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向大衛奧格威、傑米奧利佛學習「內容行銷」:樂於分享自己的 know-how”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向大衛奧格威、傑米奧利佛學習「內容行銷」:樂於分享自己的 know-how

Posted: 02 Oct 2015 10:59 AM PDT

本文原刊登於《熱情先決》〈出版 Know-how,做一場內容行銷〉。

我想正常的公司都不會輕易把自己的 Know-how 透露給別人知道,像科技公司之間的專利大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過,服務業卻沒有這種限制,以行銷代理商來說,分享自己的 Know-how 有時候反而是好的。

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雖然在 37 歲才進入廣告業,不過他在 52 歲的時候,憑著自己的真知灼見,出版了第一本真正暢銷的廣告經典著作《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這本書早在民國 52 年就發行了,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廣告產業還在萌芽階段,不過這本書談的高度,已經是完全教你如何經營一間廣告公司了。它的內容從經營管理、如何爭取客 戶,一路談到如何創作高水準的廣告、撰寫有效的廣告文案,最後針對想進入廣告業的年輕人提出具體的建議。

001
三本大衛奧格威最有名的著作書籍封面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成為了廣告界的經典,但大衛奧格威並沒有就此停筆,他在 72 歲出版《奧格威談廣告》,86 歲出版《奧格威自傳》,大衛奧格威將這一生所會的,全部留給世人,這也是為什麼奧美在全球業界的知名度,始終高於競爭對手很多,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奧美在許多人學生時代的心中就留下印象了,這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奧美的書本教材了,他們在畢業後,當然會考慮進入奧美工作。

唯有讓自己的公司在人才應徵時變得炙手可熱,你才有機會篩選留下更多你要的人才,這對奧美來說,是個超過 10 年的心佔率養成計畫。其實不光是人才的流向而已,許多客戶端的人也因為都知道奧美,所以在考慮選擇代理商時,自然會考慮奧美。因此,當奧美的業務服務量供 不應求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提高收費,甚至是篩選客戶。

為什麼奧美不會因為出版自己的 Know-how 而受到傷害?因為奧美是廣告代理商,廣告代理商就是服務業,而服務業的本質,就是請人為你服務,簡單來說,你買到的是那個人的時間。俗話說「能花錢的,就 不要花時間;能花時間的,就不要花錢」,因此,行銷這麼多 Know-how,身為一個企業主,你當然可以自己去摸透透,也可以自己去建立行銷團隊,不過就是很花時間。但是當你想要節省時間去把資源投入到其他重要 的事情上時,那麼代理商就會是你很好的選擇,今天找外包進行使用者經驗設計、程式開發都是同樣的道理,你不但能運用外部專業的團隊資源,也能夠降低自組團 隊失敗的風險。

這道理也和減肥技巧一樣,許多人都知道 Know-how,但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花時間,並且持之以恆,所以教別人減肥,永遠都有市場在。

002減肥市場需求之大,連誠品都成立減肥書專區

這也是為什麼一名廚師,不會因為教別人煮菜而讓自己失業,因為你煮出來的,就是有你的價值在裡面,一名優秀廚師的許多經驗和直覺判斷,都是別人無法輕易複製的。看看擅長使用有機食材的原味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的例子就知道,現在教別人煮菜,分享自己的 Know-how,卻反而成為通往一代名廚的終極途徑。

003Jamie Oliver 能站上 TED 舞台向全世界演講,全因為他樂於分享

點子就要秀出來》作者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說:

教導別人並不會貶低你工作的價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實是讓別人對你的工作更有興趣,大家會覺得與你的工作更親近,因為你讓他們見識到你所知道的東西。

我想在以前的時代,出版需要很高的成本,像米其林印手冊IKEA 印型錄,但現在不用,只要你在討論區踴躍發文,或者經營一個部落格(例如 Tumblr),就能夠達到和實體出版一樣的效果。

以中國網秦公司為例,他們從 2014 年開始在中國使用者經驗論壇 UI.CN 發表文章,文章內容來自一些國外知識的轉譯,例如《從 Material UI 得到的設計感悟》、也有一些是網秦自己的原創文章,例如《人類史上最簡單的 icon 設計教學》。

UI.CN 是目前中國線上最活躍的使用者經驗設計社群,上面有許多新銳設計師競相發表作品,而網秦在 UI.CN 上發表文章的目的不外乎也是吸納頂尖人才。光是在論壇發表文章還不夠,為了能夠收納流量,做更進一步的運用,網秦在 UI.CN 的每篇文章上都會附上自己部落格的連結,讓使用者可以踏進網秦的世界。而在網秦的部落格中,「人才招聘」的選項非常明顯,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觀看文章的設計師們,網秦是你們可以考慮來工作的地方。

有太多這種分享 Know-how 而嶄露頭角的例子,例如網路行銷零元本鋪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香腸炒魷魚, 他們都是從無私分享開始,然後成就自己的品牌,他們不害怕競爭,因為知識在數位化之後就是可無限複製的東西,對於身處服務業來說,提供專業的服務和客戶自 己 DIY 是絕對有所差異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不要害怕因為分享而引來競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透過分享來建立自己品牌的高度,讓好的內容自己行銷。

也許今晚你就能開始啟動你的內容行銷計畫了。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你應該知道的「病毒式內容傳播」背後原理

Posted: 02 Oct 2015 07:28 AM PDT

16068846966_83c4b4cede_b(photo by Stefano Montagner)

文章來源:Thenextweb,本文原刊登於 TECH2IPO,原文〈The science behind viral content〉。

對於數位行銷人員和線上內容提供者而言,打造出病毒式傳播內容就好比是一記必殺技。當一篇單獨的文章能夠獲得 10 萬閱讀量時,這就等於是為你的品牌增添了 10 萬個潛在的可轉化的消費者。聽上去或許是天方夜譚,但是既然別人能夠做到,你也一樣能做到。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充分理解病毒式內容背後隱藏的科學原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首先,讓我們看看病毒式傳播背後的運作機制。先將那些有組織有黑手的人造爆紅內容拋到一邊,大多數形成病毒式傳播的內容都是出於多種多樣的獨立因素,沒有什麼一招吃遍天下的妙招。即使是那些對於你的內容能否被讀者分享出去影響甚微的因素,也有可能對於文章的總體瀏覽量產生重大影響。

讓我們舉例說明吧。你向 100 個人分享了一篇文章,在 4 小時之後,有 5% 的人會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其他 20 個人,這 20 個人裡面有 5% 的人會做同樣的事情。 3 天之後, 1900 個人會看到你的內容。好了,現在再想像一下你為這篇文章換了一個更吸引眼球的標題,這樣 100 個人裡面會有 7 個人願意分享,相比之前的 5% 提高了 2% 。

你或許會猜這個小小的更動會為你的文章提升上千的瀏覽量,但是你錯了。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動會讓你的文章在 3 天之後瀏覽量達到驚人的 15 萬,相比之前提升了 7500% 。

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因素成就了病毒式內容傳播?

引人發笑,使人開心,令人人吃驚

1443631254655

引發人們的積極情緒是使得人分享內容的關鍵。最近 BuzzSumo 分析了 10 萬篇在社群媒體上被廣為分享的文章,分別找出它們引發了人們的何種情緒。結果顯示,在這些被廣為傳播的文章中,排在引發情緒第一位的是吃驚(佔 25% ),緊隨其後的是發笑的內容(佔 17% ),排在第三位的分別是開心(佔 15% )與愉悅(佔 14% ),這四種積極情緒已經佔了總體的 73% 。負面情緒很難促使人們去分享內容,引發憤怒情緒的爆紅文章只佔 6% ,而讓人悲傷的僅僅有 1% 。

標題黨最大

1443631382158

在人們讀到你的內容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你的文章標題。除非標題足夠有吸引力使得他們想要點進去一探究竟,否則你的內容只能沉睡冷宮,更別提被分享出去。選擇何種標題,對於內容傳播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Upworthy(譯者註:致力於打造病毒式內容的新創型媒體公司)表示有時候僅僅是改動一個標題,就可以讓一篇文章的點擊率成長 1600% 。

最好的標題:針對讀者,特定指向

Buffer 公司最近分析了病毒式文章標題中最常使用的詞彙,得出了兩個十分有趣的結論。首先,人們最愛分享在標題中包含了「你」以及「你的」這類文章。相比於作者的自說自話,這些標題更注重於針對相關讀者直接灌輸價值觀。

其次,在標題中包含「這個」也同樣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這一類標題在讀者的腦海中創建了一個具體的形象。比如說在標題中使用「這位母親」就比簡單地使用「母親」更有效果。

使用數字也能吸引眼球

巧用數字同樣可能使你打造出病毒式內容。事實上,在你的文章標題中加入數字,比方說「讓你不再恐懼坐飛機的 7 種方法」,將比直接針對讀者說教有效得多。 Conductor 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要求人們選擇他們最喜愛的標題類型,結果有 36% 的人都將這一票投給了數字型標題,而包含了「怎樣做」的標題則得到了 17% 的人的肯定。這兩種標題之所以能深受讀者喜愛,是因為它們意思清晰明了,還表示出了文章中含有可實作的訊息。有趣的是,在使用當中最能引發讀者分享慾望的是數位 10 和 23 。

利用讀者的好奇心

1443631424358

好的標題應該能在讀者已經知道的與想要知道的東西之間尋找到突破口,這通常被我們稱為「好奇心缺口」。這個術語是被卡耐基梅隆大學的 George Loewenstein 教授首次提出。在實踐當中,這就意味著你在下標題的時候既要引發讀者的興趣,又不能直接點出答案。從 Upworthy 的例子中顯示,兩個反應同樣內容的標題,保持神秘感的那一個將比直接交代關鍵點的那一個獲得高出兩倍的點擊率。

人們偏愛分享長文

大多數人認為病毒式內容都是一些有趣的短新聞或者是可愛貓咪的圖片,又或是只包含兩三個單詞的表情包。但是傳統的紙媒作者在數十年前就明白了一件事——長文才能賣出錢,在過往的研究中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有趣的是,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社群媒體當中。

想要炮製病毒式內容,長文是最有效果的。人們想要尋找的是文通字順、有理有據、信息豐富的文章,而不是僅僅只有 300 字的無聊短文。事實上研究顯示,隨著文章的內容的增加,分享的次數也會隨之上升。 2000-3000 字的文章最能夠得到讀者的歡心。

插圖造就病毒式內容

視覺內容有助於提昇文章的分享次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有著明確的數據支撐。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在 Facebook 當中那些至少擁有一幅插圖的文章的分享次數,是那些沒有插圖的文章的兩倍。文章縮略圖就更為重要了,擁有這個能讓你的文章在 Facebook 當中的被分享次數提升超過 200% 。

抱住知名人士的大腿

想讓你的文章進入病毒式傳播的快車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知名人士向他的粉絲們推薦你的內容。你可以通過社群媒體與這些網路名人取得聯繫,不過如果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與他們有交情就更好了。

根據 Tomoson 公司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對於有影響力人士進行評估時, 37% 的內容行銷者認為名人個人部落格的推薦是最能帶動分享熱潮的,這一數值比 Facebook 、 YouTube 以及 Twitter 加起來還要高。

製造驚喜,而不是讓人受驚

1443631488784

製造驚喜能夠讓你的文章走向病毒式傳播之路,但是在驚喜與驚嚇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你要小心別越界。雖然人們經常閱讀那些令人震驚的內容,但是他們不會想要與別人分享。如果你的文章內容過於驚嚇,這可能會弄巧成拙。一個曾經被《哈佛商業評論》收錄的好例子就是百威啤酒的「Clothing Drive」廣告。

在這支幽默廣告當中出現了很多裸體,其大意是想要表示如果白領們願意脫一件衣服來換取百威啤酒的話,那麼辦公室裡面就會如同天體浴場。這則廣告擁有很高的瀏覽量,但分享次數卻很低。這支廣告的姐妹版本使用了同樣的演員,講訴了同樣一個故事,但是片中沒有出現裸體人物,結果就是瀏覽量與分享次數的大豐收。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O2O 外送正夯,一張圖解析世界線上外送版圖

Posted: 02 Oct 2015 05:20 AM PDT

今年九月初世界知名電子商務龍頭Amazon宣布將進軍餐廳外送服務市場後,餐飲外送電子商務引起了全球注目,其實過去一年,全球餐飲外送電子商務已經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根據CB Insight的調查指出,2014年全球投入食品外送電子商務的資金超過10億美金。但目前電子商務仍只佔全球食品市場的冰山一角,甚至對於整個外送產業而言,大部分的購買行為還是透過傳統電話。在未來,隨著智慧行動裝置與網路的普及,再加上消費者對於生活便利的要求提高,線上食品外送的商機無可限量,預期將持續快速成長。

unnamed圖為外送業者 FoodPanda 提供

Amazon此次以西雅圖為出發,首先推出當地的熱食外送服務,不過其實在美國,早已有眾多玩家在角逐這塊市場,最知名的品牌如Grubhub及Seamless,其在2013年策略聯盟合併上市,IPO時超過26.7億美金的市場估值,讓市場意識到了外送平台的潛力;而在人口只有560萬的丹麥,由Jesper Buch在2000年創立的Just Eat堪稱是最早的美食外送平台,也是歐洲市場的領導者之一,在超過14個國家,包含英國、荷蘭、比利時、法國、瑞士等地都有他們的蹤跡。

由德國柏林起家的Delivery Hero,於2011年成立,以其擅於地區化的能力後發先至,在全世界29個國家營運,除了在歐洲、拉丁美洲與中東,南韓的Yogiyo 、Baedaltong及中國的外賣超人,皆是由Delivery Hero成立或投資,且其31億美金的估值是目前世界上未上市公司的第30名。

同樣由德國柏林起家,Rocket Internet 旗下電子商務品牌 foodpanda | hellofood在東南亞與俄羅斯、中東、印度、非洲獨占鰲頭,在今年五月更獲得了由高盛領銜的1億美金融資,且foodpanda在台灣以及文化相近的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皆為獨佔市場。

中國更是外送平台競爭最激烈的地方,著名平台如餓了嗎 (背後金主為騰訊、京東)、美團外賣 、淘點點 (背後金主為阿里巴巴集團) 各有其優缺,目前中國市場已形成了資本消耗戰的局面。

台灣區foodpanda行銷總監 Jerry Yang 表示,相較傳統電話訂外送所需行銷與人力成本,將外送數位化除了表面的媒合消費者與餐廳以外,自動化的系統裝置更減少了處理訂單與中間往來溝通的時間成本。清楚的菜單及透明的評價系統也幫助使用者能選擇想要的餐點與淘汰品質不良的店家。不過,即使在世界上外送最繁榮的美國市場,根據統計,目前大約也只有6%的外送餐點是透過電子商務的形式來處理,線上食品外送的商機雖然無可限量,但教育消費者與店家的路還很長。

電子商務與O2O服務的浪潮襲捲世界,傳統店家要如何在這個年代生存並贏得更多消費者,還需要多了解產業的趨勢。但無論如何,隨著服務的演進,消費者都必然是最後的贏家。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接地氣」太累,團購王酷朋敗走真相

Posted: 02 Oct 2015 02:37 AM PDT

groupon-office1Photo credit:Groupon

本文作者莊雅茜,原文來自商業周刊 1455 期,Inside 獲授權轉載。

9 月 22 日,美國芝加哥捎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全球團購龍頭酷朋(Groupon)官網宣布:「停止在台灣區之營業。」其他市場還包括菲律賓、泰國和巴拿馬等 7 國,共計裁員 1,100人,高達總員工數 10%。

曾經在台市占逾 7 成的團購老大,到底怎麼了?

網路購買票券、線下到店體驗,團購被視為最早具規模的 O2O 模式(線上下單、線下服務),要走向國際化,比其他網路公司還貴。

先看它的財報。2008 年成立,2011 年在那斯達克風光上市,短短 3 年,酷朋將版圖擴張至 43 國,被《富比世》稱為「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公司」。但上市至今,它年營收雖翻倍至 32 億美元,虧損卻居高不下,去年賠逾新台幣 2 億元,股價更從 20 美元跌到4 美元,被投資人看衰。

比電商難賺,串聯線下成本高

酷朋雖是網路公司,但因串聯線下資源,必須付出較高營運成本。它在海外市場,每 10 元收入,營運成本近 6 元,這個比率,比純網路電商亞馬遜還要高。

不像臉書、Google 和亞馬遜,擴張海外市場不須成立當地團隊。相較之下,經營網路平台的 O2O 業者,必須面對龐大的「接地氣」成本。比如說,地面串聯商家的業務、以及 24 小時在線客服。

O2O 業者則需要大量地面人力,若不夠接地氣,便無法因應當地市場,提供滿足消費者的服務。

線上下耗時,服務難標準化

業務跨足 60 國的 Uber,則因服務性質與時間短,省去提升品質所需成本。「它的 supply-demand(供需鏈) 其實沒有太長,」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說,計程車 O2O 服務只涉及「A 點到 B 點」乘車時間,且載客服務品質,也較容易標準化,相較之下,「團購服務(時間)較長。」

如何讓服務標準化,團購業者不斷尋求解方。台灣本土團購網夠麻吉,推出商家服務評分制度,消費者體驗完後評分,平均分數未滿 4 分的店家,就立即下架。

O2O 平台雖為網路公司,但卻不像臉書和 Google 全為線上作業,想要國際化,除了口袋要深,服務也要因地制宜。全球團購一哥撤出台灣新聞,給想玩跨國的 O2O 業者上了一堂課。

只衝流量倒更快,團購網三年倒掉 2─3

半年內關閉海外 9 個據點,全球團購龍頭酷朋的落水記,讓業界開始議論:靠「低價」吸引消費者「閃購」模式,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以低價吸引消費者下單、靠流量吸引商家進駐,這個由酷朋創立的團購模式,5 年前在台灣轟動一時,最盛時期,業者超過 50 家。如今,扣除酷朋,具規模者剩 5 家不到;在中國,團購網倒閉率更高達 86%。

中國前三大團購業者美團網、大眾點評和糯米網,分別開始販賣 9 折商品,甚至將廣告納入營收來源之一;在台灣市占率高達 7 成的夠麻吉,去年推出手機支付工具,設法讓商家進行二次行銷;而排行老二的 17Life,也建立具相同功能的熟客卡系統,「目前我們免費讓店家使用,」17Life 總經理李易騰說。

酷朋在海外市場觸礁,成為團購業者檢視自己的機會。此刻,如何創造平台、商家和消費者三贏模式,會是他們首要課題。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我為何如此討厭獨角獸,以及孵育它們的文化

Posted: 02 Oct 2015 01:08 AM PDT

charlie_the_unicornPhoto Credit: Charlie The Unicorn

註:本文來自bothsid.es,原文標題為《Why I Fucking Hate Unicorns and the Culture They Breed》,虎嗅翻譯。

在科技創業領域有些東西已經腐壞了。但別因為我這麼說就把我當成科技的仇視者。我並不反對創新,也不是破壞式改革的懷疑者,也不認為這一切全是泡沫,更不認為每一個創業公司都終將失敗。以上都不是。

我們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為了辦一個熱鬧的Party四處發傳單,結果到時候家中就會出現許多不請自來的人。這些人不會心疼家裡爸媽精心挑選的家具,會把啤酒罐扔進你的後院,還可能會有花花公子臉朝下地昏睡在你妹妹的臥室。一個小時以前,他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所以他藐視萬有引力定律。他為樂趣而來,卻早早地艱難退場。

我認識的那些理智的人中,都會有在私下裡說「事情已經失控了」的情況。其中少部分還喜歡公開那麼說。

我討厭獨角獸們。

因為它們被稱之為獨角獸,並不是因為企業本身的成功,而是被那些新創公司視為企業文化的誇張的十億美元估值,和金融家們不理商業規律的無條件支持。

我見過一個很有錢的中國投資者,我緩緩地用英文向他介紹了一些我們曾看好且現在估值已超過十億美元的公司。我們投資很多公司,平均而言,達到十億美元估值的公司大概要花9—11年的時間,但絕大多數我們投過的公司都無法達到那種水平。

我正在試著講一個關於勇氣、風險、決心、如何較早發現市場,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去勸服別人的真實故事。但故事講到一半,他就笑了並用蹩腳的英語說:「哦,你們有獨角獸!」不,我們他媽的並沒有。我們成為有價值的公司是靠著創辦人多年的努力和犧牲,以及部分運氣才做成了大事。

但投資者、企業家、記者以及公眾們卻以為這里程碑似的象徵,是可以靠一個優秀的團隊和一個驚人的想法隨隨便便在幾年裡就成功的。然而事實是,許多「獨角獸」也到達了這樣的地位卻只是因為融資市場這麼說。至少目前是這樣。

我擔心的不是這些公司是否會在未來有價值。有的會,有的不會。這就是市場運行的法則。我所關注的是獨角獸文化造成了一代創業者和投資者想要尋找創業捷徑。你知道最近我遇到的人裡有多少是在做叫車類創業專案的嗎,還有做公司融資的、做代理的。甚至還有人教有錢人如何創出獨角獸,當然,這些都是收費的。

我見過有的人從他們的MBA課程中出來就做這個。我跟一個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傢伙聊過,他說他們公司因「科技」而與眾不同。但當我問到他們公司的技術時,他卻說:「唔,我不是做技術的。我的意思是我們比同行能更好地理解商業的原理。」我不能再放任這些事情了。這就像把信放在開口的漂流瓶中一樣危險。

當然不只是我們的產業這樣——這種走捷徑的心態普遍存在於社會中。上周我在讀兩篇很好的網路文章時真得受到了打擊(是的,我是一個新聞和政治迷)。第一個是Eric Cantor寫的,這位前共和黨眾議院多數黨的國會領袖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個非常好的專欄,是關於眾議院共和黨議長John Boehner的意外辭職事件。

在專欄中(如果你對政治感興趣的話應該閱讀)Eric Cantor感嘆道,當前共和黨的一翼寧願關閉政府也不願向民主黨妥協及放棄他們黨熱衷治理的區域。他感覺,共和黨正在尋找捷徑來實現目標。他文章這樣寫道:

這裡的悲劇是,這些聲音都沒有對我們這些保守派同胞坦誠。他們沒有坦言如果他們成功控制國會而不是白宮後將會實現的目標。因此,我們錯過了為這個國家的發展實施重要政策的機會。

對這些觀點我經常聽到的回應是:「好了,共和黨至少需要奮鬥。」在這點上我同意。我們為我們的信念奮鬥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應該巧妙地奮鬥。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橄欖球隊只靠瑪麗的傳球就能贏,然而這正是今天的共和黨領袖所需要的。球場上的勝利更多時候是三碼距離和一些塵土的結果。在政治上,這意味著不斷的前進,在贏得投票之前先贏得人心——那種雷根總統完善過的治理。

這不是關於政治的文章——是一個共和黨領袖寫的關於共和黨的專欄。這是一個走捷徑與努力的對抗。這是他的話,不是我的。

球場上的勝利更多時候是三碼距離和一些塵土的結果。我喜歡這句話。因此,創業也是這樣。它不是站在發表日的舞台上,或者TechCrunch上的一篇文章,又或是閉合一個價值兩千萬美元的環。它是持續的輸入代碼,它是不斷地修正錯誤,它是讓你在凌晨6:15的冬天飛往底特律,為了一樁可以完成季度預算的二十萬美元的生意。

這周末我讀了一篇更好的文章。我會按照我讀的這篇由Aaron Bleyaert寫的關於生活的美麗論文中說的去做,文章名為「如何減肥的四小步」。標題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不像那種文章。但Aaron確實在去年明顯瘦了80磅。如何做到的?非常簡單。

第1步:戒掉啤酒
第2步:控制比例
第3步:體驗心碎
第4步:戒掉果汁

正如你所想,這篇文章的90%以上是關於第3步的,讓你體驗一下:

開始定期去健身房,即使你並不是非常了解健身並且虛弱得什麼都做不了,但你可以舉5磅重,並和老人們一起使用橢圓機。堅持下去直到你的汗水在地板上砸出水坑。然後回家早點睡覺,第二天再做一遍。然後再做一遍,再做一遍……

豎起你的衣領抵御寒冷,開車回家吃一頓只有雞胸肉和蒸蔬菜的飯。去睡覺、回去工作、去健身房出汗……

站在跑步機上,逼自己到水平3,然後是水平4,然後是水平6。跑得快得好像自己快死了。練到水平10,為死亡祈禱,然後找到力量繼續下去……

看著你的生活逐漸縮小到只有四件事情:1)工作,2)健身,3)吃,4)睡眠。

你開始注意到健身房來了一些新人,你意識到你做了一些曾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了常客之一。在一段時間後,你成為了最後一個離開健身房的人。

你的身體慢慢地改變了,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突然瘦了,肌肉發達。你完成了你的目標體重,定一個新的,然後再次完成它。你出去買新衣服,你會收到一波一波的贊賞。

你已經停止飲酒幾個月了,所以現在當你在酒吧或聚會上閑逛時不會再和任何不認識的人說話,但伴隨著新的身體和新的衣服,優雅的女人會不斷地上門。

你不斷地在健身房地板上砸出水坑,只吃雞胸肉、工作和睡眠,天氣熱了又冷,你用心知道所有Taylor Swift的歌曲,整個宇宙中存在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你和健身房。

[你]意識自從你開始健身已經整整一年了,你想起那些你跑過的公里數、你舉起的重量、你吃過的雞肉和你砸出的水坑,它們似乎並沒有那麼糟糕。你意識到它並不是完成目標體重或者舉起某個重量,這是關於學會等待。等待、耐心,並相信生活會慢慢改變,事情終究會好起來的。畢竟,改變需要時間。

我已經認真地編輯過這篇文章,主要因為我希望你能自己讀它。所以我鏈接到它。這是關於真正的愛、犧牲和辛勤工作。要實現大事情需要做好每一件日常的小事。如果在日常重做你自己,努力實現目標,好好享受生活,你就會意識到,目標比你想像中更容易實現。就像愛情故事中,男孩遇見女孩一樣。

如果你夠幸運在創業早期就募集到一億資金——那麼祝賀你。但是,對所有其他99.999%的創業公司需要知道,這並不是可以評定你自己的那種成功。衡量自己應該在健身房、在3碼得分、在犧牲和奉獻。避免虛偽的聚會、酒精和多餘的體重,要知道你的收益來自程式、訂單、簽訂合約和重複購買。在健身房的一年也沒有人會注意到你,只有你輕了80磅後,從健身房沿著路走的時候。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瞄準高齡化社會,日本無人計程車明年試行上路!

Posted: 01 Oct 2015 10:12 PM PDT

robottaxi (1)(圖片來源:Robot Taxi 官方網站。)

無人車再幾年才會普及對不對?在日本卻不是如此,繼 Google 7月開始在美國德州奧斯丁測試無人車系統後,Robot Taxi 公司宣佈將在 2016 年開始測試機器計程車。

Engadget 引述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這家公司會先從在東京外緣的神奈川縣提供 50 人免費自動駕駛體驗開始。此波限量試乘會載參與者從他們家出發到本地商店然後再回來,而且一部分的路程會經城市主要幹道。整個過程真人駕駛會坐在駕駛座,以防萬一。

如果實驗成功的話,Robot Taxi 期望服務在 2020 年就能完全商業化並營運。他們的想法是,至少在一開始路線會安排在公共交通不普及的地方,以及載著觀光客到處跑。如果你稍微看一下底下的影片,你會發現短片的主角不是新潮的千禧世代,而是一對想出門逛逛的老年夫婦。

這項計畫是日本政府為推廣創新與新創產業所做的部分努力。也許你不知道,日本的老年人口世界最高,有 33% 的人口已經過了 60 歲生日。結果這些民眾急需照護,而這國家試著發展機器人當作他們的腳來滿足這個需求。這些措施包括發配可以替年長民眾管理藥物、購物和運動時間表的 IBM 特製的 iPad。然後還有設計來幫忙搬移有移動困難的人的機器熊。相信再過不久就會設計出諸如可以幫你洗頭之類的機器⋯⋯ 啊不對,它們早就已經出現了。

延伸閱讀: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Tim O’Reilly 帶你以不同的視野看「獨角獸」

Posted: 01 Oct 2015 03:04 AM PDT

unicorn1.jpg!heading

「獨角獸」 一詞在矽谷是用來指在新一輪融資時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十億美元也就成為了獨角獸公司的門檻。但 O'Reilly Media 的創始人兼 CEO Tim O'Reilly 從不同角度談了他對獨角獸公司的理解,他認為我們之前對獨角獸的定義都是錯的。

以下為正文:

除了這些估值十億獨角獸之外,其實還存在著另一類獨角獸,他們在我們生活中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或是曾經讓我們眼前一亮後迅速普及,慢慢我們都把他們當成理所當然。

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充滿各種各樣的奇蹟,當有新產品出現時我們會好奇會感嘆,但時間長了,我們就會把他們當做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內容。

前一段時間,我在公車上看到一個老人正向身邊的一個人展示如何使用 Google 地圖,在看到手機螢幕上的小藍點會跟公車同步移動的時候,老人明顯很興奮。

無論是駕車、坐公車還是走路,手機都會知道我們的即時位置,並為我們提供導航,向我們推薦周圍的餐廳和加油站,將我們的位置即時分享給好友。對於剛接觸科技或是智慧手機的人來講,這些功能會顯得十分神奇;但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講,早已習以為常。

Google 地圖其實就是一個獨角獸。第一代支援多點觸控的 iPhone 也是一個獨角獸。全球資訊網(WWW)也曾是一個獨角獸,它雖然沒有讓其創始人 Tim Berners-Lee 成為億萬富翁。我仍然記得 1993 年的時候,我向其他人展示全球資訊網(WWW),點擊連結後我告訴他們這個照片是來自夏威夷,但當時他們並不相信我。

Siri 、 Google Now 和 Cortana 其實都是獨角獸, U​ber 和 Lyft 也都是獨角獸。他們成為獨角獸並不是憑藉他們的估值,而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曾經讓我們感到驚奇。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聽說可以利用手機叫車的時候你當時的反應嗎?那時我們並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服務,當時一定覺得這個應用太酷了。很多東西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但隨著時間,我們不僅接受了它們,慢慢地也習以為常。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講,用手機叫車、或著在 Amazon 上購物,然後幾個小時就會送貨上門,抑或智慧裝置上的語音助手,這些產品和服務對他們來講並沒有多神氣。

獨角獸的特徵

獨角獸公司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 在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會覺得難以置信。
  • 它會改變世界的工作方式。
  • 它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但並不完全是由它的創始人和風險投資人創造的。

我們已經談到「起初難以置信」這個部分。那關於改變世界呢?在 Michael Schrage 為哈佛商業評論寫的《Who Do You Want Your Customers to Become》中有一段話​​:

「成功的創新者不會讓消費者和客戶去做不同的事,他們會讓消費者變成完全不同的人。 Facebook 讓他們的用戶變得更加開放,願意分享自己的個人訊息,即便他們現實中會變得有些內容化。 Amazon 讓他們的客戶變成掌握更多訊息的消費者,他們可以即時分享數據和評論,線上查看產品,獲得更個性化的推薦啊。現在我們在購物的時候,大家都會進行價格和功能比較。優秀的創新者讓用戶擁抱或是至少可以忍受新的價值觀、新的功能、新的行為、新的詞彙、新的理念、新的期望以及新的願望,他們在改變著自己的客戶。」

Schrage 也給出了一些實例:

「當蘋果在電視上向 iPhone 用戶展示 Siri 這個功能時,他們展示的不僅是他們的語音辨識技術,也不完全是人工智慧互動界面,他們是要用戶發生改變,會跟手機進行對話。」

當然,年輕用戶並沒有覺得這個有多詭異,他們早已接觸到這類服務,他們也會對自己的手機說話:

Siri ,幫我在 Camino 定兩個今天下午 6 點的位置。

Alexa ,播放 「Ballad of a Thin Man」。

Google Now ,當我在 Whole Foods 提醒我買葡萄乾。

語音辨識本身就是一項很難的技術,虛擬語音助手所完成的比其更要難上幾倍。它所依靠的是一個非常精密而複雜的數據基礎設施,同時想要完成用戶的指令,它需要依靠各種各樣的 API 。

如果 Google Now 在我下一次到達 Whole Foods 時提醒我要買葡萄乾,它必須知道我的即時地理位置,之後需要記錄追蹤我要求的特定位置,並在形成備忘錄,達到提醒的目的。

如果 Siri 想要幫我在 Camino 訂座,它必須知道 Camino 是一家位於奧克蘭的餐廳,並確定它今晚會營業,之後它需要通過 OpenTable API 實現訂位操作。之後它在裝置的日曆上添加提醒,確保我不會錯過這個晚餐約會。

還有像 Google Now 我並沒有要求提醒,但它會根據你的實際狀況進行相關提醒:

現在需要去機場。在 Bay Bridge 會有大約十五分鐘的堵車。

這些其實都會讓人感到驚訝,我們也會開始抱怨人工智慧會取代我們的工作。但實際上,人工智慧會改變我們以及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我們還將繼續深化研究人工智慧,在它們的幫助我們會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讓我想到真正獨角獸公司的第三個特點:他們會創造巨大的價值。它們不僅是創造經濟價值,它們也會對社會和世界創造自己獨有的價值。

在人力 + 機器所產生的超級力量讓一切變成了可能,讓我們建造出了許許多多能夠容納上千萬人同時居住的城市。也是機器的出現,才能讓如此少的人製造出足以養活所有人的食物。

在我看來,當我們討論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它對我們未來工作的影響時,我們總是忘記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產生的影響。我們需要超越科技帶來的神奇,並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然後利用它去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

此外,擴增現實也會是另一個被稱為獨角獸的技術。我的一個 VC 朋友第一次看到 MaGIC Leap 時,他的反應是「如果這個技術是一隻股票,我一定要做空它。」在他看來,這個技術就是一個獨角獸。

但擴增現實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技術,它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是 Daqri 的一名員工,那麼擴增現實技術已經開始在改變著你的工作。如果你是 HoloLens 的一名教師,擴增現實技術也正在改變著你的工作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技術會對我們產生多大的影響,它有潛力將「普通員工」變成「高級員工」。

我特別喜歡想像擴增現實技術在未來對 Partners in Health 的影響,他們是一家為貧困地區居民提供免費健康護理服務的機構,他們在一些地區招聘社區健康員工,對其進行培訓,之後讓其回到各自社區為當地貧困的人提供醫療健康幫助;在極特殊情況下,他們也會派出醫生。

想像一下,如果他們的志願者能夠使用 Google 眼鏡,就能夠在檢查完患者之後與醫生進行遠距離互動,將患者的情況即時發送給醫生,然後醫生在給出專業的分析和回饋(是的,我認為 Google 眼鏡一定會回歸,在醫療健康領域,好看與否沒有關係)。

如果我們在醫療健康領域使用這一技術,那麼人們在看病的成本會降低,還可以提高健康指數和保證患者的滿意度。

從這些角度來看可穿戴裝置、健康裝置、 Siri 、 Google Now 、 Cortana 、 Airbnb 、 Uber 都可以說是真正的獨角獸,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輕鬆。

可以說,我們未來的經濟,將會由科技所主宰。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