 37signals 幾十個人就服務了幾百萬的用戶?

先給自己打臉。

沉迷工作是企業文化中廣受讚頌的一種「優良做派」。我們知道工作狂熱衷於通宵達旦、加班加點,甚至在辦公室打地鋪。這些人以累死在項目中為榮,對他們來說,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話下。

工作狂的行為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極。過多的工作並不帶把你對項目更關注,也不代表你做了更多貢獻,這僅僅意味著你幹了更多活而已……

工作狂的存在使那些不以加班為樂的員工感到無所適從。在工作狂扎堆的企業環境裡,就連「按時上下班」都讓人覺得是一種無理的要求了……

工作狂不是英雄,他們沒有力挽狂瀾,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辦法、搞定一切,然後回家了。

Jason Fried《重來》 卸負篇-工作狂

時間

關於碼農的工作時間,有一個臭名昭著的說法是「彈性工作制」。雖然沒有硬性的時間規定,但是也有一個約定的時間是 9 點上班 6 點下班,至於傳說中的「把活幹完之後沒人管你幹啥」永遠只是傳說。換個說法,就是上班時間可以比 9 點晚一些,下班時間一般不早於 6 點。在這九個小時中,排除中午吃飯和休息的一兩小時,還剩七八小時。可是這裡面能讓我們投入腦力勞動的時間有多少呢?可憐的不足 3 小時。其余的時間總被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打斷,這個 IM 響個不停,那個郵件收個不停,還有人動不動弄出各種高端大氣活動、培訓來消費這所剩無幾的工作時間。於是乎上班時間幹不了多少活,好不容易等到別人都下班回家了,總算進入了 coding 時間。之前我總是說,6 點之後有 5 個小時的編程時間,就是這麼回事。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職業,普通的職位,自然是上班幹活,下班走人。可是我們幹的不是一般的職業,我們是碼農啊。之前我實習的時候就聽同事講過一句精闢的話:「幹別的職業請假了就沒事了,當碼農的請假回來了事還是你的,還得加班幹活追趕請假落下的進度」。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很少請假。

所以說,別的職業時間被浪費就浪費,被占用就被占用,反正下班走人。可是我們是碼農誒,彈性工作制誒,所以我們白天上班陪別人玩,晚上加班幹活。

如果你總是為了工作而熬夜或者犧牲周末時光,其實並不是因為你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是因為你的工作狀態不佳。而工作狀態不佳就是由打岔引起的……

在這個時段內,封鎖即時聊天工具,掛掉電話,關閉郵箱,叫停會議。唯一能做的就是閉嘴、幹活。你會驚訝於自己居然能幹這麼多活……

你的生活被各種干擾包圍著,只有你自己才能去發起反擊。

Jason Fried《重來》 效率篇-打岔是效率的敵人

有時真是羨慕那些真正的頂級網路企業的工程師,據說他們一個維運工程師可以維運上萬台伺服器,這才是搞技術的,這才是效率,比我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我能做些什麼呢?嘗試在固定時間段關閉即時通訊,關閉信箱,在上班時間給自己留出工作時間。反正也不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情,如果伺服器掛了,沒幾分鐘就收到簡訊了,如果老板找不到人直接就電話了,至於好事,能有啥好事?

效率

馬雲那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隨著阿里赴美上市傳遍大江南北,於是平時聽老板們演講時總能聽到的是「我們要給XX賦能,讓他們效率更高,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幫助他們實現夢想」之類的。

阿里巴巴正是透過幫客戶賺錢,幫客戶成長,最終才使自己賺取合理利潤的,這也正是阿里巴巴能取得今天成績的文化實質。在賺錢這一點上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合理的,然而在幫助合作夥伴提升效率上,是否還能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值得商榷了。如果我們自己都在以一種低效的方式工作,怎麼能夠做到幫助客戶,幫助合作伙伴提升效率?

一直以來,我總是感覺單兵作戰,比如我在做自己的業餘專案,或者為某個開源軟體貢獻程式的時候,效率最高。一方面可能是我能夠隨心使用業界各種幫助提升效率的工具,另一方面是程式本身來源於我自身真實的需求。

涉及到工作效率上,一方面是要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要防止自己的效率被外在因素降低。最高效的程式就是不執行任何程式的程式,同理,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每少做一件,效率就提高一點。

低頭拉車,抬頭看路。

一頭栽進去,埋頭幹你自己認為應該幹的事情,這很簡單。而要從中抬頭起來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則難得多。你需要問自己幾個重要的事情,以確定你是否在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在解決什麼問題?這真的有用嗎?你加上去的東西有價值嗎?這種改變真的會起作用嗎?這種方法更簡單嗎?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嗎?這樣做值嗎?

有時候放棄其實是一步好棋,即使你已經為之投入很多努力,也不要繼續把大好的時間浪費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

Jason Fried《重來》 效率篇-退出的理由

之前前輩跟我說過,接需求的時候先多想幾個為什麼,不能隨隨便便來一個接一個。回想自己這一年來,還真是沒做到,沒做好。

工具

還沒有到美國去當碼農的經歷,身不能至,心嚮往之。嚮往的理由之一,就是真正的科技型企業,是會對身在其中的技術人員產生技能加成的,讓技術人員能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公司有平台、有工具,也有流程、有包袱。前者幫助開發者提高生產力,後者幫助開發者降低生產力。很開心看到最近技術部的研發流程向著輕量化的方向邁進,果然是新 Boss 新氣像的節奏。

說到平台和工具,不得不贊的就是阿里系技術棧中各種狂拽酷炫屌炸天的 Java Middleware。如果有一天我不想再做業務系統了,那麼Middleware也許是我的一個選擇(當然我更想做的是當獨立開發者用自己的作品養家糊口,然後心情好的時候為自由軟件貢獻程式)。然後除了Middleware,我們似乎就沒有什麼比較通用的拿得出手的工具了,每個應用自己寫自己的後台,自己做自己的工具。

說到平台和工具,不得不說的就是各種基礎設施了,從程式倉庫、集成系統,到知識庫、文檔庫都不像是一個世界級的網路企業該有的樣子,反而像是一個傳統的國內軟體企業。面對這樣的基礎設施,真的是連罵都懶得罵了,有這點罵的功夫,還不如想想怎麼把自己從刀耕火種中解救出來,然後開始行動。

其實有些地方企業沒做好反而對員工來說是個機會,就像每出現一個看起來有前途的新語言新平台,一幫碼農就蜂擁而至,仿佛開荒一般的貢獻各種基礎類庫,然後成為新平台上的元老級開發者。

很多時候我們為開源專案貢獻程式,一是希望世界因為我們的貢獻變得美好一點,二是可以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同行交流,高手過招(Github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男性同性交友平台),三是可以使用各種最新科技高效的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為什麼優秀開發者進入 Google 後就不參與開源了》,文中列舉了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 「Google 的開發環境太好了」。雖然現在的 Google 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但是至少它曾經是技術人員的理想環境。

開發者和公司之間的關系其實很微妙的,雙方都希望對方先付出,自己後回報。開發者希望公司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然後自己開始創造價值;公司則希望開發者先創造價值。這是一種博弈,也是自由市場的自由選擇。

當我們不夠強的時候,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雖然不可能讓自己的工作環境變得向曾經的 Google 一樣,但是能夠向這樣的目標前進一星半點,總歸是好的。

挖坑

伯樂在線有一篇源自 Quora 的文章,《工程師如何做到『編程速度又快,Bug 數量又少』?》,把菜鳥工程師貶的體無完膚。工作一年來,回頭看看,當年的我也給自己埋了不少雷,挖了不少坑;現在的我是不是在為將來的我埋雷挖坑,我自己都不知道。

其實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是不會故意埋雷的,只不過受限於當時的能力、視野和經驗,也就能夠做到那種地步。只要我們還在不斷練習,不斷進步,回頭看當初的程式,都會被當年的自己蠢哭。

有些坑因為沒時間填,程式又還能工作,漸漸的變成了陳年老坑,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越來越沒法填了。接手的同事一看,這麼大一個坑,修養不好的當面就開罵了,修養稍好的恐怕也免不了心謗腹非。

少挖坑,多填自己的坑,也許我們的工作能因此變得更簡單。少了陳年老坑的束縛,也許我就能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會像現在這麼累。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古早北投就有機車共乘! LetsRide 結合 app 要把它發揚光大

Posted: 20 Oct 2015 04:16 AM PDT

11953652_1484518391860039_1428013185773079525_o(圖片來源:LetsRide 粉絲專頁

共享經濟正夯,有 Airbnb 出租閒置空房,還有充滿爭議的 Uber 提供汽車共乘服務。那麼既然汽車可以載人一程,台灣隨處可見的機車為什麼不行?

你不知道的北投傳統機車載客

從校園發跡的機車共乘服務 LetsRide ,今年 8 月份開始正式營運,9 月開始伴隨開學的人潮,機車共乘的服務也漸漸步上軌道。LetsRide app 約有 600 次的下載數,車手人數保持在 20 -- 30 人左右,平均每天可以接 5 -- 6 張單。

LetsRide 初期以淡水區大專院校為營運目標,參與者以淡水區的淡江大學、真理大學、聖約翰大學學生為主。收費方式為 35 元起跳,之後每公里增加 10 元,熱門路線另有特價。為了掌控車手素質,初期限定車手為大學生,乘客則無此限制。他們希望從願意嚐鮮的大學生開始,建立穩定的客群及口碑。


14137666235_fa37bd1676_z(圖片來源:Cathy Stanley-Erickson)

其實機車載客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點子而已,機車載客是北投流傳已久的行業,屬於那卡西文化的副產品,北投山區路窄又陡,溫泉旅館卻多建於山腰,機車快遞服務便應運而生。雖然交通工具普及後,機車服務站的數量已經減少,直到現在北投還是有零星的機車快遞服務。

而淡水身為觀光勝地,地區內又涵蓋多所大學,其大眾交通相對而言卻不夠密集,無法滿足校園或景點間往返的需求,也是 LetsRide 團隊想利用機動性高、價格低的機車發展服務的主要動機。

11760322_1472930843018794_7121770368066983561_n(圖片來源:LetsRide 粉絲專頁

汽車鐵包肉,機車肉包鐵

不過機車載客危險性比汽車大得多,也是許多網友最擔心的問題。針對這點,LetsRide 表示,「目前我們已經與保險公司做好完善的資費洽談了,所以也開始著手與現有車手與未來想要加入團隊的車手宣導並加入納保。」希望保障乘客及車手的安全。此外, LetsRide 指出車手皆經包括車況、肇事紀錄等嚴格的審核,並保持緊密聯繫,同時還會分配人員監督每次服務。

LetsRide app 上有評分機制,乘客可以直接評分,也可以將路線分享給朋友,也是增加安全性,保障乘客的措施。

Screenshot 2015-10-20 18.31.25▲LetsRide 與其他交通方式比較

機車共乘的未來

由於機車大多為短程機動運輸,且 LetsRide 團隊希望維持服務及車手品質,將會先穩固淡水地區的營運,未來再逐步依地區開放。

在擴大營業及盈利前,LetsRide 採取一步一腳印的方式,不求急速擴張。不過解決了主要安全保障問題以後,恐怕會和 Uber 一樣面對法規及初期成本較高等問題,LetsRide 創辦人陳彥廷也曾表示會積極爭取修法以遵循。未來 LetsRide 計畫採用異業合作的方式,像是 GoGoVan 一樣結合外送與快遞,或者出售車身廣告版面為主要營收來源。

台灣機車營業服務歷史已久,機車載客長久以來卻未入法,沒有營業用執照及規範,只能遊走法律邊緣,這樣的情形確實有值得討論的空間。機車共乘的問題藉著 LetsRide 新型態服務浮上檯面,也是檢視相關法規的好機會,或許能台灣對行之有年的載客行為加以輔導、管理甚至提升其安全性。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公民網路來參政,協作平台、網頁遊戲一目瞭然

Posted: 19 Oct 2015 10:06 PM PDT

FotorCreated(圖片來源: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 臉書粉絲團)

總統大選暨立委選舉即將於 2016 年 1 月 16 日舉行,只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參選人的恩怨糾葛依舊滿城風雨,對於具體政策大家是不是還霧裡看花?民間團體 g0v 及沃草集眾人之力,分別製作了總統大選承諾一覽表,以及立委出任務提案統整網頁,並且都有註明來源。這裡整理起來,幫助大家從政策及議題的角度來作為選舉投票的參考。

一直以來,公民組織與新聞媒體在選舉前夕都會協助整理資訊,製作成一些有趣又容易了解的網頁測驗或遊戲,降低選舉資訊門檻。之前市長選舉時,沃草就做了「市長,給問嗎?」還有關鍵評論網的「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用網路科技的技術,促進更多人重視並參與政治。

一起編輯總統競選承諾表

在 g0v 駭客松中誕生的「總統競選承諾表」,是一個以共同協作方式開放彙整公眾資訊的平台,大家都可以申請成為編輯補充各候選人的政見,一起提昇政策能見度!

小提醒:日前國民黨候選人甫更改為朱立倫,但尚未累積競選承諾,平台也尚未更新內容。

Screenshot 2015-10-12 PM12.58.50(圖片來源:g0v 2016 總統大選承諾一覽表 。)

這份承諾一覽表包含蔡英文、洪秀柱、宋楚瑜三位候選人分別在兩岸、國際、憲政、經濟、財政、能源、社會福利、公平正義等各個領域公開發表過的承諾。包括兩岸關係、兩岸監督條例、產業轉型和老人照護、食安等熱門議題都有逐點逐項的分類及加註。

找不到政見不必懊惱,聽到看到新的政見就貢獻出來,集結協作的力量在大選前一起補完承諾比較表吧!

Screenshot 2015-10-12 PM12.59.09

(圖片來源:g0v 2016 總統大選承諾一覽表 。)

出任務,選立委

而立委選舉的部分,公民團體沃草整理了第八屆立委任期內的議案表態紀錄,並統整民間團體的意見,製作成「立委出任務」網頁問答小遊戲。與其看立委在新聞上打模糊仗,不如看看他們實際在議院內提案的情形吧。立法院公報雖然是公開資料,但沃草透過精緻的網頁遊戲,讓更多人以是非題的方式認識議題,快速找出與自己立場相同的立委及黨團。而且隨著遊戲劇情推進,之後陸續會有更多監督立委的任務,促進公眾持續關心各議題在立法院的發展。


(來源:沃草立委出任務

選擇任務後,可以先看一下相關簡介,瞭解一下議題。

Screenshot 2015-10-20 AM10.36.41(圖片來源:沃草 立委出任務

接著就可以正式進入任務囉!先選擇自己在議題上的立場,回答完問題,重頭戲就來了。精美的圖表依政黨、委員和議題分類,不只能看立委個人立場,還提供你政黨票的參考方向。滑鼠移到圖表上還能看到提案詳細紀錄,深入淺出,兼顧精簡版與全文的需求。

Screenshot 2015-10-20 AM10.56.20(圖片來源:沃草 立委出任務

立委出任務網頁還有提供電子報的服務,只要在左下角輸入信箱,就能時時追蹤最新任務進度,持續關心國會。

以往得靠一己之力,搜尋雜亂的政見及提案資料,現在經公民團體整理後以更親切的介面呈現,大大降低資訊落差。而秉持網路開放互助的精神,若有錯漏也可以直接提出修改意見,讓資料更完整。面對明年大選,網友發揮團結的力量,幫助大眾撥開迷霧,做出正明確的選擇,快來貢獻力量,讓選舉資訊更透明!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